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

伤寒

伤寒
伤寒

东汉末年张机是一经症候末罢,又出现另一经

的症候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表里传

阳与少阴同时发病的表述两感112首方剂论述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政治.

恶寒.项强.脉浮恶风.发热.出汗.脉缓恶寒.体痛.呕逆.脉紧柔缓而不紧急

“辨病发于阳于病发于阴”之“阴阳”指三阴证于三阳证翕翕发热更服后不出汗者

应证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脏无他病,是发热,自汗出者.伤寒发汗以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荣弱卫强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桂

枝汤是发汗温覆取汗.如桂枝汤将急.如桂枝

汤劲忌.先煮麻黄,去上沫未除阳气虚弱.阴已不足.

去芍药的理由是脉微恶身疼痛.脉沉迟.恶风寒.发热

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的机理是风寒束表,腠理紧闭,肺气不宜热稀粥一升余,以煮药力。34《伤寒论》中的并病指的是一经症候末罢,又出现另

一经的症候。3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征仍在者.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伤寒脉浮心阳虚损,甚则伤及肾气。

栀子14个,干姜2两,香鼓4

合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心阳虚惊狂症

脾虚而饮停中焦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是通心阳而平冲逆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振振欲擗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病机是阳虚失于温养,水气侵渍四肢经脉脾虚气滞腹胀症

心中悸而烦者”宜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茯苓附子人参干姜甘草“发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恶寒,脚挛急,脉微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腹背邪扰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生地黄人参生姜阿胶麦门冬甘草桂枝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不呕,

不渴,脉沉数夜而安静”应辩证为脾虚水停证桂枝人参汤。

脉沉紧腹中痛,欲呕吐桂枝无黄芩

是黄连汤按之痛,寸浮脉,关脉沉素体有痰水实邪内停之人

发于阴而反下之”此处“阴”是指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身黄,小便不利水热互结

点是项亦强,如柔痉证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浮华清热涤痰开结

满而痛不可近”的症候表现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证黄连半夏栝萎实小陷

胸汤三物白散三物白散

服下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浮大脉象不可下。

烦躁饮食如故,寸脉浮,如结胸状,时时下利舌上白滑苔胁下素有痞,连有脐旁,痛引

少腹阴筋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脉证之一心烦口渴心下痞关上脉浮

成大黄黄连黄芩邪热聚集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除“心下痞”外应有恶寒汗出上四味,

切三味,以麻沸汤2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寒热错杂痞。123.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心下痞肠鸣呕吐下利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降逆和胃消痞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最适宜用生姜泻心汤治

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是散水和胃消痞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脾胃重虚,寒

热错杂,水谷不化补中和胃消脾加重炙甘草的用量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属痰气痞脾虚痰阻,肝胃气逆是和胃化痰镇肝降逆生姜泻

心汤正,旋覆代赭汤正,五苓散证,桂枝人参汤正五苓散证有痞塞不适,心下硬满,呕吐,下利嗳气

者女5.岁易感冒,此次低热3天伴恶风汗出鼻噻干呕口和,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弱。临床最佳辩证是桂枝汤证。

60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逐腿,但汗出不止,现正,恶寒微热汗出,鼻噻头痛,咳嗽痰稀,量少,临床最佳辩证桂枝加厚破杏仁汤证

43岁项颈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伴恶风出汗,临床辨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25岁,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而为除,现新增胸闷心悸,舌淡暗,苔薄白,

脉促。临床辨证是桂枝去芍药汤证45岁,是发热汗出3年余,无特殊不适,体检未发现异常,二便调奈可,口中和,舌脉如常。临床辩证桂枝汤证

28岁,产后身痛一周,伴恶风汗出,脉沉迟,临床辨证是桂枝新加汤证60岁,汗多恶风一年余,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不能

自止,变小变量少不畅,四只抽搐据急疼痛,临床辩证桂枝加附子汤证58岁,胸闷心悸半年,恶寒甚,脉微弱,近3日因感冒,少鼻噻,头痛临床辨证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正24岁,咳嗽半月,现扔无汗鼻噻清提,偶感胸痛咳有微喘,痰白质稀量多,口干而吸热饮,舌苔薄白而滑,买悬浮宜选用小青龙汤

30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聚积不舒,无汗鼻噻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大青龙汤25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

肌注,热不退伴恶寒全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临床辩证麻黄汤证32岁恶寒发热1周,自服VC银翘片,病不解,现仍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般出

现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口干脉浮紧,临床辩证,大青龙汤证30岁项劲据急不适3天,伴恶风无汗,辩证葛根汤证26岁,突烦躁不安谵妄,腹泻水

样便数次,并高烧口渴喜饮大汗不止,舌红少津脉数虚大无力,应选白虎加人参汤52岁脱肛2月余,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缺乏神卷小便短赤腹泻数

次,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悬滑数。应用葛根芩连汤52岁,一年半前因食辛辣之品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境外院治疗减轻,至今身偶起风团终身治疗,近2日加重,

全身发散性风团预热加重伴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应用麻桂各半汤13岁,1周前感冒发热,家长服不明要命药物好转,5天前晚发热又

起服前药热不退,见心烦心悸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苔薄黄脉数,应选栀子鼓汤27,近1月脘腹胀满心烦失眠卧床不起伴恶心呕吐口渴,厌油腻,小便短

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应用栀子厚朴汤10岁发热脉数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时做吠声咳嗽鼻翼扇动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舌红苔白厚

应用麻杏甘石汤应用白虎汤7日发热汗出,微恶寒全身痛咳嗽不畅痰色黄5岁昨晚

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俩次腹泻俩次有粘液嗜睡舌苔黄脉沉数应用葛根芩连汤10余日,身热无汗,郁不得卧非燥非烦,非寒非热时发一声,如叹息之壮,何汤

最佳栀子鼓汤证40岁,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日服用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辩证桂枝甘草汤证39岁,今日

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倾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桂枝加桂汤证42岁,病因受到刺激而起,日夜恐惧不安,难以

入寐且易受惊醒,醒来则心悸振作,身呆而身寒肢冷,据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舌淡苔白脉沉弱,辩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48岁,素来心胸狭小,肝气郁结,由今日来生气后,突感脐部跳动既之有物上冲感,自心胸上至咽喉,颠顶使头部相随而跳动,忐忑不安惊恐万分,有欲死之念,烦躁噩梦小便不利量少

排不尽舌苔薄白脉滑大,辩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47岁,患心脏病数年今日心慌心悸动不安,舌苔薄爱脉结代,辩证50岁,素体衰弱,

形体消瘦近一年与,久治不愈,现证两目欲拖烦躁欲死高声呼烦面色青黑,气喘不足急汗如油四肢逆冷,脉沉细辩证茯苓四逆汤证37岁,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

进食及入夜加重,大便糖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腻辩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47岁,患有冠心病数年,现证心胸满闷自觉有气上中咽喉胸膈心悸站

立时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糖稀舌淡苔白脉悬而结辩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0岁平素体虚,常眩晕遇到,今日感冒治疗两天,现心悸不安,干燥不安,头晕目

眩四肢麻木消瘦面色安徽眼青唇白神疲寡言便难舌淡苔白脉沉迟,辩证小建中汤证68岁,体形肥胖平不喜饮水食少不是肠鸣腹泻,近一月余突发唾液增多,24

时可达一碗,舌淡而胖有齿痕脉沉迟,给予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计,病情增加辩证32岁,昨晚突腹中冷痛,恶心欲呕舌尖赤苔薄黄脉旋数辩证黄连汤证

42岁,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2天,版发热心烦头汗出脉沉紧辩证大陷胸汤证36岁,发热与恶寒想交替出现3天,伴呕吐胸肋满闷心烦上腹部胀满疼

痛辩证大柴胡汤45岁,不大便四天,发热下午增高,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口渴舌苔干燥粗糙厚辩证大陷胸汤证52岁,胸膈硬满疼痛拒按1天,半不大

60岁,胸膈并慢疼痛2天,半项劲部不适,俯仰不能自如发汗汗出气短依息不得卧,

舌红苔黄脉沉紧辩证大陷胸汤证34岁,胃脘部脾应胀满且安之疼痛3天,伴发热胸膈满门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浮华辩证小陷胸汤证67岁,

发作性胸闷痛心悸2月,现证心前区疼痛胸中烦闷心悸气短痰多粘稠口干舌红边尖紫暗苔黄腻脉细滑结代辩证60岁,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3天,畏寒

喜暖不发热口不渴便秘结苔白滑脉沉迟有力辩证三物白散正57岁上腹部硬满疼痛3天伴食欲正常时时下利无发热心烦等,舌苔白滑脉小细沉紧辩证脏结证

患症见心下痞满,按诊许濡而不痛版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中肠鸣泻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腻脉悬滑关脉弱稍沉宜用生姜泻心汤

剂无效,来诊时证见胸中闷烦上腹腕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寄予大便水样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辩证生姜泻心汤证

女52岁患感冒自服牛黄解毒丸后见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每日10多次,见不消化食物肠鸣增加舌苔微黄滑腻治疗甘草泻心汤45岁素有慢性胃

炎是,感冒3天经解表发汗等治疗后,热推表解但出现胃脘闷痞阻不舒频频嗳气呕吐胃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方用旋覆代赭汤

五苓散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

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

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治: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而微喘,脉浮紧…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渴”机理: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小青龙汤主之”其中“不渴”机理:水饮属寒水停心下…

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服汤已渴”机理:服汤温解后寒饮将去津液暂未上承:麻黄杏仁桂枝甘

草葛根汤麻黄汤:取桂枝原方剂量

1/4,越婢汤原方1/8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屈原剂量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枚

生姜骨汤药物组成::栀子14个,干姜2两栀子14个香鼓4合

汤的药物组成及用量: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喘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肺热雍盛的喘证

止,脉促者,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宜用:桂枝人参汤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治疗用:

病仍不解烦躁者宜用:茯苓四逆汤:小建中汤

真武汤: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生姜桂枝甘草大枣茯苓饴糖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炙甘草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黄桂枝生姜麻仁大枣黄连干姜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大枣黄连半夏干姜黄

芩人参炙甘草大枣:大黄芒硝甘遂黄连半夏栝

萎实脉浮滑:脉沉紧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邪热内陷,聚结心下,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与中

心下痞恶寒汗出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嘚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半夏泻心汤正主治:扶阳和胃消痞黄芩黄连

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原文1Original Text「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之邪,病理概念。②噎:烦,《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即因疼痛而烦不得宁。③少腹满:指下腹部胀满。 ④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说明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诸如恶寒、无汗、发热、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的表现应该具备。“心下有水气”说明本证有寒饮内停的病机。结合此两点,小青龙汤证应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证,也就是表寒里饮之证。寒饮停留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此外,文中还列出了几个或然证,即渴、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由于寒饮阻遏气机,机体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寒饮走于肠道,影响到大肠传导,小肠的分清泌浊,故见下利;饮停气逆,阻于喉间,故见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外感寒邪,内有寒饮的证候。治疗当辛温解表,温化寒饮,张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利水饮,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防止诸温药温燥太过;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常并用以温化寒饮,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中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温化寒饮,尤其是治疗肺、胃寒饮时常联合使用的药物。《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名医别录》亦载“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痰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

伤寒学复习题 1.伤寒的含义是什么?六经辨证体系有何特点?《伤寒论》学术成就如何?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辨证特点: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疾病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供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定立法处方等基本原则。 《伤寒论》学术成就: 1)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2)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3)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5)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6)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传经、并病、合病、兼证、变证的概念怎样? 传经: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称为传经。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3.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是什么?试言其病因病机。 辨证纲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利。 4.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 《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 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此时的腹诊特点是热搏于上,心下热痛,拒按,腹皮拘急;冷甚于下,肠寒下利清谷,腹皮濡软,喜按喜温。113 里寒外热:370条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厥阴病里寒则下利清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汗出而厥。此外热是假热,乃真阳外竭之表现。372条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下利腹胀满,为脾阳衰微,不能运化水谷。此类腹胀满的特点是,胀满时减,复如故,即胀满有减轻之时,属虚证,故喜按。而实证胀满则无有减轻之时,胀满盛实则大便秘结,兼有腹痛拒按。若通过治疗,厥阴寒去则胀满自消,清便自调。 2 厥阴病腹诊部位 211 虚里:位于左乳下三寸,心尖搏动处,按之应手而动,动而有节,和缓从容,一呼一吸时间内是4~5动,则为宗气满于胸中,说明阴阳平衡,寒热和调。厥阴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此时腹诊浅按即得,厥热逆甚,其动应衣。如某些心肌炎的中后期有此症状,多为宗气外泄,邪热扰心。 212 胸膈: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 ? 5 8 1 ?

病理学B 第 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病理学B》作业7答案 A型题: 1. 有关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桥脑最严重 2. 最可能引起明显血尿的疾病是: E.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 下列哪种炎细胞浸润支持梅毒的诊断: C.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 E.蛛网膜和软脑膜 5. 最可能引起高血压的急性肾脏疾病是: C.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6. 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导致肠狭窄: E. 以上均不是 7. 一位成年患者有血尿及尿中红细胞管型,眼睑周水肿,最可能的诊断是: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8.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肾脏活检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查未显示异常,电镜显示普遍的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应诊断为: B.微小病变肾病 9. 伤寒病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C.不易发生肠穿孔 10. 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的发生是由于: D.血清白蛋白减少导致的胶体渗透压下降 11. 肠伤寒最严重的合并症是: C.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 12.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D.基底膜纤维素样坏死 13. 在下列叙述中,哪一个不是慢性肾盂肾炎的特征? A.患病肾脏仍保持正常大小 1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中最不可能增加的是: B.血清钙 16. 伤寒细胞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吞噬伤寒杆菌、淋巴细胞及红细胞等形成的? B.巨噬细胞 17. 下述肠道传染病中最易引起穿孔的是: C.肠伤寒病 18. 急性菌痢肠粘膜溃疡形成的原因是: D.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使假膜溶解脱落 19. 肠伤寒病变的主要部位在: A.回肠下段孤立和集合淋巴小结 20. 下列哪种病损属一期梅毒: D.外生殖器硬性下疳 21. 阿米巴痢疾的肠粘膜病理变化的炎症为: D.坏死性炎 22. 除下列哪一项外,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改变? A.有多数中性白细胞浸润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侵犯部位是: D.大脑灰质及神经核团

伤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分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卖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辩阴阳:病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中风表虚证:桂枝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禁例:发热无汗脉浮紧。桂枝加葛根汤: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桂枝加附子汤:恶风发热,头痛,汗出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桂枝去芍药汤: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表证兼胸阳亏虚:脉微,恶寒,胸满。表邪不解胸阳损伤。桂枝新加汤: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汗法禁例:阴虚咽燥,淋家禁用,疮家气血两虚,纽家阴血不足,亡家气血虚弱,平素多汗,中焦虚寒。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恶热象或兼下利。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葛根加半夏汤: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大青龙汤:伤寒表实兼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小青龙汤:太阳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表郁日久邪轻证轻。桂枝二麻一黄汤: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迷惑伴汗出,身痒。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表郁邪轻外寒内热。太阳病变证:治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真寒假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胃,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胃,热在骨髓。热证:栀子豉汤类证: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热郁胸膈。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胸膈有热中焦有寒。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邪热壅肺。白虎加人参汤:身大热,汗打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好洪大。阳明里热枳盛津气两伤。葛根芩连汤: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虚证:(枝甘草汤:心悸,欲得按。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悸,烦躁,舌淡,苔白。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桂枝加桂汤:阵法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脾虚水停水汽上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桂枝人参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干姜附子人参汤: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阳气暴虚阴寒内盛。茯苓四逆汤:烦躁,肢厥,脉微细。少阴阳虚阴液不继。真武汤: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少阴阳虚水气泛溢。甘草干姜汤:肢厥,烦躁,呕吐。中阳不足。芍药甘草汤:脚挛急,经脉挛急。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脉微细,脚挛急。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心阴阳两虚。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

重温林则徐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2009年11月16日15:07凤凰网历史综合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广州前也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接触“夷务”后迅速开阔了眼界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伤寒论大题总结

1.太阳病证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个类型。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属于表寒证。但是太阳中风因患者腠理疏松,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脉症依据;太阳伤寒因患者腠理较为固密,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为脉症依据。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于表热证,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脉浮数等为脉症依据。 2.太阳病中风证和太阳病伤寒证的证候特征与组方特征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桂枝汤的组方特征是以辛温的桂枝与苦平的芍药等量相伍,以桂枝解肌祛风以治卫强,以芍药补养营阴,以治营弱。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闭营郁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法,以麻黄汤为代表方。麻黄汤的组方特征是桂枝与麻黄相伍,麻黄为君,发汗解表,伍以桂枝为臣,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使其成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3.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着眼在哪二点?为什么? 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无汗”与“烦躁”二点。无汗为伤寒表实,烦躁为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所致。从而形成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的病机。 4.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简要地概括为哪二点?或然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的精要概括。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有寒痰水饮,又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故形成本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或然证为“或渴(饮不化,津不滋),或利(肠清浊不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气滞),或喘” 6.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伤寒论表解

1 傷 寒 論 表 解 一、太陽病篇 性質-三陽皆屬熱證,太陽為三陽之表,故為表熱證。 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表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中風。 經證 表實-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傷寒。 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蓄水-發熱汗出,脈浮,小便不利-熱與水結。 蓄血-如狂發狂,少腹急結或鞕滿,小便自利-熱與血結。 表虛:解肌、調和榮衛 -桂枝湯。 表實:開腠、發汗散寒-麻黃湯。 蓄水-熱結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蓄血 發狂,少腹鞕滿-抵當湯。 少腹滿,證較緩-抵當丸。 1.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表實證不可用。 桂枝湯 2.酒客病-內有濕熱,不喜甘,得之則嘔。 3.服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熱。 麻黃湯-血弱,津虧,中寒,裏虛等證。 表閉-汗而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形似瘧,日再發-桂枝二麻黃一湯。 府證 證候分類 治 禁

脈洪大,裏有熱-白虎湯。 汗出口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 氣陰兩虛,身疼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 表未解而正氣傷 陽虛陰盛,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傷,煩躁-茯苓四逆湯。 心陽虛,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 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 陰陽兩虛,腳攣急,汗出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 陽虛水泛,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胃中燥實,不惡寒,但熱-調胃承氣湯。 熱邪迫肺,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過汗傷津,內傳陽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參湯。 脾虛氣滯,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

伤寒表解太阴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太陰方 屬性:論雲: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硬。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湯。 論雲:白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髒有寒,宜四逆輩。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雲;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經雲;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髒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並,又為發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所以然者,乙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淪雲: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以腹滿時痛者,屆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又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 太陰…本證 ★四逆輩 太陰…兼變證…太陰兼表證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1

病理学考试传染病 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 A.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 B.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 C.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 D.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 E.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 2.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 B.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 C.找到Langhans巨细胞 D.干酪样坏死 E.类上皮细胞 3.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 B.原发综合征形成 C.原发灶及淋巴结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D.可发生血行播散到各器官 E.结核菌常经淋巴道引流到肺门淋巴结 4.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 E.巨噬细胞 5.原发性肺结核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A.肺尖 B.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C.肺门 D.肺膈面 E.脏胸膜面 6.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管狭窄? A.肠xx B.肠伤寒 C.肠结核 D.细菌性痢疾 E.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7.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转向愈合时的改变? A.吸收、消散 B.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病灶周围出现渗出、继发坏死以及溶解液化 8.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最罕见的部位是 A.肺 B.心肌 C.肾 D.脊柱 E.脾 9.结核球是指 A.直径小于2cm的干酪样坏死灶 B.状似大叶性肺炎的干酪样坏死灶 C.孤立性的境界不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D.无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E.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10.结核病好转的最好方式是 A.吸收消散 B.硬结、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纤维包裹及钙化 11.结核性肉芽肿内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是

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条文理解: 这实际上是两个条文,是伤寒论中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的最后二个条文,都是关于小青 龙汤证的。这两个条文是基于不现的条件下讲的,前面一个是基于”伤寒表不解“,另一个条 文则是基于”伤寒“,实际上伤寒表不解与伤寒本质上都是伤寒,但都讲到了”心下有水气“, 都讲到了咳,这是小青龙汤证不同情况下的共证。 伤寒表不解,指的是表证还在,如发热、脉浮,怕冷、身体四肢酸软且痛等。 心下有水气,这是主证。这里是指心脏的下方有水,这个”心下“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水气则是指积水、痰饮,积液、组织渗出液等,反正是水。 为什么会心下有水气,显然是由于伤寒表不解引起的,表不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汗而表不 解不够透彻或误治导致的寒邪去不尽,进而入里。如用有人用麻黄汤因剂量不够,发汗而表 不解,出现心下有水气,就是由麻黄汤证转变成小青龙汤证了。因此,心下有水气是伤寒表 证进一步传入体内的一种表现,是太阳病的一种传变。显然,这是表里双寒的一种症状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身体里虚造成。倪海夏在讲到小青龙汤时说到,身体向来虚 弱的人得了伤寒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寒邪入里会传到哪里呢,显然会传入阳明、少阳或太阴这三个体层,因为伤寒病,肺(太阴)最易受累,也会多路并进,攻入阳明与少阳层面。因此再往下看条文列出的症状, 会出现咳、呕、渴、利、噎等就是传入太阴、阳明、少阳的不同反应。 干呕,这是兼证。是寒邪攻入阳明,但未化热或化不了热的一个症状。伤寒后可能会因为发 汗药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胃阳的抵抗,使身体阳气会激动里面的水而出现里水涌动,出现 上逆,“干呕”是水饮逆于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体内排水的反应。我们此时如果来帮助身 体来去水,那么干呕现象就会消失。所以,出现干呕往往心下有水的现象。 发热而咳,这是表不解就会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 或渴。这是或症。这里会使用人感到不解,明明身体里有水气,按理说不会渴的,为什么还 会有的人出现渴?根据胡希恕的讲解,小青龙汤证的人里面有水饮一般是不渴的。这里的渴 显然这是指水循环水代谢不通畅的人,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全身的 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就会表现出渴的现象。这里并不是身体里有热导致。说简单点就是水 不化气,水停不化气,喝到里头的水无法供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不解渴,甚至于消渴。能区 分出是因为水气不化导致的渴还是因为身体有热导致的渴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有的人区分不了,对于表里双寒证使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物,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心下有积水。有的人将阳明 有渴证的说法全归于阳明有热是不妥的。很典型的就是消渴病,明明身体有积水,却总是渴,就是水无法化气,无法通过身体种处带来的渴。 或利。这是或症。就是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 或噎,这是或症。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

伤寒论复习资料重要资料整理编辑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 陽明…本證…熱證 ★ 梔子豉湯屬性: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從張本,刪此二句)歌曰: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故相傳為湧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于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葉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於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人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於“太陽” ,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韻伯移入“陽明” ,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 白虎湯 屬性: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一寒一熱,須辨於毫釐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 ,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 据现有文献,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应用广泛,医圣仲景对半夏的药性体悟深入透彻,制法得当,使用精准,应用灵活,广泛用于痞证、呕吐、咽痛等病证的治疗,为后世所推崇。《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中共有18首方剂使用了半夏。笔者现就《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讨。 1 半夏在《伤寒论》中的功用 1.1 辛行温通散结除痞半夏善治痞证。《本草纲目》[1]谓“半夏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半夏辛温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气机,消胀除痞;温能温通气机,温化寒邪。半夏禀辛温走散之性,而逞散结开痞,消胀除满之能。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为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是因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盘踞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阴阳升降失和而成。治疗上用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散结除痞之专长,直接针对痞证中焦阴阳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的病机特点。同时半夏与辛热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连而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剂,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温平等调其阴阳,坐镇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而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四》[2]“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1.2 和胃化浊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呕吐都可以随证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3]载“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在《伤寒论》中,呕吐一证无论是邪气初起还是疾病后期,无论寒热虚实,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1 疾病初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本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而呕吐,治以葛根汤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时加用半夏以理气逆、止烦呕。 1.2.2 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形气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方用竹叶石膏汤,在竹叶、石膏、参草等清余热,益气阴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3 寒呕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为风寒邪气引动内饮,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呕逆诸证,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化寒饮,方中同样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1.2.4 热呕如《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本证为少阳火郁,火热邪气下迫而见下利,火热犯胃,则见呕吐。方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伴有呕吐者加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1.3 行气解郁畅达三焦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气机,畅达三焦。《伤寒论》第96条:“伤

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

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 1 / 11

————————————————————————————————作者:————————————————————————————————日期: 2 / 11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 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3 / 11

伤寒试题(广中医)

本科伤寒试卷(一) 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 2.热色 3.纯阴结 4.四逆辈 5.蛔厥 6.追虚逐实 7.口不仁 8.往来寒热 9.合病 10.面垢 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35) 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182) 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386)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 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 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 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 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 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 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B.恶寒与否 C.恶风与否 D.汗出与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