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93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

阳翰笙长篇《地泉》(《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反映了大革命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知识分子到工人的激烈变化,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缺乏文学描述。1932年重版时,由瞿秋白,郑怕奇,茅盾,钱杏邨与作者自己分别写了五个序言,对这种充满“革命浪漫迪克”文学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显示了作家认识上的进步,提出新兴文学应唾弃概念化公式化弊病,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坚决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94 革命的浪漫蒂克

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时期,创作方面存在幼稚倾向,其中突出的是“革命浪漫蒂克”情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

法上带有公式化概念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一现象受到鲁迅的批评,而后引起革命作家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

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95 革命+恋爱小说

英雄儿女的革命+恋爱,是普罗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了30年代

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片面的理解与表达,但它曾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说明它和时代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

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96 左联青年作家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

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97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加入左联,但

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他们开了抗日文学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

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他们富于激情,以萧红为代表。

98 大河小说

李颉人从1935-1937年间,写了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

画,具有宏伟构架与深广度,人称大河小说。

99 京派

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因其远离于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京派作家,它的

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它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

内容,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是现实主义派,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和谐,节制,恰当”为其审美意识原

则。

100 海派

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接续鸳蝴派文学商业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先锋时期,向通俗层面回落,张资平

,叶灵凤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特点是(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4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101 新感觉派

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表明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引入,代表作家有

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这一派源于20年代日本,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原态,着重病态生活描

写,畸形两性关系及心理,夜总会,舞场,酒吧,交际花是经常写的场景及对象,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的潜意识进行精

神分析,表现二重人格,追求小说形式技巧花样翻新,代表作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

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开拓了文学表现内容,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102 现代章回小说

由张恨水创立,一方面不放弃章回小说形式和通俗文学娱乐性,另一方面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追求新潮流不甘落伍,他让章回体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

容,注重回目格式变化,尝试言情以外的武侠,侦探,历史,讽刺,幻想,荒诞等写法,以把其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文体,并不仅仅写鸳蝴故事。

103 中国诗歌会

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在上海建立总会,在北平广州及东京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穆木天

,蒲风,杨骚,任钧等人,中国诗歌会诗人与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相对应,要求诗歌自觉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是趋向诗人内心世界,要求诗

歌缩短与大众的距离,他们的创作口号是“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诗歌观包含两方面:一

是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104 诗的“歌谣化”

在诗的形式上,中国诗歌会诗人提出了歌谣化主张,强调“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专门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希望“借着普

遍的歌谣,时调诸类形态,接受他们普及,通俗,朗读,讽诵的长处,引渡到未来的诗歌”。目的是:使诗歌成为“群体的听觉艺术”“以普及到识字不多的工农大众

中去,它是这一时期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05 后期新月派

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理论调整,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

谨严“同时又”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后期新月派仍坚持超功利,自我表现

,贵族化“立场,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前期新月派是一致的,但”诗感“发生变化:从单纯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106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体在16世纪中叶从意大利传人英法等国以后,逐渐在多国流行,成为跨越众多国度与语种的诗体,20年代闻一多在《诗的音节的研究》《律诗的研究》

里推崇它,译名为”商籁体“,后期新月派诗人将其转借与创造,徐志摩认为转借十四行诗是”我们钩寻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密致及别一种

单纯的字的音乐“的可能性的较为方便的一条路”。后期新月派诗人在十四行诗中发现了中西诗歌体形式的“契合点”,为新诗形式创造提供了新的经验。

107 《汉园集》诗人

1936年出版了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这是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的新一代诗人。

108 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找到自己更完美的形式。于是《北平情歌》的林庚,离开了自由诗,从现代生活语言全新节

奏的把握与中国民族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规律的探讨中寻找新诗的新的格律,林庚的努力显示出新诗形式的探索由着重外来形式的引入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

发展道路的历史借鉴,有“史”的意义。

109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先后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两刊,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常为《论

语》撰稿的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为

《人间世》的定位是:其提倡小品“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想办一好好的杂志而已,最多也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

110 30年代小品热

30年代前期文坛风行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幽默大师“林语堂,他先后创办《论语》半月刊,《

人间世》《宇宙风》,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在此影响下,出现了《逸经》《谈风》《西风》《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杂志,助长了小品的创作风气,一时

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111 《太白》与《芒种》

林派刊物”超远“立场与现实拉开距离,引起左翼文坛的反向批评,1934年9月创刊的《太白》和1935年创刊的《芒种》,是两份左翼倾向的文学杂志,有意与林派

刊物唱对台戏,彼此间还发生论争,左翼作家不满林语堂将幽默闲适作为散文的中心格调,指责其专讲闲适,性灵导致与时代脱节。

112 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主要作家

左联杂文作家涌现,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瞿秋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读者不能区分,唐弢

《新脸谱》被误认为是鲁迅所作而受到攻击。这一时期鲁迅对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风格特色可用”鲁迅风“加以概括。

113 开明书店

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多是上海立达学园同事,40年代聚集于开明书店周围,夏出任开明书店编辑部主任,开明书店出版《中学生》,提倡《科学小品文”,

刘薰宇的数学小品,贾祖璋的生物小品,深受学生欢迎,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操守,但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

乐于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重理念,讲究结构的叙事与议论结合语式,善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哲理,追求高远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其文平淡如水,明白如话

,许多作品的拟想读者都是青少年学生。

114 夏衍《包身工》

公认是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作者亲自到上海杨树浦的工厂调查两个月,搜集许多素材,作者以阶级分析眼光鲜明表现这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

露出东洋纱厂这个人间地狱中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其文学政治影响深远。

115 邹韬奋《萍踪寄语》

他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这作品有爱国主义激情,对西方民主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衷心向往,属于政治

性,社会性强的报告文学,特点是材料翔实可靠,叙述和分析多于描写,涉及到如何看待欧美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这个敏感题目。

116 南国社

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创《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后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

活动主要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的《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

黑暗现实的反抗带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在中国话剧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其成员后来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的骨干人员。

117 上海艺术剧社

1929年由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共同发起,出版《艺术》《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口

号,并先后组织两次公演,介绍外国左翼剧作家如法国罗曼罗兰《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炭坑夫》,美国辛克莱《梁上君子》等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11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0年8月以上海艺术剧社为基础,集合了辛酉,南国,摩登等进步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演剧大众化”口号

下,努力把戏剧这种形式向大众普及

119 红色戏剧

开始是红军宣传对队,带有官兵自娱与自我教育性质,以后成立了专业性的八一剧团,又扩建为工农剧社,并在中央苏区各县区各红军部队建立分社,开办高尔基

戏剧学校,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部队,农村,机关结合的演出系统,着重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与现场鼓动,是政府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演出形式上常与歌舞结合

,强调现场的即兴发挥,重视观众的参与,演出地点,布置以简便,灵活为原则,具有“广场戏剧”特色。

120 《放下你的鞭子》

由崔嵬改编,是“国防戏剧”代表作,除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主题外,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

众化“和方言话剧,同样向”广场戏剧“方向发展。

121 白薇《打出幽灵塔》

剧本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穿插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离奇巧合,阿英曾评”这是多么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呦!“,也是30年代

白薇从个人感受转向社会现实生活却始终保持浪漫主义特色的主要代表作。

122 洪深《农村三部曲》

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都是描写农村生活,其中《五奎桥》影响最大,”五奎桥“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权威和利益,围绕桥的拆毁集中反映

了江南农村广大农民和豪绅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现代戏剧史上较早用比较正确的阶级观点来反映农民斗争的剧作。《农村三部曲》是在左联影响下,对政治

的认识转变以后的新思想的产物,由于不熟悉农村生活,所根据的主要是第二首材料,”三部曲“形象化不够,题材处理过于机械,表现出一种机械的现实主义倾向

123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

1932-1936年间,他主持下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又称戏剧大众化实验,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他认为新兴的现代话剧为了自身发展,必须走出知识分

子“象牙塔”,到大众中去寻找观念,寻找“寓教于乐”的接受对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额的85%以上,于是他提出“在农民中创造一种新的农民戏剧”的任务,他

的农民戏剧实验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晏阳初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创造的农民戏剧是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有力的

社会式的教育”手段而受重视,内容包括(1)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2)培养农民演员,后发展为“农民自己演剧给自己看”。(3)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

求的“剧场”,(4)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形式演出方式。

124 夏衍《赛金花》

1936年创作的“讽喻史剧”,用了漫画的夸张手法,来讽刺当权者的不抵抗甚至卖国求荣的政策,它是多幕剧,把艺术看作宣传手段,写它是为了骂国民党媚外求荣

,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

125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多幕剧,表面情节看是一出追捕革命者的革命题材的戏剧,但实际上主人公不是革命者而是警察厅厅长夫人,作者不关注革命与反革命的冲突,而倾心于厅长夫人

及剧中其他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在她身上充满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强烈虚

荣和隐蔽自卑感的矛盾,这些都构成了戏剧矛盾冲突。

126 袁枚之《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1933年发表的独幕剧,全剧只有两个角色,但很有戏剧性,作者利用人们的心理制作悬念,对话玲珑机智,并无长篇大论,穿插小动作,风格幽默,能吸引观众。

127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发起人包括各方面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中: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

胡风,田汉,老舍,丁玲,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张道藩等,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全国各地设数十个分会,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自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终刊,出版了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国民党民

族主义文学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史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成立时提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128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文协成立时提出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毫不勉强地为众多不同派作家接受,过去丛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作家分散各地,投笔从戎参加战地群众工作

,文艺创作在非常时期与广大民众结合,其深广度空前。

129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其

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包括“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剧团,最多达120个,除了配合抗日剧目也上演翻译剧历史剧,优秀剧作有于伶《

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李健吾《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代表孤岛文学水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孤岛。

130 沦陷区文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轨道,此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北平为

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万象》团结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大量揭示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

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存的馆主》,张爱玲《传奇》,苏青《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

散文集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131 民族形式论争

发生在抗战中期,1939-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

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1)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

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2)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1)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2)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

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郭沫若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

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素质,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下的继续和发展,

对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

132 对王实味的批判

1942年王实味发表《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两篇杂文,论述了艺术家不同于政治家的社会职能和二者关系,认为政治家任务“偏于改造社会制度”,而艺

术家“偏于改造人的灵魂”,还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包脓裹血的黑暗社会,因而艺术家改造灵魂更迫切,在《野百合花》中,批评了延安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1941

年-1942年初在延安发表的上述杂文,其主张和体现的文学理论倾向,汇成了一股革命现实主义潮流,对文学政治生活的讨论,既坚持了革命追求,又发挥了文学

作用,实事求是,可在当时政治化环境中,被看作是异端邪说,文艺问题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取替。王1942年整风运动中被清算,戴上“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

的“特务”探子和“反党集团成员”等罪名与帽子,受批判,后又随意被处决。这是场较大的文艺思想斗争,由于政策上失误,出现了无端上线,影响消极。

133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背景是毛《讲话》传入国统区后,引起文艺界重新认真思考文坛现状及文学理论上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论争焦点是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批评文学创作的公式主

义与客观主义倾向,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创作个性与精神,客观主义是左联时期从苏联传入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

法”的恶果。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入,只注重写生活趋向,忽略主体性因素发挥,为此胡风认为要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重新体验现实主义,关

注点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主体因素的决定作用,他坚持能动的“反映论”,胡风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

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1948年,胡风写了《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134 主观战斗精神说

胡风认为现实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为作家耳闻目睹,称为“感受世界”,另在作者心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世界,即“观念世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就是这两个

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作家扩张观念世界中与感受到的现实世界相适应的因素,而克服不相符。创作主体需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同感肯定或反感否定

,而客观对象会以其真实性促成修改,这个“相生相克”动态过程的结果是新艺术世界的诞生,而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

的感受力,投身现实的热情。合称“主观战斗精神”。

135 战国策派

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

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力图使文学恭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并把文学纳入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136 赵树理方向

周扬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这种评价含有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展望,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

向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其创作顺应了大众化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有

巨大影响。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以解放区特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推翻封建统治后获得政治经济翻身,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

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与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及赵树理方向适应了此要求。

137 评书体现代小说

赵树理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既使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

乐意接受,又能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

138 山药蛋派

赵树理小说

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这些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实

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就连给人物取外号写“中间人物”及小说的幽默轻

喜剧风格也像赵树理,因而称“山药蛋派”。

139 赵树理方向的内涵

1947年在晋冀鲁豫边区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形成“赵树理方向”的提法,赵树理方向是《讲话》方向的具体体现。内涵有两点(1)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政治功利

性,积极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中心工作服务,(2)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老

百姓喜闻乐见。

140 前线主义小说

抗战军兴给许多进步作家造成了走向大众的契机,如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主体虽宏大但为时过早,只能报道式地留下时代剪影,再如沙汀,艾芜,周文,张

天翼,陈白尘,罗烽等应夏衍之邀,撰写《华北的烽火》,这些及时反映抗日战场,前方民心的作品,一时期内被称为“前线主义”小说。有很强的新闻性,纪实性

,集报告文学典型化与小说报告文学话于一身,使两者很难分清。

141 《华威先生》及所引发的讨论

1938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引起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争论,直到40年代不可揭止地涌现越来越多

的暴露作品,《华威先生》以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形象而著称,小说急就于1938年2月的战时长沙,是作者对抗战热情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

敏锐一瞥,积淀着他长期的生活体察。

142 沙汀的“三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淘金记》是三记中最优秀者,它围绕开采北斗镇箕背金矿的线索,展开了四川农村恶霸,粮绅,地主之间为发国难财而掀起

的内讧,暴露国统区统治下的一团昏黑。《困兽记》描述抗战后方一群乡村小学教师的苦闷,他们的演剧活动因政治高压而流产,在烦闷中发生了田畴,吴楣,孟

瑜,三人的家庭爱情纠葛,除伤害各自当事人外毫无所得,调子灰暗窒息,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暴露及批判显示了抗战时期这一题材的发展趋向,《还乡记》写于

1946年,第一次塑造了走向集体斗争的贫农形象冯大生,在沙汀小说中初次闪出反抗者光彩。

143 七月派小说

胡风主持《七月》《希望》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团结了路翎,丘东平,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

生活的血肉感,及对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编入《七月文丛》,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七月派

小说”,代表作者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144 新洋场小说

又称新鸳蝴体,张爱玲以1943年写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经周瘦鹃之手发表于《紫罗兰》创刊号为起点,她接受现代历史观念与文化观念,受西方小说影

响,小说中活动着各色旧人物,而且偏是用改造过的言情小说体式来表达,使她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历来被

人称为“新鸳蝴体”,透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

145 南玲北梅

南玲指上海沦陷区的张爱玲,北梅指北方沦陷区的梅娘,她活动于东北华北,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女性生存状态为特色,其叙述比张“俗”,比苏青“雅”,代

表作是水族系列小说:中篇《蚌》,短篇《鱼》,中篇《蟹》,揭示了大家庭女性三种生命处境,行文舒展有致。获得北方都市的大众读者青睐。

146 后浪漫主义小说

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作家,徐讦和无名氏,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有人称之为“后

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味,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有人命其为“海派”,指出他们的小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中,并受市场影响,

投合东南沿海一带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习惯,两者结合,体现纯文学小说大众口味倾向。147 艾青“散文美”的基本主张

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的诗体特点是:奔放与约束间的协调,在变化中取

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诗的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字数行数的划一,但运用有规律的排

比。

148 抗战朗诵诗运动

诗人们努力寻找诗为现实斗争服务,与人民接近的方式,出现了诗朗诵运动,主张“要使得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至少是可以不全靠眼睛的艺术,而出现在群众之

前,才能使诗更普遍地更有效地发挥其武器性,而服务于抗战”。高兰,冯乃超,光未然,锡金,徐迟是这一活动的积极推动者,代表作有高兰《我的家在黑龙江

》《哭亡女苏菲》,光未然《屈原》。不仅采用自由无拘的形式,而且融进戏剧中抒情独白的特点。

149 时代鼓手诗人田间

抗战初期应运而生。

《给战斗者》使他在诗坛产生影响。他创造的鼓点式诗,表现了闪点似的感情突击,在第一节就唱出其他诗人在最后一节才歌唱出的东西,将

铺垫,过渡全部省略,利用诗句分行形成急驰的旋律,一行精短,以诗句连续反复出现渲染雄壮气势,闪电般跳跃式疾驰强烈的节奏与时代气氛合拍,对抗战时期

诗歌散文化民间化倾向是一个新的创造与推动,形式上自由,有鼓点式节奏。

150 七月诗派

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

,绿原,曾卓,芦旬,方然,牛汉等人,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作大

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1981年编辑出版了《白色花》,收集七月诗派20位诗人的作品。

151 政治抒情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历史进入新旧中国的时代。诗人们以空前热情与勇敢,用诗歌作武器,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成主流,郭沫若《进步赞》,讽刺反语中蕴

积着巨大愤怒,臧克家《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诗集中的诗歌以尖锐的政治主题,讽刺与抒情糅合为特征,诗句朴素自然。

152 《马凡陀山歌》

袁水拍

的《马凡陀山歌》,受广大学生,市民欢迎,诗人把握住小市民情绪,把其日常生活中的牢骚引向反帝反国民党政权的总的革命目标,对其精神弱点给与嘲

讽,显示出诗人的革命立场,艺术上融入鲁迅杂文笔法,除大量运用漫画式夸张外,常用怪诞手法,批判锋芒直指“发了昏”的反动统治者,还大量运用了通俗的民

间语汇与歌谣形式,诗人的认识与实践,反映了毛《讲话》对国统区诗创作的影响。

153 西南联大诗人群

遥远的西南一角昆明,大后方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早期白话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朱自清,新月派领袖闻一多,现代派诗人中坚,“汉园三诗人

”中的卞之琳,李广田,都汇合在此,还特聘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与诗人威廉·燕卜逊任教,在他们周围聚集着一批热情的,才华洋溢的年轻人:穆旦,郑敏,杜

运燮,袁可嘉,俞铭传,赵瑞蕻等,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直到世纪末的诗坛还回荡余响,是历史机遇把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集中于这

简陋而丰富,狭小而广阔的天地里,成名不成名,成型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了人生,艺术道路难得少遇的“沉潜”状态。

154 40年代的诸家诗论

师生们系统总结了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他们的艺术探讨的触角既伸向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又开

展了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

155 中国新诗派

即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结合,注重在诗歌中营造新颖奇特

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传统,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156 新诗戏剧化

新诗派诗人强调“从抒情的进展到戏剧的”,其依据是“现代文化的日趋复杂,现代人生的日趋丰富直线的运用显然已不足应付这个奇异的现代世界”,必须“放弃原来

的直线倾泻,而采取曲线的戏剧的发展”,由此产生“现代诗”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

157 解放区“诗的歌谣化”

一和新歌谣一样,“颂歌”唱革命带来的新思想,新生活,个唱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成为新诗主要内容与体式,二抒发个人感情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由

此导致诗人主体消失,诗人成为大众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的思想感情,三导致“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四

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以普遍不识字的工农兵能听懂为新诗通俗化的标准,五尽量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型,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

言,追求自然自由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158 《王贵与李香香》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堪称这一时期歌谣体新诗创作代表作,这首长诗以”公元一九三0年,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为开篇,追求陕北民间说书的叙述语调,第

一部“崔二爷收租”“王贵搅工”特别是“掏野菜”转借了陕北民歌素材,还用了本土本色的比与兴,第二部从“闹革命”到“自由结婚”,将民间爱情叙事纳入革命叙事,

第三部“崔二爷回来了”戏剧性情节急转,受尽磨难,难中见忠贞,最后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无一不是对民间传统戏曲歌谣故事为原型的一个变体,融入了

革命意识诗人将民间歌谣戏曲情人历难而团圆的模式创造性地转化为“在革命的考验中成长为新人”的革命诗歌新模式,在形式上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格式,这部长

诗一方面可看作是民间文学与农民文化对现代新诗的一种渗透与改造,另一方面是利用民间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启蒙教育的一个尝试,对以后新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59 《漳河水》

阮章竞的《漳河水》写于1949年,是一个新突破,是用民歌体反映更为复杂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新尝试,同时写了荷荷,苓苓,紫金英三个妇女不同的婚嫁遭遇,

三条故事线索平行,交错发展,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展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艺术表现上借用了漳河地区流行的多种民歌,小曲,杂采成

章,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160 《野草》杂文作家群

在国统区艰苦环境下,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而形成以聂,秦似,夏衍等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后迁香港改月

刊为旬刊,期间出过“野草丛书”13种,聂结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配记》《血书》,主题是抨击腐朽事物与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

变中国人精神面貌。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其杂文多有冷嘲风格,他学习鲁迅笔法,善于接过论证的悖谬之论加以剖析驳难,寓庄于谐,蕴怒于嘲,平易质朴中见深

沉,名篇有《我若为王》。秦似也是鲁迅的后学,其杂文用广博的生活与历史知识做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浓重,

161 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风气

1937-1941年,诸多报刊发表杂文,以《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影响最大,由于孤岛特殊的政治地域氛围,其写作更具现实批判性,更真切痛快,唐

弢,具有鲁迅风致,杂文集《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其作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一切社会病毒尽在扫荡之列,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源,善于勾画

世相,注重形象性,巴人杂文更多是对敌伪汉奸的挞伐,以简约之笔勾画各种社会脸谱,风格尖锐泼辣,著有《窄木集》,周木斋多写思辨性杂文,对社会现象的

评论中,发微知著,有《消长集》。此外还有柯灵《市楼独唱》。阿英《月剑腥集》,孔另境《秋窗集》都是孤岛杂文的重要收获。

162 新秧歌剧

1943年

鲁艺秧歌13人的演出采用了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高跷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具有猥亵趣味的民间秧

歌小调中注入了“自力更生大生产”时代内容。略具戏剧形态,农民群众感到亲切又陌生,喜欢看,干部及知识分子也感到一种来自生活的清新气息,在鲁艺带动下

,1943年春节热火朝天,各地展开新秧歌运动,出现了《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惯匪周子山》《一朵红花》等新秧歌剧。它是《讲话》精神在文艺上的最

初成绩,是一种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63 新歌剧

在秧歌运动影响下创造的新歌剧,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发挥了其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了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如《北风吹》《扎头绳》《扑不灭的火》

等,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又不拘于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框框,参照传统戏曲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道白,使剧情进展更明快晓畅,适合农民欣赏,创造性地

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同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性格化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

营养而建起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代表剧作《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白毛女》是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164 广场戏剧

从大城市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广场”,将戏剧“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向极致,削弱其商业性与娱乐功能,主题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情节集中,演

出灵活,最显特色的是演出形式,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最鲜明特色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整

个广场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与观众之间,连观众与观众之间也产生了心灵感应与情感交流,它的演出,是戏剧政治教化与宣泄功能的统一。

165 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潮

历史剧兴起繁荣与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情绪高潮直接联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全民族关注与探索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出现“重新认识与研

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思潮,戏剧领域历史剧创作高潮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出现。现实原因是由于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剧作家失去了公开抨击时弊的

自由,只有采用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现实的政治功利性,借历史的“人”来表现现实“人”的思想感情心理,集中于政治意识,现实政治提出

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总主题,郭沫若《虎符》,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

王李秀成》,阿英《碧血花》,于伶《大明英烈传》。一起构成了现代戏剧史上历史剧创作高峰。

166 40年代讽刺喜剧创作潮

随着时代发展,讽刺对象越来越集中于反动统治者,剧作家有了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历史高度,俯视黑暗现实中社会与人的丑类,只能以辛辣的嘲弄对待这些笨

头笨脑的傻瓜,而不可能夹杂其他审美情感。于是出现了纯粹的喜剧——政治批判性极强烈的喜剧,同时又是以宣泄情感为主的,艺术上相对粗糙的喜剧,有的近

乎闹剧,在整个抗战戏剧中,始终存在这样一条喜剧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形成一股最后成为时代戏剧主潮的喜剧创作潮流。

167 世态喜剧

袁俊《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及《美国总统号》,王文显《委曲求全》,杨绛《称心如意》《弄假成真》。上述喜剧是世态喜剧,表现“勾心斗角

的丑态”,从欧洲情节剧中吸收戏剧结构技巧,台词俏皮幽默,剧中人物“游离的态度”“客气的恶嘲”。

168 有关《芳草天涯》的讨论

抗战期间,夏衍的《芳草天涯》具有“史”价值地位,这是夏衍第三次艺术冒险,他试图突破前有的政治主题创作模式,深入到男女关系领域,从爱情主题去描写他

珍爱的对象——大时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苦闷,矛盾,挣扎,追求。观察表现角度从政治转向伦理道德,《芳草天涯》是对革命的习惯势力,对已僵化

的文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挑战,,它否定了那个制造“愚蠢和悲愁”的社会与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做了反应,阵地是陈独秀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文学革命发生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取得重大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放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实绩。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2、《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语言、文化史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 1.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2.标志着中国诗歌会前驱诗人殷夫与他出身阶级“告别”的诗作是《别了,哥哥》。 3.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 4.在1936年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云集》三位青年诗人出版的合集是《汉园集》,他们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5.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蒲风的代表作是《茫茫夜》。 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诗人是戴望舒。 7.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 8.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9.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获得此奖的还有芦焚小说《谷》。 10.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的作品《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2.臧克家的代表诗集是《烙印》和《泥土的歌》。

13.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是剪裁出的名篇《断章》。 1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讲庄子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人复生,让他与现在时空中的自我对话发生种种饶有兴味的冲突的一篇是《起死》。 15.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主要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 16.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奔月》(小说篇名)中,不写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铺写其功成名就,由英雄变成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17.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女娲在创人、补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伴随着精神的苦闷的一篇是《补天》。 18.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世间》、《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19.文学研究会作家瞿秋白的两部散文集分别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20.夏衍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包身工》。 21.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22.30年代前期瞿秋白的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 23.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24.邹韬奋(作家名)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的报告文学《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b及参考答案

平顶山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卷 B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世纪20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郭沫若等人 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_。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 3. 《铸剑》中塑造的复仇主人者形象是___________。 4. 1920年,胡适出版了诗集__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新诗别集,体现了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_,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5.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三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__________,他们演__________。 7.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风格,体现了他“叛徒”和“隐士”的双重人格。 8. 茅盾的长篇处女作是____________。 9. 老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小说是_____________。 10. 巴金的小说____________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还没有跳出“革命+恋爱”的模式。 11. 戴望舒由于成名作的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 12.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将“幽默”一词引进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实践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在“小说界革命”中,有人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念,这个人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李大钊 2 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杂志上演出“双簧戏“的是: A.胡适和陈独秀 B.鲁迅和周作人 C.钱玄同和刘半农 D.沈尹默和叶绍钧 3. 因为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的鲁迅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 正传》 C.《祝福》 D.《社戏》 ││││││││││ ( 第 一 页 ) │││││││ 共 五 页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密 封 线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一、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一片发表园地,形成一种声势。这一时期的“左联”之外的作家无论在政治上与文艺上都具有不同倾向,本身也处于不断分化中。这些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的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好尚相近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

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大文学派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有同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首先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第二个特征则是着重社会解放,重视叙事;第三点,在这一时期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最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文坛是缤纷的,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家的风格都是我所欣赏的,比如说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茅盾、带有独特“京味儿”和幽默风,擅长描写“市民世界”的老舍、还有大胆去讴歌青春,揭示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巴金、为我们建造“湘西世界”散文的沈从文、还有一大批像叶紫,萧红,丁玲,张天翼等等的小说家和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等的诗人…… 在他们当中,我欣赏沈从文,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具有如此特殊气质的大家。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目录 1.创造社 2.语丝/语丝社 3.文学革命论 4.左联 5.文学研究会 6.七月诗派 7.九叶诗人 8.新月社 9.第一次文代会 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2.文协 13.《文学改良刍议》 14.人的文学 15.新青年 1,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 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 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 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 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 《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 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 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 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 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 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 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 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 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 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 小说赵树理《登记》 话剧老舍《龙须沟》 2主旋律 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 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 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 李若冰《柴达木手记.

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康濯《春种秋收》 马烽《结婚》 谷峪《新事新办》 萧军《五月的矿山》 周立波《铁水奔流》 3变奏 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 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 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 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 1 成熟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胡正《汾水长流》 陈残云《香飘四季》 陈登科《风雷》 浩然《艳阳天》

梁斌《红旗谱》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溢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苦斗》 冯德英《苦菜花》 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 刘澎德《桥》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罗宾基《山区收购站》 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 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闻捷《复仇的火焰》 李季《杨高传》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的解读,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以作品为纲,兼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引入最新的学术成果,力求内容的新、准、精,让传统的作品选讲课焕发出新的活力。注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48学时。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任务是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表达的能力。本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教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现代哲学、美学眼光正确分析、评价作家作品。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人文传统。学习中国知识分子感应时代的变迁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反思的精神历程,学习他们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所持有的特殊的立场和方式,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人文传统重铸的责任和使命。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专题一现代小说。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茅盾的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的小说;钱钟书的《围城》;“诗化”小说。 专题二现代诗歌。具体内容包括:郭沫若的《女神》;新月社的诗歌;戴望舒、艾青、田间、臧克家的诗歌。 专题三现代散文。具体内容包括:鲁迅杂文散文,朱自清、冰心、周作人、陆蠡等人的散文。 专题四现代戏剧。具体内容包括:曹禺的戏剧。 实践环节:无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街头诗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