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学号:0801020115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08-1班

姓名:杨鹏举

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研究

【摘要】结合承德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挥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将资源型产品与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相结合,打造承德市主导产业的品牌形象,进一步促进承德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在结合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大发展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优势,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关键词】承德市;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承德,旧称“热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

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位于承德

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2.城市特征

2.1文化特色

承德历史有特定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底

蕴。承德是亿年以前侏罗纪世界生物发祥地,

也是承德历史底蕴中最浓重的一笔。红山文

化遗址“红山文化”是热河地域新石器时期

的历史文化,至今已经五千多年。在新石器

后期氏族社会转化时,即游牧民族从蒙古高

原沿河流进入平原区过渡农耕生活。都曾经在热河地带经过,这里是人类进化、发展的转折区域。这一时期应称为燕山文化,与燕赵文化成为现河北的历史主体文化。

2.2气候特征

属季风气候区,风向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虽因山地地形影响,但滤掉地方性因素引起的变化,仍具有其主导特征。冬季12——2月以偏北风为主,夏季6——8月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这两种气流的转换季节,春季接近夏季情况,秋季则近于冬季。除静风外,年最多风向为西南和西

北。

2.3资源

资源丰富,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37.6亿立方米,是京津唐的重要供水源地(占潘家口水库年入库总水量的93.4%、密云水库入库总水量的56.7%)。林地面积占河北省的43.4%,草地面积

占40%,森林覆盖率48%.承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中国北

方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98种,开发利用50种,是我国除攀枝花外唯一的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已探明钒钛磁铁

矿资源储量3.57亿吨,超贫钒钛磁铁矿资源量75.59亿吨。黄金产量居

河北省第一位,钼、银、铜、铅、锌和花岗岩、大理石等资源丰富。

3.区域经济产业

3.1承德市经济产业发展

3.1.1第一产业发展

承德市坚持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

地为目标,抓重点项目,抓对外开放招商,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展.2008年,承德市年销售额一千万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9家,其中一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达到16家,实现产业化经营总量179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额124亿元,带动农户70.16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根据承德市实际,发挥地域优势,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畜牧、果品、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己建成丰宁奶牛城、围场特色菜、平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园区。北京承德农业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合作全面展开。目前己有北京三元集团、北京大发正大集团、中国农大、北京二商集团等25家北京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入承德,各类合作项目已达到50多个,包括农业科技合作、农业信息合作等。

根据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承德市把发展绿色农业的重点放在时差菜、食用菌、马铃薯、水稻、玉米制种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上,培育了多家龙头企业。2006年新增绿色农业龙头企业18家。使全市总数达到42家,其中省

级重点9家,市级重点}3家。在42家龙头企业中,有种子产业8家,蔬菜产业

9家,食用菌产业5家,马铃薯产业3家,中药材产业5家,粮食加工产业8家。

3.1.2第二产业发展

“十五”以来,承德市围绕冶金矿山、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电力工业等一批主导产业的发展,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档次,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承德市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全市经济发展己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53. 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1%,比20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十五”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支撑。

3.1.3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承德市服务业门类发展较为齐全,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以文物、古迹、名胜等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成为承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承德市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前的主要城市之一,积累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产业高级化水平逐年提升,服务业不断完善.2007年,承德市实现生产总值551. 6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河北省12.9%的增速高2.8个百分点,保持增速居河北省各市第一的位置。服务业门类发展较为齐全,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筱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3.2承德市主导产业

依据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承德市产业定位必须充分发挥承德市现有产业优势,符合承德市自身能力的要求。承德市产业区位商反映了承德市相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所体现出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比较显示,承德市的金属采选、钢

铁生产、金属材料加工、能源生产、旅游等产业在京津冀地区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3.2.1承德市主导产业特征

1.“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09年,承德市三大产业比例为14.5:5

2.8:32.7,继续保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平稳的态势。

2.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全市

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9年全市实

现工业增加值353. 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46.3%,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支撑。一是

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工业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十一五”以来,围绕冶金矿山、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电力工业等一批主导产业的发展,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档次,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3.旅游业成为亮点。2009年国内旅游收益明显,

特别是“国庆”、“中秋”双节使外地来承德的游客

人数增多,另外开展的“承德人游承德”活动、乡

村游成为全市旅游新亮点。2009年,全市共接待境

内外游客184. 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2%;其中

接待境内游客1060. 3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20.6万人次,分别增长44. 4%、2. 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2亿元,增长42. 7%。其中,接待境内游客收入68.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接待境外游客收入5475万美元.

3.2.2承德自身条件分析

一是承德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钢铁、金属材料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德市的钒钦磁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是除攀枝花以外的全国唯一大型钒钦磁铁矿基地,全市累计探明钒钦磁铁矿储量2. 6亿吨,保有储量2. 2亿吨。全市累计探明矾矿储量:金属量64. 42万吨,矿石量2. 54亿吨;保有储量:金属量48. 4万吨,矿石量2.1 3亿吨。全市累计探明钦矿储量:金属量1992. 92万吨,矿石量2. 55亿吨;保有储量:金属量1593. 26万吨,矿石量2.14亿吨。

此外承德市还拥有非常丰富的超贫钒钦磁铁矿,初步调查保有资源量达到45. 37亿吨,预测资源量高达84亿吨,为承德市未来大力发展铁矿采选、钢铁生产、钒钦材料加工等产业提供了充分的产业发展保障。此外,承德市的钥矿资源也非常丰富,保有储量重金属量36. 23万吨,这也为承德市未来发展钥相关的材料加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承德市在金银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资源上也有一定的规模,有利于其金属材料加工产业的发展。

二是承德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承德市正式开放的旅游区(点)已达50余处,其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A级

旅游区(点)2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初步形成了以避暑山庄以及周围寺庙为中心,以京北黄金旅游线和京东朝阳旅游线为纽带,连接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余山岭长城、辽河源、雾灵山、蟠龙湖、董存瑞烈士陵园七大景区的京北黄金旅游区。良好的旅游城市口碑带动了旅游人气,也为当地住宿餐饮、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是承德市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气候环境来看,承德市属于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马铃薯、水稻等农作物:此外,作物生长期间(4-9月)平

均日照时数8. 2小时,很好满足了单季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从上壤条件来看,承德市全市土壤面积5927万亩,上地类型丰富,棕壤及揭上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和3100,土壤酸碱度适中,矿质潜在养分含量高,非常适合特定农产品生长的需要。从水流降水条祥来看,承德市夏季降水量最为集中,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全市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732立方米/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 8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地形地貌条件来看,承德市全市西北高东南低,海拔落差范围大,有利于错季农作物生产;此外,耕地后备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老哈河等干流及其支流两侧的河滩地。依托于良好的地理资源,承德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亦有助于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四是承德市拥有丰富的水力/风能资源,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水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承德市拥有滦河、北三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境

内干支流总河长744公里:平均水资源总量:3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36

亿立方米。目前己经开发的水力资源只占已探明水力资源的33%,尚有大量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从风能资源的角度来看,承德市风能资源大部分为3-4级,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可开发面积3429平方公里,是河北省三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目前已开发的风能资源只占探明风能资源的4. 5%,开发潜力巨大。

五是承德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为专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德市位于京津和辽沈两大经济区之间,具有接受周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北临内蒙古煤炭基地,成为华北煤炭资源对外联系的能源通道。从交通的角度来看,承德市境内现有4条铁路,全长530公里,公路现有国道3条849. 75公里,省道18条I388. 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 5公军,一级公路11. 5公里,二级公路1132. 8公里。未来承德市将形成“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布局,包括在建的京承高速,以及规划中的承朝高速、承唐高速、张承高速、承赤高速、承秦高速等高速公路。在铁路规划中,未来将建设虎丰地方铁路、张双地方铁路、京承快速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

综合以上分析,承德市未来在钢铁生产、设备制造、能源生产、金属材料加工、医药、采矿业、旅游以及相关的餐饮住宿、特色农业等产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

4.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承德城市发展,

特别是“十五”以来承德城市建设发展的宝

贵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

市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为民服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城

建指导思想,按照“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城市发展理念,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改善生态质量。汲取避暑山庄博采众长、包容和谐的丰富内涵,把承德建设成既有历史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提高承德凝聚力、加强承德吸引力、扩大承德影响力,将“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进一步引向深入。

进行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时,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做好城镇系统布局与大山水利用的文章,满足山区保育和环境保护等生态平衡要求。在上述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原则下,承德市城镇体系为“一点多轴,多维互动”即“一核三带”的空间结构。承德市中心城市为城镇体系的“核”,并形成三条具有“交通走廊+串珠式城市(紫塞明珠)+山水生态环境(文明福地)”的城镇带。三条城镇带包括南北向城镇带一条,东西向城镇带两条。

5.结语

根据承德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挥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将资源型产品与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相

结合,打造承德市主导产业的品牌形象,进一步促进承德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其早日成为世界级品牌。

【参考文献】

[1]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河北省政府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3951418.html,/

[3]承德市政府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3951418.html,/

[4]曾国平.市场经济与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但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样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样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差不多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治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著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猛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养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养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养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养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专门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 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只是他当时称之为“地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点”。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图形图像专业建设与四川区域经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3951418.html, 图形图像专业建设与四川区域经济研究 作者:李敏易永红张晓云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立足四川区域经济,分析“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图形图像专业建设与四川区域经济的适应性,提出“十二五”时期图形图像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图形图像;专业建设;区域经济;四川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43-03 “十五”期间,为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力争五年组建一支基本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队伍”,“职业技术院校将成为重要的软件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针对紧缺人才岗位的工作职能要求,设置了相关的IT专业,图形图像专业应运而生,培养的学生主要定位于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建筑室内外设计、影视动画、动漫游戏、排版印刷、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在媒体的渲染下,学生被誉为“IT人才”、“CG设计师”,广受社会追捧。 截止2010年,我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28所,开设有图形图像专业的有168所,其中46所停止招收该专业。四川省开设有图形图像专业的学校有11所,2010年有两所学校停止招生。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校认为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停止招生。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如何?为此,我们调研了四川“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相关行业企业及毕业生,就区域经济与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研。 一、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一国经济发展或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占到六成,它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1]。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和开发区“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发展战略,壮大镇(街道)经济实力,根据开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理清思路,以强镇(街道)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镇(街道)工业小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集体、村(居)民闲置资金作用,突出发展工业,服务好企业,不断拓宽镇(街道)经济发展空间,把镇(街道)(块状)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2、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做优做强镇(街道)工业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镇(街道)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差异发展原则。错开园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发展重点和目标 3、发展重点。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机遇,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加工制造业项目、地方财源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三、主要措施 5、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成立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黄有盛任组长,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6、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抚府发1号),在资金、融资、创业培训、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初始创业者予以扶持。 7、积极鼓励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保障镇(街道)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齐备的优势,划出500-600亩地,规划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用于承接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镇(街道)工业小区用地仅收取成本价。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扩大银行放贷规模。积极鼓励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镇(街道)工业项目融资力度,有效推动政、银、企、保四方的互动发展。同时,灵活筹集镇(街道)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在合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居)、村(居)民将闲置资金参股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视觉传达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壮大视觉传达设计,打造魅力生态三明 一、视觉传达行业状态分析 视觉传达专业是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与经济第多科性交叉的应用性专业。培养创造性的从事设计艺术创意、开发、展示、广告及营销等专业的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表面上看,它独立于世,似乎与真实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实际上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视觉感官的需要。 二三线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随之带来的工业发展、艺术发展的需求开始增大。衣食住行各方面对于艺术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等;如家居设计中的风格、材料等;产品造型设计上的视觉需求和人体工学要求;如产品的包装和广告宣传等,都是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的领域。 我国设计比欧美发达国家要落后30-50年,所以在设计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平面设计行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目前,社会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各大院校培养出的设计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商品市场的刺激和需求,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一直是社会热门行业。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应用已无处不在,各类展览展示发布机构、超市、银行、大中型商场橱窗、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等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视觉传达行业的介入。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大量涌现,急需经过系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 二、视觉传达如何服务地方经济 如何使视觉传达设计服务于区域经济?通过近几年的大胆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企业与学校合作,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研"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研发新产品,形成"产、学、研、贸"密切联系的教育模式。我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密切联系相关企业,如三明超越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三明华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宁天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双方本着“双赢”的原则密切合作,由企业方提供实践指导和实训实习场所,以项目为导向,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作业之外,由校内教师牵头,企业设计人员指导,参与企业的部分设计项目,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充实了企业的设计力量,而学生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锻炼,强化了专业技能。目前成功合作了建宁邮政储值卡设计、建宁春祭活动等项目,受到企业的肯定。此外,本专业承担了我市最美小学毕业照、三明市首届绿道半马赛事等等活动的摄影工作,参与好想你枣业的系列产品宣传销售活动,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2、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要根据地方经济特色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专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着重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关键词】物流集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1 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相对集合,与相关产业有关的各种产业资本要素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指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1]物流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许多相关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将物流产业相关功能比如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产业布局。 2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等功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不断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准确率,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显现。杨春河博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2]三带是东北和中国西北部的以能源和原料产业为依托的物流产业聚集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中部以煤炭工业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区;东南沿海以制造、进出口、消费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域,包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四区是长三角产业物流聚集区;珠三角物流产业聚集区;环渤海物流产业聚集区;东北能源和重工业集聚区。 3 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理论 3.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物流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近利用丰富的物流人力资源、市场、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正如克鲁格曼指出: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从而造成繁荣。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的集聚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大批量化、储存的合理化、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及信息化。运输大批量化可以减少运输、装卸搬运的次数,降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车辆的装卸效率;储存数量过大占用仓库空间和资金,储存数量过小可能导致缺货或拖延交货,因此合理储存很重要;包装标准化和通用化有利于节约运输空间、储存空间;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 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 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 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 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 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 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典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 交通运输设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萧山、上海、长春 汽车整车长春、上海、广州 摩托车零部件长春、新昌、温岭 摩托车整车江门、重庆、温岭 汽车车身及挂车长沙、顺德、重庆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件及组件无锡、深圳、苏州 计算机外部设施南京、福州、苏州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 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 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可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般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般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基本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管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着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育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育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不过他当时称之为“地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 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三)产业互动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会局限在单一产业内,更倾向于形成产业间共同聚集,譬如在城市中心的 CBD,就不仅仅只有金融产业集聚,还包括很多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集聚如咨询行业、广告行业、法律行业、会计行业等等,从而在某一空间领域内形成产业间集聚,或是一种产业集群,因此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效应。王硕和郭晓旭(2012)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和互动关系。 (四)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研究了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及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首次提出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推动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的力量,推动区域向外转移传统产业。 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度量 产业集聚效应测量方面,测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以某一个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期望增长率作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比期望增长率大,那么,其剩余部分就认为是集聚经济的贡献。直接方法也就是生产函数法,即利用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来分析集聚效应(刘剑锋、蒋瑞波,2010),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直接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