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中美比较与分析

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中美比较与分析

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中美比较与分析
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中美比较与分析

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中美比较与分析

吴磊

(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082)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美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两国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销售渠道的创新促进了美国共同基金业的发展,相比而言,国内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渠道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美国共同基金

作者简介:吴磊,管理学博士,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a Sino-US Comparison

Wu Le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ctualities of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 U.S. and China, and compared the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between China and U.S. The Study reveal that the innovations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U.S. mutual fund industry, and China should widen and deepen the open-end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Key words: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novation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引言

基金的营销不仅是我国基金业发展中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国内基金业,如何增加销售渠道,提高基金销售效率是基金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金融产品销售通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增进对金融市场结构的了解,优化其运作机制;而且在企业微观层面,销售渠道作为基金产品与投资者直接接触与沟通的媒介,其策略设计对于基金公司基金营销的成败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美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基金业是一个营销驱动的行业。近些年关于销售渠道的创新显著促进了基金业的发展,基金营销对基金市场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由于基金销售(渠道)的重要性,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1988)首次深入分析了基金投资者如何利用销售渠道来购买共同基金。研究发现,销售渠道作为连接投资者与共同基金的桥梁,在构建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ICI (1994)对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至1993年的共同基金投资者对渠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并提供了投资者对各个渠道的认同、选择和转移等方面的详细数据。ICI(2003)根据共同基金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研究了共同基金的销售渠道及其销售成本。研究发现,目前美国的共同基金主要通过五大渠道进行销售,同一基金的基金股份可以细分为A、B、C等不同类别,分别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销售。由于基金的股份结构、销售渠道以及营销费用支付方式等不断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和创新不仅使得基金的销售越来越灵活,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使得基金整体的营销费用得以大幅度降低。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从广告、促销、信息披露等角度研究了对共同基金销售方面的影响。

国内对开放式基金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尤其是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以及费率设计方面的介绍等方面。胡杰(2001)、陈漫江(2003)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的构成与发展情况。

综观已有研究,关于国内外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还不多见,本文在描述中美两国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国内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研究方法

本文拟以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和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来比较研究中美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内容差异。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两国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情况分别进行描述性叙述,即按照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分析则是在内容分析基础上总结、并列并比较各自模式的特点、异同与优劣。当然,这两种研究方法之外还结合了历史研究与截面分析。

之所以选择美国的共同基金销售渠道来作分析,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美国的共同基金市场发展规模最大、势头最为迅猛,无论从基金规模、种类、投资范围还是对金融业的影响力,都达到了空前地步,从2004年全球基金所管理的总资产按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美国占了全球基金资产的55.44%(聂庆平,2005),美国共同基金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基本代表了世界基金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其次,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模式在不少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市场的经验;最后,考虑到相关历史与统计资料的收集等因素。

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的发展

美国共同基金的销售渠道随着共同基金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两者相辅相承,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

一、简单的直接销售与分销的萌芽阶段

从1924年美国诞生第一只共同基金到1929年的股市崩盘时期,共同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者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基金数量发展很快。但整体来看,其市场规模和市场影响力都很小,共同基金的营销尚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营销”,基本上是由基金的发起人在关系圈内寻找加入者,属于典型的一对一直接销售形式。这一时期的后期,也出现了柜台销售和基金经纪人等形式。

1929年10月随着股市崩盘,经济危机爆发,绝大多数基金倒闭,投资者信心跌入低谷,一直到1950年代初,基金销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1933年开始,美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各类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运作、财务公开、信息披露、销售费用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既提高了公众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又有效遏止了基金管理人的欺诈等违法行为。伴随美国经济的复苏,共同基金再次高速发展。这一时期,基金营销普遍开始采用各类促销手段,如上门推销、广播、海报、以及广告直邮等。随着直销成本的攀升,利用其他机构如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的营销渠道销售基金成为基金公司的另一选择,基金分销渠道开始出现。这时共同基金的市场影响力在增强,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到1960年代末,共同基金的数量已达200余只,资产规模也已超过百亿美元。

二、直销与分销并存以及分销渠道的深入阶段

货币市场基金的兴起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美国基金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规避当时金融管制的一种创新,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使普通投资者得以间接参与货币市场。货币基金很快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成为商业银行存款的替代品。为了克服成本制约和销售覆盖范围小这些传统直销方式的劣势,在高度专业分工条件下,这时,广泛利用分销渠道来降低成本和扩大营销范围成为基金销售的主要模式。基金分销渠道的选择已不局限于商业银行网点、储蓄机构和保险公司的推销员网络,在货币市场基金的营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还

有诸如专职经纪人、贴现经纪人和财务顾问公司这些所谓的传统第三方中介。广泛的分销渠道的选择和营销网络的建立,使得共同基金的销售覆盖面得到充分拓展,基金规模也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

三、非传统第三方销售渠道的兴起与多层次销售体系的逐步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共同基金的销售渠道在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很大延伸。在销售渠道的形式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直销和分销的划分,第三方中介在基金的销售上逐渐占据原先直销的地位,基金公司的直销业务甚至直接外包给中介公司或打包以后批发给中介公司,传统的第三方中介逐步占据主要的销售份额,而原有的商业银行和保险代理机构等分销渠道则落到从属地位。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两个新的渠道:养老金计划和基金超市。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的退休养老金计划在199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该计划的出台为美国的基金业注入了长期稳定增长的资金。由于共同基金的自身优势并享有税收优惠,在养老金管理责任转移到雇员个人身上后,众多养老金持有人在投资方向上明显地倾向于共同基金。1990年以来,类似401(k)计划这样的养老金成为投资者购买基金的主要渠道之一。养老金一般会将资产交与一个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管理,该机构会向养老金提供各种投资建议,其中基金就是养老金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除提供投资建议外,该第三方机构一般还负责养老金的帐户管理、交易记录、信息查询服务等。

第一家基金超市成立于1992年,成为基金销售渠道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一个基金超市中往往同时销售上千只基金,给投资者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使基金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基金超市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提供无交易费的项目(NTF),即提供无申购费的基金。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共同基金的销售渠道。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销售渠道的物理基础逐渐破坏并建立了新的电子渠道,其优势是覆盖范围广、交易便捷与迅速、服务的不间断以及费用低廉等。

这一时期,美国共同基金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体系。同时,随着基金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众多渠道对基金潜在客户群的挖掘,共同基金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共同基金超越其他金融业成为美国第一大金融产业。

国内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发展

国内开放式基金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速度很快。自2001年国内发行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以来,基金市场份额呈阶梯型增长态势,开放式基金数量也逾100余只。国内基金业的快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与深化的过程,目前已呈现以商业银行代销为主、辅之以券商代销和基金公司直销的格局。

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的发行采用了单个商业银行部分网点代销的单一渠道模式,由于实际销售结果和客户结构与售前预期并不一致,后续基金的发行采用了直销加银行网点代销的模式,并加大了代销银行的数量和代销网点的覆盖面。在2001年至2002年国内开放式基金发展初期,由于基金数量较少,代销渠道相对充足,但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发行数量的增多,代销渠道的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在商业银行基本垄断基金代销的同时,券商代销渠道逐步发展起来。2002年以后多家券商陆续获得基金代销资格。自2004年以来,券商渠道的代销基金份额呈现明显上升。2004年国内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这纵然得益于政策面的利好(如《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通过、“国九条”的出台)以及2003年基金群体的盈利效应,但各家基金公司加大营销力度、拓宽销售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004年以来,随着理财市场竞争的加剧,广告、软文、宣传折页、网络、培训、理财沙龙等促销手段在基金营销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同时,国内基金业对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LOF的推出、投资顾问公司首次取得基金代销资格、专业基金销售公司的批准设立、“上证基金通”的推出、深圳交易所开放开放式基金场内申购与赎回等。

深交所LOF渠道的创新,在于在保持现行开放式基金运作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所发行和交易的渠道,投资者可以采用非现场方式买卖基金。而且,随着场内申购赎回业务的开通,其最终可形成一个由多家具有基金业务代销资格的券商及其下属数千证券营业部构成的销售与服务统一平台。同样,“上证基金通”作为一个联结多家券商营业部和众多潜在客户的统一平台以及统一的帐户登记管理,有利于部分券商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基金超市。2003年,国内首次出现了基金电子直销渠道,2004年以后,多家基金公司陆续推出了“银基通”、“银联通”等一系列网上交易平台,网络电子商务的结算模式也呈现多样性。

比较及分析

美国作为基金业最发达的国家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两者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差异巨大,存在很多不可比因素,但是,两者间也存在很多共性,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可为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不少借鉴。表1对目前两国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渠道作了简要比较。

表1 中美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之比较

一、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的模式与特点

按照ICI(2003)的分类,美国共同基金目前主要有五类销售渠道,分别为(个人)直销、咨询机构代销、养老金计划、基金超市及机构投资者。在上述渠道中,以基金资产的存量来计算,咨询机构代销渠道占了最大份额。统计显示,2002年底,咨询机构代销渠道的基金占到基金总资产的55%左右,其次是养老金,占基金总资产的16%,机构投资者、直销和基金超市分别占13%、12%和5%。这里,(个人)直销和机构投资者在国内统称为“直销”,ICI将其分开源于共同基金对于投资者市场结构的细分。在以上五大销售渠道中,咨询机构代销、养老金以及基金超市都属于通过第三方中介来销售。投资者只面对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代投资者向基金公司申购基金。

在直销方式下,共同基金公司并不负责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投资者需根据自己的判断自行选择基金。采用直销渠道的基金公司一般会设有网上和电话服务中心,向投资者提供基金帐户查询、交易处理、提供基金财务报告等服务。因为这些服务中心有较高的固定成本,因此通过直销渠道进行销售的基金一般会要求投资者的基金帐户上保持一定余额,否则会另外加收服务费。ICI划分的所谓机构投资者渠道,是指那些以自有资金来购买基金的机构,因为共同基金公司一般会针对机构投资者设计专门的基金股份类别,从费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咨询类销售渠道包括多种中介等。这些机构的咨询人员会帮助客户分析其投资目标及风险承受度,然后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在咨询类渠道销售方式下,咨询机构作为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负责投资者的帐户管理以及向投资者分发基金招募书、基金财务报告等工作。基金公司会将投资者以申购费方式或12b-1费方式所支付的营销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给销售的咨询类渠道。养老金由第三方中介来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有的养老金是由雇主来支付该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费,有些则是按一定比例从基金的12b-1费中提取。而对于基金超市,由于其大多提供无申购费的基金并且基金品种繁多,因此其一般不负责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要自己进行分析比较并选择基金。基金超市作为中介,负责管理投资者的帐户,负责向投资者分发基金的一些信息披露等资料。基金一般会从12b-1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给基金超市作为销售费用,但也有一些基金是从其他的非营销费用中划拨一部分给基金超市。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共同基金销售渠道体系的优势在于高度的专业分工。多层次的分销渠道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使基金公司能够获得更多有潜力的投资者,同样也使投资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和喜好的基金营销服务的类型和层次。例如,某些投资者愿意从

专职经纪人以及财务顾问那里获取帮助;一部分则喜欢“自己决策的方式”,直接从基金公司购买基金;还有一些投资者可能认为通过基金超市购买各种基金更为方便和节约。

二、国内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的模式与特点

国内开放式基金的销售主要分为基金公司直销和商业银行、券商代销三个渠道。从销售份额来看,根据2005年一个最新统计结果,商业银行居于主要地位,占54%,券商占22%,基金公司直销占24%。

国内的基金公司一般都设有直销中心,主要布局在公司总部和若干中心城市,另有一些公司采用设立分公司的形式参与直销。直销人员会向一些机构客户和部分高端个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并提供交易费用折让或减免。同时,许多基金公司也直接向一般个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和电话交易。

商业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基金销售渠道,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支配大部分的金融资源,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众多网点和客户基础,这决定着商业银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是基金销售的主渠道。银行通过网点、电话银行、自助查询终端、网上银行等方式销售基金。代销银行一般会给客户提供投资信息,在销售多种基金的同时,银行客户经理也会向其高端客户提供理财建议。基金公司一般会采取一定比例返还认(申)购费、尾随佣金、提取销售服务费(类似于12b-1费用)等方式作为银行的营销费用。

券商渠道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券商在基金的顾问式销售方面要优于银行。相比银行,券商在服务能力、专业咨询、电子交易、市场化意识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销售费用的支付与分成方面,基本与银行相同。在“上证基金通”推出和深交所开放开放式基金交易所场内申购赎回后,部分券商营业部会向基金超市的形态发展。

三、简要的比较

虽然国内已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体系,但在渠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尤其在专业化分工上面,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

从代销渠道的种类来看,国内基金代销渠道的类型还不丰富,数量也比较有限,还没有养老金和真正意义上的基金超市等渠道。正由于养老金成为美国共同基金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ICI才将其单独列为一个渠道,国内在这方面显然欠缺。虽然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和券商也已提出基金超市概念,但其还不具备美国共同基金超市的典型特征。在第三方代销渠道中,国内还缺乏保险公司、折扣经纪商、专业经纪人等渠道。

在渠道的深度上,国内第三方中介销售与服务模式还没有充分发育。在市场细分等方面,与美国纷繁而又相互补充的渠道销售与服务体系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国内已有投资顾问公司取得基金销售资格,但限于网点数和客户资源,其基金销售业务进展还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由于专业分工还没有深入,国内尚未出现基金销售外包业务。另一方面,在第三方销售渠道的人员建设上,国内还缺乏一批具有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理财顾问。

结论与研究展望

综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简短的结论和建议:

1.美国共同基金业蓬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其销售渠道不断丰富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销售渠道的专业分工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第三方中介逐渐成为主要的销售模式。除了证券市场逐步规范与深入发展以及产品创新等因素外,多层次销售渠道体系的存在也起到了推动美国基金业发展的作用。

2.销售渠道的拓展促进了国内基金业的发展。相比美国而言,国内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广度上,可进一步发展投资咨询公司、专业基金销售公司、城市商业银行、保险(经纪)公司、邮政储蓄系统等新渠道,并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进行渠道创新;在深度上,应进一步培育理财服务及相关市场,强化市场细分与客户定位,

形成基于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基金销售与理财服务的产业链。

3.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国内社保基金还不能投资开放式基金。相对于美国发达的养老金渠道而言,下一步可利用制度规范和政策优惠,逐步引导和发展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投资开放式基金,这将有利于国内基金业的深入与蓬勃发展。

本文对中美基金销售渠道的比较及其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还只是基于经验和定性分析,在销售渠道与基金业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方面,还可进行有益的探索。此外,微观而言,基金整体营销不仅包括渠道策略,还包括产品创新、费率设计和整合传播等,而渠道策略又包括渠道选择、渠道布局、渠道激励、渠道控制、渠道调整以及渠道冲突管理等,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Daniel Bergstresser, John Chalmers, Peter Tufano, “The Benefits of Broker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 April 4, 2004.

[2]ICI: “Profile of Mutual Fund Shareholders”, fall, 2004.

[3]ICI: “Mutual Fu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Distribution Costs”, by Brian K. Reid and John

D. Rea, July 2003.

[4]ICI: “Distribution Channels for Mutual Funds: Understand Shareholder Choices”, 1994.

[5]ICI: “Mutual Fund Statistics for the Bank Distribution Channel”, Fund Amentals,Nov.1996.

[6]ICI: “The 1990s: A Decade of Expansion and Change in the U.S. Mutual Fund Industry”, by Brian Reid , ICI Perspective V ol. 6/ No.3 July 2000.

[7]ICI: “How Mutual Funds Use 12b-1 Fees”, V ol. 14 / No. 2 February 2005.

[8]ICI: “200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 45th Edition, 2005.

[9]Otten, Roger and Schweitzer, Mark, 199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uropean and the U.S. Mutual Fund Industry”, Limburg Institute of Financial Economics, Maastricht University.

[10]Cerulli Associates, Inc., Boston: “MA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distribution trends for mutual funds”, the Cerulli Edge, De cember 1998.

[11]聂庆平.2004年全球基金业发展报告[J].中国证券业研究,2005,(1).

[12]巴曙松.2004-2005年中国基金市场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证券业通讯,2004,(12).

[13]胡杰.开放式基金销售渠道研究[R].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1.

[14]陈漫江.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营销费用——美国基金营销模式介绍[R].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3.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比较

2012年第5期中旬刊(总第480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05,2012 (CumulativetyNO.480) (下转第10页) 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 王骥卓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2011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为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这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重视。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最值得我们借鉴。故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定义、目标等几方面对两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正式发布,这标志我国内部控制已转为过程内控、由会计控制转为全面风险管理型内控,我国企业已进入全面建设内部控制的新时期。2011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为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这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渐重视。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最值得我们借鉴。故本文在对美国、中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梳理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目标、构成要素等几方面对两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比较 (一)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利法案》,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该法案的显著特征就是强制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除了定期的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以及相关的公司资料外,同时还要提供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的经营者还要对其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其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分别对经营者评价后所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随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审计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当今美国,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并行的一种新审计业务,其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测试阶段;内部控制审核及报告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为理清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不意味着到了内部控制审计阶段,再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就不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了。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2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进而发表审核意见制定规范,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它是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而制定的。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 2005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五部门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2011年12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中第十六条规定:“2011年1月1日起先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以下简称‘《规范》’)的A+H公司和内控试点企业(见附件1),应按《规范》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由此可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早,发展已趋于成熟,拥有了一套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的准则指导体系。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起步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制度体系建设较为松散,仍然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美国PCAOB颁布的AS5指出的审计对象为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而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则是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审计对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 (一)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2002年6月,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应包括一份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以及一份由审计人员对此评估出具的审核报告。2004年美国PCAOB后续出台了AS2审计准则,这时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变为:公众公司的审计人员需要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具体来看,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定义在这两年中:对内部控制的保证程度从审核到审计在两年之间提高一个档次;评价内容由对评估报告转变为内部控制有效性。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对被审计单位在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指引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涵义中特定基准日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内部控制审计只是注册会计师基于特定基准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期间内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但由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是时点性的,而是时段性的概念,因此注册会计师不是只需要对该基准日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而是要考察以该基准日为时点的一段时期 6 Times Finance

0012739-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证券.doc

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的证券市场准入机制由审批制发展为核准制,证券承销机构将在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在证券承销的管理体系、承销作业时机、承销方式、承销程序、安定操作、信息披露和私募发行制度上都是最成熟的,将美国的相关制度与我国的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我国的各种制度。同时,美国的证券承销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需要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予以避免。 关键词:私募发行制度,中美两国,比较研究 一、引论 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12月底,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160家,流通市值超过14500亿人民币,证券投资者开户超过6000万户。[1]近5年来,每年新发行和上市的股票超过100

只,历年融资额平均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参见附录一)。从总体上,中国的证券市场为企业的融资,扩大生产,参与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相当的利益。但与此同时,在股票发行上市中权钱交易和一些中介机构不能尽职审查,导致某些上市公司质量低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可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一方面是一个规则过剩的市场, 因为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机构有着巨大的权威 ,发行上市的各种文件,包括发行公司与主承销商之间的承销协议都需要经过证监会的批准才能生效,但另一方面, 中国证券市场又是一个规则不足的市场 ,同样以证券承销为例,对证券发行市场的稳定和企业融资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发行方式选择权和安定操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在中国仍然处于空白状态。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的实施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市场化和规范化带来了契机。从2000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股票发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取消了以前指标分配、行政推荐和实质性审批的办法,开始实行主承销商推荐制和股票发行核准制。[2]这一改革的实质,

中美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中美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摘要:金融监管是金融不断深化发展的结果,它保护了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但是金融创新往往会受到金融监管的制约,金融服务业为了逃避监管又不断地创新产品以逃避监管,金融业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发展。但是作为保护金融活动参与方特别是普通投资者利益的金融监管部门却始终显得滞后和力不从心。本文将探究中美金融监管体制之间差异,为中国的金融监管提供一些可参考意见,或者是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体制 前言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产业,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异或是抑制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是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互通有无的金融平台。对金融业的合理监督与管理是整个金融业健康、高效和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对经济的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英国金融业的发展为其成为世界强国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财富快速增长,而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就是我们更加生动的例子,美元成为了世界国币,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超过了其负面影响。 金融业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得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与其它行业有巨大的差别,不仅要维持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也要保护与金融业有关的组织和人员的利益。因此,金融监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从分类上来说,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金融监管当局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所实施的监督与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就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及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的总和①。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都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从这个角度出发,金融监管就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合称。金融监督就是金融当局或管理机构为了

谈谈我对金融数学专业的认识

谈谈我对金融数学专业的认识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方向)的介绍 金融数学,又称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分析金融学,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因此,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言学科之一。 我们的专业与经济学院的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不同,我们的专业偏重数理金融,强调数学手段研究相关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既突出数学基础,也注重金融、证券、保险、经济等基本原理。 二、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离散数学、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财务会计学、金融学、微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公司财务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三、我们的就业前景 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主要有:银行、证券、保险业、基金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涉及金融的工作岗位。 (1)银行 银行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较好的福利,受到很多金融数学生的青睐,所以竞争性较强。我国现阶段银行分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恒丰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大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浙商银行。 (2)证券公司 证券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行业。特别是前三个月有银高业务要求,竞争非常激烈,并且淘汰率比较高,很难坚持,所以有的时候证券公司招人,但同学们不热情。 (3)保险公司 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保险大国,在寿险、财险、养老保险等方面将有巨大市场,为此需要大量精算师和投资管理专家。精算师是我国最紧缺的尖端人才,目前在我国职业400多名精算从业人员,其中79人取得了国内精算师资格证书,但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不足50人。据统计,中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资保险公司近日中国,精算师的市场需求量达5000人。因此,精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发展必将是大趋势。 朱燕燕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控制的难度。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控制度创新 建立科学长效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互联网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各种可能的风险,我们就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做到有备无患。在这里主要指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一)应建立风险评估的信号和指标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管理风 险等。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指标,就相当于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安装了风险警报系 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风险。 (二)应健全风险控制运行体系。收到 预警信号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防风险的 发生,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防火 墙”。 (三)建立风险处理快速反应部门。目 的是帮助企业能迅速地对事故及故障做 出反应,将事故及故障造成的损害降到最 小,并通过对已发事件进行分析来监督此 类事件,达到进一步防范风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杰,金光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 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上海会计, 2000.1. [2]王继强,徐东书.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 化的探讨.今日财会在线. [提要]近年来,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使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对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审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2日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舞弊事件让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各国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有效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披露。美国是在内控审计领域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比较中美两国内控审计制度,有助于实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萨班斯法案颁布前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COSO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6年美国独立审计人员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提出风险 控制的意识理念,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进一 步发展。 (二)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内部控制审 计的发展。本世纪初,安然倒塌等舞弊事件相 继发生,再一次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美国率先于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 法案》,该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要求所有在 美国上市的企业,除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及相关 资料外,还要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 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伪及内部控 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要对经 营者评价后报告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 分别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二、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发展 在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中,《基本规 范》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一)《基本规范》颁布前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从1996年到2005年,是我国内部 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社会各界认识 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推动内部控制工 作的发展。1996年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 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1年起, 财政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会计 控制与监督的要求,逐步发行了一系列内部会 计控制的相关规范。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 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会计报表相关 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进而发表 审核意见制定规范,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 制审计制度。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实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从 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 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监督五个方面评价内 部控制系统。 (二)《基本规范》颁布后的中国内部控制 审计发展。2006年以后,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 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国于2008年6月,由 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 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又联合发布了《企 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 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此举必将有 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及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的提高,为投资者正确决 策提供相关信息。 三、两国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比较 (一)内部控制审计定义比较。我国内部控 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 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特定基准日,但这并 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 的内部控制,而是要考察企业一个时期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其次,定义中的内部控 制的设计和运行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及其启示 □文/刘峥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财会/审计 73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2月号下(总第459期)

中美股票发行制度比较研究.doc

中美股票发行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从注册制和核准制的一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美国股票市场发行上市审核制度的基础上,就我国当前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注册制核准制现状建议 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在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1 核准制与注册制的理论分析 1.1 核准制与注册制的定义及特征所谓证券发行核准制,就是指证券发行人在申请证券发行时,必须公开披露企业经营情况,以保证各项情况均符合证券监管要求,申请经过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后,发行人方可发行证券的审核制度。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发行人在发行证券前向相应的证券监管机构提交文件进行申报,证券监管机构仅对企业所申报文件作形式审核,而不对发行人及其准备发行的证券进行价值判断;如果发行人所申报的材料符合形式要件,发行人即可发行证券。 注册制能有效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发行的效率,有利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得资金。但在注册制的条件下,证券发行上市相对容易,也可能导致质量较差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2 美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

当前,美国股票市场上发行审核和上市审核是相互分离的,受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管制的是发行而不是上市。一旦企业股票发行通过了注册制审核,则股票就具有了交易的权利。至于选择哪种交易方式(在全国性还是地区性交易所上市交易,等等),则由企业和市场自己选择。 在发行审核方面,美国实行注册制。作为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依法监督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行为,并对披露信息进行实时监督,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提升投资者的决策水平。但SEC并不去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不去判断该项股票发行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不过,如果投资人能证明其购买股票所遭受的损失是股票发行者信息披露不完整所致,可以请求赔偿。 在上市方面,美国发行股票选择何种上市方式,是发行人和市场之间协商的结果。各层次的市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上市标准、上市费用等,来吸引不同情况的发行人所发行的股票来进行上市交易。美国股票的上市审核有形式审核,也有实行“蓝天法”的州实施实质审核。 3 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发展我国于1990年建立了股票发行审核制度。通过分析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审批制和核准制。 从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到1999年《证券法》实施之前,我国股票发行审核一直采用审批制。审批制适应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实际情况,但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审批制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核准制的发展历经了通道制和保荐人制两个阶段。通道制

浅谈对股票市场的看法 正文

浅谈对股票市场的看法 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包括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为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权同股。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目前我国股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 1.股权集中,内部监管无力。目前上市公司中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一股独大现象特别严重,而且目前国有股、法人股的不流通,使上市公司的民主决策管理形同虚设。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成其“提款机”,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强令上市为其担保,严重干扰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作为内部的监管机构的监事会的虚设,使其的监管的目的不能实现,导致公司的违规违纪不能得到遏制。 2.独董虚设。独董介入上市公司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作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缺位,导致了独董的职责不明了,独董成了“花瓶”的代名词,更有因此与所在公司产生矛盾而闹上法庭。

二、投资主体。在目前法制条件下的中国股市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投资者的投机性很强。在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的博奕中,个体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 三、中介机构。中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很快。在目前法制环境下,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的较低,造成中介机构的公信力普遍低下。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虚假审计报告,处罚乏力。 四、监管机构。中国证券监管经历了一个从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但是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独立性有待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亟需提高。这不仅是外延的机构的扩张,对于上市的监管,应加强事前预防制度的完善,加强事后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证监管会作为一个中间机构,应以保护投资者、市场环境为已任。 五、发行交易行为 投机性较强,股票发行价过份的高,市盈率离谱。 六、价格操纵,坐庄现象严重 由于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流通股的份额不多,一些大的机构通过操纵某一公司股票价格,谋取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而由于乏力的监管处罚机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关联公司炒作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以谋利的现象也不鲜见。 关于证券市场体系的问题: 美国股票市场具有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股票市场通过层次细分可最大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315949296.html, 作者简介:高霞(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赵妍(1980-),女, 山东菏泽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高 霞 赵 妍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 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202201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 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录在账簿上,并定期进 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 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 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 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 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 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 2ment 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 s ),该文件将内部 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 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和加拿大的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 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 段———旧COSO 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COSO 委员会在2001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COSO 委员会在2003年7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COSO 委员会在ERM 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 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2.2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99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 )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 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The Financial Aspect s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 )。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 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02—

对证券业的看法

对证券行业的看法,对当前宏观形势的看法,对应聘的职位有什么了解,个人有什么爱好。一面后还有个二笔,考察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数据分析,主客观题都有,有一道是英文的数据分析,题量不大,半小时。我在二笔被刷了。 对证券行业的看法 证券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存托凭证等有价凭证。证券业是整个金融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筹集社会资金的另一渠道。我国证券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证券行业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仍是一个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市场。相当数量的证券公司粗放经营,业务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证券行业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首先,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证券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其次,国家的政策支持,重视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再次,人们投资理财观念的转变,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银行储蓄存款以外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在金融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而构成对证券产品持续强劲的需求。 “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它是联系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的桥梁证券市场所提供的经常性和统 一性的市场,使证券发行者、证券购买者、证券转让者和中介机构得以在这个市场上联系起来,使证券的发行与流通便利地进行。 2、证券市场是企业筹集社会资金的另一渠道银行储蓄存款,保险业吸收保险费等,都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渠道。但是,一般的企业不能经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关于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目标;控制要素 【论文摘要】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比较,找出我国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一些建议。 1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管理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理论。 2我国内部控制的不足 2.1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较低,且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只局限于差错防弊、会计资料 的合法和保证业务的有效进行,而并没有把营运的效率和效果包含在内,更没有把其提到目标的高度,来增加企业价值,实施风险管理。 2.2我国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实务指导上尚缺乏一个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主要 是从单个作业环节上进行规范的定义,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完整性,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 2.3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且多是从审计角度出发,视野范围过 于狭窄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上,已经有相关法规提到信息技术控制和风险控制,理论界也有相关的研究提到信息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问题,但并没有系统地从信息化的角度去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流程。 3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当前我国的现实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出了严峻挑战。综合以上差异比较,以及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具体情况,应该有一下的建议可以采纳。 3.1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 际状况,量身定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特别要注意应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上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陷,从根源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来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报表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3.2建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建设应由内部控制逐渐转向内 部会计控制、控制、风险控制以及信息评估等多个要素结合的体系。既要充分体现它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现实性,也要考虑其前瞻性、系统性。从而形成前后统一的完整的系统。

中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历程及启示

中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历程及启示 【摘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能提供更多信息帮助投资者决策,减少投资风险。本文梳理了中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历程,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一、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个阶段。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出台前,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 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构建了美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概念。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权威定义。1977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反海外贿赂行为法》(FCPA),除反贿赂条款外,还包含了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条款。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提出报告,建议公司管理层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提交一份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且该报告需由独立的审计师进行审计。197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议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并经审计,但该提案被否决。 1987年,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 委员会)建议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应在年度报告中描述内部控制活动、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988年,SEC建议要求上市公司评估其内部控制结构并公布评估结果,但未被采纳。1989年,美国国家审计总署(GAO)建议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报告内部控制,也未能通过。1991年,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外部审计师的鉴证报告,但在参议院没有获得通过。随后几年美国很多会计机构一直建议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但始终未形成正式的规定。1991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改进法》中有一条款要求,资产超过5亿美元的银行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且需由审计师鉴证,是美国最早的有关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法规。 1992年9月,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进行了修订,2004年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出现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标准。COSO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提出了内控的三目标五要素及内控建设和评价的指导性建议。目前,在美国,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是SEC和PCAOB推荐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0012735-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_2.doc

中美证券承销制度比较分析_证券论文 (4)募集资金的运用;(5)发行价格或决定发行价格的方法;(6)股份稀释(指由于内部人与公众购股价格的差异和期权方案造成的每股净值减少);(7)。出卖证券之证券持有人的基本情况(如果登记证券由证券持有人提供);(8)发行计划(包销的有关情况,主要是承销协议的内容,包括稳定市场价格的方案);(9)应注册证券之叙述(主要是其基本情况,以发行证券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规定);(10)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11)有关发行人的信息;(12)证管会对证券法责任补偿(indemnification)的立场的揭示(有固定的内容,表明证管会认为对登记人的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由于违反证券法而应承担责任的补偿是不具有执行力的);(13)其它发行费用;(14)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的保险和责任补偿(限于其职权范围,出于善意或为维护公司最大利益,包括诉讼费、律师费、判决协调费等支出);(15)过去三年内未按33年证券法注册证券之出售(包括销售概况、主要购买者和资金运用情况等);(16)附件及财务报表、(17)对相关事项的保证。 我国在证券承销信息披露主要在《公司法》、《证券法》指导下,依据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第1号、第7号、第12号予以规范,另外还有一系列针对特定行业的特殊信息披露规则。其中,第9号准

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和第1号准则-招股说明书最为重要。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借鉴了美国等国家的制度,特别借鉴了美国 注册登记S-1申报表和F-1申报表的内容和格式。[9]因而比较两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方面, 主要表现在美国信息披露制度中的股份稀释,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证管会对证券法责任补偿(indemnification)的立场的揭示,董事、经理人和其他主要工作人员的保险和责任补偿。有关股份稀释,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股票期权等制度,所以在披露上也就没有相关的要求,随着股票期权等制度的普及,该方面的信息披露也将越来越重要。对在登记表上署名的会计师、律师、承销商方面的专家与该证券的利益关系的披露是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原因在于这些专业人士及其所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发行证券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他们与发行证券的利益关系将极大的影响他们能否中立、客观的履行职责。中国的银广夏和美国的安龙事件使得人们对专业人士和中介机构能否尽到尽职审查的义务产生怀疑,对这

入行10年,说说我对证券业的看法

入行10年,说说我对证券业的看法 经纪人政策出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前前后后也了解过很多券商、同行的意见和想法,当然更多的是牢骚。我个人认为券商经纪业务的赢利模式在未来三五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认清形式、调整自我、应对危机、避免淘汰,才是我们广大业内人士当前最需要做的。 我入行10年,一直运做证券软件、证券经纪、期货经纪这三块业务。就证券经纪业务这块,达到年收入百万级也有好多年了。这在业内也不算特别突出,不过我的业务发展有几个特点还算比较另类:1、业务规模是靠服务带动客户转介绍为主做起来的,以户均资产50万的中大户为主。所以既不是靠关系发展几个大户或机构户,也不是靠招一大堆员工用人海战术开发市场,大小客户通吃。2、不打价格战,客户的佣金标准高于目前市场水准的三倍,多年来一直不变。3、08年的大熊市至今对我的业务规模和总收入没有大的伤害,基本保持了07年的水准。 一、经纪人不要怪券商没诚信,这是游戏规则,在网上看到很多责怪券商没诚信的帖子,大家熟知的券商几乎是一网打尽。其实,这是游戏规则,你再骂也改变不了什么,你要改变的只能是你自己。试想一下,随便找一个行业,如果你不能给老板带来新的利润,有几个老板会让你躺着吃饭。所以那些在牛市里拼命工作做了一定规模的经纪人,当市场不好时不能完成任务,被券商一脚踢开的,或提成比例降低的都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你控制不了客户,对公司利润没有影响力,这叫淘汰。何况是小小的经纪人,连券商自己的正式员工都是板上的肉,不知给砍过多少回了。只要随便打听下就会知道,券商多是国有企业,企业内也多有帮派,部门领导常调动,而这会带来分配和激励机制的多变。都知道我们的市场还不成熟,不成熟就意味着多变是常态。所以员工的提成比例有没有、有多少,新政策下来老客户要不要充公,都是上面领导说的算。 我刚入行前两年也是碰上大熊市,也有过被券商黑的记录,所以始终把控制客户看做为比发展客户更重要的环节。这七八年来,市场多变,我们基本没再因为券商出过问题,这既有赖于券商的诚信,更有赖于自身控制客户的能力。 所以你只要做这行,只要不能控制客户,被黑就始终避免不了。直到有一天,券商很难招到经纪人了,才有可能改变。就象民工一样(经纪人别以为自己穿个西服、拎着笔记本电脑就是白领,其实和民工没两样),过去工厂很容易招到民工,那拖欠民工工资就是常态,这是市场行为,因为不诚信的成本太低。直到现在,民工难招了,那工厂才会提高待遇,并诚信的对待民工,以保证自己的信誉也是保证自己能招到工,这也是市场行为。 所以,调侃一句,就当没给黑过的经纪人不算是成熟的经纪人。把被黑当做你成功的新起点吧。 二、不要怪华泰,佣金战永无回头路最近很多券商的朋友都在抱怨佣金越杀越低,特别是营业部的老总几乎都是每周签客户降佣单签到手软。尤其是南京,大家都在抱怨华泰不计较客户大小都是万五来拉客户,甚至万三万四都有,交易量大的,

财务案例分析任务三美公司

财务案例分析任务三美 公司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财务案例分析——任务三: 1.说明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基本类型,美的公司选择分权方式的原因。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混合制三种: (1)集权管理财务体制。集权管理就是把经营权限(包括财务权)特别是决策权集中在集团最高领导层,下属企业只有日常业务决策权限和具体的执行权,集团领导层控制严格,下属企业基本上按集团决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财务体制模式下的母公司拥有对子公司的全部财务决策权,对子公司进行高度集权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只有负责实施母公司计划的具体内容。其特点是:集团内部各项决策均由母公司制定和部署,集团内部可以充分展现其规模与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风险损失,同时充分利用母公司的人才、智力、信息资源,使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使其决策一体化。 (2)分权管理体制。分权管理就是把经营管理权限和决策权限分配给下属单位,集团最高层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权,因而,在分权体制下集团领导层对下属的控制较为松散,下级单位有较充分的权利。在分权管理体制模式下,母公司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只保留对少数关系到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各子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利用自身资信向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筹措生产资金。

(3)混合式的财务管理体制。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俩种极端的财务管理模式,它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实际上更多的是采用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式。这种模式是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筹集资金、运用、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混合制综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既能发挥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主动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的风险,有利于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按照母公司权利集中程度的不同,混合制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俩种形式,前者体现了集权制的优点,不仅有利于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而且还可以避免权利过度集中而造成的子公司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的问题。此种财务管理模式尤其适合于发展初期的企业集团;后者体现了分权制的优点,而且加强了集团内部的协调,其更适合于发展相对成熟,并且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怎样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度是集权与分权结合制财务管理体制应用的关键。 美的公司选择分权式管理的原因: (1)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设计和总规划。科学的发展战略能够引导企业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状态。美的集团通过自我积累对外购并等形式快速扩张时,需要有资本融资方式与之匹配。此时过分强调集权是不明智的,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必须大一点。当集团维持在某一特定领域现有的投资水平,寻求稳步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