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说的“修通”)是通过将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情结“挖”出来,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前,通过已然成长了的认知结构去完成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未能实行的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和谐与成长。

5.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即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通常我们说的想象过程或形象思维过程不过是这两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混合体。

6.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动机理论、优先优势性原理和发展心理学理论。

术语说明

在《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一书中极少创造新的心理学术语,一般是沿用已有心理学流派的术语,但含义往往有了拓展和改造,为了避免歧义,书中专门将其中使用的主要术语作了集中说明:

1.意识与潜意识

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描述心理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涵盖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使用的“意识”一词指:正常成人觉醒时的心理状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存在常识,能清楚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的边界,自知力清楚;二是思维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语言、行为等都受到逻辑的制约,具备一定的客观性。这一界定将典型的意识与动物、儿童、精神病患者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的心理区分开来。本书中使用的“潜意识”一词,也不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得那样神秘,本书使用的“潜意识”指与上述意识相对应的另一种典型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高级哺乳动物、儿童、梦境中或者神经症发作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即按情景对于主体而言的情绪感受来理解、建构和反应,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具备极强的主观性。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在遗传的原始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条件反射或整合四种机制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意识和潜意识大都是相伴存在和协同工作的。

2.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认知结构是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同名概念,但本理论中使用这一概念时明确了其范围涵盖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全部心理内容。

3.同化与顺应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与环境作用及自身发展机制的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也是按照原意使用的。只是进一步明确了同化与顺应是作为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不仅适用于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的构建,也适用于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的构建。同化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识别出了新事物为原认知结构显网逻辑框架中的一个新的下位知识(例子)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顺应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原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后能够同化新知识。在这里,同化和顺应作用于认知结构显网的逻辑结构,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同化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双向泛化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中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顺应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改变“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以适应环境。在这里,同化和顺应的作用机理是条件反射,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

4.条件反射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的条件反射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也是按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意使用的。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条件反射有与行为主义不同的理论解释。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明确指出条件反射是潜意识独有的发展机制,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也是精神分析派的“情结”的形成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相遇而不相识”)。

5.认知结构整合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整合是认知结构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整合类似精神分析的“修通”,但含义要更广泛一些。所以需要整合,是因为个体认知结构“发展史”中有未完成的顺应,其结果就是留下了“情结”或类似“前科学概念”一类的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两层皮”式结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通过顺应来解决,尽管认知结构发展后现在可能有能力完成顺应。因为顺应是发生在认知结构与当前环境在“现时空”的相遇,而“情结”或“前科学概念”与现时认知结构显网(意识)及环境分属“异时空”,意识和逻辑无法企及(潜意识),只是通过“象征”之弦能够拨动那时隐时现的潜意识,通过“无法控制”的程序性知识而作用于当前。整合是指将埋在潜意识深处被“遗忘了”的情结内容全面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中,通过业已发展了的认知结构,或者在外部支持(如心理咨询师、教师的启发)下重新审视过去的事件和心理经验,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实现整合的关键是如何全面挖掘出埋在潜意识深处的决定着当前情绪和行为的心理结构,精神分析的催眠技术、自由联想技术和学科教学中的前概念测试方法都是有效的工具。

6.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

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抽象逻辑思维和象征性思维是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抽象逻辑思维是意识中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意识与潜意识、认知结构显网与潜网、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三组概念间具有对应性和对称性。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应用

作为理论的应用,该书论述了该理论在家庭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例如:

对于教学,该理论认为:

何谓理解概念?理解了一个概念、规律,包含如下含义:(1)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正确的意象(或下位知识)(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输入,也可以通过组织和改造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意象实现);(2)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陈述性知识;(3)所有知识要素建立起了紧密的和同向非冲突的联系(奥苏贝尔称为实质性联系)。更深入理解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产生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更多知识要素(如产生程序性知识,即能应用;产生更多下位知识或意象等)和与更大范围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点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例如对力的概念的初步理解通过(产生、提取或加工)有关的意象,如人在推、拉、提、按物体时的肌肉紧张感、弹簧测理计挂重物弹簧被拉长同时显示指针位置变化等,通过概括产生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等陈述性知识,并建立起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牢固联系而实现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牛顿三定律进一步理解了力是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则对力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核力等,对力的概念理解又会进一步深化。

何谓掌握了概念?掌握指不仅理解还要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从认知结构模型来看,首先达到理解层次,即产生了有意象和命题知识构成的一致性牢固结构,还要学习应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强化练习、反馈改错形成完整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与该知识点的结构建立固定的联系,解决问题往往不仅需要一个单一知识点,还需要调动认知结构中其他结构单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这一程序性知识还需要与认知结构中其他知识单元间建立起牢固联系。

课程学习的过程和任务:学习一个新单元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通过构建出关于新单元知识的认知结构组块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具体说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学习新单元知识,构建出关于该单元知识的认知结构组块,并整合到整体认知结构中,同时产生新的策略性知识或充实强化原有的策略性知识,产生新的积极地情绪体验或强化原有积极地情绪体验。完成这些任务既是一个连续过程,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以下系列教学阶段完成:建构(或转化)概念——学习规律(原理、规则)——简单分解应用学习——综合运用学习——结构化、系统化(小结)。

教学过程需要一系列连续的思维环节,其中既有概念教学中的概括、程序性知识形成的按步骤训练等核心教学环节,也包含大量如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讨论与挖掘、概念清晰边界的分辨、结构化系统化等必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必须在头脑中经历了概念形成的完整的逻辑链环之后才能建立起来理解深刻、边界清晰、运用灵活的概念结构,必须在严格的按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规律训练才能产生出科学完整有效地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为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而现在教学实践中忽视概念建立的核心环节和连续过程,忽视了技能形成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在忽视要求和指导学生及时、系统、全面、深入的读课本以及按要求给出完整步骤的解题训练作业,代之以汗牛充栋的各种“专家”版的同步训练,要求学生重复练习,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认为好像学习就是填空和画圈,不需看书也不会看书,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导致学习困难。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精神问题的四分归类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准确区分患者精神问题类型,是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但咨询师(尤其是初学者)有时难以区分患者精神问题的类型,一般是根据教科书或手册上的症状学描述进行诊断,或根据严重程度和对社会功能损害程度来判断精神问题的性质,这是不够的,也是靠不住的。因为不同性质的精神问题,可能会包括一些相同的症状,严重的现实性心理问题可能严重到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而轻度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可能正常完成工作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不论是症状特征还是严重程度还是社会功能损害程度都不过是各种精神问题的表面的特征,而非精神问题的本质。通过认知结构知识模型可以从内在机理、从本质上将精神问题区分为现实性心理问题、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类。

1.现实性心理问题——首次面对无法实现的顺应难题

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中,该类问题被划分为正常心理-心理不健康类别下,其中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两类。1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这类问题都是认知结构首次面对无法解决的(需要认知结构进行顺应)的难题,而导致了本章第二节论及的“欲进无路(力),欲罢不能”的情绪问题。此时的认知结构状态如图1-4-1(1)所示,即内外一致,但是无法适应环境。这种情况需要帮助求助者顺利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解决现实与心理的矛盾,并实现认知结构的成长。如果不能很好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当前的情绪创伤有可能发展成为潜意识中的情结,为后来的神经症埋下隐患。

2.神经症——现实难题引发了尘封的神经症性情结

这里所说的神经症除了包括传统神经症的分类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还包括分离性和转换性障碍(即癔症)、心理生理障碍等。认知结构状态如图1-4-1(3)所示,其突出特征是存在潜意识情结,引发心理问题的现实因素只是诱因,

现实的压力或处境通过象征思维引起潜意识情结中的情绪体验。患者当前的“变形性”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不是针对当前刺激,而是重现当初遭遇的真实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神经症治愈的根本在于实现认知结构的整合,如果整合不能实现,则神经症不可能彻底治愈,只能是随着心理咨询或压力的减轻而情绪暂时缓解,而压力加大或生存环境恶化时可能进一步通过象征性思维过程泛化情结、加重症状。

3.人格障碍——内部“和谐”而对外难行

人格障碍的认知结构状态如图1-4-1(2)所示,即与前科学概念型认知结构在形式上是类似的,但内容不同,前者涉及学科能力结构部分,后者涉及人格结构部分。这种认知结构特点是认知结构潜网与显网是一致的,但与正常人格的内外一致且基本上与社会规范要求一致不同,人格障碍的认知结构虽然内外一致没有冲突,但与公认的社会规范偏差较大,为他人、社会所不认同,因而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因而是一种适应性障碍。人格障碍的校正要比神经症的治疗更复杂。因为神经症患者虽然认知结构潜网存在问题,但认知结构显网的观念是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本身有校正潜网问题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而人格障碍患者适应社会困难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问题,而是认为外部世界存在问题,因而导致不良情绪并具有对外的强烈攻击性。所以要校正人格障碍,要比治疗神经症多加两个步骤,一般需要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在现实中碰壁,发现问题,找到心理师求助;第二步,在心理师引导下,通过逻辑分析认识到认知结构显网中的观念、信念存在问题,产生校正愿望;第三步,在心理师帮助下校正认知结构潜网的问题。粗略地说,相当于先把人格障碍转化成“神经症”,然后再治好“神经症”。

4.精神病——陷入了无法醒来的白日梦

精神病人的认知结构状态如图1-4-1(4)所示,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做梦的时候是一样的,只是正常人总会从梦中醒来,回到意识中,而将梦中的荒诞不经、与现实不符的成分弃之脑后,而精神病人却一直做着梦,失去了醒过来的能力,好像所有与意识联系的线索都已断开,意识与潜意识完全割裂,无法回到正常人的意识,无法找回正常人的现实世界。精神病人分不清哪些是心理现实,哪些是客观现实,正常人,即使是神经症患者,尽管很痛苦,几乎“要发疯了”,但还是清楚地知道那些极端“可怕”、“可恶”的东西都是自己心里想的,是头脑中的东西,不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东西。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神经症理论:

神经症认知结构演化规律

用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解释,神经症是认知结构(人格结构部分)存在图1-4-1(3)的潜意识情结的情况,神经症的彻底治愈必须实现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化解潜意识情结。神经症分型颇多,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也非常复杂,但这类心理问题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求助者有明显自知力,能区分客观现实和令自己痛苦不堪的主观现实,有强烈的主动求助动机,这些说明其认知结构的意识部分(显网)与潜意识部分(潜网)还是联系紧密的,并没有断开,这也使神经症与精神病划清了界限。(2)神经症患者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与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形性,即过分夸大、歪曲了,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这说明这些变形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不是针对当前刺激物,而是针对潜意识中的情结中的刺激物,尽管这些求助者并不自知或已经“遗忘”,也就是说其认知结构存在图1-4-1(3)的情况。(3)神经症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借助于意识与潜意识情结之间深度整合,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疗法对治疗神经症比较有效,而行为主义、认知疗法等对神经症的治疗作用有限的原因。根据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分析,可以归纳出神经症的一般演化规律,尽管由于神经症的复杂性,不见得每种具体神经症都符合全部阶段,但至少要经历其中的几个阶段。

神经症认知结构演化阶段

1.早期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偏差导致不适应性认知结构

早期的成长环境、教养方式对一个人人格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民间有“三岁看大,7岁看老”之说。心理咨询的病因分析环节也需要整理分析求助者早期成长经历和教养方式,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个体早期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自然进行的人格构建内容是深刻而又广泛的,从人类教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初步社会化的过程,期间,家庭主要成员的世界观、行为方式、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等都对个体人格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家庭成员的世界观积极向上、充满爱心、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符合将来社会成员间的互动规范,则其中成长起来的个体也容易获得积极乐观、合法守规、积极进取、适应社会的人格结构。

不良成长环境,如极度贫困、病困、灾难、极度物质依赖、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父母有严重不良嗜好、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再婚等都有可能作为一定时期的持续负性刺激源,影响孩子的情绪,并进而导致缺陷型认知结构。

教养方式偏差,如过分溺爱、过分包办代替、缺乏爱的有效传达、过分严厉挑剔、不民主、过渡简单化表扬等等都有可能扭曲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建立不适应性的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模式。这些缺陷型认知结构,在后来走向社会时必然遭遇适应困难,如果不能尽快实现顺应,或者遭遇较大的挫折,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潜意识情结。

2.遭遇重大负性事件不能及时实现认知结构顺应导致潜意识情结

这里的“重大负性事件”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通常认为的地震、战争、亲人丧失及其他各种天灾人祸,这些对于人类的普遍不幸事件,如果主观认知结构完善,社会支持适当,虽然会有心灵创伤,但不一定因此会产生神经症性情结。而一些在成年监护人看来微不足道或者压根就不曾知道的孩子的“秘密”经历倒可能成为对孩子来说是“重大负性事件”。这里“重大负性事件”是指对当时的认知结构而言所遇事件或经历对自己的安全、价值观、荣辱观等构成极大威胁,而又无法理解或无力解决的情况,也就是说的第四章第二节中“欲进无路(力),欲罢不能——剧烈情绪产生”中的情况。

这种“重大负性事件”可能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不幸被当事人“赶上了”,如劫持、暴力、性侵害、事故等等。而更多的情况,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过程中,不经意出现的一系列“小事”。生命的早期是敏感而脆弱的,主体的力量和经验还十分有限,而安全感、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意识的要求就更加强烈;同时,认知结构尚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辨别处理问题能力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旦感到自己的安全感、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控制力等受到严重威胁或被剥夺,这就是“重大负性事件”,就会产生“欲进无路(力),欲罢不能——剧烈情绪产生”中的情况。

3.情结泛化与强化

情结一旦形成,本身具有泛化作用,也可以被类似情景进一步强化。这是自然的,因为情结也是一种认知结构,同样具有同化、顺应、整合以及通过条件反射作用进一步泛化和发展的功能。事实上这种“意象(情绪)-行为反射”结构的不断泛化和强化正是哺乳动物所共有的通过学习提高对环境适应力的方式,也是人类潜意识的学习方式。

4.事件、环境或压力诱发神经症

神经症的治愈

根据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对于确认为神经症的求助者,其心理问题往往不单纯是神经症本身,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继而诱发神经症。也就是说现实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合并发作。其中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压力或者其诱发的负性情绪均可能是诱发神经症的象征物。区分哪些是现实压力性、哪些是现实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哪些是神经症性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哪些是诱发神经症情结的象征物十分重要,因为现实性压力及其情绪和行为反应是一个时空(当前意识中)的东西,而神经症性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是另一个时空(以前的经历,现在潜意识中)的东西,解决前者,只需帮助求

助者实现认知结构顺应就可以了,通过逻辑思维途径(如认知疗法)就可以解决,而解决后者,则必须进行“时空穿越”,深入潜意识挖出情结,将其置于现时时空(浮现在当前意识中),从而完成认知结构的整合。

评价

对传统科学主义和现象学方法论的融合与超越

在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坚持认为,坚持科学心理观,并不在于固守具体的实证主义方法,而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尊重自然(包括人类自身)”、“开放发展”这些科学精神的实质,在这些基本前提下,根据问题选择更有效的具体科学方法组成具体方法体系。同样在坚持心理学人文主义传统精神,即研究整体的人,重视人的主体经验,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尊严的同时,又避免只依靠个体人的主观体验和理解,把心理学限制在“纯粹意识领域”,把它唯心化;强调对人的心理的整体把握也不排斥分析与实证。这样,我们就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践论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超越,实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与统一。

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借鉴

在坚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与统一的前提下,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方法本位,借鉴成功先行的现代科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方法论体系。针对心理学学科特点,我们借鉴了如下一些物理学研究方法,如唯理论的实在论、追求简单性与探索复杂性的统一、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对和谐与美的追求等。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的四类知识、四种发展机制简单明确,却可以很好地解释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主要心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能够同时解释和包容以往对立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的“意识与潜意识”、“认知结构显网与潜网”、“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比喻与象征”、“学科能力结构与人格结构”、“遗传本能与心理建构”等范畴无不体现着对称之美和变化之韵。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对传统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融合与创新

较之传统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是适用范围更广、描述心理更简单明确、操作性也更强的范式。可以认为是对现有心理学主要流派理论的学科内综合。

参考文献

范丰会、宋文红《新视界心理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业——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决策风格和CASV循环模型 一、对自身的决策风格的认识: 我个人的决策风格属于谨慎型。这种决策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使损失的危险降到最小。谨慎风格的人认为,人们应该时刻注意到事情可能变坏的趋向,并且选择能够避免导致毁灭性结局的决策。这种决策风格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具有重大损失可能的高度冒险性工作,如股票、房地产等。 在这里,谨慎决策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带来虽不巨大但很稳定的收益。谨慎风格的人不可能被委托来设计一项庞大的工程或经营巨款。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不受潜在奖励的诱惑,对投机性很大的计划不感兴趣。 这种风格的弱点在于,有些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容易被错过, 而且在力图使损失减到最小时,可能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二、决策的CASVE模型带给我的启发以及如何应用该模型: CASV循环包括五个阶段: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CASV蹴是这五个词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它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指导。这一循环如图所示:

CASVE 循环 综合 评估 迭择排序 给我启示是:计划是用来实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计划的漏洞,一边实施一边完善,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和理想越来越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着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这样几件事情,循环螺旋式上升。 下面是具体应用: 一、沟通(Communication )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了关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内容沟通包括情绪信号,还有身体信号。外部沟通包括父母对我们的职业规划的询问,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职业评价,或者是杂志上关于自己的专业的文章。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 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存在一个差距已不容忽视。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知觉与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习得新信息。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一、知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⑴初步归类; ⑵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⑶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⑷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二、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们是通过把刺激输入置于某一类别来加工它们的。一个类别,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他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一、概念的类型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的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 只讨论获得合取概念的策略,而且只局限于选择策略。布鲁纳发现,学生在形成合取概念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同时扫视; 2.相继扫视; 3.守恒聚焦; 4.聚焦投机。 布鲁纳的概念假设-检验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概念获得的过程,因而被皮亚杰誉为是“思维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发现学习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就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瞧法,刚好瞧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瞧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 早在1909年Parsons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与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与干预的框架。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与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3、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与咨询而言仍然就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与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Phillips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与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瞧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就是系统的、独立的与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与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Savickas认为非理性模型与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与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与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与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理论与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模型、Krumboltz模式、Tiedeman模式与Gelatt模式。 (1)Tiedeman模式 虽然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与肯定,但就是Super认为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与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与权重她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Super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就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 足,Tiedeman,O’Hara与Harren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模式):把个体瞧作就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与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与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Tiedeman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与主动性。Tiedeman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应瞧到,Tiedeman模式仅仅就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与深入。 (2)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简称CIP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 杰洛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1962年出版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二、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皮亚杰等。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 布鲁纳主要研究有机体在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他把认知结构称为有机体感知和概括外部世界的一般方式。布鲁纳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与实验室研究猫、狗、小白鼠受刺激后作出的行为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强调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主动地把学习者旧的认知结构置换成新的,促成个体能够用新的认知方式来感知周围世界。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就是“具有既广泛而又有强有力的适用性”,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就是每科教学要着重教给学生这“三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深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响,他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及其相互间的平衡而形成的。但他也不完全同意皮亚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在其他外界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布鲁纳则反复强调认知结构对外的张力,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拿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它可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早在 1909 年 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 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 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

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 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 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 Gelatt 模式。 ( 1 ) Tiedeman 模式 虽然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 Super 认为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 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 Tiedeman , O ’ Hara 和 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 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 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 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力。 c、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需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法指导。)两方面。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 4、提出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看成活动的书橱,而要培养成为自主的思想家。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 早在1909 年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Gelatt 模式。 (1 )Tiedeman 模式 虽然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Super 认为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Tiedeman ,O ’ Hara 和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应看到,Tiedeman 模式仅仅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和深入。 (2 )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 ,简称CIP 理论)Peterson 、Sampson 和Reardon 提出了CIP 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教给个体必要的职业和生活计划技能从而帮助个体成为足智多谋的和有责任心的职业问题解决者和职业决策者。有效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一个按等级排列的金字塔。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知识领域: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了从问题识别到执行决定的程序性知识;金字塔的顶部是执行加工领域。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 它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

第六章_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5、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奥苏贝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7、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涉及的三种学习类型是(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 10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4、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要求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求得了结果。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2、如果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1/2(底×高)”这一公式,要学生求出他们从未见过的其它类型的三角形面积,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3、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B 模式进行教学。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4、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6、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完整word版)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业——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一、对自身的决策风格的认识: 我个人的决策风格属于谨慎型。这种决策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使损失的危险降到最小。谨慎风格的人认为,人们应该时刻注意到事情可能变坏的趋向,并且选择能够避免导致毁灭性结局的决策。这种决策风格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具有重大损失可能的高度冒险性工作,如股票、房地产等。 在这里,谨慎决策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带来虽不巨大但很稳定的收益。谨慎风格的人不可能被委托来设计一项庞大的工程或经营巨款。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不受潜在奖励的诱惑,对投机性很大的计划不感兴趣。 这种风格的弱点在于,有些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容易被错过,而且在力图使损失减到最小时,可能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二、决策的CASVE模型带给我的启发以及如何应用该模型: CASVE循环包括五个阶段: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CASVE就是这五个词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它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指导。这一循环如图所示:

给我启示是:计划是用来实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计划的漏洞,一边实施一边完善,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和理想越来越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着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这样几件事情,循环螺旋式上升。 下面是具体应用: 一、沟通(Communication)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了关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内容沟通包括情绪信号,还有身体信号。外部沟通包括父母对我们的职业规划的询问,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职业评价,或者是杂志上关于自己的专业的文章。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存在一个差距已不容忽视。 二、分析(Analysis)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顿悟的四个特点: ?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顿悟的这一特点也和桑代克的试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第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高度迁移。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①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②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有意义。 接受学习的两个条件就是: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应该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或靠机械背诵的。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程序教学法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的讲解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现代认知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古老的启发式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现法教学的优点:有指导的发现法教学具有如下优点:(1)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2)所学知识更具有迁移性;(3)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大;(4)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Tiedeman(泰特曼)模式 Tiedeman受white(1952)研究人类生活和生存竞争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Erikson(1950)划分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理论,认为职业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并特别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与职业决策发展的一致性,提出了一个以分化与整台贯穿职业决策过程的模式。 一般来说.分化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或是通过同一性和所从事或学习的职业的特点耗直我融入职业世界中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分化指对可考虑韵事件作分析;整合则是将分化的部分再予以统合,以符合个体钧需求。这两种心理作用在整个理性的决策过程中不断进行。 整个职业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七个步骤。 第一,预期阶段(anticipation),该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 (1)试探(exploration):考虑不同选择方向及可能目标; (2)具体化(crystalization):经过对各种选择方向或目标优缺点的斟酌,情况逐渐清楚;

(3)选择(choice):选定一个能解除目前困扰的目标; (4)明确化(clarification):再审视,修正与调整准备要行动的目标。 第二,实践与适应阶段(implementation and adjustment)包括三个步骤: (1)入门(introduction):开始执行自己的选择,也是新经验的开始,在新的环境中,争取他人的接纳; (2)转化(reformation):调整步伐与心态,专心一致,肯定在薪环境中的角色,全力以赴; (3)整合(integration):个人的信念与集体的信念达到平衡与妥协。 其中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作出职业决策,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对前一阶段的决策钧实践和检验。 后来,Anna Miller-Tiedeman和David-Tiedeman在先前模式的摹础上,对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标准、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主义论的职业决策模式。关于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标准问题,Tiedeman(1990)认为:决策的合理性是指决策结果符合个人现实的程度。现实是个体对决定环境的一种觉察。一个人作了决定,要符合谁的现实呢?他们认为现实可以区分为两种:个人现实与集体现实。 个人现实(personal reality)是一种主体的现实,主要说明个人知觉到什么是对的,纯粹是一种感觉,决策者觉得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方向是对的、恰当的,其过程是朝着符合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的。 集体现实(common reality)是一种客体的现实,是指别人认为决策者该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