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没)红楼梦_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

_(没)红楼梦_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

_(没)红楼梦_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
_(没)红楼梦_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

红楼梦学刊内容提要:本文试从文化语言学角度,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对《红楼梦》所见人名词缀的源流演变、语言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努力挖掘其语用功能及其所反映的取名习俗等历史文化内涵。希望能以此拓宽《红楼梦》人名以及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视角。关键词:《红楼梦》人名词缀语言特点文化一引论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人物形象众多,有名有姓者达700多人,不但“一姓一名皆具精意”

(清人洪秋蕃语),而且人名中的常附词缀十分丰富。历来关于《红楼梦》人名的寓意内涵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语言文化角度对其人名用字中的词缀现象关注较少。本文就以《红楼梦》为切入点,对人名词缀进行深入地探析。人名有大名、小名(也称乳名、小字等)之分。大名为正

《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

语言文化审视

齐焕美

《红楼梦》人名所

视223

二零零

七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式称呼,小名为亲朋对其的昵称,一般为长辈称呼小辈,或同辈之间相互称呼,也有成年以后沿用小名为大名者。常常附加词缀的人名主要是小名。“据游国恩先生考证,取小名之

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①。之后,在小名中附加词缀的现

象亦随之而兴,如汉代碑刻中就有“阿瞿、

阿难、阿东、阿先、阿安、阿奉、阿兴、阿亰”等大量前缀“阿”。关于人名中附加词缀或类词缀的现象,前人也有所注

意,比如对“阿、老”等词缀用于人名的用法,各个词典都有

收录。《汉语大词典》“阿”:“名词前缀。用在人名、或姓的

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名词前缀。用在排行次第的前面,有亲昵或轻视的意味”;“老”:“前缀。放在“大”字或二到

十的数字前,表示兄弟的排行。”对于其他词缀的人名用法,《汉语大词典》大多没有注意,只对“奴、姐”略有提及。“奴”注释9为:“动植物及其它杂物名所带的缀词,具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如称猫为狸奴,竹夫人为竹奴、青奴,橘子为橘奴,头发为乌奴等”;“姐”注释5:“女名用字。如魏文帝时有名妓謇姐,唐有名妓宠姐,《红楼梦》中有巧姐,现代戏曲中有刘三姐等”。《汉语大词典》注意到“奴、姐”的人名用

法,还举出《红楼梦》为例证。但是《汉语大词典》对“奴”的解释漏掉了“人名”,同时也没明确指出“姐”的性质。事实上,“姐、哥、郎、娘”等字附于人名之时,也都失掉本义,位置固定,意义泛化,作用同词缀“阿、儿”等一样,具有了定位性、黏附性、能产性等特点,只表示小名的亲昵随意等色彩,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在性质上成为基本虚化的类词缀。本文将这些常用于人名的词缀、类词缀统称为人名词缀。

二《红楼梦》人名词缀源流概览

《红楼梦》的小名有的不附词缀,有的附加词缀。前者多224

红楼梦学刊

为双音,如:

在家时亦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第三回)

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第六十五回)

因他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唤做金桂。(第七十九回)

《红楼梦》不带词缀的小名很多,历来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附加词缀式小名。《红楼梦》人名中所见词缀主要包括“儿、姐、哥、奴、官、娘、郎、小、老”等,“老、小”为前缀(简称为P),其余都为后缀(简称为S),共同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聚合体。多数人名附加一个词缀,如“小蝉、玉钏儿”,少数可附两个词缀,如“四姐儿、小蝉儿、琪官儿”。下面我们就对《红楼梦》所见人名词缀逐一进行探讨。

1、

“儿”“儿”本义“小儿”

,《说文》:“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卤未合”。后可指父母对儿女的称呼,词缀“儿”即在此基础上虚化而来。魏晋时代“儿”出现在人名用法中,如:

初名苟儿,宋明帝嫌苟儿名鄙,改为敬儿。(《四部丛刊?小字录》)

夫人有子六人……次五儿、满儿。(《古志石华【二

编】?后周?某君墓志【显德元年】》

)此后“儿”缀一直应用普遍。《红楼梦》之前用例如“三儿、四儿、五儿、六儿、七儿、八儿、九儿、洪儿、车儿、丰儿、赛儿、连儿、姜儿、桃儿、光儿、冲儿、旺儿、丑儿、巧儿、宝儿、龟《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25

二零零

七年

第二辑红楼梦学

刊儿、犇儿、王狗儿、张羔儿、张驴儿、任秀儿、李瓶儿、李娇儿、

柳儿”

(本文用例不标明出处者均检自《元典章》、历代碑刻、小说等,限于篇幅不具体指明)。

《红楼梦》“儿”缀人名有80余例,居于所有人名词缀之

首。性别不论男女,地位不分高低,均可附加

“儿”缀。从用法看,附于排行的有“四儿、五儿”2例;其余都是附于一般用字,包括“可儿、彩儿、板儿、青儿、坠儿、旺儿、琏儿、平儿”等

等。有的明文指出为小名,多数并未明指,但从语境可知为小

名。如:

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第八回)

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亦生一女,名

唤青儿。(第六回)

贾琏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来求了我两三遭。”(第二十三回)

2、“姐”、“哥”

词缀“姐、哥”的来源与同辈亲属称谓“姐、哥”关系密

切。二者普遍用于人名见于宋代。男性只限“哥”,女性则“哥、姐”都可。例如:

孙女四人,长曰相哥,次曰邢哥,次曰妹儿,次曰洛姐,重孙男汴哥,女凤姐。(《八琼室金石补正?宋经幢二十三种【建隆元年】?华州别驾杜承训尊胜幢记》)

时大宋国洛京……王光遂……建置香幢克成……先祖阿翁王……重孙男知谦、四哥……孙女礼姐、杜姐、赵姐、任姐、重孙男射七、合哥、昭儿、寒哥……孙女大姐、重孙女崔姐、蔡姐。(《益都县金石志【中】?志二十226

红楼梦学刊

三?图志卷二十七?佛说二经二真言同幢》)

元明以来,“哥、姐”用频一直较高。从元代石刻《崇福大藏碑》(至正十一年)“某相公某社长几哥几姐”之语可知当时男孩女孩命小名普遍使用二字。《元典章?刑部》用例

很多,如女名“马大姐、

黄二姐、常三姐、郝丑哥、韩端哥、王茶哥、纪秀哥”、男名“郭一哥、黄伴哥、曹归哥”。明代三言二拍有女名“荷姐、春姐、青姐、媚姐、玉姐、顺哥、郑二姐”、男名“兴哥、金哥、留哥、大喜哥、柳七哥、十哥”等;《金瓶梅》有女名“桂姐、爱姐、五姐”、男名“郓哥、常二哥、应二哥”等。略举数例如下:

那韩爱姐道:“奴是端午所生,就叫五姐,又名爱姐。”

(《金瓶梅》第九十八回)再说吕忠翊有个女儿,小名顺哥,年方二八。(《警世通言》第二十卷)

且是我做大哥,有两件不妥……第二,我原叫做应

二哥……

(《金瓶梅》第一回)清代“姐、哥”亦盛。《红楼梦》中“姐、哥”地位仅次于

“儿”缀,包括“凤姐、

巧姐、银姐、善姐、大姐、尤二姐、四姐、凤哥、巧哥、金哥”(女性)以及“珍哥、蓉哥、兰哥、宝哥、芹哥”(男性)等。例如:

且说……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第二十七回)

贾琼之母也带了女儿四姐儿。(第七十一回)

你知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小名凤哥的。(第六回)《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27

二零零

七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贾母便又说:“珍哥媳妇也趁着便就家去罢,我也

就睡了。”

(第七十六回)清代其他作品“姐、哥”用例如:

女儿六岁……起名素姐。大的儿子四岁,叫春哥。(《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

晁大舍……愿不惜重价,要聘娶珍哥为妾。(《醒世

姻缘传》第一回)

家父养活了俺兄弟六个,我是个老生子,排行叫六哥。(《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

3、“奴”、“官”

“奴”本义为奴隶:《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稾”。郑玄注:“奴,从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后“奴”多指男性。词缀“奴”即源于此。“奴”魏晋已虚化为人名词缀,无论地位高低,皆有以“奴”为名者,其中男性居多。如:

邑子曹伏奴、陈伏奴、邑子阳舍奴、李儿奴、阳清奴、邑子孙儿奴、邑子李娥奴、邑子郭客奴、邑子曹市奴……(《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一?北齐(二)?刘碑造象铭》)

陈后主讳叔宝,字符秀,小字黄奴,宣帝长子。(《四部丛刊?小字录》)

“奴”在元明仍较普遍,已不限男女。《元典章?刑部》有“次女宜奴、陈猪狗休妻赵定奴”等语,还有“白耍奴、信万奴、高万奴、王环奴、孙伯奴、田留奴、高念奴”等男性人名。228

红楼梦学刊

明代有“凤奴、玉奴、凤奴、琼奴、粹奴”等。例句如:

一个女儿,小名凤奴,才只十二岁。(《石点头》第四回)

上官守愚的儿子单名一个粹字……小字就叫粹奴。(《剪灯余话》卷二)

清代以“奴”为名的风气渐衰。《红楼梦》只有“杏奴、雄奴”两例:

湘莲……命小厮杏奴:“先家去罢,我到城外就来。”

(第四十七回)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

改作“雄奴”。

(第六十三回)“官”,自古就有“官府、官职、官吏、当官”等义,后来引申出对男子的尊称,义同“官人”,词缀“官”即在此尊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官”缀萌于明代,起初男性居多,如“张二官、王三官、侯七官、宋小官、朱台官”。例句如:

王爷……乃呼公子三官前来。那三官……年方一十七岁。(《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

朱台官娘子……崔大官媳妇……跟来收叠衣裳。(《金瓶梅》第四十三回)

清代沿用“官”,性别已不限男女。《红楼梦》14例,有“宝官、玉官、文官、龄官、豆官、茄官、药官、葵官、蕊官、藕官、多官”等,除多官外,余皆戏子艺名。用例如:《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29

二零

七年第二辑红楼

梦学刊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叫多官。

(第二十一回)(宝玉):“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第二十八回)

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等两个女孩子……被大雨

阻住。(第三十回)清代其他文献“官、奴”用例如:琪官见他们两人四目相泣……知道九分。(《品花宝鉴》第四十八回)

两个人……一个唤做王福,一个唤做朱佛奴。(《珍

珠舶》第九回)

4、“娘”、“郎”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娘”魏晋时已常指“年轻女子”。“郎”古为官名,魏晋时发展出对青少年男子的通称(如周瑜“吴中皆呼为周郎”)及对他人之子的敬称(如“令

郎”)等义。词缀“娘、郎”即由此对青少年男女的称呼发展而来,分别用于女性、男性之名,魏晋已见用例。例如:

夫人有女三人,长曰十八娘……次曰十九娘……次廿娘(《李诃妻徐氏墓志【显德三年】》)

大齐河清二年……阳阿故县村合邑长幼敬造石华像一躯……周买成妻刘、周清郎妻史……(《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志金石记?阳阿故县造像记》)

元明时期二者一直沿用,“娘”尤为活跃。《元典章?刑部》“娘”有“罗一娘、吴二娘、卢三娘、狄四娘、袁戍娘、季六230

红楼梦学刊

娘、王丑娘、真娘、春娘”等,“郎”只有“葛郎”一例。明代有“蓉娘、慧娘、蕙娘、月娘、二娘、三娘、八娘”以及“符郎、佛郎、金大郎、范二郎、陆三郎、杨六郎”等。例句如:

陈胜……致将伊一十六个月女袁戍娘,打伤身死。(《元典章?刑部》卷四)

庄主扈太公……惟有一个女儿最英雄,名唤一丈青

扈三娘。

(《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后来单家生男,小名符郎;邢家生女,小名春娘。(《喻世明言》第十七卷)

这酒楼有个开酒肆的范大郎,兄弟范二郎,未曾有妻室。

(《醒世恒言》第十四卷)清代二者有所萎缩。《红楼梦》“郎”只有一例“冷二郎”

,且仅出现于第六十六回回目“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娘”只有“朱大娘、吴大娘、林大娘”等几例“x大娘”用例,但这已不是人名用法,变成对已婚年长妇女的称呼。清代其他作品还有“娘、郎”用例,如:

见一个女人……自说姓王,小字惺娘。(《花月痕》第四十一回)

问其乡贯,却是绛州人氏,姓赵,小名唤十一郎。(《风流悟》第一回)

5、

“小”、“老”“小”指小的事物,年幼,《说文》:“小,物之微也”。“老”本义“年老”,《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词缀“小、老”皆由本义虚化而来。

“小”很早已经用于人名,如《史记?卷三》有“小辛、小《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31

二零零

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乙”之名:“帝盤庚崩,弟小辛立……帝小辛崩,弟小乙立”。

“老”魏晋可置于姓前,如《北齐书》中“老石”

,但真正用于小名见于唐代(《汉语大词典》最早用例是现代巴金作品),如《野朝佥载?卷六》:“唐老三卫宗玄成,邢州南和人”。直

到唐宋时期,人名词缀

“小”、“老”都不太发达,我们在唐宋石刻检到丰富的“阿、儿、娘、奴”等人名,而“小”却较少,“老”无一例。“小”用例如:

邑子刘小庆、邑子陈小如、邑子刘小充(《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一?北齐(二)?刘碑造象铭》)憧侧长造花盘,供养人田小奴、张阿六……(《八琼

室金石补正?卷四十六?唐(十八)?经幢八种》)

维郍梅宏肈(缺)妻马氏,男小和……(《同上?卷八十二?宋(一)?宋经幢二十三种》)元代“小”渐增,“老”仍不发达。《元典章?刑部》有“小甲、王小狗、苏小丑、徐小春、李小三、周小十一”等,“老”无一例。《全元曲?散曲》有一例“黑老五”。

明以来“老”渐增,但主要限于排行,用频难与“小”匹敌。明代“小”有“小玉、小娥、沈小霞、苏小娟、张小乙、阮小

二、阮小五”等,“老”有“王老二、老三、老七”等。如:

妾姓张,有个哥哥,叫做张小乙。(《醒世恒言》第二十一卷)

他家有一个管家,叫做老三,常在小店吃酒。(《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红楼梦》“小”地位不及“姐”,有“小螺、小霞、小红、小蝉、小鹊、小鸠儿”等,多为丫鬟;“老”多用于平辈相称,232

红楼梦学刊有“薛老大、珍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例如:

原来是翠墨、小螺……八九个人,都抱着红毡笑着走来。(第六十二回)

芳官、碧痕、小燕、四儿四个人,每人三钱银子。(第六十三回)

凤姐道:“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第十六回)众人站起来说道:“老大老三怎么这时候才来?”(第一一七回)

总的看来,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消长变化,《红楼梦》人名词缀的格局得以形成。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人名词缀的整个

发展脉络可归纳如下:汉代

“小、阿”已经出现(“阿”于宋元以来在北方逐渐消失,故《红楼梦》不见踪迹);魏晋时期出

现“儿、奴、娘、郎”

;唐代增加“老”;宋产生“姐、哥”;明产生“官”;到《红楼梦》时代,人名词缀聚合体的成员在数量上达

到最盛。其中“儿”居优势地位,“姐、

哥、官、小”等次之。现代汉语中,“儿、小、老”及南方的“阿”仍较活跃,“奴、娘、郎、官”等基本消失,“姐、哥”残留民间。三《红楼梦》所见人名词缀的总体特点及其历史文化意蕴

从组合关系看,各个人名词缀用法基本相同,一般都是附于排行和一般用字之上,构成“排行+S”(如三儿、四姐、一哥、三官※②、八娘※、九郎)、“P+排行”(如阿三※、老五、

小三※)或者“一般用字+S”

(如狗儿、凤姐、环哥、玉奴、琪官、锦娘※、符郎※)、“P+一般用字”(如小丑、老蔫※、阿瞒

《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

视233

二零

七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的小名模式。多数词缀男女不限,限于男性的是“郎”,限于女性的是“姐、娘”。从组合程度看,人名词缀都非常灵

活,能产性很强,搭配时符合“生成项周遍性”③规则,即每个

词缀都具有跟所有人名用字搭配的潜能,人们可将其自由附

于某个排行或者某字之上,用字广涉各类词性,不限俗雅。

而且,人名词缀之间彼此具有“互通”关系。如历史上“练儿、阿练”同是梁武帝的小名:《梁本纪》云“梁高祖武

帝讳衍,小字练儿”,而《颜氏家训》云“梁武小名阿练”。

《四部丛刊?小字录》中有“苏辙字子由,生子远,小字虎儿

……诗律到阿虎(远小名)”之语,可见“虎儿、阿虎”同是苏辙之子的小名。《元典章》有名“小丑、丑儿、丑娘、二娘、

二姐”者,明代有名“老十、十郎、十哥、玉哥、玉姐、玉娘、玉儿、小玉、阿玉”者。又如:

这吴氏……小名叫做月姐,后来……都顺口叫他月娘。(金瓶梅?第一回)

原来花子虚浑家姓李……就小字唤做瓶姐……他浑家李瓶儿……。(金瓶梅?第十回)

从上可知,在人们语感中,这些人名词缀两两间可自由替换而没有任何影响。《红楼梦》中也是如此,凤姐和凤哥都指王熙凤,巧哥和巧姐都指王熙凤之女,贾环为“环儿、老三”,贾蓉为“蓉哥、蓉儿”。人名词缀间的互通表明各个词缀的同一性,同时也能暗示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如王熙凤小名凤哥,叙述语中称凤姐,概为作者的语言习惯。又如丫鬟红玉,别人多叫她小红,她自己称为红儿:

原来这……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叫他“小红”。(第二十回)234

红楼梦学刊

又问名字,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重了宝二爷,如

今只叫红儿了。”

(第二十七回)从语用功能看,小名本含亲昵喜爱色彩,有时使用人名词缀更能表达亲昵之情,加深亲近之感,增强交际效果,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物的地位、心理等文化内涵:

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第二十九回)

春燕道:“你老又使我……”莺儿笑道:“姑妈,你别信小燕的话。”(第五十九回)

凤姐……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第二十五回)

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第四十六回)

贾琏忙命人:“看酒来,我和大哥吃两杯。”……贾珍笑着说:“老二,到底是你,哥哥必要吃干这钟。”(第六十五回)

宝玉本为小名,但贾母称之玉儿,昵爱之情溢于言表。莺儿称呼春燕、凤姐称呼贾环都用加缀式小名,能够加深平辈间的亲切之情、拉进彼此交际距离。《红楼梦》称贾琏“琏儿”者多为其长辈如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而贾珍呼之“老二”,则显出同辈间的亲密随意。

有时人名词缀可满足称叫方便随意的命名需求,如:

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

香。”……宝玉道:“你第几?”

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第《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35

二零零

七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二十一回)

从宝玉给四儿的命名过程可以看出取小名时附加词缀是非常简便省力的,又如前面所举小红名字的来历也可以证

明这一点。

从来源看,大多人名词缀的“源义”都表称谓,属相近语义场,如亲属称谓“儿、姐、哥”和社会称谓“奴、官、郎、娘”。

“小、老”虽不属称谓,但作为对人年龄的直观感受,也常用

于称呼语中。并且,姐与哥、娘与郎、官与奴、老与小在语义上

还形成两两对应关系。

这些词延伸缀化为小名用字,首先符合经济原则,如

“娘、郎、哥、姐”,一则从最直观处“性别”着眼,二则为生活常用称谓语,以此入名简便省力。另外,不同的词缀也反映出不同的取名习俗和心理。“儿、姐、哥”属宗亲称谓中对晚辈或平辈的称呼,小名为幼年所取,以其附于小名,合乎宗法等级制度上对下的要求,也易反映长辈对下辈的亲昵喜爱之情,相反,用“父、爷、母”等表长辈之字作小名的现象少见。取地位低下之“奴”用于小名,合贱名习俗,小名粗鄙,则能

达到刘姥姥所说“以毒攻毒”、避邪免灾、佑护长寿的目的;取地位尊高之“官”,为贵名习俗,直接体现祈求显贵吉祥的心理。

语言与文化共变,随着源词文化语义的变化,人名词缀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同时也是历代人名词缀消长变化的原因。

如“姐、哥”二字,源于亲属称谓,其缀化的时代(宋代)与其词义演变密切相关。“姐”早指少数民族名,《汉语大词典》姐3:“汉代少数民族名,属西羌”。“姐”又指对母亲的别称,《说文》:“蜀谓母曰姐”。“哥”本为“歌”字,《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唐时“姐、哥”始236

红楼梦学刊用作今之亲属称谓“姐姐、哥哥”,例如唐白居易《祭浮梁大

兄》

:“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但是,“姐、哥”亲属称谓的用法唐代还未盛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妇女称姐》:“近世

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

,《大宋重修广韵》(1008)平声下卷七歌:“哥,古作歌字,今呼为兄也”④,可见,宋时“姐、

哥”才普遍用作亲属称谓“姐姐、哥哥”,故“姐、哥”的缀化也相应始于此时。

又如“官”

,表示称呼时同“官人”。据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七载,唐以前唯有官方称官人,明以后遍及士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幼,皆可称某官人。《醒世恒言?第三

卷》

:“朱重长成一十七岁……尚未娶妻,那朱十老家有个侍女……有心看上了朱小官人”,《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黄老实……外甥,叫做张胜……这张小官比外公愈加老实”。从这两条用例可见明代时对年轻男性称“官人、官”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官”在明代始用于人名,当与“官人、官”的称呼方式在此时的盛行有关。

还如人名词缀附于排行的用法,古代一直普遍,尤其魏晋唐宋时期,“娘、郎、阿”等甚至可附于超过十的排行前,如“廿一娘、二十三郎、阿七十一”等,这是那个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族观念的反映。随着核心家庭经济独立性的增强等因素,以超过十的排行入名的现象逐渐减少。例如明清时期,“娘”在明《水浒传》中至多为“三娘”,“郎”在明清小说中超过“八郎”的用例已较少见,“老”顶多为

“老十”,“阿”顶多为“阿七”。四结语

无论从来源、性质、组合聚合特点还是从语用功能看,

《红楼梦》人名所见词缀的语言文化审视237

第二辑

红楼梦学刊《红楼梦》中所见的人名词缀,如“儿、姐、哥、奴、官、娘、郎、小、老”等,都具有某种共性,彼此聚合成群。大多人名词缀的“源义”都表称谓或与称谓有关,属相近语义场,这也是人

名词缀之所以聚合的“源因”

;从性质看它们都已失去源义,具有了词缀的基本性质,只含有泛化的亲昵喜爱、经济随意、

避邪护佑等感情色彩及文化语用特征;并且,它们都具有单项高搭配性的组合特点,彼此间具有“互通”的关系。

目前人们对《红楼梦》人名的词缀现象关注较少,从聚合

角度对人名词缀系统完整的研究也较少见。本文旨在从文化

语言学角度,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方法,对《红楼梦》所见人名词缀的语言文化特征进行深入探析,希望能拓宽

《红楼梦》的人名研究以及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视角。注释

①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语言科学》,2005年5期。

④转引自张清常《〈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

变》,《中国语文》,1998年2期。

(本文作者,泰山学院中文系,邮编:271000)238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王 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 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 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破,披,义同。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收稿日期:2005-05-06 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 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 篱。”① 《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1] 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 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 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2] 《红楼梦》诗词 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 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 种。“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 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 Aug. 2005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武雯敏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 摘要:笔者选取《红楼梦》两个全英文译本中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在具体翻译问题处理时的取舍问题,以期找出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人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对中国人来讲,人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代号。好的名字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一生的好运气,反之,坏名字则可能带来霉运。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给下一代起名字时是相当谨慎的。曹雪芹就为小说中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众多意义非常的好名字。诺德曾经指出(Christiane Nord)名字是文本所在文化的载体。因此译者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必须得下一番力气,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在处理人名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主要采用了韦德-吉尔斯系统(Wade-Giles System)中的音译法,如下面图表所示: 霍克斯清楚地知道,对英语读者来说,即使是《红楼梦》中众人名的发音已经是一件难事,勿论读者能体会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进而记住他们了。并且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汉语拼音依然是陌生的。因此霍译本别开生面地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人名的翻译。一方面为了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霍译本按照拼音规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贾家成员采用音译,例如译文中的Baoyu, Daiyu, Wang Xifeng等,另一方面对于原作中众丫鬟仆人等的人名翻译,霍译本采用意译即归化的策略,将其内在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找其功能对等点,例如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没有直接音译成"Ping'er"而是按照这一名字所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将其归化译为"Patience", 再如贾母的丫鬟鸳鸯在霍译中作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5420332.html,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 “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 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 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 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 咏菱妙句)指香菱。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服饰鉴赏 【摘要】《红楼梦》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之文化小说”,书中涉及众多历史、文化领域,而对服饰的描写更是具体、真实、生动,极具魅力。通过服饰展现出来的人物各有特点,做到了从服饰看人,从人的外表透视其内心。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描写;服饰文化 【前言】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我们的祖先在懂得了遮身暖体开始披着兽皮与树叶的那天起,人们就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红楼梦》中,作者很注重对服饰的描写,把服饰的美和人物心灵的美充分结合在一起,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相对了解。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美的一种追求,美的一种张扬,美的一种延续。看过《红楼梦》的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十二钗,还是一个小丫环和小厮,不同性格的人,在服饰上也有鲜明的不同;而在不同场

合,其服饰也不同。作者通过对他们服饰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及性格,极好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虽然在作品中刻意模糊了朝代,让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我们从其描述的服饰中还是可以窥其一二,从中体会其厚重而精粹的服饰文化。《红楼梦》的原著是架空了历史背景的,即是说并没有出现具体的朝代及鲜明的历史特征,这就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当宽广的平台。87版电视剧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之下,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做为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还大胆加入了清代服饰的细节特征,如众脂粉的中衣便多采用了立领小盘扣的设计。女性角色的外衣样式是以宋时的直身褙子为主,搭配绣花曳地长裙,裙子有百褶式,围裙式,直筒式。男性角色式样多为直身长袍,注重从面料的选择运用方面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电视剧《红楼梦》在很好的表现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服饰与人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过来,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也逐渐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当时服饰文化到了一个高度民主,也有了时代的前提。正逢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

林妹妹说英语:《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翻译文化.doc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 an 'unfinished' novel, 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 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 2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3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4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 5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6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7 从《南方公园》看美国的宗教文化 8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9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 10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1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13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14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15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16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7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18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9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20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1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22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23 “小红帽”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小红帽》的文本旅行与接收 24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25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2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27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28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 29 浅析艾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风格 30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1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32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3 论《苏菲的选择》中的悲剧性冲突 34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35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36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37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38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39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40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 41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42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 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部分的情节。以《十二钗图册判词》为例,判词中作者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如果我们跳过去不看,那么我们顶多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自己亦如置身梦中。《红楼梦》判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翻译。 例一 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 霍译:Seldom the moo 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 f brig 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 ble and aspir 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 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解答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 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红楼梦前80回有70多万字,后40回也有30万字,在中国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故事写了一个很大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主要是贾家,还涉及到王家、史家、薛家。 写一个家族有什么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特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以中国的伦理道德有三纲五常。三纲里面有两纲都和家庭有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又是家庭内部的拓展。三纲五常是中国伦理最高的一个表述,而《红楼梦》恰好写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族在明清时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 《红楼梦》还写了家族内外所发生的缠绵悱恻、惊心动魄的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单纯、很纯粹。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爱情。他们的情跟性是分开的。他也写了另外一种爱情,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那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薛宝钗是爱贾宝玉的,但是宝钗没有表露,她在等待最后的时刻,等待这个家族里最高的决策者都同意她跟宝玉结婚。红楼梦还写了很多畸形的爱情。比如贾珍和秦可卿的爱情。儿媳妇死了,他的公公哭得如同泪人一样,这个是很失态。但是里面也有非常的真诚的感情。别人问,秦可卿丧事怎么办,贾珍说要倾其所有。 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如果我们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采取的是女性的视角。他似乎对男性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对已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同情作者也是有分别,对待未婚的女子,作者就特别有好感。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做的就很污浊,水做的就很清洁。结了婚的人在作者的眼中就不如以前的那么清纯了。 《红楼梦》的文笔非常好,任意打开一页看,你都觉得好看。这样的书就是好书。红楼梦写得好,有时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9回贾母带着全家人去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端了一盘礼物,让宝玉挑选。在挑的时候,贾母发现了盘中的一个金麒麟,顺手就把麒麟给拿来了。她说这个好像家里哪个女孩子戴过的。贾母对女孩子戴什么饰物很关心。薛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略小一些。薛宝钗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关注史湘云有一个,而且连大小她都比较过。这时候宝玉说话了,他说史湘云就在家里住着,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贾宝玉一点也不关注别人戴什么饰物,可见他也没有把饰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然后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无论什么她都记得。后来林黛玉说,她在别的事物上都有限,唯在戴什么饰物上倒记得清楚。你看贾母拿了一个金麒麟,一人一句话,把每个人的性格都连在一起了。而且把红楼梦的整个情节都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一部小说的描写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说这一个情节就是一场人物的心理战。 1、红楼梦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这部书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偶然,它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远的说直到清朝中叶为止,四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红楼梦》的背景。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有。 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层次更高一点的人来读,它是一部文化典范。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18世纪中叶那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书里写到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基本上都是文化活动。本来像很多都是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已经升华到一种艺术层面,变异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第38回写薛宝钗协助史湘云做东,请贾母吃螃蟹。这一活动和游园赏花、作诗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第40回写贾母和史湘云还席,吃的东西倒是没有具体写,而是把几个人的座位排序,碟子的花色,碟子的摆放,碟子的传递方式写得一清二楚。作者有意在写大家族里面宴饮时的文化层面。第71回贾母八旬寿宴,荣宁两府齐开宴会。宁府请的是官客,荣府请的是常客。这个宴会也是重点凸显排场和礼仪。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艺术化了。 文化是个大概念,不仅阅读学习书本知识是文化,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红楼梦里面的有些人没有文化,可是很懂得礼仪,原因就是他们很懂得“敬”。在贾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文化

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

《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an 'unfinished' novel,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汉英翻译的极品,同时更为望各位忠实读者能欣赏地道中文与地道英语的讲写之法,从而提高研习中英文的兴趣。 且看曹雪芹怎样写林黛玉细读《西厢记》的:

红楼梦人名翻译文化缺损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摘要: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姓名;文化缺损;音译;意译;谐音 三、《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的译法 四、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 从杨霍各自的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不难看出,他们为翻译 这些人名破费心血,或多处增加注释,或在每卷卷尾为该卷中 出场的人物列表。但也能看出译者许多的无奈。薛姨妈与赵 姨娘,周姨娘译得没有区别了。实际上,前者足薛家的主母, 后者是贾家的小老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焦大译成了BIG JIAO。实际上,焦是姓;大虽然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实际 上具有名字的功能,只不过这类名字多为劳动人民所用。卜 固修,卜世仁,霍启乃是不顾羞,不是人和祸起的谐音,与故事 情节紧密相关,译成BU GU—XIU,BU SHI—REN和CALAM. rrY也是得少失多,又无可奈何。 这些英泽后的人名,就中文读者或懂蝗英语的中文读者 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对英语读者尤其是对不懂汉语 的英语读者而言,获得的肯定是另一番感受。对他们来说,缺 损是不存在的。他们或将翻译过的人物姓名看成纯粹的符 号,或者从部分意译的姓名或注释中了解它们之问的系统性 与对称性,了解这些姓名与全书的其他部分的关系。虽然这 些关系都是些用洋文或其他手段表达的新关系,然而无伤大 雅,因为他们是阅读译文的凄者,不是将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 的读者。 我们仔细对比译文与原文后,可以把卜述的“无奈”伞部 认定为人名英译时造成的文化缺损。纵览两个译本中所有人 名的翻译,文化缺损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1.谐音所隐含的意义顿然消失。《红楼梦》中的人名大 量地使用了谐音,译文语言无法谐音,导致其隐含的意义消 失。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 (言)”。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而贾宗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 荒淫之徒。王熙风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 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 理解成“原应Ⅱ义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 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 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 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町钦(亲)”,冯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