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周 榕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重庆,400715)

1 引言

有研究表明,时间概念是隐喻性表征的,即时间概念是由别的语义域概念投射映现于时间而形成的,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流淌的小溪”,前者将金钱投射于时间从而赋予时间的有价性,后者将小溪映现于时间,使时间具有了动体的属性。时间概念的所有属性都是这样隐喻性地建构的,因为不使用隐喻就难以表述时间。有研究发现,人们主要是使用11个范畴概念(空间、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动体、媒介、人、主宰—被主宰)来喻指时间的,这11个概念隐喻构成了时间概念的语义域。日常使用的大量时间言语隐喻主要都是派生于这11个概念隐喻的,如人们之所以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珍宝”等言语隐喻,是因为我们有“时间是有价物”这一时间概念隐喻。

时间的这种隐喻表征既是时间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又是时间价值和观念的动力载体。弄清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时间认知和思维特点以及时间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拟从儿童产出时间隐喻的情况来考查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使用不同概念域来喻指时间的先后次序。

2 方法

211 被试

随机从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一至六年级和附属中学初一年级各选出20人,共140人,男女对半。各组被试平均年龄为713、813、914、1013、1113、1212、1311岁。

212 材料

基于已有研究得出的11个时间概念隐喻,编写11个有关时间的小故事,各体现一个概念隐喻。故事尽可能简单易懂,最后一句话都是一个时间隐喻,但句子不完整,即缺少喻体词,要求被试根据故事内容说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当的词来完成该故事,如: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因他知道时间非常宝贵,就象一样。

213 程序

对初一和小学五六年级被试,将故事制成问卷,集体施测。完成故事的时间没有限制,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对低年级被试组,由主试读故事给被试听,录音机录下其回答。绝大多数孩子对故事的文字和要求都能理解。对个别不能立即理解的孩子,主试采用更简单易懂的话来改说,直到都能理解要求和故事内容。

214 得分标准

两位西南师大教师独立评定被试给出的隐喻的适当性,记分标准和例子见表1。两人评定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89(P<0.01),意见不一致之处通过讨论来决定其得分。

3 结果与分析

311 儿童时间隐喻产出能力总的发展趋势

由于2分是用作衡量是否具有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来喻指时间的基本能力的起点分数,我们首先统计了各组被试在所有故事中得2分以上的总人次和百分率,结果见表2。 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克—瓦氏方差分析,发现各年级组的基本时间隐喻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x2(6)=106.79,P< 0.001。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考查性别差异,发现男女儿童在对时间的基本隐喻能力上无显著差异,Z=0.149,P =0.88>0.05。

对各年级男女被试组产出时间隐喻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1 记分的标准和例子

标准记分例子

不能给出任何词,或给出的词在意义上和句法上都完全不符合该故事的情况。0分

小梅以前认为姐姐不喜欢自己,可后来几年时间里的许多

事情证明姐姐事实上很爱自己,时间真是象很快一样。

所给的词只是本义性的描述,没有喻体词。1分时间是宽广的,无尽头的,所以时间就象很宽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基本讲得通,但不是很符合该故事的语境。2分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认真学习,因他知

道时间非常宝贵,就象流水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较适当贴切。3分

时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接在一起,所以说时间就象一串

项链一样。

能用另一语义域概念的词来喻指时间,在意义上十分适当准确。4分

同学们正在听老师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不知不觉就到

下课时间了,同学们都说时间过得真快,快得就象闪电一

样。

606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5期

表2 小学及初一各年级组被试产出时间隐喻得分在2分以上的人次和百分率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

男275078818897109

女2834757690106110总人次5584153156176203219百分率25100381187010070191801009212799154

表3 各年级男女被试组产出时间隐喻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初一

男019111612152137215421883169 (0173)(0168)(0152)(0140)(0155)(0137)(0112)女110011052128214221713133154 (0167)(0161)(0161)(0176)(0135)(0124)(0121)总平均分0196113321392140216331093162 (0167)(0169)(0156)(0159)(0145)(0137)(0118)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差

用7(年级组)×2(性别)方差分析检验表明,各年级组时间隐喻产出的发展主效应极其显著,F(6,126)=63.35,P< 0.001;儿童在时间隐喻产出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F(1,126) =0.11,P=0.74>0.05;年级组和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 (6,126)=1.77,P=0.11>0.05。对年级组差异的Student2 Newman2K euls多重比较表明小学一二年级与其它年级组产出时间隐喻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小学一年级得分最低(M= 0.96),二年级次之(M=1.33)。由于这两组被试的平均得分都显著低于2分,可以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整体上还不具备用别的语义域概念来隐喻性地表征时间的能力。这种能力到小学三年级才基本具备(M=2.39)。三、四、五年级间的时间隐喻产出没有显著差异(P=0.87>0.05),且得分都在215左右,这表明儿童在这个阶段里的时间隐喻表征能力没有多大的发展。小学六年级学生产出时间隐喻的成绩显著高于小学其它年级组,其平均分高达3109,说明小学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较适当地使用别的语义域概念来喻指时间,到初一这种能力又有很大提高,基本上达到能相当准确适当地使用其它语义域概念来喻指时间的水平。

312 时间隐喻类型的发展趋势

11个故事里的隐喻分别涉及11类时间概念隐喻,为考查时间隐喻类型的产出发展趋势,对各种类型隐喻的产出平均分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

用11(隐喻类型)×2(性别)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隐喻类型的主效应十分显著,F(10,1380)=53.09,P<0.001;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380)=0185,P=0186>0105;隐喻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8)=0.03,P=0.79> 0.05。对隐喻类型差异的Student-Newman2K euls多重比较表明,概念隐喻为“改变者”、

“检验者”、

“效应”的隐喻

表4 11类时间概念隐喻的产出平均分

隐喻类型有价物易逝物动体改变者媒介效应平均分216621742192112121191149隐喻类型空间检验者人状态主宰与被主宰

平均分31191145311821222155

的产出成绩间没有显著差异(P=0.13>0.05),但都显著低于其它类型的隐喻的成绩,因而有理由认为基于这三类概念隐喻的言语隐喻是儿童发展最差最困难的隐喻。基于“人”和“空间”的言语隐喻,其产出成绩间没有显著差异(P=0.14 >0.05),并都显著优于其它类型的隐喻,且平均分都在3118以上,这表明用“空间”和“人”这两种概念隐喻来喻指时间是儿童发展使用最好的隐喻类型,或者说是儿童产出最早最容易的隐喻。其它类型的隐喻都介于中等发展状况。

4 讨论

从表3可看出,儿童时间隐喻能力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小学三年级是基本形成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重要时期,到六年级这种能力趋于成熟。这可能与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概念形成特点、类比推理特点等有关。儿童思维能力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有研究发现这个“质变时期”在三四年级。要具有时间隐喻表征能力,这首先要求儿童有一定的提象思维能力,因为时间本身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儿童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因而可能他们对将另一语义域概念投射到时间这一概念的这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心理表征还较困难。到小学三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显著提高,这直接促进了儿童对时间的隐喻性的抽象思维表征能力的发展。但因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提象思维发展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到六年级趋于成熟,因而儿童对抽象的时间隐喻表征的能力到六年级才趋于完善。

要产出时间隐喻,还必须要具有对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特征的认知和抽取的能力,因隐喻表征加工在本(转第609页)

706

第5期 周榕等: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炼身体和友谊等和服从需要(Need for obey)包括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和师生感情。这三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成才需要、成长需要和服从需要。成长需要是大学生的最基本需要,只有满足了大学生成长需要,其他需要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成才需要是大学生特有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表现最为强烈的需要;服从需要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之中,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成长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学校教育规范的制约,同时,服从需要又高于成长需要和成才需要,我们建立的是法制社会,提倡的依法治国,当劳动成为人类第一需要时,就是我们要建立的理想社会。这三类需要中又包含很多次级需要,而次级需要的相对强度又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成才需要的专业学习、追求真理、荣誉与自尊和道德修养分列第四、第八、第一、第三位;成长需要充裕物质、艺术欣赏与娱乐、爱情、锻炼身体和友谊分列第五、第九、第七、第六和第二位。第三类需要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如果过于追求属于成长需要的充裕物质和爱情,必将影响对成才需要的满足,这也正解释了第一共性因子中充裕物质和爱情的负向作用。4.3 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具有明显的三个时代特点

4.3.1 关注成才 大学生对成才的理解有所不同,同时也注重成才需要。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全面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以前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对荣誉与自尊的需要属于人的基本需要范围,在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此,对更高层次的属于自我实现范畴的荣誉与自尊的需要增强。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得到社会承认的重视程度大大超出以往任何年代。

4.3.2 注重成长 大学生在关注成才的同时,也注重对成长这一基本需要的满足。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充分证实了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间的矛盾。在个人目标上追求经济上的富裕,相信自己的价值,是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一个突出特点。

4.3.3 兼顾服从 对劳动与卫生,对遵守纪律是需要强制实施的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是矛盾统一体。师生感情属社会支持范畴,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展,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社会支持的网络较以前密集化、复杂化,形式多样化,因此,对单一的师生情感的需要下降,正符合社会支持的发展过程。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增强。

大学生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把握好大学生需要层次的规律,掌握大学生需要理论,必将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改革起推动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大学生教育专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 金丕焕.医用统计方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5 孙宝志.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 1986:6

6 黄希庭.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7:6

7 朱文彬.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1995;18: 188—189

8 凌文辁1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1心理学报,1999年7月342—347

9 杨雄,黄希庭1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1心理科学,1999;22:484-487

10 Shikha Sharma:Motivation choo@fis.utoronto.ca

11 Joubert,Charles,E.self2esteemand social desizability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retrospective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faizness and disciplinary practices.Psychological Report,1991;69(1):115-120 12 Venables.W.N..Ripley,B.D..Modern Applied Statistics with S2 Plus springer2Verlag.New Y ork,Inc.1994

(接第607页)质上讲就是对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的相似性的判断或类比推理。有研究发现儿童这种类比推理能力是随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小学儿童类比推理发展存在着年龄阶段性,类比推理能力主要在儿童中期开始形成并于青春期前趋于成熟,如此经历了一个从本义思维模式向抽象的隐喻思维的转化过程。类比推理能力与隐喻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本研究发现的三四年级儿童开始具有基本的时间隐喻能力并在六年级趋于完善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时间隐喻类型的产出发展趋势看,儿童最早是用空间概念和拟人手法来表征时间的,最晚是使用“改变者”、“效应”、

“检验者”等概念来喻指时间。儿童最早用“空间”概念喻指时间这进一步证明了空间是时间的原型概念的观点。儿童开始时常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这在我们的一项早期研究结果中得到证明。此外,刺激的某些空间特点影响人对刺激的持续性知觉的kappa效应和刺激的持续性的知觉影响对刺激的某些空间特点的判断的tau效应,都表明了时空的依赖性。儿童使用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当然就是最方便最容易因而也是最早的方式。儿童较早使用拟人手法来喻指时间可能与儿童的生活经历和有限的范畴知识有关。有限的生活经历使儿童还没有具备广博的范畴知识和抽象表征能力,还没有广泛的语义域的概念作为时间隐喻的基础。另外,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了隐喻的人本原则,即“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最初对时间等抽象事物的不可捉摸和茫然无知,人类便常常从自身开始来认识世界,把自己当作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和参照,把自己的本性和特点移加到这些现象之上。这种拟人隐喻因而是最早的本体隐喻形式。儿童较早产出这种拟人时间隐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儿童较晚使用“改变者”、“效应”、“检验者”等概念来喻指时间,这可能与这些概念有较高的抽象性有关。

5 结论

(1)儿童时间隐喻能力具有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但一二年级儿童总体上还不具备用别的语义域概念来喻指时间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三四年级基本形成,到六年级趋于成熟。

(2)男女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没有显著差异。

(3)儿童对时间的不同隐喻有发展先后次序,拟人手法和空间隐喻是儿童最早掌握的。

906

第5期 孙宝志等:大学生需要理论的二十年追踪研究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简介

长沙师范学校 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一直存在过分依赖理论思辨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关键。为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长沙师范学校于2010年首创性地成立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将实证研究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主要包括儿童教育实验中心和儿童心理实验中心两大类,现有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分室有:幼儿健康教育实验室、幼儿语言教育实验室、幼儿科学教育实验室、幼儿音乐教育实验室、幼儿美术教育实验室、幼儿生活教育实验室、蒙氏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幼儿计算机教育实验室、幼儿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心理治疗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和讲评室。实验中心秉持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原则,坚持实验技能与实验方法、素养并重,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建立起涵盖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等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集科研、教学与咨询服务为一体,功能定位主要包括:(1)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供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2)为全校相关专业(如初等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提供心理学实验教学支持;(3)为全校教育、心理学科的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条件;(4)积极开发社会服务功能,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实验室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设备,目前中心主要有实验仪器60余类共计1224套,价值347.3万,主要设备有:JGW-B2型心理实验台、高清音视频监控系统、儿童箱庭、儿童放松椅、团体活动包、蒙氏教具、感统训练器材、奥尔夫乐器等。教学软件或分析系统有:Interact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儿童心理测评软件等。 作为长沙师范学校“十二五”规划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实验中心将以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力争成为服务湖南学前教育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科研支持中心。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英语教育和英语学习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话题之一。不同阶段,在不同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方法。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学理论形成和不断发展,语言学家们提出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一样,应作为外语学习重点,它对语言能力的掌握及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关于隐喻能力研究蓬勃发展,成果层出不穷。其研究内容大多数从英语教学角度探讨发展隐喻能力来推进教学改革的问题[1],教师在基础课,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隐喻能力[2],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设计评价体系应体现培养隐喻能力的要求[3],二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师新要求[4],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及学习者认知规律探讨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如何主动积极培养自身隐喻思维能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使整个英语教与学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1认知隐喻论简介 把隐喻研究突破传统修辞学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5]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存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他们对隐喻的定义为: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认为隐喻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构成,即以一个比较熟悉易理解的源域向一个不被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将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6]。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是通过大量的生活语料来说明隐喻普遍存在性。人们日常生活的隐喻性表达其基础为概念隐喻,即约定俗成的常规隐喻,是人类历史长期演变的认知结果,也是我们概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这三种隐喻共同特点就是以人们生活经历为基础,用一种熟知的领域经验去构建和理解另一个未知的抽象的领域知识,渗透了人们的思想,认知角度及世界观、人生观,广阔生活背景知识。形成隐喻思维习惯,培养隐喻能力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2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这一概念由丹尼斯提出,“学好一种语言的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即要发展将语言的词、句子等表层结构和底层概念匹配起来的能力”[7],利托莫对“隐喻能力”提出了 四个方面,“使用隐喻的创造性,理解隐喻的熟练度,理解新隐喻的能力,理解隐喻的速度”[8]。对于隐喻能力的重要性,国内学者王寅指出“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由隐喻的性质所决定的。隐喻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的理解、学的隐喻。而且还包括创造性的使用隐喻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9]。这也正是他提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原因所在。胡壮麟也认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10]。可见培养隐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有意识的培养隐喻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理解创造隐喻而且可以形成目的语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提高隐喻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 2.1提高隐喻意识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生活语言事实研究为基础指出隐喻无处不在,那么英语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及生活中提高隐喻意识。龚玉苗认为,“隐喻意识指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11]。笔者认为,隐喻意识即学习者有意识形成隐喻思维的习惯。从隐喻形式上认识到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推理,在我们理解现实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存在我们的思维,概念语言中,对于我们理解经验,建构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解释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在学习词汇、句子等基础知识时,利用隐喻机制掌握一词多义;学习语篇时,分析其内在隐喻连贯机制,同时要注意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无论是电影还是广告都渗透人们隐喻思维能力的智慧;就其形成机制而言,认识到其背后认知文化及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就其功能而言,隐喻是人类长期认知体验结果,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在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是学习英语极其有力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形成目的语思维并深刻理解形成这种思维文化根源,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2课内学习中培养隐喻能力 很多学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隐喻能力。作为英语学习者,除了教师有意识指导外,作为学习主体者在培养听说读写语言能力时要积极主动地形成隐喻思维习惯,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收稿日期:2011-05-05修回日期:2011-06-25 作者简介:裴晓科,女,河北武安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论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裴晓科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同时隐喻的使用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该文以认知隐喻论为基础,探讨英语学习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指出英语学习者应利用隐喻认知功能,以隐喻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各方面培养自身隐喻能力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英语学习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10-0347-02 347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 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 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 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 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类地研究》

《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扬中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课题组 我园的省级课题――《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于2004年1月份开题启动实施,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课题研究,已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分析 我们地区环境特殊,身处江中半岛,与城市相比,岛上客流量很少,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都要求我们能科学地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多渠道来研究幼儿的交往能力,总结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 2、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 当今,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世纪,随着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各个领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社会中,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不再仅限于进行固定知识的传递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重在培养未来人才的综合能力,其中幼儿期是人的交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启蒙期。《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与《规程》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列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所需。 3、从幼儿发展的需要分析 人际交往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所有的行为规范和集体准则,无一不是在人际交往与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也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对幼儿发展有利的一

切主、客观因素,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幼儿园教育必须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教育理念,培养幼儿学会在活动中自主交往、在交往中寻找快乐、探索求学、大胆创新,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有关研究还表明,幼儿在6岁前获得的社会交往经验,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还是在幼儿园群体生活中获得的,都可为他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如果有目的地选定研究内容,发挥教育研究的价值,从优化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因素方面入手,一定会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幼儿园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得到双赢。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确定选题――《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交往,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消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从而产生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知识经验以及各自的需要、愿望、态度等,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人们也正是通过交往才融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交往。所以,交往能力乃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儿童的交往则是指儿童在与成人的接触、交流以及与同龄人的游戏、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了解别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通过相互之间的理解协调,使这种关系得到延续和保持。 陈鹤琴理论:多让孩子交流,充分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和眼睛,让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1期 Jun2012 [摘要]论文探讨了隐喻能力的定义,提出可以通过掌握多义词学习、谚语和习语的理解、文化教学和语篇分析来提高隐喻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英语词汇学习。 [关键词]隐喻能力;词汇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45-02试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蒲婷艳 (华商学院,广东增城511300) 词汇是语言的信息载体,是语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 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的英语词汇大概以500000个来计算,与此同时,大量的新词汇又被创造出来描述人们遇到的新事物、新经历。但是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隐喻认知方式上的。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将认知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学习,从认知视角学习词汇,以培养隐喻能力,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 对于隐喻能力的内涵,国内外语教育研究者给出了的阐释。littlemore对隐喻能力作了详尽且合理的探讨,将之定义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英语产生的独创能力、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和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我国学者胡壮麟曾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可见,隐喻能力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习者是否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在以往的语言学习中,许多学习者没能意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合规律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类现象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加以分析就推入到惯用法或固定搭配当中,死记硬背,导致背而不熟、记而不牢、用而不活。 二、隐喻能力的培养 隐喻是通过始源域的具体概念来认知目标域的抽象概念的一种映射。人类总是参照具体、较熟悉的始源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抽象的、不熟悉的目标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推理模式,并形成了概念认知的隐喻对应。有了概念隐喻及其通过映射形成的对应,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认知、理解词汇。所以从理论上说,隐喻的认知功能对词汇记忆和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词汇的隐喻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1.学习词义,培养隐喻能力意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很多词汇的词义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经隐喻的催化作用,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如“头”(head)本义是身体上部的头骨,包括了口、眼、耳、鼻和脑,可以引申为抽象意义的某个位置或地方的领导(the head of a state,the head of a government etc.),又被引申为物体的顶部或上端(the head of a pin,the head of a mountain),还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the head of Mississippi)。 这些引申意义是如何从一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所想表达的事物的认知域的呢?头的位置处于身体的上方,它是我们智力的起源,组织和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利用事物的相关性进行联想,“the head of Mississippi”可能指的是密西西比河在地理位置上最高那个点,如果我们在这个最高点切断了水源,其他的地区就会干旱然后消失。这与人体的头部和其他身体部分关系是一样的。当我们直立的时候,头是身体最高的部分,如果把头切断了,其余的身体部分也会随之死亡。由此我们可知,隐喻普遍存在于英语词汇中,除了一词多义外,英语词汇中各种构词法,如前缀、后缀、派生及合成等都具有一定的隐喻性。我们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的隐喻性,不断地培养隐喻意识,进而生成外语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2.注重西方习语,培养隐喻能力 不同语言的习语提炼自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正确使用习语都是很大的挑战。 表1英汉习语对比 众所周知,牛的胃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用牛饮来形容可以容纳很多水。但是西方国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 145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与应用价值,通过这一粗略的回顾,在较大范围内综述了当今学术界有关隐喻的各种观点。本研究在探讨弱智人群划分的背景、隐喻的哲学渊源的基础上、根据弱智人群隐喻能力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弱智人群教育的哲学模式。从哲学观点来看,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含有活力和创意的想象力,甚至于可以认为隐喻本身就能成为一种认识论真理的方法。作为一种“不明言”、“不精确”的知识体系,隐喻在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上的地位应该力求一致。试验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智人群中的确存在隐喻能力,从而,推翻了智能落后人群不具备隐喻能力的论断。此外,我还发现,某些弱智的学生还比非弱智的学生有更强的和更持久的隐喻能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隐喻能力与其他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与学习外语的能力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根据研究的结果,笔者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弱智人群的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作者认为,目前对弱智人群的一般分类,只是在狭义的心理学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简要的回顾弱智人群的教育,可以认为这种狭隘的分类和标签化是很不合理的,甚至于是形成现代社会对弱智人群偏见的根源。实际上,如果要想完整的理解人类智力的概念,就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验外显的知识,但这些精确的外显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知识。一些事实和我们的实验都可以证明,那类不能明言的、

含糊的认知,会帮助人们使用隐喻,其本身就是一种可靠的认识途径。人们通过隐喻能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世界,更好的运用人类的语言。对两种知识体系的认同,能够帮助我们消除以往对弱智人群的偏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点。根据上述论点,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弱智人群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相信他们能和其他人一样认识与理解世界,不能因为他们外显知识的缺乏而过分地怀疑他们的隐喻能力和认知能力。除此之外,笔者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隐喻能力发展的影响。正如wittgensteinian所指出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有待于接受语言学社区的训练和环境的熏陶。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训练的游戏,能帮助人们归纳最初的语言知识与对世界的认识。因此,社区的语言训练,有时是先于儿童隐喻的发展,有时又与隐喻的发展有交迭。如果没有社区环境,儿童就难以学习语言。弱智人群显然具有使用隐喻的能力,为了扩展他们的语言游戏,他们需要社区的帮助。如果我们的社会排斥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语言,也会扼杀其隐喻能力。由此可见,在涉及弱智人群与其他人之间横向关系的问题上,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弱智人群特别需要从其他人群中得到广泛的接纳和帮助,这些将对他们作为一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隐喻教育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使我们意识到怎样将弱智人群从当今意识形态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怎样认识各种非人性化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根源。本文不主张单纯地依靠理性的能力或智力来获得知识,也应该将隐喻与不能明言的内隐知识看作是一种自由的知识体系。这种多元智能观点能超越非人性化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1.学前教育研究的六要素是什么? 1.是什么? (What): 反映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解决之的认识活动 2.为什么?(Why): 即,研究的目的问题。 研究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研究主体和方法。 3.谁来做? (Who): 即,研究的主体 4.何时做? (When): 即,研究的时间问题。 指研究的时代性、前瞻性。 5.在哪做? (Where): 即,研究的地点。 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点和对象的分布。 6.怎么做? (How): 即,研究的方法问题。 选择研究方法要依据课题的性质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设计研究方案;(4)实施研究方案;(5)得出研究结论;(6)撰写研究报告;(7)评价研究结果;(8)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章 1、问题与课题的关系怎样?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 1 / 10

题?问题课题(1)从问题中确定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课题(3)采取多种方法确定课题 2、选择课题的方法有哪些?(1)从教育理论层面出发(2)从教育实践层面出发提出(3)从研究者感兴趣问题中选择课题(4)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中寻找(5)从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分析总结中寻找 3、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价值性原则: 课题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和教育实践需要。 即,须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价值。 (2)科学性原则: 选题符合教育理论及经实践证实过的教育规律。 (3)创新原则: 研究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 选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即,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时机条件和主观条件。 4、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要素: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1.文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一)根据文献资料的性质、内容加工程度与用途,分为 1.零次文献未经发表和有意识修饰的最原始文献。 2.一次文献含义: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62-17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6154245.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6154245.html,/10.12677/ml.2020.82024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Fang 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 Abstract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the capacity of people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generate metaphors, even communicate metaphorically.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cert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summarizes 5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cluding ag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reativity, cognitive style and gender, point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direc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etaphor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袁芳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 摘要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发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