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此书我大约用了2天的时间通读浏览完,后又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再次进行了阅读。本书的核心思想主要是: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首先,该书把我们的沟通障碍,爱发脾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说的比较透彻。它值得每个想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人,反复阅读、学习。希望由此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沟通,也更能倾听、理解别人。

其次,书中作者处理事情的方式非常完美,非常有技巧。作者的非暴力沟通都是以问句开展的,如“你是说、你想要、对吗?是这样吗?”等等。这些问句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与我们中国人日常的交流方式有差异,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很难达到书中的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在责备别人之前能够先冷静冷静,尽量不要发脾气,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我们的物业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类员工、业主、客户,当对方有可能是一个情绪化的、“难相处的”,甚至是愤怒的对象,或者是因为误解和似乎难以化解的冷漠对象之时,更需要我们更好的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以期达到深层的,发自内心的沟通。化解可能表面化及潜在的冲突。在我看来,沟通是爱与关怀的艺术,而不是在争辩是非中“赢得”胜利或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取得利益。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并能与人心平气和地实现沟通目的,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暴力沟通”,看书自勉。

教师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教师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人们的言语五花八门,讲话刻薄的成本很低,而温柔,需要强大的力量。 想起每次和妹妹聊天时,总是在她还没有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轻易的打断她的话,甚至自以为是的评价“你说的这些故事太幼稚了,我不想听”。渐渐妹妹疏远我,没事不再找我聊天了。终于在我又一次评价她后,她瞬间爆发,“你凭什么没有听完我的话就妄下结论?”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并没有全身心的倾听,也根本没有走进她的内心,甚至都不知道她真正需要什么。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才知道,倾听需要全身心,倾听需要给予反馈,倾听还能预防潜在的暴力。 读完《非暴力沟通》之后,我的生活又打开一扇窗,脑海中关于怎样去倾听、表达有了更清晰的操作方法。 一、非暴力沟通的结构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元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观察。不主张绝对化的评论,要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 2.感受。真实地表达感受,让沟通更顺畅。

3.需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自己和他人未被满足的需要。 4.请求。在表达自己请求时要具体说明,避免使用抽象语言。 包含四个元素的非暴力沟通表达如下: 孩子们,看到课桌下的废纸片(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老师喜欢干净、整洁的教室(需要),你愿意把废纸片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吗(请求)? 非暴力沟通对于生活,工作都具有指导帮助意义,可操作性强,我们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促成双方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爱的言语取代像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等暴力言语,从而达到好的沟通效果,自己也去提高沟通能力。 二、非暴力沟通的步骤 讲事实、讲感受、讲原因、提要求。 如果将事实和评判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你表达的时候要说出感受,而不是说出评判。 班里有学生频繁迟到,老师一定很生气,按照平常的沟通方式,我一定会说:“你怎么天天迟到,不想上学明天别来了。”这句话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非暴力沟通的结构,第一句话首先说出一个事实:“xx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1、我们的注意力做出了某些选择,让我们忽视了对爱的觉知。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它所设立的条件:我们心中是存在爱的。可是,却又为什么我们存在着这样的爱,却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呢,正如我们眼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在想,我们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爱的感受,假如能被单单纯纯的摆放在我们眼前,我们或者并不会去忽视他们的存在。可是,当这份爱的情感,出现在我们眼前,却被我们所忽视,他们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是由于其他的情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呢? 我思考着,正如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一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当中,当我们专注的去倾听我们想要倾听的声音的时候,于是其他的声音就会显得不那么的刺耳,进入耳朵内的,则大多数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听到的声音。那么,当这份爱的情感,被与其他情感被一起摆放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那种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我们的思维被区分为弊导性思维和利导性思维,而假如我们的思维被停留在弊导性思维当中的时候,则那部分利导性思维则会被限制,那么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极情感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对这份爱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减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视。

这告诉了我一点,爱是一种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绪当中却充斥着大量的冲动性导向,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于是让我们被那部分情绪所吸引,而散失了我们对爱的觉知。 2、我们的感受被掩饰或者伪装了,于是我们被变形后的情感所牵引。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曾经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把心中的那份爱的感受,直接体现在行为表面上,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行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伪装后的爱,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们的这部分爱的感受显露出来。 小孩将朋友家的玩具带回家,妈妈的责骂声是愤怒感受后的行为反应,于是妈妈被愤怒的情绪所支配。妈妈为小孩的不问而取的行为所担心,害怕小孩违反正常的道德规范而学坏,希望小孩能成为一个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们所习得的让我们否认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也有一个角度,是在否认我们内在的情感的结果。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否认在精神分析当中是一种心理防御形式,但我们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习惯性的在使用这样的形式,不停的去否认,那是一种什么养成? 家庭教育当中,假如一个强势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判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不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0字欣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0字欣赏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18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

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 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那个打砸抢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心得感悟10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心得感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心得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心得感悟1000字: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作者:李然然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人民小学施红秋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2000字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2000字 《非暴力沟通》是2009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当我们说起暴力,第一反应是打人、杀人以及战争等,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非暴力现象,它们激怒受害者而作出暴力的反应。比如,当我们辛苦完成工作而面对上级的指责时,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孩子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指定做事情时,这时候最容易爆发语言上的暴力。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以及需求,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

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发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晰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典型的例子,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我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把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关于非暴力的四个要素详细解释如下, 1、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观察和评论的典型案例, 第一组: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十篇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十篇 【篇一】 从小到大,或许我从来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和“暴力”产生什么联系,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的目光穿梭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沟通》的字里行间中,我的思绪开始不停地流转,我的心念也不断地思索着,原来,沟通,可能会伤人。 依托于流畅的文字与具体的案例,马歇尔博士仿佛一位亲切的老者,向我述说着沟通的种种。当我伴着书中的言语,慢慢回忆并留意起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时,恍然间与一种强大的震撼不期而遇。指责、否定、说教,亦或者是任意打断、脱口而出的评价等等,那一系列给人带来内心伤害的言语交流,仿佛一支支利剑刺穿内心。而马歇尔博士所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正是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实务工作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沟通方式。于是,怀着真挚与渴求,细细品读和学习着书中所传递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第一要素,观察,即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期间需明确区别观察和评论。例如,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服务对象说,“最近我组织了2场活动,你都没有来”(观察)还是“你不太支持我的工作”

(评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第二要素,感受,即表达感受,但在表达时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误将想法作为感受,或者难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处于单亲家庭中母亲罹患癌症,长期失业的服务对象在与母亲发生言语冲突后告知社工,“我不想出去上班,可是又一定要出去,我现在不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该怎么办?”对此,青少年事务社工可引导服务对象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即痛苦与矛盾;而后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到导致其内心纠结感受背后的需求,即“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三要素——需要,即清楚地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有时,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因为感受植根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在之前的案例中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与服务对象的面谈后,逐渐引导其表达与了解到内心的需求——社会融入,因为单亲家庭,母亲身体不佳,家庭经济不佳,让母子都感到压抑;但因自身长期失业,害怕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进而担心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第四要素,请求,即清楚地告知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且越具体越好。例如,在开展社区或者小组活动时,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活动前与服务对象做的约定。 在拜读《非暴力沟通》时,跟随行间字里内心被尊重、理解和慈悲等慢慢浸润;时常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日常实务工作中的对话与沟通,而非暴力则意味着让爱融入生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倾听。我缓慢地合上书的封页,如获至宝般,细细品味。希望假以时日,您也会在其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NVC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去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 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表达自己,又尊重、倾听他人。 ●四个要素: ?观察:清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不评估 ?感受: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 ?需要:导致感受的需要(或价值、愿望) ?请求:期待他人采取何种行动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倾向于忽视人们的感受和需要,造成负面影响,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 害。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 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 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试图回避责任的行动理由: ?受说不清的力量驱使——“因为不得不”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因为他做了XXX” ?上级的命令 ?同伴的压力——“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XXX” ?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性别角色、年龄角色、社会角色 ?无法控制的冲动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并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我们对 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NVC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 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的表达方式: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做唯一可能 ?把预测当事实 ?缺乏依据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价当事实 ?使用形容词或副词时,把评价当事实 ?“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词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表达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被抛弃”“被误解”“被忽略”这类通常是想法。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NVC强调感受的根源在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 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4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下表达方式可能忽略了感受与事件的关系: ?只提及相关事情 ?只提及他人行为 ?指责他人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通过批评提出主张, 得到的反应往往是反击或申辩,直接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 ●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等) ?庆祝(生命力的创造及梦想实现,失落时表达悲伤)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非暴力沟通有感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非暴力沟通 有感 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阅读《非暴力沟通》有感九篇 【篇一】从小到大,或许我从来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和“暴力” 产生什么联系,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的目光穿梭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一一《非暴力沟通》的字里行间中,我的思绪开始不停地流转,我的心念也不断地思索着,原来,沟通,可能会伤人。 依托于流畅的文字与具体的案例,马歇尔博士仿佛一位亲切的老者,向我述说着沟通的种种。当我伴着书中的言语,慢慢回忆并留意起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时,恍然间与一种强大的震撼不期而遇。指责、否定、说教,亦或者是任意打断、脱口而出的评价等等,那一系列给人带来内心伤害的言语交流,仿佛一支支利剑刺穿内心。而马歇尔博士所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正是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实务工作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沟通方式。于是,怀着真挚与渴求,细细品读和学习着书中所传递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第一要素,观察,即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期间需明确区别观察和评论。例如,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服务对象说,“最近我组织了2场活动,你都没有来”(观察)还是“你不太支持我的工作”(评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第二要素,感受,即表达感受,但在表达时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误将想法作为感受,或者难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处于单亲家庭中母亲罹患癌症,长期失业的服务对象在与母亲发生言语冲突后告知社工,“我不想出去上班,可是又一定要出去,我现在不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该怎么办?”对此,青少年事务社工可引导服务对象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即痛苦与矛盾;而后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到导致其内心纠结感受背后的需求,即“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三要素一一需要,即清楚地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有时,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因为感受植根于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在之前的案例中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与服务对象的面谈后,逐渐引导其表达与了解到内心的需求一一社会融入,因为单亲家庭,母亲身体不佳,家庭经济不佳,让母子都感到压抑;但因自身长期失业,害怕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进而担心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中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第四要素,请求,即清楚地告知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且越具体越好。例如,在开展社区或者小组活动时,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活动前与服务对象做的约定。 在拜读《非暴力沟通》时,跟随行间字里内心被尊重、理解和慈悲等慢慢浸润; 时常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日常实务工作中的对话与沟通,而非暴力则意味着让爱融入生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倾听。我缓慢地合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文丨海燕。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习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

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2020《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读书是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一项基本功。以下是《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非暴力沟通》是我在过去的年所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认为,在读完第一遍后,它确实对于我个人产生了的影响和改变。它是我当初加入《妈妈你听》全国读书会大群读的第一本书,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每天读书打卡,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收获良多。每天读书,也会特意留意观察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日常,反思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很高兴,在进精进小组后,我还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阅读这本书,但我不想耽误进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样的读书进程,我就再在上买了一本新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它是值得反复去读,多读多领悟。 依稀记得,中学时代的我特别顽皮而母亲总是“以柔克刚”地训导我:“瑞汉,看到茶几下的两双脏祙子和电视机旁那三双,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接着,她沉心静气地向我问道:“你是否愿意将它们放进房间或洗衣机?”母亲期待的眼神使得我立马收拾好杂物,这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却没有多少机会感受她的“唠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对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机缘巧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来培育母子间的尊重与爱,怀惴着这份难忘的经历,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语言上的批评,有时候远胜于他们肢体上受到的伤害。

读书心得 有一种爱,叫好好说话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读书心得有一种爱,叫好好说话——读《非 暴力沟通》有感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人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淌…… 全书分为“让爱融于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体会和表达感受、爱自己、表达感激……”等12章,15万字。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心存爱意?”反复吟诵这段话,其中的两个问号直抵心灵深处,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爱是简单的问候,点滴的关怀;有人说,爱就是一种分享,一种责任。《非暴力沟通》就是让你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学会说话,从而提升爱的能力,让爱变得智慧。 通过认真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结合自己50多年的人生经历,我认为,爱就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好好说话”。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不能好好说话,从而将爱变成了伤害。 我没有忘记,15年前母亲生病期间所发生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是自责不已。 在街坊邻居眼中,我是一个大“孝子”,对母亲十分孝顺。2002年2月,母亲被县级医院确诊为重II度心衰病,不能劳累,不能干体力活,需要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经过半年的精心治疗,母亲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不过每天都需要吃药。可是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病情稍有好转就自己烧饭,经常去菜园锄草。当时,妻子没有工作,在家照顾2个年幼的孩子(大孩子读幼儿园、小孩子不到2岁),母亲每天都需要花药费,一家人全靠我一个人微薄工资来维持,生活很拮据。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为我减轻一点负担。于是,常常瞒着我们去干农活。有一次,大热天去锄草,导致病情复发,住院治疗花去1000多元才稳定病情。从这以后,我就强烈请求母亲不要干农活,在家好好休养,当时母亲心怀歉意地答应了我。一个周六,我从学校骑车回家看望母亲,当来到老家附近时,我就发现母亲正在菜园里挖地,母亲看到我后,急忙躲到了一棵树的背后……看到这一幕,我的情绪就上来了,停车来到母亲身边,大声说:“不要躲了,我早就看到了你。又在挖地,能值多少钱?!上次锄草花掉一千多,你不记得了……”这时,母亲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从大树背后走出来,脸上堆满了歉意的笑容,眼里噙满了泪水,站在我面前一句话也没说。我此时还没有消除内心的不满,继续说:“以后再这样,我就不给你治病了,也不回家看你了,随你去。”母亲还是呆立着在原地不动,听凭我的奚落,泪水从浑浊的眼里溢了出来…… 我没有忘记,2016年中秋节我家上演的一幕,现在想起来还是十分害怕,十分羞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龚纯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技术性的书,它将沟通分成明确的不同阶段,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而每一个阶段中的用词都有清晰地界定,什么表述是观点,什么是感受;什么是自己的需要,什么是对方的指责。这些看起来略微刻板的交代,让一直对纯然的表达有疑虑的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如何解释清楚缘由的同时,又不给对方压力呢?试举书中一例: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甲与乙的表述之间,哪个是纯然的表达就很明了。 这里要把握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我们任何的情绪都是因自身而起。所以,我们表达的需要也应该基于自己。我们今天正好和一个朋友谈起之前的一次沟通。她是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彼此关系的亲密,我就会出现某种程度地退行。一次在我倾诉焦虑的过程中,她无心的一句话语,唤起了我心中早期儿时的“被抛弃感”。在这种“被抛弃”恐惧的席卷下,就如文中最初提到的那样,我启用了“冷漠”的防御机制。反过来,又深深伤害了她。在几个小时的斗争之后,又进行交谈时,我痛苦地流下眼泪,坦诚自己的那种“被抛弃感”,并表示自己很需要对方的支持(其实这个表述仍然不能够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于是,大家很快互相谅解。今天再次提起这件事情,她说,其实如果一开始我就直接表达她会更能接受。哎,旧有模式真的是很难打破,我还在学习。 在谈完自我的表达之后,再说到倾听。大家都能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最缺乏的是倾听,但从切身的感受来说,这个并不容易做到。书中列举了一些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处境的行为。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

教师读书随笔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读《非暴力沟通》有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也许当大家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和大家是同样的感觉,而且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而这样的一个名词却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

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非暴力沟通》初看感觉很生涩,细读起来还是挺耐人琢磨。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_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20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_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20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2 2018年3月份,我读了一本书,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沟通》,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译者是阮胤华,读后有一定收获。 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读到张飞被杀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为急于给死去的结义哥哥关羽报仇,张飞命令部下赶造白旗白甲,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负责此项工作的将官范疆、张达据实禀报: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内就能够完成的,希望能够宽限日期。结果被脾气暴躁的张飞绑在树上,扒光商议,用辫子鞭打后背50下,打得满口出血。打完之后,张飞还说,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否则,就杀了你们两个人。 结果范疆、张达一合计,认为三天之内无论如何完不成任务,肯定要被张飞杀掉,与其被杀,不如杀他,两个人合谋杀死了醉酒的张飞,投奔东吴而去。可怜大喝一声河水倒流、英勇无敌的张飞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干掉了。起因就是沟通有问题,张飞脾气太暴躁,让部下觉得生命受到了威胁,最后自己把性命搭了进去。 所以,沟通非常关键,甚至关系到自己生命安全,我们每个人能不重视吗?而且,沟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胁,或者语言里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沟通》封面上的推销广告语来说,就是“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关键是如何沟通,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这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模式。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实则我们很多人都败在这几个环节的不完备上。比如说,上面的例子中,张飞可以说:“我观察到你们三天内制造白旗白甲有难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往前敌杀死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5篇2020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5篇 2020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技术性的书,它将沟通分成明确的不同阶段,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5篇2020,希望大家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1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周遭发生的情况,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倾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据这些需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促进自己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作者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例中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我们常常无法区分他们的差异),认识到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正在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读到第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时,情不自禁的感动的热泪盈眶,诗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错误,是我亲手把语言变成了墙。那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倾听他人的需要

和感受,希望能学习到加深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这次再读,收获的焦点更加广阔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倾听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气恼责备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理解和陪伴。 书里对观察、沟通、倾听的技巧讲了很多很多,无法一一赘述,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的练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选择,也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真实的自我。 我想这本书将是我经常翻阅的手册了,因为非暴力沟通是要在生活中、关系中去实践的,就如作者所说,非暴力沟通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和提醒。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去倾听自己和他人,去打开自己体验更多的互动,才能收获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爱和被爱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2 之前有一篇流传很广、让我很震撼的微信推文:“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正是别人的解决方案”,当时觉得颠覆了我的认知,看见了自己的自以为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