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1′至37°32′、东经116°11′至117°44′之间,面积8177平方公里。南部为泰山山地,北部为黄河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降水量600-900毫米。

济南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花岗石、耐火粘土以及铜、钾、铂、钴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中的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林木资源分乔木、灌木两大类,共有60多科300多种。南部山区盛产苹果、黄梨、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等,并产有远志、丹参,野菊、香附等多种药材。北部沿黄河的平原地带,大枣也有很高的产量。济南种植和养殖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家禽、家畜、水产品等。这些资源为济南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储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济南自然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尤以泉水遍布、清冽甘美而闻名于世,有“济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誉。主要风景名胜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大明湖、千佛山,龙洞、灵岩寺、五峰山、华山、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孝堂山汉代郭氏祠、隋代四门塔、唐代龙虎塔、九顶塔以及抢救挖掘的洛庄汉墓,新建的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生态旅游区等,供人们观赏游览。

济南区域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作为区域性的综合型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辐射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辐射功能。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更应制定符合自身的区域发展战略,无论对区域本身,还是对实现济南的均衡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济南的城市职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通过其城市职能了解分析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极其重要,所以本文将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且在济南近几年发展中,由于南部山区经济发展迅速,规划方向明确,发展战略得到的效果突出,故本文

将以南部山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分析。

2:济南的产业结构分析

研究理论与方法

研究理论有:增长极理论、点粥渐进扩散理论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圈层结构理论……

研究方法有:系统法、传统综合方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野外调查……

本文所用的是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增长极论理论说明富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处于在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增长极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及增长中心。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也是地理学认识区域特征和规划学进行方案论证择优方案的基本方法。

济南市经济发展现状

济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目前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设备、旅游业、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具备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条件,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济南市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比较法分析数据

近五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如下: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4331元,增长%,折合9960美元。

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注2)。全部税收亿元(含海关代征、出口退税共计亿元),增长%;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2】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注2)。全部税收亿元,增长%;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平均点,提高个点。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行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调整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优化提升。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1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07家,增加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提高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3】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0376元(折合美元7373美元)(注3),增长%。2009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注4)。全部税收亿元,增长%。全部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4】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5724

元/人(注3),增长%,折合美元美元/人。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调整为2008年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注4),与上年持平。【5】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与上年持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亿元,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亿元,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2171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0115元/人,增长%(按从业人员计算)。各项税收总额亿元,增

长%;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增长%。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地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0%,提高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调整为::,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占GDP的比重%,提高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提高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主导地位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占全市三产总量的%。近郊区工业集聚特征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远郊区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一产总量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占全市比重%。发展方式呈现向好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011家,其中当年新增168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达到%,提高个百分点。【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法分析

(1)选择比较对象

选择的比较对象为各产业的增产值与增长比

(2)确定的标准

确定的标准为各产业对济南市GDP总值增长多少的影响

由中2011年至2007年各产业的增长值与增长比重可得出第三产业对济南的发展影响较大,第二产业次之,最后为第一产业。

(3)分析评价

从济南的近五年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优势较为明显,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优势,建立起市场发达、信息畅通、服务高效、功能完善、保障健全的第三产业体系。以加强产业支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能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中介服务体系,尽快树立第三产业崭新的窗口形象。

3:典型案例--南部山区的发展

南部山区的发展可说是济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济南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典型代表,更可充分说明济南第三产业是济南的优势产业。

2000年以前的历城区可以说是交通并不十分畅通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闭塞的,农民生产水平不高,经济落后,但自从200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济南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2002年山东省将该区域列入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同意《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提出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战略,其中明确了“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将南部山区作为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的“南控”方针后,南部山区有了重大改变。首先交通便利了,其次南部山区利用其天然资源与景观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了历城区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历城区经济发展迅速。

在此基础上,南部山区还积极发展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镇组群。南部山区东部市镇组群:该组群位于南部山区东部,包括仲宫、柳埠、西营3个市镇。规划该组群充分利用当地旅游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旅游和相关配套服务业、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严格控制工业发展,禁止发展有污染的工业,避免破坏南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历城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系统也得到了保障,使得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到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有南部山区的例子可知第三产业对济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换言之第三产业是济南的优势产业,在济南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第三产业的作用与意义重大。

4:增长极理论对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

发挥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

从济南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优势较为明显,根据增长极理论,要我们应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建立起市场发达、信息畅通、服务高效、功能完善、保障健全的第三产业体系。以加强产业支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能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中介服务体系,尽快树立第三产业崭新的窗口形象。

壮大主导产业

从济南各市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找出适合各市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培养并不断强化主导产业,则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培植产业集群

济南市应突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以龙头企业优势产品为依托,以配套企业合理布局为基础,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加快构筑产业链条,全面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的重点产业集群。

继续调整工业结构,形成集聚辐射力强的工业体系

在对济青产业带、京沪沿线产业带资源与产业优势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重新审视济南的工业结构。加快由一般加工工业向高度加工工业转变,加快由单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区域经济深度合作体系,突出发展具有技术领先、高关联度、大带动力的工业产业,把一般加工工业向市外疏散。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进一步释放制度潜力,提升工业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所具有的全省政治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中央和省属企业集聚中心等优势,就能进一步加快济南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省会济南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密集及具有国家十大软件基地之一的济南软件

园、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和浪潮集团等优势,加速济南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把济南建成全国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济南作为山东省信息中心和交通中心的优势,把济南市建设成为山东省的会展中心和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济南市中央和省级机关、机构和企业多的优势,建立网上政府、“十金”工程和电子商务,建设好“数字济南”,并在此过程中把济南的软件业做大做强。

5:结论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总的来看,济南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对此为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发挥第三产业的优势,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环境的保护,以经济与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为原则,使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能够协调稳定发展,从而使得济南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申伟,赵明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04):78–82

【2】山东统计局.2011《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山东统计局.2010《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山东统计局.2009《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山东统计局.2008《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山东统计局.2007《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