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1年1月30日

二、调查地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围场镇坡字村

三、调查对象: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坡字村委会及当地农民

四、调查背景:

我家在农村,按照爸妈的话来讲,现在种地都养不了家了,据说我家土地最多的时候共有六亩多地,现在有二亩多地“退耕还林”了,种着的土地不到四亩(四口人平均每人一亩),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玉米(记得原来有种大豆的有种谷子的还有土豆,总之种类好多)。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不但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还实行了种粮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在家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种农作物的土地也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现在种地“太亏”,这是为何呢?为什么土地的儿女们都开始不在种地了呢?为什么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小?带着这些问题,利用此次假期我进行了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

五、调查内容

(一)、调查地现况

1、该村华北平原北部,靠近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800---10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

2、耕地面积少,属于小规模农业,而且纬度较高,属一年一熟区。而每熟一次,单位面积耕地,庄稼产量相同时,熟两次的耕地价值,就是熟一次耕地价值的二倍。每熟一次,单位面积耕地,庄稼产量相同时,熟三次的耕地价值,就是熟一次耕地价值的三倍。

3、该村存在着大量的山地,土地沙漠化严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少,品种单一。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

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4、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少,品种单一。该村大部分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而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面积扩大多,单产增长少,高产作物变低产。该村正是此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土地抛荒严重,大部分山地已经退耕还林,而适合耕种的平地沙漠化严重。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

(二)、原因总结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

该村存在着大量的荒地和山地,水利设施不齐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种粮完全就是靠天吃饭。投入多产出少且不稳定,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严重

该村虽不是重点扶贫村但是基础薄弱,生活水平低,很多人都纷纷出外打工,这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留在村里的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只有部分实在是离不开家的劳动力才留下来种地。

3、粮食产量低,品种单一

该村是山地地形,耕地面积少,属于小规模农业,而且纬度较高,属一年一熟区。这里没有先进的农业理念,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采用的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耕作方法,这些因素无疑对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这里的作物品种很单一主要是玉米,还有少量的土豆,没有什么经济作物。

4、种粮收益低

试想一下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一年,种粮的收入却不高,不够日常的开销,不够供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费用,不够盖房给孩子娶媳妇的费用,还不如出外打工经商挣的多,那么,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能高吗?造成农村种粮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种粮成本在不断增高;现今种粮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这些农资价格攀升很快,导致种粮成本增高。还有该村从前大多数人家都有自家的牲畜,种地、收割都不用花钱,现在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牲畜减少,使用农用机

械也增加了种粮的开销。二是粮食的价格相对较低。以玉米为例,一斤玉米的价格大约是七毛钱,一亩地好的话也就产600斤,一亩地的玉米收成就是420元。而近几年来商品涨价越来越快,远远超出了种植玉米带来的收益。在该村一户老两口,儿女均已成家,已没什么负担,家里有6亩地,年收入大约是2500元,这些钱又能买什么呢,也就是保证基本生活罢了。

5、“打工族”纷纷远走他乡,种粮主力军锐减

据农民自己测算: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每月收入至少2500元到3000元,就是在当地搞建筑、装修的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是2000元到2500元,哪怕就是一个杂(小)工一个月下来收入最少也在1500元左右,而农民种一亩地的粮食剔除籽种、肥料、农药等必备的生产成本投入一年下来也就是四五百元,远远不及一个杂(小)工一个月的收入,况且种粮琐事多、花得时间与精力大,仅靠种粮很难改善生活条件,而务工既单纯直接且收入又相当可观。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致使广大农村青年毫不犹豫就选择外出创业,造成种粮的主体流失。

6、国家补贴政策存在缺陷

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农业税赋,还相继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激励农民的目的。

该村粮资直补情况,一户三口的话,种地9亩,每亩地补贴30元,虽然补贴都及时发放到了农户的手里,但它面对农资价格的高速增长和粮价的低增长,很难发挥作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方式不尽合理,发放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未按实际种粮面积,而是按照农户农税改革的计税面积统计发放,导致未种粮食作物的耕地也得到了补助,造成了“粮补”、“良种补”均变为“地补”,形成了农户只要有耕地,种与不种均能领到补助款,这显然有背政策的初衷。在化肥、农药等必备农资方面,国家对其涉农生产企业进行了政策补贴,但由于经销环节过多,农民并未得到太多的实惠,化肥、农药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加大,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7、农业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指导

该村的农业是小规模农业,缺乏规模化,缺乏产业化,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其中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知识传播途径不到位,该村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位专

业的农业生产指导人员,这是导致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不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脆弱。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开工实施,使与农业生产步步相关的路、渠、堤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生态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使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仍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旱涝保收仍难以实现。就该村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夏季的洪涝和干旱,因为水利设施不齐全,农民根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

9、农民把握不住市场

农民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向的研究和认识,自己的粮食能否买上好的价钱自己说了不算,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农民变得很迷茫,变得畏首畏尾还是卖不出好价钱。农民对市场产生了畏惧感,并进而放大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种粮发财失去信心,严重挫伤了种粮积极性!

六、调查分析及建议: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

1、探索农村和农业改革新路子

一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各类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民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市场和农业产业结合的主体,从而达到改变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经营分散、经营方式封闭、产品交易滞后的缺陷。二是按照“面向大市场、经营大品牌”的思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现耕种、产出一条龙。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合理补助种粮农户

可根据农民真正直接种粮的土地面积补贴或是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进行补贴,多产多补,少产少补,防止“地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收购粮食价格,保证收购粮食渠道畅通,这样既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控制了粮价不再上涨。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一要多方争取项目,多元化融资,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

力,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这些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真正的为农民服务。

4、解决农资价格高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降低农资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从农资企业自身寻找解决途径。目前,农资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如垄断、中间环节过多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了垄断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就意味着服务了百姓。

目前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即按照与企业产品出厂售价成正比确定征收比率,即售价越高,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就越多。同时,也要保护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对农资市场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5、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一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素质强,技术硬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去,让他们利用自己高深的学识和过硬的技术,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把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走“科学化耕种、科学化管理”的路子,提升农作物的单产和品牌。二是要改善经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生产,了解国家政策,加强对市场宏观走向的把握,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保证获得最大的收益。

七、调查体验

我家就在该村,所以收集资料非常容易,虽然我总是住校,但是受父母的影响,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变化。外出务工确实帮助农民们宽松了生活问题,但是农作物耕种的减少也影响着国家粮食的供应。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将达16亿,而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迅速,食物结构改变也加快,粮食需求将大幅度提高。而粮食供给潜力则不乐观:耕地减少1的趋势难以避免,因而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产量的潜力很小;淡水资源短缺将更加严重,单产的提高也是有限的。由此他预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将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到2l世纪30年代,粮食缺口将为2.16亿吨——3.78亿吨。布朗警告说,届时全世界都无力养活中国。情况的严重不允许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尽快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在我国农民占绝大部分,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后就完全不必担心粮食供应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