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传媒即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介亦译作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媒介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印刷手段的报刊媒介、电子手段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及现在的因特网新媒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要是依托第一媒介,即印刷媒介——报刊来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中国的传媒业也迎来了与祖国共同成长发展的花甲之庆。

这六十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仅以报纸为例。1950年全国出版各类报纸336家,期发总数230万份;到2008年增加到1943家,期发总数达到21154.79万份。一个甲子的时间,报纸增加了1803家,增长了12.88倍;期发总数增加20924.79万份,增长了90.98倍。中国传媒业这种跨越性的、超常规的发展,生动地显示出支撑传媒业发展的共和国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改革和开放推进传媒业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经济恢复和紧张的经济制度改革向传媒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宣传和报道的繁重任务,传媒自身也在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新闻批评与报纸监督,从提高认识、形成制度到初杀腐败、形成风气,

是新中国传媒工作最初7年的又一亮点。1950年初,

1989年,江泽民明确把文艺工作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为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李瑞环提出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要改革新闻宣传内容”,“要改革新闻宣传的形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新闻宣传向新闻基本规律进一步回归。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新科技革命为传媒业注入发展动力

香港回归前,笔者奉派去香港执教,看到一所大学有5000台电脑,惊羡得不得了。如今中国传媒拥有的电脑设备总体上好于香港新闻界。这表明党和政府对传媒业的重视,也展示出中国传媒60年来经过艰苦奋斗业已达到的现代化水平。

虽说党和政府对中国传媒业的生产条件与技术装备是重视的,但中国报刊业告别纸与笔的时代、中国电子传媒进入世界前列、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中国新兴传媒同全球同步前进,还是最近20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决定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试验卫星和实用卫星先后上天,并开始长期租用国际通讯卫星的转发器,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数字技术的逐步普及,催生了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它们的问世,不仅改变了报纸的生产模式,使电视发生不同于传统的重大变化,而且其本身作为新兴媒体也进入大众传媒之列。

数字技术下的互联网对新闻事业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等优点。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采编播的原有观念,重组了新闻传播的格局,冲击并改变了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引领着传媒业的发展与改革。

同样,由于数字技术的崛起,数字化出版、数字化报刊、数字化电视、数字化广播等正在发展。相信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传媒业必将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报纸newspaper(s)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近年来,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出版的各类报刊已基本上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都市报已成(报刊业中的)主力媒体,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统计的39家中心城市的报纸,都市报在全国报刊的总发行量中占40%多。另外,随着专业化越来越强,面向

“三农”等的专业报,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少数民族报纸,我们国家有90多种,凡是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语言的报纸。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阅读群显然为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报刊经营者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细分报刊市场。无论是中年、青年读者,还是儿童、老年人或是残疾人等,都不难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报刊。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的传播速度是快捷的。速度是网络的一大优势,对于一般的信息处理来说,互联网要快于广播。但是,对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广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互联网。换句话说,被广播记者盯上的事,其新闻传播速度几乎可以等同于事件的进展速度。

移动电话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广播记者只需要有一部电话,即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采访、一边思考、一边口播,把信号直接送入直播室,将新闻事件的进程实时报告给听众;同时,也能使现场的各种音响,如人物的谈话、自然的音响直接上天。广播还可以现场直播,听众可以从中实时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

电视(television 、TV、video、ティーヴィー)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

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我们足不出户,却能够了解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天下大事尽在掌握.多方面多视角的了解来自于社会信息与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的知识.小小的电视却联系着整个世界,无论国内外一手的资料,通过卫星同步传送,囊括了体育,文艺,财经......,它虽小,但却是各个领域的包括,通过卫星的联线,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够看到体育比赛直播,在家中也能够看到好的电影,过足看电影的乐趣,而文艺让我们欣赏到好的艺节目,好的电视剧,与明星会面.保健类的节目让我们拥有一个好身体,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上手机数量越来越多,对大众、工业界以及政府来说,得出一个确定的、有关使用手机对人类脑组织到底有何长期影响的答案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以前的一些实验仅仅研究的是短期使用手机对细胞或者动物的影响,并且结果相互矛盾,无助于人类理解长期使用手机对自己有何影响。四、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由苏联研制并成功发射。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太空深处,数百颗人造卫星正在忙忙碌碌地传送着各种信息数据。人造卫星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开始,它借助即时通信手段“缩小”了我们这个巨大的、迅速变化的世界。它们可以从高空对我们进行暗中监视,它们使我们可以与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和亲属通话,它们还可以对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和正在加勒比海上空形成的飓风进行监测。

它们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发现石油和珍贵的矿藏,在一瞬间将最新消息传遍全球,并将千百万的寻呼机信息传送给国会议员、毒品贩子、医生和大企业的首脑人物。

现代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越来越走近网上新闻、网上书店、网上学校、网上医院、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聊天……网络使人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它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意识。有人预言,未来,国家将不再以“发达与不发达”来界定,而是以“联网与不联网”来区别。没有信息化武装的国家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网络使许多人宁愿和电脑打交道,也不愿多花一些时间在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上。从这一个观点来看,网络在社会上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甚至是在个人自身之上的,使人更加异化,而与其所生存之社会环境更加疏离的潜在破坏力。对人类而言,电脑网络乃是一把双锋的利刃,使用时若稍有不慎,就可能惨遭不测之祸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一切网络化”,会使人类付出昂贵而且沉重的代价。三、手机———第一台移动电话诞生于1985年。当时还没有“手机”这样一个词,由于它要像背包那样背着行走,所以叫做肩背电话。其重量高达3公斤。与现在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由于信息与媒介的唇齿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

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女性与大众传媒

xxxx大学 《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摘要;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传媒女性众问题已引与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拟从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及网络等当今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分析目前大众媒介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获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女性形象大众传媒问题研究 正文:在西方,“女性与传播”研究的兴起跟上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和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95世纪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引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运动的繁盛使之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探究。 (一)报刊杂志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期刊杂志作为发展比较早的的女性媒体之一,最能代表女性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关于女性的报道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关于男性的报道对女性的报道大多数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符号,忽略了女性自身存在的意义。通史,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关于女性的报道往往以噱头的形式而出现,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二)影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电视产业按照社会习俗,把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一个不够完全的人物。在家庭中她是为其他家庭成员服务的创造人员常会习惯于将女性当做电视剧的爱情戏元素加以运用,她们不需要事业,不在乎成败,可以只为爱情而活。但是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却要丰富的多,他们有事业,有爱情,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当然也有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些成功女性的行为跟一个成功男性没有多大区别;并且电视剧中成功的额女性,家庭生活总是不够健全。 在肥皂剧中,女性形象存在类型化的问题。不是被塑造为有落后性别意识的温良恭俭让的不懂反抗的旧时女性,就是在美容,逛商场,买首饰的所谓时尚另类女性。影视中大肆渲染婚外情,美丽可爱,善解人意,有修养有层次的女性往往都是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而原配夫人要么琐碎唠叨。蛮不讲理,俗不可耐,要不忍气吞声,降低人格,缺乏品味,里外都是女人的错,剧中的男性理直气壮,不被谴责。实际上,这些电视剧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叙事完成的额,也就是说,电视剧的女性形象总是通过男人的眼镜看出来并用男人的话语说出来的。 (三)广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内容,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更倾向于是用女性形象,这是由于采用女性形象的广告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 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才促进了媒介与女性在中国研究的逐渐兴起并不断取得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内容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 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代群研究”:代群研究又成为同期群研究,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在不同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特定人群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信度”:在测量过程中,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它意味着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在具体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测量结果。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施拉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新闻媒体主流意识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浅谈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选择第二题 浅谈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在网络世界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然而,在这个如此现代化的世界,仍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如何正确引导大众传媒,正确利用大众传媒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弘扬女性特色,维护女性权利,提高女性地位,推进女性运动的发展成了重要的话题。 在大众传媒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商业化的本质,为了迎合大众心理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商业模型。如材料三中的“金龙鱼色拉油”广告中,妻子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丈夫及儿子却在休闲的看报、打游戏。这一小片段无疑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在劳动性别分工中定位成了烧饭做菜,而男性却是“成功人士”,暗示着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和“男强女弱”的观点。这在为潜意识中给新一代的人类重新灌输社会性别的歧视。这种性别视角的再现,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两性的社会劳动分工和形象行为模式,反而通过大众传媒内化成为两性评价自己和异性的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从性别的视角来看,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女性的一些报道中将女性当做被男性欣赏,用来取悦男性的一种附属物品,传递着女性依存于男人而活的潜在信息。而生活在被大众传媒“氧化”社会中的女性却以此将自己定位。如材料一中的“粉刺一搓净”广告中,衣冠楚楚的男子拿着放大镜对自己的“物品”认真仔细的审视。女子“自信”地说:女人的幸福就是被男人的喜欢。再如材料二中的男性用把女人比作荔枝,望着洁白晶莹的果肉说:现在的你就像这个,又大又滑,怎么看都不够。女孩做无比幸福状。把男人的物品比喻当做赞赏,并由此感到幸福。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内化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观,女性内心深处的对性别社会分工的认知结构也被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左右,自觉的认同甚至以男性的话语为依存,扭曲了女性的特质,使得女性自身的主动性和真实感受未能真正的体现出来随之被社会“潜规则”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未能正确的为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定位,以男性的赞赏为其价值所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男性的肯定。 除提供的三则材料之外,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例子,如周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展示的TCL电脑广告词“想她,等她,拥有她”和佳能相机广告词“生活必不可少的配件”广告中却用大篇幅的女性脸部为广告海报。更有用女性的裸体吸引大众的眼球等等。但男性在传媒中的形象却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属于领导者,运动者等角色。这些都表明,大众传媒不断的给女性形象给予商品化,无疑在向现代人们传递着女人是客体,是物品、附属品。男人可以像拥有商品一样拥有女人,男人在高高上,女人卑微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提倡男女平等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媒对生活的渗透,我们女性应该先要学会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和建立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大众传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大众传媒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被大众传媒所潜化。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大众传媒中存在着传播陈规定型和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可以打破陈规的多样均衡的方式勾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即大众传媒对女性地位存在着诸多歧视与挑战,这是由于大众传媒没有受到规范专业的性别教育,缺乏性别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所以在这传媒的世界里,我们要将其正确引导,加以利用,更好的去弘扬男女平等,以提高女性地位。 构建绿色健康的传媒文化。首先,女性也要承担起社会角色,从事更多的与社会接轨的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当然,这也需要从传媒人做起,提高传媒人的性别意识是关键,可以提倡建

大众传媒的发展分析

资料分析 计划体制下的媒介和处于国家保护下垄断经营的媒介,在新兴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在不断虎视眈眈的外国媒体集团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以实现媒体的长远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指的是报纸等媒体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编、印、发、播等诸环节)所消耗的成本,应由其自身的经营来弥补。 1 大众传媒的经营重点:广告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收入,依赖于媒体出售时间和空间获取的广告费。据1998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传播媒体的经营结构单一,过于偏重于广告收入。在媒体的经营收入来源构成中,广告收入占69%,发行或节目占21%,多元经营只占8%。但目前媒体的经营结构过于单一,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兜售广告时间和空间上,不遗余力去拉广告。 广告对美国传媒: 广告收入占美国报纸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占杂志业总收入的一半,占广播电视业收入的全部。 媒体的多种经营: 根据社会分工的观点,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教育),提供消遣娱乐。大众传媒的集团化,可以使集团更有实力招揽广告业务,提供信息和娱乐服

务,从事多样化的经营。(改进设备)(树立品牌) 目前有些传播媒体热衷于多种经营,忙于开宾馆,办酒楼,搞出租等事情。应该注意与主业的经营领域相关,以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传媒业务的扩展和传媒间的融合,也使跨越多个媒体的媒体集团的组建成为必然。 2大众传播媒体面临的新形势:(集团化的必要性) 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大众传播媒体采集、加工、传递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传播新闻等信息更为快捷、及时、准确;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进一步减少,新闻传播业的特殊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网络新闻的出现,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图文电视等形式的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得到延伸和额拓展,信息载体有原来的一元向多元发展。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符号互相融合,发送和接受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大为扩展。 同种媒体之间、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覆盖和渗透市场,争夺和分割生存空间。其竞争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电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数字化采编、制作设备的替代,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只有大型的传媒集团才有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 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联网新闻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大容量、个性化、相互性等特点,图文音,时效性强,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传播,速度更快,可以滚动播出。网络新闻

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试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人有性别之分,生理是的区别带来了社会上的地位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地位平等。从母系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被削弱当中。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仅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皇宫后院嫔妃三千,男人妻妾成群,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地位而言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回升,人们开始讲求女权,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现代社会中,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可总体上说女性的地位已经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女性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1.影视作品 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或是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到20年代的《海誓》,30 年代的左翼电影,40年代的战后电影……乃至今天影视中的“新”女性,这一传统的、剧作家爱写、观众爱看的女性形象系列到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2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沉迷于享乐的浮华奢靡的氛围。这时候的女性形象都有欧化的倾向。在《海誓》中,完全没有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派洋味,女性形象妖娆妩媚。到了30、40年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描绘被侮辱,被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女性的呐喊》中,叶莲和她的姐妹,从农村到城市,从事过各自职业,包身工,丫头,小老婆......命运坎坷,没有生活的主动权。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时期的女性没有自强不息,敢于与悲惨命运做斗争的形象。其实是有的,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电影《女人》,梁玉芳,在上学的时候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主,之后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丈夫喜新厌旧,被抛弃,之后她走向社会,希望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但结果是险遭侮辱。最终,她家失火,孩子被烧死,她在绝望中服毒身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悲惨的命运,这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的变相商品,成为压迫,剥削的牺牲品。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健壮朴实的女性革命形象受到了青睐。《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李双双》中的“李双双”......在革命的时代的要求下,她们富有朝气,热情,敢于与命运做斗争。这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本该应有的美丽色彩,还展现了女性顽强与不甘示弱的美好形象。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社会开放多元,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回了性别和社会的“自我”,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影片往往更多地凸现女性的境遇、心态、情感、欲望,以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为叙事契机,以弘扬女性意识为中心, 试图触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95年后,由于一批有实力的女作家加盟影视圈(如铁凝、王安忆、池莉等),电影似乎更加关注性、婚外恋、飘忽感、现代生活中的家庭与婚姻问题,特别是对当下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探索,通过家庭与婚姻问题来解释现代女性的困惑与迷茫,自始至终贯穿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女性都有了觉醒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下,有了两种极端的发展,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独立的更加独立,依附的更加依附.......为了一位成功的男士,她们愿意放弃一切,回家做家庭妇女,或者甘愿去做第三者,二奶。即使在女性地位已有了根本改观的今天,尽管当代中国女性以“半边天”的称谓和姿态活跃在人生的舞台,“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并且在电影中不时的浮现。一般说来,中国电影中的女主角,或者是等待白马王子的营救,或者反过来给受伤的男人以慰藉,这都是男人眼中理想的女性。女性意识一定要是女性的自我要求、自我认识、自我独立,这个女主角应该是主动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一个社会里,女性地位的提高,除了国家倡导男女平等以外,更重要的是,逐渐成熟起来的女性,一定要有自我意识,她的内心要有变化,内心要有独立生存的愿望。女性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意识,才是一个独立的人。 2.广告 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在广告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屈雅君 90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是随着中国政 治、经济的变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难辨方向 波动后,才现出一个大致轮廓的。在这个特 殊的时期里,至少有三道不同的风景交替呈 现于银幕之上。 第一类是肩负着政治使命的,处于权威 地位的,掌握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旋 律”影片。 第二类影片应该说是肩负文化使命的, 代表着新潮、上乘鉴赏口味的,并试图与世界 电影“接轨”的艺术片。 第三类是服务于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消费 目的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娱乐片”的作品。 而我们关于“电影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 象”的分析研究也只能镶嵌在这样一个独特、 具体、复杂的背景之中。 一、永恒的“大地之母” “主旋律”的作品中的女性,无疑是妇女 解放理论统帅下的传统“花木兰”形象的变 体。在这一脉妇女理论中,“妇女解放”的动 作是由处于社会和历史中心的男性主体发出 的,这个动作的“完成”句号也由男性主体来 标定,因此“妇女解放”的意义不在于女性主 体的价值回归,而在于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 明证。这里借用戴锦华的话说:“花木兰”/一 个化妆为男人的,以男性身份成为英雄的女 人,是主流文化中女性的最为重要的镜象。① 在90年代的“主旋律”的作品中,花木兰(女 八路,女游击队长,女战士等)们除了继续充 当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缀”外。比起五六 七十年代的姐妹们,多了许多“诱惑”的主动 性。她们一方面承担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 神话最简明扼要的图解,另一方面,她们作为 男性目光“注视”的对象,躲在社会的、历史 的、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背后,曲曲折折地满 足着男性视角的愿望。以写女性为主的这类 题材为数有限,《中国霸王花》颇具代表性。 在众多的女兵中,照例有一个“洪常青”,但最 能代表时代特点的是,这个洪常青已不同于 从前的洪常青,他除了做女兵们的导师和引 路人外,还兼做她们的异性偶像甚至情人。 而这些“当代花木兰”比起吴琼花来,身姿更 矫健,容貌更娇美。她们靓丽而单纯、豪爽又 多情、倔犟得显出娇横,坚强得招人疼爱。她 们从“无性差”的银幕中走出来,却照例没有 改变作为男性动作的承受者的被动的、客体 的地位。 “贤妻良母”形象是被女性主义批评家说 滥了的话题。然而在这里仍然有重提的必 要,因为在当代中国,它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 步挖掘。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80年代,一代名导演 ①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 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特

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内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内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第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授讨论法、多媒体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生: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师: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 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师:列表填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进程 生: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观察】 摘要: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 但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 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自身发展有极大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性别意识女性价值 □彭飞 一、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对两性形象的塑造 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对两性形象及其能力、社会、家庭角色等方面,历来有着诸多的刻板规定,并通过对社会规范、角色定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将被强化的性别成见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着受众的性别认识和价值评判。而基于商业化基础的大众媒体,其公众性和驱利性,使它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利用受众最熟悉的价值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建构不同性别的模式,因此在展现社会主流文化时,总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意识。 在大众媒体中有关两性特质的表述,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者,历来是男性的代名词;女性则表现为温柔贤惠、柔弱娇小、更多地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或者是相夫教子、甘愿默默奉献的家庭主妇,或者青春靓丽、多情又善解人意的现代女郎。这种刻板的性别规范,超出了两性所应有的正当差异表现,否认生活性别的互动功能,转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诠释。 大众媒体不仅制造着两性形象,还引导着两性如何的评价自己和另一性别标准。人们在与大众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判,女性的身材曲线、容貌年龄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尺度,女性形象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可供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她的自我、她独立的人格和能力的展现都被弱化和消损。女性则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学会了判断“美丑”的标准,并运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于是隆胸减肥以及各种美容手术趋之若鹜。这种忽略健康自然,带有自残色彩的行为不仅是男性文化压迫女性的结果,也是女性自我要求、自行规范的结果。当女性这样看待自己和别人时,女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外表所垄断。 大众媒体塑造的男性标准,同样也加剧了社会对男性的高成就期待和男性的高成就动机,给男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男性群体更经常地感受到来自挫折与失败的威胁。但作为男权主体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依然可以借用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依然可以用男性的目光,消费着作为指涉物品而出现的女性形象,并消解着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大众媒体的这种将男性标准圈定在少数精英或成功的偶像身上,而将女性形象停留在视觉美感层次上的所谓“郎才女貌”的主诉功效,是传统文化对两性角色所谓“男女有别”界限的定位,是依附于社会性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 二、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运作中的缺失 在传统观念体系中,女性没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许多内容影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也限定了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播出的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其收视率高达97%。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女主人公刘慧芳,集忍让、宽容、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为一身,明确反映出男权视觉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社会期待和理想构造,这是当今社会对女性期望值偏低在现实中的反映。 在宣传报道事业有成的女性时,有意无意的总会比事业有成的男性多条标准,即对自己婚姻家庭履行责任及义务状况的程度。因此人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功成名就的女性们因工作而疏忽家人家事所发出的“愧疚”表述。类似这种表述据说已成为成功女性的“共同特点”,她们的成功也因此被打了折扣。宣传成功的男性时却极少涉及私人领域,男性们以不为家事所累而引以为自得,不论其事业是否有成。有调查证明男性的生活质量高于女性,女性消耗在家务的时间远远高于男性,便是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的结果。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媒体中频繁接触到带有歧视性的诸如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 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辽宁电视台辽宁沈阳110004) 107 理论界 2005.11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