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提出了“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1940年与卡兹等人用宣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称“伊里调查”;

出版了《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

后被传播学者称为“工具制作者”

5、李普曼与《舆论学》

贡献:提出“议程设置”;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

二、传播学的创立者

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

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的著作有:1949《大众传播学》、1954《传播过程和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一、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5、网络传播时代

二、口语传播的特点

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

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

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二、文字传播的特点

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

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

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三、互联网特点

1、信息量巨大惑不解、

2、技术融合、

3、信息双向流动、

4、超载时空限制

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1951

媒介偏向:时间偏向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空间偏向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

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能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还认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往往能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因此他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传播学办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学者

1、媒介即讯息(核心观点):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接受并发展了英尼斯关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身人体自身的感官知觉,引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3、媒介的凉热之分

“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等

“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用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和印刷文化)、重返部落化

(电子媒介文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和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威廉斯的批评重在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最后,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六、詹金斯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

1、技术融合: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

2、经济融合:指娱乐行业横向的整合。

3、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指消费者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而采取多任务处理策略。

4、文化融合:即多种媒体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者的交叉部分,发掘新的创新形式。

5、全球融合:可视为源于媒介内容的跨国界流动而带来的文化杂交现象。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

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内容或特点:

1、通过公开报道,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支持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播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发源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

二、传播与社会互动关系

1、传播寓于社会之内

2、社会对传播的影响

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

3、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协调社会关系;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三、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广义理论

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内容:1)报刊是国家的仆从,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当前的政治领袖、现行措施,以及对政府提出异议;

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4)对散布不得政府的消息或意见书的人,法院可依据叛乱罪、煽动罪对其提起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总之,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1644年《认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趔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社会责任理论

提出的前提: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应承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一书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继《报刊的四种理论》后的又一本重要理论著作。

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

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

阿特休尔将自己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议论自由为基础,但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它们为了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

5)在所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最终无不帮助当政者维持他们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雅克-保罗-蒂洛提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5条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公正(公平)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1908年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新闻伦理准则的文件。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一、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2、大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

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

二、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2、湮没文化节独创性和个性

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三、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

2、监督市场秩序

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

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

四、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

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

2、互动性

3、灵活性

4、个体性

二、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作用: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四、对群体传播而言,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

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a、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b、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五、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六、公众

公众是由很多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松散的群体。

概念的两个要点:1)公众指涉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牵涉的是公共利益,当一个人英雄纯粹的私人事务奔波时,他并不是这里讨论的公众。2)公众是普通民众,一个也许在社会权力结构体系中占据着某种位置,但他参与公共事务时,没有(或不能)使用其特殊地位带来权力。

七、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表达特征:

1、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2、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

3、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4、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

大众传播:大传播具有传者、信息、大众媒介和受众四个要素。

大众传播分为传统大众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两种类型:传统大众传播,是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进行的面向多人的传播,而网络大众传播,批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的面向多数人的传播。

八、大众传播的特点:

1、受众的性质: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

2、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公开而迅速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

3、传者的性质:一般是复杂的组织,以及在复杂的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九、传统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杂志社等)的整体或其中的个人。

2、手段是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受众广泛,成分复杂,有众多、杂乱、分散、匿名的特点,但他们常被发送组织看作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4、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十、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1、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

2、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

3、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手段兼容并包

4、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速度更快

十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

b、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

d、提供娱乐

麻醉精神:媒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大量报道,本意是增强报道效果,结果却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不仅使受众对这些报道“熟视无睹”,还可能产生逆反作用。

十二、网络大众传播负面问题:

1、垃圾信息泛滥

2、网络暴力肆虐

3、责任意识淡薄

十三、国际传播的特点:

1、目的。国际传播可出于一定目的,也可出于无意。

2、频道。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3、传输技术。传播渠道有:无线电波、无线电缆,或是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媒介。

4、内容形式。

5、文化影响。

6、政治本质。

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一、传者的特性

1、代表性

2、自主性

3、专业性

4、机构性

中国规模最大的记者协会是成立于1957年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

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五种权利:

1、采访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最基本权)

2、报道权(是采访新闻和搜集信息的继续和延伸,也是真正传播活动的实施与展开。)

3、批评权

4、编辑权

5、秘匿权(又称“消息来源保密权”或“取材秘密权”,“新闻来源守密权”)

6、安全保护权

7、版权(著作权)

三、传者的义务(5种)

第一、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学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

第二、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

第三、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

第四、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

第五、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义务

四、受众: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

五、受众的权利

1、传布权(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出版自由的著作。)

2、知晓权(也叫知情权)

3、媒介接近权(1967美国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发表《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4、隐私权(也叫“免知权”)

六、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3个)

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

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

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

七、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带来的负面问题:

1、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提出了大众传媒具有“社会麻醉”的负功能)

2、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度缺失。

3、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辩和良莠不齐。

4、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

八、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中的转型期社会冲突以审时度势

1、发挥“安全阀”作用(首先,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冲突在新媒介中的展现是正常现象,网络表达在社会冲突中可发挥“安全阀”功能。)

2、谨防网络暴力(其次,受众在面对新媒介中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时,应谨防媒介暴力。另外,当公众运用媒介进行意见表达与舆论监督时,同样应注意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

3、理性使用网络(最后,受众对新媒介信息应保持清醒的思考,不盲从、不偏信)

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

传播效果: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一、“个人差异论”基本观点为: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人们有选择地接收、理解这些信息。

2、这种选择性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不同的认知形态之上的。

3、认知形态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学习都具有各自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4、选择性的认知影响到选择性的理解、记忆和反应。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并受制于个体心理反应的差异。

二、“社会范畴论”基本观点: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

2、在分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人一位的不同,是选择性产生的重要基础。

3、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群组成的,社会范畴由诸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职业发展等因素决定。

4、同一范畴的人,对媒介信息的反应也基本相似。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畴的差异。

三、“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媒介把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

2、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

3、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

4、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

5、因些,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关系。

“有限效果理论”认为:传播活动是仁爱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各有特点的人体,而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因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深受影响。媒介并非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的因素。通常,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作用,其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

四、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特征:

1、水平型

2、单数型

3、活跃型

五、克拉伯的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不是产生效果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作用,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旨化,即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发挥作用。

核心论点: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相当规模有限的效果。

六、“有限效果论”观点:

第一、就效果层次而言,对于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层次,“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个层次,而忽略了前一个层次,即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众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就研究范围而言,较为局限,主要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体制层面的宏观、长期及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就研究范围而言,过分倚重行为主义的定量方法,尤其是“刺激—反应”模式。

第四、就实际影响而言,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可能给传播实践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七、“沉默的螺旋”理论(伊丽莎白。诺尔—纽曼)

核心观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八、“知识沟”理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中心内容: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的普遍增长,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因而随着不断地累积,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

九、“上限效果”假说内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非无止境,当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可能减速甚至停止。

第一,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第二,受众本身的“上限”

第三,现在知识已达到的“上限”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837传播学基础(B)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1

)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B传播学基础(837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一)2011-2014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注意: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__一、名词解释____ 新闻选择.1___ __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是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新闻选择【答案】______所以实质上新闻选择就是对能构成新闻的事实的选,因为新闻和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舍。______,处于不同新闻流程中的新闻传播活动者择。作为第一把关人和实际操作者的新有着不同的新闻选择。________他的新闻选择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闻传播者________ 噪音.2数__分_在传是指非传播者本意而加之于其发送的信息的附加物和阻塞有效信息通过的干扰。,“噪音”【答案】__ _ ,对新闻信息而言。“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播学中________它给受传者增加了不确定性和误差。新闻传播工作实际是不,“噪音”是一种无用、虚假及有害的信息______把更为贴近信息原义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剔除不必要的噪音,断地从大量的信息中________ 著作权.3______多数国家的是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

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又称版权,著作权【答案】__名__精神权利包括著作权法都确认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发表权)公开发表作品的权利:姓___ _保护作品;要求被承认是作品的作者的权利(身份权);(署名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或不署名的权利______。收回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的权利(收回权);修改作品的权利(修改权);完整性的权利(作品完整权)______号_作者本人或授权他人采取各种方式利用作品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上述精神权利和经:经济权利主要指_座__,别人不得占有和使用,济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或转让法,为了社会的利益,否则就是侵犯著作权。但是_ _ __除了简明的时,多数国家的法律认为,对于新闻传播者的作品律也规定对著作权进行限制的特殊情况。________大部分作品及其媒介应列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事性消息之外________ 非语言符号.4______,非语言符号【答案】是指除语言、文字以外可以通过感官感触到的手势体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______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非语言符号可以加强和扩大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图画实物等概念的总称。级__班__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65%有,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伯德惠斯特尔估计L.信息。美国学者___语55%}+表情(38%}+语调(=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提出了沟通双方互相理解___7%言()的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____ “用事实说话”.5___巧妙地表达,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 览表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一起来了解一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吧!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学校数 1中国传媒大学5★+6592中国人民大学5★+6593武汉大学5★+6594复旦大学5★+6595北京大学5★+6596北京印刷学院5★+6597华中科技大学5★+6598厦门大学5★6599暨南大学5★65910四川大学5★65911浙江大学5★65912南京大学5★65913南京师范大学5★65914郑州大学5★65915安徽大学5★65916华东师范大学5★65917河北大学5★65918上海大学5★65919华南理工大学 5★65920南昌大学5★659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应获能力 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传播学总复习

传播学 1.传播媒介的两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2.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二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拓展或延伸:文字和印 刷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的延伸...... 三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感官 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处理信息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冷媒介 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分辨:热媒介:清晰度髙信息量大参与度低例:照片象形文字无声电影报刊 冷媒介:清晰度低信息量少参与度髙例: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视 四地球村 4.媒介技术及未来发展,鲁塞尔纽曼在1991年预言“4C”趋势: 一 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髙 二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三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四 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5.库尔特卢因:“把关人” 1950怀特引入新闻领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组织形成关口,筛选信息 6.传播制度的6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二、自由主义理论三、社会责任理论四、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五、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六、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大众的主要特点 ①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各阶层,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认识 ④流动性,成员是流动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