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

——对1950年代中苏两国科学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考察

张藜

2012-12-13 16:29:35 来源:《科学文化评论》(京)2012年02期【作者简介】张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在举国上下全面学习苏联的氛围中,自1954年起,数百位苏联科学技术专家陆续来到中国科学院,以院长顾问、学科专家等不同身份,指导、规划中国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科研组织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合作与交流项目。论文依据中国科学院档案等原始文献,着重对这一时期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做出历史的叙述。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苏两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独特阶段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作出基本评估,指出在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其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以及在华地位,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而这一变化,除受到两国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变化、中共高层对苏政策调整的影响之外,还与合作与交流中双方利益的冲突与调适有关。

【关键词】苏联专家/中国科学院/科技交流与合作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人唱苏联歌、读苏联书、欢迎苏联老大哥的年代。为了完成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艰巨任务,最现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向苏联学习,全方位地学习其制度、经验、方法、技术等等。这一全面学习、模仿的过程,遍布于全国工业、经济、军事、文教、科技等各领域、各部门的援华苏联专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带回第一批专家(1948年8月)到1960年7月苏联全部撤退专家前,苏联援华工作的专家总数应超过了18000人[沈志华2003,页406-410]。

那么,这个庞大的苏联专家队伍中,有多少人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他们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当时中国科技界的“火车头”——的建设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如何?与当时工作在中国其它工业、经济、军事、文教等各部门的苏联专家相比,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在其工作性质、地位与作用、在华人数

与周期等许多方面,又有哪些异同?而且,还有另一个更为深入的问题,即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大环境中,中国科学院学习苏联的实际程度又是如何?

本文依据中国科学院档案等原始文献,将着重对这一时期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总体工作情况做出历史的叙述;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苏两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独特阶段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作出基本评估。

一、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两院直接交流的起点

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与刚刚站稳脚跟的执政党而言,学习苏联、模仿苏联是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而对于中国科学院来说,则意味着一场从科学理念到具体科研活动组织方式都必须打碎旧有传统的彻底变革。

中国科学院在共和国成立一个月之后即1949年11月正式宣布成立,是将民国时期仿欧美模式建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进行接管、调整、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在新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下,这个新的人民的科学院,经过思想改造运动的洗礼之后,同样融入了全面学习苏联的大潮之中。早在1952年10月,科学院扩大院长会议上即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学习和介绍苏联先进科学的决议,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各研究单位加强研究苏联科学成果;着手出版《苏联科学丛书》,《科学通报》将系统介绍苏联科学最新成就;协同全国科联、全国科普等单位举办介绍苏联科学和科学家的展览会、演讲会;组织代表团访问苏联科学院,学习苏联科学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商讨进一步加强中苏两国科学工作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些举措很快一一落实①。

1953年2月,以科学院计划局局长、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首的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赴苏访问。代表团由19个学科的26位科学家组成,在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考察了苏方98个研究机构、11所大学以及许多工厂、矿山等其它机构,了解和学习苏联如何组织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以及苏联科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就中、苏两国科学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代表团回国后,在科学院内和院外进行了广泛的传达,并于1954年出版发行了《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汇刊》一书。1953年9月15日,科学院党组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访苏代表团工作的报告,并建议:出版科学译文期刊以介绍苏联科学成就与经验,成批地选送留学生,派遣专业的科学访问团,请苏

联专家来华协助、指导工作以及交换图书、杂志、数据等。

郭沫若院长把此次访苏称为“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来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②。的确,这次访问,时间长、规模大,是以全面、深入地学习为目的,是为了让旧中国所培养的科学家们亲身感受并接受为苏联科学发展经验所证明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理念,以建立起一套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吻合的全新的科研制度和科研活动组织模式。但它同时也是中苏两国科学院直接交流的起点。由此,中苏两国科学院共同走过了一段从全面学习到密切交流与合作,最终分道扬镳的曲折历程。

二、院长顾问与不同学科的苏联专家

综观之,中苏两院在1954-1966年长达十余年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主要分为三个途径,即:自1954年起,数百位苏联顾问、专家陆续来华,帮助中国科学院制订规划、建立新的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中苏两院合作议定书自1957年底签订之后,持续了近十年之久,今天仍不能忽略其对于中国科学院早期事业与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大批中国留学生赴苏学习,回国后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骨干并影响至今。

其中,聘请苏联顾问、专家来华指导中国科学院的各项工作,是学习苏联科学的最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方式。因为苏联专家们的工作,涉及了科研组织、制度和发展方向的设计。

中国科学院接待苏联专家的工作始于1954年10月③。这时,科学院邀请苏联著名科学家В. А. 柯夫达担任院长顾问,并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聘请了数百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华工作。

实际上,早在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已就苏联专家在华工作问题于莫斯科签署协议。10月25日,双方又签署了关于对技术专家报酬条件的协议[沈志华2003,页76-115]。到1953年,中苏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中国迎来了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华工作的高潮,苏联顾问、专家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1953年4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拟在已有苏联专家140人的基础上,增聘279人,工作重点在于为各有关部门

培养干部。文化教育委员会下属各部门分别提出了拟聘请的名单,其中科学院计划聘请8人,工作任务分别为:总顾问和应用物理(固体物理)、高聚化合物(橡胶、安全玻璃、塑料)、石油(天然或人造)、冶金(钢铁)、植物生态、土壤、地震等7个学科的顾问。[竺可桢2007,页105-106]。

由此表可以看出,早期中国政府聘请的苏联专家主要分布于教育部所属的各高等院校之中。可以说,此时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为工业、经济建设所急需的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尚未深入到制度设计和管理层面。

但到1954年8月间,上述计划已调整为1954年聘请3位顾问,即总顾问1人,地质(或冶金)、高分子化学各1人;并决定遗传(细胞、植物)、土壤、电机等4个专业的苏联顾问留待1955年聘请,同时另聘地震顾问1人及其助手若干人⑤。

1954年10月13日,院长顾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抵达北京,郭沫若院长设宴欢迎。柯夫达(В. А. Ковда, 1904-1991)是土壤学家,在盐土和碱土的成因与改良方面,研究成绩卓著,1951年和1953年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任苏联科学院共产主义建设支持委员会副主席,对规划与组织科学工作有丰富的经验。1955年6月26日其妻病逝于莫斯科,翌日柯夫达离开北京回国[樊洪业主编1999,页48-49],匆促结束了作为院长顾问的任期⑥。

柯夫达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到中国后,他立即投入了对科学院各项工作的调查、研究之中。作为土壤学家,他详细考察了河北、山东及西北的自然情况、土壤情况,传授综合考察及土壤调查的先进经验等。作

为院长顾问,他帮助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并在相继考察科学院京区、华东、华南各研究所和阅读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于1955年1月提交《关于规划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办法》,提出了建立与发展某些学科、合理布局科研机构、综合研究中国的生产力和土地资源、着手划定自然区划与经济区划、加强科学院与高校及产业部门的合作、设立学位学衔等建议⑦。其中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建议中国规划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编制十五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十五年计划中提出来的最重要科学技术问题。是年2月12日和4月7日,院党组和郭沫若院长先后向周恩来和陈毅报告柯夫达的有关建议[王忠俊编1995,页42-44、79-81]。4月22日,中央政治局讨论科学院党组的报告,刘少奇在总结时认为:柯夫达的建议很重要,值得重视,并责成计委、科学院和有关部门提出如何实现这些建议的意见,再提交中央讨论解决[樊洪业主编1999,页51-52]。柯夫达的建议,直接促成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即《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于1956年的制订。

除院长顾问柯夫达之外,中国科学院聘请的另外两名苏联顾问——高分子化学顾问拉菲柯夫(С. Р. Рафчкоъ)、语言学顾问谢尔久琴科(Г. П. Сердюченко, 1904-1965)——也很快于1954年底到任。在这一年里,拉菲柯夫帮助制订了1955-1958年的高分子化学研究计划,指导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并针对北京的化学研究所、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建立提出了意见。1956年5月,拉菲柯夫结束在中国的工作回国⑧。而在谢尔久琴柯的建议及推动下,1955年度中国科学院召开了汉语会议及少数民族语文工作会议,制定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初步规划,推动及加强了汉语规范化工作,系统地讲授了“有关苏联各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并指导中国学者制订了僮族文字方案,同时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方案的设计也提出了许多建议⑨。

到1955年上半年,苏联在中国科学院只有上述3位顾问⑩。这似乎不能适应科学院迅速发展的需要。柯夫达是驻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在向苏联外交部呈交的关于1955年上半年驻中国科学院苏联顾问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他汇报道:

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人在私下交谈的时候委婉地指出了两个科学院之间的业

务交往和学术合作还很薄弱,在培训人才方面做得很少。……他们说,苏联在工

业领域和传授政治经验方面给予了中国无限的帮助。假如苏联科学院不在科学领域对中国科学院提供这样的帮助的话,那么中国科学院是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沈志华2003年,页203-204]

因此,柯夫达向苏联外交部提出了关于增加驻中国科学院的顾问的人数问题,并认为“在诸如数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历史学、经济学这样的知识领域有经常性的高度专业技能的顾问-科学家是很适宜的。显然,中国同志将会正式地提出这个问题”[沈志华2003,页204]。1955年初,中国科学院提出了聘请7位苏联顾问的计划(11),得到陈毅副总理的批准,但苏联驻华文化科学参赞、时任苏联驻中国副总顾问的А. Ф. 马尔采夫认为应注意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而人数不宜太多。最终经科学院重新研究缩减,于是年4月底确定了聘请地质学、钢铁冶金、有用矿物选材、人造石油专业的4位苏联顾问(12)。

但上述增聘计划似未如数落实。根据中国科学院档案中保存的一份1956年3月9日所作《1955年顾问工作总结》(13)来看,除3位苏联顾问之外,1955

年度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只有一个由4人组成的地震专家组。他们于3月底来京(14),后来完成了《中国地震烈度表》及《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满足了中方在地震区基本建设的需要,并帮助制订了包括地震台网建设在内的长远规划,系统地传授地震仪器的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和震相分析等。

总顾问柯夫达于1955年6月匆促回国之后,苏联科学院推荐拉扎连柯(Л. Б. Романович, 1910-1979)接替柯夫达的工作。1955年12月25日,拉扎连柯到达北京(15)。他是金属电火花加工的发明者,技术科学博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时任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院士秘书。在华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自始至终参与了1956年中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亲自编写了第43项任务中有关电加工和电能新应用的计划任务书;促进了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内建立联合电加工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年轻的电加工科技工作者[于家珊1985]。1958年2月,拉扎连柯完成任务回国。

至此,须对这一时期苏联“顾问”与“专家”二者间的区别作一简要分析。在两国的协议中,顾问和专家的工作范围、聘请渠道和相关费用的支付办法都是

不同的。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具体情况而言,顾问一般都是苏联的高级科学家,职务和学术水平都很高,来华后担任院长顾问或某一学科领域的顾问,要负责全面的咨询工作,包括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或学科领域的总体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并协助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地位较高,可以各处视察、发指示、提意见,对此中方一般都是要照办的。而专家均为专业科研人员,是根据援助项目的合同要求聘请的,一般都在具体的研究所、台(站)或考察队工作,解决具体的科研问题。中国科学院聘请的苏联顾问和专家都由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统一负责,先由各研究所、台(站)或考察队提出聘请计划(包括专业方向、人数),交各学部汇总、平衡,报院党组及院务会议通过后,上报外国专家局,最终由国务院审查批准。当时,在中国,尤其是在基层单位,顾问和专家这两个称呼常常是混用的。直到1957年以后,才统称专家。

事实上,到1956年前后,由于中国高层对苏联的看法开始出现变化,以及在中国某些行政、军事部门由于苏联顾问权力过大引起矛盾,中苏双方对于派遣、邀请苏联顾问和专家的政策已开始有所调整[沈志华2003,页236-279]。1955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1956年度聘请苏联顾问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在提出聘请苏联顾问的名单时,应注意“苏联顾问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聘请部门的领导干部处理带有政策性质和组织管理性质的工作。因此,凡为解决纯粹技术性质的问题而要求聘请的专家,均应循着聘请技术援助专家的途径提出,不要列入聘请顾问的名单”,并提出只有“工作确有迫切需要,同时顾问请来后确实具有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者(如翻译人员、工作助手、数据等)”,方可聘请,否则必须缓聘或不聘(16)。到1957年底,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来华的苏联专家(包括教师、顾问性的专家等)应当统称为“苏联专家”[沈志华2003,页278]。

表面上这只是一个称谓的调整,但实质上是苏联专家在华期间的地位与职责范围受到了限制。这样,自拉扎连柯之后,科学院未再聘请过院长顾问。但指导、参与各学科具体科研工作的苏联专家的聘请,还持续了一段时间。1955年12月,国务院核定批准了中国科学院拟聘请的1956年度苏联专家(17);1957年2月,根据各学部各研究所在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规划时若干专业所需,科学院将拟聘请的1957年度苏联专家19人名单(长期即一年期5人,短期14人)报送外国专家局并得到国务院批准(18)。

1957年底至1958年初,中苏两国签订了122项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简称“122

项”),中苏两国科学院也签订了科学合作议定书。两国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明确规定了以后两国科学家的来往,以采取短期学术出差为主的方式,一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批、长期地聘请苏联专家来华的模式(19)。此后,苏联专家的聘请便主要纳入了两院合作计划之中进行,而不再由中国政府聘请。来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大幅度增加,1958年来华的苏联专家,为1957年的3倍多(20)。这样,苏联专家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早期的指导、规划、管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组织工作,转变、扩展为双方合作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与各种考察项目。

据统计(21),截至到1960年,中国科学院先后共接待了苏联专家780人(次),其中苏联通讯院士和院士共有68人,其余也多为副博士以上专家,学术水平较高,对科学院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开展,给予了许多帮助。除了1957年以前由中国政府聘请的苏联顾问、专家在中国工作较长时间之外,其余绝大多数为短期讲学、指导和参加具体科研工作。在这些苏联专家中,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占大多数,基本属于援助性质,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则较少,大多是来中国了解情况、收集资料、交流经验或进修。与此同时,两国、两院之间的临时派遣、邀请,也是苏联专家来华的重要渠道,如1955年以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为首的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等,对中国科学院的组织发展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三、苏联专家撤退及其对中国科学院的影响

应该说,到50年代末,在国家建设的强大需求推动下,在不同阶段的苏联顾问、专家的帮助和参与下,中国科学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科研工作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柯夫达曾建议的学位制度、新的科研机构和某些新的学科等都已逐步建立,由他的建议而启动的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规划、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在实施之中。但是,中苏两党关系的恶化,使两国科学院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局面也在突然之间被改变了。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召回苏联专家。截至到这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和进修生共44人,另有专家夫人4人、子女3人。其中属于中苏两国“122项”的专家22人,属中苏两院项目的22人;41人为自然科学、技术专家,3人为社会科学专家(22)。

7月25日,没等中国方面答复,苏方又通知中国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将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并撕毁了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廖盖隆等主编2000,页208]。

在苏联使馆的安排下,苏联专家们开始陆续离华。到7月30日,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已有13人回国;到8月29日,离华人数已达41人,其中22人属于已完成任务按期回国(属“122项”的13人,两院项目9人);19人(属“122项”的9人,两院项目10人)为任务尚未完成而提前撤离,他们从8月2日起分批回国(23)。到9月14日,随着最后两位苏联专家离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离(24)。

按照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的指示,中国科学院为28位于1960年8月以后回国的苏联专家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欢送活动,举办茶话会、宴会,颁发中苏友谊纪念章和感谢信,向28位专家赠送了价值2229元的礼品(25),并在每位专家离京时都组织了热情的送行。8月3日,中国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为苏联专家们举行联欢会,陈毅副总理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在京的9位苏联专家参加了宴会。16

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苏联专家,尚在京的中国科学院苏联专家4人应邀出席(26)。

面对政府突然撤离的命令,这些苏联的科学技术专家们大多表示出难以理解。一些苏联专家得知要提前回国后,连日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27)。苏联化学家克拉奇柯(М. А. Клочко, 1902-1985),系根据两国政府“122项”于1960年3月10日来华,到昆明冶金陶瓷研究所工作。这位斯大林奖章获得者,此次已是第二次来中国科学院工作(之前曾于1958年在华工作8个月)。8月5日,他得到苏联使馆要求尽快离京的通知,但仍想争取多待一、二个星期把工作做完。8月10日上午到苏联使馆联系回国事宜,下午在化学所作了长达3小时的学术报告,面对百余位听众,克拉奇柯由衷地说“我希望这不是最后的一次报告”。11日下午,在使馆确定了于13日乘火车回国之后,赶写长达30多页的《对中国科学的某些意见》。12日晨又撰写完毕在华工作总结,随后购物、整理行装,傍晚到北京饭店,出席由杜润生副秘书长代表科学院举行的欢送宴会及座谈会,将《对中国科学的某些意见》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杜润生,并表达了再被邀请来华的衷心希望。13日中午于北京火车站乘火车回国,化学研究所代所

长柳大纲、科学院对外联络局局长王拓等为他送行(28)。多年以后,这位苏联科学家借赴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之际申请政治避难,从此离开了他的祖国。在加期间,他撰写并出版了《苏联专家在红色中国》一书(29),既有对政治、意识形态干预科学的尖锐批评,也记录了他对中国和中国科学家的深厚感情。

与克拉奇柯同样因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而提前结束在华科研工作的,还有另外18位苏联专家,分别是:新疆考察队苏联专家组组长穆尔扎耶夫、彼得洛维奇、库兹涅佐夫、尤纳托夫,兰州地质研究所多洛什柯,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波波夫,机械研究所华西里也夫,中苏古生物考察队苏方队长罗日捷斯特文斯基、医师巴格达诺娃、技工艾格伦、杜布诺娃,地质研究所阿列克赛也夫(苏共党员),煤炭研究室专家库哈连柯、格良兹诺夫,物理研究所专家季托娃、格里维奇,实验生理研究所进修生松格斯卡亚,青岛海洋研究所进修生彼得洛夫(30)。

这些苏联专家的撤离,对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工作造成的影响,因专家的专业及工作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需要做具体、深入的分析,才能给出准确、客观的评估。在最后撤离的19位苏联专家中,有9位是根据中苏两国“122项协议”,属于技术援助来华工作,其中一位在华时间为2年(分三次来华)、两位为1年、三位为6个月,另外三人分别为10个月、9个月和3个月不等。其余10位为依据两院合作议定书聘请的,在华工作时间为1年到3个月不等。他们大多于1960年3至6月间来华,因此在8月撤离时,有少数专家已基本完成了原订计划,如根据中苏两院协议中“磁性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应用”一项来物理所工作的铁磁共振副博士季托娃,于1960年6月3日来华,在华工作期限为3个月,撤离时除红宝石炉子的校正尚未进行外,其余工作计划已基本完成;根据两院协议中“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一项来华工作的地质专家阿列克赛也夫副博士也已基本完成了工作计划;而在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彼得洛夫副博士,在上海实验生理学研究所的松克斯卡姬均系根据两院合作协定来华进修学习,故其撤离对中方工作无影响(31)。

而在合作进行的资源考察方面,苏联专家的提前撤离,使考察工作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根据中苏两院合作项目“中苏古生物考察”一项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由于其主要装备为苏方提供,在大批专家和设备撤走后,中方要继续进行工作,就需重新组织力量和配置装备。因此,当苏联专家撤离后,考察队的野外和室内的工作不得不暂时停顿,只能进行部分的修理和整理工作。而新疆考察队

聘请的4位专家,有2人期限为1年、2人为半年,其任务是参加新疆地区综合考察的学术总结工作,指导编写各学科专著及生产配置建议,这是新疆考察四年工作的最终成果,可为中国提供新疆地区综合开发的科学依据。尽管在撤离前,4位专家已为各专业组修改了各种草图,拟定了详细的专著提纲,留下并提供了许多参考数据,甚至有的专家离京前已赶写出若干章节的专著初稿,但由于中方参加考察工作的大多为青年人,缺乏对新疆这样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进行系统总结的经验,并且由苏联专家收集的许多俄文资料在专家走后就无法共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总结性专著的最终完成及其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2)。

对于一些需要苏联专家在组织上、学术上、技术上给予具体指导的学科领域,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一些。1950年代,中国对贵金属的研究尚为空白,前文所及苏联专家克拉奇柯,即根据中苏两国“122项”中“建立铂金属研究并开展此项工作”一项,到昆明冶金陶瓷研究所帮助建立并开展相关工作,原计划在华工作10个月。到8月份,所内的计划刚刚部署,正式的研究工作还未开始,对于完全没有研究经验的中方科研人员来说,苏联专家的撤离,留下了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煤化学专家库哈连柯的聘期为二年,原计划分三年来华,每年来华8个月。库哈连柯的专业是腐殖酸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工作,除了负责对该室煤化学研究进行指导以外,重点工作是培养8名研究生,他的撤离,便使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无法进行;另一方面,煤化学在中国是一门亟待加强的学科,煤炭室已计划改建为煤化学研究所,因此苏联专家还负有协助制定煤化学研究所的长远规划和组织建设工作。库哈连柯离开中国后,建所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到1961年8月,煤炭化学研究所始得以成立。又如光速测距仪专家波波夫,他的聘期为半年,但仅工作2个月零10天便撤离。其在华的重点任务是指导长春光机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进行光速测距仪的试制并建立光速实验室,在他离开时,刚刚完成了光速测距仪光学、机械和电学部分的设计工作,尚未进入试制过程,因而如何加工、安装和调整等难题,都留给了尚缺乏经验和基本技术知识的中方科研人员(33)。至于苏联专家撤退,对中国科学院国防、军工科研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专述。

自1960年苏联撤退专家后,中国科学院便基本上不再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或帮助工作,到60年代中期即1964、1965年已是完全不请(34)。“文革”开始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几于停顿、中苏两院的合作协定书即被废止,中苏两

国科学院长达十余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到此告一段落。

四、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科研成果(35)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苏联专家全面撤退的10余年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从早期主要是苏联单方面提供援助,到后来两院间科学研究合作的开展与持续进行,苏联专家给予中国科学院的帮助是巨大的、无可置疑的,对于加速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学位学衔制度的建设,在国家及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的远景规划及组织、管理上,苏联专家的作用已是众所熟知的佳话。而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上,据统计,到1960年,仅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起来并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研究所、室(组)就有40个以上;而派去苏联学习的研究生、实习生和进修生已有559人之多,其中不少人回国后成为研究组、室中的主要骨干(36)。以下将简要综述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原子能和物理学方面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7000千瓦至10000千瓦的实验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2500万电子伏特的α粒子回旋加速器于北京房山坨里地区建成并正式运转,苏联专家从设计规划、基建设备、培养技术干部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决定性的援助。

在其它物理和半导体领域,苏联先后派出9位专家来华工作,介绍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学者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帮助制定研究规划,解决技术上关键问题。这些帮助对于中国科学院展开高压物理特别是半导体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计算技术和数学方面

计算技术在中国原是空白点。苏联的援助对中国计算技术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先后有7位苏联专家来华。他们对在中国如何开展计算技术研究提出了指导性的全面意见,并系统地传授了程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计算技术在中国

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中国计算技术的起步阶段,有了苏联专家的帮助,中国科学家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试制出复杂的机器。

在数学上,苏联偏微分方程专家系统地介绍了混合型方程的知识和应用,提出30余个与实际有密切联系和有实际理论价值的研究题目,对各项新技术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3.化学与应用化学方面

在盐湖化学、无机化学、基本有机合成和催化理论、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动力学方面,中国科学院先后邀请苏联有关化学专家15人来华,对进一步提高化学研究水平起了促进作用。苏联专家在华期间作了五次关于离子交换和稀土分离的学术报告,每次听讲者都有200至500人。在应用化学方面,先后共有十多位苏联专家作了近30次学术报告,举办了纤维素、光电直读与X光谱三个系统性的学术讲座,提出了11项重要建议并为中方接纳。

4.稀土元素和稀有、分散元素方面

苏联专家小组帮助中国学者完成了白云鄂博地质的全面考察工作,查明了稀土的储量和分布规律,提出了远景评价,指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元素基地。这些工作为白云鄂博矿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后来对中国现代冶金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5.电子学方面

自195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邀请了超高频电子管、H01波导通讯、对流层电波传播、微波铁氧体半导体器件、脉冲技术、多路通讯和水声等方面苏联专家共达46人次。电子学是中国新建立的尖端科学,在建立研究室开辟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规划,以及解决重大的原则和理论问题乃至于具体技术、工艺、测试等各方面,苏联专家都提供了全面的帮助。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与苏联专家一道,到海南岛共同进行日环食的观测。据此中方科学家掌握了无线观测技术,仿制了苏联专家借与的重要射电天文仪器设

备,使射电天文学这门新兴的尖端学科从无到有很快建立起来。

6.光学精密机械仪器方面

中国科学院先后聘请了精密机械仪器方面的苏联专家6人,其中3人分别从事光谱学和光谱仪器、精密光计量技术和光速测距仪等研究。这三项尖端课题,在中国都曾是空白。在光谱专家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室,开辟了新领域,并且试制成功了一些重要仪器设备。

7.机械研究方面

中国科学院先后共聘请了应力分析光测法、应力分析电测法、无线电电子仪表、疲劳强度、流体动力润滑和磨擦磨损等领域苏联专家5人。其中,我国第一次在丰满及流溪河电站开始水轮机的应力实测工作,即是在苏联应力分析光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苏联专家的帮助,为中国科学院承担的三门峡水轮机主要部件的应力分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三门峡建设工作起了配合作用。

8.海洋学方面

在这一领域,中国科学院邀请和接待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海岸动力地貌、海洋地质、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物理与细胞学、海藻化学等方面苏联专家达28人之多。他们的工作包括与中方学者合作进行考察和资料收集、帮助制订中国海岸的研究大纲与发展意见、制订若干重要海湾和长江口的海岸动力地貌的调查研究计划等。这些对中国科学院独立开展海岸、动力地貌的研究起了良好的作用,给中国尚无基础的海洋地质工作创造了条件。

9.综合考察方面

自195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接受国家任务,在国内广大地区展开了综合考察工作,先后组织了云南、黄河中游、青海、甘肃、新疆、黑龙江等大区域的综合考察,聘请了为数众多的苏联专家。几年间,大批苏联专家同中国学者一道进行的综合考察工作规模之大、地区之广、战线之长、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苏联专家的足迹遍及我国东北、内蒙、华北、西北、新疆、西南的各个有关省份,深

入边疆和人迹罕至的沙漠,为我国矿藏、生物资料的调查和开发,黄河水土保持和沙漠的治理,工农业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等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其它如天文、自动化、电工、煤化学、药物化学、粉末冶金、湿法冶金、选矿、物理探矿、同位素应用、自然区划、地质年龄、云雾物理、地震、植物标型、抗生素和古生物考察等各个方面,苏联专家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帮助,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早期发展中的角色与历史作用

前述可知,由于苏联专家的来华渠道、来华工作身份、在华工作时间、所属专业性质等纷繁复杂,我们无法对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为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的苏联专家人数作出精确的统计。但是,从建院之初到1966年“文革”开始之前中苏两国科学院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相应地把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的角色和作用主要分为两类。

首先来看柯夫达、拉扎连柯两位院长顾问。由于意外,柯夫达这位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任苏联总顾问,在华仅工作了8个月,但他所完成的《关于规划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办法》,促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推动了科学院进行包括研究生条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条例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建设。第二任院长顾问拉扎连柯在华工作了26个月,虽然其专业领域很窄,但是他亲自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规划和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并亲自推动了电加工和电能新应用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此外,还有高分子化学顾问拉菲柯夫和语言学顾问谢尔久琴科,与柯夫达、拉扎连柯一样,他们在来华之前,都已是苏联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了,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他们担当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决策咨询者和制度设计者,推动了一些空白学科领域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其次,与规划、指导、组织中国科学院的事业发展与各项科研工作的几位苏联顾问相比,为数更多的,是那些分别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实验台(站)的苏联科学家们。他们多具有副博士学位,在华工作时间长短不一,与中国科学家有着直接、密切的接触,共同开展具体的研究、考察活动,他们是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科研力量,是苏联专家的主体。

还有一类,则是以进修身份来华的一批苏联学者。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注意到在相关档案里,这类进修生也被归为“苏联专家”,他们来华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进修学习,特别是在地质、海洋生物等中方具有独特自然优势的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他们显然不负有对华援助的使命和资质而仍被称为“苏联专家”,似乎可解释为中国人民对苏联老大哥的友好与敬意。

由此可知,20世纪中期的十余年间,在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其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以及在华地位,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由早期的指导、规划、管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组织工作,转变、扩展为双方合作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与各种考察项目。苏联专家的帮助,对于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进行自身的体制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对加速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一些空白的、急需的科学领域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科学院的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的角色与工作性质的这种变化,受到两国不同阶段意识形态变化、中共高层对苏政策调整的影响。这一点与当时国内其它行业、领域的建设状况是完全一致的,与执政党的外交政策是高度吻合的。从延安走向北京的中共,在执政之前并无组织、领导现代科学事业的经验,因此,在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流毒”的前提下,从组织、制度设计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全方位依靠苏联专家、学习苏联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准确地说,中苏两国的科技交流,是从单向的学习开始。

但是,民国时期已奠定的科学基础,决定了中苏两国科学院之间的交流具有某些独特性。本文开篇已述及,中国科学院是建立在民国时期若干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之上。虽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式的旧科学体制不为新政府所接受,但民国近20年科学事业的积累,还是为新中国留下了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地质学、植物分类学、考古学、哲学、数学等领域。这就使中苏两国科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的交流关系错综复杂,使中国科学院的苏联专家们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还越来越多地需要利用中方独有的自然资源或已有科学成果以获取数据和资料开展研究(3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联专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援助,是得到了足够回报的(38)。

大规模地聘请与派遣苏联专家,是20世纪中叶世界政治格局下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它具有彼此结盟、共同发展以形成对抗局面的政治与外交涵义,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一阵营内部国与国之间因利益冲突、军事竞争以及权力与地位的争斗等因素的影响。到50年代后期,半导体、计算技术等领域已被苏方列为保密项目,钛合金甚至被列为绝密项目,这时中国科学院提出的聘请专家的要求,或是被拖延、缩减,或者被完全拒绝。而在某些领域,尽管苏联专家已来华工作,但根据本国政府的有关规定,他们不能履行专家的职责,把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中国同行(39)。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和科学的应用是有国界的。

另一方面,1950年代中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和国家意识形态也主导着两院科技交流的范围和走向,致使在如何看待苏联专家的作用,如何平等互利地开展两院合作等核心问题上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盲信苏联专家、强调政治意义,在某些领域中方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本只需聘请若干水平较高的苏联专家指导即可,但实际上却请了人数众多的专家组,甚至包括一些低水平的专家,对考察、研究作用有限,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40)。1957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的顾准,就严厉谴责黑龙江流域联合考察队苏方领队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不负责任,并尖锐批评了某些中方人员认为与苏方合作可以抬高身价的思想以及接待苏联专家时的铺张作风。但不久“反右”运动开始,“反苏”即成为顾准本人被打成“右派”的罪责之一[顾准2002,页235-250]。

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今天,当反思半个世纪前中苏两国科学院这一段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时,那数百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苏联专家们,想来大多已离世。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必将随着他们的远去而渐渐淡去。但相信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再认识,还将持续并且深入。

注释:

①如《科学通报》1953年第1期的“编者前言”即明确提出本年度刊物的三项主要内容之一为“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苏联先进科学,特别是介绍苏联各门科学发展的道路与各项具体经验,苏联科学新的成就,苏联科学家如何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设服务,苏联科学界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批判科学思想中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等。”

②见“序言”,《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北京:中国科学院,1954年。

③中国科学院档案:60-4-43。

④引自竺可桢2007,页106。

⑤竺可桢1954年8月16日日记,见竺可桢2007a,页500。

⑥1956年他又作为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自然资源组的前苏方领导人来华进行考察。

⑦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01。

⑧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02。

⑨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01。

⑩沈志华2003,页203。尽管从中国科学院现存档案中未能获得明确查证,但这一数字系沈志华依据俄国档案中柯夫达向俄外交部提交的195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提出,当属可靠。

(11)这一聘请7人的计划,最初也得到了苏联方面的同意。参见:沈志华2003,页204。

(12)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19。

(13)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01。

(14)竺可桢1955年2月25日日记,见竺可桢2007b,页34。

(15)中国科学院档案:58-4-73。

(16)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12。

(17)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12。

(18)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01。

(19)见郭沫若.加强中苏科学合作,为促进科学事业的大跃进而战斗——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总结报告,《中国科学院年报·1958年》,页19.

(20)中国科学院档案:61-4-37。

(21)中国科学院档案:61-4-37。

(22)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23)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24)中国科学院档案:64-4-11。

(25)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26)据档案记载,参加这两次告别联欢会的中国科学院苏联专家分别为:昆明冶金陶瓷研究所专家克拉奇柯、煤炭研究室专家库哈连柯(女)、地质研究所专家阿列克赛也夫、新疆考察队地貌学家费德洛维奇、物理研究所专家季托娃、古生物考察队专家杜波洛娃,以及近代史研究所苏联进修生格里高也夫、阿卡托娃(研究1919-1949年中国工人运动)、卡留日玛娅(研究义和团运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专家波波夫、中苏古生物考察队苏方队长罗日捷斯特文斯基、季托娃、格里高里也夫。见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27)如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专家波波夫在听宣读苏联照会时“有些惊异,精神紧张”,当听完苏联照会和中国复照两个档后,他首先问:“苏联政府有无回照?”,并说“这个问题一定能够通过适当形式加以解决的。”见中国科

学院档案:60-4-11。

(28)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2。

(29)其第一个英文版为Soviet Scientist in China, London: Hollis & Carter, 1963.

(30)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31)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32)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33)中国科学院档案:60-4-11。

(34)中国科学院档案:65-4-57。

(35)若无特殊注明,本节所有史料均来自:中国科学院档案:61-4-37。

(36)中国科学院档案:60-4-45。

(37)以1960年的两院合作项目为例,生物学领域苏方共有37位专家来华(不包括古生物),其中属于苏方提出的就有27人,占这一领域来华人数的73%;而由中方提出邀请的仅有10位。见中国科学院档案:60-4-43。

(38)1956年8月18日两国政府签订的“共同进行调查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发展远景的科学研究工作及编制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游综合利用规划的勘测设计工作的协议”,是另一个典型案例。主要是根据苏方远东建设的迫切需要和苏方的倡议签订的,是中国科学院为主承担的中苏两国科技合作的重大项目。

(39)中国科学院档案:60-4-43。

2018年博士生专家推荐信-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博士生专家推荐信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1】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 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生***立场坚定,拥护中国***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 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该生的个性内敛,做事沉稳;该生能针对事物重点,作深入的剖析。 经过与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可以发现,他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有较强独立 思考能力。 另外,该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针对现象分析事物的内 在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作出色,组织能力强,能够解决科研工作 中一般的常见问题。 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业务熟练。 英语基础较好,可以阅读和撰写专业文献。 目前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硕士课题任务,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学方面的研究方法。

并对××××等方面有较深入的思考。 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 作风严谨、踏实,反应快,个性坚韧。 热爱*****科专业,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 本人相信若该生能进入贵校,其潜力必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激发,在此,本 人愿毫无保留推荐****同学进入贵校攻读博士学位。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汇总【2】 开头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 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XX同学一贯忠实于教育、科学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百姓疾苦,关注社会进步,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习 勤奋,工作认真,吃苦耐劳等特点体现该同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保证该 同学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该同学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事业,治学严谨,努力扎实,并具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过去的学习与工作中体现出刻苦、忘我的精神。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标准及条件

附件1: 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准和条件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和条件 (摘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或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一) 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0多年中,历经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及世界大战的磨难,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令帝国主义胆寒,令世界人民向往。曾经的老大哥却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源在于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引发的矛盾和危机,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加速了危机的爆发,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我看到戈尔巴乔夫要大力实行多党制,大力推举民主化,部国家中心移到政治上等等不正确的措施时,内心非常的纠结。一个总统连国家的利益也不顾,人民及共产党利益不顾,在解体的当日还不知悔改,任由国家的衰败,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问自己的养老金以及别墅问题! 苏共执政后,党担负起了国家发展的经济任务、政治任务和文化任务。但是,在党的战略思想中,却形成了重政治、轻经济,使经济战略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战略的局面。这一切,使得人民的福祉销匿在了个人政治奢望的围栏下。 人们对物质状况恶化的不满,导致对苏共失望情绪的增强和对改革的不信任,社会上对改革者的支持减弱了。苏共党内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也充分利用了社会上对市场供应状况的不满,这一切加速了苏共的瓦解。 正是苏共执政模式的种种积弊,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使党内和整个苏联社会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不仅表现在可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标上,而且隐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而在改革进程中,苏共和戈尔巴乔夫所犯的急进主义错误,毫无节制的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与革新苏共的进程,恰恰迎合了社会心理和社会群体意识中那些对苏共的疏离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当的措施不仅未能逐步地缓解与化解矛盾和危机,相反却加速了矛盾和危机的总爆发。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经伟大的苏联覆灭在所难免。 我相信各个国家领导一定会以此为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不为个人利益所动而牵连自己的人民!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二) 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十多年

专家推荐信怎么写

专家推荐信怎么写 开头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 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XX同学一贯忠实于教育、科学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百姓疾苦,关注社会进步,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习 勤奋,工作认真,吃苦耐劳等特点体现该同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保证该 同学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该同学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事业,治学严谨,努力扎实,并具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过去的学习与工作中体现出刻苦、忘我的精神。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 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和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又较好的阅读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独立研究问题的 能力,能开创性的解决一些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独 立钻研问题的能力。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 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XX同学在硕士生学习期间参加了本人所在课题组的全部研究工作,参与的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973”项目,中科院知识 创新重大项目等,涉及内容包括从景观到种群,从时间进程到空间格局等方面。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展示出该同学在研究工作中的天赋与才能: 该考生掌握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手段;同时,由于长期从事野外测定与考察工作,足迹几遍全自治区,从而该考生在生态学实际工作中颇具实力。对于科研人员 更为重要的能力当属对自然界认识的敏感性与对现象剖析的深刻性,这样的性 质关乎学者的科学素养,乃至天赋。XX同学具备这样的性质或天赋,可以认为 该考生是难得的科研人才,如条件允许,当成国家之栋梁。 结尾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中科院

附件1: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 一、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介 2011年6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科发党字〔2011〕1号),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有效组织和支持,团结、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 青促会的会员是全院青年科研人员的核心骨干力量,入会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本领域同类人员中出类拔萃,在科技工作中表现突出,是公认的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 化工、新材料领域: 何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1、拓展核分析及相关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及自显影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纳米离子探针技术)在生物、环境与医学领域中的应用;2、研究稀土元素、纳米稀土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环境安全性;3、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谢红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缓控释制剂、水凝胶结构与功能以及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曹旭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微藻可控培养技术及微藻多参数培养测控系统开发,微藻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 林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从事工业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尤其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活性组分金属的有效利用率及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在催化剂应用领域主要针对环境催化如工业或汽车尾气中CO、NO消除,居住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等,在能源催化领域主要针对洁净能源研究、低碳烷烃转化等。 黄超,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领域:1、有机废水综合处理技术:难降解化工废水深度处理、规模化高性能微电解填料制备、新一代微电解-芬顿联用处理技术、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技术集成。2、生物质(秸秆、厨余垃圾等)全组分高值化转化联产精细/能源/农业化工品(生物燃气、生物丁醇、有机肥、多元醇、聚氨酯材料、微生物油脂、酵母多糖、细菌纤维素、纤维素超吸水材料及絮凝剂等)技术集成示范。3、其它:废弃润滑油再生技术集成;无机矿物土(凹土、膨润土等)综合高值化利用(吸附、絮凝、相变等)。 刘宝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GaN,AlN等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获得大面积GaN纳米阵列材料的形核控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申请博士后英文推荐信举例(中科院)

Recommendation Letter Prof. ***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SINA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Jialuo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Tel: Email: Dear Prof. Dr.***, At the request of Mr.***, one of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group SINAP, CAS, Iam glad to write this letter furnishing my evaluation of his academic aptitude and achievements for his applicant of postdoctoral position. I came to knowMr. Zhao in September 2012 when hewas in doctoral course of Radiation Chemistry. I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to discuss the experimental project, results,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publications with him, meanwhile I was involved in a project of nuclear power of molten salt reactor and also in radiation and laser chemistry. I suppose that the study on the photochemical behavior of non-sacrificial antioxidant made from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 might be interested by you. Dr.*like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discuss enthusiastically. He has a solid background of organic, photo-and radiation-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areas. I am also impressed and appreciate with his academically enthusiasm and strong desire to learn. Besides,* is always energetic, full of passion in whatever he does. I think he is a very promising scientist based on his creativity, patience and diligence in research work.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above, I recommend him highly and formally to be the postdoc of your group. Best regards! Yours Prof. ***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缓

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便筑堤防洪。而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人们又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极易决堤泛滥改走新道。事实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世界无双。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多次,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自公元前602年至1128年的1730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首先,因为黄海沿岸的自然条件比渤海沿岸优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渤海是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法律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

属经济区。其次,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的门户。我们不希望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平方公里,渤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平方公里/年估算,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消失的厄运。第三,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黄河三角洲沿岸就会有稳定的海岸和水深,利于建大港口及胜利油田和东营地区的的开发。第四,黄河入黄海的路径可以比入渤海的路径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而且使水流更加通畅。第五,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不仅可以阻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被海侵蚕食的现状,而且还会重新淤造出新的陆地。第六,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还利于两个基于渤海存在的宏伟设想的实现。曾有专家提出要重开1282年元朝开挖过的胶莱运河,重新沟通黄海的胶州湾和渤海的莱州湾,支持者都以各种形式阐述“重开”的巨大好处。现在还设有专款,请专家在进行深入研究。可是,200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那么“重开”的意义还大吗?十多年前,又有专家提出“海水西调”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渤海水抽调到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西北角之间,然后让海水自然向西流至大西北,用以根治那里的干旱和沙漠化。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论

西方和平演变对前苏联解体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对前苏联解体的影响 从苏维埃政权诞生时起,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但在列宁、斯大林时代,俄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在苏联高高飘扬。眼看对强大的苏联用武力战胜已无可能,西方便转而采取“和平演变”战略。预言: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最终将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其手段有:第一个手段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大举进行意识渗透;第二个手段是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导苏联的改革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第三个手段是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苏联内政,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第四个手段是插手苏联的民族问题,破坏苏联的民族关系,在苏联内部制造动乱;第五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手段,是千方百计大力扶植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掘墓人等,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

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博士后入站专家推荐信

专家推荐信 ***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科技项目“*****”、“*****”等课题。在工作中注重总结和交流,先后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第*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检测及评价技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等11篇学术论文。 ***博士,在科研工作中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优秀的科研创新精神,并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已经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鉴于***博士已具备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特推荐***进站研究。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同学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诚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较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和口语考试,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该同学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果能够灵活运用有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能对所做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并撰写有一定价值的论文,反映出该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鉴于该同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且其本人有进一步深造的强烈要求,特推荐该生报考贵单位博士研究生。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汇总(之一) 开头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助研,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开头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立场坚定,拥护中国***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学生诚实、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对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同学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诚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较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该生为人诚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同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该同学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为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该同学心理成熟、健康,有较强的自我心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苏联解体分裂成的国家(附图)

苏联解体分裂成的国家(附图)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如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9) 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5) 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4) 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8) 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1) 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14) 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3) 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10)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2)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15)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7)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12)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13)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6) 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国名为“俄罗斯联邦”(1990年6月宣布收复主权)(11) X 1.前苏联分裂为: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共15个国家。解体的都是好地方剩下 的除东欧部分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不适合生存和未开发的西 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实力大减. 2.苏联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减少了大约24%;俄罗斯以53%的人口继承了苏联76%的国土。 军队的分配: 1.按理说军队应该分给军队所在驻地的国家,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就预见到了苏联的崩溃,于是暗中将军队的大批中高级军官换成了俄罗斯人,解体后军官就宣布效忠俄罗斯,海陆空三军都是如此。 先说陆军,苏联解体时剩下的约40000辆坦克和大批装甲车等陆军装备基本上由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毕竟乌克兰 是苏联的坦克基地,不过坦克设计局和坦克工厂就只能留给乌克兰了,至于士兵,刚才说了大部分效忠俄罗斯,俄罗斯同时还继承了大量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基地,比如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 再说空军,苏联的空军基地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苏联解体后又有很多俄罗斯籍的飞行员把飞机开回了俄罗斯,所以还在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飞机只是少数,至于飞机工厂,所在国家无力维持的都由俄罗斯继承,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工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4篇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4篇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4篇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篇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评审专家: XXX 同志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勇于开拓、务实创新,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XXXXXX”和国家 863 项目的研究工作。他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被评为优秀,在XXX 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和发展潜力。 XXX 同志的申请书条理清晰、立意新颖,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课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助于 XXX 统一框架的形成,同时为 XXXX 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XXX 同志为“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所在的工作单位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建设项目资助单位,与 XXX公司合作建立了“ XXXX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专著于 XXX 方向的研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 863 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 10 余项,这些都为申请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技术保障。 基于以上考虑,我郑重推荐XXX 同志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推荐人签名: 年月日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篇2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评审专家: 我郑重推荐XXX 同志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XXXXXXXXXX”。 XXX 同志从事XXX 方向的研究已有四年多时间,在XXX 领域的著名期刊 XXX 等国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档次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XXX 同志申请的课题“XXXXXXXXXX”内容新颖、创新性强、研究方法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切实可行。课题组具有丰富的.工作基础,所在单位已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多国内外认可的科研成果。 XXX 同志工作勤奋刻苦,思维活跃,是我校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阶段,他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获得了多项全国竞赛和国际竞赛的奖励,并免试攻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他被授予了我校研究生的最高荣誉“研究生学术十杰” 称号,多次被评为研究生标兵。相信XXX 同志一定会圆满完成申请书中的各项任务,特此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郑重推荐,希望给予支持。 推荐人签名: 年月日 博士后申请专家推荐信篇3 ***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科技项目“*****”、“*****”等课题。在工作中注重总结和交流,先后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第*届世界地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