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46-黄帝明堂灸经

346-黄帝明堂灸经

346-黄帝明堂灸经
346-黄帝明堂灸经

<篇名>黄帝明堂灸经

书名:黄帝明堂灸经

作者:不详

朝代:唐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头

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贵且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之宜,治病为要。草木有蠲之力,针灸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经,纪血脉循环,明阴阳俞募,穷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源,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今则采其精粹,去彼繁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功,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编录于次,庶几长幼尽涉安衢,欲俾华夷同归寿域云尔。(按上文已见载《太平圣惠方》)

\x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济堂刊\x

<目录>卷上

<篇名>定尺寸法

属性:《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短手长,取穴不准。

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

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

着灸疗病以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目录>卷上

<篇名>点灸法

属性:凡点灸时,须得身体平直,四肢无令拳缩,坐点无令俯仰,立点无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

<目录>卷上

<篇名>下火法

属性: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

<目录>卷上

<篇名>用火法

属性: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瘥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

火伤荣卫经络。有火珠耀日,以艾丞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次有火照耀日,以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若遇天色阴暗,遂难得火,今即不如无木火也,灸人不犯诸忌,兼去久,清油点灯,灯上烧艾茎点灸是也;兼滋润灸后至疮愈已安。且无疼痛

;用蜡烛更佳。诸蕃部落,知此八木火之忌,用镔铁击KT 石得火出,以艾引之,遂乃着灸。

<目录>卷上

<篇名>候天色法

属性:凡点灸时,若值阴雾大起,风雪忽降,猛雨炎暑,雷电虹霓,临时且停,候待晴明,即

再下火灸。灸时不得伤饱大饥,饮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虑愁忧,恚怒呼骂,吁嗟叹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目录>卷上

<篇名>定灸多少法

属性: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阴之会也。若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炷下,宜歇火气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目录>卷上

<篇名>定发际法

属性: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整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有因疾患后脱落尽发际,或性本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以此为准。

<目录>卷上

<篇名>发灸疮法

属性:凡着火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灰火中煨热,拍破热慰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

<目录>卷上

<篇名>淋洗灸疮法

属性: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令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树东南枝梢,青嫩柳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此二味,偏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

黑烂溃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疮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疮疼痛不可忍,多

时不较者,加黄连四味,等分煎汤淋洗,立有神效。

<目录>卷上

<篇名>贴灸疮法

属性:春取柳飞花如鹅毛者,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毛,取腹上白细腻者,猫儿腹上者

<目录>卷上

<篇名>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属性:一日在大趾,二日在外踝,三日在股内,四日在腰间,五日在口舌,六日在两手,七日在内

十四日在胃管,十五日在遍身,十六日在胃,十七日在气冲,十八日在股内,十九日在足,

二十日在内踝,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在外踝,二十三日肝及足,二十四日手阳

明,二十五日足阳明,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在阴,二十九日膝胫,

<目录>卷上

<篇名>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

属性:正月丑日,二月未日,三月寅日,四月申日,五月卯日,六月酉日,七月辰日,八月戌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午日,十二月子日。

<目录>卷上

<篇名>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属性:建日在足,禁晡时;除日在眼,禁日入;满日在腹,禁黄昏;平日在背,禁人定,定日在心,禁夜半;执日在手,禁鸡鸣;破日在口,禁平旦;危日在鼻,禁日出;成日在唇,禁食时;收日在头,禁禺中;开日在耳,禁午时;闭日在目,禁日。

<目录>卷上

<篇名>十二时忌不宜灸

属性: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卯时在面,辰时在项,巳时在乳,午时在胸,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背,戌时在腰,亥时在股。

<目录>卷上

<篇名>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属性:一岁∶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

二岁∶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

三岁∶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头。

四岁∶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眉。

五岁∶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人神在背。

六岁∶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人神在腰。

七岁∶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人神在腹。

八岁∶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人神在项。

九岁∶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人神在足。

十岁∶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人神在膝。

十一岁∶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人神在阴。

<目录>卷上

<篇名>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

属性:\r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p06-d15a1.bmp\r

<目录>卷上

<篇名>杂忌旁通不宜灸

属性:\r杂忌旁通不宜灸\p06-d15a2.bmp\r

<目录>卷上

<篇名>四季人神不宜灸

属性:春在左胁,秋在右胁,夏在脐,冬在腰。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目录>卷上

<篇名>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

属性:\r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pm-m1.bmp\r

一岁十岁起,二官顺行,逐日人神,就甲子内检尻神者,神农之所制也。凡人年命巡行

九宫,值此尻神所在不可针灸。犯者必主丧命,或生痈疽,尚忧致命,宜急速医治。《明堂

》云∶以八分为一寸;孙思邈云∶人有长短肥瘦,宜取患人中指第二节两横纹相去为则。

<目录>卷上

<篇名>天医取师疗病吉日

属性:正月卯日二月寅日三月丑日

四月子日五月亥日六月戌日

七月酉日八月申日九月未日

十月午日十一月巳十二月辰

凡医者,若不能知此诸般禁忌,趋吉避凶,妄乱针灸,非惟不能愈疾,甚至或致患人伤命,为害非轻。若逢病患,年命厄会处,男女气怯,下手至难,通人达士,岂能拘此哉!若遇卒急暴患,何暇选择避忌,即不可拘此若是禁穴。诸般医疗不瘥,明堂许灸一壮至三壮,更宜以意详之。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一

属性:\x百会\x 一穴,在头中心陷者中。灸七壮。主脑重鼻塞,头疼目眩,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及大人小儿脱肛等疾。

\x神庭\x 一穴,在鼻柱上发际中。灸三壮。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羊痫

吐舌。

\x水沟\x 一穴,在鼻柱下宛宛中。灸五壮。主消渴饮水无休,水气遍身肿,笑无时节

,颠痫病,语不识尊卑,及口噤牙关不开也。

\x天突\x 一穴,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主咳逆气喘,暴哑不能言,身

寒热颈肿,喉中鸣翕翕,胸中气哽哽也。

\r正人形第一图\pm-m2.bmp\r

\x支沟\x 二穴,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者中。灸五壮。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

腋急痛,四肢不举,口噤不开,暴哑不能言也。

\x至阴\x 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灸三壮。主疟发寒热,头重心

烦,目翳KT KT ,鼻塞不通,小便淋沥失精。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二

属性:\x三里\x 二穴,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灸三壮。主肘臂酸痛,屈伸难。《秦承祖明堂》云∶主五劳虚乏,四肢羸瘦。

\r正人形第二图\pm-m3.bmp\r

\x天池\x 二穴,在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撅胁间。灸三壮。主寒热疟,热病汗不出,

胸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鸣也。

\x章门\x 二穴,在大横纹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灸七

壮。

主肠鸣盈盈然,食饮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腰背肋间痛,不可转侧,身黄羸瘦,四肢怠倦,腹中膨胀,两胁积气如卵石也。

\x中渚\x 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灸三壮。主目KT KT 无所见,肘臂酸痛

,手五指不握尽痛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三

属性:\r正人形第三图\pm-m4.bmp\r

\x输府\x 二穴,在旋机傍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喘急,呕吐

,不下食饮,胸中痛也。

\x胸乡\x 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却引背痛,不

得卧,转侧难也。

\x偏历\x 二穴,在腕后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发寒热,疟久不愈,目视KT KT ,手不

及头,臂膊肘腕酸痛难屈伸,及颠疾多言。

\x丰隆\x 二穴,在外踝上八寸陷者中。灸七壮。主厥逆胸痛,气刺不可忍,腹中如刀

,大小便难,四肢不收,身体倦怠,膝腿酸痛,屈伸难也。

\x昆仑\x 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壮。主寒热癫疾,目KT KT ,鼻衄多涕

,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难,恶闻人者,女子绝产也。

\x厉兑\x 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一韭叶。灸一壮,主尸厥如死,不知人,

多睡善惊,面上浮肿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四

属性: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曰∶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

,或

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

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

中出也。

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饮

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x百会穴\x。二、\x耳前发际\x。三、\x肩井穴\x。四、\x

风市穴\x。五、\x三里穴\x。六、\x绝骨穴\x。七、\x曲池穴\x。

上件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根据法灸之,万无一失也。

\r正人形第四图\pm-m5.bmp\r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五

属性:\x紫宫\x 一穴,在华盖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七壮。主饮食不下,呕逆烦心,

上气吐血,及唾如白胶。

\x乳根\x 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下满闷,臂肿及乳

痛也。《华佗明堂》云∶主膈气不下食噎病。

\r正人形第五图\pm-m6.bmp\r

\x少冲\x 二穴,在手小指内廉之侧,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主烦心上气,卒心痛,

悲恐畏人,善惊,手拳不得伸,掌中热痛也。《秦承祖明堂》云∶兼主惊痫,吐舌沫出也。千金、杨玄操同。

\x涌泉\x 二穴,在脚心底宛宛中,白肉际,屈足卷趾得之。灸三壮。主心痛,不嗜食

,妇

不得践地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六

属性:\r正人形第六图\pm-m7.bmp\r

\x石门\x 一穴,在脐下二寸陷者中。灸七壮。主腹大坚,气淋,小便黄,身寒热,咳

逆上气,呕血,卒疝绕脐痛,贲豚气上冲,甄权云∶主妇人因产恶露不止也。

\x分水\x 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水病腹肿,绕脐痛冲胸中,不得息

。甄权云∶主水气浮肿鼓胀肠鸣,状如雷声,时上冲心。日灸七壮,四日罢。

\x华盖\x 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

喘不能言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七

属性:\r正人形第七图\pm-m8.bmp\r

\x上星\x 一穴,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头风目眩,鼻塞不闻香臭。

\x膻中\x 一穴,在两乳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胸膈满闷,咳嗽气短,喉中鸣,妇人奶

脉滞,无汗,下灸立愈。岐伯云∶积气干噎。

\x巨阙\x 一穴,在鸠尾穴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心痛不可忍,呕血烦心,膈中不

利,胸胁支满,霍乱吐痢不止,困顿不知人。

\x间使\x 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灸七壮。主卒狂惊悸,臂中肿痛,屈

伸难。岐伯云∶主鬼神邪也。

\x太冲\x 二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骨罅间陷者中。灸五壮。主卒疝,小腹痛,小

便不利如淋状,及月水不通。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八

属性:\x青灵\x 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灸三壮。主肩不举,不能带衣。

\x不容\x 二穴,在上管两旁各一寸。灸三壮。主腹内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两

胁积气彭彭然。

\x五枢\x 二穴,在带脉下二寸,水道傍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阴疝,小腹痛,及

膀胱气攻两胁也。

\x复留\x 二穴,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中陷者是。灸七壮。主腰疼痛引脊内,痛不可

俯仰

。善怒多言,足痿不收履,胫寒不自温,腹中雷鸣,兼治腹鼓胀,四肢肿,十水病,女子赤

白漏下,五淋,小便如散灰也。

\x大都\x 二脉,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

呕吐,目眩烦心,四肢肿病。

\r正人形第八图\pm-m9.bmp\r

妇人怀孕,不论月数,及生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之。若绝子,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

中三壮。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九

属性:\x通里\x 二穴,在腕后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头目眩痛,悲恐畏人,肘腕酸重,及

\x阴都\x 二穴,在通谷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身寒热,疟,病心恍惚也。

\r正人形第九图\pm-m10.bmp\r

\x石关\x 二穴,在阴都下一寸宛宛中。灸三壮。主多唾呕沫,大便难,妇人无子,脏

有恶血,腹厥痛,绞刺不可忍者。

\x带脉\x 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壮。主妇人腹坚痛,月水不通,

带下赤白,两胁下气,转运背痛不可忍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

属性:\x 中\x 二穴,在输府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壮。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

\r正人形第十图\pm-m11.bmp\r

\x气冲\x 二穴,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动脉宛宛中。灸五壮。主腹有大气,腹胀

脐下坚,疝阴肿,亦主妇人月水不通,无子。

\x三里\x 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陷者宛宛中。灸三壮。主脏

腹久积冷气,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臭,肠鸣腹痛,秦承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暑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腿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亦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大小人热,皆调

三里。《外台明堂》云∶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

\x悬钟\x 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灸三壮。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

胫连腰痛,筋挛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张文仲灸经》∶疗病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趾次趾内横纹中

,各灸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一

属性:\r正人形第十一图\pm-m12.bmp\r

\x禾聊\x 二穴,在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灸三壮。主鼻窒口癖,清涕出不可止,鼻衄

有疮,口不可开,及尸厥也。

\x天井\x 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五壮。主肘痛引肩

,不可屈伸,颈项及肩背痛,臂痿不仁,惊悸悲伤,痫病羊鸣吐舌也。

\x承满\x 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肠鸣腹胀,上喘气逆,及膈气唾血\x商阳\x 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灸三壮。主胸膈气满,喘急,耳

鸣聋,疟病口干,热病汗不出也。

\x孔最\x 二穴,在腕上七寸陷者宛宛中,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肘臂厥痛,屈伸难

,手不及头,不握也。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瘥。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二

属性:\x肩聊\x 二穴,在肩上,举肩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肩重不举,臂痛也。

\x食窦\x 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举臂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膈间鸣

,陆陆常有声。

\x通谷\x 二穴,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失欠,口及呕,暴哑不能言也。

\x侠溪\x 二穴,在足小趾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流也。灸三壮。主耳鸣\r正人形第十二图\pm-m13.bmp\r

华佗疗男子卒疝,阴卵偏大,取患人足大趾,去甲五分,内侧白肉际,灸三壮,炷如半枣核大。患左取右,患右取左。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三

属性:\r正人形第十三图\pm-m14.bmp\r

\x三阳络\x 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支沟上一寸,灸五壮。主嗜卧,身不欲动

,卒聋暴哑,及齿痛。

\x胁堂\x 二穴,在腋下二骨间陷者中,举腋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气满,噫哕喘逆,

目黄,远视KT KT 。

\x天地\x 二穴,在腋下三寸陷者中,灸三壮。主上气咳嗽,胸中气满,喉中鸣,四肢

不举,腋下肿也。

\x日月\x 二穴,在期门下五分陷者中,灸五壮。主善悲不乐,欲走多睡,言语不正,

及四肢不收。

\x地机\x 二穴,在膝内侧转骨下陷者中,伸足取之,灸三壮。主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痛,屈伸难也。

\x三阴交\x 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膝内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

,不能行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四

属性:\x 会\x 二穴,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灸七壮。主瘿及臂气肿也。

\r正人形第十四图\pm-m15.bmp\r

\x外关\x 二穴,在腕后二寸陷者宛宛中,灸三壮。主肘腕酸重,屈伸难,手十指尽痛

不得握,兼主耳浑浑,聋无所闻也。

\x幽门\x 二穴,在巨阙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善吐,食饮不下,兼唾多吐涎

,干哕,呕沫,泄有脓血也。

\x二间\x 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陷者中,灸三壮。主喉痹咽肿,多卧喜睡,鼻鼽

,及口眼斜。

\x中冲\x 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灸一壮。主热病烦心,心闷而

汗不出,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烦满,舌本痛。秦承祖云∶兼主神气不足,失志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五

属性:\r正人形第十五图\pm-m16.bmp\r

\x上管\x 一穴,在巨阙下一寸,灸三壮。主呕吐,食饮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

时吐呕血,肠刺痛,痰多吐涎也。

\x中极\x 一穴,在脐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壮。主尸厥不知人,冷气积聚,时上冲心,

饥不能食,小腹痛,积聚坚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绝子,面也。

\x阴包\x 二穴,在膝上四寸陷者中,灸七壮。主腰痛连小腹肿,小便不利,及月水不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六

属性:\x攒竹\x 二穴,在眉头陷者中,灸一壮。主头目风眩,眉头痛,鼻鼽衄,目KT KT 无远见,但是尸厥,癫狂病,神邪鬼魅,皆主之。

\x中庭\x 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宛宛中。灸三壮。主食饮不下,呕逆,食下还出也。

\x关元\x 一穴,在脐下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贲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溺血,

便黄,腹泄不止,卒疝,小腹痛,转胞,不得小便。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r正人形第十六图\pm-m17.bmp\r

\x太泉\x 二穴,在手中掌后横纹头陷者中。灸五壮。主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

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狂言,肘中痛。

\x交信\x 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后廉筋间陷者中。灸三壮。主气淋,卒疝,大小便难,

及膝胫内廉痛也。

\x太溪\x 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中。灸三壮。主疟咳逆,烦心不得卧,小便

黄,足胫寒,唾血及鼻衄不止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七

属性:\x囟会\x 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头目眩,头皮肿生白屑,兼主面赤

\x璇玑\x 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头取之。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咳逆上喘,

喉中鸣也。

\x鸠尾\x 一穴,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壮。主心惊悸,神气耗散,癫痫病狂,歌

不择言也。

\x气海\x 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七壮。主冷病,面黑,肌体羸瘦,四肢力

弱,小腹气积聚,贲豚腹坚,脱阳欲死,不知人,五脏气逆上攻也。

\r正人形第十七图\pm-m18.bmp\r

张文仲救妇人横产,先手出,诸般符药不捷,灸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八

属性:\r正人形第十八图\pm-m19.bmp\r

\x前顶\x 一穴,在囟会后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灸三壮。主头风目眩,头皮肿,小儿惊痫病也。\x耳门\x 二穴,在耳前起肉当缺陷者中。主耳有脓,及底耳耳,耳痛鸣聋,并齿龋

禁,不宜灸,有病不过三壮也。

\x少商\x 二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灸三壮。主疟寒热,烦心善哕

,唾沫唇干,呕吐不下食,肠胀腹满,微喘,心下膨膨然。

\x少海\x 二穴,在肘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灸五壮。主四肢不举

,癫痫吐舌,沫出羊鸣也。

\x交仪\x 二穴,在内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五壮。主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及妇人

漏下赤白,月水不调。

\x解溪\x 二穴,在系鞋处陷者中。灸三壮。主上气喘息,咳嗽急,腹中积气上下

行,及目生白翳也。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十九

属性:\x尺泽\x 二穴,在肘中约上两筋动脉中。甄权云∶在臂屈伸横纹中,筋骨罅陷者中,

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头。

\x天枢\x 二穴,夹脐两傍各二寸陷者中。灸五壮。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

,女子漏下赤白,及肚大坚,食不化,面色苍苍也。

\x曲骨\x 一穴,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其毛际陷者中。灸七壮。主五淋,小便黄,

水病胀满,妇人带下赤白,恶合阴阳,小便闭涩不通,但是虚乏冷极者,皆宜灸之。

\x阳陵泉\x 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灸一壮。主膝股内外廉痛不仁,屈伸难,

及喉中鸣,惊恐如人将捕之。

\r正人形第十九图\pm-m20.bmp\r

\x丘墟\x 二穴,在外踝如前,去临泣三寸。灸三壮。主胸胁痛,善太息,胸满膨膨然

,足腕不收,足胫偏细。

<目录>卷上

<篇名>正人形第二十

属性:\r正人形第二十图\pm-m21.bmp\r

\x率谷\x 二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灸三壮。主醉后酒

风发,头重,皮肤肿,两角眩痛也。

\x中府\x 二穴,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灸五壮。主肺急,胸中

满,喘逆,唾浊,善噎,皮肤痛也。

\x养老\x 二穴,在手太阳踝骨上一穴,后一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肩欲折,臂如拔,

手不能自上下也。

张文仲传《神仙灸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屈伸。

灸曲两文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艾炷才烧到肉,初觉痛,便用两人两边齐吹至火灭。午时着灸,至人定已来,自行动脏腑一两回,或脏腑转动如雷声,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一

属性:\r背人形第一图\pm-m22.bmp\r

\x风府\x 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禁不可灸。主头痛,项急不得顾,

暴喑不得言,多悲恐惊悸,狂走欲自杀,目反视。

\x大杼\x 二穴,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颈项痛,不可俯仰,

左右罔顾,癫病螈,身热目眩,项强急,卧不安席。

\x心俞\x 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寒热心痛,背相引痛,

胸中满闷,咳嗽不得息,烦心,多涎,胃中弱,食饮不可,目KT KT 泪出,悲伤也。

\x膈俞\x 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咳逆,呕吐,膈上寒,

食饮不下,胁腹满,胃弱食少,嗜卧怠惰,不欲动身。

\x肝俞\x 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壮。主咳逆,两胁满闷,肋中

痛,目生白翳,气短,唾血,目上视,多怒,狂衄,目KT KT 无远视也。

\x肾俞\x 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腰疼不可俯仰,转侧难

,身寒热,饮食倍多,身羸瘦,面黄黑,目KT KT ,兼主丈夫妇人久积冷气变成劳疾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二

属性:\x风门\x 二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疼风眩,鼻衄不止

,鼻流清涕也。

\r背人形第二图\pm-m23.bmp\r

\x魂户\x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背田满闷,项急强不得顾

,劳损虚乏,尸厥走疰,胸背连痛也。

\x至阳\x 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微俯而取之宛宛中,灸七壮。主四肢重,少气难言

,脊急强也。

\x胃俞\x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七壮。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胸

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鸣也。

\x膀胱俞\x 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壮。主腰脊急强,腰以下

酸重,劳损不仁,腹中痛,大便难也。

\x仆参\x 二穴,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灸三壮。主腰痛不可举足,承山下重,

脚痿癫疾,尸厥,霍乱,马痫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三

属性:\x大椎\x 一穴,在项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壮。主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疰气背膊间闷,项强不得顾,及疟久不愈也。

\x身柱\x 一穴,在第三椎下间宛宛中,灸三壮。主癫狂螈,怒欲杀人,狂走见鬼。

秦承祖明堂云∶主小儿惊痫也。《千金》杨玄操同。

\x筋缩\x 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惊痫狂走,癫病多言

,脊急强,两目转上,及目瞪也。

\r背人形第三图\pm-m24.bmp\r

\x胆俞\x 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胸胁支满,

呕无所出,舌干饮食不下。

\x脾俞\x 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壮。主腹中胀满,引背间痛

,食饮多,身羸瘦,四肢烦热,嗜卧怠惰,四肢不欲动摇。

\x志室\x 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半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腰

痛脊急,两胁胀满,大便难,食饮不下,背气俯仰不得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四

属性:岐伯灸法∶疗头旋,目眩,及偏头痛不可忍,牵眼KT KT 不远视,灸两眼小上发际,各一壮,立瘥。

\x长强\x 一穴,在腰俞下脊骸端陷者中,灸五壮。主腰脊急强不可俯仰,癫狂病,大

小便难,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儿惊痫病。

\r背人形第四图\pm-m25.bmp\r

\x委中\x 二穴,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也,令病患合面卧,舒挺两脚取之,灸三壮

。主脚弱无力,腰尻重,曲中筋急,半身不遂。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五

属性:\x陶道\x 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目眩重,疟寒热洒淅矣。\x肺俞\x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

嗽,唾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出,及背强弦急也。

\x神道\x 一穴,在五椎下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疟,恍惚悲愁

\r背人形第五图\pm-m26.bmp\r

\x噫嘻\x 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疟久不愈者,背气满闷,

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

\x阳刚\x 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饮食不下

,腹中雷鸣,腹满胪胀,大便泄,消渴,身热,面目黄,不嗜食,怠惰也。

\x三焦俞\x 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背痛,身

热,腹胀肠鸣,腰脊急强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六

属性:\x玉枕\x 二穴,在络却后七分半侠脑卢旁一寸三分,入发际三寸,灸三壮。主头重如

石,目痛如脱,不能远视。

\r背人形第六图\pm-m27.bmp\r

\x天牖\x 二穴,在白骨穴下发际宛宛中,灸三壮。主瘰寒热,颈有积气,暴聋,肩

中痛,头风目眩,鼻塞不闻香臭。

\x神堂\x 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灸三壮。主肩背连胸痛不可

俯仰,腰脊急强,逆气上攻,时复噎也。

\x命门\x 一穴,在十四椎节下间,微俯而取之,灸三壮。主身热如火,头痛如破,寒

热疟,腰腹相引痛。

\x白环俞\x 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三壮。主腰脊急强不能俯仰,起坐

难,手足不仁,小便黄,腰尻重不举也。

\x承扶\x 二穴,在尻臀下衡文中,灸三壮。主腰脊尻臀股阴寒痛五肿,痔疾泻鲜血,

尻椎中肿。大便难,小便不利。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七

属性:\r背人形第七图\pm-m28.bmp\r

\x天柱\x 二穴,在项后大筋外宛宛中。灸三壮。主头晕脑重,目如脱,项如拔,项痛

急强,左右罔顾也。

\x魄户\x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宛宛中。灸五壮。主肩膊间急痛,

背气不能引顾,咳逆上喘也。

\x意舍\x 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阔肩取之。灸七壮。主胸胁胀

满,背痛,恶寒,饮食不下,呕吐不留住也。

\x悬枢\x 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陷者中。灸三壮。主腹中积气上下行,腠中尽痛也。

\x胞肓\x 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俯而取之。灸五壮。主腰痛不可

忍,俯仰难,恶寒,小便涩也。

\x中膂俞\x 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主腰痛不可俯仰,夹背膂痛,上下

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者灸之立愈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八

属性:\x强间\x 一穴,在后顶后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三壮。主头痛如针刺,不可动,项如拔

,左右不得顾。岐伯曰∶兼治风痫病。

\x翳风\x 二穴,在耳后尖角陷者中,按之引耳是也。灸三壮。主耳鸣聋失欠,暴哑不

能言,口噤不开,及口吻也。

\x列缺\x 二穴,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灸三壮。主偏风,半身不举,口,

腕劳肘臂痛,及疟,面色不定。

\x合谷\x 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灸三壮,主疟寒热,热病汗

不出,目不明,生白翳,皮肤痂疥,遍身风疹。

\x飞阳\x 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陷者中。灸五壮。主体重,起坐不能步,失履不收,脚

酸重,战栗不能久立。

\r背人形第八图\pm-m29.bmp\r

\x附阳\x 二穴,在外踝上二寸后筋骨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

筋急,屈伸难,坐不能起,四肢不举也。

<目录>卷中

<篇名>背人形第九

属性:\x后顶\x 一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三壮。主目不明,恶风寒,头目眩重。

\r背人形第九图\pm-m30.bmp\r

\x扁骨\x 二穴,在肩端上两骨间陷者中。灸三壮。主肩中热,指臂痛也。

\x腰俞\x 一穴,在二十一椎节下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

不仁,坐卧难,腰脊强急,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难举动也。

\x陷谷\x 二穴,在足大趾次趾间,本节后陷者中。灸三壮。主卒疝,小腹痛,头面虚

肿,及疟发寒热也。

\x承山\x 二穴,在兑肠下分肉间陷者中。灸五壮。主寒热癫疾,脚酸痛,不能久

立,腰膝重,行坐难,筋挛急,不可屈伸。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一

属性:\r侧人形第一图\pm-m31.bmp\r

\x脑空\x 二穴,在承灵穴后一寸半,玉枕骨下陷者中。灸七壮。主头晕目瞑,癫狂病

,身寒热引项强急,鼻衄不止,耳鸣耳聋。

\x颊车\x 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者宛宛中。灸三壮。主牙关不开,口噤不能言,牙齿

疼痛不得嚼,及颊肿也。

秦承祖灸狐魅神邪,及癫狂病,诸般医治不瘥者,以并两手大拇指,用软丝绳子急缚之

,灸

三壮。艾炷着四处,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小儿胎痫、奶痫、惊痫一根据此,灸一壮,炷如小麦大。

\x悬钟\x 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灸五壮。主腹满,中焦客热,不嗜食,并腿胯

连膝胫痹麻,屈伸难也。

\x蠡沟\x 二穴,在内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壮。主卒疝,小腹肿,小便不利,脐下积

气如卵石,足寒胫酸,屈伸难也。

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脐下时鸣,阴卵入腹,灸脐下六寸,长过两旁各一寸六分,各

三七壮。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二

属性:\x巨骨\x 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者中。灸一壮。主肩中痛,不能动摇也。

\x周荣\x 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胸胁支满,不得俯

仰,咳唾脓也。

\x曲池\x 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之中,纹头陷者是穴也。灸七壮。主肘中痛,屈伸

难,手不

得举,偏风,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肘臂偏细。《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儿

遍身风疹,皮肤痂疥也。

\r侧人形第二图\pm-m32.bmp\r

\x后溪\x 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壮。主疟寒热,目生白翳,肘臂

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

岐伯灸法∶疗脚转筋,时发不可忍者,灸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也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三

属性:\x支正\x 二穴,在手太阳腕后五寸,去养老穴四寸陷者中。灸五壮。主惊恐悲愁,肘

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也。秦承祖云∶兼主五劳,四肢力弱,虚乏等病。

\r侧人形第三图\pm-m33.bmp\r

\x巨虚\x 二穴,在三里穴下三寸,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陷者中。灸三壮。主脚

胫酸痛,屈伸难,不能久立。甄权云∶主六气不足,偏风,腿脚不能相随也。

黄帝问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馔不能而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

人噎病者五般∶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利,故令气隔不调成噎疾。气噎,灸膻中,在两乳间;忧噎,灸心俞,在第五

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食噎,灸乳根,在两乳下各一寸六分;劳噎,灸膈愈,在第七椎下两旁

各一寸半;思噎,灸天府,在腋下三寸。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四

属性:\r侧人形第四图\pm-m34.bmp\r

\x上关\x 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穴陷者宛宛中是也。灸一壮。主唇吻强上,口

眼偏斜,牙齿龋痛,耳鸣聋。

\x天窗\x 二穴,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有陷者中。灸三壮。主耳鸣聋无所闻,颊肿

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项不得顾。

\x液门\x 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间陷者中。灸三壮。主肘痛不能上下,疟寒热,目

涩KT KT ,头痛泣出也。

\x束骨\x 二穴,在足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灸三壮。主惊痫狂癫,身寒热,头

痛目眩。秦承祖云∶主风赤,胎赤,两目烂。

\x筑宾\x 二穴,在足内踝上。灸三壮。主小儿胎疝,癫病,吐舌及呕吐不止也。张文

仲疗风眼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灸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炷如小麦大。患左灸右。患右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五

属性:\x曲发\x 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穴。灸三壮。主颈项急强,不得顾引

,牙齿痛,口噤不能言也。

\x兑端\x 一穴,在颐前下唇之下宛宛中,开口取之。灸三壮。主口噤,鼓颔,癫疾及

吐沫,衄血不止。

\x天顶\x 二穴,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灸七壮。主暴喑,咽肿,饮食不

下,及喉中鸣。

\r侧人形第五图\pm-m35.bmp\r

\x环跳\x 二穴,在砚子骨下宛宛中。灸三壮。主冷痹,风湿,偏风,半身不遂,腰胯

疼痛。岐伯曰∶主睡卧伸缩回转不得也。

\x漏谷\x 二穴,在足内踝上六寸陷者中。灸三壮。主足热痛,腿冷痛,疼不能久立,

麻痹不仁也。

\x京骨\x 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白肉际陷者中。灸五壮。主寒疟寒热,善惊悸,不

欲食,腿膝胫痿,脚挛不得伸,癫病狂走,善自啮,及膝胫寒也。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六

属性:\r侧人形第六图\pm-m36.bmp\r

黄帝灸法∶疗神邪鬼魅及癫狂病,语不择尊卑,灸上唇里面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小麦

大。又用钢刀决断更佳。

\x承浆\x 一穴,在下唇棱下宛宛中,灸三壮。主偏风口眼斜,消渴饮水不休,口禁

不开,及暴哑不能言也。

\x肩外俞\x 二穴,在肩甲上廉去脊骨三寸,灸三壮,主肩痛发寒热,引项急强,左右

罔顾。

\x温留\x 二穴,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是穴,灸三壮。主寒热头痛,善哕衄,肩不

举,癫痫病,吐舌鼓颔,狂言,喉痹不能言。

\x少府\x 二穴,在手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灸三壮。主疟久不愈者,烦满少

气,悲恐畏人,臂酸掌中热,手握不伸。

\x阴市\x 二穴,在膝上三寸,伏兔穴下宛宛陷者中,灸五壮。主卒疝,小腹痛,力痿

气少,伏兔中寒,腰如冷水。

\x临泣\x 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去侠溪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胸膈满闷,

腋下肿,善自啮颊,兼主疟病,日西发者。

<目录>卷中

<篇名>侧人形第七

属性:\r侧人形第七图\pm-m37.bmp\r

\x库房\x 二穴,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仰而取之,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咳

逆上气,呼吸不至息,及肺寒咳嗽,唾脓也。《千金》杨玄操同。

\x肘聊\x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灸五壮。主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痹不仁也

\x风市\x 二穴,在膝外两筋间,乎立舒下两手着腿当中,指头陷者宛宛中,灸三壮。

主冷痹脚胫麻,腿膝酸痛,腰尻重,起坐难也。

\x光明\x 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壮。主膝胫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也。

\x阴跷\x 二穴,在足内踝下陷者中,灸三壮。主卒疝,小腹痛,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及女子月水不调,嗜卧怠惰,喜悲不乐,手足偏枯不能行,及小便难也。

<目录>

<篇名>卷下

属性:夫治小儿之患,诊察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者生后伤风,动发无

繁至甚,互说不同,既穴默以差讹,则治病全然纰缪。按诸家明堂之内,精选到小儿应验七十余穴,并是曾经使用,累验神功,今具编录于后。(按∶此序已见载《太平圣惠方》)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一

属性:小儿惊痫者,先惊悸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炷

小儿风痫者,先屈手指如数物及发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口陷者中,各三

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囟开不合,灸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开先合。炷如

小麦大。

小儿夜啼者,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r正人形第一图\pm-m38.bmp\r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二

属性: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一穴,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小儿猪痫病,如尸厥吐沫,灸巨阙穴,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r正人形第二图\pm-m39.bmp\r

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状。在手中心,以无名指

屈指头着处是也。炷如小麦大。

小儿鸡痫,善惊反折,手掣自摇,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陷者中。炷如

小麦大。

小儿疟久不愈者,灸足大趾次趾外间陷者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也。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三

属性: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三壮

。如小麦大。

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食热面五辛,转更胸起高也。灸两

乳前各

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穴处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若

不根据此法,十灸不愈一二也。

\r正人形第三图\pm-m40.bmp\r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者中。

小儿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四

属性:小儿惊痫,灸鬼禄穴一壮。在上唇内中央弦上。炷如小麦大。用钢刀决断更佳。

小儿水气,四肢尽肿及腹大,灸脐上一寸,三壮。炷如小麦大。分水穴也。

\r正人形第四图\pm-m41.bmp\r

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炷如小麦大。

小儿龟背,生时被客风拍着脊骨,风达于髓所致也。如是灸肺俞、心俞、膈俞,

各三壮

。炷如小麦大。肺俞∶在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心俞∶在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膈俞∶在七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小儿脐肿,灸腰后对脐骨节间,三壮。炷如小麦大。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五

属性: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

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麦大。

\r正人形第五图\pm-m42.bmp\r

小儿但是风痫,诸般医治不瘥,灸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率谷穴也。

小儿呕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壮。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

炷如小麦大。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炷如小麦

大。

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目录>卷下

<篇名>正人形第六

属性:\r正人形第六图\pm-m43.bmp\r

小儿多涕者,是脑门被风拍着及肺寒也。灸囟会一穴三壮。炷如小麦大。在上星

上一寸,直鼻。

小儿急喉痹,灸天突穴一壮,在项结喉下三寸两骨间。炷如小麦大。

小儿食痫者,先寒热洒淅乃发也。灸鸠尾上五分,三壮。炷如小麦大。

小儿牛痫,目直视腹胀乃发也。灸鸠尾一穴,三壮。在胸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炷

如小麦大。

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反折马鸣也。灸仆参二穴,各三壮。在足跟骨下白肉际

陷者中,拱足取之。炷如小麦大。

小儿阴肿,灸内昆仑二穴,各三壮。在内踝后五分,筋骨间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目录>卷下

<篇名>背人形第一

属性:\r背人形第一图\pm-m44.bmp\r

小儿脱肛泻血,每厕脏腑撮痛不可忍者,灸百会一穴三壮,在头中心陷者是也。

炷如小麦大。

小儿新生二七日内,着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风中于脐,循流至心脾二经,遂使舌强唇

痉,

嗍奶不得,斯病所施方药,不有十全尔,大抵以去客风无过。灸承浆一穴,七壮。

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是也。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在耳下曲颊骨后。炷如雀屎大。

小儿食时头痛,及五心热者,灸噫嘻二穴,各一壮,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宛宛

中。炷如小麦大。

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灸九椎节上一壮

。炷如小麦大。

<目录>卷下

<篇名>背人形第二

属性:\r背人形第二图\pm-m45.bmp\r

小儿五六岁不语者,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灸心俞穴三壮。炷如小麦大

。在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者中。

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

灸一壮。

后用清帛子试,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汁出也。此法神效不可量也。《岐伯灸法》∶疗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较,灸龟尾一壮。炷如小麦大。脊端穷骨也。

<目录>卷下

<篇名>背人形第三

属性:\r背人形第三图\pm-m46.bmp\r

小儿班疮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壮。在项后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者中。

小儿奶癖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壮。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炷如小麦大。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也。灸第九椎下节间三壮。炷如小麦大。

_黄帝内经_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吕丽范思洁徐猛郭崇林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 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反而下降,阴应降反而上升,这时就会出现“阴阳反作”的现象。这种异常规律在病症 中表现为清气应升反而降者,则生飧泄;浊气应降反而升者, 则生胀。这就是“病之逆从”,也就是说由于阴阳升降的不和规律而出现的病症。清气具体指脾之清阳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脾气主升以敷布全身,其性温和,可以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飧泄,完谷不化的滞泄。王冰曰:“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因为脾之清阳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大肠,就会形成虚寒的飧泄。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因循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为身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打下基础。 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简单说就是阴阳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制约平衡。我国最早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阴阳和合的和谐之道。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同样也是追求一种阴阳调和的温润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心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他的意思是:清阳上升,积聚而为天,浊阴下降,积聚而为地。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运动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阴生阳长”是阴阳之治,就是阴阳平衡之时;“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也就是说当阴阳处于和合的状态时,阴阳是可以生发生长的,而当阳亢阴凝时,就会出现焦枯,固闭的情况。 从这之中也就让我们知道,阴阳之间的制约平衡造就了万物的生长生发,同样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一定要讲究阴阳制衡,不食极寒极热的食物,如果要食用也一定要找到阴阳制衡的办法。比如说,中国人讲究食法,鸭子的性凉,所以我们吃鸭子一般要用烤的,这样可以减轻鸭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除了美味可口,这也是北京烤鸭能够传承下来的理由之一。 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也就是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互根其实就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说,阴和阳,天和地,上和下,寒和热,动和静,散和聚,虚和实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如果没有阴就没有所谓阳,没有上也没有所谓下,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反之,阳是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医贯·阴阳论》中说到:“阴阳又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无论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还是对立制衡,再或是相生相化,互根互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穷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极致。这是自然教会我们的道理,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规律。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 《黄帝内经》主张由内向外看,先寻找自身的秘密,自然界中的奥秘也很自然的就解开了,人的身体包含着脏腑,由经络连接而成;肌肉之大会小会,与骨骼相连;阴阳经脉配合穴位,使得人成为了大自然最完美也最复杂的作品。所以阴阳五行在人体结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行可代表人的五脏,五官,五音,五志,亦可代表人能分辨的五色,品尝的五味等。五形之间的关系可分成两个方面,一则是当五行运作正常,那么五行之间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当五行之间关系异常克制,那么就会出现相乘相侮,过犹不及的现象。 1.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这也就是好说五行中的某一位是与自然中的其他物质环环相扣的,比如,南方可以生热,而热又可以生火,火会生苦等,以此类推。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而是处于一个环形链状中的某一环节。这也四为什么在生物链中破坏其中一环,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人体也是一样的,某一部位的受损多多少少会牵扯全身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下转第41页) 43 07/2013

1.5 经络的历史发展和有关著述

第五节经络的历史发展和有关著述 经络的记载详见于《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此后则有历代经络与腧穴相结合的多种著述。现按朝代先后作一介绍,以便于了解经络发展的源流。 一、先秦及汉代 现存的经络文献原以《内经》为最早,近代发现汉墓出土的古帛书和竹简中都记载有“十一脉”,为《脉书》的主要内容,这一名称与《史记·仓公列传》所说的仓公淳于意受其师阳庆传授“黄帝、扁鹊之《脉书》”之说相符合。《脉书》有属于黄帝,有属于扁鹊,可知有不同的本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几种文本:一种内容较简,按先“足三阳三阴脉”后“臂三阴三阳脉”排列,因称为“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内容较详,按先六阳脉后五阴脉次序排列,因称为“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后者在帛书中有甲、乙两写本;又有江陵张家山汉塞出土的简书本。可见其传抄较多,影响更广。帛书的记载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和《五十二病方》书中。本课程将有关内容分别列入十二经脉项下,以供与《内经》文字作对比。 《内经》包括现存的《灵枢》和《素问》。其写作时间当是《灵枢》在先,《素问》在后。关于经络的记载以《灵枢》为最详,如《经脉》、《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素问}则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发和讨论,如《脉解篇》、《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但《索问》所引古文献并不完全与现存的《灵枢》相同,如《脉解》所载经脉文字不同于《灵枢.经脉》,却接近于帛书记载,这当是古《脉书》的另一传本。凡名为“解”者自然是晚于原书的解释性著述。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题特注重寸口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十二经脉原文于循行路线之后分‘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叙述,在《难经》中将此解释作“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又说,“气流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难经》用气血、先后解释经脉病候并不符合《内经》的原意,但对后来温病学派创用卫、气、营、血辨证却具有启发意义。 东汉末,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著成《伤寒卒病论》(《伤寒论》),所称《九卷》,即指后来所称的《灵枢}。说明《伤寒论》一书以六经辨证,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二、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称《黄帝明堂》,原有书有图,自皇甫把它编入《甲乙经》后,原书渐趋散佚。其书是《内经》之后的经穴专著,约成书于东汉时。现在只能从《甲乙经》间接了解其内容。经络所属穴和交会穴均详见于该书,所载各经穴名共349个,其中有交会关系者84穴。穴之属于某经者称所属穴,为几条经所交会者称交会穴。从交会穴可以看出各经之间的重合关系。经络循行和经络图的绘制自然离不开所属穴和交会穴。晋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到过《明堂流注侧图》,这是指关于经穴的前、侧、后图形,简称“明堂图”。 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可知当时有多种传本。隋唐时期的甄权、杨玄操、杨上善等医家先后修订过“明堂”,唐孙思《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52年),王《外台秘要》所载还参考杨玄操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 来黄帝内经 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 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 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 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 的盛衰。 四、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 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③,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 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婬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流传至今。其在隋朝时期的合本(包括了 《素问》和《灵枢》)由杨上善整理为《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 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 论 上 建 立 了 中 医 学 上 的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 “ 脉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 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 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 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 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 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 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 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 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 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 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 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 《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 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 《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 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
1/6

《黄帝内经》五行之象表

《黄帝内经》五行之象表 (一)木行 木具有生发、伸展、易动、收涩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木的“象”是:味为酸,色为青、绿,气为风,方向为东方,季节为春季,五谷为麻,五果为李,五畜为犬,五菜为韭等。

在人体内,木的“象”是:五脏为肝,六腑为胆,五官为目,身体为筋,表情为怒,体液为泪,主人之魂。 (二)火行 火具有暑热、向上、辐射、坚泄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火的“象”是:味为苦,色为红、赤、气为暑、热,方向为南方,季节为夏季,五谷为麦,五果为杏,五畜为羊,五菜为薤等。 在人体内,火的“象”是:五脏为心,六腑为小肠,五官为舌,身体为脉,表情为喜,体液为汗,主人之神。 (三)土行 土具有长养,化育,静止,缓和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土的“象”是:味为甘、淡,色为黄,气为湿,方向为中央(中央是指人的出生地),季节为长夏,五谷为粳米,五果为枣,五畜为牛、五菜为葵等。 在人体内,土的“象”是:五脏为脾,六腑为胃,五官为口,身体为肉,表情为思,体液为涎,主人之意。 (四)金行 金具有清静、沉重、脆散、坚硬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金的“象”是:味为辛,色为白,气为燥,方向为西方,季节为秋季,五谷为黄黍,五果为桃,五畜为鸡,五菜为葱等。 在人体内,金的“象”是:五脏为肺,六腑为大肠,五官为鼻,身体为皮、毛,表情为悲,体液为涕,主人之魄。

(五)水行 水具有寒凉、向下、流动、柔软等特性。 在自然界中,水的“象”是:味为咸,色为黑、蓝,气为寒,方向为北方,季节为冬季,五谷为大豆,五果为栗,五畜为猪,五菜为藿等。 在人体内,水的“象”是: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三焦、心包、五官为耳,身体为血、骨,表情为恐,体液为唾,主人之精志。 五行相生是指事物之间的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五行相生关系对临床医学的应用:木不及则肝病,以水生木;火不及则心病,以木生火;土不及则脾病,以火生土;金不及则肺病,以土生金;水不及则肾病,以金生水。此谓以母生子治疗法。 五行相克,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克关系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木旺克土则脾病,以火泄木生土,佐以金克木;火旺克金则肺病,以土泄火生金,佐以水克火;土旺克水则肾病,以金泄土生水,佐以木克土;金旺克木则肝病,以水泄金生木,佐以火克金;水旺克火则心病,以木泄水生火,佐以土克水。此谓以母泄敌生我,以子制敌救我治疗法。 反生为克是指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主生者旺,被生者衰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母不生子”(即溺爱)的特殊情况。

医书推荐下载

医书推荐下载

————————————————————————————————作者:————————————————————————————————日期:

《(鱼孚)溪陆氏医述》《(鱼孚)溪外治方选》《痎疟论疏》《爱庐医案》《敖氏伤寒金镜录》 《八十一难经图解》《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百科百效全书》《保赤存真》《保赤汇编》 《保赤全书》《保赤新书》《保赤要言》《保婴撮要》《保婴金镜录》 《保婴易知录》《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抱朴子》《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备急灸法》 《备急千金要方》《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崇原集说》《本草从新》《本草发挥》《本草发明》《本草分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必读》《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本草汇》 《本草汇言》《本草汇纂》《本草集要》《本草经集注》《本草经解要》《本草经疏》《本草经疏辑要》《本草类方》《本草蒙筌》《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求真》《本草权度》《本草三家合注》《本草诗笺》《本草实录》《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思辨录》《本草通玄》 《本草图经》《本草万方针线》《本草问答》《本草选》《本草衍义》 《本草医方合编》《本草饮食谱》《本草用法研究》《本草原始》《本草韵语》 《本草征要》《本草正义》《本经便读》《本经逢原》《本经疏证》 《本事方释义》《本事方续集》《笔花医镜》《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

鹊心书》 《扁鹊偃侧针灸图》《便易经验集》《辨脉平脉章句》《辨舌指南》《辨疫琐言》 《辨证良方》《辨证录》《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纲要》《濒湖脉学》 《病机汇论》《病机沙篆》《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症辨异》《博爱心鉴》《博济方》《博物知本》《补注难经》《补注神农本草》《补注洗冤录集证》《不谢方》《不知医必要》《采艾编翼》《参同契》《苍生司命》 《藏府标本药式》《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曹沧州医案》《草木图会》《草药手册》 《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产宝》《产宝百问》《产科四种》 《产科心法》《产育保庆集》《产孕集》《长沙方歌括》《长沙药解》 《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常用中草药手册》《常用中草药图谱》《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陈莲舫医案秘抄》 《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成方便读》《成方切用》《程氏易简方论》《程杏轩医案》 《程原仲医案》《赤水玄珠》《崇实堂医案》《褚氏遗书》《传信方》 《传信适用方》《传忠录》《疮疡经验全书》《春温三字诀》《蠢子医》《慈航集》《慈济方》《慈幼新书》《此事难知》《刺疔捷法》 《刺灸心法要诀》《丛桂草堂医案》《存存斋医话稿》《存真图》《达生篇》《大观本草》《大生要旨》《丹台玉案》《丹溪脉诀指掌》《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丹溪心法治要》《澹寮集验方》《党参新

黄帝内经 最新问题答案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书中的官名 B、书中的修辞用法 C、班固的考据 D、书中使用的历法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金匮要略》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我的答案:√ 4 【判断题】《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旁篇》 D、 《温病》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扁鹊内经》 B、《扁鹊外经》 C、《白氏内经》 D、《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 我的答案:×

【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九卷》 B、《八十一难经》 C、《阴阳大论》 D、《胎胪药录》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 《素问》 B、 《八十一难经》 C、 《黄帝内经》 D、 《九卷》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黄帝内经》编纂完成后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A、哲学观 B、养生观 C、诊法 D、脏腑经络学说 我的答案:A 2 【单选题】日本汉学家山田庆儿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认为()是古代解剖学派的代表。 A、黄帝学派 B、少师学派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目的:阴阳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并没有人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类,今对《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方法:以《黄帝内经》中“阴阳”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条文,统计所占篇幅及次数,对条文进行梳理和分类。结果:“阴阳”共出现274次,占《素问》46篇157次,《灵枢》42篇117次。结论:“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阴阳”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阴阳”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 标签: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阴阳理论,对“阴阳”做了充分的论述以及不同含义的解读。今对《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一、《黄帝内经》中“阴阳”的统计 从涉及篇幅上讲,“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涉及到46篇,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涉及42篇;从出现次数上讲,“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了157次,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出现了117次,《黄帝内经》中共出现阴阳274次。可见,阴阳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在《黄帝内经》中涉及范围广,出现次数多,并运用“阴阳”来解释诸多问题,如脏腑、人体结构、诊断方法等,足可见“阴阳”之重要。 二、《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分类 《黄帝内经》阐述“阴阳”涉及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篇幅也相对分散,含义更是不尽相同。根据“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每一句中的不同含义,将其分为10类。其中5类分属于中医学范畴,5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1.中医学分类 1.1人体相对部位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将人的表里、脏腑以及腹背等划分阴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的阴阳是相对的,它会随着相对部位的变化而变化。如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脏虽为阴,是相对于腑而言,而五脏相较,属性又各不相同。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

热气长散,能生清阳。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清阳之气发散于皮肤、腠理和肌肉,如卫生运行到体表,保卫人体,抵抗邪气;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如营气灌溉五脏六腑,起着营养的作用。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动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水为阴,火为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阳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如果把水火分为阴阳,水的性质寒凉,又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的性质炎热,又有向上燃烧的特点,则属于阳。若把药物和

针灸禁忌

针灸禁忌 《针灸直指》 初一日在足大趾厥阴分,犯之跗踵。 初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初三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小腹痛。 初四日在腰太阳分,犯之腰偻无力。 初五日在口太阴分,犯之舌强。 初六日在两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不利。 初七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阴经筋急。 初八日在手腕太阳分,犯之腕不收。 初九日在尻厥阴分,犯之病结。 初十日在腰背太阳分,犯之腰背偻。 十一日在鼻柱阳明分,犯之齿面肿。 十二日在发际少阳分,犯之令人耳重。 十三日在牙齿少阴分,犯之气寒。 十四日在胃脘阳明分,犯之气肿。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补泻,针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阳分,犯之逆息。 十七日在气冲阳明分,犯之难息。 十八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引阴气痛。 十九日在足趺阳明分,犯之发肿。 二十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经筋挛。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阳分,犯之不仁。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二十三日在肝及足厥阴分,犯之发转筋。 二十四日在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阳明分,犯之胃气胀。 二十六日在胸太阴分,犯之令人咳嗽。 二十七日在膝阳明分,犯之足厥逆。 二十八日在阴少阴分,犯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胫厥阴分,犯之筋痿少力。 三十日在足趺,皆忌针灸。 四季人神禁灸——《刺灸心法要诀》。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忌针灸莫妄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于腰夏在脐。 【注】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人神常在心,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胁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神主藏也,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十二建人神不宜灸——《黄帝明堂灸经》。 建日在足禁晡时。 除日在眼禁日入。 满日在腹禁黄昏。 平日在背禁人定。 定日在心禁夜半。 执日在手禁鸡鸣。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 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 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 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 ,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chēn 胀zhàng 。此cǐ阴yīn 阳yáng 反fǎn 作zuò,病bìng 之zhī逆nì从cóng 也yě 。 故gù清qīng 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 ,浊zhuó阴yīn 为wéi 地dì;地dì气qì上shàng 为wéi 云yún ,天tiān 气qì下xià为wéi 雨yǔ;雨yǔ 出chū地dì气qì,云yún 出chū天tiān 气qì。故gù清qīng 阳yáng 出chū上shàng 窍qiào ,浊zhuó阴yīn 出chū下xià窍qiào ;清qīng 阳yáng 发fā腠còu

绪言--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绪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学习针灸的入门课程。针灸的历史非常悠久,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灸法导源于古代的生活用火。由于针法、灸法的应用,产生了对人体经络腧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经络腧穴的起源和发展与针灸疗法的应用密切相关,故本经络腧穴学绪言结合针灸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而作一总体介绍。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和临床治疗等部分。针灸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正在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起源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伏羲“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的记载。罗泌《路史》又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而针刺疗法真正的产生时间应是砭石应用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的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及山东日照市的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的砭石实物,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之说提供了证据。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将不同形状的石块磨制成各种医用器具,尖锐的用来刺血、排脓,刀形的可用来切割,棒形、圆形的用于按摩和热熨。其中尖锐者最为常用,故《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称之为箴石:“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砭石是针具的雏形和前身,其后还出现了骨针和竹针。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时,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铜质、铁质的金属针才开始出现,之后又有金质、银质针的应用。 灸法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灸法的应用是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后开始的,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为生的民族。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们发现某些寒性病痛在烤火取暖后可以缓解或解除,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灸法和热熨疗法。灸法所用的材料,最初很可能是可烧灼、烫、熨的各种树枝,后来才发现用艾叶做成的艾绒易于引火缓燃而不起火焰,更适用于灸,遂使艾灸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经络的概念来源于医疗实践,与我国针灸、按摩、气功等独特医疗保健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经络主运行血气。“血气”一词,除《内经》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少非医学著作中也有提到,说明那时人们对血气的概念已有较普遍的认识。古文献有关血气的论述常涉及“脉”的概念。脉,本义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袤(斜)行体者”。脉,原写作“脈”,又作“衇”。从“脉”字的字形构造可看出,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就是“派”的意思。“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是对“脉”的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初期的针灸治疗是没有确定的腧穴的,只是在病痛局部作砭刺、叩击、按摩、针刺或火灸等治疗,这就是《内经》所说的“以痛为输(腧穴)”。有时人们还在无意识中偶然地发现了腧穴,如误伤或按压肢体某一部位而在局部出现疼痛或舒适感觉后,远离部位的脏器病痛得到缓解或随之消失。当再出现这种病痛时,人们就有意识地刺灸这些部位来进行治疗。《内经》中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如“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等。随着对体表刺激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不断观察,对腧穴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便开始对腧穴进行定位和命名。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古医家对腧穴主治进行分析和归类,并结合经络理论,将某些主治作用相似、感传路线一致的腧穴加以归经,现在所谓的经穴,就是指这类腧穴。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灸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唐?) 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 《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 《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 《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 B骨针 C青铜针 D竹针 2、砭石产生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东方 B北方 C南方 D西方 3、针具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4、提出催气手法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应经》 D《针灸大成》 5、最早记载“九针”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指南》 6、“十二刺”见于: A《针灸甲乙经》 B《黄帝内经》 C《难经》 D《针灸大成》 7、对“烧山火”、“透天凉”作出系统论述的针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金针赋》 C《针灸大成》 D《神应经》 8、提出“刺有大小”的医家为: A高武 B皇甫谧 C杨继洲 D汪机 9、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运用的文献是: A《针灸聚英》 B《难经》 C《针灸大全》 D《黄帝内经》 10、《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九针起源于我国的: A东方 B南方 C北方 D西方 11、针具形成的标志是: A砭石的出现 B九针的应用 C补泻手法的系统论述 D冶金术的发明 12、《左传》所载“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此处的“攻”指: A针刺 B艾灸 C拔罐 D服药 二、多项选择题 1、砭石最初的作用是: A刺痈肿 B排脓 C放血 D按摩 E调经络 2、古代常用的针具主要有: A砭石 B骨针 C陶针 D金针 E青铜针 3、大力提倡针灸并用的医籍有: A《外台秘要》 B《难经》 C《针灸大成》 D《针灸甲乙经》 E《千金要方》 4、《针灸大成》对针灸手法的贡献有: A提出“剌有大小” B 提出“下针十二法” C提出针剌“八法” D九刺 E 提出“针剌十四法” 5、下面对刺法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A《内经》中提出了九刺、十二刺、五刺 B《难经》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