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16课

《过秦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通过单元导语,我们知道,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读古代议论文,培养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体会古人的智慧,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秦过”、“秦亡的原因”,渗透人文性、思想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情分析:本人所带的两个班基础较薄弱,本课时教学设计侧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翻译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贾谊和赋的特点,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2.积累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知识;归纳掌握“制、亡、利、固、因”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串译法。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秦一统天下的壮观气势,探究其迅速灭亡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

历史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

2.了解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分析秦的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的涵义。

(三)学习方法

1.学案导学。

2.诵读法、串译法、合作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学习准备

1、查工具书,给陌生字词注音,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2.注释复位,完成第一课时导学案。

(二)教师教学准备

1.熟读《过秦论》,收集相关历史知识,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写好教学设计;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发导学案,准备录音或范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论史的古文,在上课前我先来考考大家的历史知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大家知道,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立下了千古不朽的功绩,他设想着自己的王朝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因而自称始皇帝,然后,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秦王朝仅仅传到他儿子胡亥,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后项羽刘邦争霸彻底灭亡了秦国。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汉大才子贾谊对此作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秦论》,探讨秦亡的原因。

1、作者及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

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大臣周勃、灌婴毁谤、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2、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

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加入了反秦的大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随后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建立了汉朝。

3、写作意图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办呢?(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同学们说得很好,面对这种情况,统治者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让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不饥不寒”,也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施行“仁政”。

贾谊针对这种现实写下了《过秦论》。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4、解题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过:指出…的过失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也是汉赋中著名的一篇。“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特点:

1)用词:辞藻华丽。

2)修辞:渲染夸张,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

3)讲究声韵的美

4)内容上:咏物说理,通过山水、风物、鸟兽、等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议论,寄托讽喻。

贾谊的《过秦论》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录音,读文章,感受这种它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悟:听录音,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研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注意读出节奏和气势。

2、小组讨论翻译。

?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

?词类活用现象: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3、翻译测试。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参考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视着周王室(的政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雄心。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参考翻译:在这个时期,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令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之间相互斗争。这样秦国人就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4、、这一段叙述(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崛起)阶段。

5、、小组讨论:秦国在秦孝公时代崛起的三大条件是什么?

明确:a秦的地理优势

b、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c、正确有效的内政外策(耕战、连衡)

(四)研读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小组合作互译。

2、翻译测试。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参考翻译: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两国,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要害的郡县。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参考翻译:诸侯们恐慌害怕,聚合结盟来谋划削弱秦国。(他们)不爱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宝贝和肥沃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连为一体。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参考翻译:这四位君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老百姓,尊敬贤才而又重视

士人,他们相约采用合纵政策,以离散秦国的连横政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军队兵力.

④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参考翻译: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

一支箭和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了。

⑤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参考翻译:于是,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

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跑的败兵,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

盾牌浮起;秦国进而趁着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各国的山河。

强国请求降服,弱国前来朝拜。

(五)小组合作探究

1、填空。这2一3段叙述()时期的秦国,此时秦国处于()阶段。

明确:这2一3段叙述(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时期的秦国,

此时秦国处于(崛起)阶段。

2、此阶段的秦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秦国战胜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答案在哪里找?第二段中哪些是些秦国的句子?找出来概括。

明确:成就:①领土日益扩大。(原文: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②诸侯国臣服朝拜。(原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

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原因:蒙故业,因遗策。

3、面对秦国的发展强盛,诸侯国有什么对策?

明确:①采用合纵政策(原文: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②广纳人才,组建军队,

仰关攻秦(原文: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仰关而攻秦)。

引导:找出描写诸侯国的句子,进行概括。

五:作业:预习第四至五段,完成练习册《过秦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