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上战场当红军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轻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层次的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袭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正因为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部否定。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展示林道静的内心世界和她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善于把人物外貌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方面都使林道静的形象的性格鲜明感人。

她的感情经历也如她的革命经历一样坎坷余永泽,卢嘉川,赵毓青,江华。一一出现在她的感情世界中,也造成了她的迷惘与痛苦的抉择。

从男女关系上来看《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可以

归纳为“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即林道静与余永泽、

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的情爱纠葛。当然有一些插叙比如赵毓青,胡梦安。在他们的眼睛里,林道静的身份除了是寻求解放热衷于革命的女性,

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的身份定位展现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占有和情欲。

你的林道静谁的余永泽?

爱情,热情而宽厚;爱情,冰冷且脆弱;爱情,多么美好的事物。当你爱上爱情,黑夜是光明的;当你失去爱情,白昼也是阴冷的。而这之间的差距,在于生活。

林道静把余永泽称作诗人,,这不是盲目的崇拜,这是对爱情最高的赞誉。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遇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她赞美着自己的爱情,她热烈,她积极,她幸福。

余永泽,或许更多的人把他称作自私自利、庸俗不堪外表的伪君子,为了追取林道静,卖弄才情,实际确实一个委琐和心胸狭窄的人,而我却更愿意把他看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革命思想,他追求自己的爱情。林道静,她聪慧、美丽、纯洁向上,又带着一种惹人怜爱的淡淡忧郁。他爱着,他追求着。

爱情,是不分是非的,还记得余永泽在海边倾诉自己的爱情:“暮色朦胧地走近,潮水变得更狂暴,我坐在岸旁观看波浪的雪白的舞蹈。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膨胀,一种深沉的乡愁使我想望你,你美好的肖像到处萦绕着我,到处呼唤着我,它无处不在,在风声里、在海的呼啸里,在我的胸怀的叹息里。

我用轻细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纳思,我爱你!”

爱情是美好的,我相信,那些诗歌,那些情愫,甚至那晚的海浪,那晚的月,一切都有着美丽的爱情作着广阔的基础,在两个年轻人的世界蔓延,像藤蔓一样,纠缠着两颗年轻的心。那晚的林道静与余永泽,他们是幸福的,诚然“爱情是不能脱离生活的”,但是思想的交汇,精神的爱慕,这是对爱情的嘉奖。没有赞美,没有热情的爱情,是干瘪的,没有光泽。

爱情的发展,到了深处就是生活。当林道静决定与余永泽同居时,她的闺蜜王晓燕曾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劝阻过她,试图让林道静看清事情的后果,闺蜜的建议是好的,她是为了自己最好姐妹的幸福,而她没有看到爱情的美好,如果一个人总是能在自己的爱情中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冷静,那这份爱情的真实性就真的有待考究了。

日子久了,时光地流淌让林道静看到了余永泽身上的不足,他的革命热情的消退,他的小资思想,他的自私,还有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她认识到了闺蜜王晓燕的劝解的道理。

爱情与生活,又一次不可避免的碰撞了,子君与涓生的悲剧又一次上演,剥去了那华丽的诗歌,消去了那美好的月光,生活就像是花后月下的荆棘丛,走过了静谧甜美的热恋,就要去面对这些困难,这个时候,爱情更加的重要,当你一心想抓着她,死死地抱着她,那么只会被生活弄得遍体鳞伤,但是,你若将爱情变成应对这些荆棘的镰刀,你的生活还是很顺利的,你的爱情也会更加坚定。

最后,我只想说:爱情,无罪。只要拥有爱情,那么每个人都会在感情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无关抱怨谁对谁错。热情过后,冷静的思

考很重要,他人的建议要合理的听取,取舍在己。

你的林道静,谁的余永泽?哀了谁的爱情,伤了谁的人生。

理想的爱人,革命引路人——卢嘉川第一次遇见卢嘉川,是在北戴河的那个小山村——杨庄。卢嘉川身上似乎有一种魅力,他的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深深地吸引了道静,道静仿佛见到了一个老朋友,开始与他交谈起来。卢嘉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个中国共产党员,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换起了道静的爱国激情,她在以后的教学中,义愤填膺地教导学生要抵抗侵略,保卫国家。

由于在杨庄教书每月只有十五块钱的薪水,道静想去另找一份工作,但她屡屡碰壁,余永泽趁机想说服她搬过去和他一块住,但道静不同意,终于,在余永泽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了。于是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此刻的道静感到幸福,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她从小缺乏爱抚的心灵感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而且余永泽使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然而时间一长,道静的内心渐渐地有些不安,她问余永泽:“你是大学生,有书读,有事做,可是,我,我这样的算个什么呢?”但余永泽却说:“这没什么,还劝她可以学学烹调、缝纫。”道静惶惑了,为什么余永泽那时在北戴河海边时的思想那么丰富,对人生的见解那么独到,可现在怎么就成了个琐碎的人呢?同居后道静任出去找过几次工作,但依然以失败告终。她还去见了高中的同学陈蔚如,如今的

她已成了个阔太太,整天涂脂抹粉,她早已忘记了当初和道静一起许下的希望纯净地生活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诺言,她堕落了。看到朋友的这种状况,道静感到愤怒和无可奈何,她更加厌恶地诅咒起这个黑暗的社会。

余永泽对上门来请求帮助的老佃农恶语相向,一毛不拔的行为更使道静看到了他的自私与冷漠,她感到痛苦,原来那个有着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人已在时间面前渐渐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大年三十的晚上,余永泽回家去了,没有带上道静,道静于是来到隔壁与那些没有归家的青年一起过年。聚集在隔壁的都是些有志向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东北三省的沦陷而感到痛苦,激愤地要求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他们回忆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所进行过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言谈和经历深深地震撼了道静,她为自己不能投身于救国运动而感到羞愧。在与卢嘉川的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谈话中,她更懂得了个人的奋斗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把个人的命运同广大群众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时候,个人才能求得解放。随后,卢嘉川给了林道静一些书,道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她逐渐了解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在与卢嘉川的交谈以及阅读进步书籍的过程中,她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开始不顾余永泽的反对,去进行游行示威,张贴宣传标语的活动,这些活动使道静感到激动而充实。此时的道静深深地爱上了卢嘉川,卢嘉川也对单纯善良的道静有好感,然而不幸的是,卢嘉川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牺牲了。

可以这样说,卢嘉川是林道静的精神导师,是她成长的引路人,他使道静由一个个人主义者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战士。

从道静的感情方面来看,卢嘉川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他的牺牲使道静十分痛苦,但她依然在等,期盼有一天他能回来,尽管结局不圆满,但他道静的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段经历促进了道静的成长。

那个热血青年

他们的关系似乎只有革命战友那么简单而单纯,林道静对赵毓青的评价是年轻热情的,而且在与江华的对话中现出了一些小女人的羞涩态甚至有些发窘,也许有一些爱的萌芽吧。但是江华走后林道静面对这个有灵活热情的眼睛瘦瘦且面庞清秀的青年时,却显得并不那么感冒了,当时的她心中满满的装的都是革命,都是江华留给的任务和嘱托。即使带领学生们去春游去乡村去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他们也混然不去触发那风情,而是争论着革命的下一步走向也许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原因吧。革命成为革命者的全部和爱情的坟墓。

赵毓青甚至比林道静更加狂热于革命,属于头脑发热型,被叛徒的错误诱导,错误的打倒了有一点保守但人很好的校长,过早地的暴露了革命的力量结果惨遭逮捕直到最后牺牲但不可否认的,他是一个坚定地革命战士,不曾屈服于敌人,不畏惧生死。但他的的内心是否也深藏着对林道静的一丝情愫呢,我想是有的,在离别的那一刻当林

道静用激动的眼睛热情的关切他的时候他的内心被深深的感动了,他也为林道静能安全的脱身而选择留下来,不知道多年以后林道静是否还能记起那个清瘦的有一双明亮眼睛的青年。他叫赵毓青。

难道革命者真的那么完美??我深深的怀疑着

革命情侣

江华是林静道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小说着重描写了在江华的带领下,林静道的成长。但我认为这是英雄救美的爱情,或说成是革命加爱情。总之俩字:不纯。

“革命加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浮出历史地表的一道路径,但在男权话语之下却带上了不少戏谑和轻蔑的意味。不管是在《青春之歌》抑或是其他文本中,“革命”的主体或重点永远都是男性,女性作为爱情的载体更多地为展现男性英雄而存在,即使叙述视点更多地置于女性身上,往往也无法超脱被拯救被引导的客体迷思。换句话来说,“革命加爱情”的叙述模式之下,有另一层隐性的本质,即男权话语下的情欲与政治。

杨沫对江华的描写显得有些割裂,在工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徇私没感情的革命者,尽心尽力地纠正,林道静的阶级立场,培养她的共产主义觉悟,但回到生活上,江华依旧无法摆脱对林道静情欲的渴求——“她不但是一个坚强的同志,而同时她也是一个温柔的需要感情慰藉的女人”、“他爱她——很久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的女同志”,到最后,江华终于挑明了他的渴求“你说咱俩的关系,

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对林道静的改造和引导,又一次结束在肉体的情欲之上。在此并非是说革命者拥有爱情和欲望就不纯粹,而是在杨沫的叙事之中,女性的成长依旧少不了男性的介入和拯救,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赞美男性或雄化人物的噱头,在作者心中,最值得书写的依旧是男权话语下的权力与情欲,而一个女性的解放和成长,却不可避免地必须被窥视被引导最后结束在对男性权力的依附之上,纵然林道静爱的不是江华,可是“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林道静的爱情被当做是赞许的奖励品被论功行赏,这才是男权话语下女性作为客体最难以逃脱的命运——她们是肉欲的对象而不是理想的同路人,她们是被物化的客体而不具备平等的地位,女性一直都是性与政治的结合之下对男人能力的评价标准。

林道静作为中国成长与选择的象征,恰如一个女性客体被多方所争夺,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林道静不仅被物化,她甚至难以拥有自己的感情,而是被争夺的对象,以最为雄化有力者取胜,女性的身体和情欲一直都是无声的战场,“而当为革命的身体整合为民族国家的身体时,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也已经成功地置换为革命、国家、神圣爱情的统一”女性对爱情的选择被赋予了对国家命运选择的崇高象征,这对女性来说并没有太值得庆贺的地方,相反的,她们被物化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