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洛阳市吉利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福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工业强区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全区经济

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

是“十五”末的1.7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000元,是“十五”末的1.7倍,在全市位居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26.2%,是“十五”末的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4亿元,年均增长22%,是“十五”时期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8.4%,是“十五”末的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9元,分别年均增长12.6%和10.9%,分别是“十五”末

的1.8倍和1.7倍,保持省市领先水平。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依托石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引资双

带动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和化纤纺织四大产业为主导产业的

工业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5亿元,实施了年产15万吨短纤、15万吨特种溶剂油、10万

吨MTBE及2万吨异丁烯、2万吨聚醚、5万吨异辛烷联产

异丁烷、1000吨化学电子气体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十

一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亿元,是“十五”末的1.7倍;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58亿元,是“十五”

末的3.6倍。强力推进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科学编制发

展规划,依托产业因地制宜地抓招商、上项目,不断完善

配套基础设施,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末,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67平方公里,入驻

企业67家,实现营业收入476亿元(含洛阳石化),经济

总量在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名列前茅。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积极

推进高效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特色水产养殖三大产业基

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时期,高

效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左右,占农业种植总

面积的20%;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场5个,生猪标准化养殖

率达到20%;实现水产产量1.1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三分

之一以上。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大

力开展南陈、北陈、白坡等新村建设,扎实搞好村容村貌

整治,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积极发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农村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进

程进一步加快。

——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

力发展商贸流通、物流运输、房地产、旅游等服务型经济,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二产带动向二三产协同带动的转变。

“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额达到13亿元左右。运输物流总量整体规模保持全市领先地位,营运车辆吨位达到2万个左右。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先后实施了紫金花园、河阳家园、祈福花园、中油社区扩建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西霞院旅游开发逐步推进,坝下公园一期已经完工,西霞院景区大门开工建设,旅游区整体开发项目投资合同签订。“十一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亿元,年均增长11.5%。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推进行政事业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能取得明显提高;扎实开展国有及集体企业改革,洛阳石化三产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其质量和规模有了显著提高,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5%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非公有制企业达到6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会展招商、驻地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3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6倍。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围绕营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北环路、紫金路、泰安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工程、城区天然气管网一期等工程,城市框架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面

积达到11平方公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城乡结合、集贸市

场等市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积极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国家级园林城

市标准,先后荣获河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园林城区、全市创卫工作达标区等荣誉称号。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以

解民困、化民忧、暖民心为目标,认真落实惠民实事。

“十一五”期间,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四免一补、提高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建设廉租住房等50余

项惠民实事,有效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注重统筹兼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

乡低保提标扩面、免除殡葬费用、中小学教育费用减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公路建设、数字化电视推广等多

项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等2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强力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节能降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

染物减少率均按期完成计划指标。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所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全面分析,准确把握,做到见势早、行动快、措施有力、应对得当。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宏观环境看,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国家引导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我省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洛阳石化将规划建设总投资180亿元的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区石化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拉动作用。二是市委市政府把我区列为全市加快城镇化进程试点区,将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我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随着我市《西霞院旅游区总体规划》和我区正在谋划的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深入实施,我区旅游业发展将进入快速提升的新阶段,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从现实基础看,随着洛阳石化、宏达公司、黎明院吉利产业园、金达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区经济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此外,当前谋划的45万吨/年PX、90万吨/年PTA、2×300MW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实施后我区将掀起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洗礼和应对金融危机攻坚战的磨炼,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区情的发展道路,全区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弭,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从国内环境看,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外需市场向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巩固发展外需市场转变,国内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从我区自身情况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效农业比重偏低,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

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事关

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着力应对各种

严峻挑战,在发展中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在各项工作中,努力开创我区经

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区为总体目标,

突出“发展”和“为民”两大核心,大力实施项目引资双

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和城镇化进程,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创优环境,着力改善民生,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中原经济

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二、总体目标

福民强区。

具体内容就是“两个高于、两个确保”。“两个高于”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生态建设主要指标高于省、市

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两个确保”即确保社会稳定绝对不出

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

三、战略定位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吉利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

和谐、环境优化、生态宜居的现代石化城和全省城镇化建

设样板区。

四、总体布局

按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的城市发展

构想,形成石化工业区、生活行政区、生态旅游区、现代

农业区“四大功能板块”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布局。

五、预期目标

“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四个翻番”、“两个突破”。

四个翻番:

——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10亿元以上,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力争达到32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两番。

两个突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年均增

长9%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9 %以上。

第三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石化

工业基地

紧紧抓住国家振兴石化产业的大好机遇,围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重点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化纤纺织等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十二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按照“企业集中布局、项目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二五”末,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以上,营业收入(含洛阳石化)力争突破9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产业。以洛阳石化为中心,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洛阳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工程,配套建设14万吨/年聚丙烯、45万吨/年PX等项目,同时积极支持和配合洛阳石化做好总投资180亿元的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前期工作,形成上下游协调发展、一体化优势突出的油化纤生产基地。“十二五”末,石油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突出打造三大产业龙头。以金达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特种溶剂油产业,“十二五”期末生产规模达到40万吨/年,打造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特种溶剂油产业基地。以宏力化工厂为龙头,大力发展碳四、碳五深加工产业,在推进现有MTBE和异丁烯不断扩能改造的同时,重点建设碳四裂解制丙烯、异丁烷脱氢、甲基丙烯酸甲脂等项目,期末生产规模达到20万吨/年,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碳四、碳五深加工产业基地。以河阳石化和炼化公司为龙头,发展液化气深加工产业,扶持企业通过扩能改造做大做强,期末液化气深加工能力达到55万吨/年。“十二五”末,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化学新材料产业。以黎明化工研究院吉利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化学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聚氨酯新材料、过氧化氢、氟化物、化学推进剂原材料四大领域,建设聚氨酯组合料、聚氨酯弹性预聚体等项目,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化学推进剂原材料、氟化物、过氧化氢和聚氨酯原材料产业基地。“十二五”末,化学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化纤纺织产业。以宏达公司公司为龙头,发展化学纺

织产业集群。建设90万吨/年PTA、40万吨/年聚酯项目,

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化纤纺织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化纤

品种及紧密联系型纺织产业,形成100万吨/年PTA、80万

吨/年聚酯、50万吨/年长短丝的生产能力,形成区域配套、上下游衔接、多点支撑的化纤纺织工业产业链。“十二五”末,化纤纺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

其他产业。积极把握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机遇,加强

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按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的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

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促进石化配件、塑料编织等传

统工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发展速度和

质量有较大提高。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聚、布局合理和循环发展

的原则,统筹安排新建工业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建设。围

绕洛阳石化周边发展石油化工园区,依托黎明院吉利产业

园发展化学新材料园区,在207国道两侧发展精细化工园

区和化纤纺织园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2×300MW热电联产项目,满足产业集聚区用电、用热和城市集中供热需求;完善产

业集聚区东区道路路网及配套设施;建成220KV和110KV

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十二五”时期,五年累计完成产业

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以上。

完善服务平台。打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产业孵

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

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区“造血”功能。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建设

产业集聚区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促

进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研发、管理、营销等业务流程中

的应用,为企业发展增速。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吉利,加快构建“四大功能板块”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乡管理模式,加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稳步推进全区城镇化,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区城镇化率超过70%,成为

全省城镇化建设样板区。

构建城镇化基本框架。以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区、拓展区和控制区为主体,构建石化工业板块,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以现有城区和西部新城区为主体,构建生活行政板块,沿世纪广场周边打造城市中心精品商务区,向西将城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以南部西霞院休闲度假

区和沿黄湿地为主体,构建生态旅游板块,推动城市经济转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西北部岭区为主体,形成现代农业板块,构建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体系。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交通路网建设。力争建

成南环路、打通泰安路和河阳路,改造完善现有城区道路

路网,建设乡道20公里、农副产品聚集区道路80公里,

规划建设洛吉快速通道吉利段,基本形成“环网互补、节

点通畅”的城乡道路系统。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施

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热力管网,完善天然气管网、

污水管网及垃圾处理设施,实现3G网络和通信光缆的无缝

覆盖,建成适应现代城市功能需要、功能配套、安全高效

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二五”末,城市污水集中处

理率达到92%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规划区内村庄纳入城市框架,逐步实现城市化;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稳步实施搬迁。深化户籍管

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新机制,形成有利

于农村人口向城区合理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土

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鼓励和

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

加强城乡管理。探索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

城的市场化之路,通过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出让公共设施

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千方百计争取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

以经营城市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加强城乡精细

化管理,开展重点地段综合整治,实施村容村貌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实

现规范标准的物业管理,为居民创造服务完善、环境优美

的生活环境。

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沿中原路北侧设臵绿化隔离带,发挥隔音、防尘、防污染等作用,形成一条生态走廊、绿色屏障。在世纪广场南侧规划建设人工湖,建设水韵城区。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工程,突出抓好南部黄河滩区、西

北部岭区和东部二广高速沿线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城乡道路、广场绿地和生活小区绿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城市

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努力营造“林在城边、城在林中、山水相间、绿色萦绕、

生态宜居”的城乡生态园林景观。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

举措,以项目带产业,以载体聚要素,以品牌增效益,推

动服务业提质提速提效,带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型、经

济结构更趋优化。“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亿

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

按照《洛阳西霞院旅游区总体规划》要求,大力开展

西霞院旅游开发,发展水文化,做足水文章,打造高品质、高美誉度的水上休闲度假区。“十二五”末,旅游业营业

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加快景区开发建设。围绕西霞院旅游开发,规划建设

水上主题公园、疗养院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同时加快锦

屏岭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万佛山石窟、潘安祠等历史文化景点

的开发保护,形成温泉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

运动健身旅游等六大旅游体系,使“黄河西霞院休闲度假游”

成为中原“三点一线”(郑汴洛三点,沿黄河一线)旅游

战略中的主打品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

为目标,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旅

游导示、信息咨询、医疗救援、安全保卫等旅游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周到、及时的服务。加强旅游宣

传营销。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强宣

传报导,提高西霞院旅游区知名度。积极参加旅游推介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活动,打造旅游品牌。

(二)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运输物流业。规划建设年吞吐量200万吨的工业品物流运输中心,到“十二五”末,形成2—3家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物流集团,运输物流业成为我区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支撑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服务石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区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兴建科技研发、信息、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咨询、会计、评估等新兴商务服务业,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丰富提高生活性服务业

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着力

提升商贸业,整体改造城区现有集贸市场和商业设施,建

设吉利商务中心区,以世纪广场为中心建成融百货商超、

电器家俱、娱乐休闲、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

中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开发一批规划合理、功能完善

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

群众居住条件,五年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40万平方米。围

绕方便群众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娱

乐休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

代农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水平,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根据我区西北部岭区和南部滩区的土地特点,突出抓好特色水产养殖、高效农业种植和标准化畜牧养殖三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区农户增收致富。“十二五”末,产业化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以上,培育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结合我区农业特点,大力发

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

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区、乡、村三级示范推广及信息服务网络。改善

农产品营销组织形式,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农

产品市场体系。“十二五”末,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现代农

业生产、组织、技术和保障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的基本架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

力的同时,努力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依托石化产业集

聚区建设、西霞院旅游开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努力

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继续加大对农民种粮、新成果应用、规模养殖、大型农机具直接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方式。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

式的合作经营和股份经济,合理增加农民收入。

五、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以坚持福民优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努力构建劳有所得、贫有所济、病有所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的和谐吉利。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

云南省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及附表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2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一)取得的成绩 (2) 1、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 (2) 2、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升 (2) 3、知名品种、品牌培育取得进展 (3) 4、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4) 5、产业创新能力体系基本完善 (4) 6、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5) 7、药品流通业快速发展 (6) 8、行业协会作用凸显 (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1、行业管理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 (7) 2、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7) 3、市场开拓乏力,品牌影响力弱 (8) 4、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8) 5、原料基地保障能力差,资源保护乏力 (8)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 (一)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空间 (9) (二)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9

(三)实施新医改和推出创业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10) (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强药品监管深刻改变医药产业竞争格局11 (五)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一)发展思路 (12) (二)发展目标 (13) 四、主要任务 (14) (一)立足省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14) (二)积极拓展新领域,打造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5) (三)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15) (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拓展市场空间 (15) (五)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企业整合 (15) (六)加快开放合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16) 五、产业布局 (16) (一)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16) (二)产业布局 (17) (三)园区布局 (17) (四)研发平台布局 (17) 六、重大工程 (18)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8) 1、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产业集群 (19) 2、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集群 (19)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 设年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以下简称“三个建设年”)活动。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种的紧迫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黔党发[2010]11号)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个建设年”,有利于营造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要求我们在起步之年必须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开展“三个建设年”,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首先干起来、主动干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畏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把“十二五”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机关作风、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总体止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部门作风不实、工作粗糙,推拖扯转、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一些干部安于现状、松垮懒散、不思进取、不在状态;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商务环境不优,部门、干部创造力、执行力不强,落实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谋划项目、运作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等。要通过开展“三个建设年”,集中解决这些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环境要好、工作要实”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2011年度课题指南依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和2011年云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要点,围绕当前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研究当前云南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云南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重点招标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重点解决我省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 一、重点招标课题 1.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研究 3.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机制的研究 4. 加快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研究 6.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研究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8. 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云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9. 云南民族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0.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 云南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法与途径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创新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研究;学校现代管理策略研究;区域特色教育研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试验工作实证研究等。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建城通[2012]249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5.18 【实施日期】2012.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建城通〔2012〕249号)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现将《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根据《全国城市绿色照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我省“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逐步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和技术,城市照明建设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1年底,全省九个市(州)共有城市照明设施38.4万盏,总功率达8.5万千瓦。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各城市的夜晚环境质量,美化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城市照明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陈旧,低效高能耗的照明设施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汞灯、白炽灯、低压钠灯等光源,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投光灯以及多光源无控光器的低效照明灯具在城市照明中仍然存在。二是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尚未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或绿色照明规划,城市照明项目建设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对照明节能不能形成统一认识,执行标准不一。三是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地方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未进行专业论证,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影响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四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不一,各地城市照明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节能示范工程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建设滞后,照明节能工作未能切实有效开展。 二、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城市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规划和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零一六年七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 (1)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8) (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9)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总体目标 (13) (四)具体工作目标 (13) 三、重点任务 (15) (一)集中连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15) (二)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 (15) (三)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 (16) (四)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16) (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 (17) (六)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力建设 (17) (七)强化绿色施工与运行管理 (18) (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体系 (19) (九)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推广及产业化发展 (19) 四、保障措施 (20) (一)健全管理体制 (20) (二)建立激励机制 (20) (三)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 (21) (四)健全标准体系 (21) (五)加强科技研发 (22) (六)增强能力建设 (22) (七)加强宣传推广 (22)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的肆意开采和随意排放有害气体、粉尘等,使得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筑建造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切实提升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水平。建筑领域的节能和绿色发展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民生科技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领域转型发展,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和《贵州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云南省临沧市 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 图集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项目名称: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单位:临沧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 协编单位:临沧市建设局 院长: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 总规划师: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 顾问: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 曹建丰注册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戚红年注册规划师 戴军注册规划师 吴未副教授 姚广峰工程师 马斯伟规划师 范宁规划师 程寅助理规划师 吴鹏助理规划师 孙文军助理规划师 郭伟助理规划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8)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四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五节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0)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7)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27)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8)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30) 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31)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1) 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34) 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3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9)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0) 第四节电信、广电与邮政规划 (40) 第五节燃气规划 (41) 第六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3) 第十四章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47) 第一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47) 第二节城市“五线”规划控制 (4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0) 第十六章城市分期发展指引 (51) 第一节近中期建设规划 (51) 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 (52)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2) 第十八章附则 (53)

河南省十三五天然气规划11.24(排版)

河南省“十三五”天然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 2016年11月

前言 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拓展,天然气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清洁能源支撑。“十三五”期间,天然气行业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国家将深化油气领域改革,市场化定价、管网设施公开准入和管道保护等措施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上下游产业链,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此外,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城镇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强力推动,继续为天然气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天然气发展新形势,科学谋划我省未来五年天然气发展,对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能源局)和《河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 (1) 一、发展现状 (1) (一)气源供应日趋多元化 (1)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1) (三)利用规模大幅增加 (2) 二、面临的形势 (4) (一)面临的机遇 (4)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市场预测 (7) (一)需求量预测 (7) (二)供需平衡分析 (9)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1) (一)坚持外引为主与自产为辅相结合 (11) (二)坚持整体规划与区域协调相结合 (11) (三)坚持保障供应与高效利用相结合 (12) (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2) 三、发展目标 (12) (一)资源 (12) (二)利用 (12) (三)省内基础设施 (13)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4792989.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州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生物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建设“8311”行动计划的意见》,编制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我州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省制定的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必将为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立足我州生物资源基础,发挥优势,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这是加快红河新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把生物产业作为我州的七大重点支柱产业来培植,符合我州发展实际,是对红河州情的不断深化认识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发展生物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州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有利于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我州目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创汇。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生物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我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资源潜力 我州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受红河、南盘江、李仙江的纵横切割,海拔高差悬殊大,加之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南下寒潮的共同影响,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是红河以西的哀牢山系南段及南延支脉山区,是云南省热量最丰富、雨量最充沛的高温多湿区,发育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植被类型垂直系列,从最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山顶分布有热带雨林一山地雨林一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矮林,具有全国少有的“立体森林”特点。迄今初步整理出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是云南及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全州已知的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主要有桫椤(树蕨)、金花茶、小叶船板木(擎天树)、水松、秃杉、毛坡垒、鹅掌楸、董棕等。此外,还生长有灯盏花、大黄藤、黄连、青叶胆、板蓝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蓣、露水草、重楼等名贵药材,鸡枞、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多种名贵野生食用菌,翡翠芽、香椿、树头菜、羽状金合欢(臭菜)等大量山野菜。品种优异的石榴、葡萄、脐橙、雪梨、大杨梅等温带水果和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水果以及橡胶、八角、核桃、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我州自然环境和资源比较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不仅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而且同一种植物的内含成分优于其他地区。这为红河州继续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二)政策优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产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规划

附件1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 发展规划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一、“十一五”墙体材料发展概况 (一)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步入“快车道”。|(一)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步入“快车道”。 }(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三)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 (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页岩)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五)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六)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全面铺开。|(六)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全面铺开。 }(七)多角度、多形式创造墙材革新的舆论环境。|(七)多角度、多形式创造墙材革新的舆论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禁实”工作纵深推进缓慢。 (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三)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三)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法律体系支撑不够,监督执法力度小。

}(四)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使用技术发展滞后。|(四)新型墙体材料产品使用技术发展滞后。 }(五)多部门的协作、联动不够。 三、“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环境分析|三、“十二五”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环境分析 }(一)根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新型墙体材料必然取代传统落后的实心粘土砖。|(一)根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新型墙体材料必然取代传统落后的实心粘土砖。 }(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节能建筑的推广为保温隔热、复合型墙材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四)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为新型墙体材料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 四、“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总体目标|(三)总体目标 }五、“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要工作|五、“十二五”期间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禁实”“限粘”力度。|(一)进一步加大“禁实”“限粘”力度。 }(二)“调整优化、整治淘汰”提升整体水平。|(二)“调整优化、整治淘汰”提升整体水平。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黔教师发〔2011〕220号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特制定《贵州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并下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十二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清形势,紧紧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

目标,全力推进我省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施意见》要求,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提炼经验,推广成果,把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附件:贵州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二Ο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 贵州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倾斜农村、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要求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简称“省培计划”)和地级培训为抓手,以县级培训为基础,以校为本,积极探索并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县、校两级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改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