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克?达?莫利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

“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同样,过时也很少是绝对的,不管是一座建筑或一个地区,充其量是或多或少地比它的竞争对手过时一些。”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物质性角度和功能性角度两个方面看待旧城地区的过时问题:

1、物质性过时

旧城地区物质性过时是指旧城地区的房屋质量、建筑风貌与城市环境处于一种残损衰败的状态,是从建筑与旧城环境本身的衰变角度与新城地区相比而言的过时。

(1)房屋质量的过时

正常的使用损耗、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甚至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因素都会使旧城地区的房屋建筑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旧城地区的许多房屋都严重损坏。因此,旧城地区往往也是危旧房集中的地区。针对这种房屋质量的物质性过时,旧城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2)建筑标准的过时

不同时期的房屋修建标准是不同的,这些标准中有些是政策法规(官方的)所规定的最低标准。老建筑符合其修建年代的标准,却未必符合后来的标准,如防火通道、用电负荷、建筑保温等。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建筑标准随之也产生了巨大变革。因此,用今天的政策法规去审视,大部分老建筑不但是过时的,而且是违反相关规范标准,甚至是违法的。这种过时源于现代人对建筑标准问题的认定对旧建筑产生的冲击。

(3)建筑风貌与形象的过时

认为旧城地区在建筑风貌与区域形象方面过时的观点,大多是在与新城地区的建筑形态和城市风貌进行比较后形成的一种视觉判断。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旧城地区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空间载体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简单的以对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去衡量历史街区的老建筑,认为老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要求,在审美上是一种“老气横秋”的城市风貌。同时,这种“过时”的城市风貌也被认定为是“社会生产力落后不发达”的表现,应该通过改造使旧城地区“旧貌换新颜”。这种观点在我国以往的旧城改造实践中颇有市场,改变“落后的旧城风貌”往往与改善旧城居民居住条件相提并论,成为政府旧城改造工作的一个理由。

2、功能性过时

(1)使用功能的过时

旧城地区的房屋是根据其建造年代的社会经济条件、居民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水平来修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习惯了现代居住标准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房子怎么能够满足住房的舒适性要求。同样,曾经在历史上一度繁荣的旧城地区老字号商铺,其建筑规模又怎能与大型现代商厦相比?从这个角度讲,时代的发展造成了旧城地区老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过时。因此,老建筑在居住功能上被现代人质疑,在商业功能上被大型化的现代商业模式所遗弃,这也是旧城地区城市活力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济功能的过时

这一观点认为,在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对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旧城地区在建筑面积、交通条件、空间形态上很难满足现代经济与产业模式发展的要求。换言之,旧城地区在经济功能上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经济与产业形态多元化的特点,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规模经济与产业聚集固然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种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但小而灵活的经济模式也是颇具特色与生命力的。正如现代商业模式中大规模百货商场与小型专卖店可以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局面一样,旧城地区在经济功能上的过时并非是其已经真的不具备经济发展的空间可能,而是没有找到旧城空间形态和文化特色与现代经济的契合点,或者是因为现代经济产业模式缺乏在与旧城地区特点的契合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而只是按照单一的大型化现代模式进行简单复制。

(3)经济竞争导致的相对过时

不同于经济功能的过时,经济竞争导致的旧城地区功能性过时并非是说旧城没有经济功能,而是与新城区域相比,旧城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相对于新城区域,在旧城地区的投资可能受到更多限制(如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控高、建

筑风貌等方面的规定和限制),由此导致投资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旧城地区相对有限的经济活力导致其投资效益相对较低。这种观点有效地解释了我国旧城改造为什么往往采取推倒重建、破旧立新的方式:一方面是出于操作层面的简单化处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如果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不但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投资成本会加大,改造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不及推倒重建模式打造的新兴区域收益丰厚。出于对改造资金平衡和区域未来经济增长的考虑,与其让旧城保护“费力不讨好”,不如干脆“拆旧建新,一步到位”。经济竞争导致的相对过时是一种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逻辑而产生的旧城地区功能过时,给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虽然旧城之“旧”有物质性过时的一面,然而旧城地区功能性的过时才是政府进行旧城改造的最主要动因。不同的“过时”对应的是不同的改造目的,这些目的又关系到旧城改造中的不同利益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旧城改造就是在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改造目的之间取舍与平衡的一个过程。

二、行动的逻辑:不同利益主体眼中的旧城改造

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旧城居民是旧城改造中最主要的三个利益主体。旧城改造对于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三者在旧城改造中的目的以及由此导致的行动逻辑,对于研究旧城改造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府的角度:民生、政绩与财政收入

在我国的旧城改造实践中,政府是推动改造的最主要力量。政府内部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国家政府、市级政府和区县级政府,按照权限与属地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乃至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对旧城改造的目的和行动逻辑都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旧城改造中的政府概念混为一谈。政府作为旧城改造中最具权威的利益主体,其内部对旧城改造的认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1)民生的角度:解危排困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永远是以一种持续的动态形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的转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昔日一度繁华的旧城地区面临着空间衰败、功能过时和经济衰退的局面,普遍存在人口居住密度高、危旧房比例高、房屋质量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对各级政府而言,通过旧城改造改善民生问题成为刻不容缓的首要政府工作内容。在我国旧城改造的历史实践中,绝大多数改造项目都是为了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旧城居民生活水平,改变城市旧城地区衰败落后的面貌。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旧城改造以解决旧城居民房屋破败、居住条件紧张这一民生问题为首要工作目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旧城改造被等同于危旧房改造。既然“危旧破败”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推倒重建。在这一思维逻辑下,对旧城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成为了政府旧城改造的主要形式,也正因如此,旧城改造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给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2)政绩的体现:推动经济发展与打造功能区

推动经济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市场化与企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旧城改造成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如果说民生问题给政府带来的是一种压力,那么通过旧城改造,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就是政府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的强大动力。于是,作为一种衡量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指标,GDP的增长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体现,也成为地方政府竞相追逐的目标。如何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利用旧城地区的空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让旧城地区这块宝地尽可能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打造功能区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市城八区(2008年数据)各区政府便开始争先恐后地打造各自的功能区(如下图)。海淀区凭借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成功打造出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商务区;朝阳区结合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的特点打造出中央商务区(CBD),而后又借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机遇打造出奥林匹克中心区;西城区凭借金融监管机构云集的优势打造以金融产业为特色的金融街;东城区利用朝阳CBD外延的机会努力打造东二环CBD;宣武区依托老北京传统文化浓郁的优势着力创建宣南文化区;崇文区虽然面积较小,但仍不失时机地打造天坛文化圈;丰台区为改变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正努力打造一个高端产业的丽泽商务区。

北京市各城区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都有定位明确、发展成熟的城市功能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宣武区、崇文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要么功能区发展刚刚起步,要么尚未有明确的功能区定位和规划。

北京市主城区各功能区分布状况

北京市各城区打造城市功能区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转变区域功能,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从而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根据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和规模效益。西城区金融街的发展历程则完整展现了政府通过打造城市功能区实现区域发展的情况。

(3)财政收入的保障:土地财政与经营城市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将税种划分为中央锐、地方锐与共享税三大类。由于企业增值税这一规模最大的税种属于共享税,中央抽取75%,地方只剩下25%,如此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相对有限。与此不同,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的相关税种却属于地方全额占有。另外,自1994年起,土地出让金被纳入地方全额预算,不再按比例上缴国家。“土地直接税收以及由城市建设扩张所带来的税收约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又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因此,在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土地开发与城市建设方面的税费就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也从而带有了浓厚的“土地财政”色彩。

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度:追求土地交换价值的最大化

(1)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旧城改造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原因,房地产业在改革开放前基本处于为发展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开始改革,从无偿划拨逐步转向有偿使用。同时,在当时的住房制度改革带动下,房地产业开始有所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短暂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房地产业开始起步;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1997年,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过热阶段;

第三阶段:1998年至2004年,房地产市场处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调整阶段;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受国内其他投资市场疲软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

(2)房地产开发参与旧城改造的弊端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政府为了缓解旧城改造的巨大资金压力,开始在旧城改造中逐步引入房地产开发的方式。与此同时,我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城市土地的交换价值(商品化性质的体现)日益凸显。由于旧城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政府对参与危改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给予减免土地出让金等税费的优惠政策,因此房地产企业对参与旧城改造抱有极大的热情。然而,凡事有利则必有弊,随着旧城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以房地产开发带动危改的旧城改造模式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首先,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盈利,而政府进行旧城改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解危排困,同时改善旧城地区城市环境。因此在对一些无利可图的旧城区域以及市政建设类工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没有兴趣参与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旧城改造采取的是一种跳跃式的选择性介入方式。这就导致就城中无利可图的区域越发衰败,与周边发展起来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在房地产企业介入危改的案例中,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开发商打着危改的旗号,一方面享受政府减免土地出让金的优惠,另一方面却将改造后的小区修剪成实质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以此攫取巨额利润。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也有着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的默许。权力寻租通过旧城改造这一合法化途径为资本攫取高额利润放行。在这一过程中,权力机构、权力掌管人和房地产企业都是赢家,只有旧城居民是输家。

在拆迁与补偿方面,开发商迫于贷款资金压力,为加速改造进度常采取非法的拆迁手段,包括恐吓、威胁甚至暴力拆迁等方式强迫居民离开住地。在补偿安置方面,开发商承诺的安置性房屋要么不予兑现,要么建筑质量很差位置偏远,补偿资金数额也令拆迁居民无力购房。

另外处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突破旧城地区的规划限制,尽可能的增大建筑密度与高度,用以增加容积率。对旧城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一再无视,甚至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视为影响其获利的眼中钉,想方设法予以拆除。

(3)资本逻辑下的旧城改造原则

旧城改造过程中,因房地产开发方式导致的问题,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房地产开发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一资本逻辑的要求下,房产开发商所认同的旧城改造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区位优势

参与改造的项目应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即便在旧城区域内,也应尽量选择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套。

土地利用效率

旧城地区寸土寸金,因此在参与的改造项目中,应尽可能地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容积率,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功能定位最优化

旧城地区原有的经济功能已经衰退,改造后区域功能的定位应根据市场需求的旺盛程度及对应于不同业态的物业价格决定,以此来确定改造后的物业类型(住宅、商铺或其他形式)及比例。

产品开发高端化

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是房子,虽然不同档次的房子都有市场,但赚富人的钱比赚穷人的钱更容易,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改造后的区域应以高档住宅(或商铺)为主,走高端化路线,将客户群体锁定在富有者阶层。

成本控制的低限满足

旧城改造涉及对原有居民的补偿,有些项目需要为政府代建公共设施。这些方面的支出并不能创造效益,因此应该尽可能压缩。补偿性住房在位置、房型、建筑质量方面应与商品房拉开差距,满足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可。

3、旧城居民的角度:利益补偿与社会适应

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相比,旧城改造中居民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旧城改造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只有被动的接受,无法左右旧城改造的方式与进程。其原因除了政府与开发商的强势地位,旧城居民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弱势地位。

(1)旧城居民的特点:老龄化、贫困化、边缘化、底层化

老龄化。以地处北京旧城市中西城区为例,截止到2014年4月底,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23.9%,预计到2015年,将达35万人,占到总人口的25%,老龄化现象明显,另外还有残疾人7.8万余人。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后很多都已搬离旧城,只是户籍还在原居住地,属于“户在人不在”的人户分离情况。因此实际居住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还要更高。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较少,使其在旧城改造中很难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贫困化。经济收入方面,统计表明,北京旧城保护区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占18%,500-1000元占48%,1000-2000元占25%,2000元以上占9%。旧城地区已经成为城市贫困区位化的典型区域。与此同时,贫困化致使旧城居民无力及时修缮本已破损的房屋,这又进一步导致了旧城地方房屋质量和城市风貌的衰败。

底层化与边缘化。以北京最大的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地区为例,该地区的居民特点可以有效反映北京旧城地区居民的生活处境(见下图)。

从文化程度方面看,调查结果显示旧城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只占到17%(包括户在人不在情况),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累计占到51.9%。这一原因直接导致旧城居民的就业能力很低,离退休人员占到27.4%,下岗职工占11%,无收入人员占到18.2%。三项累计,有56.6%的居民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即便有工作的居民,受其教育水平所限,大部分也都是从事一般性的工作。

在职称水平方面,70.4%的居民是企业或单位的普通职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都很低。

政治面貌上,旧城居民中党员比例只有11.5%,大部分为普通群众。

受教育水平低决定了旧城居民在就业方面缺乏竞争力,因而所从事的职业也处于社会职业分层体系中的底层。同时旧城居民大部分只是单位的普通职工,从事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的人很少,这又造成其在社会地位中处于相对底层的状态。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政治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政治身份的话语权,在这一方面,旧城居民再一次地处在了一种相对边缘的状态。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北京旧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处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相对底层和边缘的地位。这种底层化与边缘化的状态又与其居住在城市中寸土寸金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一种“边缘与中心”的鲜明对比和矛盾。

(2)居民的利益诉求:补偿机制与社会适应

居民在旧城改造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大多数旧城区居民而言,旧城改造是把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大部分旧城居民在成为社会转型中单位制衰落的牺牲品之后,可以利用旧城改造的机会改善生活条件。不利的方面在于居民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旧城改造对居民造成的相对剥夺远远大于带来的福利。因此居民在旧城改造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体现为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改造能从实质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包括区位、设施、便利性等多方面因

素)。居民对旧城改造的态度也是既盼望又担心,既希望旧城改造能改变自己的居住困境,又怕因此利益受损。

通常情况下,旧城改造后对居民的补偿与安置大致分为外迁模式与回迁模式(含就近安置)两种,旧城居民对旧城改造的利益诉求情况如下图:

不论是外迁模式还是回迁模式,补偿机制只是关注于一次性的解决拆迁后旧城居民的安置问题。然而,拆迁改造产生的旧城居民社会适应性问题却具有连续性、累进性的特点,时间越长,对居民的造成的影响就越明显。因此,从社会公正的角度讲,对旧城改造中拆迁居民的补偿,不应不仅仅停留在一次性的补偿标准上,更重要的是在拆迁安置方面,体现对居民未来生活可持续性的关怀,在提高住房条件的同时,实现生活质量上的改善。

三、三者间的博弈与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

1、旧城改造:政府、房地产企业与居民间博弈的场域

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 P.)曾提出过“场域”(Field)的概念,可以将“场域”理解为在与权力对应的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其决定性的两个因素一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二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

对政府而言,首先,通过旧城改造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工作内容。其次,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政府角色与功能转型,地方政府市场化与企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旧城改造己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提升城市形象等一系列彰显政绩的体现。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市场转型中,土地的交换价值在不断凸显,旧城地区的黄金区位成为进行投资(投机)获益的最好机会。

对大多数旧城区居民而言,旧城改造存在不确定的风险,既有可能从中受益,也有可能因不公平的补偿机制而利益受损。可能受益,是因为社会结构转型中,大部分旧城居民在成为单位制衰落的牺牲品之后,旧城改造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的契机;可能受损,是因为旧城改造过程中,绝大多数旧城居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旧城改造对居民造成的相对剥夺在很多时候远大于其带来的福利。更令其无奈的是,居民自己既没有权利选择是否参与改造,也很难对补偿安置的方式和标准施加影响,只能处于一种“被改造”与“被选择”的状态。

因此,旧城问题决非仅仅是空间规划与改造的过程。它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存在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空间的占有和再分配成为旧城改造中社会公正问题关注的焦点。旧城问题的难点在于改造后的社会利益分配到底是倾向于富有阶层还是一般社会公众;在于政府的角色究竟是维护社会公平还是与资本一道谋取利益;在于相关城市规划在被制定之后是被坚定地执行还是被随意修改;在于旧城地区的发展应以市场开发为原则还是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线。

2、博弈的过程与方式

(1)参与程度的话语权差异

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居民都是旧城改造中的利益主体,但三者在旧城改造的决策与实施中的地位和权利却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规范的不完善、相关法治的不完善以及居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淡薄等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开发商权利,弱化了旧城居民在旧城改造中本应享有的权利,形成了旧城改造中权利主体间的“马太效应”。

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的话语权差异体现在对旧城改造的参与程度上。从我国旧城改造的决策过程看,三者参与程度存在巨大差异。旧城改造规划的一般制定过程如下表:

资料来源:卢源.论旧城改造规划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现代城市研究,2005(11):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旧城改造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行政机构通过内部决策的方式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和参与程度,房地产开发商虽然不能直接决定改造的最终方案和相关政策但却可以通过草拟项目规划报请决策机关批准。居民作为受旧城改造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利益群体,在整个旧城改造的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代理的机制,因此参与改造规划的可能性非常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

对于旧城居民在旧城改造中的参与程度与权利问题,美国学者谢莉?安斯汀在《市民参与的梯子》(1969)一文中提出了“市场参与阶梯”模型。根据我国国情,适当修正了其阶梯模型中部分参与程度与权利的内涵,总结出我国以往旧城改造实践中“居民参与程度和权利的阶梯模型”,如下图:

阶梯模型的第一段叫做“虚假性参与”,分为两级:

第一级是“操纵”,指的是旧城改造的决策过程中,邀请居民代表作为利益代言人,但只是走过场,居民代表没有任何实际汉利,或者让本当地居民以外的人伪装成居民代表,为的是只在程序上显示居民参与;

第二级是“强制协商”,指的是决策机构并不打算修改改造方案中不利于居民的因素,而是通过强制协商的方式表面上征求居民意见,实际上是迫使其接受既定改造方案。“虚假性参与”是居民参与旧城改造的最初级阶段,即一种徒有其表的虚假参与方式,居民的权利根本得不到任何体现,只是决策机构用以显示程序公平的一件华丽外衣。

阶梯模型中的第二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分为三级:

首先是“告知”,将既定方案告诉居民,居民开始享有知情权;

往上一级是“咨询”,即决策机构组织相关单位对民意进行调查,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征求居民对改造方案的意见,旧城居民开始享有表达真实意愿的权利;

更进一步的是“安抚”,指的是在征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居民利益委员会作为居民利益的代理人,象征性的参与改造方案的修改,但并不具有决策权,其意见也未必被采纳。

“象征性参与”比“虚假性参与”的进步之处在于:在改造方案实施前,居民有机会事先了解方案并有权对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简言之,居民有了知情权和利益表达渠道。

阶梯模型的最高级阶段是“权利性参与”,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合作”,即决策机构采纳居民对改造方案提出的意见,并以此对方案作出实质性修改;

更高一级是“权利分享”,是指居民与决策机构共同享有对改造方案的决策权以及对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权;

阶梯模型的最高一级是“居民自治”,到了这一阶段,居民享有直接管理权,可以自行制定改造规划并有独立的批准权。

“权利性参与”是旧城改造中居民参与权利的最高阶段,居民的参与权利得到了实质性的体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居民自治”这一级别可能永远是一种理想状态,无法真正实现,但它代表了居民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的最高阶段,也为城市治理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因此是具有进一步论证发掘的可能性的。

综上所述,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居民在旧城改造决策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导致其各自对改造方案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不同。如果将旧城改造这个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场域比作一场赛跑,那么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居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权利就决定了三名选手起跑的位置。事实上,在这场有失公平的竞赛中,三名参赛的选手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2)博弈的方式与策略

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与居民在博弈中的力量对比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三者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与策略也有所不同。在三者间的博弈模式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旧城居民中的每两者之间都会形成一种看似平衡的相互制约与反抗机制,但实际上,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力与资本权力,旧城居民所能采用的反抗方式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形成共同渔利的“增长同盟”,来自居民的一切反抗都将变得软弱无力。这一模式图反映的正是大规模旧城改造中三者间的非均衡博弈过程。

政府的权力

在我国的旧城改造中,政府是改造方案最主要的决策与执行机构,再加上我国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性质,因此政府在旧城改造的博弈中拥有决定性的权力。政府既有权收回居民住房的土地使用权,又可以在改造遇到阻力时行驶行政强制权,进行强制拆迁。尽管自2004年3月1日起,建设部开始实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对地方政府强制拆迁的行为作出了严格限制,但在强大的经济收益和地方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强制拆迁的事例在全国各地仍然屡见不鲜。

房地产企业的策略与机会

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交换价值以赚取利润,而政府则看重于土地财政收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两者因经济利益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契合。房地产企业正是利用土地出让金以及旧城改造后的利益分配方案对政府的改造方案施加影响;而政府一方面出于改造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政绩(GDP增长)的考虑,所以往往采取商业开发的模式委托房地产企业对旧城地区进行开发式的改造,政策的天平也倒向开发商的一边。当地方政府越来越依靠房地产业来实现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增长时,房地产企业在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就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房地产业“绑架”了地方经济,房地产企业“绑架”了地方政府。

居民的反抗与策略

理论上,只要居民亨有房屋的产权,那么房地产企业就无权强迫居民接受不平等的拆迁补偿条件。然而,房地产企业与政府的联合彻底打碎了这种均衡市场

条件下的对等权利。无论是在补偿标准的谈判,还是在实施拆迁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都可以要求政府的强力行政介入,对居民施加压力。对于居民而言,要么接受不公平的补偿标准,要么就只有选择当“钉子户”,在与开发商和政府的对抗中,争取通过时间换取较多的补偿。因此,面对开发商与政府的强势联合,旧城居民的反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维权的过程是艰难的,主张的权利也是有限度的。当旧城改造发生之前,居民希望通过改造来提高住房条件,改善生活质量;而当改造真正来临的时候,居民往往面对的是怎样将损失降到最小,而不是通过改造获得多少利益的尴尬局面。

(3)博弈结果与社会空间重构

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博弈关系中,对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一方。旧城改造中政府偏向于房地产企业一方还是偏向于居民利益一方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也会对社会空间重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博弈的第一种结果是,政府因为改造资金压力,并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考虑选择与房地产企业结成联盟。这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北京大规模旧城改造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权力与资本联合压制了居民的权益。

博弈的第二种结果是,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偏向于维护居民利益,为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有效限制房地产企业的赢利空间。改造后,选择外迁的居民在得到合理的补偿后迁出旧城地区;希望留下的居民能够通过享受回迁优惠政策,购买或继续承租原住地改造后的回迁房;而房地产企业则通过新增商品房获取一定的利益。这种改造模式一方面维持了旧城居民人口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那些对旧城地区社会依赖程度较高的老龄群体与弱势群体,同时对保持旧城地区社会空间结构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迁入新建商品房小区的居民也能为旧城地区带来新的活力。这种博弈结果是政府与居民联合起来,限制了企业资本的商业化开发,引起的旧城社会空间重构是一种渐变的、持续的和良性的过程。

理论上,第二种博弈的结果带来的是居民利益的最优、政府社会效益的最优和房地产企业利益的次优。然而,由于房地产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同时,我国转型期地方政府往往将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因此,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改造方式在实际推行中却阻力重重。

从北京旧城改造的历史经验看,菊儿胡同改造等个别小规模改造项目的确实现了政府与居民联合起来,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有机更新的改造模式,在最大限度保证居民利益的同时,实现了旧城地区的有机更新。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都是选择第一种博弈的结果,通过与房地产企业合作,进行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大规模旧城改造。

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的前世今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京剧的前世今生 刘新阳 《投军别窑》中周信芳饰薛平贵 京剧,又叫皮黄、平剧、京戏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以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为重镇,艺术分布与活动遍及全国,除我国西藏自治区没有过专业的艺术团体外,其他省份均有专职的艺术团体及活动,故而,京剧是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中,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剧种和全国性剧种。同时,京剧的传播还远及海外,足迹遍布东南亚、欧洲和北美洲,不仅在华人中传唱,而且在国际友人中也有流传。 说到京剧,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古典戏曲,中国古典戏曲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独特和精湛的表演形式,富于东方审美的美学特征,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唱。在世界剧坛上,中国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不难看出,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之林中的地位、价值以及影响。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并自信地看到,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的古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随着时代的发展均已失传,而被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再无法复原演出。而在此间,唯独中国戏曲依然以其绵延不断的千年香火,在继承、发展、创新和衍变中,始终以活体的存在,延续并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华夏文明。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她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戏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从先秦的倡优,到汉代的百戏,再到魏晋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等等,均蕴含着中国戏曲歌舞并重的基因和属性。到了宋代,宋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宋元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与衍变,中国戏曲已具有相对完备的戏曲艺术形式。成熟的戏曲,当属南宋时期出现的“永嘉杂剧”和元代出现的元杂剧,就艺术成就而言,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前世今生

竞合谋变: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3-03-04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达5.38亿,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4.2亿,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渗透,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而央行发放支付牌照,“快捷支付”快速崛起,令第三方机构将业务从单纯的转接支付拓展到了转账汇款、代缴费、基金销售和小额融资等金融服务领域。不过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风险隐患。 成长之路 第三方支付缘起网络购物,壮大于快捷支付,不断发力全场景支付和增值服务创新,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伴生出风险和问题,双刃剑的效应凸显。 一、诞生与发展 C2C缘起于淘宝。2003年,在"非典"横行的日子里,国民大多选择在家里看电视而减少逛街,支付宝在电视上大做广告,赚足了眼球。淘宝集市从那时起,逐渐引领了中国网络购物的潮流和市场份额。“网购上淘宝”,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而在C2C的模式下,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互信问题,支付宝模仿Paypal,承担了信用中介角色,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运而生。 从诞生到今天,支付宝仍旧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第三方机构,注册用户超过7亿。中国市场前三的支付机构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其中支付宝超过50%,财付通超过20%,银联在线系超过10%。2012年,仅支付宝处理的交易金额就超过1万亿。中国的第三方机构,有着区别于欧美的鲜明特点,那就是跑赢大市的支付机构均采用捆绑模式,通过捆绑集团的电商平台保证交易量:支付宝捆绑淘宝与天猫商城,财付通捆绑拍拍与QQ网购等。而Paypal和MoneyBookers等国外支付公司,一般从创立起就是独立的支付机构,属开放式合作模式;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在线支付业务也是由银行、卡组织、Paypal等独立支付机构承担。 自2004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2011年5月,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一批27家支付机构获发牌照;截至2013年1月,分六批累计发出223张支付机构牌照。牌照特许的经营范围包括:网络支付、预付费卡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监管机构边发牌照边监管也助力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央行2005年10月颁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2009年4月央行对支付机构进行登记报备;2010年6月,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1年5月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市场上目前有223家机构在执照经营,而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还在申

智慧树知到中国城市发展之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城市发展之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世界古文明中还在延续发展的文明是()。 A:埃及古文明 B:印度古文明 C:中华文明 D:苏美尔古文明 E:玛雅古文明 正确答案:中华文明 第一章 1、原始聚落的布局特点有哪些? A:聚居区 B:生产区 C:壕沟 D:葬墓区 E:休闲区 正确答案:聚居区,生产区,壕沟,葬墓区 2、龙山聚落群分类中已经出现中心式聚落群的组织形式。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按照《周礼·考工记》,都城城门应按几个来设置?

A:4个 B:8个 C:10个 D:12个 正确答案:12个 4、秦代的大型国家级基础设施包括哪些? A:长城 B:运河 C:驿道 D:官道 正确答案:长城,驿道 5、汉长安城的空间格局中体现了官民不相渗的特点。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曹魏邺城已经出现了南北城市中轴线的传统空间格局特点。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五胡十六国期间,国家的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是 ( )。A:南多北少

B:东多西少 C:南少北多 D:东少西多 正确答案:南多北少 2、隋唐时期全国城市分布的格局是 ( )。 A:一横一纵 B:二横一纵 C:一横二纵 D:三横一纵 正确答案:一横二纵 3、唐长安城市肆分布的空间特点是 ( )。 A:在皇城内 B:在外城 C:集中布局 D:开放式管理 呈带状分布E: 正确答案:在外城 )、宋代城市建设中的最大特点是( 4 A:坊市开放 坊市封闭B: 道路规模扩大C: D:去除城市管理机构 正确答案:坊市开放 5、元大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特点之一是 ( )。A:设置祭坛 B:中心阁的出现 C:坊市扩大

央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

京剧 第一集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离去。 对于那些有情和无情的岁月里,京剧之对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即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 在好奇的外国人眼里,京剧也许首先是一个神秘而优美的梦境。仅仅八十年前,当来自中国的国色天香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百老汇舞台首次绽放,一位著名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撰文对京剧这样的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京剧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历史远去的背影,至今都折射出京剧复杂的身形。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 一百多年前的王瑶卿,是京剧舞台上的要角儿,穿梭出入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立于这个富丽堂皇而又戒备森严的宫廷舞台,为一个行将死去的王朝载歌载舞。王瑶卿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京剧百年,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正是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娱,也成就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 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我们的讲述,就从这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 此时的昆曲已经盛极而衰,管弦悠扬伴随着吴音呢喃,演绎着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的老套情节,抛开身份面子不管,即便是宫廷之内的王公贵胄,大概也对昆曲开始有了审美疲劳。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紫禁城漱芳斋戏台,终于迎来了第一位演唱皮簧的供奉内廷,他就是日后被称为京剧鼻祖的程长庚。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第四任班长,与所有前辈班长相比,程长庚粗通文墨,是梨园航中凤毛麟角的文化人,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班主,程长庚对戏曲至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敏感和关切。 19世纪50年代,清帝国的大门,已随鸦片战争的失败轰然开启,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千年未有的艰难转型。然而,紫禁城内时时荡漾的,依然是昆曲男女之情的委婉之音。王朝政治的昏聩腐朽,与戏台下的沉湎萎靡,促使程长庚开始将思考的目光,转向舞台剧目的革新。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长庚与一位常来听蹭戏名为卢胜奎的进京赶考的学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劝说卢胜奎放弃科考,转而下海入了梨园。以儒生的身份屈就梨园,卢胜奎大概是京剧史上第一人。在倡优并列的封建专制社会,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位来自江西的官宦子弟,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总之,卢胜奎的加入,注定将使京剧,在通往艺术神殿的漫漫长路上,很快跨越尤为关键的一级台阶。 程长庚和卢胜奎,为了一改京都舞台的颓靡之势,合作成就了这部涵盖了三十六本的京剧长篇大轴《三国》的问世。三国戏的演出,一时成为京城舞台旷日持久的风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的吹送下,京剧终于开始在一百五十年前,开始展现出质朴的泥土气质之外,从未有过的清新刚健和风雅底色了,确保它一举挣脱世俗成见中的下里巴人、卑微底下的身份规约,大大方方地迈上了宫廷演出的大舞台。 中国戏曲源自乡野,其原始声腔普遍具有高喉大嗓的特点。乡村露野,搭台唱戏,台上的人不吼着唱,台下的人是不会答应的。 古老的成见,到一位名叫谭鑫培的京剧老生红遍京城时,总算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克?达?莫利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 “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同样,过时也很少是绝对的,不管是一座建筑或一个地区,充其量是或多或少地比它的竞争对手过时一些。”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物质性角度和功能性角度两个方面看待旧城地区的过时问题: 1、物质性过时 旧城地区物质性过时是指旧城地区的房屋质量、建筑风貌与城市环境处于一种残损衰败的状态,是从建筑与旧城环境本身的衰变角度与新城地区相比而言的过时。 (1)房屋质量的过时 正常的使用损耗、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甚至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因素都会使旧城地区的房屋建筑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旧城地区的许多房屋都严重损坏。因此,旧城地区往往也是危旧房集中的地区。针对这种房屋质量的物质性过时,旧城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2)建筑标准的过时

【公开课教案】《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教学目标】 1.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家住安源》及《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体验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正确判断它们的唱腔及行当,掌握京剧音乐的板式、伴奏等京剧常识。 2. 能够积极大胆、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会现代京剧艺术的唱腔韵味,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 3. 探究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在内容、服装、伴奏等方面的区别。【教学重点】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较为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验京剧艺术的唱腔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视频:古典时尚组合与灰姑娘组合演奏的《打虎上山》。

【设计意图】这段视频既保留了京剧的独特韵味又增添了浓郁的时尚气息,让学生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被京剧音乐所吸引,为新课创设情境。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师播放两段京剧唱腔视频,请学生对比欣赏,并说一说:你知道这两个京剧唱段的题目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2.学生讨论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片段一:《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片段二:《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两个唱段在服饰、内容、打扮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师总结: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它属于传统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则是现代京剧的代表作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感受第九节——现代京剧。(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中的两个典型唱段,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探究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出新课课题。其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上节课学习内容,又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使本课内容与本单元内容融为整体。 三、新课: 1.简介现代京剧的概念:

中国统计1608-大数据分析中轨迹数据挖掘的现状与挑战.pdf

谢邦昌 斯介生 气的变化、PM2.5散布的途径等数据都与时间及其路径息息相关。凡 走过必留下痕迹,也就是轨迹(trajectory)。积累的数据就是轨迹数据(Trajectory Data) 。因此轨迹数据就是时空情境下,通过对一个或多 个移动物体运动过程的数据搜集,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包括搜集有先 后顺序的位置、时间、速度及散布情形等。例如具有GPS定位功能 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络可以通过无线信号定位手机所在位置,进 而搜集记录序列相关数据。RFID(无限射频技术),对物体进行标记 定位和位置数据记录,形成物体的移动轨迹。随着交通工具、卫星、 无线网络,以及相关定位设备的发展,巨量移动目标物的轨迹数据急 速增长并有大量积累的趋势。如天气变化的数据、环境迁徙的数据、 交通轨迹数据、动物迁徙数据、人口变迁数据、植物分布数据等,都 是轨迹数据的最好呈现。对轨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分析中 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这个领域积累数据的速度太快,积累的数据量 也太庞大了。 |轨迹数据挖掘的现状 伴随着轨迹数据的快速积累,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并且无时 不刻快速增长的数据集,人们需要思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 掘其中蕴藏的丰富知识。轨迹数据挖掘方法由此诞生。近年来,轨迹 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发展很快,在各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按照分 析方法的不同,目前主要可分为三大方向:轨迹数据模式的挖掘、轨

中国统计 CHINA STATISTICS 迹数据分类、轨迹的异常侦测。下面对这些方法的思想和现状进行阐述。 1.轨迹数据模式的挖掘。对于数据的模式挖掘是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数据是轨迹数据时,对应的模式挖掘方式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对于轨迹数据而言,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空间角度看,都是一个整体,前后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如果将每个数据点都割裂开分析,就会损失大量信息。因此,通常的模式挖掘方法对于轨迹数据是不适用的。目前,关于轨迹数据模式挖掘方法主要有四类:共同运动模式的挖掘、轨迹聚类、轨迹序贯模式的挖掘、轨迹周期模式的挖掘。这四类挖掘方法构成了当前轨迹模式挖掘的主体。 (1)共同运动模式的挖掘,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针对一群移动对象的共同运动规律的研究。例如,一组对象运动模式的分布规律、数量规律,一种模式持续的时间规律等。这类研究可以在物种的迁徙,军事监视,交通监测等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我国的“春运”就是典型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人类大规模共同运动的现象。百度迁徙正是针对这种大规模共同运动模式进行大数据挖掘的成功案例。 (2)轨迹聚类,就是针对轨迹数据的聚类分析。它与共同运动模式的挖掘有类似的地方,但是轨迹聚类的侧重点不一样,是针对不同的移动对象,共同的运动趋势和代表性的路径进行研究。例如,在船舶的AIS 数据分析中,研究者面对的数据是由许多不同类型船舶航迹组成的。在指定的海区,这些不同类型船舶航行的共同趋势和代表性路径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轨迹聚类方法可以回答这类问题。类似的应用在交通、生物等领域都大量存在。 (3)轨迹序贯模式的挖掘,是指针对一些不同的移动对象,在相近的时间段内,先后经过的共同的位置规律的研究。例如,假设A 和B 是两个移动对象,它们的运行路径为 1.5小时 1小时 1.2小时 A:l 1——→l 2——→l 3——→l 4 , 1.5小时 2小时 B:l 1——→l 2——→l 4 此时,l 1→l 2→l 4就是A 和B 共同的序贯模式,A 和B 经过这三个位置的先后顺序相同,时间段类似。目前,这类方法已经在旅游路线推荐,位置预测等许多方面有了应用。百度旅游对于旅行路线的推荐,实际上大量采用了序贯模式的挖掘方法。 (4)轨迹周期模式的挖掘,是指对移动对象运行中的周期规律进行挖掘。运行中的周期规律在大量事物中存在。例如,人们定期到超市购物,购物的路径中蕴含周期规律。动物年复一年地迁徙,迁徙路径蕴含动物迁徙的周期规律。对于轨迹数据的周期规律进行挖掘,可以发现其中的周期性规律,从而更加精确地进行预测和进行其他研究。目前,周期模式的挖掘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天文学研究,以及商业研究等不同的领域。 2.轨迹数据分类。轨迹分类的目标在于,对轨迹区分不同的状态。例如,车辆的运行状态,货物的运输方式,通过轨迹识别不同的船舶类型等。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对原始数据给予适当的标签,然后利用这些带标签的数据结合大量不带标签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和轨迹模式的挖掘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是针对不带标签的数据进行研究的。 轨迹分类一般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原始轨迹进行分段,这是轨迹数据挖掘的预处理手段。第二步,针对每段轨迹提取特征。第三步,利用分类算法模型对每一段数据进行分类建模。由于轨迹数据本质上是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算法进行建模。例如贝叶斯网络模型,条件随机场,隐马尔科夫模型等。 轨迹数据的分类已经在实际中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城市交通领域,出租车有三种状态:有乘客、无乘客、停车。我们可以利用轨迹分类的方法,对出租车的运行路径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出租车的运行状态,从而为旅客带来便利。在海上交通领域,不同的船舶拥有不一样的轨迹特征。例如,远洋货轮的轨迹一般是匀速直线轨迹,客轮的轨迹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而渔船等其他船只则显得杂乱无章。此时,针对船舶的轨迹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就可以判别船舶的不同类型。类似地,利 用动物轨迹对不同物种的判别,利用星球运行轨迹对不

近20年中国京剧书目研究之现状

近20年中国京剧书目研究之现状 在我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戏曲各种品格的剧种当属京剧。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而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和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理论研究较之前有了长足发展。 近20年,这种发展又在加速,其体现就是京剧论著的出版。 一、近20年来我国京剧图书出版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就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0年之前的京剧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近日,又对我国1990年以后至20xx年6月公开出版的京剧图书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数据来源主要是《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戏剧年鉴》《京剧知识词典》等。这些书是研究我国出版物状况和戏剧艺术领域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工具书,其书中所列京剧书目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京剧艺术图书出版的总体概貌。 对统计结果,采用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中的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并从目录学及戏曲研究两个角度,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有关类目体系,将这些书籍大致划分为理论与评论、史论与史料、专集与文集、舞台艺术(表导演)、传记与回忆录、唱腔曲谱、剧目研究、舞台美术、教材、普及读物与工具书10大类。统计中大部分的图书只具有京剧这单一主题,也有极个别图书具有戏剧和京剧两方面内容,但侧重点以京剧为主。因为京剧书籍在我国

出版地区较为广泛,且有的地区出版物未在国家出版总署登记,所以,统计中个别年份难免有漏掉的图书。 我们将1990年前后的统计结果相比较发现:我国京剧理论研 究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复苏期、沉寂 期、振兴期、繁荣期。 复苏期(1949-1964)这一时期,我国京剧理论研究较新中国成 立前有很大发展,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出版物也呈现由解放初期的 停滞状况向复苏发展的好势头转化。京剧图书出版数量的分布情况:理论与评论62种;史论与史料2种;专集与文集2种;舞台艺术7种;传记与回忆录6种;教材3种;资料与工具书5种。1949年至1964年15年间共出版京剧图书87种,其中1959年出版最多是19种,1949年、1955年和1964年最少是1种。 沉寂期(1965—1976)由于“文革”的破坏,京剧艺术遭受了严重的灾难和摧残,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理论家遭受迫害,致使整个 戏剧舞台只剩下几个“样板戏”,这一时期京剧出版物近乎“书荒”境地。 振兴期(1977-1989)结束了“戏曲舞台一花独放”的局面,京 剧艺术从此获得新生,断裂了的理论队伍又有了蓬勃生机。京剧出版物也从“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沉寂境地走向复苏和振兴。这一 时期我国京剧图书出版数量的分布大致为:理论和评论54种;史料和史论17种;专集和文集8种;舞台艺术9种;传记和回忆录31种;教材9种;资料和工具书10种。1977年至1989年底12年间共出

大数据的前世今生:大数据特征与发展历程

大数据的前世今生:大数据特征与发展历程 大数据(big data)是这样的数据集合:数据量增长速度极快,用常规的数据工具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计算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具有以下五大特征(4V+1O)的数据才称之为大数据,即: 数据量大(Volume)。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包括采集、存储和计算的量都非常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 类型繁多(Variety)。第二个特征是种类和来源多样化。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具体表现为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价值密度低(Value)。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是浪里淘沙却又弥足珍贵。随着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结合业务逻辑并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来挖掘数据价值,是大数据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第四个特征数据增长速度快,处理速度也快,时效性要求高。比如搜索引擎要求几分钟前的新闻能够被用户查询到,个性化推荐算法尽可能要求实时完成推荐。这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显著特征。

数据是在线的(Online)。数据是永远在线的,是随时能调用和计算的,这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最大的特征。现在我们所谈到的大数据不仅仅是大,更重要的是数据变的在线了,这是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特点。比如,对于打车工具,客户的数据和出租司机数据都是实时在线的,这样的数据才有意义。如果是放在磁盘中而且是离线的,这些数据远远不如在线的商业价值大。 关于大数据特征方面,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数据是在线的,因为很多人认为数据量大就是大数据,往往忽略了大数据的在线特性。数据只有在线,即数据在与产品用户或者客户产生连接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某用户在使用某互联网应用时,其行为及时的传给数据使用方,数据使用方通过某种有效加工后(通过数据分析或者数据挖掘进行加工),进行该应用的推送内容的优化,把用户最想看到的内容推送给用户,也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大数据发展过程的重大事件 2005年Hadoop项目诞生。Hadoop其最初只是雅虎公司用来解决网页搜索问题的一个项目,后来因其技术的高效性,被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公司引入并成为开源应用。Hadoop本身不是一个产品,而是由多个软件产品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些软件产品共同实现全面功能和灵活的大数据分析。从技术上看,Hadoop由两项关键服务构成:采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可靠数据存储服务,以及利用一种叫做MapReduce技术的高性能并行数据处理服务。这两项服务的共同目标是,提供一个使对结构化和复杂数据的快速、可靠分析变为现实的基础。 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部分美国知名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的认可,业界组织计算社区联盟 (Computing Community Consortium),发表了一份有影响力的白皮书《大数据计算:在商务、科学和社会领域创建革命性突破》。它使

平遥古城的前世今生

相传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在1997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的专家称赞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史称古陶地,帝尧初封于此,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古陶被划入古冀州地。春秋时称陶,属晋国,战国时属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平陶县,属太原郡。西汉时置京陵县。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平陶县这名称因避太武帝名讳而易名,遂为“平遥”。此后,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迄今,平遥县名一直沿用不改。 西周的平遥是个狭小的土城,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为了防御猃狁南侵,而命尹吉甫屯兵修建。当时的遗址就在今日古城的西北处,至西汉时期设平遥为京陵县,成为晋中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到了南北朝,北魏以今山西大同市为都,后南迁洛阳。期间大大促进了周边县城的发展,平遥城也不例外。平遥城自魏朝定址后,至今未变,只是土城堰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改筑为砖石墙,那就是今日的平遥古城墙。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评价:“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可见平遥是个重要商城。明代中叶的平遥商人足迹遍全国,清代的平遥劲旅商帮则称雄大江南北。平遥自明末清初起,成为中国金融城市之一,曾经繁荣一时。专营汇款业务的金融界行业“票号”,就是在平遥首先创办。当年平遥以“日升昌”为首的八大票号,被誉为“汇通天下”,在全国17个省的45个城市均设有分号,有的票号甚至跟美国纽约、三藩市也有汇兑业务往来。古城票号的发展和历史,促进了中国金融的发展。 平遥古城至今仍能保持古色古香的风格,并非出于偶然。由于历年的战乱、人为破坏及风雨侵蚀,特别是七十年代末期的大水,古城墙严重受损。经多次维修,才回复今日的完整面貌。城内的楼房,也抵不住战火和岁月摧残而破败不堪。1981年,平遥县的工程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份《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在古城内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城墙上也要相应开挖8个大出口。当时的古城城墙的东端已掘开了一个出口,正在拓宽马路,并拆去两旁长180米的传统民居房屋群。同年,中国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的阮仪三教授,受山西省委委托,正在榆次市做城市规划工作,《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送到他手上征求意见。阮教授看后大吃一惊,他早于六十年代在平遥考察,深知古城的价值,于是郑重建议县领导停止这种所谓“建设性的破坏”工作,并和山西省建设委员会商定,由阮协助重新规划平遥。1981年7月,阮教授率领10名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赴平遥,重新编制规划,重新安排汽车环行道、上下水道及电缆线的走向,并在古城的西面和南面开辟新区。完成的规划直接送到北京,得到有关专家和负责官员的认可,国家文物局也批拨专款维修城墙。山西省很快批覆了这个规划,于是平遥古城才得以保存下来。 随着古城品位价值不断提高,政府逐步改善城内的道路、排水、供水、照明等设施。城内的各主要街道大多保留古青石板的路面,部分仍残留着古时大车的车痕,更严格规定车辆的行驶时间。路灯是仿古式设计,密如蛛网的电线、通讯线全部下地,绝不容许这些现代设施淡化古城的味道。有人说平遥古城像酲古酒,时间愈久愈香醇。但酿着古酒的并非整个平遥县,随着城镇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不少机关、企业单位、学校、商店以及居民住宅均建在古城区外。可见只要规划有致,古物和新貌是可以并存。平遥盛产推光漆器、古玩以及地方特产,其纯朴古雅的环境,是良好的影视拍摄场景。因此,商贸城、旅游城、影视城的“三

图解郑州的前世今生绝对让你叹为观止

图解郑州的前世今生 绝对让你叹为观止 2016-05-05 商都郑州 翻开郑州的历史,你一定会叹为观止!今天我们来图解郑州的前世今生。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皇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新郑。图为新郑黄帝故里。 3600年前商汤迁都于郑州。图为郑州管城区商城遗址。郑州一直以来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三皇五帝的活动腹地,中华文明的轴心区,是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图为西山古城——中国最早的城市(珍贵图片)。 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郑州在历史长河中,黯然失色。直到20世纪初,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称郑州为:中国的芝加哥。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是美第三大城市。1913年,郑州被撤销市制改为郑县,但依旧保留市级规模。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了在郑县设立商埠的议案。图为1920郑州寄比利时西式封(珍贵图片)。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在郑县发起。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将郑县开辟为商埠,在郑县设立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上海《旅行杂志》把郑州

(县)称为华北大都会。1928年,冯玉祥将郑县改为郑州市。1931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大战之后,将郑州撤市复改为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图为1933年郑州某厂(珍贵图片)。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选择将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图为花园口决堤被困日军。 1948年10月22日,郑县解放,设置郑州市。图为关于郑州解放的报纸(珍贵图片)。1953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经济中心。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图为省政府开封原址(珍贵图片)。铁路让古老商都苏醒。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郑州主动融合国家战略,迎来千年一遇之大机会。自古以来,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域上的中心优势是主要原因,各政治势力征战成本大大降低,在农业社会,这种区位优势更多体现在政治上,然而在新时代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工业发展,技术突破,促使交通网络的发达。中原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天地之中”郑州区位优势凸显。郑州高铁东站。郑州火车站。郑州高铁西站。1948年,郑县解放,城市市区规模仅5.48平方公里,人口16.4万,随着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这儿交汇,郑州开埠到郑州成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到成为河南省经济中心,再到成为河南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第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最新2018】李清照一剪梅优秀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版 (2页)

【最新2018】李清照一剪梅优秀读后感800字-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读后感800字 李清照的《一剪梅》里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整首词是: 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自言愁,春暖秋霜怜人袖,满月半弦月如钩就不知道了. 整文是:花自飘零水自流,淡淡青丝自言愁,春暖秋霜怜人袖,满月半弦月如钩----题记 流浪茫茫尘世中,多了一分喧闹,少了一分宁静,淡泊了心中那抹绚丽,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绘不出任何色彩,春时已过,梦里多愁。心绪,总在眉头轻蹙,缠绕着百年不醒的梦。前世今生,难以言恨,难以言伤。滴落一世的泪,断痕不断伤,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忧伤。永远到底有多远,现实,真的很善变。 花飞花落,残梦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断思念,生生死死,不过红尘一瞬。尘土相依,风起云扬,终躲不开尘归尘,土归土,三世情缘,也逃不离背叛。风吹云散,洒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泪,无声的滴落,随梦远逝。飘到寻也寻不到的方向。 寒风乍起,凉透了心中仅存的那丝温暖,昨日忧,今日愁。滑落了唇边湿湿的冰泪,记忆开始了残酷的折磨。躲在窗内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剑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和,变得无情了。 一场云梦一场空,一丝花落红尘中,终是梦,终成空,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从前的从前,弹指红颜,易逝易远,轻抚一曲心弦音,淡远往日清影旧梦情。谁也终不是谁的永远,谁也终不是谁的依恋,花自飘零,飘远轻轻愁,零落淡淡忧。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伤。 生生死死,缘聚缘散,只不过红尘梦一场,来世一碗孟婆汤,奈河桥上莫回头,今生无怨,来世无忧......

智慧树知到《中国城市发展之前世今生》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城市发展之前世今生》见 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城市发展之前世今生》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国传统规划思想与当前城市建设的关联性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可大致分为几类?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正确答案:2类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及贯通性。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中国传统规划思想与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关联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 A.空间格局中轴对称,以中为尊 B.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内核 C.城市界面中街坊尺度由来有自,前后错落 D.道路交通与城市规模的相联性 正确答案:空间格局中轴对称,以中为尊;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内核; 城市界面中街坊尺度由来有自,前后错落 4、中国古代城市在单个的居住格局到整体的城市空间模式体现了何种现象? A.家国同构秩序理性 B.城乡同构社会大同 C.家国同构社会大同 D.城乡同构秩序理性 正确答案:家国同构秩序理性

5、在中国古代“里”不仅是长度单位、户籍编制单位和基层行政组织,同时也是一种居民聚居的空间形态。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见面课:商业力量——从汴京到杭州的街市 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什么时代变迁? A.隋唐 B.南北朝 C.宋 D.秦汉 正确答案:宋 2、“集市场所的出现要晚于城市的产生”这句话正确吗?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周礼》中称“城之市“为 A.村市 B.宫市 C.井市 D.街市 正确答案:宫市 4、《周礼·考工记》中,对市的空间规划哪一个是正确的? A.前市后宫 B.前朝后市 C.左祖右市 D.左市右社 正确答案:前朝后市 5、《周礼·考工记》中对市的规模有何规定?

中国京剧的前世今生

中国京剧的前世今生 刘新阳 《投军别窑》中周信芳饰薛平贵 京剧,又叫皮黄、平剧、京戏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以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为重镇,艺术分布与活动遍及全国,除我国西藏自治区没有过专业的艺术团体外,其他省份均有专职的艺术团体及活动,故而,京剧是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中,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剧种和全国性剧种。同时,京剧的传播还远及海外,足迹遍布东南亚、欧洲和北美洲,不仅在华人中传唱,而且在国际友人中也有流传。 说到京剧,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古典戏曲,中国古典戏曲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独特和精湛的表演形式,富于东方审美的美学特征,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唱。在世界剧坛上,中国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不难看出,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之林中的地位、价值以及影响。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并自信地看到,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

的古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随着时代的发展均已失传,而被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再无法复原演出。而在此间,唯独中国戏曲依然以其绵延不断的千年香火,在继承、发展、创新和衍变中,始终以活体的存在,延续并展现着中国古老的华夏文明。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她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戏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从先秦的倡优,到汉代的百戏,再到魏晋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等等,均蕴含着中国戏曲歌舞并重的基因和属性。到了宋代,宋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宋元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与衍变,中国戏曲已具有相对完备的戏曲艺术形式。成熟的戏曲,当属南宋时期出现的“永嘉杂剧”和元代出现的元杂剧,就艺术成就而言,元杂剧更是中国古典戏曲皇冠上的明珠。此后,再经明清两代的明清传奇,中国戏曲在不断的新旧更迭与发展壮大中进入了现代。京剧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新旧交替中,在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香火与精神,因此,京剧是在中国戏曲一脉相承的衍变和发展中形成的,在京剧这个剧种的身上蕴含着太多中国古典戏曲的基因与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把京剧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活化石”也是恰如其分的。 京剧只是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个,而且距今的历史也只有一百七十多年,尽管她艺术覆盖相当广,是全国性剧

数据挖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数据挖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摘要:随着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和知识,它利用了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技术,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本文简要阐述了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重大意义,探讨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关键字:大数据、知识获取、数据挖掘、应用及改变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而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涌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企业的运作模式,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数据是知识的源泉。但是,拥有大量的数据与拥有许多有用的知识完全是两回事。过去几年中,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这一领域发展的很快。广阔的市场和研究利益促使这一领域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收集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范围和几年前不可想象的速度收集和存储信息。收集数据是为了得到信息,然而大量的数据本身并不意味信息。我们只有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筛选、比较、综合、才能提取出知识和规则。 二、知识获取与数据挖掘 一般说来,知识获取(Knowledge Discovery inDatabases,称称KDD)意为数据库中知识获取,它代表从低层次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知识的全过程,包括数据信息的收集,数据原型的确定,相关函数的分析,知识的抽取和数据模式分析。统计学中常指的是无假设证实所进行的数据测量和分析。而数据挖掘则是指从数据中自动地抽取模型。数据挖掘包括许多步骤:从大规模数据库中(或从其他来源)取得数据;选择合适的特征属性;挑选合适的样本策略;剔除数据中不正常的数据并补足不够的部分;用恰当的降维、变换使数据挖掘过程与数据模型相适合或相匹配;辨别所得到的是否是知识则需将得到的结果信息化或可视化,然后与现有的知识相结合比较。这些步骤是从数据到知识的必由之路。每一步骤都可能是成功的关键或失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