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地理选修第四单元旅游活动

人教版地理选修第四单元旅游活动

人教版地理选修第四单元旅游活动
人教版地理选修第四单元旅游活动

旅游者的条件

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许多条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可归纳为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一)社会条件旅游者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上曾有这样的经验统计: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 000美元时,将产生跨国旅游的动机;超过3 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产生了全世界90%以上的国际旅游者,同时又接待了全世界80%以上的国际旅游者。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延长,从而为外出旅游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证;另一方面社会也能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条件。

(二)个人条件在社会条件的基础上,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还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金钱、闲暇时间和旅游动机。

首先,要有足够支付旅游费用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即在家庭或个人的总收入中,扣除全部税收及社会消费(如保险)以及生活之必需消费(衣、食、住、行等)之后,余下的部分足够旅游消费。可见,经济条件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具有决定意义,它决定着旅游者到何处去旅游,以及旅游时间长短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增多,人们娱乐性消费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一般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构成中,用于娱乐性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达40%。意大利人一般将工资的20%~25%花在夏季旅游上。

其次,要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时间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从而为人们外出旅游创造时间上的条件。目前,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时间已缩短到35~40小时;人们每年连续的假期有一个多月,其中法定带薪水的假期约20天。闲暇时间(尤其是带薪休假)的延长,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度假休息娱乐的机会,也是现代大规模群众性旅游迅速发展的条件之一。

第三,要有旅游的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旅游动机产生于旅游的需求,没有旅游的需求,就不会产生旅游动机,而没有旅游动机,就没有旅游的行动。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旅游者的国家、民族、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不同,其旅游的动机和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消遣娱乐,有的为了追新猎奇,有的想了解异国文化,有的重在探亲访友,等等。就是同一旅游者,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正是由于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动机的变化,才促使旅游的形式不断翻新和多样,旅游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多彩。

世界旅游业的开创者──托马斯·库克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被称为世界旅游业的开创者。1841年,他包租了一辆列车,组织500多人参加一次禁酒大会,往返车费每人1先令。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同时也标志着世界旅游业由古代旅游阶段进入了近代旅游阶段。1845年,他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公众旅游服务的旅游社,从而开创了旅游活动产业化的道路。同年,他组织了第一次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从莱斯特至利物浦),参加的旅游者有300多人。库克本人对这次旅游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并事先亲自考察旅游路线,确定沿途的游览点,与各地客栈老板商定游客的吃住等事宜。回来后,整理出版了《利物浦之行手册》,发给旅游者,成为早期的旅游指南。次年,他又组织了300多人到苏格兰集体旅游,并配有向导(相当于后来的导游)。旅游团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从此,托马斯·库克与他的旅游社的名字蜚声于英伦三岛。1851年,他组织了16万多人参观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1855年,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库克又组织了50多万人前往参观,使旅游业第一次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走向世界。1864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宣告成立,全面开展旅游

业务。1872年,库克组织了9位不同国籍的旅游者进行为期222天的第一次环球旅游。这次环球旅游的成功受到世人的称颂。之后,库克又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旅游服务网络。

19世纪下半叶,在托马斯·库克本人的倡导和其成功的旅游业务的鼓舞下,首先在欧洲成立了一些类似于旅行社的组织,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一项较为广泛的经济活动。例如,1857年和1885年,英国先后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和帐篷俱乐部;1890年法国和德国成立了观光俱乐部。1850年后,美国运通公司开始兼营旅游业务,并在1891年发售了“旅行支票”,打破了国际币制不同的障碍,因大受旅游者的欢迎而通行至今。

中国旅游业发展简史

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国内率先成立“旅行部”,并于1927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1949年,为接待回国探亲和观光的华侨,在厦门成立了“华侨服务社”。

1954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简称“国旅”。

1964年,政府正式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管理全国旅游事业的直属管理机构。

1973年,“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恢复并更名为“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

1974年,“中国旅行社”成立,简称“中旅”,与华侨旅行社总社联合经营,主要接待港澳同胞和华侨、外籍华人。

1979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旅游部”成立。1980年,“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简称“青旅”。

1982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指标(如图)

我国的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务院先后两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84处。

北京市:八达岭—十三陵;

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苍岩山;

山西省:五台山、恒山;

山东省:泰山、青岛崂山、胶东半岛海滨;

江苏省: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蜀岗瘦西湖;

安徽省: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山;

浙江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岛、楠溪江;

江西省: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

福建省:武夷山、清源山、鼓浪屿—万石山、太姥山;

广东省:肇庆星湖、西樵山、丹霞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桂平西山、花山;

湖南省:衡山、武陵源、岳阳楼、洞庭湖;

湖北省: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

河南省: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

四川省:峨眉山、黄龙寺—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剑门蜀道、贡嘎山、金佛山、蜀南竹海;

重庆市:缙云山;

贵州省:黄果树、织金洞、阳河、红枫湖、龙宫;

云南省: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

西藏自治区:亚隆河;

陕西省:华山、临潼骊山;

甘肃省:麦积山;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王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天池;

辽宁省: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兴城海滨和大连海滨—旅顺口;

吉林省:松花湖、“八达部”—净月潭;

黑龙江省:镜泊湖、五大连池;

湖北省和重庆市:长江三峡;

山西省和陕西省:黄河壶口瀑布。

我国园林的地方风格我国园林主要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北方园林地处温带,气候寒冷。园林植物以松、柏、槐、榆、杨等为主。园林建筑多用重檐,显得纷繁华贵,壮观而瑰丽。建筑色彩浓重,红黄为主色调,引人亢奋,并配以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园林形成富贵尊荣、庄严雄浑的特色。

江南园林地处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园林植物以常绿阔叶树种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叶树种柳、桃、樱、海棠等。园林建筑类型丰富,色彩以黑白为主调,粉墙、青瓦、栗柱、灰石和素淡的花木山水景观的色彩和光影诸艺术表现,极其丰富和谐,呈现素净、淡雅、温和之美。

岭南园林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园林植物以木棉、榕、凤凰木、棕榈等为主,终年常绿,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具有南国情调。园林建筑传统受外来影响,如屋角介乎北方和南方之间,既不似北方厚重,又不似江南秀巧,而是简洁、轻盈。建筑材料用青灰色砖瓦,显得阴凉清淡。建筑内外装饰,既融江南园林的精巧和北方园林的华丽,还带有某种西方风格,结合南国情调的植物配置,形成岭南园林畅朗、玲珑、典雅的独特风格。

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被破坏的主要渠道

(一)战争的破坏世界上有许多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例如,我国北京的圆明园,曾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既集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点于一身,又吸取了世界园林的精粹,成为中外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这样一个稀世名园,却在1880年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二)自然的破坏地震、火山爆发、水灾、火灾、台风、地基的不均衡下陷、流水侵蚀以及含有各种化合物的空气的腐蚀等,均造成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例如,意大利着名的“水城”威尼斯,目前由于地基下沉,正遭受流水侵蚀和空气腐蚀。该城当局正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保护这座名城。

(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自然的报复,从而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产生破坏。例如,我国观潮胜景钱塘江大潮,从明代以来,盐官镇一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潮位,1974年潮差还有3米多。“东潮”和“南潮”两股交汇,冲起来的水蘑菇高达8~9米。然而,至20世纪80年代,涌潮一年比一年小。1985年“潮生日”时,盐官镇潮高仅有50~60厘米,涌潮势头软弱无力,使10万多观潮人扫兴而归。钱塘潮的衰退,就是周围地区不合理围垦海涂,使河道变窄,进潮量减少,河床抬高所致。

(四)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使许多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遭受破坏,其中尤以水景受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着名的水景区,如白洋淀、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昆明滇池、桂林漓江等,都曾遭受过较严重的污染。后来经过治理,才使景区的面貌得以恢复。

(五)其他部门抢占风景区例如,湖北省鄂城市西山风景区原有面积300多公顷,因被多家厂矿企业蚕食,景区面积缩小了近一半,数万株风景树被砍,数十处名胜被毁。

(六)游人在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此外,因管理不善,城市基础建设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古建筑的年久失修等,也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不同的破坏。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具体内容

旅游环境承载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旅游的资源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二)旅游的生态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

(三)旅游的经济发展承载量现代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也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承载量。

(四)旅游的社会地域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量。

(五)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人们逐渐步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缩短了劳动者的工时,给人们从事休闲活动创造了条件。为适应上述社会发展的需要,大纲安排讲述旅游活动,因为:第一,旅游活动是休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第二,旅游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受教学课时所限,并从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出发,教材并没有对旅游活动的三个要素展开讲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突出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教材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编写。第一,旅游活动的实质及其作用,以阐述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第二,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以说明旅游客体为什么能满足旅游活动的目的。第三,旅游景观的欣赏,以分析旅游主体如何更好地运用感官系统,作用于旅游客体,并获得最佳的旅游效果。第四,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以阐明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不仅要关注自身目的的实现,而且要处理好与旅游客体及其背景环境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增长很快,例如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人旅游的一个热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旅游活动仍限于国内。另一方面,我国有丰富且游览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山水美学理论和旅游文化。因此,教材编写的着眼点以及实例选择都立足于国内。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考虑,教材在第1课中简要说明了国际旅游的发展概况。

旅游活动涉及每个人,并因各人条件、需求、文化素养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材编写并没有试图阐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成熟的理论,而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说明一些人们已取得共识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

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注意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材通过对我国一些旅游景观的说明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祖国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在旅游活动中应处理好与旅游客体及其背景环境的关系,从而端正旅游活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本课可看作是旅游活动的概述,主要讲述了旅游活动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以及旅游活动的作用,以说明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教材首先阐述了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的三要素。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都有所了解,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给出的定义,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读图4.1,加深对旅游活动及其各要素的理解。

读图4.1,应理解以下问题。

第一,旅游者的条件: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第二,旅游地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还要考虑交通、来往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以及自己的身体、兴趣等条件。

第三,旅游方式选择:根据各人的条件、喜好,可选择单独旅游或加入旅行社;教材建议加入旅行社,是因为一方面旅行社统一安排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旅行社因与交通、旅馆等服务行业有协作关系,费用比单独旅游要低得多。

第四,旅游活动的内容:除观光外,还包括食、住、行、娱乐、购物、照相和摄像等多方面。

最后,引起学生注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旅游者和社会各具备哪些条件,从而过渡到下面内容的教学。

三、教材主要从旅游需求和产业特征两方面,简要阐述了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轮廓,并以图8.2总结出旅游活动各历史阶段的特点。专门为旅游服务的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旅游的开始,同时也说明旅游活动由个体行为发展到社会行为。现代旅游与近代旅游在内涵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发展程度的差异。综合历史、经济、科技以及旅游活动本身的特点,人们以1950年为界划分近代旅游与现代旅游。

教材将“旅游活动的发展”的重点放在现代旅游,主要分析了现代旅游的特点。其中,旅游目的的娱乐性这一特点,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根本所在。过去,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影响,对于旅游活动过多地强调其增长知识、陶冶性情、锻炼身体等意义,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相去甚远。因此,教学中应对旅游目的的娱乐性进行重点讲述。

通过对旅游活动发展历史的讲述,应使学生理解以下两点。第一,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可从旅游者的条件(一定的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和旅游欲望)和社会条件(世界局势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为旅游活动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两方面来理解。对于这一点的总结,可通过引导学生做本课后的“活动”进行。第二,旅游是人类超出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这一点,结合旅游者的条件和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学生很容易理解。在对以上两点总结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入“旅游活动的作用”的教学。

四、旅游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必然对社会产生作用。旅游活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材主要讲述了其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三方面的作用。

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教材讲述了三点。第一点说明旅游消费是补偿性消费。第二点说明旅游消费是发展性消费。这两点是针对参与社会工作的人员而言的。第三点说明旅游消费能满足人类娱乐、消遣的需要。这一点对于所有旅游者普遍存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身份的旅游者(从群体行为考虑)的旅游需求,例如,学生的旅游消费侧重于发展性,工作人员的旅游消费则补偿性、发展性和娱乐性并存,退休人员以及其他不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的旅游消费主要为娱乐性。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教材列出了四点,并对每一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表4.1为理解教材提供了一些资料。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的(奥地利)达6.7%;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的(希腊)达40%;国际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最高的(西班牙)达10%。由此不难理解,仅国际旅游业就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事实上,至1987年,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如果学校所在地是旅游区,可让学生思考身边有哪些人从事与旅游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分别属于哪些行业,发展旅游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居民收入有什么影响。如果学校所在地不是旅游区,可提问参加过旅游的学生,让他(她)就旅游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娱乐(各种游乐活动)、建筑等方面回忆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逐点分析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学生容易理解。

在扩大交流方面,教材讲得比较简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历史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旅游中的实例,对教材内容加以了解。

4.2旅游资源

一、在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中,地理课关心的主要是旅游资源。按照大纲侧重于讲述人地关系的要求,并考虑到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教材没有讲述旅游资源的分布知识,而是因循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关系这条线索,讲述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性和价值。

二、人们通常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一般来说,自然景观以地貌景观为核心,人文景观以建筑景观为核心。

图4.4下问题的答案:路南石林是地质地貌景观,黄山迎客松是生物景观,园林是建筑景观,碑刻是文化艺术景观。

最后需要向学生说明,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餐饮、观赏等建筑;前人的游览会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我国的泰山就是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很多人文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游览价值。例如,园林多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因山就势、因地制宜而建成的。

三、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述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长存性。

就类型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说,旅游资源具有非凡性。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其中包括两类。其一是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图4.5),它们是历史上出于旅游之外的目的而兴建的,但现在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其二是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图4.6)。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人工兴建人文景观,这个大方向是肯定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因缺乏对旅游市场科学的认识、论证和规划,盲目地、重复地兴建人文景观(如以神、怪为题材的园、宫等),结果游人稀少,造成资金浪费。教学时,引导学生做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旅游资源的长存性既指其本身存在的历史,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后者是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

最后,可让学生思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有哪些特点。

四、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不同;旅游目的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教材主要介绍了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美学价值主要是指自然景观而言的。各类自然景观组合而形成的自然风景区,其美学价

值要远远高出各类自然景观单独具有的美学价值的机械累加。自然景观美以形象美为核心,因而以地貌景观美为主体。人文景观也具有美学价值,如建筑物的结构美、色彩美、质感美等,但是相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其在旅游资源价值中的地位要低得多。所以,教材只讲述了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应看成是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最高体现。

科学价值也主要是指自然景观而言的。教材中已举出了一些典型的例子,教学时可再举一些学生了解的实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的或学校所在地的一些风景名胜)加以说明。从地理课学习旅游资源来看,应使学生重视对旅游资源科学价值的理解,并由此加深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的认识。

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而言的。教材以埃及金字塔(图4.7)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图4.8)为例加以说明。教学时可通过当地某人文景观的具体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其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方面(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价值。

所有的旅游资源的使用,都会产生经济价值。这一点的教学,可通过让学生回忆在前面学过的旅游活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

4.3~4.4旅游景观的欣赏

一、为反映大纲的要求,教材用2课来讲述旅游景观的欣赏。教材并没有从艺术的角度讲述旅游景观的欣赏,而是从地理的角度讲述旅游景观欣赏的一些基本要求。因为,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景观,不同的人观看后所得的观感和体会不同;第二,从艺术的角度讲旅游景观的欣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三,地理课讲旅游景观的欣赏,主要目的应是阐明旅游主体怎样更好地观赏旅游景观,而不是艺术意义上的欣赏。

大纲中要求分别讲述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人文景观的欣赏。从欣赏要求的角度看,许多方面两者是共同的。所以,教材从总体上讲述旅游景观的欣赏,但是在每个标题下,讲述的内容或侧重于自然景观,或侧重于人文景观。

旅游景观的欣赏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典型景观的照片,并配有适当的文字说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不可能对所讲到的每个内容都联系实例。因此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国内外着名的旅游景观,或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或联系当地的旅游景观。对于教材中提到的欣赏内容,也可有所选择。例如在每个标题下,重点讲述一至两个内容,使学生举一反三,以理解标题中提到的欣赏要求。

二、选择观赏位置,主要应抓住距离、角度和俯仰三种变化。教材中所提到的对各种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学中不能绝对化。因为,对于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是不同的。

教材中举出4个实例进行说明:武陵源群峰(图4.9)、黄果树瀑布(图4.10)、洞庭湖与岳阳楼(图4.11)和漓江(图4.12)。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例如,世界上着名的瀑布有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等;与岳阳楼齐名的有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昆明的大观楼等。

此外,地貌的酷似造型如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等;峡谷如我国的长江三峡、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洞以溶洞(如桂林的芦笛岩)的观赏价值最高。

三、教材分别从一年中的季节变化、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及天气变化,以及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象等方面,说明把握观赏时机的重要性。

对于景观随季节、时间、天气的变化,联系当地的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象,除教材中提到的青海湖候鸟(图4.14)外,着名的还有钱塘江大潮、大理的“蝴蝶会”等。此外,还有些景象需要有特定的气象条件才能出现,如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

等。

这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做4.3课“活动”第1题。白居易诗句说明了山上的春季比山下来得迟,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温的垂直差异。

四、山景有山景的特点,一山有一山的特点。雄、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观山景若不抓住其特点,就会不得要领,茫然觉得此山与彼山无异。同样道理,观其他类型的景观也要抓住其特点。为保持自然景观欣赏和人文景观欣赏的平衡,教材在此以园林为例,侧重于人文景观的欣赏。

教材主要介绍了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了解这些构景手法,是欣赏园林的基础,否则入园林中则如坠云烟,理不清头绪,岂谈欣赏。

园林设计如说书、讲故事,为顺应观者的心理需求,有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这主要是通过主景和配景的有机组合并用游览线路的合理串连来实现的。

障景一般出现在园林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常利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来实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入园设计(4.3课“活动”第2题)采用的就是障景法,以假山为障。障景的目的就是避免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遗,因而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隔景常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来实现。隔景分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的目的与障景相似。虚隔不仅丰富景观的层次,而且造成隐约显现但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如从墙的漏窗观墙另一边的景色。

框景是园林中的局部特写,有如精致小品。

借景的关键是使所借之景与园中之景和谐统一,才能使园境大开。如果条件允许,教学时不妨举一些反面的例子。例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古典园林或公园四周建起了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与园林的协调统一,甚至与园林建筑风格迥异,从而造成对园林空间的挤压和园林意境的扰乱,使园中景趣大减。

五、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欣赏我国的旅游景观,应能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教材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在自然景观中修建的人文景观,要因自然之势,与自然协调统一,并突出自然。可见,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观,只能作为自然景观的陪衬,而不能喧宾夺主。教材以寺庙(图4.17)和塔(图4.18)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二,非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也要与地理环境和谐统一。教材以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4.19)和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4.20)为例,具体分析了园林建筑与地理环境相协调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如果条件允许,可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自学园地中的阅读篇。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初中地理中已讲过)的特点来加以说明。

第三,风土民情也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区(如我国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说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然后再类推到少数民族风情。

本部分讲完后,可引导学生做4.4课“活动”的第1题。海滨地区的旅游建筑,顶部用红、绿等鲜亮色彩,可与碧海、蓝天、白云等环境背景相映衬,且在阳光照射下既不显暗淡也不太刺目;墙壁用白色既与环境背景相协调,又使顶部的鲜亮色彩有了根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与环境融合为统一的整体。以本活动题为基础,不妨举当地某知名建筑为例,让学生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或不协调)展开讨论。

六、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其涉及的内容已超出地理学的范畴。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景观欣赏能力不无益处。因此,教材作了简单阐述。由于以情观景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教学时不可对学生作硬性要求。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建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4.4课“活动”的第2题,并

结合教材的适当内容来进行。如果学生就某篇(首)诗文的景观描写谈出自己的体会,或自己谈出在观赏某种景观时的内心感受和联想,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七、最后,教材介绍了景观观赏的其他要求。其中,做好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并且也是学习地理后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学后应让学生说出,景观观赏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最好能逐项列出来),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自学园地中的技能篇。

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本课作为全单元内容的总结,将议题归结到人地关系这条主线,阐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正如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一样,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也促使人们关注旅游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奢谈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认为旅游业不像工业生产那样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在工业“三废”污染令全世界焦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当然地鼓吹大力发展旅游业。然而不久,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而且还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因此,人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二、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提出来人们很容易理解,只是在正常的旅游活动中,人们常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因此,教材比较详细地讲述了旅游活动中的五大类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并配了两幅漫画。教学时应从提高公民素质的角度出发,不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死记硬背。

三、要实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材介绍了其中主要的五项内容: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不仅要看其自身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还要看其所处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例如,北京的雍和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因北京有八达岭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更吸引游人的旅游资源,所以相对来说,雍和宫的游览价值有所下降。到北京旅游的人中,很少有人到雍和宫游览。假如把雍和宫放在没有着名旅游资源的城市,其游览价值可能会更高。

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要考虑市场因素。旅游消费市场是指游客的来源地,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的影响。从旅游地来说,它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距离越长,开发的价值越低;从旅游者来说,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察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

讲完市场距离后,可引导学生做本课的“活动”。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到杭州旅游的人主要来自周围地区(上海、江苏和本省其他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第二,来自上海和江苏的游客占绝大多数,而来自本省其他地区的游客仅占少部分,这说明发达地区是旅游的主要消费市场。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教材以天柱山(图4.26)为例加以说明。而反过来,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努力改善其交通状况,如北京修建了由市区通往八达岭长城的高速公路。

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把握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并据此确定旅游活动的规模,是保证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理解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应抓住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其二是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比较庐山和黄山(图4.28和图4.29)的基础上,理解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以及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这一基本原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中图版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选修三旅游地理 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选修三旅游地理(湘教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 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 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座在中国——平 遥古城、丽江古城)。 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红色旅游的意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理

选修 3 旅游地理整理 ——第四章和第五章 一、旅游设计 (一)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 )突出景观特色 (2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3 )维护生态平衡 (4 )最佳综合效益 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 )景点设计:突出景观特色 (2 )旅游交通设计:连接主要景点,方便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便捷、经济、安全。 (3 )景区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 )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 ( 2 )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 二)旅游活动的设计 旅游动机 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闲暇时间 旅游资源的特色 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 旅行费用等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 路 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选择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影响安全的因素:交通 旅游地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状 况:社会治安、政治形势、当地 对旅游者的政策和 态度 旅游硬件设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 (一)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1 .环境问题: 保证旅游安全 影响、制约其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环境污染 对动植物资源的危害 生态破坏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比如:水土流 失、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对视觉效果的破 坏 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社会环境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过度城市化造成的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措施:合理控制游客的流量,与旅游环境容量相协调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提倡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1 .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破坏动植物资源 损坏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措施:做个生态旅游者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高中地理旅游地理答题模式

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旅游地理>答题模式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 3 旅游地理 [ 考纲原文]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 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 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 ;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 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 夏季出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 ·江苏地理)20XX 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

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 _______ 、 ______ 、 _____ 。 (2) 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 _______ 。 a .置身其中,近而观之 b .适当距离仰视 c .在较高位置俯视 d .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 (1)数量多 种类多 品质高 (或价值高、知名度高 ) 组合好 (任答 3 项) (2)d 解析 (1) 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 或景点的地域组合条件; 景区旅游容量条件; 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 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 行具体的分析。 (2) 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 下时观赏,苏堤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 (2014 山·东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 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 雪和人工取水造雪。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答案 南方地区滑雪项目独特;近客源市场;交通便利;地形起伏和缓;用雪有保障 气温低;有降雪条件;靠近水库方便人工造雪 )。 解析 滑雪场的选址既要考虑地形条件, 又要考虑 “ 雪 ”这一基本条件, 还要考虑客源市场 和交通条件, 实际上本题考查旅游开发条件。 根据图中滑雪场的交通位置、 地形特点等可轻 松(冬季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选修三旅游地理1.1 现代旅游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旅游资源的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景观—如壶口瀑布,生物景观—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景观—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 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 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 功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 旅游、健身旅游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 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 等 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 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 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 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 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 4、旅游资源的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华山:暖温带,花岗岩地貌;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4)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红色旅游的意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旅游资源的分布: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地理因素 a、依托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断层湖—高原构造带上: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塔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滇池、洱海等;峡谷—深大断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b、依托气候条件形成的旅游资源(“白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主的冬季度假型旅游)——明显的地带性 c、海景旅游资源(“三S”旅游) ②人文地理因素 a、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都、古城); b、人类重大行为所留下的地理“痕迹”(万里长城); c、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庐山、岳阳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 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的综合性 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 划分年代历史阶 段 旅游 需求 产业 特征 旅游 目的 旅游 空间 1841年以前古代旅游 个体需求,如古代君王巡游、文 人漫游等等。 前产业化阶段,为出 现旅游公司 事务性出游占绝 大多数 出游距离较 短 1841年~1950年近代旅游 群体需求,消费者数量和普及程 度大大提高 初级产业化阶 段,旅游公司出现 娱乐性、享受性旅 游明显增多 出行距离延 长 1950年以后现代旅 游 大众需求, 旅游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 费行为 高度产业化阶 段,形成完成产 业结构 休闲性旅游占 绝大多数 旅游空间 扩大化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 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合起来。 分类依据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又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 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又可分为: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 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 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 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 游的行列 按照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划分 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 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 目的的娱乐化;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 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 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 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 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 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 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