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

痉挛以及冠状动脉中有血栓形成等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从而

引起心肌供血供氧不足,产生心绞痛,甚至于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的一类心脏病。

一、前言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

搏动来保证血液供应。而心脏作为泵血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

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是冠状动脉,冠状动

脉和相应的静脉一起构成了冠脉循环。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

部,分左右两支。冠状动脉虽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

的5%,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营养,使心脏能够昼夜不停的跳动,

供应全身血液需求。冠状静脉伴送冠状动脉收集代谢以后的静

脉血,归流于冠脉静脉窦,回到右心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

塞,心脏供血就会出现问题,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即冠心病。

二、概述

(一)定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完

全堵塞,从而引起心肌供血、供氧不足,产生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的心脏病。

(二)冠心病流行病学

冠心病已经成为人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来说,世界各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患者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我国冠心病患

病人群已超过1千万,而且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冠心病死亡率在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存在差异。

冠心病可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年龄。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不是40岁以后才开始,

它的发生可能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

2.性别。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的比例是2:1。

3.家族史。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这些家族史的人,冠心病的发病

率比正常人群有所增加。

4.性格因素。一般来说A型性格的人有比较高的冠心病患病率。精神过度紧张也容

易患冠心病,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浓度长期过高有关。

5.吸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比例比不吸烟的人高5倍,而且和吸烟量成正比,主要

是因为烟中尼古丁可以收缩血管,造成动脉壁缺氧,损伤动脉,诱发冠心病。

6.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动脉压增高,血管的切应力

和侧壁压力改变,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同时血压升高又可以促使血浆的脂质渗入血管内膜

细胞,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7.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比血脂正常的人高5倍。

8.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正常人高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冠

心病的危险性比男性患者高3倍,而且女性患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脑卒中和死亡。

9.肥胖和运动量过少。肥胖可以促进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而间接

影响冠心病的患病。运动能够调节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使已患冠心病的患者冠脉侧枝

循环建立。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治疗肥胖症的紧迫性以及增加运动量的重要性。

10. 其他危险因素。如饮酒、口服避孕药、饮食习惯等。

三、冠心病的分类

(一)冠心病的分类

1.隐匿型冠心病。患者自己感觉临床上的不适症

状,但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即做心电图、负荷心电

图或动态心电图时,心电图是有改变的。超声心动检查可

以显示心肌局部收缩有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看见阻塞

的病变部位,供血不足的生化指标也是异常的。

2.心绞痛型冠心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以发作性的

胸骨后或者心前区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典型心绞痛位置主

要在胸骨中段或者上下段之后,这种疼痛或者是不适感,和呼吸没有关系,可以放射到左胸、间壁、颈、面颊等部位。症状时间一般是几分钟,通常不会超过15分钟,休息或者减慢活动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它的症状较严重,常表现为持久的心前区剧烈疼痛。主要是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裂、出血、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

凝血因子参与导致血栓形成,血管腔堵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除此以外,心肌梗死型

冠心病有典型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的变化。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它由于心肌坏死或者长期心肌供血不足,使心肌

纤维组织增生造成。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增大,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这种类型的冠

心病通常称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型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电不稳定,引起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

失常常会引起猝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冠心病在发病后6小时内如果出现死亡,就可以

称为猝死。

心绞痛的分型有哪些,每种类型都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二)心绞痛的分型

1.劳累型心绞痛

劳累型心绞痛可分为初发型、稳定型和恶化型。常在运动、劳累、情绪激动或者其他

一些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下发生。如果第一次出现心绞痛,或者是在近一个月内发生了心绞痛,一般叫做初发型心绞痛;劳累型心绞痛如果反复发作,但它发作频率、疼痛程度,发作时间以及诱因没有显著变化,硝酸甘油有效,这种心绞痛称稳定型心绞痛;如果稳定

型心绞痛在最近三个月内,它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增加,时间延长,提示病情有了进展,此时称恶化型心绞痛。

2.自发型心绞痛

自发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没有明显关系,它的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容易缓解,心电图上会出现一过性STT波的改变,但血清酶没有变化。

3.混合型心绞痛

混合型心绞痛是指患者在休息或者劳累时均有可能发生心绞痛的症状。混合型心绞痛

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有一处或者多处严重狭窄,造成冠状动脉血流突然或者短暂减少。

(三)心肌梗死分期与分型

1.心肌梗死分期:根据临床、病理以及其他特征,心肌梗死可分为

(1)进展期 (<6 小时 )

(2)急性期 (6 小时~ 7 天 )

(3)愈合期 (7 天~ 28 天 )

(4)陈旧期 ( ≥ 29 天 )

心肌梗死分期中,急性期为梗死后()

A. <6小时

B. 6小时~7天

C. 7天~28天

D. ≥29天

正确答案:B

解析:心肌梗死急性期为梗死后6小时~7天。

2.心肌梗死分型

(1) 1 型:由原发冠脉事件 ( 如斑块侵蚀 / 破裂、裂隙或夹层 ) 引起的与缺血

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 2 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 ( 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 ) 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 3 型:突发心源性死亡 ( 包括心脏停搏 ) ,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

随新发 ST 段抬高或新发 LBBB 和 ( 或 ) 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

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4 ) 4 型:与 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或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

梗死。

(5) 5 型:与冠脉搭桥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四、冠心病的预防

1.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 目的是防止冠心病的

发生。

2. 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冠心病指南中建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目标:

体重达标 ( 体重指数 BMI 18 ~ 24)

血脂水平合适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男女不同)血压正常( 120 / 80 mm Hg )

血糖正常 ( 空腹血糖不超过 6.1 mmol /L)

适度体力活动

避免吸烟与被动吸烟

选用少盐或无盐食物

适量饮酒

五、冠心病的治疗

(一)外科治疗

主要措施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叫做冠状动脉

搭桥术。它通过移植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可恢

复或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量,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缓解

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见右图)

(二)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也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一种冠心病

的治疗手段。常见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

成形术,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送入球囊导管,球囊导管输送到狭窄部位,通过扩张狭窄的

冠状动脉,改善血管狭窄状况,进而改善心脏供血,缓解症状;另一种是目前常用的,叫做冠状动脉内支架术(PCI)。它用支架支撑在病变的冠状动脉内壁,使狭窄或是塌陷的血管壁向外扩张,恢复血管血流;第三种是冠状动脉内旋切术与旋磨术,即用旋切或者是旋

磨装置,使冠状动脉硬化的斑块组织从血管壁上切下来或者是将它磨废,通过导管排出体外,从而消除狭窄部位的病变。经过这种手术以后,血管内壁是比较光滑的,不容易产生

血管壁夹层或者是弹性回缩等。但这种手术采取相对来说比较少。

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2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3 冠状动脉内旋切术与旋磨术

(三)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血液再灌注,预防斑块破

裂和血栓形成。

2.硝酸酯类药物

这是一组带有硝酸酯基团的扩血管药物。它的作用特点是对静脉、动脉和小动脉均有

扩张作用,但是它扩血管的作用和剂量有一定关联。首先硝酸酯类药物对静脉是最敏感的,小剂量即扩张静脉,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使心脏前负荷降低;中等剂量时,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传输动脉即冠状动脉;剂量比较大的时候,硝酸酯类药

物也可舒张外周阻力血管即小动脉。它总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一氧化氮的产生使血管舒张。

4 硝酸酯类药物作用特点

硝酸酯类的适应证:(1)心肌缺血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冠

状动脉痉挛,无痛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2)心力衰竭:扩张血管,降低前后

负荷。(3)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手术期高血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硝酸酯类药物有四硝基、三硝基、二硝基、单硝和亚硝基,共5类。这5类药物中,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三硝基的硝酸酯类药物、二硝基的硝酸酯类药物和单硝基的

硝酸酯类药物。

(1)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属于三硝基的硝酸酯类药物。急症患者应用最多的是硝酸甘油。该药为速

30 min ,含服后 1 ~ 2 min 起效, 3 ~ 10 min 达高峰,持续约

效药物, t

1 /2为

10 ~ 30min ,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该药主要有 5 种剂型 , 包括片剂、喷雾制剂、皮肤贴剂、油膏和静脉制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挥发性强,过热、见光容易分解失效,保存应放在棕色的玻璃瓶里,密封保存。每三个月换药一次,有效的药片舌舔时有轻

度刺激感和烧灼感。硝酸甘油可以保存在冰箱中,携带时切勿放在贴身的衣服兜里 , 以

免受体温影响降低药效。因硝酸酯的副作用有体位性低血压 , 因此第 1 次用药时患者应

取坐位。

(2)硝酸异山梨酯

硝酸异山梨醇酯是二硝基的化合物,为速效药物 , 有口服、喷雾及静脉 3 种剂型。

30 ~ 40min 。含服 5min 、口服 15 ~ 20min 起效,生物利用度为 20% ~ 30% , t

1/2为

该药常有峰形作用 , 即用药后血药浓度很快升高后又很快下降 , 容易造成患者头痛而降

低该药的依从性 , 故目前多以缓释剂型应用于临床。

(3)单硝酸异山梨醇酯

本药为中长效药物。它是“二硝”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 有 2-ISMN 和 5-ISMN 两种 , 目前多常用后者。该药口服无首过效应 , 因此其生物利用度几乎为 100% ,服后 3h 达高

4 ~ 6 h ,药物作用可持续 16h ,该药有两种剂型,普通制剂和缓释制剂,峰, t

1/2为

前者需 2 次 /d 服用,后者 1 次 /d 即可,如果静脉给药 , 需连续静滴近 2h(4 ~ 5

个 t1/2 ) 血药浓度才能达到稳态,故该药不适合静脉应用。

(4)硝酸酯类药物的比较(见下图)

(5)禁忌证:低血压、青光眼、颅内压增高及脑出血。

(6)不良反应:主要有搏动性头痛、面部潮红、心悸、腹胀、便秘、低血压 ( 严

重的低血压可导致晕厥 ) 、眼压升高和反射性心动过速 , 停药或减量后可以缓解。

(7)耐受性:是指持续应用一定剂量的硝酸酯制剂一段时间后 , 其抗心绞痛效应、以扩血管为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抗血小板聚集效应降低 , 导致患者的运动耐量明显下

降 , 心绞痛重新出现或加重 , 此时需要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其疗效的一种状态。

(8)对策:a. 首先要尽可能小剂量给药 , 剂量越小越不容易发生耐药 , 同时联

合应用其他种类的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 这样既可减少硝酸酯的用

量 , 又可增加疗效。b. 间歇给药也称空白间隔 , 指延长 2 次给药的间隔时间。如硝酸

甘油静滴后应停药 8 ~ 12h /d, 给患者提供硝酸酯的空白期 , 使巯基供应量恢复 , 有

效防止耐药 , 适用于白天发作和病情相对稳定的心绞痛患者。c. 联合用药:常用的巯基

供体有 N - 乙酰半胱氨酸、 L- 甲硫氨酸、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3.抗血小板凝集药

(1)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 (TXA2) 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冠心病、心绞

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 其最佳剂量为

75 ~ 150 mg/ d 。不良反应主要是刺激胃肠道。

(2)氯吡格雷

通过选择性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 (ADP) 受体而阻断 ADP ,依赖激活的糖

蛋白Ⅱ b(GPIIb/ Ⅲ a) 复合物,有效地减少 ADP 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主要用于

冠脉支架植入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患者。该药起效快,顿服 300mg 后 2h 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和皮疹、白细胞减少。

4.β受体阻滞剂

临床上常用的药品是美托落尔和比索洛尔。这类药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

肌收缩力 , 从而降低患者的氧耗量,减轻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在无明显禁忌证时β受体阻滞药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但有严

重心动过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明显的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的患

者禁用;有外周血管疾病及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应当慎用。

5.钙离子拮抗剂

这类药物主要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这类药物对外周血管

及冠状动脉起直接作用 , 因而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短效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可增加心脏事件发生率 , 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一般耐受好,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

疗 , 特别适用于β受体阻滞药禁忌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外周血管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外周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 , 低血压也有发生。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本类药物主要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等。此类药

具有保护心血管和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抗感染、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血小板凝

集等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干咳。

7.调脂药

(1)他汀类

该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本类药能有效降低血

清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2C), 还有延缓斑块进展和抗炎等作用。主

要不良反应为肝损害和肌病 , 应用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 , 采用强

化降脂治疗时更应注意。

(2)贝特类

本类药物主要有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等。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 , 偶见皮肤瘙痒、皮疹、脱发、头痛、失眠和性欲减退等。长期服用贝特类时 , 应该警惕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

8.抗凝药

该类药物方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等。多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

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的作用弱 , 因而出血不良反应少 , 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较普通肝素低。水蛭素在预防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绞痛方面优于普通肝素 , 但严重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9.溶栓药

1 代溶栓药有链激酶、尿激酶 , 但出血倾向较为严重。

2 代溶栓药以纤溶酶原激活药为代表 , 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 , 从而溶解血栓。

3 代溶栓药有瑞替普酶、替奈替普酶、重组葡激酶等。国产重组葡激酶具有溶栓速度快、不良反应小、成本低等优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筒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分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冠心病。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少活动、家族史,其他如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后,进食许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一、心绞痛 【概念】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和(或)痉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时,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至大脑,产生痛觉。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也可在饱餐、寒冷、阴雨天气、吸烟酗酒时发病。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肩、左譬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咽、颈、背、上囊部等。胸痛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煞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日内多次发作。临床上男性多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肥胖、吸烟史者,发病率更高。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静息时,约半数患者为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也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有时可出现T波倒置。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波抬高,运成形术或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也可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可使病情得到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心肌及血管功能的恢复;忌饱餐,宜少食多餐,每顿七八分饱,每日可增至五餐,两餐之间可增加些水果;伴有糖尿病及肥胖者要控制热量,减轻体重,食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控制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要选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烹调油。如豆油、菜籽油等。避免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以及蛋黄、奶油等;戒烟、戒酒、戒饮浓茶、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者:何汉康,陈剑,石磊,刘莉,韦爱欢,陈良细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及严重度。结果发现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1),冠状动脉单支组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AS 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1.61%,特异性为75.0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37%。结论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有AS。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动脉硬化;超声检查 冠心病属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其诊断与检查较为复杂,并有一定的侵入性。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特点,我们研究了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冠心病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诊断冠心病的简便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6例是我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的住院病人,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90例,女36例,年龄66.13±11.21岁;冠心病组98例,其中男78例,女20例,年龄66.37±11.51岁,包括心绞痛62例,心肌梗塞36例。非冠心病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5.89±10.89岁,包括高血压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6

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无器质性心血管病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对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将冠脉狭窄程度≥50%作为有意义的病变;左主干狭窄≥50%,而无其它血管病变时,计为一支血管病变,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单支病变组56例,多支病变组42例。按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再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 1.2.2 观察方法 颈动脉超声检查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超声仪。对所有疑似冠心病病人均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前安静休息15min,以B超显像法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以彩色多普勒显示管腔内血流空间分布及范围,观察细微硬化斑块,确定狭窄及阻塞部位。 1.2.3 颈动脉判定标准 ①AS的分型及等级积分[1]:正常:内膜无增厚,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IMT)<1.00mm,0分;Ⅰ型:内膜局限增厚,但IMT <1.2mm,1分;Ⅱ型: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但未造成明显狭窄,2分;Ⅲ型:20%≤管腔狭窄<50%,3分;Ⅳ型:50%≤管腔狭窄<99%,4分;Ⅴ型:血管完全闭塞,5分;②AS斑块Crouse积分法:将IMT>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 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亦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始发自儿童时代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出现临床症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聚集,因此以往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现在认为,本病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病变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 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 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s)。主要有:(一)血脂异常 血脂在血液循环中以脂蛋白形式转运,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等密度脂 蛋白(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各种脂蛋白导致粥样硬化

的危险程度不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乳糜微粒和VLDL被认为不具有致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它们脂解后的残粒——分别为乳糜微粒残粒和IDL——能导致粥样硬化。现已明确VLDL代谢终末产物LDL以及脂蛋白(a)(Lp(a))能导致粥样硬化,而HDL则有心脏保护作用。 血脂异常是指循环血液中的脂质或脂蛋白的组成成分浓度 异常,可由遗传基因和/或环境条件引起,使循环血浆中脂蛋白的形成、分解和清除发生改变。最近完成的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4S、WOSCOPS、FATS、REGRESS、CARE)采用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脂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结果显示降低血脂可以使各种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脑血管意外等)的危险性降低高达30%。其中心肌梗死危险性的下降高达62%。另外,调整血脂治疗后,粥样硬化病灶可以减轻或消退。 (二)高血压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中进行的许多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都确定高血压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血压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在115/75mmHg 至185/115mmHg的个体,收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一倍,临床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单位: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非冠状动脉性原因引起心脏生理需求超过冠状动脉释氧或心肌灌注不足,如贫血、严重心肌肥厚、主动脉瓣狭窄或严重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冠状动脉栓塞等则不包括在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 1.血脂异常目前认为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血脂异常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分Ⅱ(HDLⅡ)减低,载脂蛋白A(Apo 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 B)增高也被认为是致病因素。新近研究认为脂蛋白(a)增高是独立的致病因素。 2.高血压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一70%有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3.吸烟吸烟可造成动脉壁氧含量不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者戒烟后发病危险可减少。 4.糖尿病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高,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糖尿病病人心肌梗死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 5.肥胖肥胖者(超标准体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6.缺少活动缺少体力活动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而经常体力锻炼者血脂常较低,较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7.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无此类家族史者明显增高。 8.其他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期后,进食过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近年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存在胰岛素抵抗;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 【临床分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心肌缺血程度,可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各型: 1.隐匿型冠心病亦称为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无自觉症状,而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可无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以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症状严重,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 5.猝死型冠心病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新近文献中常提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约占所有冠心病病人的30%,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心绞痛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最基本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和(或)痉挛。其他病因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较为常见,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扩张症、冠状动脉栓塞等亦可是本病病因。 心肌平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冠状动脉中的氧,当氧的需求量增加时,只能依靠增加冠脉血流量来提供。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运动、心动过速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进行代偿,故正常人不出现心绞痛。 当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扩张性减弱时,限制了血流量的增加,使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时,其血流量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冠脉血液灌注量突降,其结果均导致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心肌血液供给不足,引起心绞痛发作。 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

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原因

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原因生活小常识:冰箱用一段时间之后,门有时候会变得很紧而不好开。用软布擦去箱体与箱门接触平面上的凝露,然后敷上一层滑石粉,即可手到病除了。 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原因 1、年龄与性别 临床研究统计,在四十岁以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患上冠心病的几率有所增高。提示: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血脂症 除开上述的年龄之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病因之一,因为胆固醇的升高会使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增加百分之三。 3、七情内伤 这个冠心病的病因是通常是外界所引起的,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这样会使精神受到创伤,情绪波动剧烈,使之气郁不畅,气滞血瘀,心脉弊阻,不通则痛。从而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4、饮食不节 指暴饮暴食,饱餐过度,尤其是进食高脂食物无节制,造成脾胃失调。脾属土,土生于火,脾为心之子,子病殃及

其母。 5、寒冷刺激 因为外界的寒冷刺激,而在先前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长期以往,血脉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中医解释为:“寒则凝,温则行”,“寒”可以“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可以“客于脉外”则脉寒,寒冷可使冠状动脉收缩,从而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然后发生心绞痛。 人的一生就是在风雨中来回穿梭,只有经历住这些风雨的考验,我们才会越来越成熟稳重,我今年50多了,这50年来我经历了生意上的失败,朋友的欺骗,病魔的缠身等等。每一次的苦难我都当做对我的考验,一次次的磨练,使我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些磨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年前我得了冠心病,面对苦难我从不退缩,我为了治好冠心病,各种药我都试过,那时候我就是个药罐子,整天对着一大堆的药。药是吃了不少,可就没一样有效果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滋味真是让我很难受。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困难想到了退缩,后来全靠是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叫做 的产品,我使用三个疗程,我的冠心病基本得到完全治愈。现在想想冠心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用心、坚持、永不退缩,所有困难都将不是困难。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是因,冠心病、动脉硬化是果。 一、动脉粥样硬化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厨房的下水管道经常堵,这是因为厨房的下水中油脂太多,经年累月粘附在管道内,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堵塞。 如果管道内壁光滑,油脂就不容易贴壁粘附;如果管道内壁粗糙,油脂就很容易粘附在管壁。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的“旅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比如说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就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并在该处聚集。这如同厨房油腻的下水,粘附在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我们称动脉粥样硬化。而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类似于管道内壁粗糙,更容易引起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说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是狼狈为奸,危害更大。 当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糖尿病等,二者和高

血压一样,也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全身任何部位的血管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量大的血管更容易发生,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大脑的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就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有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措施。 美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生活方式管理分四步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 胸骨体下段之后 B. 心前区 C. 心尖部 D. 剑突下 E. 胸骨体中、上段之后 【答案】E 【解析】P76;部位及放射部位典型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少数可放射于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着。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2. 不属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是()。 A. 吸烟 B. 高血压 C. 酗酒 D. 冠心病家族史 E. 高胆固醇血症 【答案】C 【解析】P77-79;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3)超重和肥胖; 4)糖尿病; 5)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身体活动 6)其他: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还不明确,但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3. 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的病因是()。 A. 高血压病 B. 脑动脉硬化 C. 肥胖 D. 糖尿病 【答案】A 【解析】P77;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 4. 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时胸痛的主要鉴别点是()。 A. 疼痛的时续时间及对含服硝酸甘油的反应不同 B. 疼痛的放射部位不同 C. 疼痛的性质不同 D. 疼痛的部位不同 E. 疼痛时是否伴有恶心 【答案】A 【解析】P76;1)冠心病心绞痛部位是胸骨上中段后方;发作时有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有焦虑冷汗,且发作时患者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2)心肌梗死突出的症状为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在半小时至几个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一般并不困难。 5. 高脂血症是以下哪种病理变化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 A. 胰岛素抵抗 B. 血管痉挛 C. 血栓形成 D. 肥胖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这一简称,目前虽被普遍应用,但它未表达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而有更广泛的含义。因为是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病,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词事实上包括所有这些情况所引起的心脏病变。但由于绝大多数(95%~99%)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一词来代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不甚确切,在临床上还是可行的。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流行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我国目前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较低发国家的行列,然而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近年有升高趋势。 二、诊断依据 诊断冠心病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各项实验室检查资料,其中最肯定的客观诊断依据是发现心肌有缺血的表现,同时证明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性病变。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最常用的无创伤性方法。如在静息状态中未见心肌缺血的表现时,还可进行动态心电图记录和(或)心脏负荷试验。后者常用活动平板运动、踏车运动等动力性负荷试验,或心房调博、过度换气试验等非动力性负荷试验。对不能急性运动试验的病人还可用药物负荷试验包括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腺苷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和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麦角新碱诱发试验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痉挛。 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是无创性检查,主要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核素心室显像等。心肌灌注显像常用201TI或99mTc-MIBI静脉注射使正常心肌显影而缺血或坏死区不显影的“冷点”显像法和用99mTc焦磷酸盐静脉注射使新近坏死的心肌显影而正常心肌不显影的“热点”显像法。也可用201TI或99mTc-MIBI作为指示剂结合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查出静息时心肌无明显缺血的病人。用113mIn、99mTc标记红细胞或白蛋白行血池显影有助于了解室壁运动、心室的射血分数等,可起与左心室造影相类似的诊断作用。目前常用的显像法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后者的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是目前估价心肌存活性最可靠的方法。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一、概述: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狭窄性冠状A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即冠状A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脏病。绝大多数由冠状A粥样硬化引起。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1.冠状A粥样硬化: 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发生部位以前降支,其余依次是右主干、左主干、左旋、后降支。 病变特点: ①近侧段多见,分支口处较重; ②早期斑块节段性分布,晚期可融合; ③横切面呈新月形狭窄; ④狭窄程度分四级:Ⅰ级 76%. 2.冠状A痉挛: 3.炎症性冠状A狭窄: 此外,各类动脉炎亦可造成冠状动脉口狭窄,但都比较少见。 二、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心肌耗氧增加,而供氧下降所致。心绞痛发生是由于心肌缺氧,造成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心脏局部的交感神经,反射致大脑产生不适感。临床症状是短暂性的心前区紧缩感或憋闷。 分型: 1.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轻,较少发作。 2. 不稳定型心绞痛(instable angina pectoris):发作十分频繁,镜下可有肌间质弥漫纤维化。 3.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多在无明显诱因时发作,发作时ST段升高(一般ST段下降)由冠状A痉挛引起。 三、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是指因心肌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95%发生于左心室,累及心壁各层(透壁性梗死),少数仅累及心内膜下层(心肌膜下梗死)。 (一)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thial infaction): 特点: ①主要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及由柱和乳头肌; ②分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大小约为0.5-1.5cm; ③严重者坏死可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的坏死,称为环状梗死; ④病变原因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弥漫。 (二)透壁性心肌梗死(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为典型心梗类型。大多位于左心室,且累及心壁三层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冠状A血栓形成; ②冠状A痉挛; ③心肌供血不足:过度负荷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亦可引起心肌梗死。 2.好发部位及范围: 与冠状A粥样硬化的供血区域一致。其中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为左冠脉前降支供血区。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为右冠脉供血区。此外,左心室侧壁相当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

冠心病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解剖及功能的原因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心脏病。冠状动脉以外原因如严重的体循环低血压、休克而继发的心肌缺血、缺氧,不能诊断为冠心病。 本病是心内科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 第一节病因和危险因素 (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异常情况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图) 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血管血管内膜下脂质的沉积,粥样斑块,血栓的形成,使血管阻塞) 2.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如:先天畸形及(或)变异、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栓塞、创伤、炎症、受压等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 1.高血压 2.高脂血症 3.糖尿病 4.吸烟 5.性别 6.遗传因素 7.肥胖 8.体力活动过少 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知识点:冠心病的概念 第二节冠心病的分类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无症状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第三节心绞痛 (一)心肌氧供求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发作性胸痛 不典型症状 体征 (三)心绞痛的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可正常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 (3)心电图负荷试验(图)可为阳性结果。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不高,尤其女性 图:心电图负荷试验 (4)动态心电图:可及时记录与症状相关的心电图改变。 2.超声心动图及负荷试验 3.同位素动静态心肌显像 4.冠状动脉造影(图4-1、4-2)及药物试验 图:左前降支病变(箭头) 这种严重的狭窄威胁左室前壁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图:右冠状动脉病变(箭头)优势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威胁下壁、后壁以及右心室血液供应。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三种。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心脏解剖

冠心病发生 冠心病的大体病理学外观 1.疾病介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2009版)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CD-10:I25.1 )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9-CM-3 :36.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可有心绞痛发作史。 2. 临床表现:可有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饱餐时心前区憋闷、不适,心律失常等。 3. 辅助检查: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9-CM-3 :36.1)。 (四)标准住院日11-1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I2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疾病编码 2. 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诊断明确。 3. 有手术适应证,无禁忌证。 4. 年龄≤70 岁。 5. 心功能≤III 级或EF≥45%。 6.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 天。 1.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血生化全项(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血肌钙蛋白、胸部CT,肺功能检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取材血管超声、腹部超声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 天。 1.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题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3、掌握临床表现 4、掌握实验室检查 5、掌握诊断方法 6、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1:冠心病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 2:年龄:多发生在40岁以后; 3:男性多于女性; 4:脑力劳动者多。 发病率:①我国近年呈上升趋势,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 ②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美国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0%。

三、分型 (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亦称隐匿性冠心病Latent CHD)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 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C H D)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五)猝死型冠心病(Sudden death CHD)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上述五种临床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的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其临床表现可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四、病因 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 其次: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改变)少见:冠状动脉的其他病变:如梅毒、炎症、栓塞、结缔组织病、创伤、先天畸形等。 第一节: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一、概念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

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介绍

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介绍 其实随着现在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很多人都步入了亚健康的队伍之中,也不注意平时好好的休息,只顾着拼自己的事业,忽略了身体的健康,就会导致自己有可能得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皮穿刺周围动脉将带球囊的导管送人冠状动脉到达狭窄节段,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球囊扩张时:①斑块被压回管壁;②斑块局部表面破裂;③偏心性斑块处的无病变血管壁伸展。在此过程中内皮细胞被剥脱,它的再生需1周左右,此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游移,使撕裂的斑块表面内膜得到修复。 2.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将以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刻制或绕制成管状而其管壁呈网状带有间隙的支架(裸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已经或未经PTCA扩张的狭窄节段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畅通,是弥补PTCA的不足特别是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PCI。

其作用机制为支架植入后满意的结果是所有支架的网状管壁完 全紧贴血管壁,支架管腔均匀地扩张,血流畅通,可减少PTCA 后的血管壁弹性回缩,并封闭PTCA时可能产生的夹层,可使术 后残余狭窄程度降低到20%以下。术后支架逐渐被包埋在增厚的动脉内膜之中,内膜在1~8周内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覆盖。支架 管壁下的中膜变薄和纤维化。药物洗脱支架又称为药物涂层支架,是在金属支架表面涂上了不同的药膜,此种支架植入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被抑制,使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但药物洗脱支架使血管内皮化过程延迟而造成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裸支架为高。 3.PCI术前、术后处理PCI术前需作碘过敏试验,查血小 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择期手术者,术前禁食4~6小时,术前3~5天开始服用氯吡格雷 75mg/d,阿司匹林100~150mg/d;如为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 凝药者,应于术前嚼服阿司匹林300mg,口服氯吡格雷300mg。 术中常规使用肝素抗凝,急诊PCI时有时需加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术中及术后鞘管拔出前应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鞘管 拨出后局部压迫止血15~20分钟,如无出血则可加压包扎,包 扎后仍应密切观察,防止局部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讲课教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指导 【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筒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分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冠心病。 【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少活动、家族史,其他如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女性绝经后,进食许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性情急躁竞争性过强,工作专心而不注意休息、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均易患冠心病。 一、心绞痛 【概念】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最基本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和(或)痉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时,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或类似激肽的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传至大脑,产生痛觉。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也可在饱餐、寒冷、阴雨天

气、吸烟酗酒时发病。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肩、左譬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咽、颈、背、上囊部等。胸痛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煞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也可一日内多次发作。临床上男性多与女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的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肥胖、吸烟史者,发病率更高。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静息时,约半数患者为正常,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也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有时可出现T波倒置。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波抬高,运成形术或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也可行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可使病情得到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心肌及血管功能的恢复;忌饱餐,宜少食多餐,每顿七八分饱,每日可增至五餐,两餐之间可增加些水果;伴有糖尿病及肥胖者要控制热量,减轻体重,食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控制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要选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烹调油。如豆油、菜籽油等。避免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松原市中医院杨亚波主任中医师目录: 一、病因病机二、诊断依据三、鉴别诊断四、分证论治五、中医特色疗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病。 目前西医治疗在稳定斑块,抗凝,抗缺血药物治疗的常规应用基础上,应用了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疗法;心动过缓应用起搏器,这些疗法使得心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显著提高。 在显著提高的同时,显现出的对于人体负创伤的弊端也随之出现了。 为此一部分病人拒绝这种有创治疗,也有一部分病人失去有创治疗的最佳时机,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显现出特有的优势。 对于胸痹心痛病本着医圣张仲景阳微阴弦理论,以及心动过缓阳气虚衰理论,奠定了重点病种的主要病机,我科经多年的临床 1 / 10

观察,总结出痰瘀互阻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为此治病求本,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动过缓一直以来也是本专科主攻方向。 现主要阐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而成胸痹。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则成胸痹。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 心阴亏虚或心阳不振,可使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动脉硬化的成因与治疗

动脉硬化的成因与治疗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病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疲劳、眩晕、呼吸困难……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膳食: 1、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 2、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3、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动脉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层的弹力纤维,弹性大,故又称弹力型动脉。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等的中层富含平滑肌,故又称肌型动脉。小动脉指管径在1mm 以下的动脉,也属于肌型动脉,但内弹力膜薄而不明显,中膜的平滑肌亦很少。 动脉硬化主要分为: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细动脉硬化 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其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开始为细小动脉痉挛,其后小动脉内膜下玻璃样变,弹力纤维增厚,随病程进展,中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继之中层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脏器缺血,并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损害,其中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肾脏细小动脉硬化、狭窄可使一些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即肾硬化。病程后期,肾小球可大部消失,

(推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的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病例简介 患者,陈国强,男,78岁,因“反复胸闷胸痛5+年,复发加重1+天。”入院于2015年9月4日 23:08。 主要表现:因反复胸闷胸痛发作,我院住院,经冠脉CT等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长期服用相关药物治疗。本次入院主要因患者活动后出现阵发性前胸骨下段及心前区胸闷,胸痛1+天,多为隐痛,持续10+分钟,频繁发作,精神不佳,肢体乏力,胸痛无放射及转移,症状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心悸,无心前区频死感,无呼吸困难;患者交替含化速效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片,症状有减轻,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压3极极高危,左房增大”,前列腺增生,胆囊结石,病毒性脑膜炎,2型糖尿病,糖尿病伴皮肤溃疡,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肢静脉曲张及动脉粥样硬化症,阑尾切除术等病史。 查体 T36.1℃,P80次/分,R22次/分,BP166/78mmHg ;步入病房,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欠佳,口唇发绀,伸舌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确切干湿罗音,心界饱满,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低,未闻及杂音;腹部区阳性体征右下腹可见陈旧手术瘢痕;右下肢小腿外侧可见纱布覆盖,内见大小约1*2.0cm部分结痂皮肤溃疡,未见明显渗液及渗血,双下肢可见多条曲张静脉,双下肢略肿。 辅助检查 2015.08 川医心脏彩超:左房增大,室间隔增厚,升主动脉稍增宽。 2015.09.04 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015.9.05 血常规WBC8.8*109/L,N70.4%,Hgb151g/L,C反应蛋白1.1mg/l。 生化:ALT,AST,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心肌酶CK,心肌肌钙蛋白异常。 凝血三项及D二聚体未见异常。 2015.9.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