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柏 菊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 要:直觉决策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对经典的“理性人”追求“最优决策”的决策假说提出了挑战,而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方法的研究也是当今决策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对直觉决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决策理论;直觉决策;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5-0140-08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 n tu iti ve D ec isi on-mak i n g Research

BA I Ju

(College of E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N an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 anjing210094,China)

Abstract:I 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means t o study decisi on-making behavi or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i m age thinking. It has posed a challenge t o the classic decisi on-making hypotheses which seek“op ti m al decisi on”based on“rati onal pers on”.The intuiti on decisi on-making based on i m age thinking is als o the new trend on t oday’s decisi on theory.This paper retr os pect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and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future areas of research. Key words:decisi on-making theory;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i m aginal thinking

一、引言

经典的决策理论在“理性人”的前提下提出了各种“最优决策”方法,然而这一假设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挑战[1],传统理性逻辑决策过程与现实的、客观的决策环境不完全一致也导致了行为决策研究的深入。20世纪40年代,西蒙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成果对组织行为和决策心理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使直觉决策研究初具模型[2]。在此模型中,决策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们是决策系统最具活力的要素。决策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断过程,而是掺杂着决策者文化情感、直觉顿悟、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主观偏好、创造性思维等非逻辑成分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由此,人们在继续探究基于逻辑思维的决策行为的同时,又从直觉形象思维的角度去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近年来直觉决策在决策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管理学家普遍认同。

从系统的角度看,决策系统不再是由决策问题与决策环境组成,而是由决策问题子系统、决策者子系统及决策环境子系统所构成[3]。

决策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在研究企业资源配置问题时,企业这个由人员、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构成的系统就是研究的问题系统。而每一个

收稿日期:2007-12-27 修回日期:2008-04-25

作者简介:柏 菊(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041

决策者自身也是具有复杂心理及生理结构的有机系统。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等对问题及环境的认识影响巨大。决策应是决策主体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理过程,直觉决策能力是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决策的必备能力之一

[4]

。本文就

此将对直觉决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图1 决策问题构成系统

二、直觉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之说

决策行为学认为人类进行的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 on -making,有学者译为直感决策等)两种方式。关于直觉决策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直觉决策可以定性地描述为: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在决策者认知模式、知识、情感、决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通过情景估计对决策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通过逐步挖掘的过程来找到满意方案,最终做出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是理性决策之外的另一种决策模式。由于直觉决策的决策效果难以度量、决策过程难以描述和控制,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决策理论学家的重视。

198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W.Spanley 提出

的“两半脑思维分工”理论为直觉决策奠定了生理基础

[5]

。该理论认为,人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两个半球按照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左半脑司职逻辑思维,表现为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右半脑主宰形象思维,具有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思维能力,心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人们以左半脑逻辑思维为主的决策过程称为理性决策,而以右半脑形象思维的决策称为直觉决策。我国学者杨乃定、李怀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直觉思维

[6]

,只是观察视角不同,“从思维

对象来看,用‘形象’思维较贴近,用思维主体来看,用‘直觉’较顺。”迄今为止以运筹学、控制论、

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基于逻辑的理性决策模式研究已日臻成熟,且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理性决策的出发点是提供一套规则,以综合反映人们的优先观念和对不确定前景的信念,从而选择出满意的方案。而与之对应的是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行为决策模式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发展缓慢,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获得的,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一模式强调的是与理性模式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主要依靠直觉或感觉而不是事实做出决策。直觉模式使用直觉和感应来做出决策,从总体把握事情的全局和整体。在没有充足的信息或是数

据的情况下,通过直觉理解和一闪而过的领悟来决策。以右脑为管理框架的决策倾向于采取非正式的方法,决策者以某种更非结构化的、流动的、自发性的方式来做出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直觉决策强调再认识过程,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人类通过存储经验事物和在适当情况下对情境的再认,获得该种技能。决策过程既是搜索过程,又需要对熟悉的模式做出快速识别。如果没有基于先前经验的识别或再认,在复杂空间里的思维便会像蜗牛爬行那般缓慢。决策者的决策经验,是决策者对心理活动规律的认知和运用程度。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又是理性的,和逻辑思维一起融合于决策过程中。

三、直觉决策发展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直觉与管理、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研究情况如下。

1.直觉决策理论的萌芽阶段

(1)Chester Barnard 的“非逻辑过程”,奠定了

直觉决策的研究基础

近代首先向理性决策模式提出挑战的是

Chester Barnard

[7]

。他描述了决策中的“非逻辑过

程”,尽管当时他并没有把对这种“非逻辑过程”的认识上升为直觉过程,但却奠定了对直觉决策研究的基础。1938年Chester Barnard 在名为《Func 2

1

41

ti ons of the Executive》[8]的书中收录了1936年他在Princet on讲演的一篇论文“M ind in Everyday Af2 fairs”。论文的中心是对决策过程中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展开比较研究。论文指出,“逻辑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想法,能够用文字或是其他象征性的东西来表达,也就是说它是理性的。“非逻辑的过程”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或者说是非理性的。它由大量的事实、模式、概念、技术所组成,只能通过判断、决策和行为来理解。论文还指出科学家不喜欢依靠规范的理性分析来做决策,而是更喜欢依靠直觉和判断来决策。

虽然Barnard没有提供逻辑和非逻辑的区分标准,但他指出了这两种决策类型的特点,至少能让人们在更极端的情况下来加以区分。在逻辑决策中,目标和选项是清晰的,结果可以通过选项间的计算得出。在非逻辑(直觉)决策中,决策条件和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而且变化的很快以至于决策者不能用常规的连续习惯分析条件,决策者常常不能诚实地对决策过程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根据地判断决策是否正确。因此,决策者要对直觉决策的正确性有极大的信心。决策者的经验将有益于增强他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Barnard认为决策中的非逻辑性过程是以知识和经验作为依据的。非逻辑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尝试来影响思维。非逻辑过程的源泉是来自于对直接经验的加工处理、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这些非逻辑过程的源泉也受心理条件的约束,同时社会环境对这种无意识的尝试也有很大的影响。

(2)西蒙的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使直觉决策初具原型

1955年美国人Si m on提出了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原则”[9],使直觉决策研究初具原型。Si m on提出的决策理论命题首次出现于1947年出版的《行政行为》一书,是对古典经济学规范决策论关于“经济人”假说的批判。Si m on通过对人们决策行为的实地考察后认为,在“理性人”的前提下提出的“最优决策”的经典决策假说并不正确。理性决策是在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形成的决策。然而决策者的知识有限、计算能力有限、时间和记忆力有限、价值取向和目标多元化以及决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决策不可能会完全建立在理性决策的基础之上[10]。鉴于这些事实,Si m on指出,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受直觉选择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的备选方案,而是通过广度搜索、深度搜索、预先搜索等求解活动,寻找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如果决策者遇到满意方案便会终止其搜索的行为。

有限理性原则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作了比较真实的解释,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按照西蒙的观点,决策要实现“满意”程度,必须考虑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觉决策这一模式。西蒙把与决策相关的心理基础归纳为学习、记忆和习惯三个方面。在学习、记忆和习惯这三种心理学因素作用下,西蒙又进一步把行为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刺激—反应模式,即“对一定的刺激毫不踌躇地立即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另一种是犹豫-抉择模式[11]。刺激—反应模式就是直觉决策的初步模型。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是相互补充、相互取长补短的。实现两种决策模式的有效结合就能做出更“满意决策”。西蒙以“管理人”的假设挑战经典的“理性人”,以“满意决策”替代“最优决策”[12],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决策的描述性理论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2.直觉决策者行为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直觉决策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决策者的直觉行为过程进行研究。

1956年Ger oge M iller在《人们处理信息的局限》中描述了人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局限性,并给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的一些方法[13]。M iller发

241

现短期记忆一次可处理大约7条信息,这种局限性严重阻碍了我们接受、处理、记忆信息的数量。M iller认为这种“瓶颈”可以通过他称之为“创克”(chunking,心理学称之为“组块”)的过程打破。

1956年Charles L indbl om研究了复杂环境中理性决策模型的局限性,并对“连续有限比较法”(method of successive li m ited comparis ons)[14]进行了讨论。这种“连续有限比较法”和Si m on的满意思想有相似之处,但L indbl om强调的是:决策者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对大量的方案进行比较,而仅是对目前起作用的相对数量较少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1960年Adrian de Gr oot通过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能够迅速地对局势进行估计并同时与以往的经验进行“匹配”。大师们能够迅速地想出应付对策,在应用这些对策之前,他们会在头脑中对这种对策每一步骤的结果进行“模拟计算”并最终选中。Gr oot则称之为“逐步挖掘过程”(p rogressive deepening)。这种“逐步挖掘过程”是直觉决策者形成最终决策中很重要的一环[15]。

1963年Rechard Cyert和James Mach提出,在复杂、不确定条件下作决策时决策者会对决策环境中有限的决策信息进行推敲,并根据这些有限的信息进行决策。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基于一系列决策的特别响应和存储于其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决策规则。这些决策的特别响应是通过决策者丰富的经验形成的。Cyert和Mach更进一步确定了直觉决策中“情景估计”(situati on assess ment)和经验的重要地位[16]。

1974年James L Mckenney和Peter G.W. Keen研究了决策者是如何运用情景估计来对决策信息进行扫描,以及如何组织知识与经验来进行决策。决策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情感记忆对现在的决策做出估计,并且把估计结果同记忆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后再做出决策[17]。

1975年Henry M intzberg研究确认了在紧急状态和压力状态下决策者做出的更多的是直觉决策[18]。当决策者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危机事件时,不会也不能去收集关于决策的各种信息。因此,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决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只能靠直觉来做决策。

3.直觉决策理论发展阶段 这阶段针对直觉决策广泛开展了管理科学、决策理论及人脑功能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1980-1983年,Texas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W est on Agor对美国2000名管理者进行了直觉决策方面的调查研究。测试样本包括来自商业、政府、教育、军人和卫生等各个部门的管理者。测试工具采用的是Myers-B riggs Type Indicat or(MB2 TI)。MBTI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应用了40年,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测试的目标是为了发现直觉决策在管理上是怎样发生的,找出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变化。通过研究他认为,当今的组织管理者们运用三种模式进行决策,即:左脑功能模式(left brain functi on)、右脑功能模式(right brain functi on)、左右脑的综合功能模式(integrative both left-and-right functi on)[19],见表1。

表1 大脑在管理决策中的分工

左脑右脑综合

分析直觉利用左右脑互相的联结

推导演义诱导感应诱导感应

依靠事实做决策依靠直觉做决策理性与直觉综合

偏爱严密的组织管理,详细的组织计划偏爱非组织性的结构,流动的自发组织偏爱由组织模块组成的自由组合的形式偏爱按等级划分的权限和结构偏爱民主的参与权限结构网络结构

解决问题方式:先把问题分成多个部分然后连续地使用逻辑通过整体看问题,运用直觉与感知的模式

综合两种类型的决策统筹考虑,最后凭直觉做

出最后决策

资源来源:W est on H Agor.U sing I ntuiti on t o Manage O rganizati on in the Future.Business Horiz ons,1984,7(8):49-54..

341

W est on Agor是第一个对管理者的直觉决策能力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学者。他以左右大脑功能的不同为依据对决策进行分类,在直觉决策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把直觉决策研究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5年John Naisbitt在他的新书《Reinvesting the Cor porati on》中指出:在公司决策中使用直觉决策已经获得了认可。正如1983年著名的科学家Jonas Salk在他所著书《Intuiti on》中所说的那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直觉在决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

1987年,Si m on在他的论文《直觉和情感在决策中的角色》中指出,管理者必须了解关于他们工作的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必须了解决策过程和如何做出好的决策。在过去的40年里通过管理工具的发展,决策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这些技术的发展还不足以完全主宰决策。今后要研究的重点是长期以来在决策中被忽略的直觉决策和对其决策过程的解释。首先要讨论直觉决策,然后我们还要研究情感对决策者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理性决策指的是分析;非理性决策指的是直觉。Si m on的这篇论文标志着学术界把对直觉决策的研究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西方追求理性的决策文化中,直觉决策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21]。

4.直觉决策实证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数理决策模型中考虑决策者直觉,开辟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相结合的道路。

1990年,Robert C.B lattberg在论文《数据库模型和管理直觉:50%模型+50%管理》提出了一种在决策中把数据库模型和管理者的直觉进行结合的决策方式。这也是首次有学者提出在数理决策模型中考虑决策者直觉,从而开辟了走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相结合的道路。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22]。

1997年Andrzdj P.W ierzbicki在《直觉在决策中的角色和直觉援助的多目标方法》中强调:决策者的经验在直觉决策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波兰的管理者直觉决策的研究,W ierzbicki提出以经验为核心的直觉决策体系,能更好地解释直觉决策的过程,并通过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对这一结论做出了推导和证明[23]。

2003年Shar on de Monsabert与M.A sce在论文《分析性决策与直觉决策的比较评价》中指出,直觉决策在很多分析性决策中已经成为可以接受的一部分,甚至直觉决策已经获得了与分析性决策同等重要的地位。Sharon de Monsabert与M.

A sce将直觉决策作为分析性模型中的重要变量与模型中的其他变量一起直接决定着决策的结果[24]。

2004年在美国管理学术会议上,Erik Cz Pratt 发表了一篇题为《直觉在组织决策中的边界与角色》的论文,再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将这篇论文评为优秀论文之一。在论文中,Pratt重点讨论了管理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觉进行决策;如何使用直觉来决策最有效率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决策者的知识结构来增加直觉决策的效率等问题。Pratt还指出决策者的情绪、组织文化类型、经验模式、暗示性知识等因素都能直接影响直觉决策的结果[25]。

2004年,L isa Sayegh,W illiam P.Anthony and Pamela L.Perrewe[26]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直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当可供决策的时间和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偏向于用传统的理性决策,而偏向于用直觉进行决策。文章还通过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见图2,显示情感在直觉决策中的作用。

在整个直觉决策模型中,决策主体的经验模型处于核心地位,决策主体的知识、认知模式、决策效力、情感因素都受到经验的支配或影响。

2005年C.Chet M iller and R.Duane Ireland在论文《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直觉在战略决策中是朋友还是敌人》中讨论了直觉在战略决策中的主导性作用。M iller认为大多数的战略决策都是在直觉的引导下做出的,在重要的战略决策中,直觉能帮助决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决策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他们也认为直觉决策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导

441

图2 直觉决策模型

资源来源:L isa Sayegh,W illia m P.Anthony and Pa mela L.Perre we.Managerial Decisi on-Making under Crisis:the Role of E moti on in an I ntuitive Decisi on Pr ocess.Hu man Res ource Manage ment revie w2004,14:179-199.

致直觉决策出现偏差的因素是驾驭直觉的关键所在[27]。

(二)国内直觉决策研究情况

我国学者对直觉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心理学的范围内[28]。中国的哲学史中对直觉方法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墨家哲学中就曾经对知识论中的知识问题作了研究。在“验行”、“体道”、“析物”、“尽心”、“两一”、“辨证”6种中国哲学的一般方法中,“体道”、“尽心”就是直觉方法[29]。另外,朱层、陆九渊、王守仁等也都对直觉的方法有过研究。我国的当代科学家对直觉认知和创造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杨纪坷认为:直觉对科技发展和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30]。中科院上海生物所研究员徐京华认为,直觉是理性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动力。

关于直觉决策的研究在我国则比较滞后,专门针对直觉决策方面的文献资料不多见。一般是围绕直觉决策的特点、适应范围等方面进行介绍,明确提到“直觉决策”用的也主要是模糊数学中的一些方法。科学家钱学森有过相关论述,他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上公开提出:“我想人的思维不限于两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应该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形式。我认为创造过程中的直觉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

杨乃定和李怀祖(1999)将直觉决策称为“直感决策”,并对直感决策的参考点进行了研究[31]。认为高层管理者的直感决策常常建立在一定的参考点基础之上,直感决策的研究涉及决策者选择合适参考点的思维机理,并定义区分了四类直感决策参考点:低值参考点、高值参考点、匹配型参考点及背景型参考点,以及讨论了决策者在分别运用这四类决策参考点时可能引起的偏差。

田志刚、卢兴华、宋一中(2000)论述了决策者的知识构成和直觉决策中经验的作用,并给出直觉决策的决策模式。

D s=f(R,I)

R=<(A,t1,v1)

I=φ(k,sa,e,c,t2,v2)

其中,R指理性决策(rati onal decisi on);

I指直觉决策(intuitive decisi on making);

D s指满意决策(decisi on satisfying);

A指决策备择方案(alternatives),且A=a1, a2,…,a j;

541

t i(i=1,2)指决策时间,且t2≤t1≤ξ,ξ是常数,即决策要在一定时限内做出;

k指决策者的知识结构(organizati on of knowl2 edge);

sa指决策者对决策情景的估计(situati onal as2 sess ment):

e指决策者的经验(experience);

m指决策者元认知能力(mete-cogniti on);

V i指决策者价值观、情感标准(value)(i=1, 2)。

综上所述,得出:

D s=f[<(A,t1,v1);φ(k,sa,e,c,t2,v2)]

即一项决策能否满意并不仅仅取决于备选方案的优劣,还要受到决策者的知识结构、经验、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基于逻辑思维的传统理性决策过程在现实、客观的决策环境中的进退两难问题导致了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研究的不断深入,反过来,如何利用直觉决策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更新传统理性决策过程一直受到决策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学术界,直觉决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将受到广泛的重视,直觉决策将获得同传统理性决策同等重要的地位。直觉决策和传统理性决策是决策理论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承、优势互补的关系。以“精美”决策模型为追求的逻辑思维方式融合直觉思维,使决策“科学化”的同时不断地“合理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下一个阶段,如何将直觉决策与传统理性决策有机结合,进一步改进决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如前所述,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际应用中,高层管理者工作中主要依赖直觉判断处理大量的形象信息。如何提高直觉决策技巧,辅助高层决策是下阶段研究的另一重点。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是无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是信息处理系统,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个体系主要是以经验为核心,决策过程中促进因素要满足深层次的类型或模式,这种相配的过程引领决策主体依靠直觉来做出决策。从管理者的观点来看,直觉决策源于已存在的情感认识、知识结构、认知模式,而非源于对外部信息的收集。情感认识、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形成与变化又根植于决策主体的经验,因此经验在直觉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策者的决策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决策者对心理活动规律的认知和运用程度。决策者通过心理体验,可以逐渐摸索到一些决策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脑功能模式看,直觉决策主要是运用右脑的技巧来做决策,然而,这种方法直到现在还很少引起关注和重视,也没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决策者可以主动研究决策心理,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低的社会代价掌握决策心理活动规律,尽早成为一个系统掌握决策心理知识、良好地控制自我心理和决策对象的心理成熟的决策者[32],从而提高决策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另外,对于直觉决策的缺陷和局限性,一方面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去总结决策活动的基本经验,从中探索出领导决策活动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另一方面,在技术实现方面,如何应用信息科技来支持高层管理人员使用直觉进行决策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现今高层支持系统(executive support system s)的功能,多半只强调办公室自动化、分析工具的提供。如何在高层决策系统中加入直觉支持,在技术上予以支持,应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Herbert A Si m on.Ad m inistrative Behavi or:A Study of De2 cisi on M aking Pr ocesses in Ad m inistrative O rganizati on[M]. New York:Mac m illan Publishing Co.,I nc,1971:31-36. [2][28]田志刚,卢兴华,宋一中.关于直觉决策几个问题的研究[A].论系统管理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C].2001.245-251.

[3][4][6]杨乃定,李怀祖.管理决策新思维———制定科学合理决策的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641

[7]Burke L A,M illerM K.Taking the Mystery out of I ntui2 tive Decisi on Making[J].Acade my ofM anage ment Executive, 1999,(13):91-99.

[8]Chester Barnard.The Functi on of the Executive[M]. 1938.

[9]叶雅阁,刘涌康.决策科学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89.15-21.

[10]赵子红,杜育宏.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7-21.

[11]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栎,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0-21.

[12]赫伯特?西蒙著.管理行为[M].杨栎,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74-75.

[13]Gorge M iller.The Magical Nu mber Seven[M].1956.

[14]吴智勇.管理学名著精华[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2003.110-111.

[15][18]Ep stein S.I ntegrati on of the Cognitive and Psycho2 dynam ic Unconsci ous[J].American Psychol ogist,1994,49 (8):709-724.

[16]Eisenhardt K.M 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 on in H igh-Vel ocity Envir on ment[J].Acade my of Management,1989, 32(3):543-576.

[17]Hayashi A M.W hen You Trust Your Gut[J].Harvard Business Revie w,1986,79(2):59-65.

[19]W est on H Agor.U sing I ntuiti on t o Manage O rganizati on in the Future[J].Business Horizons,1984,7(8):49-54. [20]W est on H Agor.I ntuiti on in O rganizati on:Leading and Managing Pr oductively[M].Ne wbury Park,1990,11:22-40.

[21]Herbert A Si m on.Making M anage ment Decisi on:the Role of I ntuiti on and E moti on[J].Acade my of Manage ment Executive,1987,(2):57-64.

[22]Robert C B lattberg,Tephen J Hoch.Database Models and Managerial I ntuiti on:50%Models+50%Manaager[J]. Manage ment Science,1990,36(8):887-899.

[23]Andrzdj P W ierzbicki.On the Role of I ntuiti on in Deci2 si on Making and Some W ays ofMufti-criteria A id of I ntuiti on [J].Mufti-criteria Decisi on Analysis,1997,(76):66-76.

[24]Shar on de Monsabert,Frank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4618436.html,parative Evalua2 ti on of Analytical and I ntuitive Decisi on Making[J].M anage2 ment in Engineering,2003,(4):42-51.

[25][27]ChetM iller,R.Duane Ireland.I ntuiti on in Strate2 gic Decisi on-Making:Friend or Foe in the Fast-paced21S’Century[J].Acade my of M anage ment Executive,2005,19 (1):19-30.

[26]L isa Sayegh,W illia m P.Anthony and Pa mela L.Per2 rewe.Managerial Decisi on-M aking under Crisis:the Role of E moti on in an I ntuitive Decisi on Pr ocess[J].Hu man Res ource Manage ment Revie w,2004,(14):179-199.

[29]赵凤平.论直觉及其认知和创造能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1):11-16.

[30]李怀祖.决策理论导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7-9.

[31]杨乃定,李怀祖.直感决策参考点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2-95.

[32]范翰章,杨树春,孙秀玉.决策心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1-13.

(本文责编:润 泽)

741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直觉决策研究综述与展望 柏 菊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摘 要:直觉决策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对经典的“理性人”追求“最优决策”的决策假说提出了挑战,而基于形象思维的直觉决策方法的研究也是当今决策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对直觉决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决策理论;直觉决策;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5-0140-08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I n tu iti ve D ec isi on-mak i n g Research BA I Ju (College of E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N an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 anjing210094,China) Abstract:I 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means t o study decisi on-making behavi or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i m age thinking. It has posed a challenge t o the classic decisi on-making hypotheses which seek“op ti m al decisi on”based on“rati onal pers on”.The intuiti on decisi on-making based on i m age thinking is als o the new trend on t oday’s decisi on theory.This paper retr os pect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 and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future areas of research. Key words:decisi on-making theory;intuitive decisi on-making;i m aginal thinking 一、引言 经典的决策理论在“理性人”的前提下提出了各种“最优决策”方法,然而这一假设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挑战[1],传统理性逻辑决策过程与现实的、客观的决策环境不完全一致也导致了行为决策研究的深入。20世纪40年代,西蒙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成果对组织行为和决策心理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使直觉决策研究初具模型[2]。在此模型中,决策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们是决策系统最具活力的要素。决策不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断过程,而是掺杂着决策者文化情感、直觉顿悟、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主观偏好、创造性思维等非逻辑成分在内的复杂认知过程。由此,人们在继续探究基于逻辑思维的决策行为的同时,又从直觉形象思维的角度去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近年来直觉决策在决策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管理学家普遍认同。 从系统的角度看,决策系统不再是由决策问题与决策环境组成,而是由决策问题子系统、决策者子系统及决策环境子系统所构成[3]。 决策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在研究企业资源配置问题时,企业这个由人员、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构成的系统就是研究的问题系统。而每一个 收稿日期:2007-12-27 修回日期:2008-04-25 作者简介:柏 菊(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041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 1 / 9

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课后思: 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 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俗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 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

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及反思

“我思故我在” ——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及方法 杨湾中心学校詹德洲 各位主任、各位骨干老师,下午好! 受县教育局张主任推荐,县进校陈校长指令,今天下午由我主讲上好课中的课堂教学反思部分,张主任、陈校长还要求我在讲课中穿插介绍今年3、4月间在南京挂职时见识的南京市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情况。下面我从反思的涵义、影响反思的教师因素、反思的方法及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及南京市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情况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反思在生命成长中的意义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一头狮子面对落日在想: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以怎样迅猛的速度奔跑,以追上今天那只跑得最快的羚羊;(狮子的反思)同时,一只羚羊在黄昏里发誓,明天,当太阳升起,我应该怎样奋力奔跑,以逃脱那只凶猛快捷的狮子。(羚羊的反思)是的,在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无论是狮子还是羚羊,它们都需要反思,都需要在各自的反思与修正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或者更加的灵动。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上世纪初,在加拿大的凯夫镇,一个牧童赶着自己的几十只小羊,日出而牧,日落而归。有一天,小镇子空气里飘荡起新鲜的清香,一种令人淡定的兴奋氤氲四周,游人旅客争相品尝着一种上帝赠与的,知道这种饮品是什么吗?(coffee咖啡)而这美妙的饮品,它的主人就是这位每天赶着那几十只小羊的牧童。牧童是如何发现这种饮品的?大致的过程如下: 一天,牧童把羊群赶到一个陌生的场地,羊群吃青嫩的小草,也吃坡边灌木上的小青果。可是傍晚归圈时,一向温驯的羊群极不安分,三番五次才强行鞭入。夜间羊群兴奋地叫着,一晚无眠。第二天情形依然如此。

牧童心中充满疑惑,又把羊群赶回原来熟悉的草坡上,只吃肥嫩的小草,这次羊群乖巧入圈休息,这里黎明静悄悄。 通过观察比较,牧童猜想十有八九是灌木上的小青果在“作祟”。牧童摘下几颗青果子,把玩良久,决定借一双慧眼,把青果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牧童把青果剖开,用舌头舔舔,青酸苦涩,与小草的味道大相径庭,果然与草不同。 牧童想,把小青果看成一种食物吧。用文火烤一烤如何?果然一股奇妙的清香沁人心脾,牧童不禁兴奋起来。 如何把烤后的清香留住?可以做成青果汤吗?牧童加水烧沸,汤汁的颜色黑得像耶稣背上的十字架,尝一尝,芬香无比,摇神动意,不涩但有点苦。 烧沸后冷却,再加点糖,一种完美的饮品coffee(咖啡)就这样产生了。 试想,如果牧童只是一味的放羊,而不去反思羊的反常表现,如果不对羊的食物进行分析比较,以及联想和创新,甚至不进行如加糖这样的小小的修正,这样完美的饮品还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出现? 从狮子和羚羊的简单反思,到牧童发现咖啡的反思与创新的过程,从这些生活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反思就是生活,反思就是生存,反思就是生存的质量和生命的成长。 那么,如何从理论的层面来解释什么是反思?教学反思在教师生命成长中有何意义? 从网上,我查到:“反思”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中。它在黑格尔哲学中有着多层的、复杂的含义,既有后思、反省之意,也有反映、映现、返回等含义。它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传统哲学就已经关注道德意义上的“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点类似于黑格尔所讲的道德上的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_祁明亮

前言 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3年的“SARS事件”、2003年8月的美加大面积停电事故、2004年的“3.11事件”以及2005年初的印度洋海啸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爆发,在不断地提醒人类,面对时刻存在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威胁,迫切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和应对工作。 1、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突发事件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PublicEmer-gency)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突发事件在美国又被称为紧急事件,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1]: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 本研究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突然爆发的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它具有破坏性、不确定性、综合性、社会性、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就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前、爆发后、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为了叙述方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下简称“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 2、研究与实践概况 1993年第一个应急管理国际组织—— —国际应 祁明亮1池宏1赵红2孙颖1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0) 摘要:当前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 献的调研,针对实际需求,总结了应急管理的研究内容,并重点综述了其中的决策辅助模型,提出 了应急管理今后发展的方向。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对目前分散在不同 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明确了应急管理研究的主体内容;二是对应急管理中使用的决 策辅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展望;决策辅助模型;研究综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5-07-07 作者简介:祁明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池宏,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孙颖,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35 MANAGEMENTREVIEWVol.18No.4(2006)

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教后反思,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

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我国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我国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我国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我国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综述 可以说一切应急管理中关于人的行为和应急的具体操作等研究都属于应急管理“人力”研究的范畴。笔者在这里着重整理和评述的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与应急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应急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学科,笔者将它定义为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本文的重点也是在梳理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曹杰等人在《现代应急管理》[1]一书中虽然尚未独立成一章研究,但却分两块提到了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在本书第二章——应急管理体系中有对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系统研究。资源系统下的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子系统,其定义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人员主体储备,如消防员、交警、医护人员、军人等。具体阐述为,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在规划中将人力资源分为高级决策型人才、执行指挥型人才、具体操作型人才、监督指导型人才、信息技术型人才这五大类。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涉及人才需求、人才招聘、人才选拔、人才培训和人才招聘等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先将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定义,然后做了具体人才类型的划分,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帮助应急组织储备人才使用人才。在第五章——应急运行机制中,作者在资源管理机制一篇又一次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了应急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理人力资源问题。在前部分人才分类的基础上,这一部分主要讲如何管理,作者认为首先是观念引导、提升应急人力资源认识水平。.11665.其次做好应急人力资源规划、充实并优化应急队伍建设。再次加强应急培训、提升应急人力资源素质。最后合理展开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其后作者又提到了应急人力资源的工作流程如下图:可以说作者的关于应急人力资源的工作流程图是很精辟的。对我们建设应急人力资源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余明阳在其09年的《危机管理战略》[2]一书中专门分了“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战略”一章,但其内容也主要是从危机管理人员的甄选和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培养两方面写的,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应急人力资源机制研究。梁贤艳、吴淑娴在《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分析》[3]中从对应急人力资源含义入手,对当前国内应急人力资源的情况做了分析,并对相关情况提出了我国应急人力资源的对策。彭毅,徐江洪在《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4]则是从应急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鲁娜在《危机管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5]中主要从危机管理组织职能入手,讨论了危机管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她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划分为决策领导机构、抢险处置队伍、技术专家支持、后勤保障人员、媒体公关人员这五类。王学军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人力资源配置》[6]一文中,将危机管

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的关系讲稿

导入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中有理性的思维,也有非理性的情绪,从而引发了很多人对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孰优孰劣的讨论。 理性决策 理性是一种在大脑清醒,无任何感情色彩下的一种状态。任何问题,在加入感情以后往往会偏离你在理性状态下的思考路线。理性决策通俗来说便是,你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候的答案。当发生任何事的时候,在思考解决时。只以问题为中心,而没有参加自己或者能波动到你的人的情绪,那时候的答案是最理智的。以旁观的角度来思索自己的问题,你便能理性。定义:具有完全理性的决策者所做的完全客观的和合乎逻辑的决策理性决策论又称完全理性决策论。说到理性决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理性决策模型,简称理性模型(rational modal)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经济人"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经济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理性决策的重要假设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决策问题是清晰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目的是给定的、单一的并且是明确的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决策者认知能力是无限的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的偏好是明确的、稳定的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决策制定过程不受时间和消耗的约束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英明的决定来自直觉

英明的决定来自直觉 “一天,我咽喉发炎在家休息,看到了重播的MTV名人巢(MTV's Cribs)在放Osbournes 的房子专题节目,他们的家庭是如此充满活力。我想,他们肯定能做出最棒的电视节目。于是,我约Sharon Osbourne 、她的孩子们和两个电视节目经理共进晚餐。我们只想看看他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interact),Sharon 仅仅说了些过去的事,Kelly和Jack显得如此有趣和具有讽刺倾向。但是,所有这些都从直觉上强烈地冲击了我,虽然没有让他们试演,但我知道他们可以做出最棒的电视节目。”—MTV负责天才开发和培养的副总裁Rod Aissa。 ?联邦快递CEO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对他在大学的经济论文只得了个“C”不以为然,这个论文是关于夜间递送服务的,凭直觉,他知道怎么做行得通,所以也管不上导师的评分了。史密斯后来说:“C对于我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另一个可以称作伟大的直觉抉择是由霍华德·舒尔兹(Howard Schultz)做出的。他在意大利米兰街头徜徉的时候,觉得那种休闲交流式咖啡厅模式一定也适合美国,但市场研究人员或许会告诉他,美国人才不愿意花3美元购买一杯咖啡去“休闲”,但舒尔兹不需要这种调查的帮助,他只知道,他能将星巴克(Starbucks)做成一笔大买卖。看,现在他做到了。 伟大的决策来自哪里? 生意人经常用承担风险和提高创造力的寓言来鼓舞自己的信心,现代企业人都明白做一个决定需要调查和咨询。但是,研究经理人行为的专家们发现,大多数英明的决定都是来自直觉。这种观点已得到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支持。科学界的建议是直觉(intuition),或是本能,或是预感,亦曰“无知性的学识” (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无论怎么样的说法,离开“知识”还是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的。但当做决断时,又远非“知识”所能及的。心理学家认为,真正对决断有作用的,是直觉。这是种难以说出、难以名状的感觉,但没有它,人们任何决定都是做不出来的。 直觉的决定,并不是简单的“拍脑门子”决定,不是领导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不是萨达姆吸毒后神智不清下做出的攻打科威特的决定。直觉的决定依旧是专业型的决定。 那么如何磨砺你的感觉,使自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接触直觉 如何锻炼自己的直觉能力,那不是太困难的事,首先要摆脱自己的固有思考模式。心理学家有个词汇描述那些感觉异常敏锐的人—高直觉性(high intuitive)。这实际是一种技巧,想磨砺自己的直觉,不妨阅读以下建议: ?实践,再实践:这是最重要的。“直觉本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形式,”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Howard Gardner说。你实践得越多,直觉认知的模式就越多。将你做出的决定列出来,看看正确与否。将你对新同事、新客户、新事物的直觉写下来,留做以后验证。如果是正确的,反思一下正确在哪里;如果是错误的,也要反思一下当时做出直觉判断时的情形,哪些因素误导了你。只要这样反复事件,你的直觉判断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学会“倾听”:不是倾听别人说话(那在沟通技巧中当然也重要),而是要学会倾听自己直觉的声音。美国心理学家Flavia Cymbalista的“决定做出方案”练习方法,即被心理

职业生涯决策教案

课程教案 本章要点: 1.了解职业生涯决策风格 2.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 3.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第一节职业生涯决策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职业决策模型在生涯发展中的应用 第一节职业生涯决策概念及分类 任何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都是落实到做出一个良好的生涯决策,也就是如何去分析和综合自我和环境的要素,让个体知道要做什么选择,如何去执行这个选择。 一、职业决策概念及分类 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单单是一种结果。 美国职业生涯专家斯科特(Scott)和布鲁斯(Bruce)于1995年认为决策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将决策风格划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回避型和自发型。 (一)理智型 以周全的探求,对选择的逻辑性评估为特征。理智型的决策者具备深思熟虑、分析、逻辑的特性。这类决策者会评估决策的长期效用并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决策。理智型决策风格是比较受到推崇的决策方式,强调综合全面的收集信息、理智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判断,是其他决策风格的个体需要培养的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 但理智型的决策风格也并不是理想的、完美的决策方式,即使采用系统的、逻辑的方式,也会出现因为害怕承担决策的后果而不能整合自己和重要他人观点的困扰。 (二)直觉型 以依赖直觉和感觉为特征,比较关注内心的感受。直觉型的决策风格以自我判断为导向,在信息有限时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当发现错误时能迅速改变决策。由于以个人直觉而不是理性分析为基础,这类决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易造成决策不确定性,容易丧失对直觉型决策者的信心。 (三)依赖型 以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建议为特征。依赖型的决策者往往不能够承担自己做决策的责任,允许他人参与决策并共同分享决策成果,会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但也可能因为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导致负面的反应。依赖型的决策者需要理解生活中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四)回避型 以试图回避做出决策为特征。回避型的决策风格是一种拖延、不果断的方式。面对决策问题会产生焦虑的决策者,往往因为害怕做出错误决策而采取这样的反应。往往是由于决策者不能够承担做决策的责任,而倾向于不考虑未来的方向,不去做准备,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思考,更不寻求帮助。这样的决策者更容易受到学校等支持系统的忽略。所以,这些学生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决策风格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努力调整,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动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帮助。

(完整版)课后习题答案(决策)

第八章思考与练习: 1. 什么是决策?决策有那些特点? 答:广义的说,把决策看作一个管理过程,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预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实施、监控的过程。包括从设定目标,理解问题,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实施的全过程。狭义的说,决策就是为解决某种问题,从多种替代方案中选择一种行动方案的过程。 决策的特点可按照划分的类别来说明: 1.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1)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2)管理决策。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作出。 (3)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2.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 3.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 (2)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4,按决策的风格来分,可分为:行为决策;概念决策;命令决策;分析决策。 5、按决策的方法来分,可分为:有限理性决策和直觉决策。 2. 科学决策应该遵从哪些原则? 答:最优化的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和集团决策原则。 3. 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如何?你能否通过实例来说明决策的重要性? 答: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计划工作是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工作的基础。(省) 4. 简述决策的基本过程。你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作决策的? 答:决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实施活动。实际工作中,首先确定决策主体,确定决策备选方案,以及明确不可控因素,预估不同决策的后果,然后根据主观客观的一些条件来做出决策。 第九章习题 1、答:1)无差关系:若y x ,且x y ,称x 与y 无差别,记为y x ~ 。 2)偏好关系:对于后果集},,,{21n J 中任意两个可能的结果x 和y ,总可 以按照既定目标的需要,前后一致地判定其中一个不比另一个差,表示为y x (x 不比y 差)。这种偏好关系“f ”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自反性:x x (一个方案不会比它自己差);传递性:z x z y y x ,;完备性:任何两个结果都可以比较优劣,即 x y y x J y x ,,,二者必居其一。 3)效用函数:对于一个决策问题中同一目标准则下的n 个可能结果所构成的后果集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理沦文献滴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应急管理学的理沦框架,且从理沦主题、理论重心、理论范畴等角度分折了应急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然后,展望应急管理学的发展方向。最后,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过程的基础之上,探讨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特点及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应急管理理论发展现状脆弱性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特别是非常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2001年“9·11”恐怖事件、2003年“SARS”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及玉树地震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切反映了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且迫使我们重视应急管理学理论研究,以解答应急管理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重大非常规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实际工作提供原理和方法。本文将综述应急管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且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案例,展望应急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现今,应急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促进了学术界对“应急管理”概念和性质的重新界定,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制定决策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以美国为例,其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 Homeland Security,DHS)的建立,及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Management Agency,FEMA)的纳入,是过去50年来美国政府最大的一次改组,国会还大幅度地加大了对该领域的资金支持。此外,应急管理领域也受到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比如GIs、GPS、无线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诞生及进一步产业化为应急管理从业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另外,对培训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造就了一批专业化人员(例如中国国家救援队的组建及编制的逐步扩大),以便应对未来的挑战。针对现在防灾各灾的目标,应急管理者所肩负的责任正在增加,而且一个观点正在达成共识,即应急管理需要多业务部门、多级别机构的人员共同参与,才

决策管理模拟试卷及答案

《决策管理》模拟试卷 1. 名词解释(4个,20%) 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对演法:对演法也称“逆头脑风暴法”。其做法是分两组制定出的目的方案,通过唱对台戏的方法进行辩论,攻其所短,充分揭露矛盾。也可拿出一个方案,人为设置对立面去批评,挑剔反驳,以其使一些潜在的危险性问题得到较充分彻底的揭露,使新见解更加成熟、完善。这种方法在竞争型决策中尤为重要。运用这种方法,对筛选方案能起到一定作用。 哥顿法:“哥顿法”是一种定性决策类型。也译作“戈登法”。美国人哥顿于1964年提出的决策方法。该法与头脑风暴法相类似,先由会议主持人把决策问题向会议成员作笼统的介绍,然后由会议成员(即专家成员)海阔天空地讨论解决方案;当会议进行到适当时机,决策者将决策的具体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最后由决策者吸收讨论结果,进行决策。 矩阵式组织: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领导系统和按项目(任务或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相结合的组织形式。这种纵横交叉的领导系统构成了矩阵结构,故名。又称任务组织或项目组织。矩阵型组织已广泛运用于行政组织和其他组织。 头脑风暴法:这个方法是奥斯本1939年提出来的,是著名的集体创造的一种方法,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开“诸葛亮会”差不多,一般由5—10人参加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全体成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这个问题毫不客气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叶草组织:是管理作家查尔斯·汉迪创造的一个词,特指由三部分或三片叶子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其定义是“以基本的管理者和员工为核心,以外部合同工人和兼职工人为补充的一种组织形式”。第一片叶子代表组织的核心员工;第二片叶子由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的个人或组织构成。第三片子代表的是有很大弹性的劳动力,如兼职工和临时工 情景规划方法:情景规划就是要让企业学会与模棱两可朝夕相处,如果管理者能够模棱两可地看待他们自己的问题,并想出一系列用来检验观念和决策的情景,那么情景规划就会成为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了。承认不可预测的未来存在某种可预测的成分,也是情景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可预测)。这种方法在于帮助人们打破过去思维框架的束缚,去设想“无法想像”的未来。 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主导思想是,宇宙本身处于混沌状态,在其中某一部分似乎并无关联的事件间的冲突会给宇宙的另一部分造成不可预测的结果。这意味着,系统具有放大作用,一个微小的运动经过系统的放大,最终影响会远远超过该运动本身 2. 简答题(3个,30%) 简述杰弗里·桑南菲尔德的四种组织文化。

浅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要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其次是了解在教学反思中促进了我们的哪些发展?最后再进一步明确教学反思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即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围绕这三个框架进行阐述。 1、明确教学反思的涵义 先来说反思,我认为有思考才有写作,有写作必定是在思考。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即我们可以反思生活,可以反思教育。而我们做得更多的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因为一线教师天天在进行教学。 那什么是教学反思?相信大家十分清楚。通俗地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那怎样写好教学反思,就得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不图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它被称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条共同途径。 2、在反思中促进了我们的哪些发展? 反思到底给一线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举个例子:假设今天的学习活动秩序较乱或幼儿浮躁,我就会向自己提出问题:是哪些材料让幼儿不感兴趣?还是材料对这组幼儿缺乏挑战性?还是选材不合理?或是其它等等的问题,我会从主观上更多的找原因,而不是一昧地批评孩子。所以,我觉得反思让自己增强了问题意识。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不是上面要求我怎么做,而是我需要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幼儿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我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从以上实例可以感受到,反思是对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使我们能通过叙事倾听自己的心声,感知、体验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价值和趣味,从而超越自我“克隆”和机械模仿,走进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 3、明确“教学反思”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语。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反思= 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 要问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我的经验是勤快地记录与反思。我觉得把事件记录下来,把反思写下来,与我们在教学中单纯地思考相比,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写教学反思,能促进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内化。缺乏理论的指导,只能呈现肤浅的的反思,但如果意识上希望自己写的深刻些,便会在自身需求下去有目的地翻阅资料,搜集参考一些素材,整理成自己需要的材料,通过整理能深入理解了理论的内涵,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从中获得快感。其次,写好教学反思,能促进我们思考向纵深发展。这是因为时间、大脑遗忘的方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现有的研究划分为复杂条件下的应急决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综述;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1)突发事件 目前,国际上对突发事件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 Public Emergency) 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突发事件在美国又被称为紧急事件,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1]: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本文认为,突发事件指的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突然爆发的事件。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必要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和处理的方案、措施,对突发事件的萌发、形成、爆发和扩散作全过程的监测、预警、反应、报告和处置的控制过程[2]。为叙述方便,以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简称“应急管理”。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陈永刚 744000) 关键词:教学反思;作用;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有过精心设计相同内容的课在不同班级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差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讲课,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反思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失败的讲课需要反思,成功的讲课更需要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学中失败和成功之处,促使我们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追求更高的教学成绩,实现高效教学。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目的是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进行的一番思考。教学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由个别体验到理性的更全面的思考过程,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的扬弃性的思考;二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和学习主体进行的思考和再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教学观念上的改变更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师的教学水准才能上升,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二、教学反思什么 确定反思的问题和对象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前提。有了反思的问题,就有了反思的范围和改进的方向。教师反思的内容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前的备课是否充分。 备课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既要备教材,备教学的重难点,更要熟悉掌握学情,并依据学情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前认真充分的备课直接关系到上课教学的成败。教师教学后应该反思自己备课的环节是否完整,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改进的地方。 2.反思教学生成过程是否合理。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互相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过程。因,教师应该反思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学互动环节是否合理,学生的互动积极性是否良好,学习知识的兴趣浓是否浓厚。 3.反思教学效果是否完成。 课堂教学后我们要对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后需要反思的内容。 4.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是否准确,教师服饰是否得体。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兴趣的产生,一是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教师准确有趣的语言和得体的服饰。北师大教育学教授钱志亮说过,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简洁得体受学生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