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秦风无衣说课稿(比赛版)

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武进高级技工学校的朱玫蓉,今天我想通过对一堂常规教学课的解说来和大家交流我的一点教学理想——为学生选一双合脚的鞋。我说课的篇目是《岂曰无衣》。

一.总说教材

《岂曰无衣》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以“感悟古风”为主题展开。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单元重在教授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掌握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能从诗文中汲取思想精华。本诗出自《诗经·秦风》,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时的军中战歌。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鉴于此,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重章迭句、对话式的描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把握诗中重章迭句的特点。同时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毕竟是一个我们只能靠古籍和考古发现,再加上一点点想象才能够缅怀的时代。所以要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

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教学是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还得说说我的学生。他们是一群中考不理想的“90后”,他们中绝大多数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但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自由,有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行事独立。基于此,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可以通过预习资料的发放由学生自行掌握;诗句的形式特点、诵读节拍、诗文注释主要通过诵读、讲解、提问等方法来解决;而诗文的情感则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通过探究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完成从体验到感悟,再到个性解读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个人或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等,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联想的好习惯。

此外为了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我会使用各类多媒体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创设情境、浅析内容——诵读揣摩、体验情感——拓展阅读、升华思想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浅析内容

我将本诗的创作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配合着豪迈的音乐向学生缓缓讲述:

27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走向衰亡。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作为附属国的秦国,地处西北,其周边多少数民族,它们之间常常爆发战争,秦人也逐渐养成“尚武”的习俗。面对异族的入侵,秦襄王毅然举全国之力奋起还击。大军出征在即,军中传出一首歌谣:《无衣》。

随后,全班一读《无衣》。

诵读后提问:这是一首描写的诗歌。这个环节旨在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尽可能地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出本环节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场战争秦国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并不关注战争的结果,旨在通过对结果的联想,让学生结合注释,从诗文中寻找回答的依据,完成对诗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

可以预见两种回答:一是能打赢,因为“同仇”、“谐作”、“偕行”,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团结、同仇敌忾等;一是不能打赢,这就要追问:明知不能赢为什么还要打?引导学生认识到秦国男儿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第二环节突破教学难点做铺垫。

自然引出本环节第三个问题: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群的士兵。

环节二:诵读揣摩、体验情感

由第一环节最后一问,引导出:这首诗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秦国士兵的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精神?可以提示学生从诵读的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思考。

在提到节奏时,引导学生把握这首四言诗诵读节拍和诗文重章迭句的特点。通过诵读体

验,解决教学难点。

提问过后,请全班再读《无衣》。教师点评两次诵读的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成功激励法。课堂上的肯定性评价对我们这些一度不被重视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正面引导作用。能帮助学生恢复学习的信心,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评点诵读技巧之后,出示示范朗读。我准备了豪迈和悲壮两个版本的配乐朗读,请学生比较。你们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再一次完善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不论豪迈还是悲壮,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那场战争中秦国士兵勇往无前,舍身成仁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这场战争获胜的关键。

讨论过后,告知学生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秦军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并追问: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个问题旨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冷兵器时代战争成败中“人”的重要,以及“正义的战争最终将赢得胜利”。适当联想一些古代描写战争、英雄主义的诗句。(课件:“狭路相逢勇者胜”、“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环节三:拓展阅读、升华思想

拓展一:对于一部分对战争结果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引导:60多年前,中国人民曾经也打了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展示现代版的《无衣》——《游击队之歌》。

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正义之战”的理解,强化爱国的情感,同时较近的年代背景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秦军能以弱胜强这一难点。

拓展二:2700多年前,秦人因生活环境形成了“尚武”的习俗,所以能在战时全民动员,慷慨赴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亡,所以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拿起武器保家卫国,那么今天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怎么看待战争?

这个环节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实意义,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我设计以网上的一篇“热帖”《汉家将士》为载体,课堂时间允许则在课上集体讨论;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拓展作业,以小作文的形式交流。特别想提的是我比较鼓励和学生多平台交流,如微博、QQ、邮件、空间等。有时候必要的纸质作业之外,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更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和学生的互动沟通。

最后在课堂上预留3分钟时间,全班再次齐读《无衣》。

教师结束语:我们热爱和平,但并不惧怕战争,若有人侵扰我们的家园,那就送他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板书设计

下面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战争保家卫国正义

必胜

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无畏

最后谈谈本堂课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1.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是紧贴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设想是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2.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内心一直涌动着一种激情,这是我发自内心对我的国家、民族的爱,这种爱是在备课过程中被触发的。我相信我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都在传达着这种激情。

3.备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古文基础的薄弱,所以尽可能地调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去理解。我始终认为我只能帮学生选择一双合脚的鞋子,至于获得知识的路必须由学生自己去走。即使遇到挫折,甚至被打回头,对学生都是一种收获。教师不能包办和设计好所有的环节。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热力环流》4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一部分】预习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小于)高空的气压值(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注意: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概念(相对/绝对)。 2、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膨胀上升——溢出,空气减少——气压(升高/降低); 收缩下沉——流入,空气增多——气压(升高/降低); 3、大气运动的分类: 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气流由压区流向压区(类似水往低处流);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会(上升/下沉),空气冷却会(上升/下沉) 4、形成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上升运动③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等)。当饱和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有(上升、下沉)运动时,更容易形成降水。 5、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的热源。 【第二部分】读图思考 (1)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2)BC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第三部分】本节课你可能遇见的问题 1.海拔、气温、密度、气压的关系? 2.上升多阴雨,下沉多晴天? 3.为何先有垂直方向空气运动,再有水平方向上空气运动? 4.高低压有没有界定范围? 5.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是什么?为什么? 6.近地面的温度高时,那么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是作上升还是下沉运动? 【第四部分】探究应用 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 向。古时候渔民出海,什么时间最合适?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要拍摄一幅海风吹拂女主角秀发的镜头,应该选择在白天还是晚上拍摄呢? 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向。与海陆风比较,城市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山谷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吹向,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吹 向。四川巴山为何多下夜雨? 1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秦风·无衣》”。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作品名称:秦风·无衣。作品出处:《诗经》 创作年代:先秦。文学体裁:诗歌 秦风·无衣

原文 出自《诗经》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3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第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板书:三、案例) 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 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2山谷风: 3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知识巩固:习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便以学生理解和记忆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 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 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 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 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 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会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相关的简单问题,化繁为简,各个击破。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同时我会适时的进行引导补充,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教材内容阐述: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⑵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 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 复习引入 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承转过渡)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2.提出假设条件: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不公转;③地球表面均匀。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地理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因此,本节内容在学习大气相关知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引出趣味问题→学习概念→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

《热力环流》说课稿 长垣一中李素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后面几节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确定依据: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定为重点;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法分析 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知,并验证所学结论。 2、图示教学法: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从而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一课时) 执笔:徐新荣 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教材、版本:中职新教材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无衣》(参见上述教材p29,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熟读、理解诗意,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2、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背诵、默写《无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文学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过《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能否背诵几句? 2、《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介绍:“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 二、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无衣》及注释,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三、抽查学生自读情况,随机安排学生纠正读错的字句,予以点评。 四、小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五、教师通过PPT展示《无衣》全文、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六、教师讲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2)通过海陆风对海滨城市的影响,及城市风在城市规划中的的作用进行思考、分析,体验从实际生活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总计归纳的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教学难点:气压与海拔和等压面弯曲的关系;高压、低压是相对于那个地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 确立依据:本节课主要讲解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是学习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基础,也是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节内容学生还需掌握等压面等一系列等值线的判读规律,所以我认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关系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等压面的弯曲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高空气压永远低于低空气压,而我们在分析热力环流时高空中常常出现高压,在这里学生容易搞混,且不理解,所以高压、低压是相对于那个地方对于学生也是个难点。而且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秦风·无衣-作文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热力环流说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博罗华侨中学黄秋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 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 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 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 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 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 送)。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 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四、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