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堕胎、小产的病因病症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堕胎、小产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堕胎、小产的病因病症

中公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专业知识医疗护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专业,顺利通过,一举入编!

一、堕胎、小产的概述

妊娠3个月以内,胎未成形,面自然殒堕者,称堕胎。妊娠3-7个月,胎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本病可由胎漏、胎动不安;胎动欲堕发展而来。

二、堕胎、小产的病因

(一)肾气虚弱,胎失所系,禀赋素弱而肾气不盛,或房事不慎,肾气暗耗。肾气不足,无力系胎,以致堕胎、小产。

(二)气血不足,胎失截养,素常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或因病气血受损;或孕后饮食调理失宜脾胃不健,致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而胎元不固,发生堕胎,小产之疾。

三、堕胎、小产的症状

堕胎、小产的临床表现是阴道出血、腹痛、排出妊娠产物。阴道排出胎块后,流血逐渐减少至停止,腹痛亦逐渐减轻至消失,多为殒堕完全之候;阴道虽已排出胎块,但排后阴道仍持续流血,血量不减,腹痛明显者,多为殒堕不全之征。

四、堕胎、小产的治疗

(一)殒胎瘀阻型

证侯: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烦闷恶心,或腰膝酸软,脉滑或涩或细数。

治疗:去胎逐瘀,养血止血。

方药:可用生化汤加减。

(二)血虚气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神识昏迷,呼吸短促,目合口开,手撒肢厥,大汗淋漓,唇舌淡白,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疗:益气固脱。

方药: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五、堕胎、小产的预防及护理

(一)婚前检查,避免流产的潜在因素,如生殖器发育异常、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患、其他慢性疾病等。

(二)孕前强健夫妇体质,孕后首忌交合,以免扰动胎元。

(三)孕期应保持情志舒畅,以静养胎,消除紧张情绪。

(四)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增加营养,根据早、中、晚的妊娠特点,调节饮食。

(五)进行围生期保健,提倡优生优育。

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4月份开展,届时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报名将于4月末开始,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5月末进行;面试将于6月末到7月进行;专业知识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备考要掌握方式方法,抓重点和难点;即可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专业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疗护理专业每日一练:

1.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区

C.房室束

D.普肯耶纤维

E.心房肌

【正确答案】A

2.第一心音标志着( )。

A.心室收缩结束

B.心室舒张结束

C.心室舒张开始

D.心室舒张中期

E.心室收缩开始

【正确答案】E

【中公解析】一般情况下,用听诊器听诊,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可听到两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故答案为E。

3.下列关于肌紧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缓慢持久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B.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

C.它是单突触反射

D.感受器为肌梭

E.主要表现为伸肌反射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肌紧张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它是多突触反射;其余描述均正确。故答案为C。

4.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 )。

A.半衰期短

B.吸收速度常数Ka大

C.表观分布容积大

D.表观分布容积小

E.半衰期长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游离型药物少,因此体液中药物浓度低,表观分布容积大。

5.下列药品中,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是( )。

A.麻醉药品

B.精神药品

C.医疗用毒性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非甾体类消炎药

【正确答案】B

【中公解析】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依据精神药品使人体产生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程度,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中公教育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学重点考点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 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 运行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因 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 之为卫气。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 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 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又 称元神之府。 阴胜格阳: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 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顺接而致。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气是生命之源。 津血同源:血于津液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 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两者来源相 似、皆属于阴、又相互渗透转化所以将血 于津液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 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 阳于外仅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 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因此,火热 伤人,多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 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 疼痛等2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 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相应,故火热之邪 伤人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 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3)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 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 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4)火易生风动 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 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 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 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 痈肿疮疡。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溃破化 脓等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 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指脾 对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 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 面。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 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 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 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2脾气主升,是指脾 气的运行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 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主升清是指脾气上 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 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 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 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3、主统 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 脉中运行,防止溢于脉外的功能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 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是 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 础和载体概括为气是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 生成的动力(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 指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作 用,使血循行与脉中而不致外逸。以上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 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四)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指血是气的 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 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是指气 的。充盛及其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 的濡养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 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 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 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 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南大学中医学病因病机复习(全)背过即考过.doc

病因 分类:外感(六淫、病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其它病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病理产物形成(痰饮、瘀血、结石); 六气:春风、冬寒、夏暑、长夏湿、秋燥、夏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称“六气”。AM:六气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急骤,人适应力下降。 “淫”是太过和侵淫Z意,六淫属不正Z气,又称“六邪”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环境性 风邪:风是春主气,侵犯机体多从皮毛而入,“六淫之首”。 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有轻扬升发、向外向上的特点,因此屈“阳”;“开泄” 是指腾理疏泄开张;“阳位”指头面部、阳经和肌表。) 风性善行而数变。(特性:游走\变化快\行无定处。) 风为百病之长。(是首要致病因素,其他病邪多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致病。) 风性主动。 寒邪:寒为冬季的主气,感寒多因气温骤降、汗出当风、淋雨雪或饿冻露宿。感寒有“伤寒”、“中寒” Z别。 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故为“阴邪”;阴寒偏盛,阳气受损,表现出阳衰阴盛的症状。)寒性凝滞。(凝结/阻滞/不通,寒邪犯体,阴盛阳衰,易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寒性收引。(收缩/牵引,寒邪犯体,机体气机收敛奏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寒性清澈。(寒证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是清稀状。) 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为火热所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化生,其性炎热,故为阳邪。)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邙日热之盛的暑邪侵犯机体,易使皮肤腸理开泄,汗液排泄过多,耗伤津液。) 暑多挟湿。(暑夏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故暑病多夹湿邪犯体。) 湿邪:湿为长夏主气,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及久居潮湿之地等原因所致。 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类水为“阴邪”;侵犯机体易留于脏腑经络而阻滞气机;湿为阴邪易损人体阳气尤其是脾阳。)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浊”即污浊不清。) 湿性粘滞。(湿有粘腻停滞特性,一是症状的粘滞性,一是病程的缠绵性。)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属阴水,其性下行,易伤机体的下部。) 燥邪:燥为秋季主气,多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及火热烘烤。有“温燥”、“凉燥”之分。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属阳,易耗伤机体阴液。) 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皮毛侵入,故易伤肺。)火邪:火(热)旺于夏,温、热、火属同一?性质的病邪,“热为温Z渐,火为热之极”。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性屈燔灼升腾上炎故为阳邪,火热之邪常侵犯机体上部。) 热邪易扰心神。(心属火,火热Z邪易扰心神。“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邪易伤津耗气。(“伤津” 一是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丢失,一是消灼煎熬,使阴津暗耗于内。“耗气”因气依附于津,气随津泄,故伤津必耗气。)热邪挟毒易致疮疡。 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耗伤津液,燔灼肝经,筋脉失于濡养,或灼伤脉络,而生风动血。)内生五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