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考纲解读

2012考纲解读

2012高考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1、了解:天体系统及层次。

天体是运动的,天体之间由于万有引力而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互不包含,最高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宇宙)

2、了解: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①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②太阳系的概况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①都自转 (不是都自西向东自转) ②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且轨道近似圆 ③均有一定的体积、质量、密度 ④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4、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叫太阳辐射。其中约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太阳波长范围0.15~4微米, 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常数为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5、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6、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

①影响气候: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有关。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农业生产。

②影响电离层:太阳辐射通过扰动电离层来影响无线电通讯。

③影响地球磁场:带电粒子流生产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磁暴”现象。 ④产生极光:高能粒子与大气摩擦(高纬度地区)

d 7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转:赤道平面

9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产生偏移:在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如北半球向东流的水向右偏(即向南岸偏),向北流的水向右偏(即向东偏)。

③产生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刻也不同(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某地东边相差经度15°处的地方时比该地地方时早1小时)。公式:T 某=T 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10、综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直射点向北移,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正午太阳高度

角达最大值,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之后,直射点向南移,秋分日,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北半球夏至日时,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南向北,昼增长,夜变短,但赤道之南昼短夜长,之北昼长夜短;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北向南,昼增长(),夜变短,赤道之北昼短夜长,之南昼长夜短,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相等;

③四季的形成:春季(3、4、5,此时南半球为秋季)、夏季(6、7、8)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天最长的季节,秋季(9、10、11) 冬季(12、1、2月,此时南半球为夏季);

(1)四季更替的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2)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④地球所获太阳能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形成五带;热带(23.5°N ~23.5°S 之间)、北温带(23.5°N ~66.5°N 之间)、北寒带(66.5°N ~90°N 之间)。

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约17千米厚,海拔越高则越厚,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厚

地幔: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主要含铁、镁,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及地壳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内核为固态

1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气压降低,2000千米~3000千米处为大气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氷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生物圈:在约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3、了解: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如(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在非金属矿中,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

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天然为气态矿,石油、天然汞为液态矿。 14、了解: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按成因分类:①岩浆岩(也叫火成岩)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喷出岩)、花岗岩(侵入岩) ②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

15、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岩浆→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三类→岩浆) 16、简单: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能量源泉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其次是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产生的热能 表现:地震、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壳运动(褶皱、断裂、断层)、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②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风力(流水、冰川)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17、简单: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落基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

安第斯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阿尔卑斯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或彼此分离(红海、东非大裂谷)。

③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

18、简单: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①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谷原因: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下弯曲,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 ③向斜成岭原因: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成山岭。

④背斜成山原因:背斜是由于内力作用使用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 ⑤地垒常形成山地,如: 华山 、 庐山 、泰山 、峨眉山等。

⑥地堑常形成谷地,如 渭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⑦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往往形成沟谷、河流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建地下隧道难度较小,工程造价较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更为安全 19、简单: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流水侵蚀作用:沟谷、溶洞、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堆积作用: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②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

20、简单: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国家有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禁止开垦,一般来说坡度小于25°的梯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22、简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

相对不易被散射。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

温低。

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选择性散射)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无选择性散射)

D.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23、综合: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又将所吸收的能量中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阻碍地面热量的散失。大气的这种作用就是大气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就是影响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

24、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从低纬到高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增长,导致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到高纬递减。同样的下垫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地面辐射也就强

②下垫面因素: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其地面辐射也不同。

③其它因素: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日照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就强。

25、简单: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由于冷、热不均,导致大气因热而上升,因冷而下沉,产生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冷高压流向热低压,

促使大气产生环流运动。这就是热力环流原理。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

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

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26、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冷热

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且垂直于等压线,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一般,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高空的风几乎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当风匀速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达到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7、简单: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由于冷、热不均及地球自转运动,导致地球上出现大气的三圈环流(高纬、低纬环流为热力环流,中纬环流为动力环流)。三圈环流在近地面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纬度0°、30°、90°处分别赤道低、副热带高、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40°~60°之间是中纬西风带(也叫盛行西风)

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28、简单: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干扰了所在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海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上低压

29、了解: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①水平方向大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叫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叫暖气团。在单一气团影响下,天气较好,晴朗。 ②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形成冷锋,冷锋锋后降水。 ③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运动,形成暖锋,暖锋锋前降水。

暖锋过境时,产生云、雨等天气,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转晴 ④长江流域6、7月份的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 1月

单一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降水区云层加厚,出现连续性降雨,

30、综合: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①冷锋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明朗。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多由冷锋所致。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天气,也是冷锋形成的。

②暖锋过境时,产生云、雨等天气,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转晴

③气旋(也叫低压系统):大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辐合后旋转上升,易成云致雨。受气旋影响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台风中心风力很小)。

④反气旋(也叫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然后向四周旋转扩散。不易成云致雨,在其控制下,常出现晴朗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份的伏旱天气就是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而形成的

⑤锋面气旋:多出现在中纬地区,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

3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由于太阳辐射,重力影响,水在空间移动,形成环流运动,伴随着热量的收支、相态的转化。

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海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大海。这在过程中,目前人类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

32、简单: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在海陆之间输送热量与水,影响气候,促使地表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33、简单: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洋流是指海洋表层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常年的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一般海水由低纬向高纬流)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一般海水由高纬向低纬流)是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环流东边是寒流,环流西边是暖流。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没有这种环流;环流东边是暖流,环流西边是寒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暖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夏季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

34、综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重要意义; ②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有重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③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往往是世界著名渔场; ④对航海有重要影响,顺洋流航行快;

⑤洋流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也使污染范围扩大。

35、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岩石、地貌、海洋、人七大要素。 36、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7、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①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利用某种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某地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资源。

破坏某种资源,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的破坏。因此,在开发某种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对其它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使负面影响保持在人类与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②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因此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③对某种资源的利用量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通过对某地资源进行系列开发或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来获得更大的

经济效益。

38、简单: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自然带大体上呈沿纬线方向延伸,沿纬度方向更替的带状。大西洋东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荒漠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亚洲东部: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中纬地区比较明显。亚欧大陆上,从伦敦向东,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英国到我国华北地区)

③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与水分的组合。划分的主导标志为植被与土壤。某山的山麓自然带(即垂直自然带基带)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即山地垂直带是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热带季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性针叶林带→亚高山寒性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冰雪带。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阳坡比阴坡高,背风坡比迎风坡高。

④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气候、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等影响下的分异规律。

39、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②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半

湿润区,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半湿润、

半干旱区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区。

40、综合:地形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

的影响

①在聚落发展的过程,地形因素作用尤为突出。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沿河或沿海分布,高原上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团块状)、棋盘式格局,

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沿河、沿交通线路分布,呈带状。

②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尤为深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分布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在人口稠密的平原上,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或开凿隧道;平原交通线路造价低,山区的要高得多。

交通线路要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尽量少占耕地,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要迂回前进。如呈“之”字形。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的首要因素。

4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亚洲和非洲的干旱频率都有所增加

③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改变。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到2100年,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环境而灭绝。

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以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减少、人类排放的温室气候增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

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低地、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气象灾害增多、扩大某些疫病(如史前病毒)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

42、了解:自然资源概念与分类

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土矿生气水。

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再生资源(如土地、生物、气候、水)和非再生资源(如矿)。多数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才可再生,利用不当时,再生周期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的。

43、简单: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进步,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如能源,18世纪中期以前,煤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属于“木柴时代”;始于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的煤的开发,到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煤炭时代”;随着内燃机的问世,促进石油的开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的优势地位被石油、天然气所取代,进入“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多样化利用阶段。

②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农业社会:人类生存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制约,在部分自然条件优越(如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的地方,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工业社会: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44、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①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②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在我国,洪涝和干旱是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大的气象灾害。其次地震是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地貌灾害。

45、简单: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主要原因: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多暴雨(锋面导致的5、6月份的华南暴雨,7、8月份的北方暴雨。8、9月份的东南沿海台风雨)。

其次,②河流流域面积广,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河湖的蓄洪泄洪能力下降。④围湖造田,低洼地过度开发等,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46、理解: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属于机械增长。自然增长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自然增长的因素:①生物学规律②经济发达程度③文化教育水平④医疗卫生条件

⑤妇女就业状况⑥婚姻生育观⑦风俗习惯⑧战争⑨自然灾害⑩人口政策

经文医业婚,宗战风灾人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7、简单: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①“高-高-低”模式:原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弱,食物匮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以采集、狩猎为生)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适应

分布: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各地区及现在的热带原始森林等落后民族分布地区

②“高-低-高”模式:原因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食物条件、医疗卫生条件、人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分布:20世纪初以前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快

③“低-低-低”模式: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分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或比较发达的地区。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问题表现:人口过度增长,人口总量大——带来劳动力过剩,教育和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不稳定。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老年型)人口问题表现: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慢——带来青壮劳动力不足,兵源缺乏,给社会和家庭负担过重。因此,鼓励生育,完善养老体系,接纳外国移民。

48、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①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②分类: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按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其中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③世界人口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迁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49、简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常引起人口迁移,尤其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的平原地区或河谷地带。

环境恶化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②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一般,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迁移越频繁。经济发达区的就业发展机会多、收入高、医疗卫生条件好,教育水平高,休闲娱乐条件好,故迁入率较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项目的建设,区域大规模的开发,会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方向。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的发展。

③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50、理解: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①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在静态的条件下,即人们生活水平不再提高甚至适度下降,环境不恶化的情况下的人口容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环境或生活发生较大的改变)、相对性(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警戒性(实际人口规模要低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③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51、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域文化指一定地域内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中华文化、藏族文化、日本大和文化、印度文化在风俗习惯、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①外国文化: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②中国文化:早婚早育→晚、多育子女→只育、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扩大,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大为提高。

52、简单: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城市与外部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水文、气候等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区的绿洲,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河港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变化而改变。临近资源、港口、边境、交通枢纽有利城市的形成。

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国家政策、外交、军事、科技教育等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④城市区位选择:

◆尽量避开地震频繁且危害严重的地区,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及断裂活动带

◆码头河流凹岸处,◆要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势低洼地要建设排水措施,◆居住区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河流上游。◆城市周围最好有大面积的水面,有利于调节气候,改善景观和大气质量。

⑤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人口密集处多城镇,并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沿河沿海沿湖城镇比较多,在河流交汇处、入海口常形成较大的城市。◆交通枢纽处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也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53、综合: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城市用地通常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水面、休憩用地、绿化地带等

54、综合:城市功能分区

①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高级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即位置相反)、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口路口处)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

分布)

②中心商务区(CBD):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便捷。主要功能为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55、了解:中心地理论

①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采用六边形图形对一定区域内的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②一个地区的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③城镇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运输因素影响。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④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包含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①城市化: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②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城市化的意义:◆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使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57、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58、了解: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现象(逆城市化原因:城市中心衰落,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昂贵,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优美,城乡交通便利。)

发展中国家城市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英国已达到90%。但现在城市化速度较慢,许多国家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如拉美的“虚假城市化”,亚洲的“滞后城市化”。

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因此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发展中国家长期政治上不独立,经济发展不快,城市化水平不高,20世纪中期以来, 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59、简单: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使原有的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生产很大的变化,◆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市水系水质恶化,◆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等。

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城市功能分区,◆改变居民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60、简单:城市环境问题

①主要城市环境问题: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②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等。 61、综合: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科技技术因素、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①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②热量是农作物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的种类、 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③土地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壤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 其生产力也不同。 ④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 的决定性因素 ⑤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地方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科技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各种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粮食作物、种植水稻对劳动力的需求>种植小麦。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区域经济一体和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推进,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影响越来越大。 ②交通运输: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③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进行农业区位合理选择的两种尺度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然后根据等高线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再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和选择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

产成本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

卉、乳牛、蔬菜等。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花卉、

蔬菜较高,棉粮较低。

③农作物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分布在接近河流、

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蔬菜需要保鲜,应分布在靠

近城市及交通便捷的地方。

62、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①水稻种植业特点: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一大一小,

一高三低)。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热带雨林区。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②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如美国的小麦玉米带、中国东北的三江平原。 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优势主要有: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夏季潮湿);②便利交通运输(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科技

63

工业三大区位因素:运输、土地、集聚。

①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②土地: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是仅次于运输的工业区位因素。

◆只有空间联系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有生产协作关系的产业集聚,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工业生产的可移动性和灵活性增加,企业选址越来越趋向于集聚。

④按主导因素分类:

◆原料指向型:原因为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如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原因是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如饮料厂、普通家具厂、石油加工厂。

◆能源指向型:需要大量能源,靠近电厂。如化学、有色金属冶炼、钢铁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需要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集成电路、飞机、精密仪表

64、理解:工业联系、转移和集聚

①工业联系: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联系,为同一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业联系

地理空间联系的工业联系,有信息联系的工业联系:

②工业转移:由于名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是不同的,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工业布局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几乎是由少数地区供应。一些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难以取代的。

65、简单:工业与环境

随着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急剧上升。即在排放量比较少时,减少1单位排放量所增加的控制费远比排放量比较多时减少1单位排放量所增加的控制费多。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垂直于季风方向的郊外。如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水源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的工业:化工厂、炼油厂。布局方法综合前两条。

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发电厂、钢铁厂。固体废弃物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66、简单: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企业选址,要充分考虑原料地、燃料地、市场,该企业是否符合所在地区的发展方向,以及生产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深化,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部门变得越来越庞杂,企业的区位条件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农业、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商业、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67、理解: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原因: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能量、资金、信息通过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②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

生产协作: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协作、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协作

商贸联系: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方面的障碍)、区际贸易,

物流业的作用:使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有机结合,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对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有促进作用。

科技信息联系:为了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信息。因此,企业之间加强经济协作、扩大技术交流,内部管理实现网络化,企业之间交流经常化。

68、简单: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分布

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北方平原上,聚落形态多为团块状,道路呈棋盘式。南方的聚落多沿河道、道路分布,呈带状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扬州、济宁因运河淤塞铁路公路兴起而衰落,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因铁路而兴起。

69、综合: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沿江、沿海、沿铁路公路,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边境线附近,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为商业中心。商业中心之下有许多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由若干个商店组成。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对运输的要求更高、所经营的商品种类更多,专业性能更加突出。

70、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采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敬畏、崇拜自然。

◆农业革命后,畜力、金属工具的使用,食物更多更稳定了,人口也增加了,人类对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了,出现了环境问题。

①由于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由环境决定,即环境决定论

②随着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有人认识到地理环境并不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只要人类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出现人定胜天思想。

③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环境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活动时,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71、了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机器与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

①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后来被人所夸大,形成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②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白兰士提出可能论,英国人提出适应论,美国人提出生态论

③二战后,出现和谐论。

④20世纪80年代,出现“可持续发展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72、了解:环境问题概念与类型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然能力,获取资源过快,不注重环保)或自然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

①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等

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③生态破坏问题:超声波学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④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73、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水污染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

土壤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等)、重金属(汞、铅、镉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7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然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充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基本观念:①发展的观念:鼓励经济增长,认为社会经济增长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权利,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害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

②公平的观念:首先是代际之间的公平,其是区际之间的公平。

③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既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又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

④权利的观念:人类享有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每个国家或地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等。

75、简单: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①控制人口规模,

②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具

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

◆可持续模式以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为目的,具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征。

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治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保护森林,保护水环境,节约、充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76、了解: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一定的地域空间。主要特征:

①有一定的界线,气候区、植被区界线是模糊的,行政区界线是清晰的。

②区域内部有显明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明的差异性。

③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7、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指区域各要素(自然的、社会的因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①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分为乡村地域或城镇地区。②从空间分布形式上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线路表现为线状或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78、简单:区域的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等。一般,传统农业区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在区域发展过程,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结构由132→123→213→231→321。在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先进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79、理解:区域发展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表现为平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不平衡(工业化阶段)——平衡(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发展水平低,②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属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③内部差异较小,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现代交通线路较稀。

◆工业化阶段:①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②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开始加速发展,③内部发展不平衡,④开放程序提高,⑤交通建设加速。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工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二、三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③内部差异逐渐缩小,④对外开放程序大幅度增加,⑤交通信息网逐步完善。

80、简单: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

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划分三大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辽宁(辽)、河北(冀)、北京(京)、天津(津)、山东(鲁)、江苏(苏)、上海(沪)、浙江(浙)、福建(闽)、广东(粤)、海南(琼)和广西(桂)。中部经济地带的范围: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和江西(赣)。西部经济地带的范围:陕西(陕/秦)、甘肃(甘/陇)、宁夏(宁)、青海(青)、新疆(新)、云南(云/滇)、贵州(贵/黔)、四川(川/蜀)、西藏(藏)

对外开放的意义: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发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竞争力。

81、简单: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800mm等年降水量线及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82、了解: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

西部大开发范围:西部经济地带10省区,及中地带的内蒙古、东部地带的广西。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①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③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④扩大国内市场需求,⑤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⑥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资源紧张的状况。⑦有利于改善东、西的环境。

83、理解: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原因:南方多山地丘陵,耕地相对较少,且雨季较长,降水丰富,而北方耕地多,雨季较短,降水较少,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水资源短缺。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调出地,影响河流泥沙淤积,生态系统、影响下游的航运供水情况。对于受水区,有利于回补地下水,遏制因缺水而造成的生态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但也可能因地下水位上升而导致土地盐碱化。

84、理解:西气东输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线路:主体工程为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哈密→武威→柳林→郑州→上海。三次跨越黄河。

从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意义:①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②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③促进西部大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

◆不利影响:植被破坏,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对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的破坏。

85、理解: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原因:我国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能源消耗量相当大。

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此外,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而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七省市的电力消费占到全国的40% 以上。

◆线路:“西电东送”的三条线路:

①北线工程:将内蒙古、山西、陕西省的火电及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②中线工程:长江中上游的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地区。

③南线工程。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水电与火电送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对环境的影响

意义:西电东送工程会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能增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与西气东输的天然气相比,水能是更加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且不排放CO2。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煤电而言,会使当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大气污染、废渣污染留在了本地;对于水电而言,建设的水利工程所具有的防洪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有利于减少CO2排放。但建设水利工程会淹没耕地、要移民,会改变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而致使其生存困难,会淹没文物古迹;对于输入地区而言,能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86、简单: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在区域间流动。

◆环境影响:

产业转移:原材料价格、工资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如沿海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而向内地迁移;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迁移的企业类型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廉价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如工资成本、运输成本等),开拓市场。

87、了解: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使用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即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的现象。

88、简单: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合理灌溉。

89、简单: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危害:①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荒漠化威胁,上亿人口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②许多村庄、农田、道路受威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90、了解:湿地的概念及作用

◆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稻田、水库等。

◆作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增加湿度,使降水概率增大;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乐园”之称。

91、理解: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①湿地问题:湿地资源存在着面积萎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等问题。

②湿地保护:一是要禁止对湿地围垦(湖)造田或随意改变湿地的现状,加强对湿地的管理;二是要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三是要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田)还湿(湖);四是要对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五是要防止向湿地随意排放污染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六是要在河流的上游地区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防止下游地区的湿地被泥沙淤积。

92、综合: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①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降平原,落差大,水能丰富、煤炭石油丰富。

②水汽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降雨。

③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12月到次年4月中旬。

◆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垦殖,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

②田纳西河的开发只有航运。

③20世纪初,是美国东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治理措施:

流域治理的核心: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梯级开发),梯级开发具有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方面的作用。工业建设:坚持“薄利取胜”的方针,起初着重发展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能耗工业,后来调整为食品、塑料、机电、纺织、服装等工业。农业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坡地、平原和电厂附近种植不同的作物。环境保护方面:起初主要是灭蚊防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后来注重土地复耕和处理城市垃圾,建立野生动物管理区、公园、滨湖风景区。其治理开发的经验为: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开放程度

93、简单: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①自然条件:a、气候条件:美国大部分属于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配合较好,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但干旱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较大。b、地形条件:美国本土的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为大平原,西部为高大的落基山脉,平原面积广大,约占本土面积的1/2,地势平坦广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c、土壤条件:美国中央大平原是肥沃的黑土区,密西西比平原是肥沃的冲积平原。d、水源条件:有密西西比河等众多的河流和五大湖等,水源充足。②社会经济条件:a、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b、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尤其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实施的地区专门化对美国农业生产影响很大。c、美国交通运输发达,加上冷藏保鲜技术先进,使农产品市场和生产地分离,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d、美国国内农产品消费量大,同时,方便的交通和便捷的市场体系使美国农产品占有全球市场很大的份额。e、美国国家政策与法规的扶持,如休耕政策、补贴政策等。

③存在的问题:掠夺式开发→荒漠化,大量使用化肥→土壤酸化、板结变硬,大量使用农药→水污染,破坏生态,高度机械化→能耗大、成本高、加剧能源危机等。

94、了解: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与分布

◆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交通运输、国家政策与法规等都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95、简单:美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掠夺式开发→荒漠化,②大量使用化肥→土壤酸化、板结

变硬,③大量使用农药→水污染,破坏生态,④高度机械化→能耗大、成本高、

加剧能源危机等。

◆对策: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②发展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96、简单: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

◆繁荣的原因: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

F

阔。

◆衰落的原因: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⑤世界性钢铁过剩。

97、综合:鲁尔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要促使鲁尔区由工业化阶段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化。其次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等技术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等;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调整工业布局,如将钢铁工业西移(目的是降低钢铁工业生产成本,减轻对鲁尔区的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完善交通网络;改造、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98、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①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②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区位条件有:位于广东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有利地理位置;地势低平,平原广阔;气候优越,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农业较发达,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海陆交通便利;靠近海外,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有开放的历史传统;国家最早在此地实施对外开放,开放早,力度大;正逢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99、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①改革开放初期: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

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100、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01、简单: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③环境污染严重、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针对以上问题,珠江三角洲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技术农业;淘汰落后的工业部门,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等高新技术工业;完善基础设;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加速使珠江三角洲由工业化阶段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推进。

102、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优点:监测范围大、获取信息快、受干扰少、可以动态监测。

◆资源普查:

蕴藏矿产的地方许多是地质断裂带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RS发现矿产的存在

对森林、草原、绿地、农作物等资源,提供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等最新信息

对灾害分析提供大范围的、实时与准确的特征信息。

103、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要想获得准确的三维信息,必须接收到4颗GPS卫星的信号。

◆主要特点:①全天候;②) 全球覆盖;③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④快速省时高效率:⑤应用广泛多功能。

104、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存储、管理数据功能外,GIS还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

◆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2019年高考数学考纲与考试说明解读

2019年高考数学考纲与考试说明解读 专题一:函数、极限与导数的综合问题(一)不等式、函数与导数部分考查特点分析与建议

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分析(考什么) (一)结论: 考查的核心知识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象、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分段函数);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 函数的图象:包含显性与隐性; 导数的应用: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利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与零点;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解不等式或证明不等式、求参数范围. (二)试题题型结构:全国卷基本上是2道选择题或填空题、1道解答题,共3道题.分值为22分. (三)试题难度定位:全国卷对函数与导数的考查难度相对稳定,选择、填空题中,有一道为中等难度,另一道作为选择、填空的“压轴题”进行考查;解答题均放置于“压轴”位置. 小题考点可总结为八类: (1)分段函数;(2)函数的性质; (3)基本函数;(4)函数图像; (5)方程的根(函数的零点);(6)函数的最值; (7)导数及其应用;(8)定积分。 解答题主要是利用导数处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放在解答题的后面两道题中的一个.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高考题,常见的考点可分为六个方面:(1)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2)证明不等式的问题; (3)方程的根(函数的零点)问题;(4)函数的最值与极值问题; (5)导数的几何意义问题;(6)存在性问题。

考点: 题型1 函数的概念 例1 有以下判断: ①f (x )=|x | x 与g (x )=? ?? ?? 1 x -x 表示同一函数; ②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x =1的交点最多有1个; ③f (x )=x 2-2x +1与g (t )=t 2 -2t +1是同一函数; ④若f (x )=|x -1|-|x |,则f ? ?? ??f ? ????12=0. 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________. 题型2 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和零点(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8题) 例 2、已知函数()() 211 2x x f x x x a e e --+=-++有唯一零点,则a = A. 12- B. 13 C. 1 2 D. 1 C 【解析】函数()f x 的零点满足() 211 2e e x x x x a --+-=-+, 设()1 1 e e x x g x --+=+,则()()211 1 1 1 1 1e 1 e e e e e x x x x x x g x ---+----=-=- = ', 当()0g x '=时, 1x =;当1x <时, ()0g x '<,函数()g x 单调递减; 当1x >时, ()0g x '>,函数()g x 单调递增,当1x =时,函数()g x 取得最小值,为 ()12g =.设()22h x x x =-,当1x =时,函数()h x 取得最小值,为1-,若0a ->, 函数()h x 与函数()ag x -没有交点;若0a -<,当()()11ag h -=时,函数()h x 和 ()ag x -有一个交点,即21a -?=-,解得1 2 a = .故选C. 例3、 (2012理科)(10) 已知函数 1 ()ln(1)f x x x =+-;则() y f x =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详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项悚sǒnɡ C项牾wǔ D项辗zhǎn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形容对象错了。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英语(绝密)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考试内容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注:各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2000个单词:同时,应制定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个单词。)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作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的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作出判断和推断: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附录1语音项目表 1.基本读音 (1)26个字母的读音 (2)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6)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最新高考数学大纲解析汇总

2011年高考数学大纲 解析

2011年重庆高考数学大纲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不等式 考试内容: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大纲人教版

2011年大纲版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考纲整体分析 2011年《考试大纲》和2010年《考试大纲》一脉相承,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题型示例等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这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大纲版高考历史悠久,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思维方式;社会大背景也需要保持稳定性;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大纲版省份近年就要全部加入其中,最后几年需要在稳定和继承中接轨。 《考试大纲》的高度稳定,预示着对考生的各项要求没有改变,命题的依据、思路,试卷的结构、题型、考查点也会保持稳定。当然,这不意味着反映到试卷上的东西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有些考点会出现轮换考查,即便是考查同一个考点,设问的角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更无须说试题依据的情境永远都是新鲜的,往年的高考都告诉了我们这些。 备考指要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近3年的大纲版试卷,无论全国一卷还是全国二卷,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考查7道小题,其中,客观题4道,主观题3道;4道客观题依次考查字音、成语、病句、连贯,3道主观题中必考1道仿用句式题。2011年高考,这5道题考查点还不会有变化。另外两道主观题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得体,既要看去年考过的,又要关注轮换考查点考查的特点,各个考点都要练到,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个考点不考,不去训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选材,史传文始终是首选,都是从24史中节选的篇目,写法正统,文字规范、浅易。选文长度为600字左右。考查点固定:理解文言实词、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翻译文句。题型也固定:前三点为单选题,后一点为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的备考,要高度关注史传文,而且是24史中的篇目。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文言文不比现代文,它更加体现知识的积累性,要立足课内,从课内汲取文言知识的营养,通过联想、迁移来解决阅读新材料遇到的问题。文言实词要结合语境合理判断其含义;信息筛选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有效排除无关信息;文章概括和分析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之处;文言文句子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句意通顺。 (二)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不拘一格,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可涉及。但考查点相对固定,突出考查鉴赏形象和思想感情,也就是情和景的关系。 此考点的备考,需要在感悟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抒情的手法。如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注意描写的手法,如衬托、对比、白描、工笔、多角度写景等。还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炼字技巧。 通过训练,要总结答题的方法,强化答题的步骤,熟悉答案的构成,即明确针对什么样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一般是诗文结合,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和富有哲理、启迪人生的句子,不偏不怪。 用心爱心专心 1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大纲版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必考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 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A (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家和代表作 (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不等式选讲-2019年高考理科数学解读考纲

16 不等式选讲 选考内容 (二)不等式选讲 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1). (2). (3)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 2.了解下列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 (1)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 (2). (3). (此不等式通常称为平面三角不等式.) 3.会用参数配方法讨论柯西不等式的一般情形: 4.会用向量递归方法讨论排序不等式. 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6.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伯努利不等式: 了解当n为大于1的实数时伯努利不等式也成立. 7.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8.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

1.从考查题型来看,涉及本知识点的题目主要以选考的方式,在解答题中出现,考查解绝对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 2.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证明,求最值问题等. 3.从考查热点来看,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解不等式及利用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等,绝对值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综合是高考的趋势,值得关注. 考向一 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 样题1 (2018新课标全国Ⅱ理科)设函数 . (1)当1a =时,求不等式()0f x ≥的解集; (2)若()1f x ≤,求a 的取值范围. 样题2 (2018新课标全国Ⅲ理科)设函数 . (1)画出()y f x =的图象;

(2)当[)0x +∞∈,,,求a b +的最小值. 【解析】(1)()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

最新高考生物考纲及分析

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及分析 生物 生物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 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2012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新课标

2012新课标高考大纲(政治)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与解析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及题型示例(一)选择题示例(1-6) 例1背景材料:(1)2006年春季,宁夏大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降雨;(2)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用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3)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用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4) 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Tamifiu)的原料之一, 它的一种异构体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gI和于冰都可用于人工降雨 B.用米汤检验含碘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C.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 D.1mol a能与4 mol NaOH完全反应 例2图中曲线a表示反应X(g)+Y(g)Z(g)+M(g)+N(s),△H<0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 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 D.增大体积 例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例4 右图标所警示的是 A.当心火灾——氧化物 B.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然物质 D.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例5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4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A.9 B.16 C.20 D. 25 例6.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411.0kJ/mol和-1366.8kJ/mol,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 kJ/mol B.+44.2 kJ/mol C.-330 kJ/mol D.+330 kJ/mol

高考大纲正式理科数学

理科数学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 2 和系列 4 的内容,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 和系列4 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 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 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经过分析提炼,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1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理科综合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理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试卷结构 1、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尾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Ⅱ卷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2、物理三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化学三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生物两个选考模块,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但均不得跨模块选做。 3、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 物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①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①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

高考英语考纲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7年高考英语考纲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7年高考英语学科的“考试性质” 、“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范围与以前基本保持一致。从试题结构、题型和分值看,近两年是一致的。考查词汇的范围,语法知识点,做题的思维均与2015 年保持一致。 一、2017 年考纲分析 今年的考纲跟去年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和前年相比有三个变化: 1、词汇量变化为3000-3500。 2、增加阅读中对词义推断的要求。把“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改为“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由此看出考试中“词语猜测题”的难度会加大,尤其会加大考生对单词和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殊含义的考查力度。 3、改变语法填空题中所填词数的要求。把“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不多于3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改为“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 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阅读理解的要求 阅读文章是我国考生接触外语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阅读理解在试卷中占权重较大。该部分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旨要义。有时从文章的第一个段落,甚至第一个句子即可得出文章的主旨要义,从这一段或这个句子读者会知道文章描述的是谁或什么(即文章的主题),亦会了解作者希望读者了解主题方面的哪些内容。有时,文章的主旨要义则需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推断。 这类试题主要考査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它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阐述往往需要大量细节信息的支持,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内容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归纳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命题人员往往会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要求,阅读文章以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求所需的细节。这类试题有时比较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答题;有时则较为间接,需要归纳、概括和推理才能答题。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不懂单词含义根本就谈不上理解文章。但英语单词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词典中所标注的汉语意思,其含义随不同的语境会有所不同。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才算是真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阅读文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过去未见过的词,但许多这类生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来。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上下文来推断生词含义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也是阅读测试中经常检测的一种能力。 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阅读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即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有时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推测作者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等。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作用是交代该段的中心思想,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各个段落通常由某些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连接,以使文章行文连贯。如果希望准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住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或是向读者传递某个信息,或是愉悦读者,或是讲授某个道理。而这些信息通常并不是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总体内容的基础

2012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必修+选修II)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2页,第II卷第3至第4页。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注意事项: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该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没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第I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复数 13 1 i i -+ + = A 2+I B 2-I C 1+2i D 1- 2i 2、已知集合A={1.3. },B={1,m} ,A B=A, 则m= A 0 B 0或3 C 1 D 1或3 3 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 4 一条准线为x=-4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 2 16 x + 2 12 y =1 B 2 12 x + 2 8 y =1 C 2 8 x + 2 4 y =1 D 2 12 x + 2 4 y =1 4 已知正四棱柱ABCD- A1B1C1D1中,AB=2,CC1=E为CC1的中点,则直线AC1与平面BED的距离为 A 2 B C D 1 (5)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a5=5,S5=15,则数列的前100项和为 (A)100 101 (B) 99 101 (C) 99 100 (D) 101 100 (6)△ABC中,AB边的高为CD,若a·b=0,|a|=1,|b|=2,则

2012高考全国大纲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 C.抵牾.(w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 ....,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 ....,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 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 ....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 ....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完整)2018年上海高考考纲数学学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数学科目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学科目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依据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应该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8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及其调整意见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中学教学实际,本考试旨在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与探宄能力。具体为: I.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1理解或掌握初等数学中有关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数据 整理与概率统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 1,2理解集合、对应、函数、算法、数学建模、极限、概率、统计、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分解与组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掌握比较、分析、类比、归纳、 坐标法、参数法、逻辑划分、等价转换等基本数学方法。 I. 3 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作图和推理;掌握数学阅读、表达 以及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基本技能;会使用函数型计算 器进行有关计算。 II.逻辑推理能力 II.1能正确判断因果关系。 II.2会进行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并能正确而简明地表述推理过程。 III.运算能力 III.1能根据要求处理、解释数据。 ni.2能根据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IV.空丨司想象能^3 IV. 1 正确地分析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IV.2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和变形。 V.数学应用与探究能力 V.1能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适当的解题策略,解决有 关数 学问题。 V.2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有关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并能解释其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