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摘要:我很喜欢古筝,王昌元老师的战台风让我印象最深刻。特别是看老师演奏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这篇论文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筝以及战台风理解。

关键词:战台风古筝诗词王昌元

我很喜欢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学习如何弹奏,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心情烦躁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我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充满好奇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所以当我看到“民族器乐鉴赏”这门课时,我就选了这门课做公共选修课。上这门课,不仅上课可以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还可以学习有关的民族器乐及知识,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喜欢古筝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堪称“国魂”。在民族乐器中,以古筝最受关注、最为普及,雅俗共赏。

第二,我觉得弹奏古筝的人会很有气质,我自己没能去学,是一个遗憾,或许以后我自己工作经济允许了,我能弥补这个遗憾吧。第三,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我自己也难免,但我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一下的时候,我就会听古筝曲(因为我喜欢很多首,所以用古筝曲概括地说)。第四,听古筝曲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有余音

绕梁之感。第五,我对古代的历史很感兴趣(当然,我还是喜欢现代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古代宫廷剧的播出,可以既不枯燥又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看到美女弹着古筝时,我觉得在美女前还可以加上“气质”二字。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喜欢的古筝吧

古筝又名"秦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送上一首描写古筝的诗词:摘于[紫竹雅韵]

托千金,沉音震空寂,

挑轻铉,清朗存美玉,

剔嘈杂,铿锵摧逸豫,

勾往事,伊人还相忆?

劈山郎,源心难圆迹,

打风尘,红颜无知己,

摘醉花,粉黛去征衣,

抹峨冠,绝音唱晚溪

(注:托,挑,剔,勾,劈,打,摘,抹,为古筝指法)

我国著名的古筝十大名曲分别是《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听过了很多遍这十首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台风》。那下面就说说我对《战台风》的一些感受吧。《战台风》这个题目的来源: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

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中的“扫摇四点”、“扫弦双食点”、“装饰密摇”、

“扣摇”、“柱外刮奏”等,都是以前古筝曲目中所没有的,实属一种弹奏技巧上的创新。此曲给古筝园地增添了一枝不可多得的芬芳花朵。《战台风》自从1965年问世以来,深受古筝弹奏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战台风》(对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在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懂音乐不懂音乐都好,这个都不关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用心地去听,去欣赏,去享受。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没有急躁不安的心,不要带着这些。试着放下所有的这些,放下自己的包袱,真真正正地,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心,去慢慢地聆听着,欣赏着,享受着,你会发觉,原来音乐真的很美的,原来音乐真的很写意。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大 众 文 艺大 22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 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 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 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 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海青>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 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 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 笔者从事古筝学习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兰庆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830000) 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⑶〔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 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 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 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 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 ⑽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 作者简介 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理论研究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年第$ !"!%"#&期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和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有在演奏中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大板曲为主体的山东筝派,有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有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的!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还有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 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古筝艺术的继承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纵观我国各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古筝艺术也不例外+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时代的产物+古筝艺术和整个音乐艺术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人们常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一样"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通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回音壁%+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盛 霞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盛 霞!&+,-#"#女#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艺术系音乐教师$ 摘要$作为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筝"素以古朴$典雅$端庄$传情而赢得人们的称誉%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不 乏对筝的赞美"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历史$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古筝艺术(传统(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 $%!**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摘要:我很喜欢古筝,王昌元老师的战台风让我印象最深刻。特别是看老师演奏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这篇论文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筝以及战台风理解。 关键词:战台风古筝诗词王昌元 我很喜欢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学习如何弹奏,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心情烦躁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我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充满好奇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所以当我看到“民族器乐鉴赏”这门课时,我就选了这门课做公共选修课。上这门课,不仅上课可以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还可以学习有关的民族器乐及知识,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喜欢古筝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堪称“国魂”。在民族乐器中,以古筝最受关注、最为普及,雅俗共赏。 第二,我觉得弹奏古筝的人会很有气质,我自己没能去学,是一个遗憾,或许以后我自己工作经济允许了,我能弥补这个遗憾吧。第三,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我自己也难免,但我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一下的时候,我就会听古筝曲(因为我喜欢很多首,所以用古筝曲概括地说)。第四,听古筝曲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有余音

绕梁之感。第五,我对古代的历史很感兴趣(当然,我还是喜欢现代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古代宫廷剧的播出,可以既不枯燥又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看到美女弹着古筝时,我觉得在美女前还可以加上“气质”二字。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喜欢的古筝吧 古筝又名"秦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送上一首描写古筝的诗词:摘于[紫竹雅韵] 托千金,沉音震空寂, 挑轻铉,清朗存美玉,

古筝摇指浅谈

古筝摇指浅谈 摇指——使用大指或食指连续地向里、向外快速弹弦,以达到音色连贯的一种古筝演奏技法。近年来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乐曲表现力的要求,摇指这一指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并派生出以摇指为基础的多种演奏形式如八度摇、双指摇、扫摇、扣摇、多指扫摇等。 下面对几种摇指的技法及弹奏要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拇指摇 拇指摇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摇指,是用大指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托和劈拨弦。拇指摇也根据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演奏要求及不同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四种: 1、支腕摇——食指轻捏大指,手掌根部轻压在前岳山下的筝头处作为支点,以手腕为轴心带动手指,手型不要攥得太紧也不要张的太开,需保持放松自然,可以用食指捏大指的力度来调节摇指音量的大小,这种摇指适合初学摇指的同学。 2、扎桩摇——与压腕摇的基本要领一致,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以整个手腕作为支点而是用小指作为支架放在所要弹奏琴弦的前梁底部。弹奏时需要注意放低手腕,在初期练习中拇指劈时,需打在下面一根琴弦上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托指时稍加一些力但无需靠弦,如托时也靠弦的话会影响指法的灵活性。 3、悬腕摇——在前面两种摇指的基础上将指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悬腕摇不需要任何支架,完全靠手腕的控制和力量来完成摇指,这种摇指摆脱了扎桩的局限,可以完成自前岳山到码子之间任何地方音色的要求,如游摇等。

4、快速托劈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在弹奏时不需食指挨着大指,所有手指都是完全放松的,保持弹奏时的自然放松手型。这种摇法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时候一般采用扎桩(扎桩通常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可不用扎桩。快速托劈摇法在拇指摇中是比较难的一种,前三种拇指摇主要是用手腕的力量完成,而这种摇是通过拇指关节的力量,如要弹奏得流畅自如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 拇指摇在练习时,可分阶段练习,如开始在每根弦上摇四个音再逐步增加至八个音、十六个音直至可以连续、均匀、快速地弹奏摇指(除快速托劈摇外,一般拇指摇以劈开头)。弹奏时指甲触弦的角度、深浅及是否正确发力都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食指摇 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弹奏时要求大指轻捏在食指义甲底部第一关节处,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保持自然放松,弹奏时无需小指或食指扎桩。可用手掌根部轻轻搭在前岳山外的筝头上,也可采用悬腕摇的方法,使力量通过大臂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较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食指摇同拇指摇一样多用在旋律及长音的演奏上。 双指摇 大指和食指用劈抹和托挑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双指摇一般采用悬腕摇法,大指与食指保持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弦位置上,手指关节自然弯曲保持不动,其余三指自然放松,弹奏时靠手腕的力量带动。双指摇也可以用大指和中指来完成,将食指

古筝常识

古筝常识-历史篇 古筝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呢?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源于我国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的钢琴”。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目前全国学习古筝的筝童已达到五百万人,古筝已经成为超过钢琴的又一个热门乐器。 古筝是什么时候产生出现的? 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公元前237年,秦皇下令驱除异邦客卿,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谏逐客书》中曰:“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为敲打着陶器,弹奏着筝,跳着舞来为歌者伴舞,使人赏心悦目是地道的秦国音乐。(虽然这音乐形式是国外传入的,但也被秦皇所吸收,故李斯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据此,在秦国(今陕西、甘肃)建立和文献记载之前,筝已流传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因筝最早在秦地流行,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 现存最早的筝实物是在哪里发现的? 1979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两件筝。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厘米、宽17.5厘米,尾宽15.5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我国已知古筝的最早实物。

为什么筝被称为“仁智之器”?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西晋傅玄在《筝赋》中对筝的评价:“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似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傅玄高度称赞了我国的原创杰作,这是天人和一的思想在筝上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民众普遍求学的理念之一。筝在历代流传中有多少别称雅号? 古筝除有起源地秦筝名称之外,它的别称雅号甚多。以演奏技法而言的掐筝、弹筝;以放置形态命名的横筝、卧筝;以形制大小为号的长离、鸿筝;以局部质料而论的簧篥、雕桐;以饰物缀名的玉筝、钿筝、银筝、锦筝、云和筝、玳瑁筝;以音色和表现力起名的鸣筝、清筝和哀筝,此外还有随弹者性情而呼出的故筝、宝筝、素筝、掬筝、绿云垂和仁智之器等。 古筝的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古筝常识-筝码篇 古筝筝码在古筝弹奏中起着什么作用? 古筝的筝码在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琴弦拨动必须通过筝码传导方可带动面板震动,引起共鸣箱共鸣。另一方面,筝码在起着支撑琴弦的作用,所谓功夫在左手,左手演奏中的“吟、揉、按、滑、颤”,必须以筝码的绝对稳定为前提。 因此筝码的纹理在选材下料中非常有讲究,以纹理全部垂直向下为最佳,牛骨的开槽必须

古筝音乐欣赏

古筝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炼、意境深邃的筝曲。题目取自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标题给人以意象之美,气质之美,情韵之美。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的衣服,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面。 结构之美。乐曲分三个部分,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意境之美。欣赏《渔舟唱晚》会令你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图多美啊!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湖岸的柳枝、花草……看!满载丰收渔迎着夕阳和晚霞缓缓而归。乐曲越来越欢快,仿佛归舟越来越近。渔民们归来了,多么欢乐啊!听!渔歌飞扬多么喜悦啊!乐曲的速度更快了,情绪更活泼了!渔舟近了,更近了。明月当空,辉洒湖面,此时,静静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 《云水禅心》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古筝摇指技巧

古筝摇指技巧 古筝摇指技巧:古筝摇指要领1、手腕摇动。 摇指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手腕,由手腕的摇动,带动大指假甲在琴弦上不断托劈,从而进行摇指。 摇指的手腕动作跟日常人们道别时摆手的手部动作相似。 注意,摇指的时候,切忌大臂和小臂僵硬,很多初学者包括我的学生,在摇指的时候都会犯一个毛病:不自觉地从肩膀开始用力,导致大臂和小臂僵硬,从而在导致手腕摇动不灵活,结果摇指的声音断断续续,不能持续下来。 别忘了,摇指除了音色上的需要以外,它的绝大部分作用在于使古筝乐音的持续!2、食指轻轻捏着大指假甲的根部,进行摇弦。 这个是基本的要点,但是不少初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连续的托劈不中断,而忽略了这一点。 对于摇指这种技法,需要相对固定大指假甲的位置,光靠那指尖上几圈的胶布,是不够的,为了达到完美的音色,食指需轻轻捏住大指假甲的根部,从而将大指假甲调整成与琴弦呈180°(也就是指甲与琴弦平行),只有这个角度是摇指时产生杂音最小的角度。 3、手腕摇动的幅度不要太大。 虽说摇指是持续古筝乐音的主要指法,但是别忘了,古筝始终是弹拨类乐器,即使是摇指,它也是由无数个短音快速、无间断组成的,为了达到这个“快速和“无间断的效果,我们要减少指甲行走的距离。

一句话概括:托和劈刚刚拨响琴弦的同时,马上往回拨弦,保持指甲行走的距离与琴弦的粗细差不多。 一个词概括:过弦即返。 第三点可能有些比较难理解,这点是在积累了一些摇指技法之后,精益求精的做法,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都见过摆钟吧,摆针不断地晃来晃去,在摆针移动到中间时,摆钟发出一声声音,大家试着想想,如果想要发出的声音速度再快一些,怎么办?对了,让摆针围绕着中间摆动的幅度小一些。 这一点的原理跟摇指是一致的。 摇指的基本要素就是这些,有时根据不同乐曲,处理上会有些不同的要求,那时候就“具体问题,具体方式了。 遥指是古筝弹奏技巧里比较难的一种,在大指摇这种演奏技巧相继成熟之后,同时也相继出现了食指摇,双指摇,三指摇,游摇,左手摇等多种多样的技巧。 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后,遥指这个技巧也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类别,比如向北方山东筝派一般采用大指摇,并且是刚劲有力的。 河南筝派也是经常采用大指,但旋律感与山东筝派相反,比较悠长明朗。 南方的浙江筝派遥指风格含蓄淡雅。 潮州和浙江筝派也是经常采用大指摇。 个个筝派的遥指风格都是略有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也反映出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doc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民间特色美育功能 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近十余年来。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 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命题。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 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

古筝的勾搭与摇指

1.拇指与中指八度应合谓之大勾搭,与食指八度之内应合谓之“小勾搭”。 2.“大勾搭”分为“夹弹”与“提弹”二种,夹弹拇指与中指伸直成A字形,撮

一音都有一定时值的摇指,它可能只有托劈二声,也可能是一大段连续摇指。“长摇”基本上每一声是不计时值的,连续托劈当成一个长音,这个长音可以持续数拍,也可能还不到四分一拍,实际上只有三两声,当然长摇也可以摇出整段旋律。许多人摇单一长音效果跟录音带一样好,摇旋律就无法流畅,多半因为没练好“短摇”的关系,“短摇”应该要多下功夫才对。 7.就弹法和用法而言,“摇指”可以分为“传统摇”和“现代摇”指二种。传统摇指值得提出的有河南摇指和山东摇指二种。河南摇指的手形和要领与夹弹相同,河南派的重头摇、游摇、重摇、走吟等有空再讨论,这里说的重点是这种摇指以拇指大关节作为轴心,拇指伸直,以拇指大肌用力,从弦的左上方向右下方压下,经过目标弦发音后靠于下一弦,利用下一弦的反弹力向左上方反方向拨弦,来回为之,来回要大致在同一曲线上,不要划圆圈。记得弦是不会卡手的,是手卡弦,手指保持一定的弹性,小声时指头放得很松,拇指大肌发出的力量则不能太弱,保持速度和劲度,愈大声指头是愈紧的。这种摇法除了适用于河南山东等筝曲外,用于一般短摇,与勾搭可以灵活配合,比现代摇指还管用。这种摇指通常是先托后劈。 8.这里特别提出拨弦时杂音的问题,主要两个因素,第一是指甲没有正面触弦,这跟手指的角度位置没有必然关系,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入弦出弦,指甲都要平贴在弦上,不能说指甲的左边或右边先碰到弦。其实关键也不在入弦一刹,而是在出弦发音的一刹。上面说过如果手指的劲力够,而且指头放松有弹性,即使入弦时指甲没有完全正面,触弦后也会自动变成正面,出弦后马上自动弹回原来的角度。第二因素是触弦时间的长短,手指有爆发力,触弦一瞬间便完成,杂音自然会减到最低。其他可能因素也很多,特别是指甲的形状,指甲太厚,音沉闷,答答的触弦声难免,指甲太锐利,嗤嗤的刮弦声也容易跑出来。 9.山东摇指颇有理论上的价值,数十年以前,山东许多地方往往以拇指动作去评断一个人筝艺的高低。山东摇指最大的特色是用拇指第一关节作为主轴,第二第三关节反而变成辅助,甚至根本不动,手腕基本上没用上,可以借用手臂的动作增加力量,但快速短摇时要完全使用第一关节的力量。把拇指想像是一个人的上半身,腰不要动,点头看看,要稍为驼背,即第二关节稍向内弯,千万不能往外弯,否则整只手的动作就死了。很多人可能马上疑惑,拇指第一关节似乎不甚灵光,而且很快就累,能摇指吗?相信我,假以练习,这是可以克服的。这种摇指灵活有力,声音结实,杂音少,用于快速短摇,如珠落玉盘,粒粒清楚,甚至可以取代小勾搭,像“353212352”这样的音形也可以轻易快速弹出,用于内外双音,铿锵有力,与内外刮奏配合更是天衣无缝。拇指可以独立动作,也可以像现代摇指一样,以食指相傍。山东摇法通常是先劈后托。这种摇指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长摇,而且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即使在山东,坚持这种弹法的人已愈来愈少,这是有些可惜的。我练得还不算理想,感觉即使不用,对小勾搭和历音的换指动作也大有帮助。

挑选古筝常识

挑选古筝主要是从制作材料、工艺和乐器音色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古筝的制作材料是非常讲究的,其木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琴板的弹性和传声性能。做筝的面板,要求用一些纹理细密均匀、无节、无痕、无斜纹的梧桐木;而琴的镶板则要用一些硬度较大,木质坚实的木料。古筝的音色要求是:高音区明亮、清脆、中音区圆润、柔美,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长。 具体的详见以下三点: 一、用料 (1)面板 面板是影响古筝音色的重要因素,筝多数用泡桐木制作面板。桐木一般呈白色或浅黄色,质地韧、软,用指甲在面板上轻轻一划可见指甲痕(这也是面板需要特别小心保护的原因)。面板多用整块木板,也有少数一些厂家为了兼顾高低音的平衡,采用几块拼接的。面板最好不要有节眼,且以年轮间隔宽、条纹明显、呈线状或粒状者为佳。如果是拼接板,还要看接缝是否紧密平整。不同的厂家对面板的表面处理也各不相同,有些保留木板的原色,有些则刷上清漆。 (2)边板 边板分侧边板和头尾边板。边板的鉴别,主要是看侧边板。侧边板的软硬,直接关系到上弦后筝体的平整和音高的稳定。硬木抗变形水平高,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小,所以,侧边板一般采用质地密致的红木、楸木等木料。一般普及型筝则采用较硬的杂木。 (3)底板 底板对音色、音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桐板为最佳,白松木板次之,合板最差。可从释音孔边缘实行鉴别。 (4)音梁 音梁又叫“岳山”,分前梁和后梁(S形),以红木制成的最好。前梁镶嵌有一条弦枕,尼龙缠弦的筝,弦枕用骨制成的最好,钢丝弦筝以铜制的为好。现在多为竹制。 (5)筝码 筝码料现在多以红木制作。筝码的鉴别,除了从脚部实行察看外,还可掂量它的重量。如果感觉轻飘,则用料可疑。另外,还要看码脚是否跟面板吻合,高度的变化是否均匀(高度从低音向高音递减)。筝码顶部镶嵌的材料,以骨制的最佳,现代筝多以硬塑制成。 (6)筝弦 筝弦在前岳山上排列的间隔要基本一致;逐条弹一弹,听听音色。一架筝中往往有一两条弦音色暗淡,感觉发音不脆、共振差(多数在低音区),如果这样的弦太多,那就换一架。

民族乐器欣赏论文

2012-12-16 摘要: 经过上这门课程,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

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古筝的认识。 关键词:欣赏、筝、 一、筝的概述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古筝因其发音宏亮 ,音质纯净 ,音色丰富而优美 ,技艺性很强 ,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古筝图 二、筝的结构 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筝的弦也有很多种,最早以二十五弦为最多,唐宋时候又十三弦,后来又有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现在以二十一弦作为常用的规格。 三、筝的演奏形式 筝的演奏的形式有很多样,而且筝常用的演奏方式是独奏、重奏和乐器合奏。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独奏筝和乐器合奏。我最喜欢的古筝曲就是《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当然《渔舟唱晚》也是很好的,《渔舟唱晚》是古筝和高胡二重奏。 四、筝的流派 筝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古筝的流派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是六派流,有人说是八派流,还有人说是九派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五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 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民间特色美育功能 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近十余年来。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 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命题。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 在筝乐中,“充实”的美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气势”。筝弦长则音量足,筝弦设柱,多弹散音,其弦音明亮厚实。弹筝用义甲,与筝弦接触准确,弦音灵活,为筝乐之“气势”奠定了良好的技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内容提要; 1、介绍古筝的起源及流派。 2、分另U从古筝的音质、音色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了解筝乐艺术特性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筝流派艺术手法民族风格 参考书籍:《中国古筝教程》 《古筝艺术与名曲》 《中国古筝》 《中国筝曲》 《中国乐史略》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据说这件优雅的乐器竟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蒙恬发明的。但这一说未必可信,但筝出自秦国却是可信的。筝也叫秦筝,相传筝的前身是瑟,其变化都来自一个关于“筝”的故事。“秦人鼓瑟,兄弟二人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筝的起名,其声来自“争”字。此说给筝的发明披上了一些诗意的想象。关于筝的此身,除了“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之外,还有“京房造筝”、“后夔造筝”、“西方传筝”等数家说法。其中每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还有文献作证。我认为要想最终结合古筝的起源下一个科学的结论,还有得于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才能下最后的定论。 从大易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代,古筝已经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已开始传至高丽、日本等国。到了唐代,古筝艺术达至极盛。当时的文人墨客从听筝的演出而得灵感写下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十分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古筝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里不妨引用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作,值得玩味。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功。甲鸣银砾,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日,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情相似。胡琴调不同。慢弹迥断雁,急奏转飞篷。霜巩锵还委,冰泉烟复通。珠联千拍碎。倚丽精神定,矜能意太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从这道诗中,古筝乐曲的优美与古筝技艺的精妙与丰富似乎可见一斑。 谈到古筝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筝艺也越来越趋于完美和丰富。并且从宫廷进入民间,跟地方性的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其中南方的筝艺和北方的筝艺就是气质、精神和演技手法上迥然不同的两大派别。当然,就南北两大派别之中我们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区分。这是我将简法地描述一下在我国有影响的几大古筝流派。 山东筝又称“鲁筝”,传统的山东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主要由山琴工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演奏时又多用套曲联奏。风格刚柔并蓄,贯穿全曲。尤其是发展了双手弹筝技巧和多声部的音乐手法,丰富和提高了筝的表现力,山东筝以刚劲内在的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而盛名。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日》、《莺啭黄鹂》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