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科学中,强调艺术要探索人,认为个人的社会性是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东西,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1828—1893)接受了他的观点,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种族包含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诸因素,环境包含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也包括地理气候条件,时代包含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他注意到要综合研究人所受到的各种影响,要写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和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但他不了解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过分强调人的种族因素。泰纳的《艺术哲学》(1865)以这种观点去研究意大利、尼德兰和希腊的艺术。他以希腊气候的温和、多山的地貌、大海的包围、古代生活的简朴来解释希腊雕塑的特点。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遗传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问题是遗传理论只处于初级阶段。遗传学家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把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归结为与遗传有关,认为遗传分先天和后天两种,生育具有先天性,但个体存在独特性和个性;遗传可表现在外部相似或内部相似,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可以影响整个家族,等等,它的作用几乎包括到社会、政治、世俗等一切方面。自然主义最后还受到决定论的影响。克洛德·贝尔纳(1813—1878)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865)以实验方法来对抗片面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他把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称为决定论,决定论即指精确决定任何现象发生的条件。他认为在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时,必须探讨实物的特性和环境。他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理论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脊柱。

自然主义是19世纪文学思潮发展的产物。自然主义本来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可是,左拉最早却是从接受浪漫主义开始踏上写作道路的,他后来的作品其实也并没有摆脱浪漫主义的影响,相反,倒是存在不少浪漫主义因素。例如,《爱情的一页》充满抒情意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至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则是非常密切的。自然主义作家对巴尔扎克、司汤达和福楼拜十分崇仰。左拉认为巴尔扎克“压倒了整个世纪”,“大革命不仅把巴尔扎克变成了一个不自觉的民主派,还把他造就成一个通灵者,一个明天的预言家”;巴尔扎克描画了整个社会,创建了现代小说,是自然主义小说之父。左拉赞赏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和暴露社会黑暗的大无畏精神,也把他看作自然主义小说之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本世纪的先驱,我们现代世界的画家和哲学家”。他提出自然主义小说要以

《包法利夫人》为典范,像福楼拜那样,完全消失在叙述后面,做一个冷漠的解剖学家。左拉从浪漫主义转向的时候,曾经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过明确的评价,他的结论是他的全部好感在现实主义方面,“我完全接受它的创作方法。”另外,莫泊桑认为巴尔扎克“创造了极其逼真的整个人类”,是“法国文学之父”。他把司汤达看成“描绘风俗的先驱者”。他是福楼拜的得意弟子,师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追根溯源,自然主义的先驱是龚古尔兄弟,他们开创了从生理和病理学方面去研究人的先例,为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此外,他们还提出了搜集“人的材料”的观点,为左拉所接受。综上所述,自然主义的产生存在一条明显的发展轨迹,它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演变。

自然主义一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它指的是学者从事的博物史工作,然后又指自然科学和生物学。在17世纪,这个词具有了哲学意义,富尔蒂埃尔的词典(1727)的解释是:“通过机理法则解释现象,不去寻求天生的原因。”在19世纪,这个词进入美术领域,用来指再现真实的现代绘画,这种绘画上的现实主义从1855年起,具有粗俗的内涵。卡斯塔尼亚里在1863年的《画评》中写道:“自然主义流派断定,艺术是各种形态和各种程度的生活的反映,它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将自然引导到最高度的力量和最强烈的程度来再现自然。这是同科学达到平衡的真实。”1865年,左拉接受了这个词。1866年,他称泰纳为“自然主义哲学家”。60年代龚古尔兄弟的创作已经显现自然主义的端倪。自然主义理论的确立是在左拉发表了《实验小说》(1880)和《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两部论文集之后。自然主义文学在70—80年代达到盛期。

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它继承19世纪上半叶巴尔扎克、司汤达以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龚古尔兄弟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他们详细搜集材料,在巴黎郊区作“写生”笔记,他们写作的故事都是目睹过的。左拉认为“一切艺术家都必须研究与再现真实的自然”,他要求艺术家“把自然如他所见到的那样移植在我们面前”。他又说:“小说家的首要品质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为此,就必须注意环境的作用:“全部活动过程就在于从自然中撷取事实,然后研究事实通过形势和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机制。”强调环境和社会状况的作用,也就是将真实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之上。自然主义小说家还提出要

运用实证主义批评家的方法,获得“人的材料”,即要研究制约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社会、人情、时代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心理和生理等条件。他们认为“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这是对福楼拜详细占有材料和客观地对待描写对象的发展。左拉在《卢贡家族的发迹》中,以143页的篇幅,对普拉桑镇和卢贡家族的起源作了极其详尽繁琐的考证和描写,就是所谓“科学精确性”的一例。莫泊桑也主张“写真实”,不过他不同意要求写出全部真实,而认为“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第二,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卢贡*.马卡尔家族》描写了第二帝国(1851——1870)从建立到崩溃的整个过程。由于时代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现象,如大百货公司、铁路货运、煤矿工人的生活和大罢工,都是巴尔扎克没有描绘过的,在题材上具有创新意义。此外,左拉等作家对下等人十分关注,并把他们的贫困生活和犯罪现象当作严重的社会现象来描绘,如把娜娜的堕落与第二帝国上层阶级的腐化联系起来,这种描写无疑也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但是,左拉不去发掘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这就束缚他去探索社会历史原因,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不如前期现实主义。莫泊桑则擅长描写诺曼底农村和公务员阶层,并对金融界、新闻界和政界之间的黑幕有深刻的揭露。第三,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 爱·德·龚古尔说:“今日的小说担负着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的工作。”又说:“我们的所有作品都建立在神经性疾病上。”《费洛梅娜修女》写的是鲁昂医院里的故事,《热曼 妮· 拉塞特》包含歇斯底里的分析。左拉认为遗传是“自然史的全部哲学所在”,把吕卡斯的遗传学观点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小说创作中,由于这种观点并不科学,所以左拉追求的科学性也就落空了。左拉认为“应当像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非生物及生理学家研究生物那样,去研究性格、感情、人类和社会现象”,实验小说是“以生理学为根据,去研究最复杂、最微妙的器官,处理的是作为人和社会成员的人的最高级行为”。左拉没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观点去观察和理解人,错误地认为遗传是决定人的行动的“隐秘的动力”,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去洞察人和社会现象,因而未能正确地反映一个家族的变迁,与巴尔扎克比较而言,是倒退了一步。左拉将一个平民家族的发展、兴盛和衰落去象征第二帝国的盛衰,虽然有一定的揭露意义,但不免肤浅了一些。

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左拉提出艺术家只是一名记录员,只需陈述事实,对自然不作任何改变和缩减,“把自然整体还原出来,毫无剔除”。这种论点违反了艺术应该高于现实的原则,因而给自然主义带来琐碎、芜杂的缺陷,未能真正反映生活的本质。有关放纵性欲的描写也是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成为自然主义招致非议的一点。莫泊桑也步左拉的后尘,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这样去展现上流社会人物的爱情生活,削弱了批判精神。第二、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小酒店》中古波和热尔维丝的婚礼,《萌芽》中的矿工罢工,《崩溃》中的战争场面,《巴黎之腹》中的菜市场,等等,场面浩大,气势浩瀚。由于自然主义作家更注意“研究气质而不是性格”,更注意生理病例的表现,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性格不再突出,他们的果敢、刚毅、富于正义感,或者野心勃勃、****等等,都是人物的气质表现,由他们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并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第三、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龚古尔兄弟的小说已经“没有波折,没有情节”,这是为了“改变读者的文学趣味”。左拉则明确提出:“小说家好像要越来越淡化情节,取消结尾的剧情突变,只向读者提供生活的纪录,不作任何安排以连接这些纪录。”他主张情节要像生活一样平淡无奇。莫泊桑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是情节简单,篇幅不大。甚至《一生》也更注重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的刻画,情节并不复杂。第四、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左拉的作品中。在他笔下,矿井是吞噬人的怪物,菜市场、蒸馏器、火车头、交易所都具有生命。这表明左拉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的艺术感受力非常敏感。他觉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变化,反过来构成一种异化力量,对人形成威胁和压迫。自然主义的艺术特点,无论优劣,都影响了20世纪文学。

自然主义产生于法国。爱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和于勒·德·龚古尔(1830—1870)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他们自称是描绘当代生活的小说家,乐于描写下层阶级,同时偏爱于研究病理学的特殊病例。《修女菲洛梅娜》(1861)描写一个见习医生得化脓性感染而死。《勒内·莫普兰》(1864)嘲讽了资产阶级的道德。《热曼妮·拉瑟顿》(1865)描

写一个女仆悲惨的一生。她爱上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汉,终于一步步堕落,沦为卖淫女。龚古尔兄弟将女主人公当作“神经紊乱”的病例来分析。爱德蒙独自写作的小说继续了这条道路。龚古尔兄弟追求一种精细的“艺术文笔”,并打乱句法的逻辑因素,以支解的句子、大胆的新词和有意的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去表达短暂的印象。《日记》从1851年写起,包含大量对作家、艺术家的思考,汇集了当时社会许多富有刺激性的逸事。左拉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几部小说一再引起轰动,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然主义流派,核心为“梅塘集团”,莫泊桑是其中的重要作家。

80年代,自然主义传到国外。德国诗人团体“突破”宣传自然主义,“自由剧场”的创立为自然主义戏剧提供了舞台。盖尔哈德·霍普特曼(1862—1946)是德国自然主义重要作家,《日出之前》(1888)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德国的社会矛盾,通过资本家克劳塞一家的经历,写出富人的道德沦丧,把原因归结为酒精中毒的遗传。表现劳资矛盾和工人起义的《织工》(1892)则从自然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英国出现的“贫民窟文学”,热衷于表现生活中卑污、可怕的东西。乔治·吉辛(1857—1903)的作品描写伦敦贫民窟中强徒横行,穷人无法摆脱饥饿和无法克服遗传的影响。莫里逊的《陋巷故事》描写有严重精神缺陷、像野兽般的贫民生活。瑞典的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的独幕剧《朱丽小姐》(1888)描写一个伯爵的女儿受到男仆的欺骗,委身于他,最后举刀自尽。斯特林堡的创作后来转向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在意大利、俄国、美国和日本也有较大影响。

二、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发展状况

康德哲学是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他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在纯粹的具有普遍性的不借助概念的鉴赏判断中得到”。他强调的是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这就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唯美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是:第一、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第二、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艺术

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癨,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第三、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美。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

唯美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准备阶段。席勒关于“美的显现”的艺术观念,把美看作一个自足的独立体。英国诗人布莱克和基茨(1795—1821)的创作已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济慈和柯勒律治也从不同的角度宣扬了唯美思想。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埃(1811—1872)和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1819—1900)为唯美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戈蒂埃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他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在《〈莫班小姐〉序言》中,他提出:“唯有不为任何事物服务的东西才是美的,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他认为艺术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目的,不需要同政治或道德相连,创造美是艺术所追求和关注的任务。为此,戈蒂埃追求形式的纯粹。他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基本上在于创作的质量。《诗艺》把美确定为对材料的征服;这场斗争越是艰难,艺术作品越是能留传后世。诗集《珐琅和雕玉》(1852)体现了他这种努力。他赋予诗歌以色、光、线条、浮雕的效果,以画家的眼光去处理诗歌写作。法国60年代形成的巴那斯派向唯美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领袖勒贡特·德·利尔(1818—1894)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古代诗集》(1852—1874)从古印度和古希腊去寻找题材,表现了排斥现实的倾向。《蛮族诗集》(1862—1878)也从圣经、古埃及、中世纪去撷取灵感。他的诗具有雕塑美和画面美,观察细致,用词准确。19世纪下半叶,唯美主义在英国得到充分发展。罗斯金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审美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对美的感受能力,不是智力和感官,而是“道德知觉”。在《建筑的七盏明灯》(1849)中,他认为哥特式建筑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体现了基督教的三大美德:“真理、牺牲和顺从”。他把美分为“典型的”和“生命的”两种。“典型的”美指自然界无机物的美,它是上帝创造的完全而永恒的美,是上帝超然美的表征。“生命的”美指生物身上体现的美。他又把人的美分为肉体美和精神美,精神美影响肉体美。他支持过“先拉斐尔兄弟会”。他的作品还有介绍威尼斯建筑艺术的《威尼斯之石》(1

881—1883)等。唯美主义在英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1839—1894)那里得到系统的发展。他认为艺术美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艺术批评探讨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欣赏强调刹那间的美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享受;艺术的生命开始于感觉、印象的生动丰富,而归结为无关现实的形式之美或纯美。《文艺复兴:艺术和诗的研究》(1873)的结论部分是唯美主义的宣言。《享乐主义者马里乌斯》(1885)、《家里的孩子》(1894)表达了他的唯美思想。此外,在美国,爱伦·坡(1809—1849)的“纯诗论”主张诗歌与真理、道德无关,只与趣味、美的韵律和形式有关;趣味来自形式、声音、颜色、气味和感情,这些东西才是“愉快的源泉”。

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他的对话录《谎言的衰朽》等鼓吹艺术至上,认为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艺术在其自身之外,不存在任何目的,艺术自有独立的生命”;强调感觉,追求形式,“形式是一切,它是生命的奥秘”;认为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生活中美的形式十分贫乏,全靠艺术家为生活提供美的形式,“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要回到生活和自然”;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艺术要美而不真,“诗歌应像一只水晶球,它应使生活显得更加美丽而不那么真实”。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描写主人公在享乐主义的引导下,纵情声色,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他的画像在他死时却从衰老变得青春焕发。作者以此体现艺术至高无上的观点。诗剧《莎乐美》(1893)借用《圣经》题材,写主人公为了瞬间的美的享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童话集《快乐王子集》(1888)文辞精美,诗意浓郁,是世界童话创作中的上乘之作。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这些观点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和发展状况

前期象征派产生于法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流行的唯心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康德认为,人有先验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作为一个主体构架而存在着,客观的认识对象只有置于这一构架中才能被认识和理解,时间与空间是主体先验的能力,而非客观的存在。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认为世界的本质

是“自由的生存意志”,而不是理性认识。他提出理性是奴仆,意志是主人,理性是意志的工具。运用理性思维的人,就像关在堡垒外面转来转去找不到入口的人一样,仍无法知道堡垒内部的真理,即自由的生存意志。他认为把握自由意志主要靠自我体验和自我反省即“内省”(直觉)。总之,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可以通过表面达到先验的现实。感觉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人要力图通过不同感觉的材料,抓住连接精神与物质的秘密关系,这种关系给人以了解世界的钥匙。象征主义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象征手法在远古时代最早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观念外化而诞生,图腾、纹身、饰物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以后逐渐积淀在一定的形式中(颜色、图形、器物等),成为各民族传统观念的固定象征物。象征一词源于希腊语动词,意为“放到一起”,相应的名词为“标志”。黑格尔指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事物”。唯美主义的出现在艺术上直接启迪了象征派,因为它倡导了诗歌对形式的注重和寻求表现能力的扩大。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提出“通感”论,随后为兰波所继承,他们把诗歌看作思辨认识的工具,力图以语言象征去表达他们的发现,或者像魏尔伦那样,以音乐性去加强表现力。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1856—1910)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象征主义宣言》,树起了象征主义的大纛。一批诗人团结在《象征主义者》等报刊周围。1891年新闻记者于勒·于雷发表了关于象征主义的访问记,扩大了象征派的影响。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派终于形成了一股潮流。

象征手法是以外界存在的某种具体事物当作标记或符号,表现隐含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力。象征符合艺术审美的具象特征,它使抽象意蕴同具体形象相融合,赋予形象以超越自身意义的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具有暗示性,需要通过联想体验形象所传达的含义,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形象的意义。因此,象征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象征与比喻不同,比喻用一物去比有相似点的另一物,而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比拟有相似点的思想和情感,前者如用狮子比喻一个英武有力的人,后者用狮子象征力量,或用鸽子象征和平,用青鸟象征幸福,用石榴象征大脑。

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是:第一、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在艺术上则是化丑为美,丑中见美。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美丑对照,而象征派则集中描写

丑;浪漫派笔下的丑具有美的内涵,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具有心灵美,而象征派笔下的丑是实在的丑,它只作为艺术形象才具有美感。除了外界事物的丑,象征派还把精神状态的忧郁等情感当作另一种丑来表现,因而他们笔下的忧郁也有别于浪漫派描写的忧郁,更具美学价值。第二、注重挖掘人的精神世界,在艺术上则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并升华为哲理;它注意到语言的某种结合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就是运用通感和象征手法。象征派对各种各样精神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情感,这就是象征手法。象征派还注意到不同的艺术手段之间存在相通之处以及不同的语言组合能产生巨大的效果,这就是通感和所谓“语言炼金术”。后者是兰波提出的概念,是对通感的一种延伸,对后世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不连贯性、多义性、模糊性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第三、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在语言和韵律上精益求精,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魏伦提出“音乐是诗歌的首要原则”,他的诗歌注重迭韵、音步、诗行字数、音节和谐、韵律多变,尽量发掘诗歌的内在节奏美。他的诗还注意与绘画的结合。象征派反对浪漫派滔滔不绝、不够严整的诗行,寻求短小的诗体,如十四行诗。马拉美以罕见的字和罕见的音去押韵,写出难以模仿的作品。他要寻找诗歌语言的纯粹美。在诗歌艺术上,前期象征派达到了一个高峰。第四、认为诗歌是神秘的,本应晦涩难懂,读者要从表面形式中寻找本质的东西。马拉美认为:“一切神圣的、以及力图成为神圣的东西,都包裹着神秘。……但这种奥秘只有对命运不平凡的人才打开。”他的诗歌具有多种含义,因而晦涩难懂。他指出诗歌就是要暗示,不要明白道出。这就要求读者发挥想象去解读,找出诗歌的真义。

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保尔·魏尔伦(1844—1896)擅长抒情诗,他的《忧郁诗章》(1866)、《佳节集》(1869)、《美好的歌》(1870)、《无言的情歌》(1874)抒写自己的忧思、爱情和失恋,极富音乐性,并注意诗歌与绘画的结合。《泪洒在我的心头》写得真挚深沉,如怨如诉,抒发爱情受到挫折的内心痛苦,采用大量谐韵和迭韵,营造出凄怆的气氛和意境。《智慧集》(1880)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用词平易,感情真挚,诗句短促,意象明晰。《天空在屋顶上面》表达诗人在狱中的感受,以极为平凡的词句,表达出一颗受伤的心灵的深沉怨恨,格式轻灵隽永,舒展自如。阿瑟·兰波(1854—1891)从16岁就写出好诗。他锐意创新,《元音字母》发

现字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奥菲莉亚》对自尽的悲剧人物一掬同情之泪,《惊惶的孩子们》对围在面包房通风口冻饿而死的穷苦小孩表示无限同情,《山谷的沉睡者》描写了战争的受害者。《醉船》将人的精神状态用一条醉船来加以象征,其实写的是人的异化。这首诗想象诡奇,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语言炼金术”所锻造出来的奇特意象。兰波的散文诗集《地狱的一季》(1873)、《彩图集》(1874以后)继续想象瑰丽、语言奇崛的创作方向,成为过渡到20世纪散文诗的桥梁。斯泰凡·马拉美(1842—1898)是象征派的领袖。从1884年起,每逢星期二,年轻的象征派诗人在他家里聚会,听他议论。《海风》表达诗人想离开书斋,到波浪起伏,海鸟翱翔的大海去,探寻异国风光。《窗户》描写一个垂死的人,厌倦了令人愁惨的医院,他象征人厌倦于日常生活,徒劳地想逃离它。《蓝天》表达诗人受到无法达到的理想的纠缠。这几首诗描绘了心灵状态。长诗《希罗多德之歌》(1869,未完)中的少女象征不可企及的美,它困扰着诗人。《一个农牧神的下午》(1876)描绘诗人起初沉迷在冲动和幻想中,最后复归沉默。他的诗越来越晦涩难懂,《天鹅》、《她纯洁的指甲……》有多种解释,押韵巧妙,产生古怪的气氛和奇异的音乐效果,由于写作难度极大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显示了高超的技巧。

第二节爱弥尔·左拉

(Emile Zola, 1840-1902)

爱弥尔·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法国小说家,自然主义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是继《人间喜剧》之后的一座文学丰碑。

一、生平和创作

1840年4月2日,左拉生于巴黎。父亲是水利工程师,原籍意大利,母亲是法国人。他的童年因其父在南方开挖运河而在埃克斯度过。7岁丧父,左拉的母亲为了清偿丈夫留下的累累债务而四出奔走,应付诉讼。左拉在埃克斯读小学和中学,因穷困而享受助学金。1858年初,左拉母子迁居巴黎。次年,左拉在中学毕业会考中遭到失败,失去继续上学的机会。1860至1861年,左拉过着流浪和无所事事的生活,苦闷彷徨。他找不到职业,住在8层楼的一个阁楼里,清茶淡饭,有时还不得不把衣服送进当铺。

1862年2月,左拉进入阿舍特书局工作,他的生活才出现转机。左拉从小喜欢文学,一直在进行诗歌和短篇小说的创作,有文字功底,很能胜任书局的工作。他从收发工作迅速升至广告部,后来又当上了主任。他在阿舍特书店的4年中,上了一次“社会大学”。这个书局是反教会的言论自由的中心,实证主义的大本营。它所出版的科普著作、字典、年鉴,扩展了人们的眼界,汇集了各种知识,左拉则是先睹为快;阅读这些书籍确定了他信奉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因工作关系结识了泰纳等批评家和作家,了解到当时的文学状况,提高了文学修养。他在工作之余阅读司汤达、福楼拜、巴尔扎克、泰纳等人的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大约在1864年下半年,他的文学观点已从遵奉浪漫主义转到推崇现实主义。1864年8月1日,他在给友人瓦拉布雷格的长信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看法,表示自己“完全接受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 1866年1月底,左拉离开了阿舍特书局,他已具有靠写作谋生的能力:在此之前,他出版了两部小说《给尼侬的故事》(1864)、《克洛德的忏悔》(1865);他靠书店的业务打开了社会关系网,与报刊有不少来往。1867年发表的《苔蕾丝·拉甘》,宣称小说“研究气质而不是性格……每一章都是一个有趣的生理病例研究”。这部小说标志着左拉创作倾向的新变化。同年发表的《马赛的秘密》虽然不是一部重要小说,但是它的写作给左拉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极好机会;约稿的报纸给他提供历史素材,他有可能搜集马赛和埃克斯两地的法院档案材料,抄录近50年来大案的文件。他发现了关于下层社会、社会弊端和隐蔽罪行的材料库,找到了一个城市资产阶级主要家族的渊源,并通过几代人,跟踪他们的家史,由此看到外省党派斗争,证实了重大政治事件在家庭内部的反响。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左拉最早提出写作《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设想是在1868年底。1869年初,左拉向出版商提交了一份《卢贡*.马卡尔家族》的计划,并签订了合同。从1870年左右至1879年10月,是左拉创作《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左拉写出9部长篇小说,其中有两个迭起的高潮。一是第7部小说《小酒店》的出版,这部描写工人酗酒及其生活的小说引起全国的争论,使左拉一下子成为全国知名作家,与雨果和福楼拜齐名;他用这部小说的稿费买下梅塘别墅。继而是第9部小说《娜娜》的出版,这部描写妓女生活和第二帝国上层社会腐化堕落的小说再次引起轰动,左拉遭到猛烈抨击,他反而声誉日隆。左拉成为自然主义的当然领袖,为了回击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左拉暂停小说创作,

开始周密地思索自然主义的理论体系。1880年底至1881年,左拉出版了5部论文集,其中4部是关于自然主义理论的,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主张。

从1882年至1893年《巴斯卡医生》出版,是左拉写作《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高潮是第13部小说《萌芽》的出版。另外,以火车司机生活为题材的《人面兽心》(1890)、描写金融界的《金钱》(1891)、反映第二帝国寿终正寝的《崩溃》(1892)也写得十分出色。

《卢贡·马卡尔家族》包括20卷长篇。这套巨著在于描写“第二帝国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社会史是这套小说的实际内容。第二帝国的存在时间是从1851年至1870年,即从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起,至色当战役全军覆没、第二帝国崩溃为止,左拉以一个家族为线索,它的盛衰与历史紧密相连:第一代的卢贡是个花匠。马卡尔是个走私者,他们都属于下层社会的人物;第二代开始发迹,皮埃尔·卢贡娶了商人之女,成为小资产者,1851年政变使他突然致富,跻身大资产者阶层;第三代中有小商人、小资产者和工人,随着第二帝国盛极而衰,他们大部分都堕落了;第四代人分布到社会各阶层,包括资产者、官员、议员、大臣、医生、经纪人、新闻记者、矿工、妓女、洗衣妇、肉店老板、士兵、农民等等。在反映第二帝国各阶层的社会史时,左拉选择了这一时期的两个阶段来集中描写:从1856至1861年是第一阶段,由于暗杀奥尔西尼,第二帝国的自由政策已告结束;第二帝国的最后4年是第二阶段,那是在1867年博览会人为产生的胜利光环之后。这时期,银行家互相吞噬,在支持者与自由派争斗日益加剧中政权摇摇欲坠,直至崩溃。在这套小说的头几部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的向上发展;皮埃尔和费利西泰·卢贡征服普拉桑(《卢贡家的发迹》),萨卡尔在巴黎的投机活动屡获成功(《角逐》),大鱼吃小鱼(《巴黎之腹》),夺取权势(《卢贡大人》)。但社会随之走下坡路,随着妓女娜娜的名声风靡一时,整个上层社会解体了,娜娜是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象征,她腐蚀了整个上流社会,她的死同第二帝国的没落正相吻合。随后,左拉写出这个制度如何迫使无产者举行起义,这场起义预示着第二帝国的崩溃即将到来。最后,左拉再现了拿破仑第三在军事上的惨败,帝国大厦顿时倾圮的可耻结局。《卢贡*.马卡尔家族》是第二帝国相当完整而深刻的历史画卷,也是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部形象历史。就描写的广阔而言,大商场、矿区、铁路系统是文学中不曾描写过的,因而得到理所当然的巨大反响。左拉对金融界争斗的生动描写也超过了巴尔扎克。

从自然史的角度看,《卢贡*.马卡尔家族》描写了一系列遗传性的疾病。这个家族共有5代人。第一代三人,其中阿黛拉伊德·福克犯有歇斯底里,容易痉挛,最后发疯;她的情人马卡尔是个酒鬼,神经失调。第二代中有一人酒精中毒,另一个患肺结核。第三代中4人有病,其中两人病情严重:阿黛拉伊德的精神病变成宗教狂和纵火狂,马卡尔的酒精中毒继续发展。第四代中9人有病:一个先天性痴呆,两个有宗教狂热,另外几个神经过敏和歇斯底里。第五代中有3个夭折;一个患脑积水,一个患瘰疬,导致骨疽,第三个因精力衰竭而死。左拉从吕卡斯医生的书里选取最突出的病例,放到卢贡*.马卡尔家族成员身上。可是,左拉所描写的遗传性疾病大多缺乏科学根据,损害了这套小说的科学性,这是左拉所始料不及的。

在艺术上,左拉善于描写群体,如罢工工人、战场士兵、交易所经纪人、大商场职工等,气势雄浑壮阔,创造出一种散文体的史诗,正如若莱斯所说:“他的艺术是夹带着整个生活和真理的力量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笔力恢宏,粗犷有力。但重视群体势必会削弱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人物性格的描绘,这是左拉与巴尔扎克在艺术上的区别之一。其二,左拉擅长精细入微的描画,无论商场、机车、交易所、矿脉,甚至人体上的疵疣、惨不忍睹的尸体,都力求毫发毕现:在描写客观世界上堪与巴尔扎克媲美。尤其是,在左拉笔下,火车头、蒸馏器、菜市场、矿区、甚至巴黎,都拟人化了,成为有生命的怪物。左拉将巨细无遗的描写与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为的是避免细致的描绘给人以冗长的印象,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显然别出机杼。第三,左拉不仅仅是手持放大镜去观察客观事物的作家,他没有一头扎在卑微琐碎的描写之中,他对生活仍然抱有美好的期望,他的行文不时夹带着富有诗意的绘写。他从黑色的矿区和非人的矿工生活中依然看到希望的萌芽,他从帝国的崩溃中依然看到共和国的来临,他从贫困的生活中依然看到美丽的图景。强烈的诗情的流露使左拉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是左拉与巴尔扎克的又一个不同之处。最后,左拉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作家,他能迅速抓住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或重大事件,并看到其中包含的巨大意义。他看到并认识到铁路的出现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他及时意识到煤矿工人大罢工的涵义,赶往现场去采访和观察;他从名妓身上看到上层人物和整个社会的腐化。凡此种种,都显示了一个大作家独具慧眼的洞察力,正如福楼拜在给左拉的信中所说的:“您有值得自豪的才能。”不过,左拉虽然十分重视实地调查,但是他的调查往往是浮光掠影的,例如他到昂赞地区去只作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为了写作《土地》(1887),他到博斯也只有一个星期;为了写作《人面兽心》,他

坐在火车头上从巴黎到芒特只去过一次。他与福楼拜在材料和调查上所下的功夫、所花费的时间不可同日而语。

从1894年开始,左拉开始陆续发表《三名城》(1894—1898),揭露教会以迷信去引诱人(《卢尔德》),无法适应进步的要求(《罗马》),慈善的努力遭到失败(《巴黎》)。其时,法国右翼集团诬告犹太人德雷福斯上尉犯有叛国罪的案件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左拉看出德雷福斯是无辜的,出于正义感,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于1889年1月13日在报上发表了致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愤怒指责当局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我的责任是说话,我不愿成为同谋。每夜我都受到那个无辜的人的幽灵的烦扰,它受到最可怕的折磨,要为自己没有犯过的罪行受苦。”他面临一年监禁和3000法郎的罚款;他宁愿逃亡到英国(1898年7月18日来到伦敦),也不愿向当局屈服,具有大无畏的铮铮铁骨。1900年大赦令颁布后,左拉才回到法国。从1899年起,他开始发表《四福音书》:《繁殖》(1899)歌颂家庭的繁衍,《劳动》(1901)反对资本,颂扬劳动社会化,《真理》(1903)是德雷福斯案件的再现;《正义》没有完成。评论集《真理在前进》(1901)搜集了评论德雷福斯案件的杂文。他不调和的态度使他成为右翼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因而1902年9月29日,左拉在寓所煤气中毒,至今仍有人怀疑是为他人所害。1906年6月,法国政府为左拉举行了国葬,左拉的骨灰转移到先贤祠。

左拉的作品卷帙浩繁,他一生创作了31部长篇小说,82个中短篇,10部论文集和6个剧本,还有大量书信和报刊文章。

二、《萌芽》

《萌芽》(1885)是左拉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作品。小说以煤矿工人罢工为背景,描写了矿工的悲惨生活。

故事发生在法国北部的服娄煤矿。公司为了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转嫁到工人身上,大幅度地降低工人们的工资。深受压迫、忍气吞声的采煤工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举行了大罢工,接着罢工发展成为饥民暴动。

左拉在写这部小说的草稿中指出:“这部小说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愤怒,这是对社会的一个冲击,使社会为此而震动;总之,描写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小说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希望它预告未来,提出一个将是20世纪最重要的问

题。”作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法国产业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工人暴动的壮阔场面,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和第三共和国初期的劳资矛盾和经济危机。

在《萌芽》中,左拉冲破了自然主义的局限,以精确的细节展示了工人的悲惨生活,揭示了造成贫困的根源。作者没有把马赫一家的贫困归咎于酗酒和遗传病态心理。作者指出,尽管他们滴酒不沾,当牛作马,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支配下,他们仍然无法逃避贫困的境地。他们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人,更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一员。他们的性格,乃是社会环境铸造而成。左拉同情他们,认为他们的要求是正义的,他们的愤怒理所当然。

小说还成功地描写了工人群众的觉醒和他们的集体行动。对于这场罢工,许多工人开始并不理解,而且还有怀疑,可后来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并成为坚定分子。工人的斗争最终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在同资本家的斗争中提高了阶级觉悟,表现出了斗争的坚定性和英雄主义精神。世代为矿工的马赫一家、罢工领导人艾蒂安等,都是一些勇敢而富于自我牺牲的工人。他们在斗争中团结一致,不怕牺牲,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作品的基调是悲壮和乐观的。作家也写到了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试图把工人的斗争局限于经济范围,在不触动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实行微小改良,以取消无产阶级革命。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萌芽》气势雄浑、笔力酣畅、结构完整,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同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结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选)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席卷全欧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南欧和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它的功勋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情,以至于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一、“浪漫主义”概念的演变 近代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了17世纪末,这些中世纪的罗曼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总称为“浪漫的”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二、文化风气 十九世纪初期的整个文化风气,就是浪漫主义的盛行。浪漫主义(Romanticism)成为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三、自由主义思潮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浪漫主义文学与当时的政治时局的联系那样紧密,浪漫主义几乎成了自由主义的同义词,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被看成是一回事。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30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同盟”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裁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19世纪前30年,法国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贡斯当和“空论派”思想家(一些大学教授和作家组成)。 自由主义思潮表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口号的不同解释。它修正了卢梭的契约论思想,认为自由平等不在于政权建立在全体人民的社会契约上,而在于要保证个人自由,即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约束之外的自由。 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很多作家自觉把政治自由原则用到文学运动中,坚持文学的自由主义。 雨果认为,“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文学的自由主义一定和政治的自由主义能够同样地普遍伸张”。“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浪漫主义所涉及的“自由”、“理性”和“感情”,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意义,以至浪漫主义这个词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康德的天才灵感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中才有天才,它是一种天生的、别人学习不到的独创的能力。他说,天才是“天生的创造功能”,“天生的心理的能力”。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感是怎样涌上心头的,连艺术家本人也不清楚。 费希特的自我论 费希特(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主张“自我”创造一切,“自我”之外没有独立自在的其他事物。 “自我”学说,着重阐发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他把“自我”看作行动着的主体,自我要用行动来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 社会背景 (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3)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小说中的和谐社会转化为残酷竞争社会,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与“家庭”则转化为竞争社会中的“老板”与“工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

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 (4)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自然主义所叙述的就是社会主体在生存中抗争、在注定的失败中堕落以及在悲剧性的结局中灭亡的故事。但是,这种悲剧化的叙述并不是自然主义作家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美国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暗含了作家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判断的转变。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2)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和动机的内驱力,大众深层意识的转变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文学作家聚焦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以及未曾探测的阴暗角落,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怎样使人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二)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 物; 2.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 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 梭的作品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特征: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 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 張。 2.艺术特征: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 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 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 表現。 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開始于18世紀90年代) 1.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宗教色彩、哲學色彩和神秘怪誕色彩,写 夜、死亡、遁世的作品居多;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a)史雷格尔兄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创办《雅典娜神殿》 [2].宣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i.强调想象与情感; ii.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术无目的论; iii.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b)诺瓦利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作为19世纪中期主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下半期出现的非主潮的文学流派,它们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之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自然主义文学 (一)、自然主义产生的背景 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孔德的实证主义是自然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强调从这三个方面去研究文学艺术。遗传学家吕卡思医生把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病例都归结为与遗传有关,认为一个家族成员的过失会影响到整个家族和后代。生理学家克劳德·贝尔纳德《试验医学研究导论》以试验的方法来对抗片面地经验论和唯理论。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左拉把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看成自然小说之父。而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并提出自然主义要以《包法利夫人》为典范,要像福楼拜那样做一个冷漠的解剖家。所以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是自然主义的先声。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他们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理论和创作的最杰出代表。 (二)、自然主义文学在思想方面的特点 第一,恪守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的原则,注意材料的搜集,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面貌;第二,某些方面扩展了描绘的领域,如反映矿区工人的生活、大百货公司、铁路运输等;第三,较为客观地摆出事实,但不挖掘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因此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如前期现实主义;第四,注重从生理上去表现人,

第四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第四章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与其说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毋宁说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中曾出现过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这样说也许更为客观。作为文艺思潮的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它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母体中萌发衍变,既继承了母体中的种种基因,又在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的历史条件下把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推到极端,从而产生了质的变异,成为一种既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独立于母体之外的新的文艺思潮的历史形态。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在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关系方面,而且在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表现出纠缠不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至于这一思潮流出法国而成为国际性的文艺思潮之后,更由于时代、地域和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变异。无疑,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体现的自然主义既具有来自欧洲的思想渊源,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面貌和时代与国情所赋予的种种复杂性。因此,首先了解法国自然主义的面貌与特质,可以为认识中国的自然主义思潮提供必不可少的参照系统。 第一节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一、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是现实主义传统和自然科学革新组合的产物。”的确,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表现为科学精神的大举渗入,与社会历史、文学传统诸因素形成一股巨大合力,引发出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出现在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时期。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1789年法国人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念,显示出近代化的进步性与巨大力量。但是,1848年一月革命以后,作为统治者的资产阶级放弃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念,从此,法国的资产阶级丧失了进步性。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存在的20年是法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之一。这个帝国的出现和存在意味着战争,它梦想恢复拿破仑一世的霸业与疆界,所以不断地进行战争冒险。在如此反动的时代中,资产阶级文化的没落不可避免,自然主义的出现当然与此密切相关。这一时期,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到整个法国上流社会,到处都在寻欢作乐,骄奢淫逸的风气比过去任何王朝更为炽烈,更为露骨。如此恶浊堕落的社会现实,必然引起广大民众和生活在相对清贫状况中冷眼旁观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感和不满,激起他们的揭露与批判意识。《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非常憎恨第二帝国的资产阶级法国,甚至认为法国当代整个资产阶级制度是人类的愚蠢与庸俗的体现。由此可知,这个时代具有产生某种继承19世纪前期的现实主义批判精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 B.耶拿派 C.湖畔派 D.“自然派” 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 B.湖畔派 C.海德堡浪漫派 D.“自然派” 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施莱格尔兄弟 C.诺瓦利斯 D.蒂克 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 B.《论浪漫派》 C.《拉辛和莎士比亚》 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C.《论浪漫派》 D.《罗曼采罗》 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骚塞 D.司各特 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 B.《伊斯兰起义》 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 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 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 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 B.济慈 C.哈代 D.奥斯丁 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席勒 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 B.维尼 C.夏多布里昂 D.大仲马 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 B.勒内 C.夏克塔斯 D.黛尔菲娜 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A.夏多布里昂 B.乔治·桑 B.史达尔夫人 D.小仲马 16.《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作者( )。 A.海涅 B.史达尔夫人 C.诺瓦利斯 D.蒂克 17.法国19世纪前期写有《意弗教国王》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诗人是()。 A.拉马丁 B.维尼 C.缪塞 D.贝朗瑞 18.被成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写有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作家是()。 A.乔治·桑 B.拉马丁 C.缪塞 D.雨果 19.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1855年巴黎开了个规模宏大的体现官方美学趣味的画展,画展的举办者拒绝展出库尔贝最优秀的作品,于是,他在展览馆的旁边办了自己的画展以示对抗,并毫不示弱地在目录上特别加上一篇由尚佛勒里代笔的序言,题目就叫“现实主义”。他说:“我不想摹仿或抄袭这个或那个大师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且使它尽量达到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我也不想追求那种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篇序言很快被人们看成是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宣言。“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一种艺术运动,这是第一次。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姆·文杜里说:“事实上,显然再没有—位画家能够像库尔贝那样,不仅在绘画观点方面,而且在文?学观点方面发生过这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及于法兰西国境以外。库尔贝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库尔贝在别的地方的阐述来看,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运动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当代性。“一个时代只能够由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再现,我的意思是说只能由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艺术家来再现。“在这个意义上,我否认描绘过去的历史艺术的存在。历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当代的。”艺术家应“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艺术具有社会目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或才能只是一个手段,使他能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库尔贝本人的作品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和道德的内容。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概述 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动荡不安。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两次科技革命使科学理性精神空前高涨,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将二者加以融合。第二帝国的暴力统治,普法战争的失利,以及巴黎公社对社会的冲击,使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这些成为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只研究事物的表象与事实,并不去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孔德强调艺术(包括文学)应该努力去探索人,但在孔德看来,人的生理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接受了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泰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但在这三要素中,他更强调种族因素,即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及特定的民族因素。遗传学家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把人的一切病况都归结到遗传问题,认为一个人的过失通过遗传可以危害整个家庭,并可能波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更是将实验论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强调精确地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认为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必须探求其特性和环境。另外,贝尔纳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些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自然主义文学,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法国是欧洲现代国家中最直接地接受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衣钵的国家,柏拉图提出的摹仿说最深刻、最直接地影响了法国作家。十九世纪上半叶,以摹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空前繁荣。而自然主义作家同样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同,他们也的确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左拉不仅对司汤达、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推崇备至,甚至把他们看作是自然主义之父。他还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该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典范,像福楼拜那样坚守客观冷静的创作原则。悠久的摹仿论传统、发达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使自然主义最先在法国产生。 最早具有自然主义特征并取得创作实绩的是龚古尔兄弟。他们注重对社会风俗细致的描绘,而且多写病态人物,开始用生理学,甚至病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埃德蒙·德·龚古尔认为他们兄弟的所有的作品,落点都在神经官能症上。《杰米妮·拉赛朵》是他们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写了一个女佣悲惨的一生,她爱上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被逼得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最后贫病而死。龚古尔兄弟把主人公当作一个病例来进行解剖分析,正如他们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所说:“在感官享乐的赤裸裸的逼真描绘的后面,隐含的是对性爱心理的临床研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自然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无可争辩的创建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建树成为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核心。围绕他形成了一个自然主义的“梅塘集团”,这个集团除左拉以外还包括莫泊桑、阿莱克西斯、瑟阿尔、于斯曼和厄尼克。这个集团中几位作家的合集《梅塘晚会》于1880年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法国,除了龚古尔兄弟和左拉外,其他自然主义的重要作家还有莫泊桑,他是“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如《女雇工的经历》、《泰利埃公馆》、《温泉》等。另外还有阿尔封斯·都德,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一定程度上游离于自然主义。但由于受到左拉、龚古尔兄弟的影响,也明显存在自然主义的倾向。他的剧本《生存竞争》便被认为是“舞台上的达尔文主义”。 随着左拉的《实验小说论》(1880)、《自然主义戏剧》(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自然主义理论著作的问世,自然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兴盛期。,在这一时期,自然主义传到了欧洲其它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德国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杂志《社会》等,并且在自然主义戏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俄国在1873年就翻译了左拉的作品。瑞典、希腊、意大利、波兰、丹麦等国也出现了一些自然主义作家,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此后,自然主义又影响到了欧洲以外的国家,日本产生了像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等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品。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也明显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自然主义也进入了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科学理性精神关照下的真实观 自然主义十分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原则。龚古尔兄弟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将目睹过的故事写入文学作品,左拉更强调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但是,虽然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大师们,也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自然主义毕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所以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主义执著于典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 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 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1809年发表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讽刺才能。 (二)第二时期的生活与创作(1809——1816) 1811年,写成长诗《恰尔德?哈路尔游记》第一、二章。 《东方叙事诗》(1813——1816),是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一共有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耶》。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在这些传奇诗里,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多数是作家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异常孤傲、忧郁、倔强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和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却又脱离人民,蔑视群众;他们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单枪匹马的形式去反抗社会。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特征,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三)第三时期的生活、创作(1816——182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