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7.6/10万,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

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制作。

1 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 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6]将5%尿酸盐溶液50 μ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

入大鼠膝关节腔,制成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最近,姚丽等[8]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良:模型A组:用3%氧嗪酸钾溶液行腹腔内注射,3 ml/100 g;模型B组:用1 g/ml次黄嘌呤腹腔内注射,1 000 mg/kg;两组分别于15 min后用6号注射针在大鼠右侧踝关节后侧插入至跟腱内侧,将0.2 ml尿酸钠溶液注入到关节腔内。结果发现与模型A组相比,模型B组血尿酸水平变化大,维持时间长,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学及不同时相大鼠步态改变明显。

1993年,国外学者Mc Cartney-Francis N等即通过注射尿酸钠结晶造成兔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王文娟等[9]将家兔用2%戊巴比妥钠(30 mg/kg,静脉注射)麻醉后,将双侧后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稍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或侧面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MSU溶液0.4ml及多粘菌素B 0.1 ml(10U/ml)通过髌上韧带注入膝关节腔,造成痛风性关节炎模型。

痛风性结节肿形成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表现与特征,故有人就以鼠气泡模型来模拟痛风性关节炎。Ryckman等[10]将小鼠麻醉后背部皮下注射灭菌过滤空气 5 ml,形成适当大小的气囊,一周内形成一层滑膜样膜,随后每天注入3 ml空气,使膨胀3 d,第7天将粒径5~15μm的无热原MSU结晶(10 mg/1 ml)注入气囊,引起模拟痛风性滑膜炎模型。Rull等[11]报告大鼠MSU结晶皮下气囊模型的复制:动物麻醉后背区剃毛,皮下注入10 ml灭菌空气形

成气囊,每2~3 d重复注射以维持气囊胀大,第6天气囊内注入MSU 15 mg。

评价:以上模型是外源性尿酸钠所致的局部关节症状模拟的模型,目前已经证实尿酸盐结晶体是痛风性关节炎重要的致炎因子,当这种结晶体沉积到关节腔周围时,可以诱使炎症细胞聚集到其周围发生吞噬反应,且吞噬细胞破裂释放出多种致炎致痛因子,引起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的炎症反应。以上鼠兔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可用于比较药物对关节症状和结节肿组织形态学上的影响。但只是一定量的尿酸盐在关节腔的沉积所致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未涉及痛风的关键因素—高尿酸血症,姚丽等的改良模型虽然同时具备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在药效评价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高尿酸血症仍不稳定且与关节炎模型非因果关系。总之现有痛风性关节模型有别于人类因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痛风性关节炎,尚不能准确评价抗痛风药物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1.2 鸡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苏友新等[12]探讨采用100日龄蛋鸡,在产蛋日龄前喂以产蛋高峰期的高核蛋白、高钙饲料,并限制进水量,诱发鸡痛风性关节炎。从而建立起一个维持较高血尿酸水平达数周以上的较稳定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模型组鸡出现腿污无光泽、关节肿大、轻捏挣扎哀鸣痛叫、运动跛行、站立不稳等,较正常对照组血尿酸升高(80 mg/L以上),大于正常时的3~5 mg/100 ml,跗踝关节周径明显增大,跗踝关节腔滑液涂片的白细胞显著升高,表明该模型

已出现鸡痛风性关节炎。

评价:研究证实禽类与人类的嘌呤核苷酸代谢途径相似,都以尿酸为终产物排出体外,尿酸浓度能较确切的反应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水平,从尿酸生成及代谢途径入手,增加它们的嘌呤的吸收和生物合成以及减少尿酸降解和排泄可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从而引发鸡痛风,其病理过程与人相似;缺点是此类动物造模不方便,存在指标测定和实验室饲养困难等问题。

2 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

2.1 促进尿酸生成的动物模型

2.1.1 腺嘌呤法

徐曼等[13]将腺嘌呤混入2%淀粉液,按每日0.3 mg/100 g 的剂量给雌性Wistar大鼠灌胃,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浓度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张超等[14]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按大鼠体重10 g/d的量饲喂含腺嘌呤1,2,4 g/kg的饲料。结果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尿酸、尿尿酸及肌酐、尿素氮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无明显改变,并报道给药第3天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尿酸显著升高,第10天血尿酸下降,给药第21天血尿酸降至比正常组更低的水平。他们认为尿酸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是:慢性肾衰竭时,体内理化因素发生变化,抑制了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使尿酸合成减少;在严重肾衰竭时,肠道对尿酸的分解可能成

为尿酸代谢的主要去路;大鼠有尿酸酶,使尿酸进一步分解为尿囊素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尿酸水平降低。

评价:增加腺嘌呤的摄入能复制出时效较长的动物模型,当机体摄入大量腺嘌呤时,异常高浓度的腺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极难溶于水的2,8-羟基腺嘌呤,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小管阻塞,进而造成肾损害,使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同步升高[15]。但此模型的发病机制为肾后梗阻从而导致肾功能损害,属继发性尿酸性肾病,尿酸升高只是其症状之一。并有报道[13]指出使用该法复制的尿酸性肾病模型存在后期血尿酸降低,甚至低于正常组。而临床上人类尿酸性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的紊乱引起的血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过少造成的,故此法与人类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机制也不尽相符。

2.1.2 酵母法

酵母法是通过在饲料中加入酵母粉,干扰机体正常的嘌呤代谢,使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尿酸的生成,进而导致尿酸性肾病的造模方法。申海莉等[16,17]用含10%酵母干粉、0.1%腺嘌呤的饲料饲喂6周龄Wistar大鼠,20日后测血尿酸、尿素氮、肌酐、肾重等均明显增高,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何立群等[18,19]采用酵母、酵母加腺嘌呤、酵母加腺嘌呤加沙丁鱼3种配方的饲料饲喂SD 大鼠,发现3种造模方法均可使大鼠血尿酸、尿素氮、肌酐的值显著增高,采用后两种造模方法的大鼠血尿酸、尿素氮、肌酐的值均高于

第1种,并认为单予大鼠饲喂酵母粉复制的尿酸性肾病模型的机制与人类的发病机制更为贴近。

评价:酵母造模造价低、模型稳定、重复性好、时效长,肾功能损害较轻,其机制与人类的发病机制较为接近;但存在饲喂困难和病死率高的问题,酵母粉适口性差,饲喂造模易致大鼠体重急剧下降,体质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效果。孔锡容等[20]尝试给予8只SD大鼠每天10 g/kg酵母粉灌胃14 d,死亡4只,死亡率达50%。

2.2 抑制尿酸排泄的动物模型

该法通过给动物服用抑制尿酸排泄或抑制实验动物体内尿酸氧化酶活性的药物,或者同时给予产生尿酸的原料,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进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尿酸性肾病的动物模型方法。熊湘明等[21]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腺嘌呤加乙胺丁醇,分低(腺嘌呤5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中(腺嘌呤10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高(腺嘌呤15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3个剂量组,测实验前后大鼠血尿酸、尿素氮、肌酐。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血尿酸升高,尿素氮、肌酐也升高,出现肾损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高剂量组均可用于复制尿酸性肾病模型。侯建平等[22]给予雄性SD大鼠灌胃腺嘌呤加乙胺丁醇(腺嘌呤200 mg/kg、乙胺丁醇250 mg/kg)制作大鼠痛风性肾病模型。结果模型动物血肌酐明显升高,肾脏明显增大,色苍白,肉眼可看到大量白色结晶。肾组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显示:肾小管近、远曲可见大量棕黄

色尿酸盐结晶,灶状分布的小管坏死;有的小管腔内有成团的中性粒细胞,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小球病变不明显,仅见轻度充血。陈文照等[23]采用在普通饲料中加入5%的尿酸氧化酶抑制剂Oxonic Acid与1%的尿酸,按每日每鼠15 g的剂量限量喂食雄性Wistar大鼠,实验结果发现,造模3d血尿酸即明显升高,高尿酸血症形成;造模第18天出现肾脏损害,痛风性肾病形成。

评价:抑制尿酸排泄法主要通过给予实验动物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抑制尿酸的排泄,复制出尿酸性肾病的动物模型,很显然此法是通过药物抑制尿酸排泄而造成血尿酸增高,属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与人类慢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差别。

2.3 基因重组的动物模型

此法主要通过破坏实验动物尿酸氧化酶基因,再用基因重组法,获得尿酸酶缺乏的突变实验动物,造成高尿酸性肾病的动物模型。1994年,国外学者WU等通过胚胎干细胞同源性重组,破坏小鼠尿酸酶基因,建立高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Kelly SJ等[24]将本模型用于实验研究。

评价:通过基因重组或者基因敲除的方法复制动物模型是新近的研究热点,所复制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同时由于技术要求较高,价格昂贵,现阶段难以全面推广,另外,这些小鼠的存活期短,不便于实验研究。

3 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在痛风动物模型制作上做了许多的尝试和探索,为抗痛风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但同时需要指出: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尚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与人类发病机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造模用药剂量和时间不统一,缺乏公认的建立模型的标准,造模导致的肾损害和动物的死亡率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处理。因此在实验研究中应注意模型的选择和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如果造模药物直接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则该模型难以判断受试药物增加尿酸排出的机制,但可用来观察受试药物对相关尿酸酶合成及分解过程中的相关酶,如黄嘌呤氧化酶、尿酸酶等的水平及活性的影响;如造模药物抑制尿酸酶对尿酸的分解代谢,则该模型难以判断受试药物对尿酸酶水平的影响,但可用来研究受试药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及肾脏排泄尿酸的机制,同时也可以对除尿酸酶外可分解尿酸的酶类进行研究;另外,在实验研究中应注意几种模型结合应用,多方面来研究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机理。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开发更适宜的造模药物,制定出恰当的给药剂量、时间、方式,复制出更近似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将会使我们深入观察治疗药物对尿酸排泄和嘌呤代谢的作用以及对尿酸盐沉积的影响成为可能,从而为痛风治疗的突破提供研究基础和思路。

【参考文献】

[1]Gu Ping. Health examination peoples hyperuricemia cases in Guangzhou city and the related disease analysis[J].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06, 6(6): 1082.

[2]Yu Jun-wen, Lu Jin-bo, Zhang Xiao-juan, et al. 13324 residents serum uric in foshan area and the related index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Investig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ephrology, 2005,7(7): 401.

[3]朱君,余俊文.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12(1): 191.

[4]Coderre GJ, Wall PD. Ankle joint arthtitis in rats: An alternative animal model of arthritis to that produce by Freud’s adjurant [J]. Pain, 1987, 28: 379.

[5]陈文照,谷焕鹏,温成平. 痛风宁对尿酸钠致大鼠关节炎滑膜IL-1、IL-6含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2): 93.

[6]金红兰,郭瑞新. 复方白虎加桂枝汤防治大鼠痛风模型的实验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 (4): 199.

[7]王斌,侯建平,李敏,等. 虎杖提取物对模型大鼠滑膜组织黏附分子与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 19(6): 434.

[8]姚丽,刘树民,于书仪. 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改良[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9,17(3): 210.

[9]王文娟,方改英,雒向宁. 当归拈痛丸对尿酸钠致家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关节组织中6-K-PGF1的影响[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1(4): 69.

[10]yckman C, McColl SR, Vandal K, et a1. Role of S100A8 and S100A9 in neutrophil recruitment in response to monosodium urate monohydrate crystals in the air-pouch model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J]. Arthritis Rheum, 2003, 48(8): 2310.

[11]Rull M,Claybume G,Sieck M,et a1. 1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preparation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ffect during ilflammation induced by 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 in the rat subcutaneous air pouch

[J]. Rheumatology(Oxford), 2003, 42(9): l093.

[12]苏友新,陈伟宏,王和鸣,等. 痛风宁颗粒对实验性鸡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J]. 中国骨伤, 2003, 16(5): 275.

[13]徐曼,孙铭柱. 生长因子在实验性尿酸盐肉芽肿形成和转归中的作用[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8(6): 769,774.

[14]张超,曹克光. 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1999, 16(4): 18.

[15]林伟青,谢建祥.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 5(2): 115.

[16]申海莉. 酸脂清胶囊治疗尿酸性肾病及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 7(1): 71.

[17]申海莉,文绍敦. 酸脂清胶囊治疗尿酸性肾病的实验研究[J].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5,26(1): 57.

[18]何立群,聂永红,邹士林. 新型尿酸性肾病动物模

型的建立[J].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3, 3(3): 213.

[19]何立群,邹士林,聂永红,等. 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动物肾小管间质病变干预作用[J].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3, 3(3): 213.

[20]孔锡容,张光荣,杨曦. 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十年研究概况[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 8(9): 557.

[21]熊湘明,曲竹秋. 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0(4): 28.

[22]侯建平,王文娟,唐柳,等. 当归拈痛丸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痛风性肾病(Gout)的治疗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12): 913.

[23]陈文照,徐红,谷焕鹏. 尿酸利仙冲剂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3(7): 422.

[24]Kelly SJ, Delnomdedieu M, Oliverio MI, et a1. Diabetes insipidus in uricase-deficient mice: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rapy with poly(ethylene glyco1)-modified

uricase[J]. J Am Soc Nephrol, 2001, 12(5): 100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XX (XX大学X学院XXXX系,X省X市邮编)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 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 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 Abstract:Wild animals are ver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human hunting, many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status made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Keywords:Wildlife; Protection;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7.6/10万,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

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制作。 1 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 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6]将5%尿酸盐溶液50 μ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

实验动物模型

第章实验动物模型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作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能随便选用一种实验动物来作科学研究,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事实上,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宜的实验动物。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科学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其次再参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等情况。 ?在实验动物选择上必须注意三点,即实验动物的种类(Species);品种(Breed)或品系(Strain);质量和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 ?生物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动物的种系发展阶段。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一般来说,实验动物愈高等,进化愈高,其机能、代谢、结构愈复杂,反应就愈接近人类,猴、狒狒、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于人类的理想动物。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一、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建立一种理想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防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小鼠肿瘤模型具有生长周期快、易获得、易操作等优点被基础实验研究所广泛采用,如何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小鼠肿瘤模型对肿瘤的整个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肿瘤,动物模型,小鼠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肿瘤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一个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困难,但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可用作肿瘤模型的动物有很多,小鼠肿瘤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常用模型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优点。(1)易获得,常用的肿瘤模型小鼠通常采用SPF级小鼠,SPF级小鼠一般医学院校及研究所都能买到。(2)生长周期短,一般小鼠肿瘤模型两周左右就能长大,能大大缩短实验周期。(3)易操作,小鼠的动物实验操作一般简便,因此可适当增加组内样本数量,使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 2.理想的建立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 (1)肿瘤生长的过程应与人类肿瘤生长过程相似,做到尽可能复制出与人类肿瘤相同的模型。 (2)制作模型的方法简单易行。 (3)动物模型的重复性要好,要能满足实验的多次重复试验结果稳定性好。 (4)采用的建模方法对实验人员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3.肿瘤来源的选择 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P1534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白血病P388,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Wagner癌肉瘤,白血病L5170Y,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Gardner 淋巴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

疼痛动物模型规范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 科研探索2007-04-25 23:11:36 阅读1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疼痛是机制非常复杂的神经活动。疼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疼痛机制的复杂性,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机制成为不可能的事。因而,我们的研究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本章介绍了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疼痛动物模型。在概要介绍了疼痛研究的意义及其现状之后,重点介绍了在生理痛研究和急性、慢性病理痛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生理痛的模型即常用的动物伤害性感受阈测定法;急性病理痛的模型则主要是各种急性炎症模型模型;慢性病理痛的模型则包 括慢性炎症模型和慢性神经损伤模型。 前言 疼痛(pain)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的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仅在美国就有三至四千万人患有慢性痛。据估计,美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痛的费用约为400~600亿美元;澳大利亚每年用于治疗疼痛的费用占全部医疗费用的40%。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烈性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疼痛在人的身心痛苦和医疗费用消耗上的相对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由于难以在人体对疼痛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有必要建立疼痛的动物模型。但疼痛是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既不是简单地与躯体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的,所以很难将某种客观指标与疼痛直接联系起来。因而,我们只能根据模型动物对伤害性刺激的 保护反应和保护性行为来推测它们的疼痛程度。 伤害性感受(nociception)和痛觉是两个有密切关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由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而引起的传入信息的加工和反应,以提供组织损伤的信息;痛觉则是指上升到感觉水 平的疼痛感觉。两者之间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生理痛模型与常用的痛阈测定法 概述 为了能够对痛觉现象及其机制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痛觉机制,必须建立动物的痛觉模型。又由于痛觉是意识水平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动物是否具有痛觉,只能观察其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因而在下文的描述中有时用伤害性感受阈 (nociceptive threshold)取代痛阈(pain threshold)。 正常情况下,疼痛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它是一种报警系统,提示实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如果这种伤害性刺激是可以回避的,那么痛觉就是一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的感觉形式,称为生理痛。这种意义上的疼痛模型实际上就是对伤害性感受阈的测量。它是通过观察动物对伤害性温度 和机械刺激的逃避反应实现的。 如果动物遇到无法逃避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它的情绪反应,发出嘶叫声。这是需要高级神经中枢配合的反应,并且不受局部运动功能的影响。因而,在伤害性刺激下引起的嘶叫反应也可以作为伤害性 感受阈的测量指标。 热辐射-逃避法 这是最常见的伤害性感受阈测量方式。最常用的有热辐射-甩尾法、热辐射-甩头法和热辐射-抬足法。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 Leukemia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 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8574494.html, 网站) 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 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 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 ~80%是ALL。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 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 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 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 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 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 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 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动物福利的现状与对策_牛瑞燕

动物医学进展,2006,27(2):108-111 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动物福利的现状与对策* 牛瑞燕,孙子龙,李候梅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中图分类号:D922.1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06)02-0108-04 摘 要:动物福利的提出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确保消费者健康消费,越过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保持生态平衡,人类就必须对动物讲福利。动物福利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目前我国的动物福利相对落后。文章从动物福利的概念、原则入手,重点论述了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后阐述了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动物福利现状及相对策略。旨在提高民众的动物福利意识,加强立法,改变不良的现象。 关键词:动物福利;国际社会;现状;应对策略动物福利[1]这个来自西方的新秀,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频频亮相,闪亮登场于世界各国,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它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国际趋势。因此,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接纳动物福利。动物福利的提出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皮毛及娱乐活动。动物福利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是提高生产力,确保消费者健康消费,越过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的需要[2-3]。从人类道德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层面上来看,动物福利又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1 动物福利概述 1.1 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康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动物福利是强调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而提倡动物福利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改善动物福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的作用,让动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重视动物福利,改善动物的康乐程度,使动物尽可能免除不必要的痛苦。由此可见,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人类在兼顾利用动物的同时,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1.2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 为了满足动物的需求,使动物能够活得舒适,死得不痛苦,具体讲应让动物享有国际上公认的五大原则[4-5]。①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保证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水,主要目的是满足动物的生命需要;②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够得到舒适的休息和睡眠;③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和对患病动物及时治疗;④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的自由。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⑤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应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 1.3 动物福利的内容 (1)饲养方面。以欧盟为例,他们规定了畜牧业生产中动物保护的一般措施以及不同种动物的最低保护标准,如蛋鸡的最低保护标准[6],牛的最低保护标准,猪的最低保护标准,动物园中野生动物的最低保护标准,实验用和其他科研用动物的保护标准。这些指令体现在饲养过程中,动物保护的一般规则,即1.2中所述“五大自由”。 (2)运输方面。①对运输者的要求。在进行动物运输尤其是长途运输时,运输者必须预先考虑到动物在运输中可能受到的痛苦和不安。在出发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不用外力,动物能否自己上车;在运输途中动物如果一直站立,它能否承受自己的体重;运输的时间是多少;运输工具是否合适;动物在运输途中是否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呵护等,以做好 *收稿日期:2005-10-19 作者简介:牛瑞燕(1981-),女,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研究。DOI牶牨牥牣牨牰牬牫牱牤j牣cn ki牣牨牥牥牱牠牭牥牫牳牣牪牥牥牰牣牥牪牣牥牫牥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 7.6/10 万, 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

物模型制作。 1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 [6]将5%尿酸盐溶液50 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 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入大鼠膝关节腔,制成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最近,姚丽等]8]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进行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动物模型为研究脑缺血后病理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潜在的治疗干预效果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 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梗塞等。缺血性中风是由大脑主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内栓子阻塞引起,且多为大脑中动脉(MCA)栓塞。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过去二十年,经动物模型研究证明有效的700多种药物中,除一种新自由基消减剂(NXY-059)外,其余全都未能在三期临床得到阳性结果,从而无法证明其有效性,故研究建立与人类发病机理相近、可长期观察、结果稳定可靠、便于操作、价格低廉而实用的符合人类中风的动物模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新药研发与脑缺血基础工作中,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有两大类:即灵长类和啮齿类。对于中风的生理病理的了解,最初来源于中风患者。因此,灵长类动物对中风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与人类相似的多脑回灵长类动物种属(如猕猴),在行为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与人类有密切的相似性,是中风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和临床前评价的最佳动物模型。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制备模型,已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如狒狒。STAIR会议提出,药物一旦用小动物做出阳性结果,应该在较高的物种进行验证,然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1]。最近报道,利用狨猴模型发现了神经保护药物氯美噻唑。国内也有学者采用光化学法成功造成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呤[2],其造模方法亦被多人借鉴采纳。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中风模型。 与灵长类较大的动物相比,啮齿类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小鼠,具有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品种纯化、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较接近于人类、易于监测生理参数,脑标本制作容易等多面的优势[3]。但是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与人和非人灵长类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脑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肿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和检测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模拟性工具。自上世纪以来,先后建立了化学物质诱发脑肿瘤模型、病毒诱发模型、同种以及异种移植模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又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早期脑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局限性 1.1 自发性脑肿瘤动物模型 脑肿瘤在哺乳动物中的发病率不一,有报道狗为0.1-0.5%,SD大鼠(7803只)为0.44%,但另一组41000只SD大鼠中仅发现38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灵长类动物中更为罕见,曾解剖14000只恒河猴和1247只猕猴尸体,未发现一例脑肿瘤[1]。由于发病率低,加之自发瘤的隐匿性及荷瘤动物生存期短的特点,自发瘤模型难以用于临床。 1.2 化学物质诱发模型 早期使用甲基胆蒽注入鼠脑实质内可成功诱发出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胶质瘤和脑膜肉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脲及其衍生物乙基亚硝基脲(ENU)等进行肿瘤诱发实验。Kostener[2]等将50㎎/㎏的ENU给受孕20天的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后,子代中均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ENU对成年鼠诱发脑肿瘤率较低。亚硝基脲类物质诱发的脑肿瘤在部位、类型、诱导时间以及恶性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1.3病毒诱发模型 由于发现病毒与脑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试图使用病毒进行脑肿瘤诱发实验,核糖核酸病毒(Rous肉瘤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腺病毒)均可诱发脑肿瘤。Bigner[3]等把浓缩的Rous肉瘤病毒(0.01ml)注射到一种新生犬脑内,经一段潜伏期后全部发生胶质瘤或肉瘤,而且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子代病毒,这说明病毒的致瘤机理可能与其复制无关。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8574494.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也有人将AD12病毒直接注入到出生后24小时的鼠脑实质内,经过数月的潜伏期后就能发生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髓母细胞瘤。Tabuchi[4] 则把感染Rous病毒的纤维母细胞接种到猴的右额叶内,73%发生了肿瘤,主要是肉瘤。病毒诱发的脑肿瘤可在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经过克隆后可制成生物特性稳定的模型,但其致瘤周期不一,诱发瘤性质差别较大,而且病毒不宜保存,对人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脑肿瘤移植模型 同种移植模型较多用于胶质瘤的研究。将诱发的鼠脑胶质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形成稳定的细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将这些细胞植入同种大鼠脑内,可得到同种移植胶质瘤模型。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仓鼠颊囊、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5]。直到1968年由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目前对于脑肿瘤移植的方法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包括:脑内移植、肾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脑内移植最接近肿瘤的人体生长环境,但其操作复杂,动物感染及死亡率高。近来有学者[6]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浓缩的肿瘤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的探讨

疼痛实验动物模型的探讨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或新近建立的动物疼痛模型,提出对今后疼痛模型发展的认识。在模型建立的方法上,要创制接近临床实际的中西医证病结合模型;在有关疼痛指标的检测方面,要以观察疼痛模型的行为反应和反射活动为主转向以高科技手段定性、定量为主。 【关键词】疼痛;模型;实验动物 疼痛是个复杂的神经病理与主观感受症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近年来,在疼痛和镇痛研究领域已普遍重视建立模拟临床患者急、慢性或持续性疼痛的实验模型。疼痛模型建立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地,有化学刺激性模型,物理刺激性模型,神经源性损伤模型,内脏牵拉疼痛模型以及其他多种模型。但要一个模型同时反映多种病因引起的疼痛是相当困难的,实验者需针对研究的目的去选择或建立实用的疼痛模型。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或新近建立的疼痛模型作一简要探讨。 1 化学刺激法 化学刺激法制造的疼痛模型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的一类疼痛模型,主要有炎性刺激致痛和药物刺激致痛两种。 1.1 炎性刺激致痛 1.1.1 炎剂内脏痛模型 1.1.1.1 炎剂扭体法[1] 常用小鼠,腹腔注射0.6%冰乙酸0.2 ml/只或0.05%酒石酸锑钾0.2 ml/只致痛。观察10~20 min 扭体反应的次数或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计算镇痛百分率。本法适于筛选非麻醉性镇痛药,尤其是筛选甾体抗炎药镇痛作用的一种敏感而简便的一种方法,但缺乏特异性,个体差异大,故腹腔时的部位和操作技术应尽量保持一致。 1.1.1.2 蜂毒致结肠炎疼痛模型[2] 在目视条件下将蜜蜂毒注入即时麻醉大鼠的乙状结肠黏膜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观察清醒大鼠由于坛性内脏痛所致的紧张性疼痛行为,如舔咬下腹部及阴部区域,腹部收缩,身体伸展及全身收缩。此法避免了由于腹腔注射化学刺激物造成的腹壁躯体性痛成分的介入以及大面积的弥散性脏器、黏膜以及腹腔壁层的损伤,具有行为反应特征明显、痛评分客观实际、符合临床症状、操作简便且重现性好之优点,与福尔马林致痛相对照,前者比后者第二相炎症反应明显且持续期长,这对炎症性镇痛药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1.2 致炎剂致局部关节肿胀疼痛模型方法是选用适当的致炎剂,于大鼠或小鼠后足跖或踝部皮下注射。如注入后0.5~1 h肿胀达峰值的鸡蛋清、5-HT、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 (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 (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 (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 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 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 实验步骤 一、肝癌 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 (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 (2)按性别分笼饲养。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 (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 (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 (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 (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 (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 (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 (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 (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6.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 (1)每日饲料中含0.001~0.015 ppm,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达80%。 二、胃癌 1.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 (1)取20 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挂含甲基胆蒽(MC)线结。(2)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沈富毅,潘隽玮,郁嘉伦,余昂,侯晓骏 [摘要]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的揭示,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常规转基因方法之后,可诱导表达转基因、基因打靶、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基因捕获等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找到攻克肿瘤的办法。 [关键词]肿瘤,小鼠模型,转基因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揭示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系或经致癌剂诱变而得,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环境致癌物及其代谢活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自发突变频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发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人们对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1.常规转基因(transgenic) 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使我们可以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鼠生殖系以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目的基因在合适启动子驱动下表达,可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通过其表型分析可识别研究基因的功能。转基因动物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转基因的肿瘤动物模型,该研究始于1974年,Jaenisch等1用显微注射法将多瘤病毒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囊胚(blastocyst)中,在子代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一结果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以后相继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外源基因向小鼠受精卵的转移,并能遗传给后代。在基因转移的方法上相继出现了逆转录病毒载体法、电脉冲法等。1985年,Adams2等用转基因方法首次构建了B淋巴瘤myc癌基因易位的小鼠模型,此后10年,陆续发展了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转基因小鼠研究。如今这项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启动子调控的c-myc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导致早期淋巴瘤的发生3。在LTR/c-myc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利用哺乳类动物肿瘤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c-myc广谱的表达,可造成多种组织形成肿瘤,如睾丸、乳腺和淋巴系。1984年Stewart把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的增强子与myc基因或ras基因连接,形成的MMTV-myc转基因小鼠和MMTV/V-Ha-Ras转基因小鼠都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4。近年来,这项技术更多的运用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探索上。Li等5构建了乳腺癌WAP-Tag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由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启动子和SV40大T抗原构建而成,可用于乳腺癌变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DNA突变及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研究中,Heisterkamp等6构建的bcr-abl和crkl双转基因小鼠发病潜伏期及存活期均大大缩短,直接证明了crkl参与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8574494.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骨性关节炎痛的动物模型-AmazonS3

?FACT SHEET No. 4 骨性关节炎痛的动物模型 Victoria Chapman, BSc, PhD 动物模型,不仅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疼痛机制,并且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然而,以往的OA模型,主要是用来反映结构病理学变化。直到最近,OA模型用于研究人类OA痛的有效性,才被详细的阐明。OA痛模型的不同,反应OA患者个体之间痛体验的差异。 动物OA是逐渐发展形成的。例如,Dunkin-Hartley豚鼠、STR/ort小鼠、狗和马。然而,动物OA的发展过程很难预测的,且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动物OA模型包括2大类:(1)手术模型:半月板和/或交叉韧带的横断术,或关节失稳术等。(2)化学模型:关节腔注射碘代乙酸钠盐等。上述模型已经用来研究OA病理学和OA疼痛的机制。动物模型和人类OA,尽管早期病理改变可能不同,但在晚期都出现类似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如骨刺、软骨的破坏、软骨下骨的重建、痛行为)。 OA是一种慢性疾病。所以,急性炎症痛的模型(如,足底或者关节腔内注射角叉菜胶)与人类OA 痛相似性小。慢性关节炎模型,包括单关节模型(关节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或甲基化牛血清白蛋白)和多关节模型(系统性FCA或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这些慢性关节炎模型引起的疼痛,与人类OA痛类似,常用于研究关节痛的机制。 鼠科或大鼠的膝关节OA模型,负重不对称,类似于OA病人患侧关节不敢承重。另外,这些模型的机械缩足阈值降低,这一点,与OA患者也很类似。 动物模型的其它行为,包括后肢的握力减少、固有的行为改变(如挖掘行为)、关节施压或扭矩引发的嘶叫,都是评价痛行为的指标。实验犬和其它大型实验动物的关节炎痛行为,主要通过步态分析进行评价,尽管量化的痛感觉评分在这些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有所增加。虽然动物模型的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2016年版权。版权所有。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孝俐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生命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实验动物定义较为简单,指凡是科学研究中用作试验的动物均是实验动物。后来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实验动物定义有了规范而严谨的表述。实验动物,是指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科研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实验动物质量的好坏,对生物制品产品质量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用;实验动物对相关领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制药工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兽医及国防和军事科学等方面。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验动物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而且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和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实验动物;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 1.1 实验动物在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 1.1.1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应技术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畜禽等动物传染病。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离不开实验动物及其动物性原材料,包括实验动物、鸡胚、动物血清、细胞等[1]。 1.1.2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的应用 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和检验的实验动物,全世界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之多,其中20%用于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旧。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包括兽用疫苗菌(毒、虫)种的选育、免疫学研究、常规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传统和新型抗体及诊断技术研究、安全评价以及建立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利用实验动物[2]。可见实验动物对于各种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1.3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菌(毒、虫)种的制备与鉴定、无菌检验、支

癌痛动物模型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_童晔玲

中国肿瘤2007年第16卷第5期 癌痛动物模型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童晔玲,何国浓,严继贵,俞丽霞,王泽时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癌痛动物模型为癌症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癌痛有其 独特的病理机制,与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骨溶解和肿瘤对外周神经的直接作用等有关。全文综述癌痛动物模型及癌痛机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癌痛;动物模型;机制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242(2007)05-0338-02 ResearchProgressonAnimalModelandPathologicalMechanismsofCancerPain TONGYe-ling,HEGuo-nong,YANJi-gui,etal. 癌痛属慢性疼痛的范畴,与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痛相比,有其独特而复杂的机制,癌痛动物模型的出现,为癌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动物模型,这将对癌痛机制的深入探讨、寻找缓解癌痛新方法、筛选有效的镇痛药物提供极为有效的途径。本文就近几年出现的癌痛动物模型及癌痛病理机制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癌痛的动物模型研究 由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发生骨转移,肿瘤骨侵袭和扩散造成骨癌痛,是癌症诱发疼痛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关于癌痛模型的研究集中于肿瘤骨转移模型。 1999年美国的Schiwei等[1]首次报道了小鼠股骨癌痛模型。将溶骨性的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种植于同源C3H/HeJ小鼠股骨远端的骨髓腔内,种植后第5d出现骨质破坏,破骨细胞数目增多,种植后14d,行为学上出现自发痛和触诱发痛,疼痛程度与骨质破坏程度成正比,神经递质也有改变,且可以被骨保护素(OPG)所逆转。 2001年Wacnik等[2]建立了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将NCTC2472细胞植入小鼠跟骨,种植后第3d肿瘤细胞与骨粘连,第6d出现骨质溶解,同时出现机械性痛觉增敏和冷刺激痛觉增敏,一直持续16d,注射吗啡(ED509.0mg/kg)可以缓解机械性痛觉增敏现象。他们还建立了小鼠肱骨癌痛模型,方法及各项指标与跟骨癌痛模型类似[3]。 2002年英国学者Medhurst等建立了大鼠胫骨癌痛模型。该模型是在同源SD大鼠的胫骨骨髓腔 内注射3×103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种植后10d~ 14d,X线片上显示胫骨骨质显著破坏,第20d骨矿物含量和密度下降,组织学切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发现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动物在术后第12d~14d出现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1mg/kg~3mg/kg吗啡有效[4,5]。 目前,国内也已成功复制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谭煌英等[6]按照Medhurst的方法对骨癌痛模型进行了复制,并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是国内研究癌痛模型的起点。董航等[7]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入SD大鼠胫骨骨髓腔,机械痛和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显著;术后8dX射线显示注射部位松质骨出现放射性缺损病灶,第14天松质骨放射病灶增多,骨皮质缺失,第22d出现严重的骨破坏;术后8d大鼠后肢苏木精—伊红染色见骨髓腔有异型细胞,骨小梁未见广泛破坏;术后14d可见肿瘤细胞充填骨髓腔,引起骨小梁广泛破坏;术后22d可见肿瘤细胞穿破骨皮质,侵及周围肌肉及软组织。 上述的这些骨癌痛模型中,应用乳腺癌细胞建立的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可视为临床常见的乳腺癌骨转移模型,手术操作较简便,评价方法成熟,具有研究意义。 2 癌痛的发生机制 2.1 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加(外周敏化)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神经节(DRG),分布着感受不同刺激的多种受体,可将各种伤害性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在持续的外周刺激下,DRG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外 收稿日期:2006-08-29;修回日期:2006-10-10通讯作者:王泽时、俞丽霞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06-10-01(02)) 3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