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忧汤在陈士铎_辨证录_中治疗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_吴礼龙_王臻_秦竹

无忧汤在陈士铎_辨证录_中治疗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_吴礼龙_王臻_秦竹

无忧汤在陈士铎_辨证录_中治疗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_吴礼龙_王臻_秦竹
无忧汤在陈士铎_辨证录_中治疗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_吴礼龙_王臻_秦竹

125

第16卷 第3期 2014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3 Mar .,2014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为清代医学家。陈士铎既重视研究经典,又重视临床研究,一生著作有20余部。《辨证录》就是其中之一,该书尤重视辨证处方,用药新颖,且具有独特的见解。无忧汤出自《辨证录?不寐门》,该方由白芍五钱,竹茹三钱,炒枣仁三钱,当归五钱,人参三钱组成。笔者通过对《辨证录》的研究发现,陈士铎对无忧汤的应用广泛,其加减变化对多种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现将无忧汤加减的临床运用进行如下分析研究。

1 不寐证

人之寐寤,由心神控制,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

规律转化的结果,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辨证录?卷之四?不寐门》记载:“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治法宜补少阳之气,然补少阳,又不得不补厥阴也。盖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为表里,补厥阴之肝,正补少阳之胆耳。方用无忧汤:白芍五钱,竹茹三钱,炒枣仁三钱,当归五钱,人参三钱,水煎服。一剂睡宁,四剂痊愈。方中白芍入肝入胆,滋肾养阴,合当归养血柔肝以补胆虚;人参健脾益气,《金匮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佐以枣仁安神,竹茹清

热化痰、除烦安神。全方配伍能益气补肝血,而达调理脏腑阴阳之功。

按 众多医家认为不寐的病机为心肾不交,治法也多从心肾进行治疗。而陈士铎认为多属于肝血不足、胆气虚怯。胆属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之间,心肾交接之会也,心之气由少阳以交于肾,肾之气亦由少阳以交于心;肝主藏魂,肝血足则魂藏,肝血虚则魂越,游魂亦因虚而变。本病属肝血既亏,肝脏之中无非邪火之气,木得火而自焚;胆气虚怯,而不敢相延心肾二气相交,心肾乃怒其闭门不纳,两相攻击,故胆气愈虚,惊悸易起,益不能寐耳。

2 健忘证

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症。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陈士铎认为,健忘多因情志抑郁引起者,病机以肝气郁滞、心肾不交为主。《辨证录?卷之四?健忘门》记载:“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治法必须疏肝理气、交通心肾。方用无忧汤加减(通郁汤):白芍一两,茯神三钱,人参二钱,熟地三钱,玄参三钱,麦冬三钱,当归五钱,柴胡一钱,石菖蒲五钱,白芥子二钱,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二剂而郁更解,四剂而

无忧汤在陈士铎《辨证录》中治疗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

吴礼龙,王臻,秦竹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目的:总结清代医家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应用无忧汤治疗情志及心身疾病的经验,为指导临床用药

提供思路。方法:对《辨证录》中有关无忧汤治疗情志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主要应用在不寐、健忘、呆病、怔忡、郁证等疾病中有相关论述。结论:以肝血不足、胆虚易惊为主要病机的情志疾病,均可应用无忧汤加减治疗。

关键词:无忧汤;心身情志疾病;经验举隅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3- 0125- 03

收稿日期:2013-07-1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吴礼龙(1989-),男,云南泸西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身疾病防治规律研究。通讯作者:秦竹(1964-),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从事心身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

Wuyou Decoction of Dialectical Recorded in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 Exemplars of Experience of CHEN Shiduo

WU Lilong,WANG Zhen,QIN Zhu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HEN Shiduo using Wuyou Decoction in the Dialectical Recorded in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 in Qing Dynasty,and to provide idea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 :Some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experience in the Dialectical Recorded in Treatment about Wuyou Decoction were search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Wuyou Decoction was mai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forgetfulness,dementia,palpitation,depression syndrome and other diseases. Conclusion :Emotional disorders due to liver blood deficiency or gallbladder timid and being easily frightened can be treated with Wuyou Decoction.

Key words :Wuyou Decoction ;emotional disorders ;exemplars of experience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3.045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6卷

郁尽解。方中白芍柔肝养血;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三药合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佐以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熟地、玄参、麦冬滋补肾阴,交通心肾,寓“滋水涵木”之意;茯神、石菖蒲利窍安神。

按全方配伍无刻削干燥之失,直解其肝中之沉滞,使肝血大旺,既不取给于肾水,复能添助夫心火,肝肾一气贯通,则遗忘失忆之病可愈。然欲通肝气,必须仍补心肾,要在于其补心、补肾之中,而解其肝气之郁,则郁犹易解,不至重郁。陈氏认为肝气最急,郁则不能急矣;水为木之母,肝木之郁,肾气来滋,体现:

“虚则补其母”之意。

3 呆病证

呆病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陈士铎认为主要病机为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上扰清窍,使神明不清而成。《辨证录?卷之四?呆病门》记载:

“人有呆病终日闭门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物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谓是必死之症,尚有可生之机也。”治疗以开郁逐痰、健脾通气为主。方用无忧汤加减(转呆汤):人参一两,白芍三两,当归一两,半夏一两,柴胡八钱,生枣仁一两,附子一钱,菖蒲一两,神曲五钱,茯神一两,天花粉三钱,柏子仁五钱,水十碗,煎一碗。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合白芍、当归柔肝养血,则肝气得舒,心脉自散,神明自清;合用健脾祛痰之剂,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则正气足而邪气自散,健脾而痰自消;尤妙用石菖蒲开窍祛痰,则神明自清。

按此方大补其心肝之气血,加祛痰开窍之药,则肝中枯渴得滋润而自苏,心内寡弱得补助而自旺,于是心气既清,肝气能运,力能祛逐痰涎,随十二经络而尽通。陈士铎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食炭为呆病可生之机。炭乃木之烬也,呆病成于郁,与病必伤肝木,肝木火焚以伤心,则木为心火所克;肝中之血尽燥,而木为焦枯之木矣,炭乃木之同类。夫炭无滋味,而今食之,是胃气未绝也,治胃气则病可愈。

4 怔忡证

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觉控制的一种病证。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多呈发作性或可持续性。陈士铎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肝、胆、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辨证要点以肝虚胆怯为主。《辨证录?卷之四?怔忡门》记载:“人有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方用无忧汤加减(制忡汤):人参五钱,白术五钱,白芍一两,当归一两,生枣仁一两,北五味一钱,麦冬五钱,贝母五分,竹沥十匙,水煎服。一剂而怔忡少定,二剂而更安,十剂痊愈。此方肝胆同治,肝与胆为表里,治胆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不衰也;心与胆为子母,补胆而兼补心者,子强而母自不弱也。本方不全去定心,而反去补肝以平木,则火不易动;补肺以养金,则木更能静起,木气既静,则肝中生血,自能润心之液,而不助心之焰,怔忡不治而自愈矣。

按人以为心虚故也,然而心虚由于肝虚,肝虚则肺金必旺,以心弱不能制肺也;肺无火锻炼,则金必制木,肝不能生心,而心气益困,故补心必须补肝,而补肝尤宜制肺。陈士铎认为肝虚必致胆虚。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实非怔忡也。治法徒补心而不补各脏腑之气,则怔忡之病不能痊,补各脏腑之气而不补胆之气,内无刚断之风,外有纷纭之扰,又安望心中之宁静乎!故必补胆之气而后可以去怯也。

5 郁 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本病病机总属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陈士铎认为其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辨证录?卷之四?五郁门》记载:“人有畏寒畏热,似风非风,头痛颊痛,胃脘饱闷,甚则心胁相连胀闷,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作楚,甚则耳鸣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识人,人以为风邪之病,谁知是木郁之症也。”治法宜急舒肝胆之本气,然徒舒肝胆之本气,而不滋肝胆之血,则血不能润,而木中之郁未能尽解也。方用无忧汤加减(开郁至神汤):人参一钱,香附三钱,茯苓二钱,白术一钱,当归二钱,白芍五钱,陈皮五分,甘草五分,炒栀子一钱,柴胡五分,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再剂而郁尽解也。此方无刻削之品,而又能去滞结之气,胜于逍遥散多矣。

按夫木属肝胆,肝胆之气一郁,上下不能行于心包,下必至刑于脾胃。人身后天以脾胃为主,木克脾土,则脾不能化矣;木克胃土,则胃不能受矣。脾胃空虚,则津液枯槁,何能分布于五脏七腑哉!且木尤喜水,脾胃既成焦干之土,则木无水养,克土益深,土益病矣;土益病,则土不生肺,而肺金必弱,何能制肝!肝木过燥,愈不自安而作祟矣。

6 现代研究

无忧汤在抗抑郁方面的临床疗效确切。秦竹等[1]通过临床观察无忧汤治疗抑郁症40例的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无忧汤加味治疗抑郁症,痊愈21例(占52.5%)、显效9例(占22.5%)、好转7例(占17.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92.5%。治疗后SDS、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无忧汤具有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其中精神抑郁、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有较显著的改善,说明无忧汤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抑郁、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尤为明显。通过抑郁症中医治疗的配伍规律研究,发现古代方剂治疗抑郁症药物使用频数统计人参最高201次、白芍77次、酸枣仁73次、当归115次、竹茹9次。现代方剂当归64次、白芍63次、酸枣仁34次、竹茹15次、人参14次。

现代研究表明,无忧汤中各药物均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白芍能通过调节脑内单胺神经递质的含量[2](5-HT、NE、DA)或激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3](HPA)轴,而达到抗抑郁的作用。人参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增强作用[4];其作用机制与脑内NE和5-HT的含量有关[5]。酸枣仁

126

第八章 脑血栓形成

1.脑血栓形成: 答案:是指颅内、外脑动脉管壁在发生病理改变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腔闭塞而言。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章节:第八章急性脑血管病 2. 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其次是。按性质可将急性脑血管病划分为和两大类。答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的动脉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题型:填空题 难度:1 3.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和。 答案: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题型:填空题 难度:2 4. 西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而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复杂,与、、、、、六端有关; 答案: 动脉粥样硬化|风|火|痰|瘀|虚|气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5. 中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的病位在;基本病机是,, ;病性为,。 答案: 脑气血逆乱痰瘀互阻上犯于脑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6.在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常用的溶栓药物是 和。 答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 题型:填空题 难度:3 7.在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时,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是;若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其治疗者,可改用或。 答案: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8.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糖尿病 B.高脂血症 C.肥胖 D.高血压 E.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E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9.中医学认为,引起脑血栓形成的直接病理因素是:() A.风、热、痰、瘀、虚、气六者 B. 风、火、痰、瘀、虚、气六者 C.风、痰、瘀、虚、气五者 D. 风、火、痰、瘀、虚五者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得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第一章概述 随着社会得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得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得物质享受与更大得独立空间得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得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得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得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得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得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得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得不良心境与情绪,缓解各种各样得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 情志:情志就是中医学对情绪得特有称谓,也就是中医七情学说得核心概念。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与用。《说文解字》解“志”为“意”。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就是人与高级动物共有得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得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得情志体验情志表情与相应得生理与行为得变化;它发生在特定得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得主观需要与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就是人或动物所有得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得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得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得特定活动)”。具体得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得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得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与功能得正常运行,致人生病。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梅核气”及“百合”等,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

中医情志与五脏五行 前言:晚间食饭,巧见文化中国:《养生之道》之七调好情绪成良医,颇感兴趣,亦欲从中聊慰吾心,遂搜罗整理,了然于心,并与之共阅。 在中医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 中医情志分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为“七情”。 中医认为,适度的七情,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反之,七情失度,就会引生疾病,需要治疗。喜,在五行属火,在五脏属心; 怒,在五行属木,在五脏属肝; 忧、悲,在五行属金,在五脏属肺; 思,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 恐、惊在五行属水,在五脏属肾。 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大喜伤心,多忧伤肺,大怒伤肝,多思伤脾,多恐伤肾。 依据中华传统中医五行图: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 金、木、土、水、火是相克的关系 所以情志上相生关系为喜生思、思生忧/悲、忧/悲生恐/惊、恐/惊生怒、怒生喜情志上相克关系为怒克思、思克恐/惊、恐/惊克喜、喜克忧/悲、忧/悲克怒下面分别以事例说明。 怒克思:愤怒可以克制思结。中医言:“思则气结”。思考某一问题而长期获得不到答案,气机就会结滞,引发疾病,轻则食欲减退,心情抑郁不畅,重则思考力下降,不堪思考。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病,请宁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但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了,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起身大骂文挚。经这一怒一骂,齐王的病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为什么怒能克思呢?“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了知这个道理后,我们也不必非要用激怒的方法。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欲长期进行某种研究性思考,那么一定要天天安排出身体煅炼的时间,只有这些,才能将思考坚持下去。 出处:儒书言:齐王疾痟,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论衡?道虚》) 释:赵简子病,扁鹊治,亦怒之。物理论曰:“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太平御览》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第一章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 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志”为“意”。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

肝主疏泄论文情志疾病论文

肝主疏泄论文情志疾病论文肝主疏泄论文情志疾病论文肝主疏泄论文情志疾病论文 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究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观察肝主疏泄对患者机体的临床作用。方法:通过观察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变化,做好心理预防、辩证疏导调理情志、治养同步预防、对悲伤情绪占主导患者进行肝主疏泄指导。结果:通过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可以起到使患者机体气息理顺的作用。结论:肝主疏泄可以有效调整情志变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平稳顺和患者机体气血平衡,使之更好地协调肝脏功能。 【关键词】肝主疏泄;情志疾病;预防 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提出肝主疏泄的理论,其文载道: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可以起到使患者机体气息理顺的作用,由此预防情志疾病是肝主疏泄的重要表现,由此本文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核心预防情志疾病进行探讨,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肝主疏泄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活动是与人体七情六欲及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精神上得刺激和不良的环境的相互影响,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不同形式的消极心理,均会影响患者正常的气血运行,而引起各种疾病。消极的心理活动在中医治疗中属于一种异常情志范畴,肝主疏泄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的血气平衡,调理和顺情志。临床治疗表明,肝主疏泄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肝脏是患者心理调节的重点,肝脏能否正

常功能运转,取之于肝之疏泄调达。中医理念中,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由此肝主疏泄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情志变化,以此促进血液运行,气血平衡,最终达到通过肝主疏泄理论来预防情志疾病。 2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变化 肝主疏泄主要表现为维持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状态[1]。患者机体气机失调就会郁闷、急躁易怒而引起胸部气胀、月经不调、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腹痛腹泻、呃逆嗳气等临床症状。正常的情志表现,主要是依据正常的气血运行,如果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血气运行紊乱,引起气机失调,肝郁不畅,而诱发多种相关疾病。 日常生活中,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气郁、犹豫不决、心事重重等均会引起肝火气滞,气滞的部位不固定,表现为胀痛、攻痛、牵痛等,时轻时重,疼痛随肠鸣、矢气后而逐渐减轻[2]。情志阻滞、气闷内伤所致的肝气郁结、血气受阻,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胸肋胀痛、乳房肿胀、胃脘胀闷、小腹胀痛、不定位置的关节和肌肉酸胀疼痛、舌苔薄白、舌部淡红、脉弦。上述病情会引起患者在精神状态上愈加低落,表现为心情压抑,郁闷不言,急躁易怒。 3观察与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世界,肝脏属木,喜条达,具有调节精神情志,对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在对症治疗的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多愁善感、忧愁难解,甚则悲伤不止。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化和五脏精气的关系体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路,那就是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化和五脏功能、体内精气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神意识活动而存在,这是中医对情志的独特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效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应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如遇到开心的事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会哭,遇到恐惧的事会害怕、紧张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情志的变化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情志是物质的,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产物,而影响情志变化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通过五官和外界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通过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根据外界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态,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适应。在五脏的自身调整过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这种精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在内就是脏腑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外就是各种精神情志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受到突然的惊吓,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单选题 1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和(或)桥接坏死主要见于() A、急性重型肝炎 B、急性普通型肝炎 C、慢性普通型肝炎 D、亚急性重型肝炎 E、急性普通型黄疸性肝炎 2 与溃疡病发病无关的是() A、胃酸分泌过多 B、幽门螺杆菌感染 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D、高钙血症 E、遗传因素 3 肝硬化并发肝昏迷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 B、肠道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分解引起氨中毒 C、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D、代谢性酸中毒 E、胆色素代谢障碍 4 在溃疡愈合期,填补溃疡的是() 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 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 C、上皮细胞和肉芽组织 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 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 5 酒精中毒时什么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 A、心肌细胞 B、肝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脾 E、骨骼肌细胞 6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 A、慢性肠炎 B、慢性胃炎 C、慢性胃溃疡 D、肠腺瘤 E、肠腺癌 7 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则死因可能是() A、肝腹水 B、肝动脉硬化 C、肾出血 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 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 8 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9 某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腹水,呕血,腹壁浅静脉曲张出现海蛇头。则形成此症状的原因是() A、胃出血 B、肠出血 C、肺淤血 D、肝炎 E、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10 急性暴发型肝炎肝细胞的主要病变是() A、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B、肝细胞胞浆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形成 C、多数散在点状坏死 D、弥漫性大片坏死 E、大范围桥接坏死 11 下列哪项是诊断门脉性肝硬化的可靠依据?() A、腹水 B、脾肿大 C、肝掌及蜘蛛痣 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E、侧枝循环形成 12 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下列哪个部位易引起大出血?() A、胃小弯 B、幽门 C、十二指肠下段 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E、胃底 13 下列哪种病变常出现肠上皮化生?() A、表浅性胃炎 B、胃溃疡恶变 C、肥厚性胃炎 D、萎缩性胃炎 E、疣状胃炎 14 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A、腺癌 B、粘液癌 C、未分化癌 D、鳞状细胞癌 E、小细胞癌 15 有关胃溃疡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2cm以内 B、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1cm以内 C、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1cm以内 D、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2cm以内

浅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

论文关键词:心身疾病;中医心理学;情志因素;心身医学论文摘要: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痰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莱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痰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剖析了情志失调引发心身疾病的原因,导致心身病病发展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摄情志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的结论。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即使不是完全的、至少部分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的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众所周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心理因素成为现代医学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谱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则居次要地位,过去被忽视的心理因素(包括中医的情志因素),再次唤起医学界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综观中医的文献记载和临床观察,足以证明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着多重关系。 1 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剖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2004年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与血浆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增高明显相关,而这些指标改变又和患者的血糖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询问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这种情况同时也表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存在对于糖尿病来说应该被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2 情志失调导致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七情内伤作为引起内伤杂病的病因之一,首先由于它能影响脏腑气机而引发或加重心身疾病。气机指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它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作为生命特征的气化运动,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出来。气又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 A、胃窦部 B、胃大弯 C、胃小弯 D、贲门 E、胃底部 2、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 A粘液分泌细胞消失 B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 壁细胞消失 D 主细胞消失 E 肠上皮化生 3、下列哪项不是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特点:A胃酸正常或稍低 B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C 血清胃泌素水平低 D 上腹不适 E 消化不良 4、胃溃疡病变位置常见于: A胃前壁 B 胃后壁 C 胃大弯及胃底 D 胃小弯及贲门处 E 胃小弯近幽门处 5、下列哪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最少见: A腺上皮萎缩 B 肠上皮化生 C 腺体囊性扩张 D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形成 E 增生胃腺穿过粘膜肌层 6、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 A十二指肠紧接空肠处 B 十二指肠乳头处 C 十二指肠肠球部 D 十二指肠肠下部 E 十二指肠肠中部 7、胃粘液癌转移至卵巢称为: A Ewing氏瘤 B Wilms瘤 C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D KruRenberg瘤 E APUD瘤 8、下列哪项不是胃溃疡的合并症: A幽门狭窄 B 出血 C 愈合 D 穿孔 E 癌变 9、胃溃疡合并症最常见的是: A梗阻 B 出血 C 穿孔 D 癌变 E 粘连 10、慢性胃溃疡的肉眼形态通常是: A 2厘米以上火山口状或不规则溃疡 B 2厘米以内圆形溃疡,幽门侧边缘耸立状 C 2厘米以内圆形溃疡,贲门侧边缘耸立状

D 2厘米以内较浅的溃疡,边缘不整齐 E 2厘米以上较不规则溃疡,底不平有坏死 11、关于十二指肠溃疡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比胃溃疡浅 B 比胃溃疡小 C 比胃溃疡易穿孔 D 比胃溃疡易癌变 E 比胃溃疡较多见 12、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属于: A卡他性炎 B 出血性炎 C 变质性炎 D 特殊性炎 E 蜂窝织炎 13、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基本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气球样变 B 脂肪样变 C 嗜酸性变 D 溶解性坏死 E 肝细胞再生 14、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 A急性重型肝炎 B 亚急性重型肝炎 C 慢性持续性肝炎 D 慢性活动性肝炎 E 急性普通性肝炎 15、急性重型肝炎发生在下列何种情况: A机体免疫机能充分,感染病毒少,毒力弱 B 机体免疫机能缺陷,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 C 机体免疫机能不足,仅能杀灭和破坏一部分病毒 D 机体免疫机能充分,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 E 以上都不是 16、下列哪一种肝炎最易演变为坏死后肝硬化?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慢性持续性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7、肝脏内有新旧不等的大片肝细胞坏死,并有大小不等的再生肝细胞结节见于: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慢性持续性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8、我国门脉性肝硬化(小结节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 A慢性酒精中毒 B 营养缺乏 C 毒物中毒 D 病毒性肝炎 E 药物中毒 19、下列病变中除……外均为假小叶的特征性病变? A肝内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分隔包绕原有肝小叶 B 假小叶内缺少中央静脉 C 假小叶内中央静脉偏位或有二个以上 D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不出现脂肪变性和坏死 E 假小叶内出现汇管区 20、病毒性肝炎中,那一部位浸润的炎细胞最少: A小叶坏死区 B 肝细胞索间

中医张珍玉教授治疗情志病方法

中医张珍玉教授治疗情志病方法 一、疏肝以和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情志刺激所致或引发的病证亦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对于情志病证,可应用心理疏导来治疗,但绝大多数情况还需配合药物治疗,调脏以和情。 药物疗法适用于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脏腑功能受损比较严重之时,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言:“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珍玉教 授对于情志病证的治疗颇有心得,每每从五藏人手调治,效果显著。临证常采用疏肝法、养心法、调理脾胃法、交通心肾法等以达理脏安情之目的。作者试结合张教授病案分析如下。1、疏肝以和情疏肝法是临床治疗情志病证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因为肝具有调节包括情志在内的机体各项功能的作用,而各种情志的变化亦可反过来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因此通过调节肝疏泄气机的作用就能调和异常的情志变化。究肝失疏泄之因有虚实两端,虚者因肝肾之阴血亏虚,实者因气机不畅,临床表现亦不外乎疏泄太过或不及两个方面,故治疗上虚者以滋补阴血为主,实者以疏导气机为主,太过者则抑之,不及者则扶之。滋补肝肾阴血的常用方剂有四物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肝气逆者如柴胡疏肝散,

气火上逆者如龙胆泻肝汤,肝气郁者如逍遥散、四磨汤、半夏厚朴汤等,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辨证加减 病案1 女,36岁,于1998年3月20日因头晕、头痛五年就诊。自述因惊恐致头晕时发时止,发则头昏胀痛。无目眩,每于春季或生气后加重,时胸闷,善太息,易惊恐,舌红苔薄白,脉弦弱。诊为肝气不舒,治以疏肝解郁,方以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9 g,炒白芍9 g,柴胡6 g,薄荷6 g,川芎9 g,人参10g,炒白术9 g,香附9 g,陈皮9 g,砂仁9 g,甘草3 g。经加减服用9剂而诸症尽除。按:《内经》云:肝气虚则恐。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指肝虚则本身易生恐情,二指肝虚则恐而情易伤。本案患者之病虽由惊恐所致,然此患者正值壮年,肾气尚强,故无明显的肾伤征象,但是肝肾同源,子又以肝为先天,因经血之故而肝血易不足,不足则易伤,故惊恐之情志导致了肝气不舒,升发不及。病每于春季加重是因春为肝所主之时,春肝宜升为健,欲升而不能,故病重。经用药物滋补肝阴血之体,助肝气升发之用,则气机条达,诸症自愈。病案2 女。59岁。1997年12月22日因主诉“烦燥欲死三年”就诊。精神卫生部门诊为强迫症、焦虑症。病初因生气惊吓所致。现悲观厌世,躁动不安,心跳动欲出,感觉饥饿但吞咽困难,咽中如有物阻,每日下午5时左右出汗1 h,五心烦热,恶梦,面赤头昏。舌红苔薄白干,脉弦细数。诊为肝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早期胃癌的概念;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和镜下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 2.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阑尾炎的结局和并发症;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变;胃癌的扩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胃镜检查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胆囊炎的病理变化;胆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石的种类;食管癌的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大肠癌的病因、分期与预后。 二、内容要点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为四种类型,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反应损伤。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多见,胃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改变,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见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上1/3),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胃黏膜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但腺体无萎缩的现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我国多为B型。病变主要在胃窦部,胃镜检查见粘膜

08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2.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3.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4.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5.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6.嗜酸性小体(aciciophilic body or Councillman body) 7.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8.溶解坏死(lyric necrosis) 9.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10.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11.肝硬化(1iver cirrhosis) 12.假小叶(pseuolobule) 13.小肝癌(small liver careinnoma) 二、填空题 14.慢性胃溃疡多位于( ),合并症有( )、( )、( )和( ). 15.慢性胃溃疡底部的病变由( )、( )、( )和( )组成。 16.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 ),合并症有( )、( )和( )。 17。常见的慢性胃炎有( )、( )、( )和( )四种,其中与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的是( )。 18.急性阑尾炎有( )、( )和( )三种主要类型,其中( )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 19.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中主要有因阑尾穿孔引起的( )和( )。 20.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 )和( )的胃癌。 21.判断早期胃癌的标准不是其( )的大小和是否有( ),而是其( )。 22.胃胶样癌的肉眼形态可表现为( )、( )和( )。 23.当胃癌细胞浸润至( ),可脱落种植在( )上,称Krukenberg瘤。 24.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有( )、( )和( )。 25.门脉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有( )、( )、( )和( )。 26.门脉性肝硬化患者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和( )。 27.门脉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有( )、( )、( )、( )和( )。 28.按局部病变分类,大叶性肺炎属于( )性炎,小叶性肺炎属于( )性炎,病毒性肝炎属于( )性炎。29.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损伤由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为( )变性,最后发展为( )坏死;而嗜酸性变最终则可发展为( )。 30.肝硬化形成的基本病变包括( )、( )和( )。 31.在我国( )是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 )、( )和( )。 32.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损伤是( )、( )和( )。 33.原发性肝癌中晚期肉眼可分为( )型、( )型和( )型,其中( )型最多见。 三、选择题 A型题 34.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最有意义的一项是: A.粘膜浅层有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 B.粘膜浅层有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 C.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D.粘膜浅层有炎细胞浸润、腺体破坏 E.粘膜浅层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35.慢性浅表性胃炎肉眼所见主要是: A.胃粘膜失去正常光泽 B.胃粘膜皱襞变浅或消失 C.胃粘膜薄而光滑 D.可见粘膜下小血管 E.以上都不是 36.慢性萎缩性胃炎B型的表现有: A.胃体部粘膜弥漫性病变 B.胃窦部粘膜病变严重 C.胃分泌功能严重损害 D.维生素B吸收障碍 E.常伴有恶性贫血 37.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性病变是: A.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B.腺上皮萎缩伴肠上皮化生 C.粘膜层有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 D.腺上皮增生伴肠上皮化生 E.腺上皮萎缩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8.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区别是: A.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B.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C.腺上皮萎缩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D.腺上皮萎缩伴肠上皮化生 E.粘膜层有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 39.慢性肥厚性胃炎组织学诊断的依据是: A.腺体变短并有囊性扩张 B.粘液分泌细胞明显增生 C.腺体之间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 D.粘膜固有层大量炎细胞浸润

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高血壓與情志病關係研究初探 吳堅清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香港註冊中醫師) 【摘要】情志病本身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素,連婚姻和家庭的生活和諧,亦可受到負面影響,及早的醫治和家人的支持,是成功治療的有效因素,因此懷疑情志出現問題的人仕,應及早向有關的專業查詢。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設計,用杜氏量表及國際檢測標準作數據採集。檢驗年齡在40-69歲之間的高血壓患者。為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對照組)情志病的關係作出比較。選擇了553名高血壓患者和82名血壓正常的無關對照,以這635名研究個體作為總研究樣本。 調查發現各情志因素在正常群組中顯示隨年齡增長有加重趨勢。而在高血壓群組中焦慮症狀隨年齡增長有加重,敵對則與年齡沒多大相關性;其餘壓抑、強迫狀況及人際關係敏感因素顯示在60歲時為高峰,其後有所回落。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測試,對比高血壓群組與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再比較兩群組之均數,作出結論:高血壓群組比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具有統計學之顯著性。亦即是說「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成立。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見中醫各分型具有差異性,p < 0.000。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作中醫分型之多重比較,Post Hoc 測試。分析顯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有差異;其他証與中醫四型均有差異性。結合各分型之均數,提示高血壓陰陽兩虛型患者之各情志因素更嚴重。其他証型之情志影響程度沒有四型明顯。 利用回歸分析測試各型高血壓群組中醫分型與情志病之關係。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中屬痰濕壅盛及其他之証型者,病情一般較淺,病變未影響情志因素。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此二証有直接引致情志病,亦不排除其可能性。中期病涉肝腎,有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而病變後期的陰陽兩虛証型。研究證實高血壓中屬此三型患者,可導致情志病,研究結果為臨床診斷上提供理論依據。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可注意其中醫診斷分型,証屬此三類而有情志病者,可按中醫診斷分型加以治療。未有情志病者,可指導防治。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由於長期用藥不單為患者造成了副作用,亦帶來了生理、心理等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素質。醫學工作者及患者除關注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和轉歸預後等問題外,對生活素質改善和提高的意識日益增強,成為臨床治療及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1. 中醫與情志病 祖國醫學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稱之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動是由「五神」、「五志」表現的。所謂五神指神、魄、魂、意、志,為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生五志,「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1.1 情志與五臟的關係 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情志証候,是指由於精神刺激過於強烈或過於持久,人體不能調節適應,導致神氣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表現出的証候。情志活動的產生,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情志活動是各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當內外情景觸動時,先是臟腑有感,然後表現於外在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所以只有在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人的情志活動才能正常。 1.2 情志失調所導致的疾病証候

情志与疾病关系用现代医学论解密

情志与疾病关系用现代医学论解密 情志主要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精神刺激或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 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反应,情志活动过度可以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正气虚弱,易感外邪。 思虑过度伤脾,则出现胃疼,食欲不振。发怒伤肝,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头晕,目赤耳鸣,性情急躁口苦肋痛。 喜悲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惊伤肾。 精神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人活着往往是一种心情,开心快乐可以使人处于气血调和,经脉畅通。 科学研究证实:心情愉快大脑可以分泌一种化学合成物激素叫内啡肽。当身体受到外部因素如伤痛刺激时,维持体内平衡。它除了能够帮我们止痛外,还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认为做这些事情很好从而让我们的身心保持轻松愉悦,例如,吃饭时,我们会感到心情愉快,这种愉快的感觉就是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产生的。它激发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奖赏前路”。所谓的“跑步的快感”激励着奔跑者早上六点起床然后慢跑几英里,同样还是内啡肽的释放,它使得徒步旅行者在一条腿受伤了的情况下坚持行走好几英里,直到他到达安全地。 开心快乐大脑可以分泌一种物质叫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Tourette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和垂体肿瘤的发生等。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多巴胺不仅会影响身体活动性,对于记忆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心快乐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可以防病治病,所以中老年人要多多参加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精神快乐的活动,练习《开心快乐保健功》。 抑郁忧愁可以使人气滞血瘀,导致多种疾病,免疫功能降低,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恐惧嫉妒怨恨之心对健康影响极大,贪污腐败坏事干尽,不但没有好下场,晚上睡觉不安稳,或者彻夜难眠,也是短命的重要因素。 如果做好事做善事,品德高尚,经脉也会畅通,睡眠质量好,免疫系统也会加强,当然就会健康。所以健康与品德有关,世界上长寿的老人多具备这样的性格。 总之整天乐呵呵,经脉畅通就不容易发生疾病。如果整天撅个嘴,气血不和经脉不畅,肝郁气滞就容易生病,所以人要乐观开心才会健康。

情志与疾病WANG

情志因素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长,即能引起情志内伤而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或不适当的情致波动往往影响疾病的过程 <<素问,玉机真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1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 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

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剖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2004年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与血浆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增高明显相关,而这些指标改变又和患者的血糖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询问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