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事《伊拉克战争,舆论之争》.

军事《伊拉克战争,舆论之争》.

从《钢铁侠》到人造器官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工科大类

摘要: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落下帷幕,其中的“新闻大战”更是引人瞩目。所谓伊拉克战争,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进行舆论较量。以时间为序,介绍纵贯伊拉克战争的媒体舆论。探讨美军采取的“嵌入式”的媒体管理形式以及战后美国在国际中的形象。研究伊拉克战争,为打赢信息时代的舆论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伊拉克战争;舆论;新闻媒体;软实力;美国形象;

中图法分类号:Q1文献标识码:A

The war in Iraq, the battle of public opinion

Li Meng 3120100858

Dep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concerning the war in Iraq has ended, "News Wars" is eye-catching. The so-called war in Iraq, a large part is during the contest of public opinion. According the time sequence, introduce running through the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of the Iraq war. Explore media management form taken by the U.S. military "embedded" and postwar America's im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ying the war in Iraq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winning the media war of the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 The war in Iraq; Opinion; Media; Soft Power; U.S. Image;

伊拉克战争是世界战争中的经典,而其中的舆论战争更是大放异彩。有关的新闻与报道从战前到战后几乎深入战争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参与的记者数量到信息传播的速度,每一“指标”几乎都达到了。如果说在以往的战争中,媒体只是影响了军队的心理。那么在伊拉克战争中,可以说媒体不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战争的决策上都已经深深影响了战争的局势。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舆论之争有助于我国打赢“信息时代”的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舆论战(Media Warfare)。

1 战争之路,谎言铺就

1.1伊拉克战争前的美国中东政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

到了如今,美国与中东的关系几乎是没人能言简意赅地说清楚的。因为这其中不仅涉及两个地区之间的根本利益,还事关不同政治团体的态度,不仅如此,那些无可预料的大事也有可能横插一脚,比如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如图1所示),可以说“9?11”甚至已经成为美国与中东关系的一个小的转折点。。

--------------------------------

收稿日期:2013-05-20;修返日期:

图1 “9?11”事件

由于中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美国中东战略的总目标一直是防止一个反美的或国家集团控制中东。不过,在“9·11”事件前,中东只是美国关注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其地位排在欧洲,亚太之后。“9·11”事件后,恐怖组织给了安逸的美国人当头一棒,他们迅速调整了全球战略,将打击恐怖主义(Counter-terrorism)作为第一

要务,与此相应,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改

造伊斯兰世界也成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据显赫位置的要务。美国的一些政治家还认为,要想有效地反恐,必须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改造(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为此,美国选中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突破口,不惜承受巨大的政治代价动用武力。

需要说明的是,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延续了前任克林顿政府“东遏两伊,西促和谈”政策。其提出的“邪恶国家”(如图2所示)与克林顿政府中的“无赖国家(Rogue States)①”是如出一辙的。但布什政府更为强硬,提出了武装改造政策。而在美国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中东的“邪恶国家”。很自然,伊拉克成为了美国首先动手的目标。

其次美国企图通过控制中东的石油以至于控制全球能源的生命线,保证并巩固其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

因此,美国决心推翻萨达姆政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希望通过推翻萨达姆政府来控制中东的石油,进而全面改造中东,并保证其“霸主”的地位。

图2 美国将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

1.2美国发动战争的“证据”

2003年3月20日,美国和英国不顾席卷全球的反战浪潮,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为此布什总统发表讲话宣称:“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保卫世界免遭严重危险。

布什政府对外界宣称的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以及因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

①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无赖国家”名单包括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利比亚、古巴、朝鲜和苏丹。反恐。而回顾这两条原因,似乎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2003年10月,前联合国监测,检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在伦敦表示,美国未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以证明美国有正当理由对伊拉克发抖动战争。2004年1月,美国前驻伊首席武器核查官戴维·凯就明确提出,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所有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而另一条“反恐”的理由则更为可笑。首先,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国美英联军没发现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任何联系,而且在伊战后,恐怖主义似乎在伊拉克更为猖獗。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成为全球攻击的对象。

1.3新闻策划打响伊拉克战争第一炮

为了顶住国际社会的抨击,加强军队的心理建设,巩固并不存在的“证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也悍然对其发动了舆论战。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指出的:“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美国对萨达姆政府的丑化,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或许伊拉克政府并不是美国描述的那么邪恶,可在当时的美国,布什政府要求伊拉克政府“必须”邪恶。在军事中,要进行一场战争,就要让民众“了解”它,使其丑陋到不进行军事打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而美国就利用了在9·11事件后美国人民对恐怖组织的极度厌恶顺利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借助舆论的势头,美国还在其新闻媒体上大肆渲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萨达姆政府“希特勒第二”的名号。布什总统的颇具煽动性的言论反腐的播放:“恐怖主义的袭击能够摧毁我们的建筑,但却动摇不了美国人民坚定的信念;恐怖主义能够破坏钢铁大厦,但却摧毁不了美国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下,美国人民义愤填膺,他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子女送上了随身火热的战场。

开战前不久,美国政府通过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发布许多条美伊军力对比的消息:伊拉克38.9万现役军人,其中包括8万左右的共和国卫队,4.4万~6万准军事安全部队,65万预备役官兵;美英联盟目前部署在海湾地区的部队已达30万人,其中美国部队已超过25万人,英国部队4.5万。借此打击伊拉克的军事心理以及彰显自己强大的实力(如表1所示)

对此,伊拉克也给予强烈的媒体回应。萨达姆

大儿子乌代称:“那些同我们作战的美国人的妻子和母亲将会泣血,而不仅仅是眼泪。他们不应该认为在伊拉克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伊拉克外面也不例外。”总之,伊拉克的媒体发出的强劲声音是“绝

不妥协,与美国血战到底。

至此,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而舆论战或许早已开始。

表1 共和国卫队与伊拉克军事对比

2世纪战争,舆论之争

2.1美英联军悍然发动战争,嵌入报道开始2003年10月30日,美国防部官员在新闻界的一次会议上,研究首次使用了“嵌入”(embedding)一词,即把记者固定安排在军队各级单元中随军全程报道。2003年2月28日,美国防部正式公布了长达13页的嵌入报道具体规定,通常被简称为“战地报道规则”(Ground Rules)。②最终,美国国防部批准671名记者在军队的不同领域参与随军采访。其中,仅美英两国的记者就占去7成。

嵌入报道与之前的战地报道相比,其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open)”。表面上,这种方式使得伊拉克战争“暴露”在人民眼前,而实际上,这正是美国控制言论的方式(如图3所示)。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记者成了美军的义务宣传员。记者尤其是感情丰富的人,每天与士兵们在一起共生死同患难,怎么不会大肆宣扬他们呢?例如一位名为John的记者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是牛仔。我还想活着回到华盛顿的家中看到我的孩子们。”他承认,他已经很难对美军的行动作任何的批评报道,“他们对我们是这么友善,我可以想象对他们的批评报道有多难。我想我大概不会这么做,他们是我的保护人”。

而且后期的记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怨声载道,指责美军中央司令部限制其自由使其不能靠近前方战场。他们感到自己像美军的传播器,可是又无能为力。

②伊拉克战争因此被称为"透明的战争"

看似深刻的嵌入式报道,其实是美军对媒体的高压控制。确实,记者随军也会造成许多麻烦,尤其是在军事机密这一块。但从美国的方面权衡利弊,或许嵌入式报道会是他们最有力的一种方式。

图3 传播机制的内部关系

2.2逐步推进的“新闻报道

2.2.1伊拉克战争初期

在此阶段,美英和伊拉克各自使出浑身解数要来打赢这场舆论战。

从美英的角度,他们的记者纷纷参与随军作战,为自己的国家“投笔从戎”地战斗着。媒体也在国内大肆鼓吹“反恐”与“倒萨”以激起人民愤懑的情绪。在“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的名义下,记者们靠着充满“爱国主义”报道蒙蔽了一批美国群众。例如,美军在巴士拉地区发现一堆深埋在底下的防毒面具,就在其报道中预言,说伊军必将使用生化武器。美国广播公司的一则报道这样写道:“伊拉克军方已经开始向驻扎巴士拉东南部的共和国卫队分发化学弹药。这些记者似乎都忘记了,他们自己的背包里就装着防毒面具。说到底,美国政府、军方、主流媒体在伊拉克战争初期,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双簧”。按美国新闻界后期在自我批判时所说的,这一阶段传媒扮演的是“拉拉队”(cheerleader)、“狂热协作者”(gung—ho)的角色,是将血腥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攻无不克的“电子游戏”。

在伊拉克的角度,政府则大肆推崇萨达姆并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保萨”运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官方媒体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电视台轮番播放爱国歌曲以及萨达姆讲话。有关战争的报道则几乎全是伊军在进行顽强抵抗及美军受审等消息当然,在战争中伊拉克也一直在争取国际的同情。他们呼吁联合国阻止美军入侵伊拉克,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美军的做法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总之,伊拉克在鼓励己方军队士气的同时也在博取全球的同情。

2.2.2伊拉克战争中后期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军伤亡人数逐步增加,记者活动范围扩大,负面报道与批评越来越多。总态势上,报道呈现好坏参半的状态。但有关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平民的报道却愈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的《儿童惨剧》一文,报道美

军遗留的集束炸弹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如图4所示)。文章先用现场感极强的手法,从躺在地板上濒死儿童的眼神写起,层层递进,直写到悲痛欲绝的亲属和人权组织的抗议,最后还不忘点上几个字:美国防部不愿多谈(said little)集束炸弹致伤平民事。

图4 伊拉克儿童绝望的眼神

到了战后,美国负面报道(negative reports)越来越多,对于美军的一些劣行,记者们并不客气,美军士兵从脑后射杀俘虏(《拉斯维加斯评论报》)、抢劫巴格达机场商店(《时代周刊》、《纽约邮报》)、不加警示地射击检查点附近的平民车辆(美国有线新闻网、《洛杉矶时报》)、突击行动中射杀误入现场的妇女(《华盛顿邮报》)、违反人权粗暴对待战俘(《新闻周刊》)、偷鸡摸狗(《芝加哥论坛报》)等,报道中都可以见到,其中很多是嵌入记者通过现场观察报道出来的。与此同时,关于美军的反战情绪的报道也更加突出。白宫与小布什政府陷入了舆论的泥潭(The mire of public opinion)中。这或许算得上是“惹了一身腥”。美国乃至世界民众的反战(如图5、6所示),更是使得美国政府更加艰难。

图5 伦敦爆发反对入侵伊拉克的示威活动

图6 五角大楼前示威

3伊拉克战争后“软实力”明显削弱的美国

2003年3月美国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时展示了美国的硬实力,但是,伊拉克战争削弱了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用国际机制的能力,美国的“软实力(soft power)”在这场战争中明显受损。

首先,美国的结盟体系受到重创。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与昔日相比已经一落千丈(suffer a disastrous decline):欧洲的民意调查对美国的评价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有四分之三的欧洲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尤其是对布什政府,欧洲人更是持批评态度。

其次,伊拉克战争引起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文化的怀疑。美国虐囚事件的普遍性也使美国“人权卫士”的形象大打折扣。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希尔琳(Shirin Ebadi)说:“美国曾被看成全世界人权的标准。但是当我看到阿布格莱布和伊拉克的画面时,我不禁问自己,美国文明究竟怎么了?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与反恐毫无关系),就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内的反战浪潮,五千多人的阵亡,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国家“软实力”的严重下降和其霸权主义的深入人心。

4结语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首先21世纪是信息世纪,新闻传播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就体现了这一点。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舆论影响军队以及国民乃至政府决策的时间比比皆是。所以,中国的发展,也要重视新闻媒体的力量。

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国政府从初期通过对媒体的全盘操控来“调控(regulate)”国民情绪,到逐步沦为众矢之的,新闻媒体显现出巨大的功用。

其次,发动一场战争,需要有充足的理由。美国后期遭受国际社会的抨击,就是因为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没有一条是成立的。从近几年中东局势可以看出,美国本可以采用非战争手段在中东达到它的诸多战略目标,但布什政府班底却选择了不恰当的战争方式,导致美国的实力受损,甚至可能将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国力的衰落。可以说,伊拉克战争惹得美国一身的腥味,也使得小布什成为美国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其实,无论一场战争的起始、经过与结局是怎样的,最终受苦的都是战士与普通民众。

战争,无论如何都是遭受抨击的;和平,才是人类应当寻求的最终彼岸。

参考文献:

[1] 唐宝才.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第49页

[2]安息颐.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政治[J].国际问题研究, 2003,3:第11页

[3]朱峰文,美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战争[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6332942.html,/080908/blog/item/dfd9be11

8c77907eca80c4eb.html,引用日期(2013-05-19)

[4]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194页

[5] 胡全良、贾建林.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第38页

[6] 李斯颐. 美国传媒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批评报道角度的考察[J]. 美国研究, 2005,19(2):第47页

[7] 胡雨. 浅析战时新闻管制的新方法:“嵌入式报道”[J]. 新闻界, 2007,6:第96页

[8] 熊光清.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削弱[J].学术探索, 2005,2:第95页

[9] Fraser Cameron. European Perceptions Of the U.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5, 3: P66

[10] 奈森?嘉戴尔斯、迈克?麦德沃.全球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之争:伊拉克战争后的美国形象[M].何明智.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第12页.

[11] 杨鸿玺. 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时局发展——对当前中东形势的几点思考[J]. 西亚非洲, 2005,2:第5页

作者简介:

李蒙(1994.7),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高中,大学本科,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