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香山宝卷_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

_香山宝卷_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

_香山宝卷_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
_香山宝卷_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

〔摘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从唐代“变文”到宋代“宝卷”的演化过程及“宝卷学”的前瞻性影响,并运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和碑刻,阐明了传入中土的佛教观世音菩萨,是如何在中国人的信仰心理影响下,由原本产生于印度的男身菩萨,逐渐演变成在河南汝州香山寺出家的妙善三公主所修化,从而实现了观世音菩萨信仰中国化的过程。并且进一步地论证了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确实如该卷中所载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禅师在崇宁二年(1103)撰写完成,无庸置疑。

〔关键词〕观世音;妙善;香山宝卷;中国化;俗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3-0077-09

2007年9月第23卷第3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Sep.2007Vol.23No.3

〔收稿时间〕2007-07-05

〔作者简介〕韩秉方(1937-),男,北京大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①参见

《悲华经》。②参见

《癸巳类稿》卷十五。《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

韩秉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在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从唐代颇富盛名的变文是如何衍化为日后枝叶繁盛的宝卷的?这个问题曾长期困绕着学术界,莫衷一是。关键是在于能否找到真确地由此及彼,处于过渡状态的中介点。一旦找到它,症结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今,经过认真的追寻考证,笔者认为,那部屡经坊间翻刻刷印,常见常新的

《香山宝卷》,即是那个被人熟知而不觉的中介物!事实上,它才是迄今能见到的第一部宝卷。本文就此详细考证了《香山宝卷》面世的经过以及它对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影响。而且由此还引出了多重的深意来,如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由男身神祗转化为女性神,从而促进佛教的中国化就是重要一例。

一、观世音与妙善三公主

在中国,有关观世音菩萨的佛教经典,如《悲华经》、《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等,早在南北朝时(或者更早),就已经翻译成汉文。佛经言:观世音菩萨乃转轮王之长子,名不眴,从佛出家修道。当他修成正果后,遂对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上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

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赎。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听,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当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经安乐故,今字当为观世

音。”①

清末国学大师俞樾,见尊信观音菩萨的民众者

众,几近乎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状况,也对观音菩萨的来历作了一番追踪考察。他摘录道:

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佛出,众曰宝藏。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第一太子名不眴,发菩提心:“众生念我,天耳天眼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天上普提。”

宝藏佛言:“

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

②在《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中则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苦恼,闻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即赋予观世音菩萨具有“寻音救度”超及时的特殊能力。除此之外,关于观世音的来历,还有另外说法,如说他是古印度“双马童神”转化而来。还有的说他是由“莲花化生”,故有“莲花之王”的称号。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正因为观世音有这样解救众生苦难的大慈悲,而且只要默祷其名,诵念其声,皆可得到他及时的救助,脱苦免厄,所以受到佛教信众们最广泛的信仰与崇奉。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苦难深重,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十分普遍。当时,就有很多《应验记》之类的书籍,记述着受难者,因口念观世音,菩萨应声而至,搭救其出离苦难的故事。①据传东晋义熙四年(408),太原郭宣被关在监狱中,他在心中不断地祈念观世音菩萨,遂被恩赦,摆脱了牢狱之苦。出狱后他虔心为观世音造像,以报搭救深恩。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另据文献记载,在北方带头崇信观世音的是北凉国王渠蒙逊,他归依了佛法,兼有疾患,诚心念诵观世音经,痛苦即除。在南朝则有梁武帝虔信佛法,曾修观音忏法,以超度死后堕入恶趣的后妃。同时,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画像和塑像,在各地寺庙和佛窟中,几乎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凡在南北朝时的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形像皆为男身。

按照佛教经典所言,观世音本为男身。在佛经中,佛称观世音为“善男子”,“勇猛丈夫。”故在印度的佛窟造像中,观世音往往多为带髭须的男子形像。但是,当他信佛修道成为佛菩萨之后,则可随时化现为长者、居士、宰官、比丘、比丘尼、优婆夷或童男、童女等三十二种身形。到了唐朝以后,中华文明得到了空前大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大国,长安城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华夏文明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对一切外来文化取恢宏容纳气度,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与此同时,佛教文化在华也得到了大发展。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则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观世音的名字,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为观音。②更重要的是,观音逐渐由男身向女身转化。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信仰心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亲善万方的佛菩萨,似应是女性更为合情合理,这实际上是中国平民百姓在内心里天然地向往着母性关爱的缘故。当然,这一演变有一个渐变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早在北齐时,就有观世音为女身的记载。见《北齐书?徐之才传》。其言曰:“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身长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是女身。”至唐武则天称帝时,印僧菩提流志译《宝雨经》,卷一

中言:“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且在《大云经》中有言:佛曾对净光天女说“汝于见时,时是菩萨,现受女身,”“得大自在。”中唐大画家周昉绘“水月观音”,曾风靡一时。《宣和画谱》赞其“传写妇女,则古今之冠。”诗僧皎然写《观音赞》言:“慈为雨兮蕙为风,洒芳襟兮袭轻风”,显系妇人形象。传为吴道子所绘的“观音画像垂缨带钏,亦为女身无疑”。另据传说,初唐时南山律师道宣,曾向天神问观音的缘起,天神告曰:观音菩萨原来就是过去一位国王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修道而成。并且言道:汝州香山寺,就是妙善出家修行,最终修成正果的寺庙。据此,国学大师俞樾判断:观音菩萨为女身,在“唐已盛行”。这位大慈大悲、急人难、救人危的观音菩萨,演变到了“盛唐”时,依照中国善男信女的信仰心理需要,终于神秘地完成了向慈眉善目的白衣柔美女子形象的转化。而到了宋代,这一“转化”则进一步普及到了全国。

北宋元符二年(1099),翰林学士蒋之奇出守河南汝州。一次,蒋之奇出巡,来到本州的龙山香山寺,见到了该寺僧人,他所呈览的唐代传本《香山大悲菩萨传》,即律师道宣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观音菩萨缘起事。这位文人出身的太守,十分倾慕佛法,如今得见此《大悲传》则甚奇之,视为可传世之典。同时,亦可藉此光大汝州之声名。遂应寺僧怀昼之请,将此本《香山大悲菩萨传》加以润饰,鸠工勒碑,模刻于香山寺内。且在《大悲传》前,附以蒋之奇之《赞文》。碑前赫然题有“蒋之奇撰”、

“蔡京书”。

国学大师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中,曾援引宋人朱弁《曲洧旧闻》,以见证此事。

宋朱弁《曲洧旧闻》云:“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③其论甚伟。然与《楞严》及《大悲》、《观音》等经,颇相函矢。《华严》云:‘善度诚居士鞞瑟眡罗颂大悲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则是生王宫以女子身显化。考古德翻经所传者,绝不相合。浮屠氏喜夸大自神,盖不足怪,而颖叔为粉饰之,欲以传信后世,岂未之思耶!④

①晋代谢敷曾作有《观世音应验记》,传于傅缓,后因孙恩之乱散失。傅缓子傅亮追忆七条,再南朝宋人张演又追忆十条,集成《续观世音应验记》。此三书中国久佚,頼日本佛寺发现镰仓时代古写本,始知此书原貌。详见孙昌武《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事实上,观音称号早在东汉末年即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就已出现在支曜所译的佛经《佛说成具光明定慧经》中。不过在唐太宗后,称观音者则更为普遍,几乎成为定式而已。

③参见原《茶香室丛钞》卷十三所引文。

④参见《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曲洧旧闻》卷六,中华书局2002版,169-170页。文章作者增补。

78

第23卷第3期

可以想见,在北宋时由著名的翰林学士蒋之奇撰文,大书法家蔡京书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隆重地树立在汝州香山寺内,在当时无疑是一件佛教界的盛事,定会轰动于一时,远近闻名。尤其在佛教信徒中,必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二、《香山宝卷》的面世与

观音信仰的普及

蒋之奇于元符三年(1100)在汝州香山寺树《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证言观音菩萨乃庄王之三公主妙善修道而成一事,曾经引起社会轰动。尔后仅四年,即宋崇宁三年(1104),该碑文即已传到杭州,并且由杭州天竺寺僧道育,将“蒋之奇撰、蔡京书”的碑刻,重刻于上天竺寺内,且冠以《香山大悲成道传碑》名,以广其事。因此,《香山大悲菩萨传》得以在吴越地区更广泛地流传。观音菩萨为慈祥女菩萨,原为庄王之三女儿妙善修化成道,则已成为世人共识。

《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言:

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亲救父疾。

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施即如故。而今香山,乃大悲成道之地,则是生王宫,以女子身显化。①

此后,则有人在“庄王”前面加“妙”字者,也有人在“庄王”前加“楚”字者,虽然说法不一,而且将此“国”所处的地域尽量西移,但那目的无非是在显示该《大悲传》真确不伪。可是,不管怎样,这位妙善三公主既然是在河南汝州香山寺修道成观音菩萨,就自然与中国和中国人有着密切的乡土血缘关系,却是无可怀疑之事了。而经过此番神意诠释,则神奇而又巧妙自然地满足了中国信众(特别是女性信众)的信仰心理,大大促进了观音信仰的流行和佛教的中国化。

当我们梳理追踪印度佛经中的男身观世音,是如何在传入中土之后,逐渐演变成女性神祇——

—慈悲万方的观音菩萨的过程时,发现《香山大悲菩萨传》在由唐及宋,由汝州移至杭州的流转变迁中,起着信息载体,这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令人惊奇的发现,我国迄今所知的第一部宝卷——

—《香山宝卷》,也与这本《香山大悲菩萨传》有着此传彼应的不解之缘!

原来《香山宝卷》,是否可以确定即是卷首题记所言为“宋崇宁二年天竺寺普明禅师编撰”,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持有疑惑,认为“题记”属于神话传说,不足作为凭据;有人却径直予以否定,认为纯属伪托,无法置信。②对此,我国最早关注宝卷研究的郑振铎先生,曾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做出如下的评断:相传最早的宝卷的《香山宝卷》,为宋、普明禅师所作。普明于宋崇宁二年(1103)八月十五日,在武林上天竺受神之示而写作此卷,这当然是神话。但宝卷之已于那时出现于世,实非不可能。北平图书馆藏有宋或元人的抄本的《销释真空宝卷》。③我于前五年,也在北平得到了残本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一册。这是元末明初的金碧钞本。如果《香山宝卷》为宋人作的话不可靠,则“宝卷”二字的被发现于世,当以《销释真空宝卷》和《目连宝卷》为最早的了。③郑振铎先生在《俗文学史》中,准确地缕述了宝卷从唐变文演变而来的历史,并颇有远见地根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认为“宝卷之已于那时(宋)出现于世,实非不可能”。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宝卷在宋代出笼面世的可能性。只不过对《香山宝卷》是普明禅师“受神之示”而编撰,这一具体案例表示了理性的怀疑罢了。对郑先生在科学考察中的远见卓识,笔者是赞同的。

关于宝卷究竟在何时面世,学术界有三种看法。其一就是郑振铎先生的看法,认为宝卷最早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崇宁二年(1103),不然就是“宋或元”,最迟也不晚于“元末明初”。其二是李世瑜先生的看法,认为宝卷“是起于明末”。他著文批驳郑振铎先生,说“郑著中根据一段关于《香山宝卷》的传说和《销释真空宝卷》、《目连宝卷》两种钞本的写绘形式就断定了宝卷可能起于‘宋崇宁二年’,不然就是‘宋或元’,再不然就是‘元末明初’,这样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故断定“无生老母的崇拜是起于明末,无生老母是秘密宗教的中心崇拜,宝卷是秘密宗教的经典,所以也是起于明末。”[1]其三是车锡伦认为:“据现有文献看,宝卷产生于元代后期。它同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及白莲教的发展有关。已知最早的一部宝卷是北元宣光二年,即明洪武五年(1372)蒙元脱脱氏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④车氏这一看法则是参酌了郑和李两

①参见宋朱弁:《曲洧旧闻》。

②参见车锡伦《中国最早的宝卷》,认为《香山宝卷》题记只是托词,并无足够的凭据。实际上,宝卷形成没那么早,而要晚近得多。文章载《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

③《中国俗文学史》第479页。

④参见《吴越民间信仰与民俗》中“宝卷和民间信仰”第298页。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79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位先生的意见,既有纪年宝卷为证,又把宝卷与“白莲教”

(即李世瑜所称的秘密宗教)结合在一起,似乎更稳妥可靠。实际有误。笔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已认真关注宝卷的概况,曾亲自查阅翻检过不少早期宝卷。如明宣德五年(1430)的《佛说皇极收元宝卷》、明嘉靖二年(1523)的《皇极金丹九莲正信归真还乡宝卷》和《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九八五年秋曾与马西沙教授一起,在山西博物馆见到过一部扉页上写有“至元庚寅(1290)新刻”字样的《佛说杨氏鬼锈红罗化仙哥宝卷》,目录后有“依旨修篡,颁行天下,崇庆元年

(1212)”字样。由此可证,早在金代(即南宋)时,宝卷已经问世流行。其实,根据笔者的研究,还是前辈郑振铎先生的推测,最具有缜密的学术眼光。因为郑先生的推断,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唐宋俗文学史的研究,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出来的。据考证,在唐代,许多寺院里,流行着由和尚说唱佛经故事的“俗讲”,而“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中间有说有唱。说唱的材料,大部采取佛经中的故事,也有不少是采取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2]“俗讲”在长安曾非常盛行。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的记载,

“九世纪上半期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左街为海岸、体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为文淑及其它二人。其中文淑尤为著名,为京国第一人”。[3]而且,“唐代讲唱变文一类话本的不限于寺院道观,民间也很流行,并为当时人民所喜爱”。[3]

用郑先生的话说,即:

“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是崭新的,未之前有的。故能号召一时的听众,而使之“

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这是一种新的刺激,新的尝试!

这种为唐朝乃至五代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颇为流行的“俗讲”“变文”,到了宋代却受到明令禁止。“从一些材料上证明,宋真宗时

(988—1022),曾经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2]

然而,变文公开遭禁,宫观寺庙不允

许讲唱,可民间百姓依然喜欢这种讲唱形式。于是,在瓦子里(即市肆)便有模仿起和尚、道士讲唱佛道经典的故事和因果报应之类各色艺人出现,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后来的宝卷,就是由这类

“讲经”、“说因缘”的手本演变而来。

用郑先生的话来讲:

周密《武林旧事》诸色技艺人等里,也记录着:“‘说经’、‘诨经’,长啸和尚以下十七人。弹唱因缘,童道以下十一人。”这是所谓“谈经”等等,当然便是讲唱“变文”的变相。可惜宋代的这些作品,今均未见只字,无从引证,然后来的“

宝卷”,实即“变文”的嫡派子孙,也当即“谈经”等的别名。“宝卷”的结构,和“变文”无殊;且所讲唱的,也以因果报应及佛道的故事为主。直至今日,此风犹在。②

据此,郑振铎先生有据有理地作出了推断:“宝卷之于那时

(宋崇宁二年)出现于世,实非不可能。”以下依据本人的考证,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或者恰好就是历史真像。

根据《香山宝卷》题记,该卷是上天竺寺普明禅师“受神人之示”

,感悟而撰写出来的,时在宋崇宁二年(1103)。考证这一年,恰好是杭州天竺寺重刻《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正式落成的前一年。更意味深长的是,那位在汝州香山寺,主持撰文立《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的太守蒋之奇,也恰好在崇宁元年

(1102)十一月至崇宁二年(1103)十月调任为杭州知府。③这真是天大的巧合!

据《宋史?蒋之奇列传》载:“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绍圣中,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符末……责守汝州。……崇宁元年,除观文殿学士,知杭

州。”

蒋之奇于崇宁元年来杭州任知府、上天竺寺僧普明于崇宁二年撰《香山宝卷》、天竺寺于崇宁三年《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正式重刻落成。这三件事依次相继发生,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否。其中必有某种历史的因果机缘在!

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考察,《香山宝卷》题记所言,上天竺寺普明禅师所谓“受神人之示”,显然只是受到汝州香山寺那本为天神传示,且由太守蒋之奇撰文刻石立碑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的启示而已,其有他哉!这中间的关键人物是那位翰林学士蒋之奇。他不仅全力襄助《香山大悲菩萨传》,得以在汝州香山寺树碑这一善举,还在于他趁崇宁元年(1102)调任自古繁华的杭州任知府之便,特别把自己撰文、蔡京书碑的《香山大悲菩萨传》携带到任所,且将传扬此

《大悲①文中引文见唐赵遴

《因话录》。②

《中国俗文学史》第478-479页。③转引自

《妙善传说》第22页。④参见

《宋史?蒋之奇列传》卷三至四十三卷。80

第23卷第3期

传》视为重大功德,散播于杭州佛教界知名人士。宋时文人学士与高僧交游,视为风流佳话。尔后才有天竺寺主持僧道育见碑文大悦,遂发愿把香山寺原碑,重刻于寺内这件大事的发生。同时,可以连带推想,《香山大悲菩萨传》中妙善故事,也深深感动了该寺中善于讲唱佛教故事的普明禅师。他遂依据该《传》故事,敷演编撰成流传后世的《香山宝卷》。以上的推理,应属合情合理,可谓是对“神人之示”这一神秘“托词”严丝合缝的解读,其有他哉!

至此,我们根据这一珍贵史料的发掘,完全可以将郑振铎先生的“可能性”,更正成为“现实性”啦!也就是说,《香山宝卷》题记“宋崇宁二年普明禅师编集”,虽有神秘的“受神人之示”的托词,似神话传说,但那只不过是编撰者为了神圣其《宝卷》惯常的变通手法而已,丝毫不影响该《宝卷》出笼面世于“崇宁二年”的历史真实性。而关于《香山宝卷》面世的具体时间,如实地确定为北宋崇宁二年这一判断,也必将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宝卷的研究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代时后晋天福初年,僧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称“大名山房”(即上天竺寺址)。他在山中发现一发光奇木,遂请名工孔仁谦雕刻成观音像。其时,吴越王钱弘俶夜梦白衣人求其为修建住所。于是在上天竺开基建“观音看经院”,在天福四年(939)五月建成,遂将放光木刻观音像请入供奉,是为上天竺寺之始基。至后汉时,又有僧人从勋自洛阳带来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于是“妙相庄严,端正持好,尽放白光,士民崇敬。”

北宋咸平初,浙西大旱,杭州知府以上天竺观音“灵异”,将观音菩萨像迎出祈雨,果真及时降雨,于是“观音灵验”之说不胫而走。此后,上天竺寺“观音灵验”,为民众倍加崇信,每每遇难祈祷,香火更旺。至宋仁宗时,特为上天竺寺亲书“灵感观音院”寺额,以示崇仰。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颂赞观音。其诗曰:

蚕欲老兮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停筐,白衣仙人坐高堂。

由此可知,上天竺寺是一座专以供奉“灵感观音菩萨圣像”著称于世的寺庙。寺僧当然对观音菩萨格外虔诚护佑。所以才有道育特别及时地重刻《香山大悲传》碑事发生,而恰好是寺中禅僧普明编撰了《香山宝卷》,这本是当然之理,应有之义。

《香山宝卷》,在佛教界人士又称其为《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它是由文白与七言押韵的诗偈(间有五言、四言)交互叙述组成,仅见数次前两句七言,中四

句五言,后两句七言的长短语式的偈言。没有后来成熟宝卷中常见的三、三、四字组成的十字攒(亦称十字佛)和曲牌,显示出带有宝卷初创时的“胎记”。

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版本《香山宝卷》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本,卷首署有“天竺普明禅师编集、江西宝峰禅师流行、梅江智公禅师重修、太源文公法师传录”,出版方是:“古杭州昭庆寺大字经房”。这清楚地证明,它已不是普明编撰的原本了。该《宝卷》经过此后多位禅师的加工,即所谓“流行”、“重修”、“传录”之类,其内容当已经历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故事情节当然更加符合中国普通信众的礼仪、风俗与口味。尽管妙善的父王,是“须弥山之西兴林国国王”,年号为“妙庄”,该国所在地更加模糊难测,但是三公主妙善出家的寺庙,却赫然标明:“初在汝州龙树县白雀寺”,尔后历经艰难曲折,修道成为观音菩萨的寺庙,则是“惠州澄心县之香山寺”,明确无误地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宝卷》中还演述了妙庄王受报应得了重病,妙善公主全然不计较曾受父王的种种责罚迫害,甚至烧寺致死等极大苦痛,出于一片至诚孝心,自愿舍双眼、双手搭救父王,使妙庄王大难不死很快痊愈。国王因此受到大感动,遂推位让国率眷属,前往香山寺礼佛修行。而妙善自己也因此受善报,由现手现眼而长出千手千眼来。谓“舍双眼得千眼报,舍双手得千手报”。这就是号曰“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来历。而后世在我国各地信徒隆重纪念的观音诞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皆是与妙善出生、出家与成道日相同一致。这就有力地证明,中国的佛教信徒,都将妙善三公主在汝州香山寺修道成为观音菩萨,看作是确定无疑的事,一体遵奉无疑,成为定例。

宋代以后,观世音的传记,屡有人重写,最著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吴兴赵孟頫之妻管道升居士所撰《观音菩萨传略》,并镌刻于碣石之上,流传甚广。该《传略》云:

观音生西土,讳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妙音以忤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乃自幻形为老僧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俱不用命。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从仙长求,即自断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王服之而愈,往见仙长,果无手眼。吁叩天地,求为完之。于是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

然而,管夫人的《传略》多在文人学士中传布,远不及《香山宝卷》通俗易懂,情节动人,不仅被善男信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8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女中狂热传颂,并能在平民百姓中流布。所以,《香山宝卷》不胫而走,迅速流向全国。不同版本《香山宝卷》一印再印,抄本更递转传抄,可见社会需要之广。据近年车锡伦先生所编《中国宝卷部目》载,仅《香山宝卷》前后竟有三十五种版本和抄本(实际上当不只此数),可谓洋洋大观,传布极广。①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宝卷、戏剧、小说、唱本也纷纷面世风行。如《观世音菩萨普渡授记归家宝卷》、《观音送子宝卷》、《观音大士游十殿阴阳善恶报应人心宝卷》、《观音济度本愿真经》、《鱼篮观音宝卷》、《观音十二圆觉》、《观音释宗日北斗南经》、《观音十叹宝卷》和《普陀观音宝卷》等。戏剧有《香山记》。小说有《南海观音全传》、《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山宝卷》在社会下层民众中深广的影响,远胜于一部正统佛经。

据考,这些宝卷、戏剧、小说,大多出自江南,特别是吴越地区。而且在吴越地区特别流行宣卷、演唱不衰。即使到了近现代,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时间内,都还在流行。文化大革命中曾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在不少地区,如江苏的靖江等地,宣卷活动又重新恢复。

主要是由于《香山大悲菩萨传》和它的通俗说唱形式的《香山宝卷》广泛流传、深入影响,几乎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遂使原来佛经中男身的观世音菩萨,演化成妙善三公主在中国的汝州香山寺修道成为女身观音,而且进一步幻化为身披白色中式长袍,手拿插有杨柳枝净瓶,美丽慈祥,仪态万方的南海普陀观音大士,受到亿万民众,特别是女性最虔诚的信仰崇奉。他们甚至不惜跋涉千里,也要赶到专门供奉观音的浙江普陀山顶礼朝拜!事实上,在我国广大群众中,对观音菩萨的信仰的普及程度,可以说是不次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信,甚至达到了有过之无不及的地步!

三、宝卷之源起——

—从“变文”到“宝卷”

前文既然考证出迄今传世的第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确实就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杭州天竺寺普明禅师所编撰,我们则不妨在此进一步追踪考察一下,宝卷这种新的文学体裁究竟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以此证明“第一部宝卷”能够诞生于北宋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与道教得到辉煌发展的朝代,当时高僧大德者辈出,并有大量经典论述流传后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佛道两家非常重视经典教义的阐释与研讨,故寺庙宫观中的讲经说法特别兴旺发达。那时,不仅僧道两界流行着隆重庄严的正式“讲经”,还发展出面向社会的“俗讲”。所谓“俗讲”,即用通俗的语言,有说有唱,以讲解佛经或道经中的教理或故事,寓教于乐,很受社会上俗众的欢迎,甚至达官贵人,都纷纷到寺庙中去听俗讲,看热闹。

前辈学者向达先生在《唐代俗讲考》中讲道:“俗讲仪式之作梵、礼佛、唱释经题,说经文本、回向、发愿诸法,与讲经无甚出入。唯说押座,则元照、圆仁书俱未之及,不见于讲经仪式中,盖为俗讲所特有者。”②谈到了俗讲的仪式。关于“俗讲”在唐代社会上的盛况及影响,正史和笔记杂录也都有记载。

唐赵璘《因话录》卷四“角部”言道:

有文淑僧者,公为聚众谭说,假讬经论,所言无非滛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敬宗宝历二年写道:“(六月)已卯,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宋胡三省注云:“释氏讲说,类谈空有;而俗讲者,又不能演空有之义,徒以悦俗邀布施而已。”③

赵璘和胡三省属于清高的士阶层,概皆鄙视贬低“俗讲”,无可厚非。然而,于此亦可以看出,“俗讲”在唐代时受世人欢迎的程度。

事实上,在唐代发展出来的“俗讲”,还是有固定的规则定式的。开始前有念佛,说押座,说庄严等仪式,正式开讲之后,则要由讲说,咏唱,唱经三者穿插进行,其目的在用通俗的说唱,讲解经文,其间掺加故事,以便使民众乐于接受佛教(或道教)的教化循导,曾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是,为了进一步吸引社会下层的市井大众,投其所好,就得使仍显庄重的“俗讲”再通俗化,增加故事情节,于是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说唱形——

—“变文”则应运而生。

“变文”不必像俗讲那样还得附演佛经内容,以阐发因果报应之因缘。它更加自由灵活,可以完全舍弃

①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仅《香山宝卷》,前后竟有三十五种版本和抄本,可谓洋洋大观。

②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

③《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

82

第23卷第3期

佛经(或道经)经文不谈,单独讲唱佛道经中的故事,甚或是敷演一些历史人物故事。

简言之,“俗讲”与“变文”实为两物;一在通俗解经化导人,一在宣演故事以乐众。寓教而乐,从此,变文成了一种比俗讲更吸引下层民众的说唱形式,倍受平民百姓的欢迎。现有相当多的唐代变文的“文本”,在敦煌被发现可资证明。

那么,“变文”这个称谓是由何而起的呢?前辈学者郑振铎先生早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即指出:

像变相一样,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

郑先生对“变文”之名的来历,可谓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敏锐地指出了“变文”与“变相”的血缘联系。但由于当时未弄清“俗讲”与“变文”的区别,故没能准确点明“变相”与“变文”之间的连带关系。对此,还是台湾学者肖登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肖先生在《敦煌俗文学论丛》中指出:

近世学者如:金维诺《祗园记图与变文》及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等文中,也都能渐渐注意到变文与图像间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以为“变文”虽由俗讲演变而来,但它的得名,当是因为它是依据“变相”(图像)而讲说;一面将图画竖立展示给观众看,一面配合图画以讲说;因此而命名为“变”。[4](63)

尔后,肖先生并作了详细论证。笔者认为肖先生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符合历史的真实。至于“变文”与“变相”孰先孰后,倒不尽是“相”在前而“文”在后,或有参差。

另外,笔者之如此肯定肖登福先生的说法,还与自身的体验有关。忆幼年在农村读小学时,学校设在一座关帝庙内。课余常在塑有关圣帝君像的正殿玩耍游戏。殿内正侧三面白壁上,画满关公一生事迹的图画,人物生动,色彩斑烂。我常常一边玩儿一边听大同学指点图画讲解三国演义故事。这情景至今仍难忘怀。之后,到北京读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桥看到“拉洋片”和“皮影戏”,都是一边看影画,一边说故事。既形象又通俗,有说有唱,极受市井民众的喜爱。正所谓“礼失而求诸于野”,这不就是流传后世活在民间的变相与变文吗?!

再者,我们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曾阅看过郑振铎捐赠的元末宣光三年(1372)《目

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精装手抄本,内中有手绘的十余幅“变相”图画。图画用的是矿物颜料彩绘,至今彩色鲜艳,栩栩如生。这一例证,也可以说明是唐代演化为宋元时的宝卷,相隔数百年仍保存着用“变文”(宝卷)说明“变相”的遗韵。

在此,要着重叙述一下唐变文到宋宝卷的演变历程。在俗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为什么在唐代时曾红火一时的变文,甚至招引王孙公主都赶到寺庙“看戏场”①,到了唐亡之后就辄然而止,再不见踪迹了呢?五代十国时战乱频仍尚尤可解释,为什么到了文化昌明的宋代,仍未见变文出现呢?其实不然,宋代面世出笼的“宝卷”,就是变文的流衍,或称之为变文的演变体亦无不可。

因为在宋真宗时,朝廷曾下诏明令禁止在寺庙宫观中说唱变文。这正是宋代未有变文出现的缘故。但是,官家的行政命令,却禁止不住在市肆中搬演的民众喜闻乐见的类似变文的说唱娱民的游艺活动。于是变文的变体——

—“宝卷”就应运而生了。

宝卷初创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应与变文的体例极相似。内容上已与佛经或道经相脱离,只择取经典中的因果报应故事或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加以编撰推演。恰如《香山宝卷》中那位“老僧”对普明和尚所言:“公单修无上乘正真之道,独接上乘,焉能普济?汝当代佛行化,三乘演畅,顿渐齐行,便可广度中下群情。公若如此,方报佛恩”。②《宝卷》在形式上则有散有韵,有偈有诗,有说有唱,行文也不是一通到底,而是有段落章节,即称“分”或“品”。前文考证的北宋崇宁二年(1103)的《香山宝卷》,可谓是早期宝卷的典型。

我们之所以考证确认《香山宝卷》是迄今传世最早的一部宝卷,并不就证明恰恰是该宝卷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宝卷”冠名的作品。按照历史发展逻辑推断,在《香山宝卷》面世之前后,应该尚有不少与其相近似的宝卷问世,如与变文名同形似的《目连救母》、《太子出家成道》、《王昭君》之类,只不过后来湮没不见罢了。实际上,类似《香山宝卷》、《目连救母宝卷》、《红罗宝卷》等故事宝卷,才是宝卷初创时期的宝卷主流。至于到后来元代或明代,出现了有见识的民间宗教家,特别选择“宝卷”作为阐明宣传其教义思想的载体,那却是在宝卷问世以来很久以后的事了!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宝卷这个新的俗文学体裁只是到了明中叶罗教祖师罗梦鸿撰写出《五部六册》,才有完整定型的作品

①见唐张固《幽闲鼓吹》谈到唐宣宗之万寿公主“在慈思寺看戏场”。“戏场”即演唱变文的场所。

②见《香山宝卷》开篇第一页,中华民国元年重刊本,苏州玛瑙经房藏版。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83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面世,将阐明某种宗教教义的此类宝卷,当作是这种俗文学体裁的最初原型,却是颠倒了历史前后的秩序,错将“流脉”认作了“源头”。

尽管我们尊重历史而否定《五部六册》是原创宝卷,但是绝不否定《五部六册》在宝卷发展史上划时期的重要地位。应该说,罗教祖师罗梦鸿是佛教六祖慧能之后民间宗教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他所编撰的《五部六册》宝卷,开启了明清时代波澜壮阔的民间宗教运动。而《五部六册》则树立起用宝卷作为开宗立派教义经典的楷模,成为尔后蜂拥竟起的民间教派祖师效法的样板。此后数百年间,层出不穷的阐明教义的宝卷,跃升为宝卷中的大宗,虽经历届官府不断的查禁销毁,仍能在夹缝中编篡刷印出版,乃至传抄、口诵流传不衰。

可是,自北宋《香山宝卷》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并未寻觅到其他宝卷的踪迹。而被我们翻捡到的金崇庆元年(南宋嘉定五年)的《佛说杨民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和元末宣光三年《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就成了凤毛麟角。尔后,经过元末红巾军(或称香军)的农民大起义,建立起大明王朝。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下移,书肆印刷业的兴旺,宝卷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机。明朱国祯在《涌幢小品》卷三十二中就开列了明成化年间查办邪教搜到的妖书“共八十八种”。其中如《伍公经》、《金镇洪阳大策》、《普济宝天经》、《应劫经》和《转天经》等,就与宝卷相类。其后,到正德四年(1509)问世的《五部六册》中,则赫然开列了十四种宝卷的名字,计有《金钢科仪》、《香山卷》、《目连卷》、《弥陀卷》、《圆通卷》、《圆觉卷》等等。这些《卷》的同名或相似名宝卷的版本,在后世一直流传不衰,至今仍不难觅见。

综观宝卷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创期,成熟期和扩展期。

初创期是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到明正德四年。北宋崇宁二年为《香山宝卷》即迄今可见到的第一部宝卷,权作宝卷这一俗文学体裁的诞生日。从北宋经南宋到元朝,直到明代正德四年(1609)《五部六册》刷印出版,历经了五百多年。社会上编撰刷印流传的宝卷当不在少数,但能在文献记载上找到名字的只不过是十几部。此时,因缘故事性和阐明宗教教义两种类型宝卷均已初创完成,故定其为初创期。

成熟期则是从正德四年(1609)至清朝后期道光初年(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时光约二百年。此阶段以罗祖创制《五部六册》宝卷为起始,标志着成熟型宝卷,特别是做为民间宗教教派经典的宝卷大量涌现,

数量极多,不下数百部。而作为劝善性因果故事类宝卷仍在社会流传并时有新创作品面世,然而已处于支流。成熟性宝卷长短不一,但每部皆分“品”划“分”。短者有八品或十二品,长者可达二十四品或三十六品,少有更长者。每品长短、内容结构大致相同,分别阐释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形式上则由偈子、诗、韵白、叙说(散文)、十字攒(即三三四的句式)和曲牌(如山坡年、皂罗袍、驻云飞、上小楼、风入松、寄生草之类)组合构成。宣卷时有唱,且有合有分,即有由宣卷师一人单说独唱,也有听众应合共唱的地方。而宗教性卷子,则着重阐述三教合一的教门教义思想,教祖传承,创教祖师的经历以及“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内涵等等。

扩展期,即从清道光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一百二、三十年。在此阶段,众多教门的经典宝卷多数已创立完成。这些宝卷虽受到清政府的严查销毁,仍在地下密秘流传,并续有新创者,但因屡遭无情镇压新作渐趋沉寂稀少。与此同时,劝善故事乃至民间传说故事之类宝卷,却逐渐走向兴旺发达,如《狸猫宝卷》《雷峰宝卷》《梅英宝卷》《英台宝卷》《窦娥宝卷》《龙图宝圈》《珍珠塔宝卷》《红灯宝卷》《西瓜宝卷》等等,流播泛滥。随着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民间书局、经铺善书坊,纷纷大量刻印劝善性故事性宝卷(间有宗教性宝卷),投放市场,在民间争相传唱。而且在江南和西北还普遍地出现以说书卖唱的宣卷小组合,以满足市肆和农村下层民众娱乐性需求。此时,宝卷的品类数量大增,木刻、石印、铅印不一而足,线装本和洋装本的宝卷,随处可见。既使到了今天,在各地较大的图书馆里都可查到。故称之为扩展期。

以上我们考察了从唐代的“俗讲”到“变文”,到宋代再由“变文”演化为“宝卷”,以及宝卷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还探索了宝卷这种流行于下层社会民众中的通俗文学形式(或称体裁),在历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所承担起的重要“角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卷在中国俗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应引起重视。它不仅对社会底层民众的道德规范的培育和民风民俗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还对我国小说、戏剧和弹词等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启示和诱发的作用。由此,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宝卷在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俗文学史及民俗学、社会学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然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宝卷却被当作鄙俚低俗的邪经或唱本,未受到学者和藏书家的重视,处于自生自灭的悲惨命运。直到近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引起郑振铎、向达、恽楚材、胡士莹等学者的重视。其中尤以郑振铎先生

84

第23卷第3期

最具远见卓识,不仅倾全力对散落在民间的宝卷进行搜集收藏,还在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对宝卷作专门研究和论述。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宝卷的瞩目,投入到对宝卷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中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宝卷,仍未得到重视,甚至被斥之为宣扬封建迷信的唱本加以禁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民间宗教史和民俗学研究的开展,宝卷才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宝卷的总目录、内容提要和编辑刊印以及学术研究,都在陆续进行中。唯其如此,遂使“宝卷学”开始浮出水面,它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学者的目光。据一九九八年六月出版的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统计,仅他所检索的公私九十六家所藏的宝卷,就有1579种之多。依不同版本计算,则有多达五千余种。由此可见宝

卷数量之庞大繁多。完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有一部如同正统《佛藏》、《道藏》一样的大型资料集群《宝卷藏》(或称《宝卷辑成》)得以搜集整理出版。该大型图书的出版,必将为我国的宗教学、民俗学,特别是俗文学的学者们,提供前所未见的新资料,给学术界带来新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李世瑜.宝卷新研[M].文学遗产增刊(四),1957.

[2]向达.敦煌变文集?出版说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向达.敦煌变文集?引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敦煌文学论从[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责任编辑:马胜利)

StudyOn“XiangshanBaoJuan”andChineseSecularLiterature

HANBing-fang

(China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Thispapermainlydiscussedtheevolutionfrom“BianWen”inTangdymastyto“BaoJuan”inSongdynastyandtheimpactof“BaoJuan”.Bytheanalysisofagreatmanydocumentarymaterialsandstoneinscriptions,itmadeclearhowchinesepeoplebegantobelieveBodhisattva.Moreover,itprovedthattheearliestBaojuaninChina“XiangshanBaoJuan”waswrittenbychanMasterPuMinginShangtianzhuTempleHangzhouinSongdynasty.

Keywords:KwunYum;Miaoshan;XiangshanBaoJuan;secularliterature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85

会展概论复习题【答案版】(1)

会展管理概论复习题【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单项选择题得答案只能选择一个,多选不得分,) 1、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 C ) A 1955年 B 1956年 C 1957年 D 1958年 2、会展选择低能耗得产品,节约用水,减少会展中得废弃物,这体现了会展展馆设计得( D )原则。 A科学合理 B可持续发展 C经济实用 D绿色环保 3、会展经济属于(C)范畴。 A 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重工业 4、会展经济属于( B )。 A商业型经济 B服务型经济 C分享型经济 D资源型经济 5、以下不属于撤展工作中得展品处理方式得就是( D )。 A出售 B赠送 C回运 D丢弃 6、国际上通常提到得MICE,以下不正确得就是(C) A M就是指corporate meeting B I就是指incentive travel program C C就是指construction D E就是指exhibition 7、我国目前会展展馆得主要模式就是( B )。A A国建国营 B国建民营 C国建合营 D民间民营

8、世界会展业得发源地就是( D ) 。 A亚洲 B美洲 C大洋洲 D欧洲 9、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得推动作用主要就是通过( C ),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来实现得。 A产业推拉效应 B产业区域性 C产业关联效应 D产业扩散效应 10、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指得就是( A )。 A万国工业博览会 B费城世界博览会 C巴黎世界博览会 D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11、形成以“以节事养节事”得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就是属于节事策划得( D )原则、 A大众化原则 B产业化原则 C品牌化原则 D市场化原则 12、对于参展商来说,以下( B )得说法就是正确得。 A先付款先申请先安排 B先申请先付款先安排 C先安排再申请再付款 D先申请先安排再付款 13、为了企业得业务与管理工作发展得需要而进行得会议活动就是( B )。 A度假型会议 B商务型会议 C文化交流型会议 D专业学术型会议 14、在展览得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得就是( B )。C A主办商 B专业观众 C参展商 D承办商 15、展会结束后,下列不属于展会跟踪得主要工作得就是( B )。 A建立信息库 B审核此次会展活动质量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

在全球贸易的早期发展史上,香料、胡椒、咖啡等成瘾性物品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论,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的理想活动场所之前,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18、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18世纪虽然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却不自知。而在十九世纪,我们可以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霸主,而英国统治和压榨东方的方式与这两种商品密切相关。英国人正是非常巧妙地控制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才从东方获取了巨大利益,并成功地成为东方霸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了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十九世纪的全面危机。2 从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是茶叶与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与19世纪不可比拟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3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此时的英国日渐强盛,是全球化进程的引导和推进者。 中国在19世纪向全世界提供了最好的饮料,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这个世纪,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受了耻辱。英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巨大,鸦片贸易使中国大量财富流失,使本来就已普遍贫困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计。可以这样说,英国人疯狂地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人痴迷于购买和食用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是19世纪中国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1黄启臣,《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 2【美】杰里·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3-648 3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国际礼仪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国际礼仪作业(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A 6.C 7.C 8.A 9.A 10.C 11.A 12.B 13.D 14.A 15.A 16.C 17.A 18.A 19.A 20.A 21.B 22.A 23.A 24.A 二、判断题 1.X 2.X 3.X 4.V 5. V 6.V 7.V 8.V 9.V 10.X 11.V 12.V 13.V 14.X 15.X 16.X 17.X 18.X 19.V 20.V 21.X 22.X 23.V 24.V 25.V 26.V 27.X 28.X 29.V

30.X 31.V 32.X 33.X 34.X 35.X 36.V 37.X 38.V 39.X 40.V 41.V 42.V 43.X 44.V 45.X 46.X 三、名词解释 1 、礼仪: 礼仪,是“礼”和“仪”的统称,“礼”是指礼节、礼貌,“仪”是礼的表达,涵盖仪表、仪态以及仪式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人们表达律己、敬人,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而遵从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和活动程序的总和。 2、女士优先 国际礼仪的基本法则,主旨是:成年男子有义务主动而自觉地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保护妇女,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 3.隐私权 个人隐私,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所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涉外人员在与外方人士进行各种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对对方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并不得无故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问题。 4.小费 小费是指消费者在享受服务人员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时所额外付给服务人员的金钱。在国外,付给服务人员小费,不仅是对对方热情、周到服务的一种肯定,而且也是获得对方迅速服务的一种手段。 5.仪容:仪容即指一个人的五官容貌。容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的修饰、美化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6.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也叫做体态语、身势语。身体语言包括人体的基本姿态(如站、坐、蹲、走)和人体各部分的动作(如点头、目光交流、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腿部动作等)。 7.仪态 仪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等各种动作。仪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等各种动作。 四、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会展概论复习题答案版

会展管理概 一、单项选择题(共40 小题,每小题选择一个,多选不得分,) 1.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 A 1955 年 B 1956 C 1957 年 D 1958 论复习题【答案版】 1 分,共40 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只能 C ) 年 年 2. 会展选择低能耗的产品,节约用水,减少会展中的废弃物,这体现了会展 展馆设计的(D A科学合理 C经济实用 3. 会展经济属于(C) )原则。 可持续发展 绿色环保范畴。 B D A 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D重工业 4.会展经济属于( B )。 A商业型经济 B 服务型经济 C分享型经济D资源型经济 5.以下不属于撤展工作中的展品处理方式的是(D)A出售B赠送 C回运 D 丢弃 6.国际上通常提到的MICE以下不正确的是(C) A M 是指corporate meeting

12. 对于参展商来说,以下( )的说法是正确的。 B I 是指 incentive travel program 9. 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 C ),带动整个产 业链发展 来实现的 A 产业推拉效应 B 产业区域性 C 产业关联效应 D 产业扩散效应 10.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指的是( A )。 A 万国工业博览会 B 费城世界博览会 C 巴黎世界博览会 D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11. 形成以“以节事养节事” 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是属于节事策划的 ( D ) 原则. A 大众化原则 B 产业化原则 C 品牌化原则 D 市场化原则 C C 是指 construction 7. 我国目前会展展馆的主要模式是( A 国建国营 B C 国建合营 D 8. 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是 ( D A 亚洲 B C 大洋洲 D D E 是指 exhibition B )。 A 国建民营 民间民营 ) 。 美洲 欧洲

【完整版】2016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
1.0 分
? A、
大同观念
? B、
天下观念
? C、
天人合一
? D、
人定胜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0 分
? A、
相同的语言
? B、
相同的价值观念
? C、

共同的生活理念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教化民众时军民关系是怎样的?
1.0 分
? A、
君民同心
? B、
君民异心
? C、
君主威严
? D、
百姓完全服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1.0 分
? A、
朝廷宦官

? B、
内朝外戚
? C、
江南士大夫
? D、
皇权继承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黄老思想要求帝王长生久视,长生久视的关键是()。
1.0 分
? A、
礼乐宴饮
? B、
清心寡欲
? C、
灵丹妙药
? D、
传宗接代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仁者的最高标准是()。

1.0 分
? A、
欲而不贪
? B、
文行忠信
? C、
克己复礼
? D、
博施济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1.0 分
? A、
治理家室
? B、
治理国事
? C、
治理万民
? D、
治理夷狄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6329576.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会展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会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由多个人聚集在一起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会议、展览、节事和奖励旅游。 2.会议: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人聚集在一起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领导地交流信息、商议事项的一种集体性活动。 3.展览: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人聚集在一起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交流物质、信息和文化的集体性活动。 4.节事活动: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可开发成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活动和特殊事件的总称。其形式主要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和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及各种文化体育事件。 5.规定性会议:指法定的必须按期召开的各种代表大会。年会通常是一年一次周期性的举行。 6.商务型会议:指公司和企业因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而召开的会议。一般层次较高,需求较高,消费标准较高,会期较短。 7.国际展:指在固定的地点,规定的日期和期限内举行的有若干个国内外参展商参与的展览会。(被公认为是开拓国外市场的最有效、成本效益最佳的方式) 8.会展行业管理:市政府会展主管部门及各类会展行业组织通过对会展业的总体规划和总量控制,制定出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标准,并以此为手段对各类会展企业进行宏观的、间接地管理。(通过会展行业管理,实现会展业社会、经济、就业等收益的政府目标,使会展业的发展处于政府可控制、可调整的范围内,使会展业与其他行业、会展业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保持良好的秩序和合理的比例关系) 9.会展危机:是指影响参展商、专业观众、媒体等利益主体对展览会的信心或扰乱展览会组织者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无限多样的形式不断发生。(会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总和) 10.会展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会展场所所举办的展览、会议、节事等一系列有组织的、群众性集会活动的组合。它包含时间、地点、组织者、群众性集会等要素。会展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型商品,有别于制造业产品和其他一般的服务型产品。 11.会展分销渠道:是指把会展产品从生产者(即组织商)手中销售给目标客户(及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个人或组织(即中间商)。同其他商品一样,会展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通常无法触及所有的目标客户市场,只有借助中间商的力量才会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 12.会展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会展企业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在分析客户需求和行为偏好的基础上积累和共享客户知识,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以此来培养客户对会展的忠诚度和实现展会与客户的合作共赢、共荣。(以客户为企业资产的管理过程,并且成功地使会展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会展概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理论分析题 1、会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展览、会展的形成的基础,更是会展组织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展览业脱离不了中世纪后的迈现代会展发展从中可见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通过解析你如何以理论来分析会展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办展方式等各个方面 答:会展的内容: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和预测、展览实务、会议组织和管理、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场景制作、会展设备管理、会展礼仪、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会展经济与实务、会展概述、会展文案、会展运营与管理、会展营销等。 功能: 会展的形式:1、实地展览会(传统会展)传统会展最简单,也最易被人所接受。具体包括开幕式、现场展览、闭幕式三部分组成。2、网络展览会。将传统的展览放置于网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展览行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用。3、展览会论坛。常见的有:产业高峰论坛、专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合作洽谈会。4、奖励旅游。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会而开展的旅游形式。 功能: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 办展方式: 2、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认识是人的思想,心理和组织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协调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人能尽其才,事能尽其人,人事相宜才可以实现会展组织的目标,那么如何能充分发挥人在会展中的作用,请你通过解析运用理论分析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阶段中来实现完成的会展组织目标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协调人下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进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工资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管理。人力:是指人的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带来收益的资本(投入少,产出多)。组织—分工、劳动分工,工作分工。组织人力—会展人力—策划:脑力劳动、心力(心理压力大)、体力劳动。 3、对于大部分展品,并不要求一定要运回来源地,而且有些展品,如食品等由于受保质期以及温度等条件的限制,运回无疑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展品最佳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就地出售,那么如何能经济合理的组织这些展品的流通同时也要按照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该有几种情况并说明理由 答:以最小的费用,按用户的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其中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而其主要过程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参展商所在地与会展活动所在地之间,对会展材料设备与会展物品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一整套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管理过程。(最少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参展商自行负责展品运输,参展商自选会展物流服务商,使用展馆方或会展举办方指定物流服务商,邮寄或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考虑一些重要因素:运费、运输时间、展品的安全性、到展的绝对及时性、信息反馈、运输手段的选择等。会展运输手段: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联合运输。 4、对会展主体来说,为什么要在我国会展业迅猛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同时认识到只有从众多的客户群中去确定有价值的目标客户,才能带动其他有关会展组织工作展开,具体而言,客户在会展活动中能体现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在哪几个方面会给人启发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 (1)

Part I Multiple Choice 1.. Zi Lu, Ran You and Gongxi Chi’ aspirations represent______, while Zeng Dian’s reflects______. A. personal ambition; selfishness B. lofty ideals; meaningless pursuit C. personal struggle; generous contribution 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rmony 4.How is the “energy”of “one-stroke character” achieved? A. By pressing the brush harder B. By writing th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troke. C. By writing the strokes at one go. D. By connecting the strokes in the interior. 5. How was Chinese calligraphy displayed by Lin Huaimin? A. By dance B. By script C. By music D. By brush 6.The winding path in the gardens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being ______. A. unrefined B. irresistible C. uninhibited D. reserved 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eking Opera through the saying “watching a play is watching famous actors?” A. The viewers go to the theatre to see the actors instead of the play. B. The famous actors are good-looking and perform well. C. The actors are good at all the four basic aspects of Peking Opera. 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play itself. 8. According to Sunzi, the strategy of the level in a war is to______. A.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B. frustrate the diplomacy of the enemy C. attack the army of the enemy D attack the city of the enemy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rrelevant to the pictographic symbo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Aspiration B. Imagination C. Creativity D. Allusion Part II True or False Answers ___According to Laozi’s philosophy of naturalness, man should not attempt to manipulate nature. ___( The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s to protect the lives and peace from wars. ___Guanyin or the Goddess of mercy, known also as the Bodhisatva, i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___ The names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not be understood literally. ___ 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music could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016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关于谁的传说?()1.0分 ?A、 稷 ?B、 偰 ?C、 尧 ?D、 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为主的政治集团。 1.0分 ?A、 朝廷宦官 ?B、 内朝外戚 ?C、

江南士大夫 ?D、 皇权继承者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 1.0分 ?A、 大一统 ?B、 君主制 ?C、 教化论 ?D、 成文法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大蒐礼是什么礼?()1.0分 ?A、 宾礼

?B、 祭礼 ?C、 家礼 ?D、 军礼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脯醢的意思是()。 1.0分 ?A、 饮酒的器皿 ?B、 饮酒的礼节 ?C、 祭祀的礼仪 ?D、 佐酒的菜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0分 ?A、 相同的语言 ?B、 相同的价值观念 ?C、 共同的生活理念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分封制是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是以()为标准。 1.0分 ?A、 战争关系 ?B、 宗族血缘关系 ?C、 功勋战绩 ?D、 权利分割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顾炎武《郡县论》提出的中心问题是()。 1.0分 ?A、 寓君主之意和封建之中 ?B、 寓王权之意于郡县之中 ?C、 寓郡县之意于封建之中 ?D、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先秦时期诞生的思想观念不包括()。1.0分 ?A、 大同观念 ?B、 天下观念 ?C、

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的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思潮 D.文化事象 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5.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 A.大兴水 B.大兴武功 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 6.司马迁的《史记》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国别史 D.典志史 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 8.“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 B.夏朝史实 C.商朝史实 D.西周史实 9.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高粱 B.整修田埂 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 11.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西南 12.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皇甫谧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14.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井田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15.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1207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选择题排序版

一.单选题 A: 38 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5 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史记》)。 C: 1 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A.外儒内法)。 9 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C.宋元时期)。 11 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C.南方亚文化圈)。 29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C.神仙家)。 2 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蜕变时代)。 8 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A.洪秀全)。 15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B.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2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B.人本思想)。 D: 3 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32 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董仲舒)。 24 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6 《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0 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A.人的作为)。 22 “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C.宋代)。 28 “道生一”语出(D.老子)。 F: 18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B.东汉末年)。 23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两汉之际)。 42 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的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A.居士)。 4 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D.严复)。 9 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B.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 25 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 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C.六大区系)。 17 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C.一万多年前)。 25 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41 “观风”的意思是指(B.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H: 1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B.林逋)。 7 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B.龙)。 37 “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A.百家争鸣)。 J: 8 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B.王权天授)。 22 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D.长勺氏)。 2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B.利)。 41 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C.宋儒)。 K: 35 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D.慧能)。 16 孔子释仁为(D.爱人)。 29 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C.困而不学)。 L: 14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秦)。 24 历史上有茶仙之称的是(A.唐代陆羽)。 12 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C.阴阳和合)。 4 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C.宋学兴起之时)。 31 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A.文天祥)。 43 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A.孔子)。 M: 34 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D.宋元)。 31 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D.宋元话本)。 10 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C.天下公利)。 N: 26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的何种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A.天理)。 Q: 10 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3 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D.法家思想)。 17 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闭关锁国)。 35 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A.1901年)。 39 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B.理藩院)。 R: 37 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B.魏晋玄学)。 37 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B.学而优则仕)。 40 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B.“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S: 2 “恕”的本意是指(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 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C.理)。 15 “四艺”之中,居首的是(B.琴)。 20 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D.书院)。 6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23 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C.明代)。 26 “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C.巫史文化的特色)。 32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C.乾隆年间)。 36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B.正义、正气)。 9 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A.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