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洛阳_山水城市_建设的历史经验_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_周明霞

隋唐洛阳_山水城市_建设的历史经验_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_周明霞

隋唐洛阳_山水城市_建设的历史经验_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_周明霞
隋唐洛阳_山水城市_建设的历史经验_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_周明霞

洛阳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在这漫长的都城岁月里,隋唐洛阳城是其“辉煌时期”,而在这300余年的“辉煌时期”里,其间(周)武则天执政的21年里又是其“黄金时期”。 该文论述隋唐洛阳城的“山水城市”建设特点和对现代洛阳城市建设的启示。

1 隋唐洛阳城市建设的特点

(1)“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都城建设理念

“象天法地”是秦汉以来都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思想渊源来自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以后,更强化了人间事物与天上星象相关的观念。武则天对此也莫可超越,首先提出把洛阳“东都”更名“神都”,意乃“君权神授”之地。又将洛都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物更名为“七天”: “天阙”——即龙门“伊阙”,皇城、都城轴线上的南对景,对应于天上“天阙星座”。“天街”——即“定鼎门大街”。这是洛阳都城轴线上最重要的标志地段。宽110m,路边杨柳扶疏,间植桃、李、石榴,中间的3条道,居中为“御道”,两侧有水渠和平民道。 “天街”对应天上“天街”星座。“天津”——即“天津桥”。洛河喻意“天河”,其桥喻意天上“天津”星座。“天门”——即宫城的南正门“应天门”,对应天上“天门”星座。 “天宫”——即“明堂”,亦名“含元殿”、“通天宫。“天堂”——即后来建就之“天堂”,立大佛像。“天枢”——即武则天在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所立之都城 “颂德”纪念碑,对应天上的“天枢星”。这样,

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

—— 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

周 明 霞 仝 红 星

Zhou Mingxia Tong Hongxing

中图分类号 TU-0.9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2-0010-04

摘 要 该文论述了隋唐洛阳城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跨河建城”、“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的“山水城市”建设历史经验,以及加强都城保护,防止都城风貌的缺失,构建和谐城市、艺术城市、园林城市和山水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山水城市” 城市历史文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historic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Shanshui City in Luoyang of Sui-Tang Dynasties, such as imitation the pattern of sky and earth,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man, construction city across the river, city blending with park, and living in the garden, and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headstreams: strengthening the capital protection, preventing the lost of the capital scene and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city, artistic, garden and Shanshui City.

Key Words Luoyang of Sui-Tang Dynasties, Shanshui City, Urban historical culture

“确乎神都”洛阳城对应天上日、月和东、西、南、北、中的五星, 以应“象天法地”、“天人合一”。

这些观念是武则天建设“神都”洛阳的哲学思想:即“君权神授”,“替天执政”。

(2)“跨河建城”的“山水城市”理念

中国古代的其他都城大都不是跨河建设。按照现代城市学的观点,“跨河建城”,一是城市规模易于扩大,洛阳是中世纪时代,世界上超大型城市之一(洛阳建成区达60km 2。其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君土坦丁堡仅24.3 km 2);二是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应。

隋唐洛阳城是古代中国最为理想的“风水”,都城。依山面水,向阳近水,前有“天阙”(伊阙),九皋,嵩、少案山面立,左首阳、右秦岭,谓之青龙、白虎相卫。邙山为父山,追溯昆仑为祖山。伊洛相会东入于河,群山环抱,水口相通。这样的形势,历史地理学家誉为 “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

(3)“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的建设理念

隋炀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规划洛阳城时,同时规划“西苑”,周长200里,面积约600 km 2,大体包括今孟津、新安、宜阳、伊川、等县部分。武则天重整“西苑”,并命名为“神都苑”,筑墙“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面积约400 km 2。中有合壁、龙麟、明德、黄女、高山、宿羽、青城、望春、冷泉、积翠、凌波等11离宫。这种 “城苑一体”的特征,源于 “林苑”对都城和国家特殊的社会功能:一为都城建设培育建筑用材;二为都城居民提供薪材;其三,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演习地;

Historic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Shanshui City in Luoyang of Sui-Tang Dynasties

—— Historical Culture in Modern Luoyang Construction

第一作者单位第二作者电子信箱邮 编收稿日期

洛阳都城博物馆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thxc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6261569.html, 471003

2008 01 14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全国第九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其四,“苑”中留有少数农民和农田,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直接供宫人食用;其五,结合军事要求,在山水佳丽处兴建离宫;其六,国家铸币基地;其七,修建太子学宫。

所谓“园居一体化”是指皇朝宫人和城市居民都生活居住在园林之中。 武周时期,宫城内有“陶光园”,宫人生活在园林之中。宫城西毗连上阳离宫。“上阳宫”是由隋“十二院”发展而来的园林空间。洛阳城的官员、平民大多住在自家的园林中。 洛阳比长安气候略好,水域丰盈,空气湿润,山水景物优美。朝中高官多在长安做官,家居洛阳。武周时,大批高官居于洛阳,家家园林。大官百亩之宅,中官数十亩之宅,百姓也多有数亩之宅。伊、洛二水人城,家家流水,户户杨柳,“洛最多竹”,“家家种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语)“花时人人戴花,负担者亦然。”(欧阳修语)形成牡丹花会等民俗。这样的“园居一体化”城市,是武周时洛阳人的生活实况,也应是现代城市人民的理想追求。

隋唐洛阳城实属“苑林”环绕的生态型都城。

(4)重文崇教的文化艺术型城市

隋唐洛阳的城市建设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封建社

会“重文崇教”的治国理念。都城规模宏大,富

丽堂皇,充分渗透了儒、释、道文化的内蕴,城

内建立了众多的文化和礼制建筑,如:

立宗庙——宗庙是都城的重要礼制建筑,亦

如北京清太庙。年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之日,在此奉行朝祭。唐垂拱四年(688年)春

正月,“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

享祀如西庙(西京宗庙)之仪。又立宗先庙,以享武

氏祖考。”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制是建国之

本。武则天修李氏宗庙,既表达武氏的孝道,尊

重武氏祖宗,又表达对李氏的尊重,和谐共尊。

重修白马寺——唐垂拱元年(685年),武则

天即位,“诏修白马寺。”命寺僧薛怀义主持修

缮工程。薛怀义度千余力士为僧人,又征调民夫

匠师,广修僧房,修建殿堂,益筑亭台,使白马

寺规模空前扩大,南抵洛水,北近邙山。 唐王朝

崇佛,百姓亦心向往之。武氏当政,大修佛寺,

意在获得民心拥戴。

建明堂——明堂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建筑,是

古代天子宣布政令、奖励卫戍边防有功将领之殿

堂。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土、养老、教学

等大典均在此举行,是国家和天子的象征。隋炀

帝都洛阳以宫城正殿“乾阳殿”为明堂,后又三

次重修,均不及前。武则天决定第四次重修。

“明堂成,高294尺(按1唐大尺=0.2958m,合

86.9652m,方三百尺(合88.74m),凡三层。下层

法四时,各随方色 (注:东方青绿色,代表春天,

喜庆;南方赤色,代表夏天。象征热烈;西方白

色,代表秋天,象征和平;北方黑色,代表冬

天,象征稳健、长寿;中为黄色,象征至尊、高

尚)。中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施铁凤

踽二丈(5.916m),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约合

直径>4m),上下通贯。”下施铁渠(屋檐下的排

水管),为辟雍之象(辟雍四面环水)。号日“万象

神宫”。 明堂在宫城、皇城和郭城中轴线上,高

近87m,而其周围建筑多一、二层,最多三层,

高6~7m。明堂是“神都”洛阳的标志性建筑,

“大周王国”的风威所在,“去都百里,遥望见

之”,“天都之地”。明堂建成后,武则天接着

又命怀义营建“天堂”。“作纻麻大像(用纻麻夹

缝做大佛像)。其小指中可容数人。”天堂总高当

在120m左右。这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高的木

构建筑,技艺超绝,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技艺的顶

级代表作,对建筑技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立天枢——武则天执政后的延载元年(695年),

四夷和睦,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武

三思率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即

皇城正南门外,天津桥北端。)铭记功德,黜唐颂

周。”对此,武则天以“国威”为重。遂命“姚王寿

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

农器以足之。”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夏四月,天

枢成,其制若柱,高一百五尺(31.06m),(直)径十二

(3.55m),八面,各径五尺(1.48m)。下为铁山,

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

承露盘,经三丈(8.874m)四龙人立捧火珠,

高一丈(2.958m),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

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日:‘大周万国颂德

天枢’。”“天枢”是北极星的第一星,北极

星也称“天枢”星。在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

上,立“天枢”纪念碑,在城市地标景观上是

城市标志,在文化要义上。体现国家政德。孔

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论语?为

政》)而“天枢”本身又是个极高的铸铜、铸铁

结合的艺术雕塑精品。

铸九州鼎”和“十二神”城雕——新“明

堂”建成后,武则天又决定在其前广场立“九州

鼎”、“十二神”铸铜大型城雕。命“铸铜为九

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2.95m),各置其

图1 隋唐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方。”《资治通鉴》载:“神都鼎曰豫州,高一丈八尺(5.324m),受干八百石。冀州鼎曰武兴:雍州鼎曰长安:兖州鼎曰日观;青州鼎日少阳;徐州鼎曰车源;扬州鼎曰江都,荆州鼎曰江陵;梁州鼎曰成都。八州鼎高一丈四尺(4.141m),各受干二百石。”十二神: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皆高一丈(2.958m)。 可以想象,在近87m高的大型古典建筑之前。约100m见方的广场之中立大型九鼎铜雕,中为豫州鼎、周为八州鼎,再外为十二神雕,这是一个艺术群雕广场。倘若存今,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古代伟大艺术创作的代表。用现代城市学观念审视,当年的武则天已在努力建设一座赋有高度文化艺术的城市——“神都”洛阳。

2 隋唐洛阳城建设的经验对现代洛阳城

市建设的启示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城市史乃至中国城市史的“辉煌范例”,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难可企及的“范本”。笔者认为,它对现代洛阳的城市建设有宝贵的启示。

(1)借鉴“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思想,建设和谐艺术“新洛阳”

城市空间应与山水环境谐调以建设艺术的“山水城市”。吴良镛院士云:“城市是个巨大的艺术品。”钱学森院士说:“要请山水画家参与城市规划。”21世纪人类将进入艺术文化时代,城市建设也必须讲究艺术。对于洛阳来说,保持“天阙”和邙山翠云峰相望的轴线,在此轴

线上建设城市标志物;保护好“天河”、“天

津”,造就生动的城市天际线,仍是今天的努力

方向。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J.O.西蒙兹教授

在《21世纪园林城市》一书中说:“最佳人居环

境城市不在今天,而在古代,例如在中国,他们

不仅考虑了与山水环境的和谐,考虑了与地下、

地上能源的流动方向,而且还考虑了城市与天上

图2 隋唐洛阳城复原乌瞰图(洛阳建筑艺术家望远太绘)

图3 隋唐西苑复原图

复杂星系的和谐关系。”注释这一立论的中国城市是洛阳。

(2)借鉴“城苑一体”、“园居一体”经验,建设生态、园林化洛阳

隋唐洛阳城的“城苑一体” 、园居一体”规划建设是当时的城市社会需求,还没有像今天后工业社会“生态城市”,但在客观上造就了“生态城市”效果。今天,有人口达百万以上的洛阳城,要使城市的空气新鲜,就必须在周围群山建设大面积的森林公园,有森林围合的城市。目前,洛阳市已在环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位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周山公园,北面邻近洛阳市涧西工业区,东面和南面是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公园总规模达720hm2。目前在部分区内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月月有新意、季季景不同,已初步形成了以春花、夏绿、秋实、冬枝的自然景观,以周山王陵为人文景观的公益性城市森林公园,成为镶嵌在洛阳城西南的一颗“绿宝石”。周山森林公园与龙门山、邙山等其他几个生态防护林区构成了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在调节气候,防风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与隋唐时代“皇宫、官府、平民之家皆有园林”的洛阳城相比,仍难企及。当然那是自然经济时代人少地多的城市环境和生活需求决定的,今天城市人多地少,但是仍然需要从人居生态环境的最佳要求出发,致力于“园居一体化”建设。联合国早在1969年就提出社区每人应有4m2绿地,城市每人125 m2的绿地要求。这就要求,洛阳城市社区建设需高层低密度,以实现“城在山水中”,“家在园林中”,“人在自然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3)借鉴传统牡丹文化,建设新“牡丹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洛阳有4000年的建城史、1500余年建都史,以及在这漫长岁月中所形成的历史城市文化。由于其千年京都地位,园林和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各地及异邦经常进贡奇花异木、珍禽怪兽,如东汉、北魏在西域引进的夜舒荷、西王母枣、苜蓿草等。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诏全国莳奇花异木,以实西苑。公共绿地亦为重视,隋时定鼎街两侧广植樱桃、石榴。唐宋时,卿相仕第园林毗连,各家更竞引奇花异木为尚。唐相李德裕在南方作官,时就为其在洛阳所居之平泉庄引进了大量南方花木。

牡丹品种初始培育技术主要是嫁接。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记》录引进花木66种。百花竞艳,“牡丹甲天下”,形成“花园城市”,或曰“园林城市”。自1983年举办牡丹花会以来,以花为媒,广交朋友,促进了洛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许多牡丹和花卉文化的发掘仍然不够,不仅古代的许多名花缺乏,而且相关的文化传统亦有待传承,如:

牡丹饮宴——唐时花宴已兴,进士及第,多在

曲江池畔进春花宴。宋时洛阳亦如此。花时,风

雅之士以在园中席间,歌舞管弦,吟诗作赋,循

为常事。宋林洪《山家清供》云:“牡丹生菜。

宪圣喜清宴,不嗜荤,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

丹片和之。”

插花戴花——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宋

时洛阳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处,以花为屏障。

至于梁栋柱縅,皆以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

所见都是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第三》

云:“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分贵

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牡丹比德——花木比德,赋予人性,是中国

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孔子有云:“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白居易称竹莲桂之“贞劲

秀异。”对于牡丹,不仅歌其丽姿艳态,雍容华

贵,同时也赞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中说:“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

为天下第一。”

牡丹祥饰——以牡丹绘画、雕刻、烧瓷、编织

者,装饰厅堂、家居,福祥人家,愉悦人间。

此外,以牡丹为首的十大洛阳传统名花如:牡

丹、梅花、迎春、桃花、杏花、樱桃、石榴、荷

花、菊花、月季,都需要一步发展,所谓“家家

有花””户户垂柳”的”花都”风韵,伊,洛二

水贯里坊,寺庙园林遍城乡,年年花会等等升平

景象,对于建设今天的洛阳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构

建城乡和谐社会,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待借鉴、开发,用现代

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科学技术手段予以升华、转

化、重构,使未来的洛阳更加美丽!

3 加强古都保护,防止都城风貌的缺失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建都早、时间

长、朝代多且连续性强的历史特点,因而有“古

都之最”的荣誉称号,其它城市多难比拟。隋唐

洛阳城,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是当时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范

围内少有的大都市,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对于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城市

建设曾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8年国务院公布隋唐洛阳城遗址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保护极为重要,但毕竟已

是一个抽象的、整体保护的概念,地上遗物已不

多见。因此,再现延续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为保护

的关键。古城的遗留实体要珍惜保存,外在的空

间、环境并求达到和谐,传达出洛阳作为历史文

化名城的信息。隋唐洛阳城不可能重建,但是根

据吴良镛先生所提倡导的“抽象继承”与“迁想

妙得”的思想,可以把理念特征抽象出来,加上

一些重要的实物再现,似应为一种创新与保护的

道路。笔者认为, 隋唐城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应有如

下方面:

(1)建立隋唐城遗址展示体系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隋唐洛阳城的轮廓

已基本清楚(如图1),从外廓城的发掘情况表

明,整个城址南宽北窄,东城墙长7 312m,

南城墙长7 290m,西城墙长6 776m,北城墙长

6 138m,城垣基址宽15~20m。全城共设八个城

门,东面和南面各三门,北面两门,西面无门。

已勘察发掘的定鼎门、厚载门等,均是一门三道

形制,其中定鼎门门址宽28m,东西两门道各宽

7m,中门门道宽8m。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

盘式布局。在洛河以南已探出南北街道十二条,

东西街道六条,洛河以北南北街道四条和东西向

街道三条。其中定鼎门大街是由皇城正南门(即

端门)起经天津桥至定鼎门,为东都城的轴线,

现存长度3 000m,宽121m。

皇城: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东

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周围城墙仅西墙保

存较好,长约1 670m,皇城城墙宽约14~16m。

夯筑,内外砌砖。唐时又在夹城南端填筑了南

墙,宽约9m。皇城南面西侧的右掖门也是一门

三道。左右门道内有车辙,印证了当时“左入右

出”的制度。皇城内还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宫城和皇城周围的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

狭长形,东西长约2 100m,南北宽约120m。圆

璧城在曜仪城之北,呈矩形,东西长约2 110m,

东端广590m,西端广460m。曜仪城北面的圆

璧城南门,圆璧城北面的龙光门,均为单道门建

筑。东城在皇城之东,城址长方形,南北长约

1270m,东西宽约620m。东城之北有含嘉仓城,

城址长方形,东西约615m,南北约725m。仓城

中粮窖密集,已探出287座。在已发掘的六座唐代

粮窖中,出土有铭砖,记载着仓窖在仓城中的位

置、储粮数目、入窖年月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

名。在第160号窖中还存有约50万斤炭化了的谷

物,绝大部分保持颗粒状。含嘉仓城规模之大,

储粮之丰富,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

度以及粮食保管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对以上发掘的遗址,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可以逐

步进行展示。

(2)重建宫城内的部分标志性建筑

隋唐城大遗址宫城轴线核心区域分布有应天

门、明堂、天堂、贞观殿等隋唐城的轴线标志性

建筑,布局集中,保存较好,资料显示,洛阳隋

唐城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经1980年和1991年两

次发掘,分别发掘了西阙和东阙,夯土台基保存

完好,东阙发掘还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重要考

古发现之一。而明堂、天堂是唐代东都洛阳所建

最高大的木构建筑。目前,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内的

几座标志性建筑位置已经明确,且已被围墙保护起

来。目前, 国家文物部门和市政府划拨资金2.7亿元

整治保护隋唐城遗址宫城核心区,但“由于整治涉

及拆迁等繁复的工作,具体整治保护规划尚未出

台。笔者认为,国家文物部门和洛阳市政府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并吸纳社会资金,把隋唐城的保护、影视剧基地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有计划地复原应天门、明堂、天堂、贞观殿等隋唐城的轴线标志性建筑,建造一个隋唐城主题公园,以部分地展示古城的辉煌(如图2)。

(3)展示里坊遗址,部分重建“新里坊”

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载,东都城内共103坊,由廓城内纵横街道所构成。现已探明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无迹可寻。坊址平面呈正方形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m,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门皆重楼。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龙区安乐镇,发掘了东都城洛南里坊区重要的里坊之一温柔坊及其南门遗址,对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民居布局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鉴于里坊遗址与现代居民区有较大的重叠,因此,可有选择地展示部分里坊遗址,有的遗址可结合旧房和旧城区改造,运用”新古典主义”的手法,在旧里坊遗址上再建布局和风貌如旧,但功能现代的”新里坊”,如此,不仅可弥补洛阳的古城风貌的不足,而且有利于优化民居的居住环境。

(4)“古今叠加”,再造新园林

洛阳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发祥地,兴起于东汉,晋,尤其北魏时,以园竞富之风兴起,私家园林空前发展。隋洛阳西苑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皇家园林(如图3)。它开皇家大型水景园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宋时,洛阳公卿贵

戚“号千有余邸”,家家筑园。苏辙说:“洛阳

园林甲于天下”, 邵博说:“洛阳名公卿园林,为

天下第一。”造园艺术影响日本、韩国,同时不

少隋唐园林遗址尚存。笔者认为,可运用”古今叠

加”的方法,再造新园林。即选取部分留存丰富,破

坏较少,且与现代城市发展没有冲突的隋唐园林遗

址,进行”叠加”式建设,法古而不泥古,尽量”遵古

制”,复原旧园,对无法复原的部分,则”取古意”,

或用现代手法加以创新再造新园林。

如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五月在城西筑

西苑,其中不少遗址尚存,且处于洛阳郊区农村,开

发建设难度小,如合璧宫。《旧唐书》卷四《高宗

纪》:显庆五年(660年)夏四月,“车驾还东

都,命田仁旺、徐感造八阙宫于东都苑内。”五

月“幸八阙宫改为合璧宫。”《元河南志》载:

“合璧宫在苑之最西,当中殿曰连璧殿、又有齐

圣殿。北据山阜,甚为壮观。”《旧唐书》云:

“时帝幸合璧宫,是日还东都。”《资治通鉴》

载:龙朔元年(661年)、麟德二年(665年)、

咸亨三年(672年)弘道元年(683年)夏,高宗

避暑于合璧宫。上元二年(675年)太子弘薨于合

璧宫。”合璧宫在今延秋镇龙潭沟山坡上,殿堂

遗址犹在,为消暑胜地,有旅游开发价值。

建议对洛阳的古代园林遗址作进一步的发掘和

研究,理清遗址与现代洛阳建设的关系,区别情况,分

类处理,如可把园林遗址分为:可复原的;可部分

复原的;可展示的;可表示的(不可复原的)等等,

把古代洛阳园林纳入城市规划中,逐步建设,在

增加绿地和园林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园林遗址,

提高洛阳的文化、生态和旅游功能。

在都城遗址保护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保护

古城基本格局和风貌的同时,必须努力为城市经

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使相互支持的一

面不断扩大,相互限制的一面逐步缩小。洛阳第

一和第三期规划都体现了“撇开老城建新城(区)”

的发展思路,有效防止了经济发展对都城遗址的

冲击,得到领导部门和不少专家的好评,应该认

真贯彻执行。必要时可通过严格的地方性法规对

遗址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文物保护、旅游业、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复杂关系;都城遗址布局结构与城市经济结构的

关系等等。此外,都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筑物的高

度、体量、位置、形式、风格一定要与名城风貌

协调,对此也要有明确的控制要求。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铎老师的指导并提供部

分资料,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呼和浩特市:远方

出版社,2005:106-113.

2 徐金星.河洛文化通论,上海: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5:752-755.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地域:洛阳市 时间:2010 年 类型:文化园区 项目介绍 一、项目把脉 立足园区 55平方公里的隋唐遗址是隋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洛阳隋唐品牌构建的立足点。 聚焦文化 使隋唐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成为洛阳旅游的文化聚集区、核心区。 塑造城市 形成一批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全新娱乐体验型旅游产品,作为洛阳市厚重城市文化及当今时尚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本项目区承载着形成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城市品牌形象的历史使命。 扬名品牌 通过隋唐遗址文化园的强力开发,形成洛阳重量级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洛阳市标志性的城市符号。 带动发展

实现城市功能的突破、城市品位的提升、旅游产品的极大丰富、旅游产业及房地产的全面拉动; 二、战略框架 三、战略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一轴:以隋唐遗址中轴线为轴 一带:洛河休闲游憩带 五集群: (1)集群1:规划园区的东南部“传奇洛阳主题园”

(2)集群2:白居易故居及诗歌文化集群 (3)集群3:以洛阳博物馆新馆为核心的新文化集群 (4)集群4:以牡丹为主体的园林集群,包括隋唐遗址植物园、洛阳牡丹文化园、中国国花园等 (5)集群5:老城历史街区传统文化集群

五、示例项目 1、《隋炀帝下扬州》大型实景山水表演 创意缘起: 国内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歌舞剧受到市场的青睐,自从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后,各地为了挖掘地方文化,纷纷策划大型歌舞剧,并且受到市场的追捧。结合隋唐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以隋炀帝三下扬州的史实为蓝本、以自然生态的洛水风光为背景,考虑邀请著名导演,编排大型山水实景剧《隋炀帝下扬州》,关注游客旅游的夜生活,丰富洛阳的业态结构,将门票经济变成全方位的旅游休闲经济,扩大盈利点、影响力。使游客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项目规划: 名编名导,独具风情:《隋炀帝下扬州》须邀请知名导演通过大手笔、大制作方式,打造出一台融隋唐故事、庞大船队、各地风情等核心的大型实景剧。洛阳独有的隋朝龙舟船队将成为本剧目最好的演出道具,通过创新组合的舞美、灯光、音响等塑造大气恢宏的精品艺术剧目,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剧情鲜活,游客参与:《隋炀帝下扬州》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疏通河道、启程、巡幸、江南烟雨、君临天下等篇章。 2、“洛阳传奇”项目精要策划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中国城市规划史 笔记精编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我国城市起源试探 我国古代城市实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为由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即约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形。第二个过程为奴隶社会初,即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第三个过程为封建社会初,即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城市”。 第三节略论华夏城市规划体系 一、体系形成之历史背景问题 总结前代营建都邑的历史经验,按照此时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本严格的礼制精神,制订营国制度来知道这番大规模的都邑建设活动,以便透过城市建设这个手段,实现周王集权愿望,这便是营国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貌。 二、体系之构成问题 计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王畿区域规划制度; (2)都邑建设体制; (3)都邑规划制度; (4)礼制营建制度; (5)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第四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分期问题 我们可以社会发展史分期作为大框架,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律,联系上述几个环节,将体系传统的额演进历程划分为四期,各期又可按实际情况,据转折点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第二期为体系形成期。如上所述,此期又可分为草创、发展及成熟三个阶段。第三期为体系传统革新探索期。第四阶段为体系传统革新成熟期。此期又可以第六环节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二期。 (三)各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格调 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此期开始出现“城”之原始雏形,这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驻在之聚落发展而成的。这种城堡式聚落已渐具以宫为中心及重视南北中轴线主导作用的规划结构型式,形制亦较规整,并构筑城垣加强防护,已粗具统治据点城堡的格调。 第二期是体系的形成期。此期第一阶段尚属“城”之草创过程,在第一期雏形的基础之上,充实城作为政治控制中心的内涵,丰富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型式,籍以显现其统治据点的职能。本期第二阶段,城的内涵更加充实,包括宫室、宗庙、社稷、府库、护卫营房、官署及权贵居里等,城之规模不断扩大,城之分区逐渐确立,城池构筑更加坚固,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既有集中封闭型的城,也出现了开敞型的城。城的规划渐重严谨的规划秩序,体现了统治据点的森严风貌。商都西亳及“殷”的规划,可视为此阶段的代表作。本期第三阶段也已建立了体系,都邑均按营国制度进行规划。形制方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昆明历史文脉——昆明老街

2昆明的历史文脉——昆明老街 2.1引言 昆明是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具 有深厚的历史。对于昆明人来说,昆明古色 古香的历史建筑,不仅是昆明人成长的记忆, 更加是印在每一个在昆明心中情怀的烙印。 但是似乎历史与发展就像硬币的两面,无法 共存。于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 被拆除的历史建筑不计其数,失落的历史渐 渐成为昆明人心中的痛。同时,昆明人也开 始加大了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其中昆明 老街的建筑保护和街区开发最为瞩目。 2.2昆明老街独自抵抗潮流侵蚀 2.2.1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1982年,昆明成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承载着昆明人的骄傲,也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民族特色。 昆明老街既是昆明城内保存最完美和目前 仅存的老街区,也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 最重要标志之一。它有着900多年的历史, 蕴涵了过去岁月的丰富信息,可追溯到大 理国时代,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 建立到今。现今尚存的昆明老街的格局, 就是从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 逐步开始形成的,现存昆明老街的建筑, 主要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一批近代建筑的插入和私人豪宅的新建,为昆明老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保留至今。 昆明老街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更是昆明市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昆明情感价值。 2.2.2时代变迁毁损随之而来 昆明老街的原汁原味让每一个土生土长在这里 的人们自豪不已。可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无情的时光让美丽变得斑驳,昆明的历史建筑 受到关注和必要保护减弱,再加上昆明的城市 改造力度只增不减,城市发展加快让许多承载 了城市历史的老街和建筑被“淘汰”。随之产 生的是现代化的CBD、金融中心、购物广场, 在昆明一条承载着市民无数记忆的老街正在被 拆除,被推倒损毁改造的老建筑变得越来越多, 昆明的城市中心就这样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变得残破不堪。 2.3建筑保护和街区开发迫在眉睫 昆明老街作为昆明老城记忆的孤本,是最后一块体现昆明传统历史文化色彩的阵地。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洛阳城总体规划2008-2020-洛阳城乡规划局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环境影响报告 (简本) 委托单位:洛阳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0年 3月

目录 1前言 (1) 2总体规划概述 (1) 2.1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1) 2.2主要规划指标 (2) 2.3城市发展规模 (3) 2.4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3) 2.5居住及住房发展规划 (4) 2.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 3洛阳市环境质量现状 (4) 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4) 3.2水环境质量现状 (5) 3.3声环境质量现状 (5) 4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6) 4.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 4.2水环境影响评价 (6) 4.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7)

4.4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分析 (7) 4.4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8) 4.5交通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8) 4.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9) 4.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9) 5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10) 5.1资源承载力分析 (10) 5.2环境容量分析 (10) 6规划的环境可行性与合理性综合论证 (11) 6.1规划的环境适宜性分析 (11) 6.2规划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1) 6.3节能减排目标可达性分析 (13) 6.4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13) 7规划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与综合保障体系 (14) 7.1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用地对策与建议 (14) 7.2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用水的对策与措施 (15) 7.3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提升能源的环境效益 (15)

7.4生态保护政策 (15) 7.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5) 8结论与建议 (15) 8.1结论 (15) 8.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 8.3规划实施对策与建议 (18)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导读:本文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一.引言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生动的方式反映着城市独特的演变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市民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之所在。城市中的古建筑、老街区,是城市发展脉络的的见证,是市民记忆的载体,展现着各个城市的不同的特色,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人们心目中,天安门已不仅仅是一座门楼,而成为不同的人对北京,甚至是对中国的印象。本因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这些老建筑、老街区的关系,既是对自我记忆的保护,是对不同城市文化的尊重,同时是为后代保留住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为城市规划中影响最直接的是物质性的建筑,所以本文探讨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就是指城市中的建筑和老街区,不包含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 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 1948年11月,北平解放前,共产党特地请梁思成先生主持编写全国重要古建筑目录,并发往军中,以便在作战时注意予以保护。 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公布了180个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开始文革期间,国家法规制度受到严重破坏,文物保护事业受到巨大损失。

1978年后,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年公布了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2年11月颁布了《文物法》。 1984年制定《风景名胜地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6年公布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公布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1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22个。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北京例析 历史文化建筑、遗迹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作用,但是综观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令人满意。下面以北京的三个故事为例探讨。 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行政中心选择 1949 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治协商会议上,改北平为北京,并做为首都。成立于1949年5月的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新中国北京规划研究工作。 1949年12月,由聂荣臻市长主持的“北京市城市规划会议”上, 前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作了“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的计划报告”。以1931年莫斯科单中心规划为蓝本,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一座“现代的、美丽的都市”:用地上为适应未来人口适当增加,减少现有城区人口密度,主张扩展市街用地面积;不改变原行政中心位置。该报告内容包括首都建设目标、用地面积、行政中心位置等。巴兰尼科夫在

关于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人口的迅速增多,而可用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的锐减,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等,城市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非常严峻的压力与挑战。建设生态城市是化解现代城市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已然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诉求,生态城市也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在具备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居住环境的成果。所以,研究和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问题就成了完成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不但是响应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行动举措,也符合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些年以来通过社会上下一心的努力,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被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和谐,市民的生态观念正在形成,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可是,如今有些城市的资源环境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未形成,不良的消费现象还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积极的

发展培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要素,有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然后才能总结思考实现生态城市的手段。 生态城市的内在含义与特征 (一)生态城市的内在含义 生态城市属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结果,它的意思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度发达,生态良性发展的居住形态,是人与自然以及城市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而产生的互惠体系。 (二)生态城市的主要的特征 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相比较,会存在下面几个特征: 1、和谐性,这里所说的和谐性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可以增强所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3、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理论思想的;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但注重环境的优美,还要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 5、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城乡一体的,它是一种区域概念。 二、通过改变生产发展方式,创立生态城市 改变生产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城市的核心要素。要特别提倡生态经济,主动的创建包含三大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6261569.html,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路初探作者:董丽颖 来源:《卷宗》2019年第30期 摘要: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定鼎门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及宣教活动的了解,可以看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鼎门片区一直在遗址保护与利用、遗址展示、挖掘遗址内涵、美化环境、宣传教育等领域不遗余力的探索。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保护;环境整治;宣教活动 隋唐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城址面积约47平方公里,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由若干不同主题的公园构成的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名录。 1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概况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市新区洛龙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区域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洛阳盆地伊洛河冲积平原上,南对伊阙、背倚邙山。是中国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城的城门和街区遗址,主要遗存包括定鼎门门址、城墙遗址、天街遗址、里坊遗址、水系遗址等。唐代定鼎门遗址主体墩台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1.04米。墩台内以两道隔墙分隔成三个门道,中门道为帝王专用的御道。墩台四周包砖,此外还有飞廊、阙台、马道和涵道等遗存。[1]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點城市洛

河南省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河南省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对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道路长度,城市道路面积,道路照明灯盏数,安装路灯的道路长度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的理解,洞悉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洛阳市城市道路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指标分析 (3) 一、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城市道路长度现状统计 (3) 三、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占全省城市道路长度比重统计 (3) 四、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城市道路长度(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洛阳市城市道路长度同全省城市道路长度(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洛阳市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 (7) 一、洛阳市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洛阳市城市道路面积占全省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洛阳市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洛阳市城市道路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内来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实施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 首先,生态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 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与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 发表时间:2019-07-17T16:22:39.7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杨庆伟[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身份证号码:23023019880215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 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 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 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所以新厂厂址定在了涧河西地区。洛阳市的规划,最后没有采用当时较流行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的模式,另辟蹊径,获得了好评,这就是后來被专家学者誉为的“洛阳模式”。 “洛阳模式”的核心是:远离旧城建设新城;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虽然“洛阳模式”开创了遗址保护的先河,但在当时其实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行为,具有一定偶然性。无论是政府还是苏联、国内专家,当时都没有明确的文物保护的理念。 3.改革开放后洛阳城市规划的三次演变 3.1二期城市规划(1981-2000年) 二期规划编制时期,全国都在恢复重建。洛阳二期规划中给出洛阳的定位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发展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次规划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对旧城区的保护。但是西工区中心地位的不动摇,为历史遗迹得不到保护埋下了隐患。 3.2三期城市规划(2001年-2010年) 此次规划把城市的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中原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旅游城市。但是城市中心还是南、北各一个,并没有结构性的转移。 3.3四期城市规划(2008年-2020年) 四期规划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培育洛南的中心功能,涧西的商贸次中心功能,弱化西工的中心功能,改为以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为主的城市次中心,降低遗址空间上的城市建设强度,缓解遗址保护压力。 4.洛阳城市规划演变分析总结 4.1政治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洛阳城市发展最辉煌时期就是其做为都城时期。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西安、北京取代了洛阳的国都地位。建国后,洛阳仅在一五计划期间成为全国八大重点城市之一,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兴建了重型工业区。 4.2经济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经济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魏、隋唐时期,洛阳是全国经济中心,各种商业林立。解放后,大型厂区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让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初,重工业开始下滑,几大国企厂负债增多,利润下滑,员工纷纷下岗。此时洛阳城市的发展也开始缓慢起来。 4.3文化因素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做为都城,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人、士大夫聚集之地。河洛文被誉为华夏文化源头。近代开始,洛阳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丧失了,城市规划发展开始缓慢。 4.4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古代洛阳城按照都城规制建设,规划理念简单。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多采用苏联专家的观点,重在功能,主要落实国家工业建设的目标。洛阳三期规划时,开始注重宜居性,生态性。20世纪90年代,大遗址保护概念被提出。从洛阳四期规划开始,才终于将建设在周王朝遗址上的西工区的城中心功能免去,为遗址保护让路。 5.总结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介绍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景区介绍 门票·开放时间: 8:30-18:30 90元景区通票、40元可游览:一楼环幕影厅、中心柱遗址坑、一楼各展厅、明堂外围景观 交通方式: 公交:5、8、9、18、21、26、41、48、49、56、59、65、86、10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交叉口下车即到景区南门;22、30、34路到唐宫东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北门。 铁路:洛阳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高铁龙门站乘坐33路换乘5、8、26、48、49、53、65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 景区简介: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最为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别称作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宋代的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重点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兴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标志性建筑。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明堂遗址项目通过世界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转化为绚丽的感官体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洛阳历史及盛唐文化,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属首创。明堂遗址高科技展示区让游客亲身体验时光倒流,梦回大唐盛世,感受万象神宫的震撼。一层的弧幕影院,通过长卷折幕展现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武则天统治下的神州洛阳等场景。同时在一层中心的通天柱展示区,通过智能电控调光玻璃高科技呈像技术,展示当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的通天立柱。二层的3D全景影院中通过现代电影的尖端科技手段,营造出目前全球独一无二的全景范围3D虚拟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主要展厅: 弧幕影厅:明堂一层正东厅。弧幕长2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弧幕影院之一,有超过6000G容量的全数字高清视频内容。通过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数字投影集成设备,为观众带来超震撼、广画幅、宽视域的全新体验。观众在这里即可一睹千年帝都洛阳的辉煌,亲眼见证隋炀帝、李唐、武则天所统治的三朝盛世。 神都明堂展厅:即明堂一楼正北厅的玄堂。展览分为两个部分,明堂部分主要介绍明堂的起源、汉代明堂、北魏明堂、唐代武则天明堂和明堂建筑的衰亡;武皇明堂部分通过营建东都、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稳定边疆、多才多艺、信教封禅、神都明堂等几部分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武则天及明堂建筑史。 中心柱遗址坑:《旧唐书》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万象神宫,又称通天宫,是唐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现存的明堂中心柱础遗址,1986年经考古发现,坑口直径9.8米,自口至底逐渐内收,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基,柱坑底部周围有砖砌矮墙,呈八边形。今天通过智能电控调光玻璃高科技呈像技术,展示当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通天立柱,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