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阶段。古文字学是一门有实用意义的学科,它与考古学联系紧密,具有相辅相成的重大作用。古文字学往往能说明考古学中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在现代,我国的考古学迅速发展,通过发掘不断发现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这便要求运用古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释读研究。当前专门从事古文字学工作的人数还很少,而新出的古文字材料日益增加,现有人力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普及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迫在眉睫。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大地上众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即使十分熟悉现代汉字的人,没有特殊训练也不能通读古文字。在许多人心目中,古文字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实际上古文字有其本身的规律。研读这种规律,释读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奥秘的学问,就称为古文字学。从古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我们一般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发现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今天的古文字学和以往的金石学是不相同的。我们主张继承金石学的优良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当代水平的古文字学已近是具备有新的面貌的现代学科。现在的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成熟的,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的独立学科。说古文字学是成熟的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古文字学本身业已具有几个可以独立的分支。大体说来,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不难看出这四个分支是各以古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为基础的。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可称之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由于可资探究的材料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为一种分支学科,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商代的文字材料较多,有青铜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辞,即所谓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河南阳殷墟出土的,时代属于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研究构成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通称为甲骨学。青铜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学的另一分支。商代的青铜器已有铭文,不过商代的铭文一般较简短,到西周才发现为可与《尚书》比美的鸿篇巨制。而且,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此外只有数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铜器的研究。战国时代的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不仅材料种类繁多,文字的分歧变化也比较复杂,需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来专门考察。由于这样的原因,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出现了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第四个分支是简牍、帛书的研究。简帛在近些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简帛尤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当然,根据我们队古文字学涉及年代下限的规定,汉武帝以下的简牍已超出古文字学的范围了。文字包括形、音、义三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总是从辨明文字的形体着手的,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古文字学应以字形的研究为主,甚至只限于字形的研究。其实,文字的形、音、义三者是

不能截然分开的。只研究形而不兼顾音、义,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代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殷代的天命神权思想,但他们并不完全依赖天命,而是引进了“德”范畴,以解释王朝兴替、人事兴衰等社会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期,变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对于我们现在都有重大影响力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思想精髓。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秦汉时期确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官僚政治制度。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及其相应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汉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强化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等特点,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影响整个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从清代到“五四”,是中国文化的衰败期,也是其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有新旧杂陈的特征。明清之际,封建制度已走向没落,文化出现衰败现象。一些具有启蒙思想的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批判。然而,思想启蒙的道路是坎坷的,启蒙思想出现了曲折回流。特别是清统治者妄自尊大的闭锁心态,导致了因循守旧,排斥新思想、新科技的现象,最终导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由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其精华的部分。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之前的文化已经不适用于我们的当代社会,甚至有一些还会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辨别良莠,抛弃封建糟粕。

从一方面来说,当前我们正处以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固然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也不可忽视。功利主义、现世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甚至极为有害的思想观念,侵蚀着什么的社会。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道德底线有所下降,而我们面对这样的现象,可以从中国文化中学习吞纳百川的气概,学习开放的心灵,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封建时代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少至今已丧失合理性的东西,其中某些内容,如因循守旧、唯上唯书、任人唯亲等,早已成为我们的绊脚石。面对这样的文化糟粕,我们应当果断舍弃,避免其阻碍我们前行的脚步。

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成分,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发挥过规范人心、整合价值、凝聚力量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应当主义开掘其中的积极成分,赋予时代精神,使之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协调发展服务

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12552677.html, 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王春艳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7期 【提要】本文就《诗经》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方位词“南”进行辨析,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南亩”“南山”进行具体分析,由此我们可知“南”这一方位词,有着温暖和煦、丰年祈福之愿,有着少妇思君、忧心忡忡之情。随着对“南”与长养、情思、尊愿等方面的分析,可见方位词“南”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并影响深远。通过对方位词“南”的探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诗经》的认识,从而揭开遥远先秦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诗经方位词“南” 文化内涵 《诗经》作为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其所包含的先民思想、风俗习惯、地理方位等都是我们了解先秦人民生活风貌的重要载体。关于《诗经》中方位词“南”,此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譬如张德鑫的《方位词的文化考察》,方经民的《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经过统计》,金安辉的《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更加具体、深刻地分析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据统计,《诗经》中“南”出现了81次,那么《诗经》中的“南”是仅指方向的方位词呢,还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文化义,周一农的《词汇的文化蕴涵》中指出“文化义,指的是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映一个名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义”。①因此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就是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分析。下面我们将对《诗经》中的方位词“南”进行逐步探讨,从而还其完整面貌。 一、“南”与长养 万事万物皆有源头,那么方位词源于何处?先秦人民不像现代人一样可以用多种方式指认方向,他们最先感受到的是自身和空间的环境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四方就是根据太阳这一参照物来确定的。即太阳升起处定为东方,落下处定为西方,直照处定为南方,背阳处定为北方。这就是人们对方位最初的认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方位词,更加术语化,其实还是指东、西、南、北等。 经统计,我们发现《诗经》中“南”多有表示南方的意思,《说文解字》:“南,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即南方是夏天草木繁盛的象征。《诗经》中《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漢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这些例子不仅表明这些草木生长在南方,也进一步表明了南方的“樛木”“乔木”“蕨”是何其丰茂,这正如《白虎通·五行》中“南方主长养”的说法,又《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所以南方是温暖和煦的,也是植物生长的好地方,是生命的象征。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大观楼位于风景秀丽的昆明西南郊滇池畔,建于康熙二十九年。大观楼四周视野开阔,滇池烟波浩渺,从西山俯瞰,大观楼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可谓洋洋大观,故取名大观楼。大观楼自建成后便成了省城第一名胜,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翁超凡脱俗,所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此而扬名天下。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幼时随父入滇,天资聪颖,年轻时参加童试,因不愿受其搜身之辱,便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为布衣。髯翁博学多识,却贫困潦倒一生,晚年只能靠卖卜为生。他所作的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共180字,就字数而言,并不是最长者,但就思想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论,大观楼长联古今第一的美誉实至名归。关于此联的艺术成就,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但就文化内涵而言,前人涉及较少,所以本文试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长联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大观楼长联的语言特色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一般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为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意在讽刺袁世凯,虽然上下联字数不等,却很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也被接受和广泛传诵。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要求上下联平仄要对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是要求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四是要求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髯翁所作的大观楼长联立意高远,气势磅礴,除了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之外,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值得玩味。 (一)长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长联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气势如虹,意境深远,为长联增色不少。 1.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长联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如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联中就用神骏来比喻昆明东边的金马山;灵仪喻西面的碧鸡山;用蜿蜒来形容北面的长虫山;缟素喻南面的白鹤山。这样一来,就把滇池四周静态的山脉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前边的看字,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立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看吧:东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长虫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白鹤山如白鹤翱翔。此外,上联中还用蟹屿螺洲比喻滇池中沙洲的独特形状,用风鬟雾鬓比喻岸边摇曳多姿的垂柳。 2.排比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 长联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作者在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时,运用了空间排比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运用到句子中,构成排比句。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作者在概括这些历史事件时,运用了时间排比的手法,把发生在云南的历史大事按朝代顺序排列。再如上联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了景物排比和数字排比。作者并不局限于一物,而是眼观八方,笔落四面,把所看到的香稻、晴沙、芙蓉、杨柳逐一排列,并与下联的疏钟、渔火、秋雁、清霜等景物形成对仗。分别用明朗和清冷的色彩词把整个滇池周边的景物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四、万、九、三等数字排比,使长联读起来更具有节奏感。 3.典故的恰当运用 用典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古人的话语或把历史故事概括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用典也是大观楼长联语言的一大特色,像汉习楼船出自《史记·平淮书》,历史史实是:汉武帝为了攻打云南滇池周边的少数民族,于是在长安大修昆明池,治

方位名词的特殊用法及其文化本源_王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4.2008方位名词的特殊用法及其文化本源 王刚 (北方民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古今汉语方位词没有大的差异,一般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份,往往和其他名词结合,表示时间、方位等。由于方位词意义的纷繁复杂,有些方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已经脱离了定位的原义,含有特定的意义了。人们对方位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表象,是主从统一观,时空统一观、对立统一观的结晶,是在一定的思维文化模式指导下产生的。 [关键词]方位词;特殊用法;文化本源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4-0091-04 一 方位词是表示方向和事物相对位置的词,它基本上属于名词的范畴。古今汉语方位词没有大的差异,主要有/东、西、南、北、上、中、下、内、外、前、后、左、右、间、旁0等。方位词一般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份,往往和其他名词结合,表示时间、方位等。古今汉语方位词在构成上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方位词前都可以加上/之0、/以0构成前加式结构,如/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西、以里、以外0,/之上、之下、之左、之右、之南、之北、之内、之外、之中、之间0等。方位词还可以成对并列联用,如/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东西、南北、中间0等。方位词可以直接加在名词前后,如古汉语中/上赏、中赏、下赏、上宾、下人、车左、车右0等,以及现代汉语中/上士、中士、下士、上将、中将、上校、中尉、上级、下级、里屋、外屋、上房0等。人们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很早就有了平面方位的概念,继而又获得立体空间的概念,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东、西、南、北、上、中、下等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它体现出了古人的方位空间观。关于/东0,5说文6曰:/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日木。0按许慎的说法,/东0是由/日0和/木0组合而成。/日0升到树木的半中腰,表示东方。这种说法未免有点意合。在甲骨文中,/东0像两头扎起来的一个大口袋,它的本义就是代表/东西0(物)。/东0作/东方0讲,是假借之理。因为古时候主人之座在东,宾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为/东0,如/作东0、/东家0等,/东0就获得了方位的概念。这种观念的确立和古人崇尚礼仪的思维文化模式是相一致的。关于/南0,5说文6认为,/草木至南方而有枝任也。05段注6载,/南,任也,与东、动也一例。古南、男二字相假借。05徐笺6记,/古音南任相近,古南夷之乐曰任。0看来,/南0之为方位词也属于同音假借之理。关于/西0,5说文6曰:/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0古文因以为,东西之西,/西0的本义就是/栖0。上古根本就没有/栖0字,而要表示/栖0的意思时就写/西0。至于/西0表示方位,也是假借之理,它和鸟栖的时间有关,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观。关于/北0, 5说文6解释为二人相背,这是它的本义。至于用/北0表示方位,同样属于假借之理。北和南是相对立的,古人建屋多南向,则南方为前,北方为后,人们常向南背北,这就产生了北方的概念,这是辨证对立统 [收稿日期]2008-05-07 [作者简介]王刚(1962))男,北京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