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科医学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且发展态势严峻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威胁各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中是这样定义慢性病的:病因起始于生命早期,可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长期系统治疗。在此报告中同时指出,2005年全球死亡人数大约为5800万,其中3500万死于慢性病,并且在未来十年中,发病人数将以17%的速度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为关注的是,五分之四的慢性病患病者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问题也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4.0%、19.3%、17.6%和1.2%。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我国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近千亿元,虽然花费高昂,但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其不良预后不仅给患者家人和亲友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据科学推算,2003年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的直接住院负担即达107.53亿元,脑卒中的总费用负担为198.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02%。据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道,罹患常见慢性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至少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由此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若用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来评价各种疾病对我国人群健康寿命的影响时可以发现,目前,居民损失的健康寿命年数(即过早死亡年数)的70%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001年,中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中,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居DALYs的前三位(表1.1)。

表1.1 2001年中国前十位死因与DALYs

慢性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往往涉及多种外因和内因、多个脏器和系统;可以将它们大体上分为“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及“卫生保健制度”等四大类型,而“生活方式与行为”的重要性首当其冲,包括吸烟、酗酒、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紧张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等等,都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的重要致病危险因子。其次现代社会带来的工作过度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都有害于健康。因此,慢性病的医疗照顾方式不能再以“治愈疾病”为价值取向,而应提供:长期而连续的防治服务;服务地点以家庭和社区为主;服务内容要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全方位;服务类型要求照顾(包括护理、教育、咨询等干预)重于医疗干预;服务方式要求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由此显现出,慢性病的防控对于医院服务来说是难以驾驭的,只能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全科医疗服务来解决。

(二)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以及以急性传染病与营养不良症为目标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促进了人类的长寿和人口数量的激增。许多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大,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超过了7%,从而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这是使任何社会或集团的管理者都感到头痛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本身对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以至自身发展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又要求全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1982年7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老龄问题的世界大会,大会通过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要求世界各国注意上述情况。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达到12.95亿,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标志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办2006年年初发布的《中国

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另外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研究,城市老年人2000年慢性病患病率在67.52%,因此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务很艰巨。此外,我国分性别年龄组的残疾人数(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精神病5类残疾和综合残疾人数)占各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明显地呈现“倒金字塔型”,6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残疾人数占27.4%。因此老年人口具有体弱多病、高残疾率等特点,老年人的医疗与生活照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社会总扶养比持续下降,使医疗、养老的社会与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而且我国今后的“四二一”结构家庭中,一对夫妻无法对4位老人全面提供经济、生活的照顾,再加之由于人口流动、农村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因此,对于老年人的长期照顾需求必将持续增长,而且只能靠社会化的服务和社区服务来解决。而生物医学的高度专科化发展加剧了这一矛盾,并因其医疗服务的狭窄性、片断性和费用昂贵,对解决这一矛盾无能为力。对于老年人的养老照顾,除了因病情严重需住院治疗外,不管是由于受到国家和家庭的经济实力的限制,还是出于老人自身的愿望,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只能以居家照顾和社区照顾为主,机构照顾为辅。为此,需要在社区发展各种综合性、经常性的日常照顾,特别是适当的医疗保健照顾,帮助老年人全面提高适应性和生活质量,使其得以安度晚年。

(三)医学模式、医学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1.医学模式的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即以何种方式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又称为“医学观”。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种医学模式,主要有: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作为生物机体进行解剖分析,致力于寻找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病因和生理病理变化,并研究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其特点是认为病因和症状间存在线性关系,使用还原方法追求特异性,在疾病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寻求特定的解释和处理方式。

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其缺陷在于:它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无法解释生物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性,更无法解决慢性病人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是由美国医生,他认为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与健康有关的

病人自身状况及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该模式采用的是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系统论思维方式。它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状况,生物医学仍是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之一,但其还原方法却被整合到系统论的框架中,与整体方法协调使用。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医学目标的转变

医学的传统目标强调对抗疾病和对抗死亡,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医学偏面追求如何“治愈”疾病,对于疾病预防投入很少,忽略了对病人的照顾和同情,由此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医学目的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哈斯廷斯中心Daniel Callahan教授发起,13个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参与了新医学目标的研究,历时多年,于1996年11月提交了一份工作报告。该工作报告提出了新的医学目标:

(1)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2)解除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

(3)照顾并治愈病人,对不能治愈病人加强照护;

(4)防止过早死亡,对于已无法避免死亡的临终病人提供临终关怀。

为了实现上述新的医学目标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更多的工作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实施,发展全科医学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四)医疗费用的压力和卫生改革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面临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问题,其主要原因为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新药的创制成本大大提高和医学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医疗投入急剧增长,而对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却收效甚微,即成本的投入与其实际效果/效益相距甚远。据估计,85%以上的卫生资源消耗在15%的危重病人身上,而仅有15%的资源用于大多数人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而这种价值取向导致的“过度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暴涨和医源性疾病频发问题,令社会不堪重负,也令公众十分不满。居民因得不到及时、方便、便宜的基层卫生服务而怨声载道。

值得称道的是英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因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全体居民,又重视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的作用,则能以较低的费用、较少的卫生资源获得较理想的健康效果。因此,许多国都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经验,改变现有卫生资源的分配方式,推进卫生改革。(五)全科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全科医学的引进

全科医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大陆。在1986年和1988年,中华医学会派代表参加在英国伦敦和香港举行的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年会及亚太地区会议,并邀请当时的WONCA主席Rajakumar(1986~1989年间担任主席)和Peter Lee(李仲贤医生,1992~1995年间担任主席)访问北京。在他们的帮助下,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同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大陆首家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开始在大陆传播全科医学,启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1991年6至同年11月,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资助,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派家庭医生Brain Cornelson 到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指导工作;随后在1992年1月到3月间,我国台湾省中山医学院家庭医学副教授李孟智到首都医科大学继续Cornelson的工作。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2.全科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自全科医学引进我国大陆至1997年以前,全科医学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仅限于在局部地区的试点单位,一直未在全国大面积的铺开。从1997年开始至今,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使全科医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适宜全科医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1999年12月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2000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提出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2006年2月2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要求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培育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006年6月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落实了国务院要求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指示:要求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课程;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见习或实习。政府颁布的这一系列文件,大大改善了全科医学的政策环境,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2)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自1989年起进行试点,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现在已经基本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包括: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包括三年制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各种短期的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相应的各类系列教材也应运而生,基本保证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3)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紧密结合、不断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的基层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的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全科医学是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专门培养全科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其培养的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其倡导的全科医疗服务方式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已陆续开展了上述各种全科医学人才培训项目。

(4)全科医学的培训机构、学术机构不断涌现

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需要,2000年成立了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挂靠在首都医科大学;2002年8月成功构建了以国家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为龙头,各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体系,为全科医学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发展平台,加强了国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03年11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学分会,自此全科医生有了自己的行业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的组织。

(5)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已在一些医学院校展开

目前在一些医学院校已相继建立了全科医学院、系、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2004年已正式建立全科医学硕士点,首都医科大学2005年分别在国家批准的临床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内自主设置了全科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均已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也即将迎来第一批全科医学研究生入学。

社会学答案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简述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简述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公共行政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其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提出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需要。公共行政学是时代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与此相适应,国家事务也不复杂,而且,国家的行政权没有从国家权力体系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上还没有建立公共行政学科的迫切要求。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政府奉行消极无为的放任主义政策,政府的职能有限,其任务主要是消极地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免受侵略。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向垄断过渡,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解和解决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大政府来管理大行政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理论来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现代行政学便应运而生。第二,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早已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机器的发明,新的能源动力的采用和新的运输

工具的使用,使得众多工人的集中劳动取代了少量劳动者的分散作业,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生产。为了在产业高度集中,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谋求超额利润,促使资产阶级学者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场影响美国乃至西欧工商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美国政府将科学管理运动提供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现代行政学的出现,与西方的科学管理运动密切相关,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成了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第三,与国家行政有关的理论和政府行政实践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西方近代史上的政治学,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方学以及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形成的行政法学,是现代行政学的理论基础。行政学是在这几种理论的直接促进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除了理论渊源之外,行政学的形成还得益于行政实践提供的有益经验。例如,18世纪初期普鲁士创立的任官制度和19世纪50年代英国建立的文官制度,为行政研究提供了素材,又为行政学的人事行政研究提供了主要的范畴和规范。因此,与行政学有关的理论和行政实践也是行政学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

全科医学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且发展态势严峻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威胁各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中是这样定义慢性病的:病因起始于生命早期,可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长期系统治疗。在此报告中同时指出,2005年全球死亡人数大约为5800万,其中3500万死于慢性病,并且在未来十年中,发病人数将以17%的速度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为关注的是,五分之四的慢性病患病者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问题也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4.0%、19.3%、17.6%和1.2%。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我国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近千亿元,虽然花费高昂,但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其不良预后不仅给患者家人和亲友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据科学推算,2003年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的直接住院负担即达107.53亿元,脑卒中的总费用负担为198.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02%。据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道,罹患常见慢性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至少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由此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若用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来评价各种疾病对我国人群健康寿命的影响时可以发现,目前,居民损失的健康寿命年数(即过早死亡年数)的70%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001年,中国前十位主要死因中,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居DALYs的前三位(表1.1)。 表1.1 2001年中国前十位死因与DALYs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 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 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圣西门 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 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 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 《红楼梦》的主体内容来源,固然是作者曹雪芹家族生世的浮沉变迁,而这部小说里对情与欲的生动描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思想氛围,以及其对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跟明清时期中国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关。这样一部融个人生命经历与大时代变迁于一体的皇皇巨著,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学经典,自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正是因为这本巨著内涵的丰富性,因而围绕这本书的阅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读法:年轻男女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把它读成一本青春言情小说;红学家关注书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指向,因而才会有索隐派、考据派等各种流派的细微解读方式;而作为一位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我最为关注的,则是《红楼梦》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种种精准描绘与再现。正基于此,我把金陵读书本场关于《红楼梦》的读书沙龙,命名为“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红楼梦》浅析”。下面,就结合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切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解读,当然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流官与胥吏、科举与传承 《红楼梦》里第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贾雨村徇私办案,这段故事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当时老师无非是强调官官相护,封建社会的腐朽云云。而我从这段故事里读到的,更多则是在籍贯回避的制度下,流官对于当地胥吏的严重依赖,以及在职官员跟地方宗族士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清代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为严格的。这一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朋党和割据态势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得非本土成长的流官,往往会对当地风土人情非常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反而会加大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胥吏的依赖性。而正是由于这种隔膜和一无所知,流官跟当地宗族士绅势力之间的关系,才显得更为微妙。在地方上毫无根基的流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得罪乃至触犯地方士绅的利益,而能否处理好跟他们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考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考量,我们对于贾雨村如此听信门子的建议,以及如此看重金陵四大家族的利益,就丝毫不会感到奇怪了。 1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公共行政学学科的诞生 1.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以美国学者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为诞生标志的。从该文发表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行政学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行政管理学发端于这一时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它是社会生活和政府管理实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在这一时期里,欧美各主要国家早已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各国工业化的迅猛进程,不仅在工商、金融界形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垄断组织,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就对国家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国家干预来有效地减少、缓和和解决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地位的增强、权力的加大、职能的扩展、责任的加重、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及其人员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诸如效率低下、不负责任、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现象并不鲜见。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政府,研究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以求解决现实矛盾。因此,在这个时期提出公共行政问题、产生公共行政学是合乎逻辑的,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 2.理论渊源 客观实践的需要并不足以导致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它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以下理论被认为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它们为行政管理学提供了有关国家权力(行政权)、民权民意、政府结构、政治过程等概念和范畴,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和思辨的研究方法。 ?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官房学又译计臣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为国家(君主)管理财政、经济、行政等问题。官房学在改进行政制度、积累行政经验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后来的行政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以后逐步演变为公共财政学。 ?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18世纪初期,普鲁士在西方首先创立了依据考试任用官吏的制度。英国则在1854年正式确立了常任文官制度。文官制度为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因而对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行政法学建立了“法制行政”的最初的理论规范,直接促进了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3.代表人物 ——伍德罗·威尔逊 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新泽西州长和美国第28任总统。188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该文被认为是现代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也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在《行政学之研究》中,威尔逊认为政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而执行一部宪法与制定一部宪法相比较,正在变得愈来愈困难。所以,应当关注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政府的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方面。政治被界定为制定公法,制订公共政策;公共行政被界定为详细、系统地执行公法。行政管理属于事务性领域,对政治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良好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 (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 (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 (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 (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 (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3.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 (1)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 (2)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解;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4.韦伯所谓的“官僚制”有何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5.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 (2)采用一种叫作“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6.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包括: (1)劳动分工; (2)权力和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阅读参考经典书目100本

社会学经典书目一百本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 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科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科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且发展态势严峻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威胁各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中是这样定义慢性病的:病因起始于生命早期,可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长期系统治疗。在此报告中同时指出,2005年全球死亡人数大约为5800万,其中3500万死于慢性病,并且在未来十年中,发病人数将以17%的速度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为关注的是,五分之四的慢性病患病者分布在中低收入的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问题也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

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4.0%、19.3%、17.6%和1.2%。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我国每年用于癌症患者的医疗费用近千亿元,虽然花费高昂,但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其不良预后不仅给患者家人和亲友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据科学推算,2003年我国仅缺血性脑卒中一项的直接住院负担即达107.53亿元,脑卒中的总费用负担为198.87亿元,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3.79%,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3.02%。据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道,罹患常见慢性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至少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由此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若用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_

西方行政学说 作业1 :什么是行政学?如何理解政治与行政的二分?联系实际的例子: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 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治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非 凡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 策制定和行政治理截然分开。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 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 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 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 个人准备的提纲: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 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政治行政二分法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最早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就是指决策与领导事务与执行和管理事务分开,政治家,政治领导人负责宏观决策与领导整合组织,而行政官员,公务员则负责执行政治家的决策,管理控制自身所负责的相应部门和事务。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杜绝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比如,美国在19 世纪,每次选举总统,获胜的政党可以决定整个政府组成人员的去留,因此共和党当选总统,那就意味着,整个政府部门大部分都被共和党人取代,这样,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分动荡和浪费,因此,而威尔逊提出,建立文官制度,文管,即公务员,行政官僚无论政府如何更替,都保持终身任职和中立态度,不隶属于任何政党,公务员的录用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与党派政治没有瓜葛,对政治事务不承担责任。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从我国的公共政策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后,才进入科学思考的视域,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来说,当然还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许多问题上所存在着的公共政策供给不足,都不是在公共政策科学化的追求中可以解决的,相反,恰恰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的淡漠所造成的,是价值的缺位造成了公共政策供给上的不足。所以说,不仅在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根据科学与价值的统合原则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论,而且我们更需要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一切从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出发,政府把公共政策的供给作为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去追求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尽可能在公共政策的需求、生成和供给的过程中广泛吸纳公众的参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治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作业2 : 作为行政科学的公共行政学行为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说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全盘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但后者深刻地影响着前者的思维模式(郭正林,2003:5)。用桑德斯的话来说,19 世纪孔德的著作及20 世纪20 年代 “维。1930 年代中期,也纳学派”是行为主义的哲学来源(马什和斯托克,2006:42)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状况受 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质量有问题,因为它受到了被他们认为是伪科学方法的泰勒主义、人际关系运动和“行政原则”的束缚。当时的芝加哥大学开始有学者转而求助于逻辑实证主义,以期将政治学和行政学解救出来,这样就兴起了行为主义政治科学。 虽然行为主义政治科学后来有很多的变种,但大体说来,其共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治科学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比如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模式)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在经过检验的理论指导下提供系统的分析,以代替描述性的研 究;二是政治科学应当把自己限制在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上;制度的作用仅仅是由于制度中的行为而被视为可以分析的;三是资料 应该尽可能地数量化;四是政治科学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研究”,而应该为解决既定的政治问题和实现革新的计划而开展应用研 究;五是政治科学对于民主、平等、自由等等价值的正确与否无法予以科学的证明,因此,它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六是政治科 学必须是跨学科的(柏伊姆,1990:78-79 )。

论社会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理论背景2

读《武汉大学百年名典——论社会学》有感随着历史车轮的飞速前进,人类告别了手工工作的旧时期,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犹如火车般快速前进。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力的大幅解放以及新科学技术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而这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在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发展。貌似繁荣发展的社会下却隐藏着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正常前进。此时,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学科来研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那时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公共性,而在所有制上又具有私有性,导致了这个无法避免的矛盾。此外,资本与工钱劳动的对立也加剧了这份矛盾。这个对立的发展,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时的劳动群众,因为不堪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得不团结起来反抗资本主义。1816年,英国群众破坏机器大暴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1837年,英国宪章运动……都表现出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二个矛盾,是各个企业的有计划的组织与全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便是经济恐慌。例如:1815年经济恐慌在英国发生,1825在英国和大陆发生;1836年经济恐慌在资本主义各国发生……这些周而复始的经济恐慌很明白的暴露出:资本家全体的生产无秩序,搅乱了各种产业之间的均衡,引起了商品的供给超过的需要。这些经济恐慌表现出财富和生产手段集中于这一级,而穷乏和困苦集中于另一极。这就是说,经济恐慌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同时有表明了无产阶级就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上述两种矛盾,都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表现,即社会的生产与资本家的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 (二)资本主义政治上的两种矛盾: 第一种矛盾是“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及其在政治上显现的形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伴着许多政治改革的法国尤为突出。在大革命前,那些革命的先驱者宣称要建设“合理的国家”“合理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当时勤劳大众和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推到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制的,以期实现自由平等的要求。但在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便爬上了支配地位,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0 目录 前言 (983) 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 二、历史的“真相” (984) 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 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 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 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 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 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 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 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 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 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 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 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 一、国家 (991) 二、民族 (991) 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 一、蒂利 (992) 二、佩里.安德森 (992) 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 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 一、微观权力 (994) 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 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 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 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 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 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 一、传教士。 (996) 二、国家。 (996) 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 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 思考: (997) 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 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

社会学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其总体框架的划分就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不同的划法(当然,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孔德(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1973184.html,te)、沃德(L.F.Ward)和索罗金(P.A.Sorokin)的三种二分法。如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静态社会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动态社会学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1930年代则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支社会学)。还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与功能,后者侧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行动与互动。维泽(L.Wiese)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则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研究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以及意识力量的哲学社会学和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的系统社会学。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体系的各种划分,尽管视角不同,但总体上看其内容是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社会学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M.Weber)和涂尔干(E.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多元综合的新时代,也有人称之为“吉登斯时代”。对社会学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因而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为分析的方便,笔者对社会学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采用这种划法,而是根据社会学不同研究传统的实际发展,借用历史学中的年代“用语”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即把社会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划分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三个阶段(见表一)。 古典社会学(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明确地讲主要是指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K.Marx)三个人的社会学思想。之所以说它是“古典”的,不仅是因为它确立了社会学所关注的基本论题,促成了社会学与方法的形成,而且它还是以后各种社会学思潮的发源地。因为在此之前的孔德、斯宾塞等所谓的社会学奠基阶段的人物,其对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也仅仅起到“奠基”的作用,其思想与其说是社会学的思想,还不如说是社会思想或哲学思想。社会学只是到了涂尔干才真正地具有“学科”特色,并取得独立的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才开创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的三大社会学传统,其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思想都可以从他们这里找到各自的思想源泉。现代社会学(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以三种社会学传统为基础,详尽阐述和发展各种理论立场的时期。它是由帕森斯所开创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反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构成,这也是社会学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紧紧围绕“社会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一系列论争,由此也产生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行为的解释,并巩固和发展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范式”。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阶段主要是指1980年代以来各种对社会学传统的修正、模仿和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兴起,社会学中“现代化研究范式”日益受到挑战,各种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正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中,并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多元综合的趋势,以试图解释正在出现的信息化、全球化现象,也有人把当代社会学阶段叫做“吉登斯时代”或“后帕森斯时代”。

分析西方行政学产生背景

行政管理学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从社会历史背景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即“行政国家”的出现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要求。 (二)、“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 (三)、“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 (四)、多种学科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主要经过了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正统时期(1919-1941)、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总结与探索时期(80年代至今)六个细化的阶段,总体来说经过了三个大时期,即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和现代行政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时期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施坦因于1855年出版的《行政学》,最早从行政法意义上论述了行政学。1887年威尔逊发布行政学研究一文,标志着行政管理学的发端。威尔逊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必要性、行政管理学的目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行政管理的实质等等。与威尔逊同时代的古德诺发布《政治与行政》一书,他认为所有的政府体制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前者称之为政治,后者称之为行政。这种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对当时的政府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怀德于1926年出版《行政

学导论》一书,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全面概括介绍了行政管理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威洛比于1928年出版《行政学原理》一书,拓宽了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同时科学管理时期的行政管理学深受工商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大量借鉴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但是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存在比较突出的缺陷:主要有过分重视机械的效率,忽视社会效益;关注组织的静态面,忽视组织的动态性,把行政组织是为封闭系统忽视外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第一忽略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等等。 行为科学时期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结束。20 世纪30年代出现的经济危机让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受到了巨大冲击,各种理论对行政管理学的批评共同开拓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使行政管理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即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30 年代开始的霍桑实验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大致有两方面构成,一是以梅奥、马斯洛,麦克雷格,亚当斯等为代表的人事激励理论,二是以西蒙,巴纳德、卡斯特,费德勒,德鲁克等为代表的决策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经验主义理论等。行为科学时期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学管理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的缺陷,其显著特征包括:一是呈现出政治学回归的态势,使社会公正、行政责任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立论基点;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转向实证研究。传统行政管理学强调所谓原理、原则的建立,带有浓厚的“应如何”的价值取向,行为科学时期则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事实、分析原因、提出验证。从科学管理时期到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