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欣赏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欣赏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欣赏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欣赏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欣赏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 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 声“东去! ”“西去! ”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 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 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 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 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 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 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 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 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 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 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 如东总布胡同、 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 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 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 “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 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 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 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 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 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 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 不大愿意搬 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 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 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 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 “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 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 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 (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 都没有桌子, 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 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 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 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 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 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 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 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 却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 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 学生”。学生组织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 《茶馆》 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 《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 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 生气, 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 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 (他们是“搬迁户”, 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 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 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 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 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 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 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

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 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 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 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 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 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 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 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 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 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 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 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 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 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 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 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 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 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 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 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 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 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 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 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 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 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 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 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下面是XX 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 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 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 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 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 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 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 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 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 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 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 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 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 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 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 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 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 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 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 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侯银匠小说分析

侯银匠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解析】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是否读懂了小说的考量之一,在于能否把握小说情节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小说的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侯银匠父女的相依为命,一是侯菊的精明能干。这一节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 【答案】: ①该情节表现出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做铺垫。(2分) ②该情节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2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实为侯银匠。小说中对于侯银匠这个形象的表现,直接表现的有行动与对话的叙写,比如为女儿挑女婿,喊女儿“拿点油来”,下泪,一个人喝酒,这些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此外也有心理活动的叙写。画线的两处,都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通过心理的叙写表现侯银匠在女儿出嫁前的复杂情感。侯菊是侯银匠一生心血所系,现在女儿终于成人,那么懂事,那么能干,并且找了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他的一生的大事即将完成,可以告慰妻子,自己的含辛茹苦也没有白费,这是甜;自己的女儿嫁到陆家,陆家大儿媳二儿媳家境好,自己不过是个手艺人,没有多少陪嫁,不能让女儿风风光光嫁过去,委屈了女儿,这是苦;多少年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安慰,是他生命所系,可是女大当嫁,女儿就要走了,今后要一个人过了,这也是苦。苦甜交织,构成此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处通过独白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联系上下文情境,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多年来父女相依为命,侯菊已经是侯银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虽然女儿已出嫁,但总觉得女儿还在身边,于是随口会喊出来。“及至无人应声”,怔忡之后才醒悟,这种情景自然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这一切无可解脱,只能以自嘲的方式来化解。这一处细节与小说结尾处相通相对,含蓄隽永。【答案】

侯银匠小说分析

侯银匠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解析】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是否读懂了小说的考量之一,在于能否把握小说情节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因果链。小说的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侯银匠父女的相依为命,一是侯菊的精明能干。这一节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 【答案】: ①该情节表现出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做铺垫。(2分) ②该情节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2分) 2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实为侯银匠。小说中对于侯银匠这个形象的表现,直接表现的有行动与对话的叙写,比如为女儿挑女婿,喊女儿“拿点油来”,下泪,一个人喝酒,这些细节描写丰富而生动。此外也有心理活动的叙写。画线的两处,都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通过心理的叙写表现侯银匠在女儿出嫁前的复杂情感。侯菊是侯银匠一生心血所系,现在女儿终于成人,那么懂事,那么能干,并且找了个好人家,有个好归宿,他的一生的大事即将完成,可以告慰妻子,自己的含辛茹苦也没有白费,这是甜;自己的女儿嫁到陆家,陆家大儿媳二儿媳家境好,自己不过是个手艺人,没有多少陪嫁,不能让女儿风风光光嫁过去,委屈了女儿,这是苦;多少年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安慰,是他生命所系,可是女大当嫁,女儿就要走了,今后要一个人过了,这也是苦。苦甜交织,构成此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二处通过独白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需要联系上下文情境,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多年来父女相依为命,侯菊已经是侯银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虽然女儿已出嫁,但总觉得女儿还在身边,于是随口会喊出来。“及至无人应声”,怔忡之后 才醒悟,这种情景自然表达了对女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这一切无可解脱,只能以自嘲的方式来化解。这一处细节与小说结尾处相通相对,含蓄隽永。 【答案】 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1分)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1分)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2分)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汪曾祺《受戒》赏析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 化特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五篇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一 这次换书,我们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同的书,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乡》的书,我随便翻看了几页,没想到仅看得入迷了。 这本书是汪曾祺的作品,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花园”、“夏天”......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异秉”了,主要讲了一条街的发展,生动的写出了好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欢文中写到的王二这个人,他生活朴素,每天早早的就要起床,去保全堂药店门口摆一个熏烧摊子,一只摆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还来给他送饭吃,他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摊都开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摊子越铺越大,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来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甚至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来买什么。我也应该向他学习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我经常写作业写到一半就觉得累了,就去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后来看看作业,看着还有那么多作业,心烦意乱,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荐大家也看看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好文章了,我都说不出来了,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二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

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_。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三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

汪曾祺《侯银匠》阅读题及答案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 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导读: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一.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 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 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 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 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受戒》不只是一篇风格特异的小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汪曾祺“纳外来于传统”,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学中提倡的解放了地人性美,同样对于中国阅读而言,《受戒》也是一部观念全新的接受史。 《受戒》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大概内容如下: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们家乡也确有当和尚的习俗)。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但是荸荠庙里的和尚只是把出家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无所谓清规戒律,过着一种率性自然地生活,这种顺从自然天性的庵中生活,与现实佛门禁锢的人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这部短篇小说

《侯银匠》文本细读教学简案

教学设计 汪曾祺短篇小说《侯银匠》之文本细读 备教手记: 当前高中生在高考应试的能力框架内,以解题为切入口粗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且课内阅读的文学作品也多有删节,这都在追求教学内容精练、高效的同时,削减了作品的文学意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分析的能力。当前高中文学欣赏课亟待充实“文本细读”的内容。 2008年高考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选用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侯银匠》,但限于考试容量,对原始文本进行了诸多删改。倘能引领和指导学生对删改前后的文本加以比较阅读,将别有一番发现,或可觅得短篇小说的艺术三昧,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训练更细腻深入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 为此,设计如下教学:汪曾祺短篇小说《侯银匠》之文本细读。 教学目标: 1、揣摩品味被删节的文本内容的丰富意蕴及其表达效果,感受小说主题的复调特征、小说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和推进情节的作用、汪曾祺参差错落的叙事语言饱满的情感张力。 2、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更细腻深入的感受文本,培养学生通过表层语言深入探究问题实质的学习能力。 3、读小说,品人生,了解和感受普通市民苦乐交织的凡俗人生,发现人物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收获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揣摩原作传达的人物复杂的、立体化的情感,并由此探得作品深刻的、复调式的主题。 2、领会删节所带来的场景模糊以及连带的人物形象单薄的损失。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给学生印发汪曾祺《侯银匠》原文与2008高考江苏卷删改文本《侯银匠》的对照资料。请同学们将左边的删改文本与右边的原始文本细加对比,思考: 1、选取三两处内容,看看在删改前后文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总体而言,你认为删改文本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

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他始终都是在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他坚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和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暴风雨来临之时他大声说出来自己的爱,不过这样做也是在小英子的鼓动下才做出的决定,这次勇气战胜了怯懦,佛教中人也有的人性让他勇敢迈出这一步寻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他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受戒》表面上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也是主人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文中营造的是一种“桃花源”似的自然纯朴理想生活,在这个田园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和尚也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恋爱、结婚、杀

(完整版)侯银匠小说分析.docx

侯银匠 1.小第二段(“侯匠中年妻?很精到” ),全文情展开有什么作用?具体明。( 4 分) 【解析】情是小的基本要素。是否懂了小的考量之一,在于能否把握小情内 在的关,或者小情的因果。小的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有两点:一是侯匠父女的相 依命,一是侯菊的精明能干。一小情的展开本。 【解析】干中“ 全文情展开”是的关,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有什么的关。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女婿、打陪嫁首、女儿改装花、出嫁后出租花、逐成家的 当家媳、最后父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那么,些情跟第二段有什么关呢? 地,些情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句,第二段下文作了,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 具体来,女婿、打陪嫁首、最后父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然是由第二段“ 侯 匠中年妻,身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而女儿改装花、出嫁后出租花、逐 成家的当家媳等情,然是由第二段“她已把家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 展开来的。 【答案】: ① 情表出父女相依命地生活,下文女婿,打陪嫁首,女儿出嫁后父的孤独 些情做。( 2 分) ② 情突出侯菊的精能干着眼,写侯菊改装花,出租花,成当家媳等情做。 ( 2 分) 2.文中画的两,分表了侯匠什么的情感?(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的含,以及人物形象的。 【解析】篇小的主要人物侯匠。小中于侯匠个形象的表,直接表的有行与的叙写,比如女儿挑女婿,喊女儿“拿点油来” ,下泪,一个人喝酒,些描写丰富而生。此外也有心理活的叙写。画 的两,都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活。 第一通心理的叙写表侯匠在女儿出嫁前的复情感。侯菊是侯匠一生心血所系,在女儿于成人,那么懂事,那么能干,并且找了个好人家, 有个好宿,他的一生的大事即将完成,可以告慰妻子,自己的含辛茹苦也没有白, 是甜;自己的女儿嫁到家,家大儿媳二儿媳家境好,自己不是个手人,没有多少陪嫁,不能女儿光光嫁去,委屈了女儿,是苦;多少年与女儿相依命,女儿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安慰,是他生命所系,可是女大当嫁,女儿就要走了,今后要一个人了,也是苦。苦甜交,构成此人物复的内心世界。 第二通独白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系上下文情境,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侯匠有以女儿在身。他的灯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 ! 我拿点油来 ! ’及至无人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 ! 糊涂了 ! ??多年来父女相依命,侯菊已是侯匠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然女儿已出嫁,但得女儿在身,于是随口会喊出来。“及至无人声”,怔忡之后才醒悟,种情景自然表达了女儿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一切无可解脱,只能以自嘲的方式来化解。一与小尾相通相,含蓄隽永。【答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1/6

浅谈汪曾祺_受戒_的_受戒_和_破戒_柯兰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柯兰 西华师范大学 神州文学 摘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冲突 汪曾祺的《受戒》刻画了一段纯美的初恋故事,看似佛教的礼教“受戒”与和尚的情爱“破戒”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小说却丝毫没有任何戏剧矛盾冲突的情节。本文将从小说人物与情节、作家创作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人物与情节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空间和淳朴风俗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1“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 “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而小说的情节却处处彰显着“破戒”。 当和尚意味着接受特定的“规范”。正是这些“规范”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然而这里的和尚全无“规范”的特征:“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2在这里和尚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非是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和尚们也一样的娶妻养子,打牌逗乐,唱黄调子,杀猪吃肉,和姑娘大婶打情骂。这些看似不合规范礼仪的事宜却以悄然默化的方式深入这片土地乡民的骨髓。和尚不再是信仰和神圣的象征,而是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们同样有着追求自然和人性的权利。 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外来的宗教在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容纳式地接受,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宗教本来的意义是要约束人心中的欲望,使人成为符合各种“规范”的人,而在这个独有的乡土空间里人们还保存着乡土的人性之棱角,当它们相遇时,棱角克服了规范,于是规范也就淡化了。 这淡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 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3小英子以幼稚少女的心态而不是站在大众圣神的心态去说这句话,受戒这一仪式成为了空洞的符号,它不再是封锁人们心灵的枷锁。 小英子更是自然之美与礼教规范反抗的代表,也是“破戒”与“受戒”这一矛盾冲突的体现。从她身上可以看到自然人对于宗教的重新解读。小英子保存着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她与明海的初次见面,好不扭捏地把莲蓬分给明海吃。明海也经常出入英子的家,帮着英子的姐姐花绣花,帮着做农活……这种情爱在日积越累中悄然天成了,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而明海呢,情爱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在他身上停止生长,他也像正常男人一样情欲慢慢滋长。当明海单独和英子在一起时:“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4小说中多次提到明海动情的地方似乎都与水有关,水,时而平静,时而壮阔,不受社会礼教规矩的束缚,更是明海的心中之水,哗啦啦地流进英子的心底。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受戒”不再是宗教规范和约束的象征,规范人们心灵和自然的枷锁不再是受戒这一宗教仪式;而这个淳朴的小山村里,人们的心灵不存在“受戒”,也就不存在“破戒”之说了。 二、作者创作 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一“注脚”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试图“复活过去”的一次努力。“注脚”也可能说明了汪曾祺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生活。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小说抛开了几十年统治一切生活的政治主题,在当时“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从探讨“生存”困惑的作家眼中看来,对生活的这种诗意化肯定也是不可接受的。正如在人人“受戒”的年代,他还能“破戒”吗,为何在八十年代人们还在伤痕、哭泣、反思的时候,汪曾祺能写出此种诗意来? 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的寂寞》:“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也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5那么什么是沈先生所希望重造的民族品德呢? “相信在‘另外一时’,人们将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6这是汪曾祺对自己老师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师承沈从文风格的写作路线的回答,是对自己的《受戒》另一种解读,看似水般平淡的语言和情节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作者痛苦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对当时人性扭曲的反思。 这源于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偿,也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所谓白日梦。文革期间,汪曾祺被江青“控制使用”,“江青每一个戏都规定这个戏的主题是什末,必须明确,形成后来我对明确这两个字很反感”7汪曾祺要逃离这种困境,汪曾祺复出后的小说充满温馨,是寻求在小说里得到补偿。他不写经历过的痛苦冤屈,也不写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改革的期望,他用充满温爱的眼睛看人,去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美,感觉着生活的诗意。“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8汪曾祺把梦境设置在水乡氤氲的环境里,《受戒》,写得确实美极了,那是一种符合人性发展的自然之美。所以从这个层面说,汪曾祺关于《受戒》中“受戒”与“破戒”的文化冲突,其实也是对社会无形的反抗。 注释: 1《受戒》汪曾祺 2《受戒》汪曾祺 3《受戒》汪曾祺 4《受戒》汪曾祺 5《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6《从文习作选.代序》汪曾祺 7《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关于〈受戒〉》汪曾祺 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