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危机教育比较以及启示

中西危机教育比较以及启示

中西危机教育比较以及启示
中西危机教育比较以及启示

中外公共危机教育比较以及启示

在当今风险社会中,我们正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各种危机事件。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使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繁荣的历史上最好时期,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与转移,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潜藏着产生不同危机的可能性。透视近年接连发生的危机事件,可以清醒地看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危机与潜在危机四伏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环境,淡化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应对危机事件的心理防线。行为模式的惰性以及危机意识的缺失,使人们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而且需要重构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文化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加强危机教育。危机教育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战胜各种危机的必备条件之一突发性更强。危机频率加快。破坏性更大。牵连性更广。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面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危机事件,预警和应急显得十分重要。但这时我们很可能恰恰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危机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危机教育是人类应对危机的第一道防线。

1.教育的含义

关于危机教育的含义,目前仅有一篇论文对其明确定义:危机教育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危机,以培养危机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并能掌握一定的危机及其应对的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危机观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该含义对危机教育的内容、目的做了初步概括,但没有对危机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挖掘。认为,危机教育具备四方面特征:一是危机教育性质的特殊性,即危机状态下的或者为了预防和应对危机而开展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二是危机教内容的延展性,即危机知识、危机意识、危机技能、危机行动等内容;三是危机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途径形式多样化、灵活性;四是危机教育结果的明确性,即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在危机教育内容方面,学者们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大部分学者从教育结构进行内容探讨,认为危机教育包括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和技能教育、危机心理教育。从时间角度进行分类,分为灾前教育、灾时教育、灾后教育。还有学者依据教育层面,认为危机教育包含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包括危机知识、危机意识和危机心理;实践层面包括危机处理能力、危机责任。还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这样分:

总的来说,危机教育可以简单的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2.国外危机教育

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强化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而且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各国在对民众进行防灾教育时,一般都非常注重教育内容的规范性。教育内容是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

况而精心选择的,教育计划是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而认真制定的,教育步骤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而逐步实施的。具体规范的防灾教育内容能极大地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美国危机教育

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里工作的有近万人。由于电梯停运,人们只能从几十层高的楼上走下来。然而人们在下楼时都非常自觉,沿着楼梯右侧往下走,消防人员则沿着楼梯的另~侧上楼灭火救人.秩序井然。数以千计的人能在这次重大危机得以生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美国民众良好的应对危机能力和素质,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重视。

2.1.1美国危机教育的特点:

(一)建立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安全月载体,进行民众普及教育。通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危机教育,注重从娃娃抓起。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由部门主要领导人挂帅。划拨专项经费。将执行情况列入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公共安全科技的大量投入,构建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二)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和信息库建设。宣传教育的内容具体实在,针对性、操作性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宣传教育。重视国家应急管理的信息港和专家知识库的建设。

(三)重视有针对性的培训。美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危机教育培训。一是重视对警察的培训,二是专门开展针对危机事件处置的培训。三是注重对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

2.1.2美国危机教育实践培训内容:

美国在构建“防灾型”社区过程中,对由普通民众组成的“社区应急反应队”的教育内容就充分考虑了民众的实际情况。根据计划,社区救灾反应队的培训需要七个星期,一个星期需要一个晚上的培训时间。每次培训一个小时。具体内容:一是灾难预备。说明人们在社区中易受攻击的危害,参加培训者及其家庭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及发生后需采取的保护行动;二是灭火。安全地使用灭火器扑灭一场小型火灾;三是灾难医疗救护。参加者实践诊断和治疗呼吸道阻塞、流血以及休克,实施基础的初步抢救;四是轻度搜索和营救行动。学习搜索技术和营救技术,最重要的是营救者的安全;五是灾难心理和搜救队的组织。包括受难者和救灾人员可能体验的情感问题和症状;六是灾难模拟。参加者实践其在前面六星期中所学得的技能。

2.2日本危机教育

日本对国民的防灾教育突出培养全民危机意识、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全面系统的防灾能力素养使民众在面对灾害时能冷静应对,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在日本的政府出版物中,涉及防灾减灾内容的就有《建筑白皮书》、《环境白皮书》、《消防白皮书》、《防灾白皮书》、《防灾广报》等10余种刊物。孩子们刚上幼儿园,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体会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日本还专门建立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如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该中心可以让参观者进行包括地震体验、泥石流体验和消防体验等。还开设面向公众的各种减灾培训课程,其中面向单位开设消防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防火管理的一般知识、防灾人员的责任、设备的使用、综合防灾操作训练等。中心还向广大市民开设外科医护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工呼吸的基本知识、心脏的基础知识、止血的方法与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日本国民不但提高了危机意识,而且掌握了急救知识、逃生要领以及自救互救的本领。同时,日本还把特大灾害发生的日子作为灾害宣传日,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宣

传,以达到对公众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如为了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当天,全国各地都以不同方式举行灾害宣传、防灾演习等活动,日本首相和各重要大臣都要参加,形成全民宣传。1993年日本北海道西南海底发生7.8级地震海啸诱发特大火灾,死亡200多人。为了吸取教训,日本还规定每年7月10日为防海啸活动日,统一进行海啸避难训练。在长期防灾教育与培训下,日本国民有了很强的防灾意识,一旦地震警报响起,他们会立刻带上吃用物品跑到附近的学校去。日本所有的学校建筑都要求是绝对抗震的,这些学校一到灾害发生时就会全部开放,成为赈灾中心和避难所。一般日本人对如何应对地震都心里有数,如地震来临时一般让人钻到桌子底下,但日本人还会同时将凳子45度角撑在桌子边上,以增加桌子的支撑力。此外,日本很多住宅、酒店和公寓都配备有一种应急手电,平时插在隔断手电电源的桌子旁,以保证手电电池不会腐烂,一旦灾难来临,拔下就可以使用。

2.3其他西方国家的危机教育

澳大利亚的防灾教育深入人心,政府不仅设立了全国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而且不忘对普通百姓灌输危机防范意识,如向每户居民邮寄有关反恐资料,指导人们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德国把增强国民的危机意识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利用“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向人们集中提供各种公民保护以及危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知识。例如,通过宣传手册、互联网、展览以及听众热线,重点介绍如何应对新型急性瘟疫、化学品泄漏和恐怖危机等;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出版《居民保护》季刊,普及防灾救灾知识。

2.4国外危机教育的形式:

1.注重学校教育。

2.通过公共安全科技的大量投入,构建公众安全教育体系。

3.充分利用媒体等手段来开展危机教育宣传工作。

4.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的作用。

3.中国现状:

1.危机教育内容亟待更新。我国的公共危机教育多是一些陈旧的防灾基本常识,甚至一些基本常识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日前出现的恐怖组织袭击、金融危机蔓延,广大公众应该如何应对近期,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在对有关五种公共危机比较常识性的知识调查统计后,发现得满分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得零分和一分的大学生却很多,可见大学生对某类公共危机及常识知之甚少。作为已经迈人成人年龄,大多已脱离父母与家庭,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对生活常识和某些基本知识,对常出现在大众媒体或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件都不知道,这部分反映出大学生危机意识淡薄,也说明我国的公共危机教育薄弱,广大公众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应对公共危机的相关方法和内容。时代在不断发展,大量新形式的公共危机不断出现,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例如,公共危机后的心理教育就应成为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危机往往给人造成超乎寻常的压力,使人处于应急状态。以人为本,重视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心理辅导,使人们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公共危

机教育,世界绝大多数实行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公司都为员工配备了详细的、内容具体到个人的危机应对手册。危机应对手册向公众介绍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知识,传授自救、互救和防灾减灾技术,内容非常广泛,所有你能想到的哪怕是噩梦般的灾难,都能在里面找到。危机应对手册最大限度地化解危机,从而使公众能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突发性公共危机。

2.危机教育流于形式。

3.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应对意识的基本技能。

4.启示:

1.设立专门的危机教育管理机构。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危机教育管理机构,中国也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危机管理机构,许多的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都是成立的临时小组。当然成立这样的机构会给政府带来机构膨胀,财政负担等,加上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长期设置这样机构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是要考虑得因素。

2.那么我们可以积极吸收公众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政府应当调动社会参与特别是第三部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给与指导和支持,把实际操作的工作交给第三部门做,也可以与专门进行危机培训的公司签订合同外包或者委托的形式,把这个工作交给专业公司来做,而政府的角色则更多的是一个监护人和督导者的角色。

3.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

4.加强突发事件的演习演练的工作。

5.强化危机教育研究,分专题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教学的案例。

6.专项财政拨款。

7.发挥互联网额度积极效应,建立强大且完善的互联网网上教育系统。

8.积极开展危机管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创新危机管理教育的方式。

小结

总的来说,改进危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围绕学校、政府、公众三个主体,以学校危机教育为核心,以政府危机管理为关键,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支撑,以社区教育、媒体教育为辅助,形成一套完善的危机教育体系。

]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 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14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造殿堂屋宇。可作观景、天文台等之用。15驰道—是秦代交通幹線,在秦代道路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秦朝时期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16、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也有作记录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 17、花石纲——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给,一组谓之——“纲”。 18、花园——以搜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19、游憩园——供主人休息游憩的和宴会娱乐之用,园景与住宅分开,多筑城郊。 20、宅园——建在城镇中,依附于住宅,作为主—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园林,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列宅后园的格局;或者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 21、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宅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这就叫作“曲水流觞”。 22、倪云林——倪瓒,元代著名四大家之一,著有“渔庄秋霁图” 23、张涟——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字南垣。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善制盆景,颇负盛名。 24、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25、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闲情偶寄》,又名《一家言》,晚年自筑荠子园。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学号:12520218 姓名:李森军班级:汽教122班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是造就的了如今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现今,我想以我有限的认知,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谈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从个体和集体的观念 我国的古代教育历来是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顾全大局”往往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一项提倡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任务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真题的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个体的完善归根结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隶属于群体利益的协调、治国安邦这一至高至上的目标。我有时看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某某斗升小明,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是为了群体的大意,会往往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去选择牺牲自己。 《正始》中记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想连古代连普通的小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跟不用说治理整个国家的官宦了。而这样自古以来以大局意识为主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也任然以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但西方文化中所体现的教育方式往往与我们相反,早在古希腊的伯里克利黄金时代,普罗塔哥拉明确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任务个人不把法律和城廓的利益作为必然性来服从,个人行为的标准是自身的欲望和利益。普罗塔哥拉这个理论上的观念,意味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当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尺度,这一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只有首先保证了个人利益之后,才会在去保证集体利益。 因此,西方的教育也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如今这样与东方教育思想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西洋人将个人与宇宙划开,中国人却打成一片。” 二、从民族精神、性格上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比较中西方教育模式

比较中西方教育模式 时下,人们常用“只闻鼓声响,不见人出台”形容我们的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结果却是学生书包变本加厉地越来越重,小升初、中考、高考对孩子对家长对学校的压力越来越重,择校现象也愈演愈烈。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刚从日本访问归来的南京十三中学余和建书记和上半年访问了澳大利亚的游府西街小学校长林慧敏、副校长孙桂英,访问了欧洲数国的玄武区教育局局长刘水等,回国谈起访问感受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借鉴”这个话题。 课堂教学与标准答案 我们眼下的小学课程一般设有语文、数学、科技、音乐、美术、自然、体育、劳动、思想品德、健康教育等十多门,而在澳大利亚,小学只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第二语言和涵盖政治、历史、地理的社会课共8门。在教学中,我们有着统一规定的教材,有着几乎一致的教学进度,更有判断对错的标准答案;澳大利亚的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林慧敏和孙桂英访问了澳大利亚后发现,他们的小学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什么教什么由学校老师指定课本,而且除了音体美和第二语言(外语)有专门老师外,其它课程老师均在校外聘请,一年四个季度分成四个学期,每学期均由学校制定一个教育主题,如l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学校的教育主题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各学科所教导的内容均与奥运有关。学生们要了解奥运的由来、变迁和发展,要了解各参赛国的国旗、地理位置、种族、历史等全方位的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在奥运赛场,澳大利亚哪个项目是强项,哪个项目是短处。至于作业,也没个标准答案,或让学生设计一个运动场,或让学生去找出某个运动项目的历届冠军与现澳大利亚选手之间的差距。这种由一点散开渗透到各个方面的教学,虽然有知识不系统的弊端,但学习参与性强,学生积极性高,不可能出现我国目前这种从小考到大考,一直到高考,试题的答案只能按书本规定,稍有偏离便扣分的局面。 难怪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以后是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来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哪怕是作文,也同样不允许。 语文教学与作文 汉语言方块文字,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难度要大些,在拼音文字国度,小学二年级就能开始阅读报纸,而在中国,则要到小学四年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美国,普遍的观点认为应当少而精,与其出三个题目写三篇报告(作文),不如同一题目,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回修改,重做3次远比一次完美。 当然,人们会说,美国语言不像中国这么丰富,文体也没中国这么细致。但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或许就能发现点什么。高级教师胡小林,就该校高一新生所写的作文《变化》评价说,近一半的学生写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从国际形势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乃至于计划生育,几乎无所不包。透过文章,你难以想象这是那些充满青春活力朝气的学生所写,而觉得这应该是政府官员、新闻记者所为。试想,写出这些如出一辙作文的学生在思维上将来还会有个性,说自己的话吗?前不久,上海出台中考重大改革举措:语文只考一篇作文。经媒体披露,相当多的叫好文章见诸报端,似乎此举一经推广,立即可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弊端消除殆尽。 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教育界人士对上海此举持否定态度。他们直言不讳地说,一旦推广上海的做法,培养“文章嫁接高手”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新一代的“八股热”

大学选修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 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物我二分”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西方文化的观念是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无疑是一种限定、制约和压制。而个性原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他们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场上的根本差别与对立,也强调了人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 “物我二分”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如同自然界的存在有质料因和形式因,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实体与非实体,人的存在也有理性与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物我二分”的逻辑前提导致了一个分裂的宇宙,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实体与属性,质料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最终反映了贯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始终的阴阳互生互化,矛盾对立统一,反映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天地人“三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12.试析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

中外美术史+重要知识点+考试复习整理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 中西绘画比较 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 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 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 ③ 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 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 ⑤ 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 ⑥ 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 与西方美术重体面, 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 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 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 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 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统一完整,薄衣贴身, 衣纹阴线。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 ① 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 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 既体又一派。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 以张躁为主的呈派, 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 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 ①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② 世俗性强,突破了佛教的禁欲主义,造型丰满、美丽,以现实美好理想为出发点。③ 技法写实,简单朴素,动态优美,生动。质感表现强,构图和谐,手法与立意,突破性的创造,是在大自然中与人的思维中,能拓展其艺术境界。 唐代美术总结:(关于佛教造像) 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权哲学渗进。政治和伦理道德。举君臣父孝之义 -------, 使好空者恶杀,义勇者殉国。 2、佛本生故事悲惨场景,消退让位于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幻想美丽的天国等) 于是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歌,佛坐莲花中, 环绕圣仙,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到处是华贵绚烂的色彩, 圆润流畅的律条,丰溢柔和,亲切动人,美丽善良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代替了魏晋时代壁画的悲苦场面,瘦削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动感节奏。此时代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期求,一个时代对欢乐幸福和幻想,以取得心灵的满足。时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 分 A、 大帮择主 B、 强化王权 C、 帮派主义 D、 契约分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1.0 分 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1.0 分 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1.0 分 A、 思维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 分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7《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1.0 分 A、 天地 B、 阴阳 C、 男女 D、 日月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1.0 分 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1.0 分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张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1.0 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1.0 分A、 农耕文化 B、 工业文化 C、 商业文化 D、 产业文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8)

引论 《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社交与礼仪、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等六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差异,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由8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授课,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外籍教师用汉语授课。本课程由引论部分及六个模块内容组成。 课程的引论部分由王焱老师主讲。通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并存。 模块一是赵牟丹老师主讲的文学与艺术,包括个人集体,京剧歌剧,抒情和激情,庭院教堂,写意写实,秧歌芭蕾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二是杨倩老师主讲的传统与习俗。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节日、婚俗、宗教、图腾、神话和服装。 模块三是王艳东老师主讲的礼仪与社交,包括餐桌文化、日常交流、衣着服饰、送礼礼仪、待人接物以及商务活动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四是孔宁宁老师主讲的饮食与健康。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语言,烹饪方法,茶与咖啡,美酒文化。

模块五是马晓奕老师主讲的语言与行为,包括谚语习语、吉数凶数、褒色贬色、自谦自夸、禁忌委婉和肢体语言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六是张丽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教育。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的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宫廷教育与中骑士教育、应天书院与牛津大学、保守教育与进步教育和中西方现代教育。 外籍教师Rain,也就是我本人,承担了引论及每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的授课任务。 本课程主旨是力求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本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一定会深受大学生及各个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文学与艺术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我主要从诗歌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由于中西文学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和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诗歌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同济慈的《夜莺颂》进行对比,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的不同。 《静夜思》全文只有四句话: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今天坐地铁回家,在地铁上来一个妈妈带了一个也就4,5岁的小孩,可是那个小孩却带了一个厚厚的近视镜,顿时我的心很难过,为什么呢,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近视眼,是家长眼中所谓的家庭幼儿教育导致的吗?这无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幼小心灵的伤害,也许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也许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柢固的教育观念。现在看看人家欧美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玩,对,孩子们还小,正是玩的年龄,是要释放的,而不是被强加很多学习的东西,你得顺应这个人的正常发育规律。 2,初中混,也是啊,正是青春期发育期的孩子们,也正是叛逆期的到来,也正是告别孩童,正在成长,接近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心理难免会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青春嘛,谁的青春没放纵过。 3,高中学,嗯,是的,高中时候孩子们差不多都长大了,该玩的时候也玩够了,该混的时候也混够了,都懂得学习了,开始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注意,这可不是家长老师用教鞭打出来的,这可全是自觉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些没有经过高中的洗礼就来上大学的孩子想法和上过的就是不一样)。

4,大学拼,到了大学,更得为自己的将来着想了,把从小到大的学习劲头全用上了,这样出来的学生,那个个都是精英,因为人家欧美的高等教育可是世界一流的。 而中国的教育则恰恰相反,唉,也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拼,"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时代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从孩子刚断奶(甚至还没出生就开始胎教)就给孩子报了好多种培训班啊,特长班啊什么的,就这样,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得到了一副厚厚的眼镜。到最后,会发现孩子们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趴在了起跑线上。 2,初中玩,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学习所剥夺,而在中国孩子们的青春叛逆期,开始玩了,因为孩子觉得小时候失去那么多快乐,现在得玩。 3,高中学,现在才知道开始学了,因为要进大学的,得努力进个好大学。 4,大学呢?混,所以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混日子,无论成绩好坏,到毕业就给个毕业证,一毕业就失业了。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