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初探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初探

.生}态I与}环l境科耥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初探

梁红

(青岛农业大学环境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城乡炙错带是生态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是直接影响城市和乡村景观格局的重要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相关原理对城市和乡村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形成、演化进行剖析。初步提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可以参考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格局。

关键词: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城乡交错带

城乡生态交错带,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供需关系、物质和能量变化水(1)自然檀t

是人类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地带。城市的扩张,一次次的将这条本来很脆弱的生态带打破。而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作用下,这条顽强的生态防线却又一次次被建立起来。

l城乡交错带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作用的共同边缘区域

1.1大地景观系统的分类。Fom姗和Go-dⅫl(1986)根据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程度,把景观分为5类。即: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lq。根据以上的观点和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可以把的景观分类体系作—个调整,根据下垫面的基质的人工化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三个景观体系。在这三个体系中。人对原始自然的干扰逐渐增强,绿地等自然景观逐步减少,人文景观和建筑道路等人工构筑物逐渐增多。1.2城乡交错带是城市、乡村景观的边缘。城市景观的某些区域和乡村的某些区域相互结合,在两者的边缘共同形成景观交错带,是城市向乡村或乡村向城市过渡的过渡区域。城乡交错带由于处于两者之间,所以具有两者的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城市和乡村都不具有的某些特质的景观区:贷。

2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演化过程

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了一系列的地域空间变化,城乡交错带的格局也产生变化,主要的演化形式有:

2.1以城市为核心向外扩张的“摊大饼”而形成的城乡交错带向外扩展的模式。“摊大饼”的模式的后果就是城乡交错带不断向外扩展,城市逐步的侵蚀乡村自然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心更加远离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城乡交错带也逐步外扩。2.2以道路为轴线的指状延伸而形成的城乡交错带向两侧扩展的模式。指状模式引起城乡交错带沿指状城市两边分布,被城市道路和城市系统分割成两部分,并且随城市的发展而向外扩展。2.3卫星城和新城的形成而产生的城乡交错带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城市发展中为了解决城市过大带来的不便,而另外建立的新的城市区域,能够改善城市过大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用地紧张的矛盾。由于新城和卫星城的产生而产生了新的城乡交错带,并且出现了新的变化格局的景观带。

3生态交错带的景观生态学特性

3.1边缘效应。在生态学中,把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的现象叫做边缘效应9。边缘效应有正负之分,好的空间格局,适宜的资源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会使边缘效应向正方向发展;否则,两者都会被破坏,或者单个受益。3.2生态脆弱性。城乡交错带是由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区域,由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平、生活水平和社会心理等因

素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带的时

空变化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

性。33频繁的生态流过程和廊

道、半透膜作用。城市和乡村的

发展过程中两者是相互依赖

的,两者的相互之间的联系通

过一系列的生态流来实现。常

见的生态流有城市和乡村之间

的物质交换流;城市对乡村的

污染流,通常是以三废的形式

来流动;乡村为城市输送新鲜

氧气的气体流;动植物在两者

之间进行迁徙,物种的相互传播(如病虫害和鸟

类等动物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为的流动

带来的污染和人为对景观有意识的改造的各种

物质流。

城乡交错带的廊道作用:景观中的许多流

(物流、能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

动的,此时边界的生态交错带相当于廊道。在城

市建设中可以利用两者的共同的优点,衔接城市

和乡村,促进共同的发展。

城乡交错带的半透膜作用:而穿越交错带

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

的影响,此时边界相当于—个半透膜。所以在防

止城市污染外扩时,有必要加强景观边界的生态

过滤效应,减少城市污染对于广大乡村的环境污

染,这一点对于城市的污染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H。

4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互营的景观体系

城乡边缘交错的地带具有相邻地域城乡的

共同的优势,资源组成丰富,因而区位优势显著。

同时处理好生态交错带的对于城市和乡村景观

的优势互补也有很大的作用。

为了形成良好的城市乡村格局,促进城市

和乡村景观的共同发展,针对城市和乡村的生态

交错地带可以提出以下几种生态景观格局思想。

4.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见图1)。它是

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伽珊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

的景观格局,如图所示。这一问题.它包括以下7

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

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b.粒度大小,既有大

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

点的多样性;c.注重干扰时的风险扩散;d.基因多

样性的维持-e.交错带减少边界抗性;£小型自然

植被斑块作为临时性栖息地或避难所;耳廊道用

于物种的扩散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凰。在这一模

式强调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

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

斑块以廊道或小型斑块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

图l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

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同时在人类活动区

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

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显然,这种

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

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

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

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

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这种景观模式

是根据美国和欧洲的乡村情况,融合生态知识与

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它有许多生态学上的优越

性,一方面,这一模式有大型植被斑块,也有小的

人为斑块,提高了景观多样性,实现了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大型植被斑块可为人们提

供旅游度假和休憩的去处,小的人为斑块可作为

人们的工作区和商业集中区,高效的交通网络可

方便人们的活动。4.2规划和反规划思想在城乡

生态交错带中的应用。反规划的思想并不是说城

市不经过规划而直接进行建设,而是指城市规划

中先规划出的生态预留地,再进行其他建设用地

的规划嘲。根据反规划思想,我们可以把城市和乡

村的优势共同利用起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优

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预留一砦不被利用的

乡村自然用地,成为将来城市扩大后的山水骨

架。并且逐步形成城市和乡村交错,相互渗透、镶

嵌的格局。对于城市局部生态环境恶劣地段的边

缘交错区域保留较多的绿色用地,利用绿色植物

的净污作用,防止污染外渗形成良好的屏障。反

规划思想是优先考虑自然山水生态体系的生态

规划方法,它可以打破城乡交错带的直线格局,

形成城市和乡村两者相互交错,又相互补充的局

面。43包围和反包围的思想。在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中,通常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缓解办法,除了限

制城市的排热系统合排气系统外,还通过在城市

内部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在城市的内部形成大量

的绿地癍块,对城市热岛进行破碎,从而形成完

整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但是城市的绿地面积毕竟是有限的,由于

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的城市都没有充分考虑城市

的绿化生态用地。反而大量的(下转224页l一207一

困一囤一圈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初探

作者:梁红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环境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刊名:

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2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 2003

2.王健锋.雷瑞德生态交错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04)

3.福尔曼·戈德罗恩.肖笃宁.张启德.赵弈景现生态学 1990

4.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2001

5.包志毅.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 2004(01)

6.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民们交流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伟华.陈章和中山市小榄镇城镇绿地生态规划-中国园林2003,19(4)

对中山市小榄镇城镇绿地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小榄镇城区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结合其道路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运用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景观效果,规划小榄镇城区绿地生态系统为"一线、一中心、一带、两环"的环网式结构.

2.学位论文李海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004

在中国正在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较为严峻的景观生态问题。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日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由原来的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从局部分析发展到整体优化,从景观分化发展到景观综合,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文总结和探讨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设计,阐述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步骤

,并就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城市景观形象规划展开详细论述。通过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城市景观是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种价值的统一体。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秉持“四位一体”理念,即实现城市景观的艺术化、生态化、人性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需要综合运用美学、社会行为心理科学、生态学与规划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2.本文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个性化、异质性、多样性、整体和谐以及有机生长原则等7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指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合理规划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改善景观结构和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景观功能,构建城市景观体系,塑造城市景观形象,促进城市景观优化利用和持续发展。

3.通过厦门市及厦门市马銮湾地区、江苏省昆山市三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城市或区域的研究,提出了厦门市“一环、两带、八片、两轴、四楔”的景观生态格局,厦门市马銮湾地区“一湾、三溪、两片、两楔、三通道”的景观生态格局以及昆山市“三带、六射、七片、两纵、六横”的景观生态格局。

3.期刊论文许先升.梁伊任.王浩安阳市市域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 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应用城市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安阳市绿地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安阳市市域绿色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途径,并提出了建立安阳市市域绿地景观生态格局的基本思路.

4.学位论文王亚军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2004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融合生态学及相应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生态角度出发的研究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方面的意义在当今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尤为重要.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态学(含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的综合研究,建立论文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以沈阳市为实例,通过现状景观资源和景观公共感知调查,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从生态与区域层面出发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研究.论文重点论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功能、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从发展的角度把握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限定影响,从而探讨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建构和城市景观生态综合建设的方法途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生态设计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即廊道、斑块和基质的格局和生态功能分析研究)、现行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适应性分析、生态规划思想的确立,并对绿地指标和布局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寻找城市与宏观格局的关系,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体系,形成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结合城市生态建设探讨通过城市大环境绿地的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分异特点的研究来建立区域规划格局,提出城市大环境绿地规划应遵循的三条布局原则:有利于城市卫生和局部气候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城市游憩空间合理均匀的分布和有利于形成功能结构上较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最后,运用现代生态规划方法研究沈阳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则、目标、内容、实施重点,从而提出沈阳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框架,为《沈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建议.

5.期刊论文熊文.邱凉.XIONG Wen.QIU Liang城乡一体化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初探--广州市城乡一体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水利渔业2006,26(2)

景观格局规划以城市景观生态多样性保护和异质性维持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构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实现城市生态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作用,对城市的社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广州城市生态适应性,确定生态保护源地,分析了各个保护源的景观阻力面,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原理确定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缓冲带"、"廊道"、"战略点"、"隔离带",构建了广州市城乡一体化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6.学位论文张希晨江南聚落景观生态研究2000

该文从江南聚落景观与环境出发,上入景观生态的综合研究方法,结合江南传统聚落 的大量实例及自身的创作实践,研究传统聚落的布局、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空间意象等.在分析与借鉴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上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努力探索理想与和谐的人聚环境窨寻求人与自然的契合点,以期对在更高层次上创造出新的聚落文化、新的聚落生态环境提供一种思路.

7.期刊论文李杨帆.朱晓东.孙翔.汤春峰.LI Yang-fan.ZHU Xiao-dong.SUN Xiang.TANG Chun-feng快速城市化地

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江苏连云港港湾地区为例-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4)

从景观变化视角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方法,以连云港港湾区域为例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规划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以最新遥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RS/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破碎度指标进行空间量化和表达,进而将两者叠加后生成景观生态规划分区图,将连云港市区划分为重点生态维护区、重点生态修复区、一般生态维护区、一般生态修复区、城市扩展重点开发区和城市扩展优化开发区,并提出相应分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

8.期刊论文孙慧兰.楚新正.肖娟.SUN Huilan.CHU Xinzheng.XIAO Juan试论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在现

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

当前中国城市建设正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对现代规划与管理新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景观生态规划正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态适应性的经典规划和生态规划方法论之上的又一次思维转变.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9.学位论文郑相宇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中心镇生态规划研究2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建制镇就达20300个。但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城镇生态规划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城镇化的新产物——中心镇出现,这给生态规划领域带来新课题。本文以东莞市常平镇为例,探索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思路、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在常平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镇的应用途径。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区,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新兴的铁路交通枢纽,是大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的交汇处。从1999年到2003年,常平镇年GDP的增长率均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未来的常平将发展成为珠三角及广东东部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商贸。

本文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规划研究进展,把现场考察与遥感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利用植被指数、热度指数、温度指数、土壤亮度指数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了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对规划与现状的土地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后的常平镇土地格局,景观异质性增加,各类型的斑块分布更趋于均衡化。而规划后小斑块增加,大斑块减少,使得该镇抵抗和缓冲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可能下降。通过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常平镇人均生态足迹约为2.5hm2/人,当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8 hm2/人,生态赤字为2.32 hm2/人,生态足迹亏空。

生态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否则生态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提出构建生态体系的内容 (生态通道、关键节点、绿地系统),同时进行了生态产业的建设规划。本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措施,建设措施除了河道保护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等自然方面内容外,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

10.会议论文王祥荣.张静论2010世博会与上海城市立体生态规划建设2003

提出了立体生态规划的概念,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分析评价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形象和景观建设、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及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产业生态的联动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5957058.html,/Periodical_hljkjxx200826211.aspx

授权使用:海南大学(haindx),授权号:e4ec948d-6f8f-4bf2-9320-9e2b0157701a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1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