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1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16、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

17、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18、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其高低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影响,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19、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进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2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22、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23、A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B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25、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26、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三点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②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意向性。③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7、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征:①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上表示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③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④主体的偏好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28、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其替代能力越大。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29、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他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31、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0、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32、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33、道格拉斯-有泽法则:①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②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34、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35、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36、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②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37、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①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②和一般均衡分析,代表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静态和动态均衡分析。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失业均衡。

38、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39、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0、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41、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4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43、瓦尔拉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的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两者最大区别在瓦尔拉需求是经济行为人在没有数量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则是经济行为人在受价格和数量双重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

4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或“非瓦拉尔均衡”。

45、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的情形发生的失业。

46、劳动力短缺累积效应是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4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U与V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及可替代关系。

48、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由多尔瑞哥、彼得和麦克尔提出来的,由两部分组成:A组织结构。B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50、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机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用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用活动就是雇用调整。雇用调整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适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的。调整系数与调整速度是倒数关系。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劳动时间的调整作业首选。

4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①组织的稳定。②组织的惰性。③组织调整的成本。

4-1、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2、为培养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支付很多退职金。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3、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4、有效劳动时间或称工作效率,是指人们在工作期间每小时、每天或每周恪尽职守所实际支付的脑力和体力总量。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①劳动力生理方面②和道德风险方面,又称隐蔽行动问题。

5、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言之,劳动时间的增加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也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6-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工资职能即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工资的职能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5、工资刚性: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2、福利的基本特征: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①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紧密相关。②法定性。③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3、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①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②重农学派魁奈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他提出“纯产品”理论。③亚当·斯密工资理论(关于工资差别成因的分析)④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的,其核心是设法降低一国过高的人口增长率,以求实现长远福利。⑤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4、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约翰·贝茨·克拉克)、均衡价格工资理论(马歇尔)、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与工资分配有关的人力资本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马丁·魏茨曼)、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等。

6、按要素分配:该理论认为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投入,凭投入取得报酬,投入了什么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应的报酬。社会各阶层、居民之所以有资格取得报酬收入,是因为他们为生产这些“收入”提供了生产要素,即有所“投入”,这些投入才是收入的来源。

7、按劳分配:在收入工资分配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调控原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配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而提出的。7-1、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影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有工资总额、劳动者人数和物价水平三大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的分配的比例、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及城乡收入差别等。

2、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人均创造价值量的多少。

3、工资水平控制:一是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等方式,对最低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二是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对最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三是通过个人收入政策对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控制。

4、“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决策: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5、收入政策就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有以下四类:①权威性劝说政策。②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③补偿或税收收收入政策。④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6、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7、最低工资标准,也称最低工资率,是由最低工资制度所规定的单位时间最低工资数额,或称工资标准的下限。

8、最低等级工资标准,指行业、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行的工资等级制度中,最低一个等级的工资标准。9、最低工资收入,指用人单位中工资收入最低的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实际取得的货币工资数额。最低工资制度,有关最低工资的确立与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及办法的总称。10、最低收入,即贫困线,一般指社会劳动者家庭的人均收入下限。

11、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率时,考虑的因素有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调整因素。最低工资率的具体测算方法有: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实算法、超必需品剔除法、平均数法、经济计量分析法等。

12、所谓“工资指导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经济指标的现状与变动,提出的关于年度工资水平增长标准的权威性建议。

13、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

14、工资非指数化,即工资增长与物价上涨间接挂钩,由政府根据有关条件,人为地、不定期地决定工资增长。16、工资差别:所谓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17、职业间工资差别: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或职业的非金钱)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也就是说,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

15、工资谈判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双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18、劳动负效用补偿工资差别:劳动者的能力相同,贡献也一样,工资应该是无差别的,但事实上往往是存在差别的。这是因为有些职业的劳动环境恶劣(危险、不愉快、紧张、枯燥、劳累、肮脏等),给劳动者带来精神损失、健康损失、这种由于“劳动负效用”造成的“非货币损失”需要在工资中给予补偿;否则,就雇用不到劳动者。

21、竞争性差别工资:这种工资由于劳动力素质(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或技能性工资差别。19、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亦称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有些职业的工资较稳定,有的则变动大;有的职业较稳定,有的则不稳定甚至有失业风险。因此,虽然其他条件相同,工资却会有差别,这种差别称为风险性补偿工资。

20、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们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要取得回报的,劳动者进行了教育费用等的投资后,在工资上就应有所回报。因此,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就会有差别,甚至在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劳动者,其工资也可能会有差别。

22、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既非补偿工资差别,也非竞争性工资差别,它是由于劳动者的特殊素质或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垄断性工资收入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几乎无弹性,使工资中含有很高的“租金”部分,所以又称“租金性工资收入”。

23、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称为洛伦茨曲线。24、基尼系数: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则可用a除以(a+b)的商表示分配的均等程度。这个数值称为基尼系数,亦称为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8-1、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①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②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③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3、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人口,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以及城镇中的所有个体劳动者。

4、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①以计划为依据。②缺少劳动时间长短的界定。③以稳定的收入保障做标准。

5、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适应,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6、按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的工作”。这一概念始于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7、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8、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20世纪50年代,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能超过3%到4%可算充分就业。80年代以来,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只要失业率部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

9、待业人员:劳动制度改革后,劳动者因劳动合同期满,或所在的企业倒闭等原因失去工作后。1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结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12、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已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失业情况。

13、20世纪60年代奥肯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就是着名的奥肯法则。

14、、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市场法则概论”。萨伊的充分就业理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交换与物物交换的区别,萨伊定律是西方就业理论的基石,马歇尔继承了萨伊的衣钵。15、菲利蒲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由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蒲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16、各种就业理论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①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②凯恩斯的就业理论③菲

利浦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说明。④弗里德曼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⑤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比重。6、经济学家对歧视现象最早的书籍之一是1957年加里·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

21、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17、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

构成和联系。就业结构特点:历史性、功能性、复杂性。

18、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摩

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可以与充分变就业状态并存。

19、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

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

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20、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

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凯恩斯说过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即是典型

的周期性失业。22、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

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3、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24、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

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9-1、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

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2、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结构,如知识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人

力资本的实体,凡是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费用与时间都是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凡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与时间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3、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

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购置、教职人员工资、图书资料等。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

费在教育上的支出。

4、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

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这类投资方式,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本中构成中的职业、专业和知

识与技能存量。其表现是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专业技术等级。

5、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劳动者

营养、衣着、住房、医疗保健和自我照管、锻炼、娱乐等所需的费用,它可以由“健康时间”,

或者由工作、消费和闲暇活动的“无病时间”组成。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口预期寿

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6、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

学等正规教育的费用支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其投资主体用于

普通教育的费用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形式的投资形成和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

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7、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老的在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8、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工作岗位之

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流动。

9、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人理查德的历书》。(二)舒尔茨:代表作《人力的资本投资》,1979年获

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

中最为主要的资源;②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③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

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影响;④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三)贝克尔:

其代表作是《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1992年获诺贝尔奖。(三)明塞尔:其主要贡献是

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10、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

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11、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是:①年龄②家庭③教育④流动的距离⑤失业率⑥职业许可制

度⑦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⑧国际环境⑨工会⑩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10-1、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

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

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2、工资收入歧视,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

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3、就业歧视,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

条件,但是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

4、职业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置上。

5、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是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7、测定收入歧视的特点是考察歧视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注意歧视的行为过程。

8、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①性别歧视。②年龄歧视。③经验歧视。

④身高歧视。⑤此外,血型歧视和姓氏歧视也偶有发生。

9、消除歧视的对策:①香港是成立平等机会委员会。②美国通过《民权法》和《平等工资法》。③日本颁布《男女雇用机会平等法》。

11-1、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即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相当于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行制定,因为,确定企业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主要力量是市场,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2、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需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

3、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

4、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劳动标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和其它劳动条件标准。其它劳动条件标准包括最低就业年龄标准、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所应采取措施的各种法律规范以及关于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等。

5、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6、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7、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

8、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9、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及其水平,调节工资分配比例关系,指导工资增长和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

12-1、可以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三类:从业关系、组合关系、分配关系。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则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和交换关系。

2、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一方为雇佣劳动者,另一方是资本所在者。

3、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4、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5、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6、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依据法律或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条件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7、集体谈判制度,是协调劳资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被称为工会运动的“基石”。

8、在我国,集团协商一般在企业一级,一些中小企业则主要集中于地域性的行业一级。

9、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①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②生产过程中以其他要素投入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③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④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10、谈判的特征:一是谈判的不确定性,包括谈判本身的不确定性和谈判未来的不确定性。二是谈判问题的多维性。集体谈判的基本策略:①在谈判中,双方首先是对各种谈判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谈判的目标和各种项目的先后顺序。②另一策略是妥协与让步。

【参考借鉴】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的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是指() A、人的劳动能力 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 C、简单的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是() A、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C、国家和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的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 B、不变 C、难以确定 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的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P4)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P38) 3.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P80) 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P93) 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P93) 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P135) 7.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P135) 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P143) 9.“发散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此,当劳动力市

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P145) 10.“蛛网稳定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通过供求自发地调节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P145)11.“蛛网不稳定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使得工资和就业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均衡不可能再恢复。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看做是“蛛网不稳定条件”。(P146) 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P164) 13.终值:是指定量货币(本金)在若干期后(通常为年)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P172) 14.特殊培训: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说培训。(P184) 15.雇用成本:亦称雇佣投资,它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另一种方式,是企业招募、评价、录用雇员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P188)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案例分析题汇总

全国2008年1月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0%;B 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 (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 (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分) 全国2009年1月 38.《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 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求:(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什么目标?(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哪一项?(2分) 全国2009年10月 38.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全国2010年1月 38.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 全国2010年10月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 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 之比,即单位面 积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 一岁一组的年龄 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向 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 一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 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 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 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

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 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 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 “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 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 酬 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 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 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 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就不断延续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 一. 名词解释 1. 劳动经济学 2. 工资刚性 3. 自然失业率 4. 就业弹性 5. 工资指导线 6. 统计性歧视 7. 家庭生产函数 8. 理性经济人 9. 劳动力生产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2. 劳动力参与率 13. 余暇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15. 职业流动率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18. 磨擦性失业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15.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16.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17.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劳动经济学题库

Ky 劳动经济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D.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C.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经济性功能 C.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D.减少政府投资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D.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C .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D.劳动时间的长度 C.工作的紧张程度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 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1 Ky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D .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1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16、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 17、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18、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其高低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影响,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19、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进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2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22、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23、A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B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25、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26、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三点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②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意向性。③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7、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征:①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上表示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③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④主体的偏好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28、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其替代能力越大。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29、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他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31、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0、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32、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33、道格拉斯-有泽法则:①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②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34、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35、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36、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②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37、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①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②和一般均衡分析,代表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静态和动态均衡分析。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失业均衡。 38、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39、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0、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41、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4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43、瓦尔拉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的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两者最大区别在瓦尔拉需求是经济行为人在没有数量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则是经济行为人在受价格和数量双重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 4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或“非瓦拉尔均衡”。 45、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的情形发生的失业。 46、劳动力短缺累积效应是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4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U与V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及可替代关系。 48、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由多尔瑞哥、彼得和麦克尔提出来的,由两部分组成:A组织结构。B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50、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机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用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用活动就是雇用调整。雇用调整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适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的。调整系数与调整速度是倒数关系。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劳动时间的调整作业首选。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名词解释答案

重庆科技学院20___ /20__ 学年第 学期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卷) 课程名称: 选课课号: 适用专业/年级: 抽(命)题人: 考试方式: 卷面总分: 分 一.名词解释 (共50题,100分,每小题2分) 1.1 [库中题号:010050] 2分 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强度。 1.2 [库中题号:010049] 2分 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小层的吸水量占全井总吸水量的百分数。q i =%1001002?=?++Si S S Si Si n 1.3 [库中题号:010048] 2分 产生γ射线的装置叫伽马源,通常用137 S C 作伽马源。 1.4 [库中题号:010047] 2分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自发地释放出一种子带电粒子(α或β),蜕释成另某种原子核,同时放射出γ射线的过程叫核衰变。 1.5 [库中题号:010046] 2分 电阻距很不,(L=0.05m )且电极锒嵌在极板上的电极系,它由A0.05M 2组成的电极系叫微电西半球电极系。 1.6 [库中题号:010045] 2分 1立方厘米物质中所有原子核的微观俘获截面之各称作宏观俘获截面。 1.7 [库中题号:010044] 2分 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离子进行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 1.8 [库中题号:010043] 2分 介质传播声波的快慢,单位时间传播的距离(米数)。 1.9 [库中题号:010042] 2分

成对电极在不成对电极的下方的梯度电极系。 1.11 [库中题号:010040] 2分 一个中子和一个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叫做微观弹性散射截面。 1.12 [库中题号:010039] 2分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压力大的一方的液体中的离子除非流体一起向压力低的一方进行迁移,由于形成正负电荷的分别富集,这种作用形成的电位称为过滤电位。 1.13 [库中题号:010038] 2分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一米的时间,是声波速度的倒数。 1.14 [库中题号:010037] 2分 水溶液中所含盐的多少。 1.15 [库中题号:010036] 2分 成对电极间距离小于单电极与其相邻的成对电极间的距离,且成对电极位于单极的上方,这种电极系叫顶部梯度电极系。 1.16 [库中题号:010035] 2分 其定义为 L S =6/2R , 其中R 为减速距离,它是中子起始位置和变为热中子的位置间的直线距离,L S 为减速长度。 1.17 [库中题号:010034] 2分 用由两个屏蔽电极一个主电极组成的电极系测量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 1.18 [库中题号:010033] 2分 孔隙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比。 1.19 [库中题号:010032] 2分 在井内由三个电极构成的测量电阻率的装置。 1.20 [库中题号:010031] 2分 声系由一个射换能器一个接收器构成的声速测井仪。 1.21 [库中题号:010030] 2分 从产生热中子起到其被俘获吸收为止,热中子移动的直线距离叫扩散距离(Rt ),扩散长度定义为 6/R =Le 2t 。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劳动 2.知识经济 3、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4、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5、人力资源 6、人力资源率 7、劳动参与率 8、人力资源开发 9、人力资源配置 10、劳动力供给 11、劳动力供给曲线 12、劳动力供给弹性 13、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14、劳动力供给的预算约束线 15、家庭生产函数 16、劳动力需求 17、劳动力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 18、边际生产力逆减规律 19、劳动力需求的等产量曲线 20、劳动力需求的等成本曲线 21、劳动力需求的一般原理 22、短期劳动力需求 23、长期劳动力需求 24、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25、劳动力市场 26、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27、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28、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与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29、劳动力市场均衡 30、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31、劳动力市场歧视 32、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性歧视 33、劳动力流动 34、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 34、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35、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 36、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知识资本 37、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与契约曲线 38、工资与薪金 39、工资与福利 40、实得工资与实际工资 4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42、工资基金理论 4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44、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45、经济租金工资理论46、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 47、工资水平与工资率 48、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49、最低工资制度 50、绩效工资制度 51、就业 52、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 52、失业 53、摩擦性失业 54、结构性失业 55、失业率 56、工资铁则与工资刚性 57、社会保障 58、帕累托最优状态 59、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60、社会救助与社会优抚 论述 1、试分析概述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转变。 2、试论述劳动的意义。 3、试分析“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各自的主要观点和管理主张。 4、试对计划型人力资源配置与市场型人力资源配置作一简要评析。 5、人力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该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6、改善我国劳动力供求有何政策建议? 7、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8、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有何影响? 9、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因素有哪些?开发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政策有哪些?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试题及答案汇总

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 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B )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 B ) 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M劳动力参与率17.

国际贸易课后名词解释、部分思考题答案汇总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净进口: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小于进口量 净出口: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2、总贸易:总进口加上总出口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 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专门贸易: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就是一国的专门贸易额。专门贸易额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应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与国贸易有什么区别?国际贸易量的计算 1)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 3) 2、什么是贸易差额?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1)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 额 2)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好事。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使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集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扩大出口国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垂直型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 水平型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合作。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 A )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C 为补偿职业收入的不稳定而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 D 为补偿某些季节性生产的不稳定收入 8、在一些落后地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常低于男孩,使得她们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这种劳动力市场歧视属于( B ) A 后劳动力市场歧视 B前劳动力市场歧视 C 个人偏见歧视 D 消费者歧视 9、劳动力需求右移与供给曲线左移时,会使( C ) A、均衡就业量增加 B、均衡就业量减少 ( C、均衡工资率上升 D、均衡工资率下降 10、劳动者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目标是( D ) A、收益最大化 B、闲暇最大化 C、长期财富最大化 D、效用最大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基尼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CD ) A 基尼系数越大,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