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出版学复习资料

出版学复习资料

考点一出版的概念(掌握)

出版的定义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出版的构成要素

1.编辑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

(1)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2)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这种选择、优化是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进行的。

(3)编辑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

2.复制

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

(1)出版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复制方式有印刷、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等。在商品经济中,作品复制的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2)出版活动中的作品复制,是为了使已经编辑加工好的作品形成若干复本,并具有能供消费者使用的某种物质载体形式。只有经过复制,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3.发行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考点二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了解)

1.精神文化资源

(1)精神文化资源是指作者创作的作品。

(2)精神文化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成为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1)在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必须由合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对“已有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和表现形式设计,才能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

(2)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必须有供复制产品用的机器设备、能源等物质资源,此外,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阶段也负有监督物质产品生产质量的重任。(3)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条件,是开展出版活动的重要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出版活动将无法开展。

3.流通传播资源

(1)将出版物从出版单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来实现,需要具备许多资源。

(2)出版活动必须具有组织出版物广泛发行的流通传播资源,有了这个条件,出版物才能够顺利流通和传播,出版活动的整体运行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4.市场资源

(1)出版物的消费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2)正是对出版物的消费需求将出版生产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使出版工作者的劳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进行交换成为可能,出版生产的产品才因此得以实现价值。

考点三出版的一般过程(掌握)

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这三个基本阶段组成,与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对应。

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在出版物复制之前,精神产品生产的具体内容包括:

(1)信息采集,即编辑人员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

(2)选题策划,即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3)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

(4)审稿,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或建议的活动。

(5)编辑加工整理,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作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6)整体设计,是对出版物载体的艺术性、工艺性设计。

(7)审定发稿,即将编辑加工整理好的稿件经审定后发往相关职能部门安排制作和复制。

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中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但在数字出版中,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的发行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此外,出版物的传输一般借助社会公共信息网络,也就没有产品匹配组合和包装这个步骤。

就传统出版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括的步骤有:

(1)按设计要求将原稿制作成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如校样、样带、样盘等。

(2)制作可以照样复制的正式“母版”(如印版、母带、母盘等)并进行技术处理,形成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

(3)进行批量复制,形成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内容和形式的出版物半成品。(4)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出版物半成品匹配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最终产品。

3.产品流通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也是商品流通,即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因此,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

出版物发行一般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1)信息流,体现为信息流通,即出版物买卖双方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

(2)商流,体现为出版物商品交易,即出版物买卖双方达成商品交易并进行出版物商品的价值转移。

(3)物流,体现为出版物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转移,即按照出版物商品交易的方向,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运送或者上传、下载相应的出版物。

(4)资金流,体现为货款结算,即由于出版物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发生的款项收付工作。

专题二出版物(已出版的作品)

考点一出版物的概念和属性(掌握)

出版物即已出版的作品。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在出版物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只是一般的物质产品,不是出版物;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也还不是出版物。

1.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首要的)

(1)出版物是作者和编辑人员的精神劳动成果;

(2)出版物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领域,人们需要出版物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3)出版物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及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来间接地实现。

2.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

(1)出版物物质载体的形成过程属于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一样。因而,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属性。

(2)作为商品,出版物所凝结的劳动的价值只有在出版物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得到实现。因而,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又表现为商品属性。

3.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的关系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特有的属性。在出版物的两种属性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只是一般的物质产品,不是出版物;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也还不是出版物。

考点二出版物的种类(掌握)

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将出版物分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其中,报纸、期刊和图书通常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复制后发行的,所以往往又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纸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以区别于只用磁、光、电介质作为信息记录载体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1.图书

(1)含义

图书是主要以纸介质为载体并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图书绝大部分是装订成册的书籍,也有散装的图片。

(2)特点

图书不同于报纸和期刊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在出版方式上是“非连续出版”,即不能以一个只用序号相区别的固定名称一种接一种地连续出版下去,并且篇幅和出版周期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②在内容上是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即一般要按照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且有较长的时间效用,可以重印或再版。

③既可只由单独的一篇作品组成,也可由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组成,还可由众多作者的许多作品汇聚而成。

2.报纸

(1)含义

报纸是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大多以印刷方式复制的纸质散页连续出版物。它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同时也传播知识,为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提供服务。(2)类型

报纸的种类可从各种角度作多种划分。具体包括:

①按与政党、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可分为机关报与非机关报。

②按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类、政法类、经济类、金融类、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科学技术类、体育类、卫生保健类、影视类、读书类、生活类、时尚类等。

③按出版周期,可分为日报和每周一期、每周两期、每周三期、每旬一期的非日报等,而日报还可分为晨报、午报、晚报等。

④按主要读者的分布地域,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

(3)特点

报纸不同于图书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在出版方式上是“连续出版”,即以一定的出版周期用一个稳定的名称一期接一期地出版,期与期之间仅以序号(或再加上出版时间)相区别。

②在内容上特别注重时效性,一般不再版或修订等,且均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3.期刊

(1)含义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通常以纸介质为载体并以印刷方式复制,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2)类型

期刊的种类可从各种角度作多种划分。具体包括:

①按内容范围,可分为时事政治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文学艺术类、教学辅导类、综合文化生活类、科学普及类、情报检索类等。

②按出版周期,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

③按读者对象的年龄层次,可分为老年刊、青年刊、少年刊、儿童刊等。

(3)特点

①期刊与报纸有很多可与图书相区别的共同特点,包括:

a.有一个稳定的名称;

b.连续出版并有表示无限期连续出版的序号;

c.均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一般不再版或修订等。

②期刊与报纸也有区别,包括:

a.外在区别,主要在于期刊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一般较报纸小,出版周期通常比报纸长等;b.内在区别,主要在于期刊的时效性比报纸弱,稳定性和系统性比报纸强。

③期刊单独与图书相比,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包括:

a.正文一般分设各种栏目;

b.全刊篇幅在一定时间(至少一年)内相对固定,不能忽多忽少;

c.不设扉页,版本记录列载于底封或目次页。

4.音像制品

(1)含义

音像制品是以磁、光、电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

(2)类型

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两大类。

①录音制品,用于记录声音,具有再现音乐作品、语言等功能;按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录音带、唱片(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再生产)、激光唱盘等。

②录像制品,用于记录动作、画面、表情和场景等,具有类似或再现电影、电视剧(片)的功能;按载体和信息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录像带和激光视盘等。

(3)特点

音像制品与报纸、期刊和图书等出版物的区别,主要在于:

①表达内容的手段不同,大量运用声音、图像、活动影像等媒体形式;

②物质载体不同;

③复制方式不同;④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

⑤形态和结构部件不同。

5.电子出版物

(1)含义

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

(2)类型

①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磁盘类、光盘类、集成电路卡类。

②按对使用者操作的反应情况不同,可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等。

③按所包含的信息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类、图片类、声音类、图像类、图文类、动画类、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类等。

④按基本用途,可分为计算机软件类、信息检索类、阅读类、素材类、教育类、游戏类等。

⑤按所含的传播媒体特征,可分为电子图书类、电子游戏类、电子期刊类、电子报纸类等,其中前两者称为“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后两者称“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3)特点

电子出版物具有许多与音像制品类似的特点,因此音像制品有别于图书、报纸、期刊的特点,同样也见于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有别于音像制品的地方,主要是记录信息全部采用数字代码方式和载有的信息内容不同。在物质载体形式、复制方式和使用时需要的技术设备方面,则与音像制品互有交叉、异同并存。

报纸、期刊、图书(纸介质出版物、纸质出版物、印刷型出版物)

专题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考点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掌握)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考点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掌握)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出版工作中贯彻“双百”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不能以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也不能在编辑加工整理中随便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删改稿件。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泽东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出版工作者要根据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区分精华和糟粕,学习借鉴其精华部分,以利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弘扬主旋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多样化,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

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有时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

6.坚持质量第一

坚持质量第一,这是由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决定的,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7.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促进出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掌握)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出版工作神圣的政治职责和首要任务。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出版工作要努力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上,出版业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在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上,出版物,尤其是图书,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弘扬中华文化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文化,出版工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我国出版工作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既要在交流中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愚昧、有害的东西,更要努力展示和弘扬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我国出版工作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既要在交流中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愚昧、有害的东西,更要努力展示和弘扬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