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资料

2015年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资料

2015 年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

主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承办单位: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二O一五年五月

活 动 指 南

尊敬的与会专家、教研员和老师们:

欢迎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经典课例再演绎――技术支持教学”。为使活动愉快、高效,敬请您注意以下事项:

1. 活动时间:2015年5月12日-13日 (12日13:00开始活动)

2. 活动地点: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杭州市西湖区高技街6号)

住宿地点:杭州天池宾馆(文一路300号,电话:0571-********),由于住宿比较

紧张,宾馆不提供一人一间,请各位谅解。如果天池宾馆住不下,将安排到“南苑e 家”宾馆住宿。

3. 活动报到:12日12:30前,杭州市外的住宿老师直接在天池宾馆报到;12:30

后,到活动地点报到。杭州市的老师请直接到活动地点报到。

4. 活动交通:详见附件1《交通指南》。停车不便,请尽量绿色出行。

5. 日程安排:详见附件2《日程安排》。

6. 网络直播、微信互动:详见附件3《网络直播、微信互动说明》。

7. 注意事项:活动全程录像,现场直播,室内请勿吸烟,请关闭手机或调至振动、

静音模式,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会议期间,现场不安排资料

和课件拷贝,请至浙江小学科学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6978240.html, )下载。

8.用餐情况:活动不安排用餐,请与会代表自行解决。

9.会务电话:西湖区小学科学教研员 吴利坚 139********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会务组组长 吴静丹 139********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科学教师 陈谦潞 137********

附件1 活动交通

宾馆过马路—翠苑四区—交警执法中队处右转—健身区域左转—学校侧门 学校正门

天池宾馆

附件3 网络直播 微信平台

2015年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

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许政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准备】

小组:2个小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1个带有螺帽的大条形磁铁(固定在登脚上),50颗内径为5毫米的螺帽,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水槽,螺帽,大条形磁铁,铁粉,两截断的磁铁,回形针,马蹄形磁铁等。【教学过程】随感随记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秦始皇,他曾

经遭受过多起刺杀。于是他命令工匠制造了磁石门,同学

们你们说说,秦始皇的想法是什么?这一想法是利用了磁

铁的什么性质?

二、活动探索收获新知

1、出示图片(1):

问题:磁铁附近的铁珠会怎样?

(①被吸引——磁力

②不被吸引——超出磁力吸引范围)

2

A.

B.

问题:假如B被吸引,A没有被吸引。说明了什么?(B磁力大于A磁力。)

3、出示图片(3)

A.

B

C

问题:假如A.B.C三个铁珠都被吸引了,说明什么?(B磁力最大,A磁力最小。)

板书: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

4、活动:利用传感器“扫雷”

(1)沙盘中埋有一块磁铁,请学生用传感器寻找磁铁。(2)学生寻找,并将小旗插入感应器读数最强的地方。(3)比较学生测得的数据,得出结论。

小结:同一块磁铁上,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同的。

5、探索磁铁两极的磁力

(1)学生利用传感器设计磁铁的磁力两极最强的实验。(2)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结论:

同一块磁铁上,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同的,两端最强。

磁力最强的两端部分,叫磁铁的磁极。

6、探索蹄形磁铁的两极。

学生预判——传感器检测——回形针验证

三、研究两极发现特性

1、我们通过探索研究磁铁的的两极磁力较强,那么两块磁铁的两极之间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你能用←→(相斥)、→←(相吸)表示吗?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如果同学们是当年秦始皇的工匠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该如何设计“磁石门”,让它的效果更好。

人体的呼吸

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朱益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呼吸时,人体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也是空气,只是空气的成分有所变化。

2.呼吸时,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已有知识做出猜测,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2.能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知道呼吸时空气成分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仪器设计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气体交换后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气体交换后成分的变化,并修正学生的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肺部模型。

学生:塑料袋和夹子48份、氧气传感器12套、二氧化碳传感器1套,记录表12份【教学过程】随感随记

(一)开展体验活动

1.教师收集一袋空气。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能

装空气的袋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2.肺是身体里面的器官,我们看不见。想个办法,让

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

3.体验活动:把手放在胸前,深深地吸一口气,来做

一次深呼吸。

(二)认识呼吸器官

1.呼吸时,你觉得空气从哪里进入,经过哪些器官,

又是从哪里出来的?

2.播放动画和图片,学生相互比对一下,完整地说一

说呼吸的路径。

3.小结:呼吸时,人体有许多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

这些器官我们称为呼吸器官。

(三)研究吸入的气体

1.呼吸时,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呼出的又是什么呢?

2.我们先来研究吸进的气体。那么,这么多的气体中,

你觉得哪种气体对人体来说最为重要?

3.介绍“氧气传感器”,每组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并记录在表格中。

4.氧气的含量为21%,那其他的79%可能使什么气体

呢?幻灯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氮气占78%,氧

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占0.97%。

5.现在,谁来说说看,呼吸时,我们吸入的是什么?

(四)研究呼出的气体

1.我们知道了吸入的是空气,它是一种混合气体。那

么,呼出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刚才的说法,你有什么想

修正的?

2.要想知道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3.小组讨论、实验:先搜集一袋呼出的气体,然后借

助氧气探测器测量氧气含量的变化。

4.通过检测,我们发现呼出的气体中还是有氧气的成

分,只不过氧气的含量减少了约5%。那么,这些氧气

去哪里了?

5.二氧化碳的含量又会怎么变化?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思考:增多的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五)研究其他气体

1.刚才,我们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惨。关于其他气体

的变化,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

2.现在,谁来说说看,呼吸时,我们呼出的是什么?

3.小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主要

是氧气进入血液,被人体利用,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呼吸》。通过研究,你

有什么收获?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第2课时)

温州市籀园小学薛海珍

【教学背景】

在观察了草履虫之后,学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简单了解草履虫的形态以及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但仅仅通过观察草履虫来了解水中生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以及水中微小生物的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水中的微小生物活跃,

学生很难观察到,也很难真正了解微小世界的精彩。如何找到适合孩子观察的微小生物?水样是观察的关键。于是便有了水中微小生物的进一步探秘。选取了水中的桡足类、枝角类、轮虫、喇叭虫等较大一些的浮游动物作为观察对象,希望在观察过程中能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小生物,并用简单的图文的方式记录。并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了解微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能通过比对资料识别微小生物。而边观察边记录也是本课的难点,于是想到借助iPad摄像功能将视野放大,便于学生画简图记录和录像记录。【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用显微镜能看到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能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小生物,能用简单的图文的方式记录,并能通过比对资料识别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微小生物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以及不断质疑、不断探索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过程中能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小生物,能用简单的图文的方式记录,并能通过比对资料识别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小生物如草履虫、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等;滴管、载玻片、脱脂棉或其它纤维;iPad、支架。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小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随感随记

一、导入

1、出示显微镜,都用过吧,你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2、看看今天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课件出示4杯

水样)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生猜测)

3、怎么观察?(取一滴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

察。/查资料等)

4、揭题:我们可以像观察草履虫这样:“观察—画图—比

对—辨认”的方法,认识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三)(出

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需要轮流

观察,而水中的微小生物不是一直待在一处不动,需要用

大量的时间调试,追踪,寻找。同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

要边观察边用简图记录,这样的操作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

说实在太难了。借用iPad的拍照技术,既能有效解决四

人轮流观察时的不断调试浪费的时间,又能同时观察并对

着iPad上的图像记录,减少了记录上的难度。同时借用

iPad还能通过录像记录,便于实验时交流。)

二、观察草履虫和它的朋友们

1、温馨提醒:

(1)边观察边记录(画简图),先观察形状,再描述它是怎样的。

(2)各取1滴,耐心观察4种水样。(备注:画图困难时可以借助iPad。)

(3)完成的小组打开信封中的资料卡。

2、学生实验,师巡视

3、交流:

T:4种水样中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朋友?追问: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它是草履虫的?

1号水样中还有其他发现吗?

T:其他水样中有微小生物吗?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T:同种水样中还观察到哪些不同形态的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描述水中的微生物很难,学生在草履虫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描述形态与结构,不同水中生活着不同形态的微小生物。学生借助iPad展示自己小组观察到的水中微小生物。分析不同水样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了解相同水中可能生活着不同形态的微小生物,不同水样中的微小生物种类也不一样。学生通过对比做合适的推测,不同微小生物需要的水质也是不同的。)

3、出示资料:已经发现的水中微小生物,远远不止资料上的这些。资料显示人们无法用大概的数据来推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

4、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想不想知道这四种水样来自哪里?)

5、揭秘:这4种水样来自哪里?

(设计意图:此时揭秘4种水样,正是学生特别想知道的,他们更关心这样的水样来自哪里,平时生活中最常用的水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微小生物。感兴趣的孩子还能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的思考,激发兴趣。)

三、课堂延伸

1、T:我对这些微小生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最最惊喜的是发现了它们。课件出示:阴暗处的草履虫和阳光下的草履虫。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2、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期待同学们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出示阴暗处的草履虫和阳光下的草履虫,希望能引发学生思考,随着环境的改变微小生物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借用“绿草履虫,能和绿藻共生,进行光合作用”发现其实微小生物是很有趣的,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微小生物的兴趣。)

【教学随笔】

水中微小生物探秘之旅——草履虫和它的朋友们

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供水中活着的微生物供学生观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提早从乡下带来稻秆,取来九山湖的水,将大部分的稻秆放入水桶中,放在仪器室靠墙阴暗处,另取一小杯九山湖水,放入切成段的稻秆,放在办公室的阳台,期待能尽快发现草履虫的踪迹。

最初,我只是惊喜,能成功培养草履虫。于是每天在朋友圈发草履虫的照片和视频。有不少朋友问那是什么,圈内不少朋友更是问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也有朋友留言说,你这个真是朋友圈中独特的风景。

4月13日,我开始留意体型稍小,椭圆形,显微镜下体内特别绿的的家伙,难道这是分裂之后才特别有的?如果是的话,长期观察应该能看到草履虫的繁殖。很高兴得到大学班主任的帮助,原来那小家伙是绿草履虫,经查资料,它和绿藻共生能光合作用,难怪这么绿。资料显示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容易出现绿草履虫,于是我马上到实验室取阴暗处到培养液,没能找到绿草履虫到踪迹。这下真的是长见识了。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像个孩子,特别快乐。

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查阅关于草履虫的大量资料,获得不少有趣的信息。我带着迫不及待想要和我的孩子们分享这些有趣的发现的心情来准备这节课,也期待他们能对陌生事物不断质疑、不断探索。

有了大量草履虫之后,用草履虫来解释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始终觉得这课还太单一。于是便有了水中微生物的进一步探秘。

问题越来越多,本课要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水中的浮游生物是微生物吗?水样能保存几天?那么多种水样学生来得及观察吗?运动那么快学生观察不到怎么办?于是每天进入疯狂学习模式,上网查大量的资料,了解所取水样中的浮游生物是什么?有什么特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易懂?每天到办公室到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看这些小家伙们是否还活着,因为它们的存在对我意义太大了。确定活着了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有一天晚上在办公室观察,再看下去眼睛就受不了了,腰也酸了。发现旁边有两堆记录本,把iPad往上一架,手就解放了,通过iPad的拍照功能,物像可以放得更大了,眼睛也没那么难受了,拍到的视频清晰稳定。第二天,我把想法告知大家,大家都觉得可以,关键是怎么架上去的问题,拍照功能很难对准,学生也很难操作。懒人支架、铁架台。。。全组群策群力,材料买起,不试不知道,这样的支架对于学生来说操作太难了,20分钟都很难搞定,更何况想要借助iPad提高效率。再后来我们设计了今天课上的支架。用iPad观察收获了不少意外,一是孩子观察到很多水中的微小生物,二是他们在这节课中的讨论在他们拍摄微小生物录像时都无意间被保留了下来,从他们的言谈中知道当他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么多微小生物的激动,大大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孩子观察到的远比我想到的要多,他们的细致专注深深得打动了我。生命世界的神奇,不是一节课所能传达的,但我想这节课一定会给他们探索生命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生命世界是好奇的,充满正能量的。

水果电池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陈锡江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果能发电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工具、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水果电子钟、铜片、锌片、导线、电流传感器、二极管、水果(猕猴桃、西红柿、梨)。【教学过程】随感随记

(一)课前活动

(二)水果能发电

1、出示“电子钟”,集体认识结构。

2、如果把“猕猴桃”和“这个电子钟”连接起来,

你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演示实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猕猴桃能发电——猜想:水果能发电

3、分组实验验证:水果能发电

A、认识材料:猕猴桃、西红柿、梨

B、将金属条整根插入,两根金属条适当靠近,

但不互相接触。

C、为防止实验干扰,每次实验后用餐巾纸及时

擦干铜片和锌片。

4、交流实验结果。

水果(蔬果)能发电。(不完全归纳法)

(三)水果的发电本领是不一样的

1、改进设备让科学探究更深入

通过刚才实验,我们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水果能发

电,但它们发电的本领会一样吗?肯定会有大有小。

怎样来检测不同的水果发电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电子钟”能做到吗?

学生设计讨论(导向:时钟显示器改为能反映电

流大小的设备、工具)

2、介绍新设备:电流传感器

出示电流传感器、教师讲解电流感应器的使用方

法及实验要点:

A、将金属条整根插入,两根金属条适当靠近,但

不互相接触。

B、用笔尖按切换键,以“0.00 mA”量程为准。

读出相对稳定的数值,记录下来。

C、为防止实验干扰,每次实验后用餐巾纸及时擦

干铜片和锌片。按序做三轮实验,记下三组数据。

水果电池电流大小记录表

我们研究的水果:

3、学生实验、教师准备同步演示实验(四种不同的水果同步采集数据实验)。

4、分析数据,讨论汇报。

(四)用水果电池点亮二极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果能发电,水果发电的本领也有大有小。我们试着用发电本领最大的猕猴桃来点亮二极管。演示(不能点亮)

2、为什么?电流太小,怎么办?串联?教师演示,点亮二极管。

3、出示图片(用2380片橙子串联起来的水果电池为iPhone 充电。

(五)拓展延伸

1、教师简单介绍果汁发电、金属条大小不一样对电流大小的影响、把铜片锌片换成别的金属行吗等实验课题,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处。

2、辅助阅读材料:水果发电的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