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沭阳县南湖小学“生态课堂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缘起

目前我国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更应该回归原点,和谐发展。鉴于此,建构促进每一个学生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本真的体现,亟待关注。其实教育的生态概念,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在英、美等国家提出,并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专家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比如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就着力强调“生命”主题,致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再比如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以“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倡导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要求课堂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力图建立一种令学生和谐发展、注重人性培育的新教育模式。

但如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学生仍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压抑的学习氛围禁锢了学生的心智,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头脑日渐僵化,使学生的人格趋于萎缩。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将教学内容简化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将教学过程简化为灌输与接受,将教学目标简化为分数与成绩,存在“伪教育”乃至“反教育”的行为。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在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

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学生。体现生命灵动的生命化生态教育倡导生态课堂,关注生命成长,实际上就是对《新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和深度追求,当广泛推进。尽管目前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开展此类研究并有一定成果,但涉及领域和实验范围毕竟有限,

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还缺少系统的整理、分析和验证。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微观生态系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探索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需要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和范例。因此,我们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得实践研究”这项课题,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探索生动活泼、生态自主的教与学的氛围和形式,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解放自我,使他们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起来,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内涵界定

1.“生命化教育”:哲学家黄克剑教授提出了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一说,“生命化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语);另一说,“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基于这种理解,本课题将“生命化教育”界定为教师以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为基本内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教材、同化教材,进而师生一起完成自己的生命体验,获得自己的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思想提升,从而提升生命质量的美好教育。

2.“生态”: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在《辞海》中“生态”被解释为自然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乃至它(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本课题中的“生态”是指学生、教师以及课堂环境等众多要素在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心情愉悦的课堂背景下的理想、幸福、自由地和谐共生、自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命样态。

3.“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态课堂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生命性、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它不否定传统的课堂,而是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实践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新型课堂。因此,生态课堂不是“生态+课堂”,而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课堂。生态课堂的本质是联系、发展、和谐与共生,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设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态情境,以理解、交往、动态生成等为教学方法,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合作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自主学习者、竞争者,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实践”:是指本课题的开展形式主要以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为主。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将研究构想放置教学实践或具体课例中加以运用、观察、验证、反思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操作策略,循环推进研究,不断总结提炼,直至形成生态课堂范例和具体操作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形式。

基于以上认识和界定,我们研究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主要以“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为本质追求,努力建构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值导向,以动态、互助、生成为教学路径,以民主、高效为管理前提的适宜生命发展的生态课堂。并在相关生命化教育理念及生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寻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与评价体系,开发以生态课堂为特征的案例,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和谐成长。

三、研究目标

⒈通过对学科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透析课堂教学中生态因素的现状和作用,构建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生态课堂,进而总结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积累生态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探索生态课堂动态平衡的形成机制;

⒉通过此项研究,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发展、生活与生命的关系,改变学生过去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⒊通过此项研究,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 改善教学行为,实现生态课堂师生更好地生命成长,达成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目标,进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持续和谐发展

四、研究内容

⒈小学课堂教学生态现状的调查研究;

调查课堂生态中师生生命体的行为和课堂环境的现状,比较传统课堂和生态课堂的异同,分析存在的问题。

⒉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特征研究;

开展课堂研究实践,辅以生态课堂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生态课堂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课堂生态因素的关系与优化机制,提出生态课堂主要特征和衡量指标;

⒊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模式范例研究。

运用课堂观察、要素分析等实践研究方法对学科生态课堂教学个案进行研究,提出并构建具有一定前瞻性理论的生态课堂教学范式,完善其操作策略,并丰富典型案例。

五、研究过程

此项研究从2011年2月申报研究,预计至2015年6月止。预期研究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从3个角度实施具体研究工作:课题立项三年来,主要研究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态现状(传统课堂与生态课堂的生命化因素对比分析):

1.传统教学忽视生命的整体性: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个体的生命是一个由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等多层次的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的发展,这种发展应包括生理、心理、行为、认知、情感等多个方面。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生命的认知功能同生命的整体性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当成认知体来看待,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看成是特殊的认知过程。由此,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焕发。从生命的高度看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因此,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存状况、情绪、情感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以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外,还要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生命质量的提升等,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整体生命和谐而完美的发展。

2.传统教学忽视生命的独特性:学生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存在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好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种独特性实际上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品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强调要把生命的独特性当成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但传统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总是以一种“大一统”的教学活动来塑造和培养统一的“标准件”,它的显著特征就是热衷于各教学因素的统一(即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答案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没有得到尊重,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提倡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生命独特性的现实状况。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因材施教,要改变统一的评价标准,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得到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3.传统教学忽视生命的体验性: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形态,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觉悟、领会、观察与慎思状态,是一种内化了的经验;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演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领悟、想象、移情等因素的交融、碰撞和整合,使以往相对宁静的知识在个体心灵深处被激活或催化,并超越具体的对象和事实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而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产生更强烈、更深刻、更旺盛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与个体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而传统的课堂注重知识的授受,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通过老师预定的模式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知和记忆,进而内化。这样的传统教学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高付出,低效能,对学生的体验关注明显不够重视,直至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作为追求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相通。生命化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去体验,要强调其身体的参与。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心灵亲自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特征:

1.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强调生命在场的顺遂式课堂

生命化生态课堂应该基于生命,依赖于师生生命活力的释放,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生命化生态课堂应该顺遂生命,顺遂生命各个层次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生命化生态课堂应该成就生命,成就的不只是成绩好的学生,而且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

2.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全员参与的发展性课堂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被忽视的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生命化”课堂要求我们目光下移,尽可能采取合适方法和手段,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3.生命化生态课堂是整体融通的和谐式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个整体生态活动。这一生态活动必须致力于整体的和谐融通。具体来说,和谐指的是课堂中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与育的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和谐,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等等诸多方面的整体兼进。生态课堂,要使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从而产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要使师生间相互认可,心理相容,谐振共鸣,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最大化的个体作用,获得最充分的和谐发展。

4.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的自主性课堂

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自主的。由于自然,生态中的各种因素自由发展,彼此依从而协调。课堂因自然而自主,因自主而充满话力。自主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在和谐中自主学习,自然生长。在这种生态的自主课堂里,从封闭的‘填鸭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学生主体精神充分碰撞的舞台。

5.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回归生活的原生态课堂

“生命化”生态课堂是生活的原课堂。“生命化”课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它倡导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学会在生活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生命化”生态课堂要求把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6.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开放式课堂

“生命化”生态课堂要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生命化”生态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质疑和重新发现的开放过程。开放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探索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课堂。

7.生命化生态课堂是交往互动的对话式课堂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律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命化”生态课堂是交往互动的对话式课堂,它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本身就是“揭示”生命真理的过程。通过平等对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成长,会使课堂更加精彩,生命更绚烂。

8.生命化生态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人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归根结底是应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提高对外界及未来的适应能力。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要通过生命化生态课堂的建立,让学生获得自我主动发展的能力。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的建构机制:

1.教学环境要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化。

一个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是师生完整生命得以自由成长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课堂的环境包括自然、设施、时空等因素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人际、信息、情感等因素构成的精神环境。生态课堂的情境是和谐自然的,要体现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和谐统一。生态课堂的人际交往环境是和谐互动的,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中心又是权利的中心,而学生则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形成了填鸭式教学,而且由于应试选拔的影响,使学生处于非理智的竞争之中,这就造成学生合作意识欠缺,阻碍了学习资源的合理流动。生态课堂中人际交往的环境是互动、对话的。这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教师应转变观念,要乐于向学生学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师生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

2.教学要素融通共进,彰显生命化。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生态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都服务于三个基本生态因素。从教师方面看,教学要素的生命化表现为要体现教师的智慧,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从学生方面看,教学要素的生命化表现为要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要素的生命化表现为体现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教学内容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的一种因素,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具有生命的,是师生互动对话的参与者。

3.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强调人本化。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传统教学许多时候是在压抑人、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使师生共处于对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只能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完全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课堂生活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生命化教学认为,教学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所以说,生命化生态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教学价值皈依。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善待每一个学生,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真切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让学生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把学生生命看作是具备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特征的个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背景、需要、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

4.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情境,亲自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用心灵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通过师生多方面的交流,体验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情感的融合和思想的交流。为此,教师要做到:1)创设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和体验。2)加强“知识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首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乐于、善于建立与学

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在生活世界中与学生一起建构生命的意义。3 )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重介绍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洞悉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的乐趣,感受知识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教学模式要交往对话,呈现交互化。

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中“授一受”教学模式的突破,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唯一目的追求的做法,让课堂教学走向交往,走向对话。这种交往与对话包括教师与书本的对话、学生与书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等。让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意义的建构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对知

识的价值的引导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的统一。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知识基本上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辅导资料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生活世界的知识,学生个人生活世界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是蕴涵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的隐性知识和教学智慧,师生可以以各自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创造出“真实的”意义世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生命智慧碰撞,不断体验着、升华了情感,形成有活力的、紧密联系实际的生命化知识,从而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6.教学过程要动态生成,凸显自主化。

生命化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生命化课堂教学看来,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可“预设”的现象,不是实现预定教学蓝图的途径和手段。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倾听、领会和预测,并以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依托,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根据执行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使之在变动中引导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7.教学评价多元多样,追求激励性。

生命化生态课堂评价要注重人文关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不断地自主发展。一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二要做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注意把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析、期待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终结试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绝不拘于

单一的评价形式,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三要注重评价方法的艺术性,要让学生从老师亲切多样的评价中,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赞赏,更感到无声的动力。

(四)我校的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架构:

按照上述建构策略,依据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我校尝试构建了以“唤醒、对话、体悟”为核心追求和本质特征的小学生命化生态课堂模式系列。这一模式系列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低年级的生态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中年级的生态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三是高年级的生态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三个子序列各有侧重,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呈不断推进、螺旋上升的基本架构。

图1: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图示

(五)生命化生态课堂的实践操作策略探索:

近三年来,我们在积极探索与改进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实践生命化生态课堂的操作办法和组织形式,致力于生命化生态课堂操作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总结了“三实三活三走向三参与三个关键词”(简称“5个三”)的生命化生态课堂操作策略:

1.课堂特质强调三个“实”:①感情真实,课堂应是师生情感的真实表达,是真实的教的过程、真实的学的过程、真实的情感历程;②内容丰实,教学中讲求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以及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哗众取宠。

③方法朴实,教学行为要实在、实效,不刻意追求形式的丰富多彩,手段的多种多样。

2.课堂形式体现三个“活”:①灵活的结构,教师要教的活,课前吃透教材,准确预设;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适时地对课堂进行二度设计,让师生间的互动更有效。②活跃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活泼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自主、活泼的发展。

3.教学过程呈现三个“走向”:①从机械的直线式教学走向机智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②从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走向重文本解读和学生研究;③从随意性捕捉资源走向机智把握有效性的资源。

4.课堂评价关注三个“参与”:一是课堂中学生的参与面,关注教学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师生是否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真实、有效;三是课堂中学生的参与质,关注一节课后的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果。

5.课堂组织追求三个关键词:唤醒·对话·体悟。通过这三方面的课堂追求,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理解生命的成长性。

【唤醒】:生命化课堂中的“唤醒”,指的是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的情感、知识、思维,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觉建构。唤醒的第一层次为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层次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三层次是唤醒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高层次是唤醒学生沉睡的自

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对话】: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对话,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与文本充分展开的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的多种渠道地交流、沟通、汇聚和融合。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是一次次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对话的基本形式有:

①自我对话。在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之后进行的。例如解题的心得与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同化或疑问,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过程。

②生本对话。在学生对文本的重点或难点的深刻理解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既是指学生熟读文本后产生感悟到文本中寻求依据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的过程。

③生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知识成果的探索、交流、展示。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偏颇,不够全面。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

④师生对话。用在教师对学生感悟知识的交流和评价上。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话题的调控、交流的引导、即时的激励、评价和提出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的话题。目的是使学生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深化。

【体悟】:生命化课堂的体悟,强调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讲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想象、直觉、移情、练习等手段获得。“生命化”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什么、说了些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新体验、发现了什么新天地——知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人生联系起来的。体悟的方式有:

①倾听中体悟。这一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指点、与同学交流来学习。

②观察中体悟。在教学时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实物、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图表等,为学生提供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支持,以实现观察中体悟知识的目标。

③做题中体悟。让学生做数学题也能启迪思维、体悟解题方法、明白数理关系,许多专家提昌“精讲多练”就是这个道理。

④情境中体悟。即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悟学习。一般来说,情境对学生影响的程度越深,越能引起学生体悟学习的激情。

⑤操作中体悟。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感受知识和技能。

⑥评价中体悟。教师对学生的“听、看、说、做、想”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都能促成高效的快乐体悟学习。

唤醒是目的,对话和体悟是方法和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体悟,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使学生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六、研究成果:

(一)研究操作理论方面:

1.研究归纳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八个基本特征:生命化生态课堂是顺应生命的顺遂式课堂,是全员参与的发展性课堂,整体融通的和谐式课堂,是回归自然的自主性课堂,是回归生活的原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开放式课堂,是交往互动的对话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课堂。

2.探索总结出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教学体系的七个建构策略:

①教学环境——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化;

②教学要素——融通共进,彰显生命化;

③教学目标——以人为本,强调人本化;

④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

⑤教学模式——交往对话,呈现交互化;

⑥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凸显自主化;

⑦教学评价——多元多样,追求激励性。

3.通过不断地实践验证,初步构建了以“唤醒、对话、体悟”为核心追求和本质特征的“小学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的三级基本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分别是低年级的“生态体验”、中年级的“生态互助”和高年级的“生态自主”三级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在此模式体系的整体架构下,我们课题组还提出并完善了“三实三活三走向三参与三个关键词”(简称“5个三”)的生命化生态课堂实践操作策略,形成了可供同类学校借鉴的实践操作经验。

(如下页图2所示)

图2: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课堂实践操作策略图表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了唤醒,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明显增强。生态学习是“自主”的学,是“自信”的学,是“自己”的事。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收获到了“我学习,我快乐;我展示,我自信”的喜悦,生命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学习变成了生命的狂欢。

2.学生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身心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研究倡导的生命化生态课堂改变了学生过去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实现了生命意识的唤起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3.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业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生命化生态课堂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一是和能力,从根本上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研究开展以来,我校学生特别是重点实验班学生

的学业成绩在历次质量调研中都名列全县前列,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我校学生参与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频频获奖,三年来总计将近1000余人次。

4.学生素质得到了异步发展,部分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正确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发展、生活与生命的关系,学校曾经面临的问题学生、考核标准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在这场“生态课堂“的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三)教师方面:

1.课题组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三年时间里,本课题组教师在省、市、县各级活动中获奖近50人次,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获奖或发表近12篇。

2.教师的生命意识同时被唤起,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实现生态课堂师生更好地共同生命成长,达成了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3.教师得教学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和改进,“生命化教育”、“生态课堂”已经深入内心,所有教师都已经熟练掌握生命化生态课堂的操作模式和具体策略。同时,教师得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得到了提升,课题组成员均获得县学科带头人以上荣誉称号。

七、体会与思考: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把尊重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开发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和自强意识,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尊重生命,体现人性,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课改和“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教授的这段话诠释了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我们认为生命化的生态课堂能帮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对当前教育来说,构建生命化的生态课堂,是现代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雅斯克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生命是跃动的,生命化的生态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化生态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基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

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都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一部分。生命化课堂教育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殿堂,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世界,成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律动的舞台,它应该永远对学生充满魅力。

教育如雨,生命如花。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生命化生态课堂能让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能养成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能为学生积累处世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我们应该实践生命化生态课堂,走出荒漠的、无人本化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努力使学生在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感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的学习都与生命同行,充分捍卫生命在场的尊严与权力,坚决对“伪生命”课堂说不。

我们的思考与困惑:

1.如何处理生命化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关系?生命化课堂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理念、方法、尺度上的的变化,评价体系和目标的变化,不能对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否定。生命化课堂的实施必须正确对待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既不能只用作形式,也不能赶时髦,作花架子。

2.如何处理处理生命自由和学业达成,近期成绩提高与长远素养提升的关系?生态课堂张扬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但是初步实施阶段对学生学习成绩会有影响。“课堂”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永远是提高质量的“主战场”,因而,我们只有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们对职业的幸福追求和生命在场的捍卫,才能诗意地栖息在生命化生态课堂之上……

3.如何让我们的教材更具生命态?以人为本,也不能抛弃以书为本。如何选取更具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如何挖掘现有教材中生命内涵?如何赋予现有教学内容更大限度的生命化实践意义?这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附一:课题组成员

章莉王勇王建芹张先明姜洁冒辉李承蔚张迎娣

汤井波梁翠芳徐丽姜敏溪

附二: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1977(4);

[3]张迎.《生态课堂视域中语文“非指示性”教学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冯燕华.《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课堂文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年;

[5]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 (4);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虎技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初探》[J].甘肃科技,2007(2)。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9-07-23T11:25:17.52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杨智娟茶玉菊[导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云南保山 628000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关键词】生态课堂;有效;小学数学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低碳的教学设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有效的交流互动等理念与策略,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认同和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实践中发现,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讨。笔者认为,有效探究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效探究的前提 学生如果亲自参与实践探索活动,就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及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 例如《认识分数》,教师问:“1/2和1/4比,谁大呢?”马上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教师笑着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教师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一个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个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教师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越大,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成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美好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二、提供素材的丰富性:有效探究的依据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每组提供了如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做一个数学上的角。小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硬条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还有的学生甚至用毛线做出了一个角。 在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尤其对毛线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资源整合的合理性:有效探究的着力点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将来自课堂上师生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能力之目的。 四、生态因子的动态平衡性:有效探究的关键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因子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联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正是基于生态因子的运动特点,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协进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生态位原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应该都有一个相应的位置,这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有关。对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安排探究活动时,要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这个生态因子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生疑、质疑、释疑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生态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载体介入的适度性:有效探究的参照系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基于上述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态的氛围,构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场域,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德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刍议[J].小学数学教育,2009.

杨平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韩场镇学校: 杨平 今年是我县教育内涵发展年,我校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地教育教学自我提升学习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全体教师共读一本教育专著——肖川地《教育地力量》一书.拿到这本书时,我不由自主地对封面细细打量:灰地黑字透着庄严与素雅,一株水墨荷花悠然盛开藏着一种韵味在其中.通过近两个月地认真细读、潜心思索,我心中地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地社会赋予责任与使命.良好地教育究竟有多大地力量?肖川在他地著作中是这样描述地:“良好地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地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地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地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地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地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地人们带来自信.”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地强大力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品读《教育地力量》,我感觉是一种享受,是一场思想地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地教育魅力.他那亲切地语言和博爱地热情无不启发着我地思维、拓宽了我地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地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我通过认真品读,感触很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阅读肖川地《教育地力量》,感悟最深地是《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这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地详实地资料,来反映现代社会一部分人爱心地缺失和对生命地践踏.文中所举地例子并不陌生,看看我们地周围,也时有这样地事发生.(读后摘录如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一些农村学校和城市地薄弱学校,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地校园暴力,至于取绰号、嘲笑、捉弄、孤立、歧视等校园软暴力就更为普遍地存在.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福建南安一位刚上初中地女孩子就不幸死去了.经尸检发现,是长期地伤害导致她脑出血而死地.后来调查发现,伤害她地正是坐在她身后地男同学.她死前经常说她地头很痛.在长达四年多地时间里,她无数次地遭受到那位同学无故地朝向头部地打击,那是一种怎样惨烈地经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月日那天,桂林一中年女子站在香江饭店第层地窗台上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据当地媒体报道:围观者情绪高涨,像在看白戏,“有地人甚至说着风凉话,‘她肯定不会跳’,有人还拿着望远镜观察,更离谱地是一中年妇女居然手提着提着几只望远镜向围观者叫卖”.这个兜售望远镜地女人应该是中国最具商业头脑而最缺乏人文情怀地人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看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前不久班里发生地一件事:周一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时,我刚要准备上课,忽然听见“哇哇”地呕吐声,只见班内一位小女孩吐了,顿时,课桌上、地上一片狼藉,难闻地气味一下子溢满了整个教室.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周围地孩子都已经远离了“污地”.其他孩子见状,也都纷纷掩住了口鼻作厌恶状,还更有甚者在一旁哈哈大笑.见此情景,我连忙说:谁去伙食团找些碳灰来?听到我地问话,竟没有一个孩子答应,于是,我就命令刚才大笑地孩子拿撮箕去伙食团找碳灰,等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回来了,可手中空空如也,一问才知,他又悄悄叫另外一个学生替他拿碳灰了,最后,两人不但没有找到碳灰,还把撮箕扔到学校伙食团了……没办法,于是,我只好另外一个学生拿撮箕去伙食团找碳灰,并把教室垃圾打扫干净,随后安顿好生病地学生,这时,已是:分,我哪里还有心思上课,转念一想,何不就此上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首先,我话锋一转,让孩子们对刚才地发生事情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刚才生病地是你,其他同学不但置之不理,还很厌恶,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纷纷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不但意识到了刚才自己做地不对,还说出了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地处理办法,还主动提出要给生病地同学道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这件事地第二天,班里正好有些家长到学校来为孩子交校服钱,我把这件事地严重性和家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山市沙溪镇象角小学杨绮华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地位显而易见。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为主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因此,当前,优化语文教学,对于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几方面的实践。 一、让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成年人的眼中,也许认为低年级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教。其实,他们有很大的潜能,只要你引导得法,多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芒,让你意想不到。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表演欲很强,所以对当小老师这项活动就特别投入,很多学生很重视预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当上了小老师,每课的生字都先让他们出来带领同学拼读,在他们学会了拼音的基础上来说这并不难。我平等对待他们,让喜欢当老师的教读,满足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当上了小老师,还启发指导他们去分析字的结构、写出字的笔顺记字的方法,编出记生字的儿歌。我边听边评,从旁引指导,学生就会在老师的评价中自觉地改进。 当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我就把学生的识字过程拓展延伸向更宽阔的空间,布置他们课后多看课外书,在课外书中找出自己学会的字,在大街的标语中、商店的商品中、广告中……找出自己学会的字安排他们早读或上课前2分钟与同学交流,把识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二、倡议自主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在语文课上以6人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全班分为6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每节课安排好小组合作时间,布置好学习任务。 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让组长组织组员自读、轮流读、齐读,做到熟读课文,感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评价方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评价方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菜园三小吴晓萍朱妙芬(转载)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生态课堂,是我校改革课堂教学提出的一项新举措。生态课堂,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不同潜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拥有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但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才高八斗、侃侃而谈,面对学生的回答很不耐烦,责怪连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来?”“你真笨,笨得像……”有的教师小心“呵护”,对学生的回答不假思索,一律加以笼统表扬:“说得好”,“真好”,“非常好”,“太好了”……语言单调,评价语贫乏。这样的课堂评价语已司空见惯,对前者我们已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而对后者我们也许缺乏一定的认识,常常持肯定的态度。但这种评价语一旦在一个班级上用久了,学生听了就会味同嚼蜡、耳根生茧,还会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此下去,创设生态课堂的“生态环境”犹如泡沫。 要改变课堂上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及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的评价语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内也总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生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 丁页新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丁页新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追求以生为本、追求学习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 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 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 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 习更为有效,成长更为健康。同时教师能感到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并充分理解课堂 是充满智慧的挑战的含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学 的两个实体(教师、学生)既能和谐相处,又能各自发展,教学质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又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显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 璞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生态课堂追求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这种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相同 的外延,其效果虽具有滞后性,但必定会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显现。如学生在做 尝试题:“小华收集了一些邮票,他拿出邮票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自己还 剩25张。小华原来有邮票多少张?”时,笔者发现了“25×2+1=51(张);(25+1)×2=52(张)”这两个答案,基于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环节,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 的辩论赛。正反方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发表着各自的观点,最后笔者借助多 媒体对此题用倒推法进行了分析解答并作了总结。那些原先以为答案是51张的 孩子们,终于心服口服,将答案修正了过来,在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学生才是 真正的主人,这里蕴藏着多元的评价,教师让出了讲台,质疑、讨论、争辩充盈 着整个课堂。 二、生态课堂追求学习体验 数学生态课堂是返璞归真、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它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的 深刻体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安排了几个环 节的合作探究学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游戏棒,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袋中 有几根游戏棒,然后提出活动: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楚地说出小组内有几根 游戏棒。各组的活动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有小组把十根扎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 根一捆的……很快,他们都得出了小棒的总根数;接下来,笔者把刚才若干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了讲台上,还是先让他们猜测,而后让他们再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 结果。各小组出现了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等方法;最后,安排各组根据 刚才交流的方法,择优而用。把每相邻4组的所有小棒进行了捆扎,然后学生们 能将小棒的总根数数了出来。 三、生态课堂注重动手实践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 考虑人的生态性,教学行为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 体的特征”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 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 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湖北】【实践】当梦想照进现实——在三尺讲台上实践我的教育梦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是我参加此次国培最大的收获,教授们精辟的讲解使我感受到了信心、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记得听肖川教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人造就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负责! 张人利教授分析了如何以学定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教学应是学生立场、学生主体的教学。 周卫教授谈到课堂观察的技术,课堂观察是我们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切入进行观察。 那么我想怎样做好一位能使数学课灵动起来的好老师呢,怎样使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呢?我的结论是: (1)用出众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激发与促进学生学习是一项斗智斗勇、充满乐趣的旅程。“教育即唤醒。”如大海中的帆船,除了具备帆之外,重要的是要有浆,使它划得更快,在知识教学流程中,学生将怎样跟随老师的指引,使手握浆划得更扎实呢?需要有内在动力,思维品质,唤醒生命,使之想学,要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出众的教育智慧。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墨子曰:“合其志功而观焉”;王守仁的“致良知”,都是有智慧的代表。只有数学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2)用巧妙的语言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班上有位学生,除了语文外,其他各科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在数学课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而且从来没有举手发言过。有一次,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很不情愿的站起来,头低着,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只好让先坐下,等课后,找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他很喜欢航天知识,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但是性格偏内向,有些自卑。第二次课堂上,我突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的距离是多少?”有几位同学抢着举手,他没有举手,但我点名了。他小心的站起来,声音很小地回答出来了,是正确的,我当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还不好意思了。课后我们谈了一次话,肯定了理想,表扬他的航天知识比同学们多,并帮他分析,当航天员需要什么知识,光有语文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其他各科成绩都优秀;有了学习动力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题,老师随时随地欢迎来问……通过这次谈话后,这个学生真的经常来找我问问题了,关键是自卑的心理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3)用宽容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宽容,从窗口爬进课堂的调皮学生如何能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州长?如果没有宽容,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又焉能万世垂范?记得以前有位学生,是“后进生”,不完成作业,还经常打架闹事,一般性的批评教育,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6-10-11T10:03:45.1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刘伟 [导读]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回归原始,追求自然和淳朴,让自由和灵动激活语文课堂。如此,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重视他们的探讨状研究,灵活应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本文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发展理念,也同样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借鉴。语文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种对学生长期的培养。事实上,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的课堂。所谓“生态”,即是说教师要尊重每位嘘声的个性和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做到让学生有自我特色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一刀齐”。真正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思考、领悟进行成长,而不是培养数以万计相同的学习机器,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表达,做一个思想丰满,性格健康的人,将来能够获得长足发展,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合理设置目标,实现人人提高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大家常常赋予其过多的使命:语感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言语素养的提供、精神世界的丰富等等。因此,使得大多的语文课呈现千头万绪之状态,缺乏简明的目标。实际上,小学语文课堂最忌"蜻蜓点水"教学,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形式,最终的结构将使孩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三个维度"与阅读课程的阶段性目标,按照单元培养的要点及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拟定简洁、明了的课堂目标。 譬如,就《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来看,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定向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述天鹅破冰的场面;(2)掌握课文生字,学习生字的组词;(3)体会文中天鹅勇于奉献与团结拼搏的可贵精神,树立孩子保护人类朋友鸟类的观念。这样不仅符合了年段的学习目标,还有效融合"三个维度";不仅抓住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还实现简洁明了的目的。此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但应遵循孩子的接收规律以及孩子的年段特征,而且还应该根结合每一篇文章的详细情况来设定。一些课文适合于朗读训练,一些课文适合于写作训练,还有一些课文则适合于想象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所侧重。如此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使孩子"一课一得",照顾了所有孩子的学习需要,让他们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提升。 二、巧妙解读文本,感受"趣"之灵动 于漪先生曾经说过:"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我们所知,课堂时间是一个常数,孩子的学习精力又有限。所以,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便显得特别的关键。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入研究文本,结合教学的目标,控制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点以及知识提升点,有效利用问题,使孩子们重点地进行体会与感悟。譬如,在对《赶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笔者为了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以"趣"作为课堂的"抓手",在上课的一开始,笔者便引导孩子直奔课文的第3自然段,使孩子们借助"摸"、"抓"、"咦"、 "嘿"等的相关词语来感受赶海的有趣之处,促使孩子体会赶海之前课文作者的期盼与兴奋以及赶海之后的作者的留恋和不舍,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也使笔者深深地明白了:深入钻研文本,找到突破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再创,详略得当,轻重有序,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之效率。 三、选择得当手段,突出"语"之朴实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显然,尽管教无定法,可最具价值的依旧是"贵在得法",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大家一定得不断寻找最为简便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笔者曾走进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的时候,他先展示羚羊的图片,接着介绍羚羊,之后让学生合唱《爱的奉献》,然后又播放羚羊活动的映像,最后拓展延伸浏览《斑羚飞渡》。如此五花八门,环节一个接一个,孩子们自主读文以及思考的空间非常的少。就这方面,有很多的名家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他们的教学中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却能够得到满堂喝彩,这就是思维和方法上的魅力。实际上,好的课堂并非依靠花样百出的游戏及表演而堆砌成的,也并非借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而包装出来的,其需要的是在听、说、读与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常言道:"语文姓语",这四个字便形象地表明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大家应该引导我们的孩子用最语言性的办法来获取语文素养──"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使孩子充分地读,引导他们读出文本中蕴含的内在情感,读出文本所具有的高品质语感。 生态课堂能解决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失衡的问题,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发展的人。在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并用激励式的评价达到教学的生态平衡。通过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生态课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智慧的展开,将生态课堂的种子种在学生的思维力,学以致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丽君,张嘉欣.绿色课堂.回归本真――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5):64. [2] 薄敬花,李晓军.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04):192. [3]王小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小学教学研究,2011(23)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保持动态平衡。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剖析,完善了生态课堂理论与小学数 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开放型教育理念、注重改善课堂精神环境等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若干策略。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进归纳和整理,概述本文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属于本文的理论 基础部分,主要阐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以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对咸阳市两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物理环境单调、人文环境枯燥、教师备课机械、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方式死板、评价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等非生态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忽视耐度定律、忽视生态位原理、忽视物种多样性原理、局限于花盆效应,从而导致了非生态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的非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准备阶段要 优化课堂环境、细化备课内容;教学过程阶段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趣味性学习;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要点,以期打造充满活力和爱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初中美术_《线条的表现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线条的表现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中的第一课《造型的表现力》,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线条作为一种基本的造型语言,存在于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本课作为“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欣赏来感受线条作为一种造型语言的基本特性和功能,从中受到启发,初步建立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意识。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线条,赏析美术作品,体会线条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感知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本课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设计,通过观察线条、感知线条、理解线条,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种类线条的美感。 2.通过对图片的欣赏了解中国的线条艺术发展的历史,激发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了解线条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对比观察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线条,感知不同形式的线条的不同美感,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4.通过赏析中外美术作品,理解线条的表现力,体会线条如何表现主观情感,初步建立用线条表达情感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了解线条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对比观察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线条,感知不同形式的线条的不同美感。 【难点】通过欣赏中外美术作品,体会线条如何表现主观情感,感受线条具有的表现力。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林徽因的照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照片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吗? (——林徽因)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那首有名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就出自她的笔下。她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我们一起来看她参与设计的作品。 (大屏幕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国徽。) 建国初期,林徽因接到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任务的时候,她已经重病在身。在研究好了设计方案以后,她让自己的学生去画草图。一个周以后,学生来交作业,她只看了一眼就说,“这样

职教中心发展思考

★序言: ▲百年修得同船渡,人世间多少次回眸换来了今天我们的擦肩而过。2017年9月6日,组织的安排让我们聚首在康平职教中心,命中注定了今生我们要心手相牵,同结一段情缘,共续一段佳话。几个月来我们彼此关照、理解包容、取长补短;几个月来我们心有灵犀、合作共赢、携手并肩;几个月来我们同心同德、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几个月来我们同频共振、和谐共生、彼此成全…… ▲我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段话:“一生中最走运的是遇到某个人,他打破你的思维,改变你的习惯,成就你的未来,我们称之为贵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是遇到一群人,他们会点燃你的激情,觉醒你的自尊,支持你的全部,我们称之为团队;一生中最庆幸的是遇到一件事,唤醒你的责任,赋予给你使命,成就你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事业……”。相遇在康平职教中心是我们今生最大的缘!我相信这次遇见将是我们彼此人生中最美丽的邂逅!它会让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惜缘相伴、和衷共济、互助守望;它会让我们荣辱与共、守正出新、作为担当;它会让我们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圆梦杏坛…… ▲康平职教中心成立于1992年,有着辉煌的历史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康平职教人有着博大的胸襟和独特的人文情怀。一年多来,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10多年来对教育的思索,写出以下感悟与思考文字。零零散散、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只求能给大家在教

育教学中带来一些启发与借鉴。同时勉励大家不忘初心、踏歌寻梦、携手同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越。2019让我们情系教育、存异求同、与智者为伍、与善良同行;2019让我们心怀感恩、多与少取、成人之美、美美与共;2019让我们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励奋进…… ★寄语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有当教师与学生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只有当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升自我人格成了师生共同的愿景及自觉行动,师生的幸福人生才会触手可及。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让我们共同践行! ★工作总思路 夯实基础,立德树人;张扬生命,立业成人 ▲夯实基础——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基础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三底”:“底线(Base Line)”、“底色(Background)”和“底蕴(innerqualities)”。这是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我认为高中阶段特别是职业教育更应该继续坚定这一总目标。“底线”(Base Line),那就是懂得并且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准则,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我认为这样的场面留给学生的是回味,而留给教师的则是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二、灵动的课堂是多维延伸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讲究拓展延伸的效度。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 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 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 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

小学数学智慧生态课堂浅议

小学数学智慧生态课堂浅议 摘要〕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指师生在生态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 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 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小学数学教学1 留足探索空间,发展自主学习教师要引 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能越俎代庖、奉送现成的结论,有时学生自 主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 探索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教 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剪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 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 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用随意一条高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不同图形,朝不同方向平移同样得到长方形。 2 科学分组,合作学习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好或者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差的 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意识的按照学习成绩为好、中、差的学生搭配 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这样分组其实是很危险的。这容易给 一部分学生造成某种优越感或自卑感,影响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好的分 组方法应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分组前要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 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 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 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 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 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合作学 习中,合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建。一个合作进取、分工协作 的学习小组,就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更好、更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时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能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班级 学生按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交往人群每4~6 人分为一组,组内人员有具体分工,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另设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等。记录员 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为了避免让一些口才好的同学垄断课堂,造成“一言堂”,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让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 3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在动态生成中及时捕捉思维亮点传统的课堂教学 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大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听从教师的 吩咐,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更不能向老师提出异议,进行探讨。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课堂气氛异常紧张沉闷。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紧张

扶风二中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自查报告

扶风二中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扶风县第二高级中学,地处周原文化的发祥地七星河畔,是一所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县属全日制普通高中。其前身为2001年县委、县政府创办的扶风县职业教育中心,内设高中部、职教部。2009年9月,因扶风县高中布局调整,胜利子校、绛帐高中并入,职教部迁出。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2011年8月15日,县机构编委办、县教育体育局正式命名学校为扶风县第二高级中学。学校占地69亩,总建筑面积238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866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的学生公寓一栋,教工公寓一栋,师生食堂2个;能容纳4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一栋、科技楼一栋、图书楼一栋、综合办公楼一栋。配有现代化的物理、化学、生物标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历史活动室,理科探究室,通用技术室,多媒体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舞蹈室,美术室,音乐试唱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职工活动室,校园通讯网络主控室。并建有封闭式200米标准操场一个,内设篮球场等各类运动场和运动器械。学校现有教职工195人。在153名任课教师中,高级教师33名,一级教师61名,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学能手、新秀4人,县级教学能手21人,任课教师学历合格达标率为100%,35岁以下青年教师71人,全校有300

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县级论文奖。 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2523名学生,其中高一级11个教学班737人,高二级12个教学班754人,高三17个教学班1032人。 学校先后荣获扶风县教学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奖、县第五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集体总分第一、县教育系统第二届职工乒乓球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国庆六十周年诗朗诵第二名、县“公仆赞”诗文朗诵优秀组织奖、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教学管理优秀单位、庆“五四”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先后荣获宝鸡市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实验基地、宝鸡市学校发展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市体采杯运动会体操比赛三等奖、市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平安校园、市级治安模范单位、市五四红旗团委、市先进工会。2010年10月,市教研室在我校召开了全市部分高中“三化管理现场会”,宝鸡市电视台教育新干线栏目组对我校“三化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我校“三化管理”经验材料在《宝鸡教育》、《陕西素质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2012年5月,学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受到市县教研室的高度重视,魏新怀校长受《中国教师报》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的邀请,做客陕西省人民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接受专访,介绍了学校高效课堂教改做法。

充 满 生 命 活 力的语文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 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火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创设民主氛围;二、改变学习方式;三、促进课堂互动;四、宽容对待学生;五、面向全体学生。总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关键词: 民主氛围、课堂互动、宽容、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创设民主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2012-03-23 08:49:31)转载▼ 标签:杂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串讲串问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实行讲解的模式由来已久,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学方法。解放后,在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进行采用讲读法”,“讲读的基本特点在于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讲解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串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又兴起了串问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完成阅读任务。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串讲串问,主要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至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充分考虑在内。 串讲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问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句逐段地发问,学生随着教师的发问回答并理解课文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练习--强化”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但使用这种策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导读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从九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导读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