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doc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doc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作者:余晖郭德平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并就社会上对教学模式改革基本原则的质疑进行了分析,从而希望将教学模式改革的主动权交还给老师。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余晖(1968- ),女,江西临川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郭德平(1966- ),男,江西兴国人,江西建设工程学院招生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江西南昌33003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78-02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教学平台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教学手段日渐丰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层次教育理论研究者引经据典,尽可能地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渗透进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极大地开阔了广大教学第一线实践者的视野。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任何一个教师上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只要同一方式的多次重复应用,含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时候,就成了教学模式。有人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其中“各要素”指的是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很有深度:

1.“一定”与“特定”限制词的使用。“一定”的使用,实质上告诉我们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任何教师在教学模式建模过程中的水平高低受自身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水平的影响。“特定”的使用,实质上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技术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引发教学模式的变化。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永远适用或到处适用的教学模式。

2.“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中深刻的哲理。只有稳定才能构成教学模式,而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则决定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将教师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一般认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将学生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一般认为是现代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往往会反作用于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如强调教学大纲要求和知识的系统性,就势必会影响启发式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式教学模式的水平与质量。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1.以教师为中心,将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第一线实践者的教师最有发言权,他们整天面对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素质能力有最丰富的感性认识。只要有一定师范教育基础的教师,借助于学校客观的教学条件,都能形成自己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模式成功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学生认知度和对学校教学条件利用度的高低,大多情况下并不取决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先进或传统。教师是教学模式的载体,任何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都必须借助这个平台。教师间的个体差异使理论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或然性。何况,有些理论仅是经验的,而非科学的,所以常会出现此人应用能成功,而彼人应用却会失败的情况。无论何种教学模式,要想实现其实践意义,必须经过教师;无论何种教学模式,能获得成功,都是教师主观努力与学校客观条件结合的结果。

2.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在教育界是取得了共识的。但这一共识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难以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教育目标相统一;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受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第三,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不可能“以学生为中心”;第四,没有与“以学生为中心”相应的评价制度。这些质疑的实质是在质疑“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和本质。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可表述为: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得到激发的情况下,以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围绕学生,尽可能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知识信息接受量,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进入“我要学、我能学”的境界。

如果这一内涵表述正确,那么对质疑一的回答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要脱离教学对象,要强化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分析,所有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素质、个性特点开展自己的教学。教学活动及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不影响教师的知识传授、疑难解答、方法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与办学的教育目标没有冲突。对质疑二的回答是:从客观上说,“以教师为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现象,是否是历史文化传统还值得商讨。孔子时期就有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对质疑三的回答是:只要有教师和课堂这些教学资源,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有广度、深度和层次的,并非只有一个平台,一个水平,一个层次。要想全方位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但一个浅表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有的时候所占有的教学资源也许只是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质疑四的回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应评价制度是有的,并且相当系统,从备课的中心到听课的重点,从教学的编写到学生的评教,从奖金的发放到荣誉的获取,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三、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