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望大陆》教案

7《望大陆》教案

7《望大陆》教案
7《望大陆》教案

《望大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感悟诗歌格律、韵味美的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1、教师引出:50年前的1月12日,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位老师身患重病,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2、于右任个人资料介绍。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二、初读诗文,感悟诗句古朴、伤感的韵味

1、学生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重点生字:“殇”,字音、字义,国有殇的意思。

2、再度诗句,读出诗句的节奏

“兮”字的意思是语气词“啊”,将“啊”字换入诗中对比体会诗句古朴、伤感的韵味。

三、解诗意,走进作者孤独、沉郁的内心

1、同桌互读诗句,互讲诗意。

2、解题意,“望大陆”——眺望大陆。

3、作者在诗中要眺望——大陆、故乡。

4、体会作者的孤独。(补充资料:于右任1949年到台湾,1962年写这首诗,已经13年没有回大陆。)作者在大陆有他曾经71年的回忆,在故乡有他的亲人——妻子、女儿、亲戚。

5、理解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诗人生活富足,身居高位,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为何要“望大陆”“望故乡”?

补充资料:1958年,在与妻子结婚60周年即将来到的金婚前夕,他从保险箱中取出夫人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抚视良久,老泪纵横,提笔写下了《忆内子高仲林》一诗:

两戒河山一支箫,凄风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6、其实诗人渴望回大陆、回故乡。

7、“葬我于高山上兮”一句反复运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真挚痛苦的情感。

诗人想要回大陆、回故乡,但是他不能回。

补充背景:1949年6月,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攻占台湾,蒋介石开始了“闭港政策”,在台湾与大陆之间部署了大量部队,阻断一切与大陆的联系,不允许任何人返回大陆。

所以诗人在病中之时留下遗愿:葬我于高山上兮。

但这样的遗愿却说了两次,反复说,是因为:强烈的情感需要用“反复”的形式强调。

8、作者心中的遗憾,不能叶落归根。在玉山顶峰望不到大陆。

四、走进作者,体会渴望祖国统一的内心

1、作者青年时期就追随孙中山先生,立志赶走侵略者,建议一个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但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渴望国家统一。

2、在台湾,像于右任一样,生在大陆,长在大陆,万年却留在台湾,回不了大陆的人何止千、万,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渴望国家统一。让亲人能够相聚,让思念的泪水不再流。

五、我思我写,写我心声

1、写话:“现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已经通航,两岸的人民已经可以互相往来,(但台湾与大陆还没有真正统一)你想对于右任先生说些什么?”

2、汇报交流。

六、教师总结全课。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让作者深深地思念、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主次的能力。 4、想象画面,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摇花乐”,以及领悟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为本对话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课文具体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 1、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走进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进入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2、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花回答。 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花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体味“桂花香”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学生朗读交流。 学生展示读书成果。(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师: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学生板书自己的成果 学生重点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

望大陆教学设计语文S版教案

望大陆教学设计语文S 版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望大陆_语文S版

7望大陆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2. 山之上,国有区()!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1. 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 2. 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3. 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 4. 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5. 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6. 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 7. 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 8. 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三、读诗歌,回答问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 ?诗人有什么嘱咐? 2 ?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 ?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4 ?你是怎样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 5 ?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 o m a)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 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 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 气节的人物,他们()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 在怎样的境(j 1 ng j i n)遇里,()有梅花的秉(b i ng b 1 n)性才好。 1. 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 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 梅花的秉性是怎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秉性的句子。 4. 文中“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在2.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二、1.①2.③3.④4.②5.②6.④7.③8.① 三、略 四、1.画去:m u j 1 n b in 2. 不管……不管…… 无论……总要…… 3.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4.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 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梅花魂教案

6 梅花魂(以文带文课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通过批注式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伸出墙头的梅花》,感悟梅花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演讲《望大陆》 过渡: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让我听到了他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同样在我们上节课《梅花魂》的学习当中,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无限的乡愁,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通过批注式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伸出墙头的梅花》,感悟梅花的品质。 三、温故而知新(回顾复习)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过渡:通过作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但是,大家真正走入老人的内心了吗?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学导航一 思考: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用“——”画出,并批注自己的理解。 生交流。 1、出示赞美梅花的语句。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过渡:读了这几句话,你能想到古人描述梅花的诗句吗? 2、出示《梅花》《红梅》两首诗,生齐诵。 3、从古诗中感受梅花的精神。师生合作读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生:《梅花》 师: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从课文中感受梅花的精神。师生合作读 生: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生: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齐:外祖父喜爱梅花,就是喜爱梅花的精神。 过渡:梅花魂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吗? 5、出示句子,播放歌曲《红梅赞》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讲解《红梅赞》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寻求革命信奉和高尚幻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动摇,最后含笑走上法场,倒在一片梅花残暴的处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夸奖江姐。 那么你的记忆中有像江姐那样的人吗? 6、出示有气节的中国人以及图片 7、诵读民族魂 师: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生:文天祥、赵一曼、杨靖宇、朱自清 师: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语文S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葬我于________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A 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________ B 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________ C 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________ D 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________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E 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________ F 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________ G 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________ H 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________ 3.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ò mù)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在怎样的境(jìng jìn)遇里,______有梅花的秉(bǐng bǐn)性才好。”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墨________(mò mù)梅 境________(jìng jìn)遇 秉________(bǐng bǐn)性 (2)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们__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

望大陆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二、学习诗歌 1、自读课文,小组内相互学习生字新词,师再检查。之后再次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指名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读通顺,指正。 3、学习体会诗歌1、2小节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什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指名学生读1、2 小节,评价 (3)师生交流得出要带着舒缓、悲伤、绵绵的思念、低沉等语调读这篇课文。(4)指导朗读读1、2小节诗词(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5)学生读1、2小节诗词(学生自读,点名读,指导读,全班读,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4、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要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5、学习齐读第三小节 (1)男生读第三小节诗词 想:诗人都望到什么?(见到“天”“地”望不到边,给人视野宽大,心胸开阔感觉)(2)指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盼望统一)(3)齐读最后一句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 一、深情导入,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师: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却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读课文,不时圈点勾画。)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很震撼,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生2: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当。 生3: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 生4:我能感觉到文章写得很好,但有些句子我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师:好的,你很坦诚,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你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自由朗读课文,很快找出文章中共有两处描写故乡土地的文字。)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下面请男生读第1节中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女生读第2节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思考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 (生边读边在书上加注。师巡视。) 生1: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绚丽多姿的故乡,令人喜爱。 生2:这种美丽还表现在“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师:补充得好! 生3: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那“黑色的土地”、那“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那“带着赤色的足金”,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师:这种富饶还表现在“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还有其他特征吗? 生4: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生5:这还是一方奇怪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的故乡真是太奇怪了!(众生笑。) 师:是啊,这是身处江南水乡的你们无法想象的! 生6:老师,我想纠正一下刚才同学的说法,我认为“奇怪”用得不恰当,应该用“神奇”,因为作者写“狐仙姑的谰语”和“原野上的狂风”主要还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神奇特点,

统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四)B卷

统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四)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24分) 1. (1分)拼一拼,写一写。 bái sèwǒ de yòu bái yòu d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分)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薄: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颤: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 (3分)(2019·天津模拟) 找朋友(把左右能搭配的词用字母填在横线上)。 茂密的________ A.空气新疆________ E.雨花台绿色的________ B.老乡台湾________ F.颐和园好客的________ C.凉棚北京________ G.阿里山流动的________ D.枝叶南京________ H.吐鲁番 4. (1分)选词填空。 宁静安静寂静平静 ①孩子呼吸均匀而________,睡得正香甜。 ②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________地睡着。 ③“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

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________,静得可怕。 ④西蒙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________。 5. (2分) (2019四上·通榆期中) 看拼音写词语。 zīrùn rìmùzhàn jùpǐkā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ūwěi mào mìhuòqǔfèn n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0分)扩句。 ①我们看见毫毛。 ②小东西躺着。 7. (5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要知松高洁,1。 (2)粉骨碎身浑不怕,1。 (3)先天下之忧而忧,1。 (4)在本册书的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孝敬父母的1 ,知错就改的2 ,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3 ,坚毅善良的4 ,赤胆忠心的5 ,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6。 (5)《望大陆》的作者是1 ,整首诗表达了他2的情感。 8. (1分)附加题。 (1) 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________发射升空,并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首次交会对接。 (2)我国古代有“琴棋书画”之说,“琴”指________,“棋”指________。 (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的“李杜”指________和________。 二、阅读。 (共3题;共22分)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 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 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 (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语文S版六年级(上)《第7课 望大陆》同步练习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望大陆》同步练习卷二、标题 1.(3分)看拼音写词语。 mái zàng tòng kūgùxiāng tái wān wàng dàlùtiān cāng cāng guóyǒu shāng 2.(3分)辨字组词。 苍殇葬兮 仓伤莽丐 3.(3分)解释加点的字意思。 (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2)山之上,国有殇.!。 4.(3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1)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2)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 (3)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 (4)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5.(3分)课内阅读。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2)见到“天”“地”的景象,作者的心中有是怎么想的? (3)在朗读这首诗歌时,你认为带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6.(3分)课外阅读。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根据诗意,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②我渴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精神,请用简短的话写出来。 7.(3分)小练笔。 台湾大陆是一家,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也是亲密的伙伴。那么请你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向他们介绍一下你的学生和生活情况,并邀请他们来大陆做客。不少于300字。

诗二首教案

《诗二首》教学设计 圣人涧小学郑旭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着两首诗,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理解是的内容,想象诗的意境,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着两首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 到了晚年,他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生前并未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后,是他的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有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它为《国殇》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诵读中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思考:(1)诗人有什么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在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3)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那如何读出来呢?(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望大陆》同步练习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望大陆》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按拼音写汉字 mái zàng tòng kū guó sh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故________ 茫________ 姑________ 忙________ 3.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葬我于________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________! 4.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A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________ B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________ C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________ D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________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E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________

F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________ G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________ H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②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二、阅读理解 6.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ò mù)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在怎样的境(jìng jìn)遇里,______有梅花的秉(bǐng bǐn)性才好。”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墨________(mò mù)梅境________(jìng jìn)遇秉________(bǐng bǐn)性 (2)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们__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__在怎样的境遇里,________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 梅花的秉性是怎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秉性的句子。 (4) 文中“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7. (2018六上·西华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资料《望故乡》(精品)

《望大陆》资料 《望故乡》介绍 《望故乡》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爱国诗人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诗句,这位陕西乡党在晚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乡愁。不论是人生功业还是书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着历史长河而长久仰视。 他是一部大书,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 《望故乡》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峰巅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

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故乡》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临终之迷编辑 于右任临终之谜: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故乡》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中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祖国统一大业》 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和田地区二中李佳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及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

采取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五、教学方法 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语文S版第11册第2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望大陆 》教案

《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

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6.这是何等的悲切之情啊,它撼人心魄,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遍了海峡两岸。两岸的同胞吟诵着,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来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拓展交流 1.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一下。 2.于先生其它的诗:“长恨天涯隔一水,头白鸳鸯各自飞,两岸心声都是泪,一寸相思一寸灰”。 3.香港于2019年祖国,澳门于2019年也回归祖国,两地与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繁荣安定,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统一,党和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对这些情况了解太少,交流一下。 4.学了本文你内心有些什么想法,或有些什么话要对台湾人民或领导人讲,简要地写一写。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