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BCP指南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BCP指南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BCP指南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BCP指南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金管局咨询文件业务应急计划指导方针

2003年1月10日翻译:陈海燕,C I S S P

p h r a c k c h e n@h o t m a i l.c o m

欢迎评论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欢迎金融业者和有关方面对所提出的指导方针进行评论。您的评论将帮助金管局应对金融业在业务应急计划方面的挑战并做出切合实际的监管对策。

请于2003年2月10日前将您的回应递交到金管局,期待您的早日回应。

请将回应寄到:

新加坡 079117

珊顿道10号,金管局大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风险监管部

行业应急计划官收

传真: (65) 6229 9659

电邮: bcp@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7020309.html,.sg

请注意,除非是特别注明的保密内容,您的评论有可能被公开发表。

本咨询文件(以下简称“本文”)通过MASNET和金管局的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7020309.html,.sg)向金融机构发布。并且会通告诸如新加坡银行协会、新加坡人寿保险协会和新加坡证券协会等行业机构。

内容清单

欢迎评论 (2)

摘要 (4)

部分1:介绍 (5)

背景 (5)

对于业务应急计划指导方针的需求 (5)

原则的应用 (6)

本咨询文件的目的 (6)

部分2:业务应急计划 (7)

良好的准备是唯一有效的保护措施 (7)

监管手段 (7)

术语表 (8)

部分 3 :原则 (9)

原则1: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对其机构的业务应急计划准备情况负责 .9

原则2:机构应将业务应急计划融入到日常的业务活动中使之成为良好的工作习惯 (9)

原则 3:机构应该定期、全面和切实地测试其业务应急计划 (10)

原则4:机构应该制定恢复策略和关键业务功能的恢复时间目标 (12)

原则5:机构应该了解和适当地消减关键业务功能互相依赖的风险 (13)

原则 6:机构应该为大范围中断情况制定计划 (14)

原则7:机构应该采用分离策略来消减集中风险 (15)

附录 A -从9’11事件中得到的特殊教训 (17)

摘要

本咨询文件提出了指导金融机构1(以下简称“机构”)制定业务应急计划的七项原则。我们鼓励机构考虑和采纳这些原则。金融业是一个由市场、系统和参与者构成的全球网络。金融业的各机构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整个金融业的防护强度等于这个链条上最薄弱环节的强度。因此,机构有必要加强对破坏性事件的抵御能力,减少造成金融业停顿的广泛破坏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机构董事会和管理层认识到,实施业务应急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它应该被包含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但是,在实施全面的业务应急计划中,既要节省投资和资源,,又要确保风险管理策略的落实和业务职责的履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1年9月11日的事件(以下简称“9’11”)使那些以前没有被充分重视的诸如人员、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凸现出来。

金管局将在对机构的监管过程中,检查其所实施的业务应急计划,考虑机构对这些原则的应用以及其在保护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性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和扮演的角色。业务应急计划是金管局对机构进行整体监管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每一条原则后面包括了一些协助明确相关事项的一些提问。金管局寻求金融业者和有关方面对所提出的指导方针进行评论。

1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供应商。金融服务供应商是提供诸如清算和结算功能等特别金融服务的机构。

部分 1:介绍

背景

1.1 在中断后对业务活动进行快速恢复和继续有助于减少负面影响和保持信任关系,这对于任何机构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机构就可能无法履行关键的或全部的业务职责,以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或是引起金融体系广泛和整体的损害。保险虽然能够弥补一定数量的损失,但是无法避免事件对品牌价值的损害以及造成机构客户信心的丧失。

1.2 业务应急计划就是制定用于减轻可能的事件对机构业务负面影响的计划、方法和规程。这不仅涉及到对机构信息技术(IT)体系的恢复,也包括对关键业务功能的迅速恢复和继续并履行业务职责。

对于业务应急计划指导方针的需求

1.3 金融业是由互相依赖的市场、系统和参与者构成的全球网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业网络的强度相当于其最薄弱环节的强度。机构有必要加强对破坏性事件的抵御能力,减少造成金融业停顿的广泛破坏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多机构向金管局提出了提供业务应急计划方面指导意见的请求。

1.4 9’11事件使那些以前没有被充分重视的薄弱环节凸现出来(更多细节请参考附录A)。它也凸现了金融业内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对于机构业务应急计划进行审查和调整的必要性。在这一方面新加坡并不是孤立的。对于机构和监管部门的业务应急计划活动进行更多国际协调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在许多发达地区和诸如BIS-CPSS2这样的国际组织中,其监管机构正在共享业务应急计划方面的观点和方法。金管局将在改进这些原则的过程中尽量利用这些国际成果。

1.5 本文中的这些原则正是为了响应这些请求和应对这些薄弱环节而制定的。它们的目标是提高机构和金融业的抵御能力。它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规定机构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其业务应急计划。

2国际清算银行-支付和清算系统委员会

原则的应用

1.6 金管局的主要监管目标是确定机构部署了业务应急计划,以便其能够在中断事件中保持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并且履行职责和服务水准的承诺。虽然鼓励机构采纳这些原则,但是金管局也认识到机构对于这些原则的采纳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非常重要的机构3应该尽量贴近这些原则并保持高度的准备状态。

1.7 希望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应急计划的实施者阅读本文并且理解这些原则对于机构的意义和影响。

本咨询文件的目的

1.8 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业务应急计划和监管手段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所提出的七项原则。每一项原则后面所包含的提问帮助明确相关事项并征询意见。金管局计划于2003年三月发布指导方针。

3非常重要的机构被定义为在保证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机构。如果其无法完成(恢复)和进行(继续)关键功能和活动将带来系统风险和/或影响到公众或投资人的信心。

部分 2:业务应急计划

良好的准备是唯一有效的保护措施4

2.1 在实施全面的业务应急计划中,既要节省投资和资源,又要确保风险管理策略的落实和业务职责的履行对于机构来说是一项重要挑战。由于受到机构技术、业务和人员变化的影响,所以业务应急计划的制定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进的过程。

2.2 业务应急计划必须被应用到机构日常的管理和运行之中。机构应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和行为意识的各个层面上,以便在危机反应处理方面处于更有利的的地位。

2.3 制定业务应急计划不应仅仅被视做提高成本效益和进行可能性评估的手段。也应该是面向风险的。重要的是,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在机构的应急计划准备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承担责任。

监管手段

2.4 机构应该将用于在中断事件中保护其运行能力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部署到位。机构应该管理由此类中断带来的运行风险。

2.5 抵御能力和恢复同样重要。前者在本质上是防御性的,而恢复是将机构快速回复到运行就绪状态的应变方法。所有的机构都应该部署和维护针对风险的业务应急计划框架5。其中既要考虑到抵御能力和恢复,又要考虑到业务的特点、规模和复杂程度。风险消减措施应该与机构的业务活动水平、风险承受能力和在保护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相适应。这些措施应该明确地被记录在业务应急计划之中并且得到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测试。

2.6 金管局将在对机构的监管过程中,检查业务应急计划的部署情况,并考察以下因素:

机构遵循这些原则的程度,以及

4新加坡的民防口号。

5包括与机构风险特征相适应的策略、标准和规程的框架。它体现了业务应急计划的方法。

机构的风险特征和其在保护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业务应急计划是金管局对机构进行整体监管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

术语表

术语定义(本文中使用)

业务应急计划为了确定由紧急情况或灾难引发的潜在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和进行的准备。制定恢复计划以确保在此情况下机构的关键服务的连续性。

业务应急计划

框架包括与机构风险特征相适应的策略、标准和规程的框架。它体现了业务应急计划的方法。

业务影响分析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对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确定机构在中断中可能受到的影响(损失)的方法。这将能够协助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

恢复策略被用于响应业务破坏、中断或灾难事件的,经过定义、测试和管理层批准的行为方法。

恢复时间目标在因无法达成业务功能而对业务主体造成严重影响之前可以接受的最长时间段。它包括两个部分:灾难宣布前的时间和执行业务恢复所花费的时间。

非常重要机构非常重要机构被定义为在维护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的机构。如果其无法完成(恢复)和进行(继续)关键功能和活动将带来系统风险和/或影响到公众或投资人的信心。

系统风险包括金融系统中的机构无法履行其应履行职责从而造成其它机构无法履行职责的风险,这可能造成严重的资金流动性问题或信誉问题并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部分 3 : 原则

原则 1: 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对其机构的业务应急计划准备情况负责。

3.1 机构的业务应急计划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应该通过对业务应急计划准备情况的定期验证来表明其对于风险及其消减措施的充分了解和重视。

3.2 验证的内容应该明确包括:

机构的准备情况以及

机构考虑到其业务活动水平、风险管理策略和在保护金融体系系统稳定性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因素的情况下,选择遵循本文中原则的程度

3.3 这些验证应该提交给董事会。机构业务优先情况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业务应急计划准备的效率。所以验证应该定期进行更新。

3.4 越来越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也在寻求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在业务应急计划准备方面的保证。所以,如果适当,应该将这些验证与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其它有关方面共享。

良好的工作习惯。

原则 2:机构应该将业务应急计划融入到日常的业务活动中使之成为

3.5 业务应急计划是面向风险和事先反应的方法,它包括对业务分枝的.6 业务应急计划应该是可信的,包含清晰的策略和职责,具有可操作和责任

维护业务应急计划

调规程

相互依赖的团体等)

.7 一旦建立了业务应急计划,就应该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维护和测试

原则 3:机构应该定期、全面和切实地测试其业务应急计划。.8 需要通过测试来确定业务应急计划的有效性。技术、业务方法以及全面理解、事件响应、危机管理和对外联络。它通过制定恢复业务功能以履行业务职责的方法和规程来处理风险。

3性,随着业务变化得到更新并经过切实的测试。依据机构业务规模和范围的不同,良好的工作措施可包括:

明确业务应急计划政策和策略

明确业务应急计划项目中的角色 进行业务影响分析

制定、部署、测试和 不断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意识培养和技能培 应急响应和操作规程

对外联络和危机管理协 对外协调规程(包括管理当局和3以确保其具有及时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机构应该努力将面向风险的业务应急计划融入到日常运行和管理中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3员工角色和责任的变化将影响和降低业务应急计划的效率并最终影响到机构的准备状态。因此,通过对业务应急计划的测试来测量其可用性和有效性是很重要的。测试还将使员工熟悉恢复站点的位置以及中断期间所需的恢复规程。测试的目标是确保机构在启动业务应急计划后能够按照计划可靠、及时和有效地恢复运行。

3.9 定期:机构对其业务应急计划一年至少要测试一次。经常性的测试对于保证业务应急计划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些机构发现,每月或每季度进行测试能够有效帮助其进行中断处理的准备。管理层应该参与到测试中并熟悉其在计划启动时的角色和责任。

3.10 全面和切实:业务方法的所有部分都应该得到切实的测试(比如从前台到支持和处理部分),其中包括测试恢复站点所提供基础设施的连接性、功能性和负载能力。机构应该能够证明其测试项目充分涵盖了定性和定量等各方面的问题。所有的策略和计划的假设都应该定期地被检讨以确保其适当性,在业务范围和方向发生变化时尤其应该如此。全面性还包括测试人员的意识和准备情况以及对外协调情况。相互依赖性,特别是对机构控制范围之外的外部团体的依赖性应该被全面测试。这包括在新加坡以外工作的机构官员、分枝或服务提供商。

3.11 其它可能的测试包括:

整个系统的桌面排演测试

启用员工呼叫树(人员调动和无调动情况下)

备份站点到备份站点的测试(包括与外部服务提供商)

备用共享服务安排的测试

备份磁带还原测试以及

关键记录恢复(数字的或书面的)

应该准备好正式的测试文档和列有经验教训以及风险消减措施的测后分析报告供管理层签署。

3.12 全行业范围:在金融服务供应商6和其会员机构之间进行适当规模的协调测试。这将有助于提升恢复运行的意识和信心。会员机构应该参与这些测试。

6金融服务供应商是提供诸如清算和结算功能等特别金融服务的机构。

原则 4:机构应该制定恢复策略和关键业务功能的恢复时间目义,有限的资源就有可能被不恰当的用于要的活动。这样就可能对机构的信誉和生存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有的业务功能可能是不实际的。所以,机构该确定其关键的业务功能以及这些操作中断情况下的潜在损失(经济。获取这些信息的常用方法是进行业务影响分析8。这种法也用来凸现各种关键功能之间的相对优先顺序并帮助机构确定其.15 由于不同机构的业务导向和顾客预期不同,所以其关键业务功能也维护客户、投资者或公众信心有关的能通常被视作关键的。

.16 不同机构的恢复时间目标可能不同,范围从中断后的一天之内到数 标。

3.13 建立恢复策略可以使机构以有序和事先定义的方式执行业务应急计划以减少中断时间和经济损失。它是定义关键业务功能的恢复时间目标7的基础。没有这些清晰的定次

关键业务功能

3.14 在危机中,全部恢复所应或非经济方面)方恢复策略和恢复时间目标。

3有所不同。但是,与完成大额支付业务、清算和结算事务、履行每日资金和担保职责、管理客户风险以及功

恢复时间目标

3

7 在因无法达成业务功能而对业务主体造成严重影响之前可以接受的最长时间段。它包括两个部分:灾难宣布前的时间和执行业务恢复所花费的时间。

8 除了确定潜在损失以外,业务影响分析还可以被用于确定恢复的优先顺序、恢复所需的资源、关键人员和可能的恢复策略(多少场所、“热”或“冷”场所等)。

分钟之内,非常重要的机构比其它机构要求有更快的恢复能力。

3.17 最近与一些机构的讨论表明,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的关键业务功能应该在中断后四个小时内恢复。

3.18 续关键业运行。如果无法做到,系统风险就可能被传递和扩大。

在中发生后两个小时以内恢复和继续其运行。

3.20 机构具有将风险和过程分散和分布在本地、区域内和全球范围的倾向。这使其增加了对其它团体(内部或外部的)的依赖。任何对互相依赖风险的不当管理都可能造成叠低从而有可能损害机构的运行。

.21 在制定关键业务功能的应急计划时,机构应该考虑到这些功能的相性例子有:

机构中的(如国债、保管服务)

机构之间(如美元清算)

对金融服务提供者(如SGX 、SWIFT )

对供应商(如灾难恢复服务供应商)

对基础设施提供者(如电信)

另外,金融服务供应商应该比其客户会员机构更快地恢复和继务功能,以便这些会员(受到影响或未受影响的)得以继续其3.19 最近与一些机构的讨论表明,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供应商应该断

原则 5:机构应该了解和适当地消减关键业务功能互相依赖的风险。

风险加而降运行或系统效率,3互依赖性及其相互依赖的程度。机构也应该了解支持这些关键功能的相关业务方法,尤其是业务应急计划准备和恢复优先顺序方面的。这些依的赖

业务应急计划应该将复杂的依赖关系考虑进去并且尽可能地消减这些风险。这些依赖关系应该在制定恢复策略和恢复时间目标时做为考虑因素。

3.22 虽然有些依赖性风险不在机构的控制范围内而无法彻底消减(如无使用电信网络),但是这并不能降低其客户和合作伙伴对机构服务和3.23 在与任何外部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机构都应该确信外来风险在当前风它应该确定其服务供应商也有相应的应急计划,即使这些计划没有自己业务应急计划准备的那么充分。机构还应该事先向其服务供应商寻求业务应急计划得到定期测试的保证。

,机构寻找其它合适的供应并进行安置和部署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这样的过渡期风险是无法构考虑的因素还应该包括什么情况下

关键人员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失或无法使用,什么情况下诸如电信这样的关键域断的情到各关键业务活动的水平、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略。外,它们还应该考虑到长期中断情况下对业务应急计划的范围 法履行职责的期望。最终,依赖性风险将会落在机构身上而无法回避。所以,机构应采取合理的步骤消减这些风险(如同电信供应商讨论确保通信线路通过不同的交换局进行路由的问题)。

险策略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不会破坏自己的业务应急计划。们的其3.24 在外部供应商异常终止或破产的事件中商接受的。机构应该采取合理步骤以保持适当的控制水平并保留采取适当措施继续其关键业务运行和维护其业务应急计划不容破坏的权力。

原则 6:机构应该为大范围中断情况制定计划。

3.25 9’11事件表明,机构应该为大范围中断情况制定计划。范围被定义

为同一中断所影响的可能区域9。机服务会大面积中断。机构应该在业务应急计划中考虑到多个区况,考虑另 中策进 9 范围的定义应该至少考虑到同一中断影响整个商业中心区(直径两公里左右)的情况。

行扩大和深化的问题。

3.26 大范围中断可能会增加依赖性风险。同一区域的关键功能和服务提供者的相互依赖性应该得到适当消减。对于机构与客户、合作伙伴和服务供应商的主站点在同一区域的情况,其恢复站点之间应该安排有电信链接。这些链接应该得到测试。

原则 7:机构应该采用分离策略来消减集中风险。

3.27 关键人员和信息是难以快速替代的重要资产。当业务运行及其支持术(IT 设备和人员)被安排在同一区域时,机构应该评估其集中风险。.29 第一,主站点和恢复站点分离。关键业务功能的主站点和恢复站点应在不同的区域内。例如,国债处理功能与其恢复站点应该被设在不同的区域。

3.30 10操作

的IT 操作应该在不同的区域。例如,结算操作人员与其IT 操作(包括IT 设备和人员)应该在不同的区域。

技例如,当今的许多机构设想将主站点的同一批人员用于在恢复站点对其关键业务功能进行恢复的工作。这在中断造成人员无法使用的情况下通常是行不通的。

3.28 所以说,既要消减集中风险和提高人员安全性,又不能损失业务处理和关键人员集中带来的高效率,这两者之间作出平衡是很重要的。在应对大范围中断的准备中,机构应该尽量采用以下三种关键业务功能的分离策略:

3第二,事务操作和IT操作分离。关键的事务操作和支持事务 10 有时被称为后台操作。

键交培训的另一个地点的人员。机构应该确定和设计减少集中风险的最适3.31 第三,功能内分离。部署在另外区域的一批工作人员用于接管关业务功能。解决方案可能包括处于两个分离的操作地点的人员和得到叉当的消减措施组合。我们鼓励机构对实施这一原则的不同手段进行创新和探索。

附录 A - 从9’11事件中得到的特殊教训 A.1. 虽然全球金融市场从9’11事件的后果中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

事件中暴露出的不仅存在于美国金融业同样也存在于全球各金融中心的若干重要缺陷却令人关注。新加坡做为一个与全球网络和机构紧密相连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重视由此带来的教训。其中一些如下所述:

A.2. 扩展了相关的范畴:以前,机构通常不会为一栋建筑物以外发生的中断情况作出计划。9’11改变了这种模式,机构开始为影响广泛区域的大型物理中断作出计划。以前,通常不会考虑到为关键人员的损失或无法使用以及广泛的电信中断作出计划。以后,中心商业区范围或长期中断可能会成为计划考虑的一个方面。

A.3. 集中的风险:众多机构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通常会造成一个可能会加剧中断影响的集中点。如果一些关键的市场功能如清算和结算依赖于一两个位于同一地理区域的机构的运行,或者其应急计划依赖于同一批人员执行恢复任务,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叠加。这些因素的组合可能对金融业造成广泛和系统的影响。

A.4. 相互依赖的风险:相互依赖的风险存在于机构之间或外部服务供应商(如电信企业和灾难恢复供应商)与机构之间,这些风险需要被适当消减。它还凸现了通过协调测试(包括业界范围的测试)来提供更强有力保证的需求。遗憾的是,这并没有被广泛接受。执行定期、全面和切实的测试来改善业务应急计划效率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A.5. 业务逐级恢复:一些操作(如清算和结算)和金融服务供应商(如支付系统和基础设施供应商)会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它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即使发生了广泛的灾难事件也要如此。需要为关键业务操作和非常重要的机构建立恢复和继续时间目标。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5篇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5篇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1) 1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经济金融干部专题培训”,培训期间,我根据课程安排,参加了20多个专题的学习,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参观了三处经济建设实体教学场所,这些都对我个人在日后工作成长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拓宽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本次培训涉及了多个职能领域和多学科知识,即有宏观的理论指导,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且在日常教学中,各位授课老师还有针对性的讲解了一些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担任授课的老师均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区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次培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游刃有余。 二、加强互动交流,汲取了宝贵经验本次培训把教与学的互动、学员与学员的交流纳入了培训学习环节,使我能够结合本职工作与其他区市县各部门工作的同志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通过与老师及其他学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相同的问题,会得到不同的有益见解,这些都有助于我在今后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积极创新。从学习互动这个层面出发,本次培训,不仅为我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一个知识学习平台,更为我打通了一个彼此有效交流、共同促进创新、共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通道。 三、补充了金融知识,提升了指导实践、预防风险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类似于“民间借贷”、“货币流通”、“金融风险调控”、“失业保险设计”等问题,无论在课堂听讲中,还是在课后交流中,每次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更多的见解,这使我在日后工作中有了多种思考的角度,即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等部分问题,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解决部分问题,以科学发展去规划部分发展性问题。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碳,不但使我能近距离聆听各行各业专家的教诲,便为我在日后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总结(2)

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介绍

新加坡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相当发达,其发达的金融业有赖于其不断发展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新加坡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建立于银行法基础之上,颇具特色。 1.监管组织构架。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主体为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它同时有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两大职能。从职能结构上看,MAS 可分为6 大职能组团,其组织构架如图1 所示: MAS 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该组团是MAS 最大的组团,由银行署、保险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银行署是该局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人员占MAS 总员工数的1/8。由于在新加坡的银行较多,银行署下设六个银行监管组群,明确每个组群的监管机构。同时在银行署内部专门设置了“资本市场部”,以便与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银行资本期货业务的监管。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监管当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图1 的结构可以看出,MAS 采取了董事会——执行总裁办——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模式。MAS 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新加坡MAS 董事会这种人员构成为保证MAS 职能的有效行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并没有过多地影响MAS 的独立性,在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很高的权威性;二是实行混业经营和合业监管的体制;三是银行业监管注重管监分离和有效协作。 2.监管理念和文化 新加坡政府把金融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鼓励金融自由化,MAS 致力于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MAS 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监管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MAS 颁布法规放松流动性管制,允许银行实行自我申报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逐步取消银行统一执行的流动性指标。二是专注风险性监管。三是注重银行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督促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四是注重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合作,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五是MAS 根据银行风险大小,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将银行划分为三个类型,将所有本地银行和大型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定为第一类,实施重点监管,将业务规模小的外资金融机构定为第三类不予重点监管,其余银行划入第二类。六是注重持续监管。 3.监管技术和方法 MAS 建立了相当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它们借鉴美联储的骆驼(CAMELS)评级法,结合新加坡银行业的实际,对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建立了(CAMELOTS)评级系统(C 资本充足性、A 资产质量及信贷风险、M 经营管理、E 盈利能力、L 流动性风险、O 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T 信息技术风险、S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和PLATOS 评级系统(P 母国银行的支持、L 流动性、A 资产质量、T 信息技术、O 操作风险、S 市场风险敏感度)。 MAS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风险评级——非现场跟踪监管”的良性循环。在监管循环中,将非现场监管置于主导地位,MAS 采取全方位搜集信息、全面风险评级、全程跟踪完成非现场监管工作。MAS 的非现场监管人员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时刻保持联络,对其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广泛的征询和讨论,通过各种渠道取得银行的真实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监管的效率。MAS 在对相关信息加工、处理后,根据新加坡银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自身监管能力,运用CAMELOTS 和PLATOS 评级系统对银行现实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对每一项指标评估并加权综合后,确定最终风险级别。一般对重点银行每季(对非重点银行每半年)评级1 次。 MAS 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确定对银行的现场检查力度和频率,实施专注风险的现场检查。MAS 通常不开展对银行业的统一检查,而是根据每一家银行对本地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及非现场评级所揭示的风险状

外地培训心得体会 苏州培训心得体会 精品

外地培训心得体会苏州培训心得体会 一苏州值得学习的方面1.抢抓机遇,超前谋划. 据农村干部学院副院长费春元和苏州大学副教授沈健的介绍,不是经济特区、不是沿海开放城市的苏州早在80年代,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又在1992年南巡讲话后,积极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在苏州建成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利用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优势,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之 一,苏州成功实施了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成功发挥了乡村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旅游业、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成绩斐然.这个古城、水城、园林城市、经济大市与苏州各级领导和苏州人民的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密不可分的. 2.居安思危,创新发展.苏州在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3.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 他们处处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用好用足,大胆尝试,敢闯敢干.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使他们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始终把握主动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济三大法宝. 二、学习后的几点体会1.应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更大力度的完善和执行好既定发展战略.实事求是是一切实践成功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兴梁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137发展方略,认真开展五个主题年建设活动,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正确的,并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引导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今年,一高一铁,页岩气、海螺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是我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和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择不扣落实好既定发展战略,开创快速发展新局面.2.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更灵活的理解和执行好上级发展规划和政策.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胆识,也是一种竞争力.近年来,我县各方面发展纵向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金融培训心得体会 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而金融企业一旦在相关涉税业务实际管理中出现问题,则不仅会影响到自身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金融培训心得体会吧。 金融培训心得体会篇1 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自治区新型金融机构党委联合安排,我有幸于今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在XX大学参加XXX区新型金融机构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示范班。短短五天的紧张培训的确令我获益匪浅。 首先,增长了自身知识,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本次培训主要安排了九个方面的讲题,既包括有具体业务知识,像金融风险管理,也包括有宏观方面课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与执行力、宏观经济形势,党建工作的知识,像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建公司、党性修养及党员管理,还包括有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内容,如关于当前金融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网络时代金融企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等,担任授课人员既有中央领导,也有教授学者,他们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从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增长了见识。有些领导、学者还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合盘托出,如此近距离聆听业界权威们的耐心细致讲解,我觉得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的管理人员真的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众所周知,当前

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自身工作中所面临的知识更新频度更快、任务要求更高,此种形势下,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养分,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促使我们在现实挑战面前游刃有余地做好本职工作,尽管说有些杯水车薪,但无疑是雪中送炭,益处多多。其次,加强了同行交流, 汲取了有益经验。本次培训,还穿插了座谈讨论、工作经验交流环节,这为我们学员相互之间沟通了解、取长补短创造了契机。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别来自XXXX区各家新型金融机构,虽然说我们大家都在同地区工作,但毕竟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工作认识上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工作开展上不同单位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开展公司业务和高效做好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新型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搭建起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打通了一个彼此交流实践经验、共同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的有益通道。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时让我对党建、党性及党员管理与发展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实现业主认可、员工认知、党员认同的目标,做到有为有位,

新加坡金管局风险管理做法指引——内部控制

新加坡金管局风险管理做法指引——内部控制 2006年2月 1引言 1.1概述 1.1.1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安全稳健地管理金融机构的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金融机构保护和增加股东价值,降低未预期损失和声誉受损的可能性。 1.1.2内部控制措施是指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金融机构运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为财务和管理报告的可靠性,为遵循监管要求提供合理保障而制定的政策、程序和流程。 1.2指引的适用 1.2.1本章提供有关稳健和审慎的内控措施指引。本指引无意面面俱到或规定一套适用于所有金融机构的对内控措施的统一要求。一家金融机构采用本指引做法的范围和程度应与该机构的风险和业务状况相匹配。 1.2.2本章分为两部分:内控环境和业务流程控制措施。第一部分概述了内控环境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一家机构内控文化的基调,并影响到员工的内控意识。第二部分是关于金融机构在特定领域或从事特定经营活动时的内部控制措施。 2内控环境 2.1政策和程序

2.1.1金融机构应具备经其董事会批准的全面和良好的政策,来对其业务活动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风险进行审慎管理。经批准的政策应与机构经营活动的性质、综合化程度及重要性相匹配。为在机构内统一地实施政策,应当对每一岗位的作用、职责和问责机制都作清晰地描述。 2.1.2金融机构应建立用以实施其政策的适当程序和流程,并将其写入程序手册。手册应定期受到审查以确保其能反映现行的做法。应有充分的系统来监测对于确立的政策和程序的遵循情况。违背政策和程序的情形应由有关方面进行独立的调查、报告和处理。 2.2行为准则 2.2.1金融机构以审慎和正直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符合其自 身的利益。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其结构及营运综合化程度相匹配的行为准则。 2.2.2行为准则应声明金融机构的道德价值观,并规定员工在履行职责时应遵循的指引。行为准则应涵盖诸如接受礼品和招待、利益冲突、信息保密、个人投资的披露及限制等方面。 2.2.3除一般指引之外,金融机构应规定指导各职能部门营运的特定指引,比如针对投资银行、个人银行和资金业务部门的指引。例如,在资金交易和金融衍生品经营活动方面,应对交易员及其与经纪人的关系进行独立和严密的监督。金融机构应监督使用特定经纪人的理由,并确保只与经核准的经纪人交易。对于接受经纪人的招待和礼品应有清晰的指引。关于经纪人的声明应受到独立于交易

新加坡国立大学定量金融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 定量金融 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学校位置新加坡 2020 QS 世界排名11 新加坡国立大学概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国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该校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Universitas 21等著名高校联盟的成员,也通过AACSB和EQUIS认证。其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1912年,该校改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1949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与莱佛士学院合并为马来亚大学。1955年,新加坡华人社团组织创立了南洋大学。1962年,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校区独立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校名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定量金融专业简介 本课程为数学系与经济学系、统计及应用概率论学系合作开办之硕士课程。 随着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复杂,需要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金融模型和产品,并降低风险。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定量金融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活跃而成熟的数学分支。该方案的目标是提供定量金融方面的高级课程培训。本课程的毕业生将会掌握先进的定量金融知识,以应付金融业界对具深入定量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日益增长的需求。由经济学系、统计学系及应用概率论学系开设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扩阔及加深对金融行业使用定量方法的背景及意义的认识。 定量金融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定量金融

机电一体化学习心得体会

机电一体化学习心得体会 为切实提高我省烟草加工企业设备维修的整体技术水平,加 强维修人员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河南中烟工业公司组织了高 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轮训班。在20XX年X月的第九期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轮训班为期一周的培训交流中,经过来自行业的多位 专家的精心讲解,我们在理论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很多维修保养方面受到很大 启发。在这次学习培训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取得良好 的效果,使我深有感触。 在这次学习中,中烟公司和进修学院花费很大的精力,李源 源老师结合实例讲解了触摸屏编程软件wInccflexible项目、画面、报警及传动、趋势图、用户管理及配方以及wInccflexible 报表和归档组态。吴祖福老师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为我们讲解 了wIncc使用初步和项目管理器及变量管理器的使用、监视软件 同PLc数据交换实现方法和对象属性的动态化、wIncc图形编辑器的使用之对象的事件和用户管理、组态过程值归档及输出过程值 归档、组态报警及报表和脚本系统、触摸屏编辑软件wInccFLeXIBLe项目、画面、报警及传送、wInccFLeXIBLe趋势、 用户管理及配方、wInccFLeXIBLe报表、VBS及归档组态等知识, 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韩源老师给我们初步讲解了ifix 的配置及画面组态,报警及报表的相关内容。

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进行了重新 认识。现在烟草加工设备绝大部分都已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在 实际工作中机和电联系非常紧密,掌握制丝工艺流程和机械原理 对电气维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通 过本次培训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名维修技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驾重驭轻,轻车熟路,达到理论和实践的 有机结合。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一定会把所学知识和交流心得应 用到实际工作中,刻苦钻研技术,知耻而后勇,相信自己会在今 后的工作中会取得好的成绩。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本次学习 培训丰富多彩,培训内容充实,效果较好,带着这份收获,我一 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干的更好更出色,希望在之后几期的培训中 能学到更多知识。 经学校安排,我和同事于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去天津 工程师范学院参加了为期十八天的PLc与变频调速技术培训,通 过十八天的上课培训,时间虽短,我还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将培训内容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PLc,前十天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李波教授主讲,内容包括:西门子S7-300/400和组态wincc的相关知识。首先李老师讲了PLc的结构、硬件、编程指令、组织块、数据块,以及PLc的最高级应用组态组网。着重为我们

金融市场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

金融市场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 金融市场学学习心得一:学习《金融市场学》体会《金融市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时时相关、息息相关,就连老师讲课也使用上了网络,即时进入股市,给合实际解说。同学中的老股民如饥似渴地从老师那里吸取如何选股、如何分析判断股价走势,以及何时买入、何时卖出等方面的知识经验。而我这样的菜鸟更是不肯放弃这样一个可以恶补金融知识的机会,上课认真听,下课有同学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我也凑过去听,我自然是问不出问题的,听老师解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 学到的知识,主要是炒股技巧如下:股值低于净资产的股票好,可以买;炒新股三天之内必扔,否则容易被套住;炒股不能贪,增50%就很好了;当股价处于低位时,坏消息可以不信;当股价处于高位时,好消息可以不信;道指跌对我们影响大,升倒影响不大,属于中国特色;利率水平高于平均盈利率,就产生不良资产,滋生金融危机。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认为下述股票有投资价值:600642,8元以下可以买,12元以上可以卖;601727,可能发展为中国电气旗舰企业,但回落到6、7元较好;600641,股值低于净资产,很好;600826,兰生股份,值50元;600000,浦发银行,发展空间大。特别是要多关注上海本土企业,因为不仅有地缘关系,而且从上海走出的国家领导人多,感情因素也不能忽略。 此外,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或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训工作若是课程设计实用,就能够吸引住学员。有人说成人在职培训不好搞,学员招不上来;也有人说参加成人培训,尤其是在职培训的人,缺课、落课的人多,不好管理,等等。但通过上这门课,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课程设计,若是所学内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给学员带来经济利益,有谁还会拒绝这样的好事呢?除英语老师外,当时许多同学担心英语不及格喜欢围着老师转外,这个老师最受欢迎,一方面是老师的气质好,虽头发花白、年近半百,但风度翩翩、气质儒雅;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讲的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甚至与大家的利益得失相关联。虽然他上课只点过一次名,同学们没有被记缺勤或迟到压力,但大家的出勤却非常好,即使下课也不放过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这种靠近是主动的靠近。 二、在金融市场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一场场比拼、对决,对内是“以银会友”、切磋技艺;对外则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尤其是后者,值得我们,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地方首脑,甚至是企业领导人,关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对我们是好事,但对有些国家来说就不是件痛快事,恰在那一天暴发亚洲金融危机,不能不说是有预谋、有策划的。香港股市在97年、98年两度迎受恶意炒作,也是“社”与“资”的斗争。曾经读过《货币战争》一书,当时的困惑比较多,通过老师对金融市场的解读和一个个案例的剖析,我有些明白资本家、银行家们是如何操控金融市场,如何通过金融市场牟取暴利,如何影响国际局势的了。被那些别有用心的资本家、银行家们盯上,想过轻松的日子不可能了。国家领导人、地方首脑,甚至是企业领导人,太不容易了,要么有足够的金融市场知识,要么有足够准确的判断力,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受损失、被打压,甚至被吞并、瓦解。换个角度考虑,做企业亦如治国,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呢?只是对象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呢?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 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 3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 4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取向[1] ? 5 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注意的事项[1] ? 6 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律保障[2] ?7 中德金融监管体系比较[3] ?8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3] ?9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个整套机制和 组织机构的总和。它涉及到体系的参加者以及如何进行监管两个基本要素,具体来说,就是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涉及金融监管机关的组织、构成、职权、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1] 1998年,我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 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运行模式是与当时的经济金融状况相适应的,确实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大和蔓延,抑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良冲击, 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在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 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揭开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混业经营自此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特别 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将面临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竟争的巨大压力,我国所 谓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某些变化,各金融机构在业务,资金乃至组织结构上已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中间业 务;2000年7月,工商银行全面收购友联银行,成为其绝对控股股东;光大集团通过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及申银万国证券已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1999 年底,保险公司的资金获准通过投资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在金触监管当局还没明确宣布废止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敢于突破这种限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清楚认识到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金融监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致使统一监管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编辑] 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1]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综合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正 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 国的企触监管是分业监管,分业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随着混业经营的潮流,分业监管又表现 出不相适应的方面,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第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容易产生因领域界限不清和责任不明确而谁都不管的情况,而且对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资产组合的总体风险的 控制和评价往往被忽视,出现监管“真空”; 第二,金触监管难度加人.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于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依据的法律口 径不一,要求不同,极有可能从实质上赋予金触机构选择何种监管法律的权力,这就有可能导致 监管的松懈并出现监管方面的漏洞;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 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控制和防范,这就要求更集中高效的协调监管体系 第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当前,许多国家为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对过去的分业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经验表明,实行统一监管能够规避实行分业监管所产生的一些风险,例如英国已经开始实行全能型

新加坡金融专业就业方向都在这里了-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金融专业一直是新加坡留学热门专业,从就业层面来说,新加坡留学专业中,金融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比较不错。总体来说,新加坡金融专业就业方向有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对外贸易人员、管理职位、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如果学生能获得一些专业的资格证,就业前景和方向会更为广泛,就业层次也会提高。下面立思辰留学360为大家推荐新加坡PSB学院的金融本科专业,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新加坡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1、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2、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3、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4、基金经理 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新加坡住宅体系

新加坡住宅体系(The Singapore Housing System) 读书报告 ——从新加坡住房体系看中国住房现状 系别建筑与房地产系 专业XX 班级学号XX 姓名XX 2011年9月25日

从新加坡住房看中国住房现状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对比,对中国住房制度进行思考。关键词住房对比思考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demand for homes is almost no flexibility. But as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s housing has become a "luxury", housing attribute changes take place in high prices and even the day price, caused by the room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m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ina and Singapore compared to China, the housing of housing system thinking. Keywords: housing contrast thinking 1、新加坡住房现状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填海造地后,人均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因此有花园城市之称。目前面积707平方公里,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约7300每平方公里,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住房面积却达到了30平方米。其住房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房屋类型 一、组屋 就是政府盖的廉价公屋。散布在全岛各地,有些较为集中的就形成一个很到的组屋社区,人口可以多达3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市镇的规模。一般组屋分三房式组屋,就是两个卧房,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客厅,面积约70多平米;虽然是算廉价屋,但是配套设施也是有的,比如运动设施,小公园,多层停车场,超市,商场,巴士转换站等,如果是大的社区,则建有轻轨方便居民出行。 二、公寓式组屋

设备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设备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企业组织tnpm管理体系知识开班培训,由广州学府设备管理工程顾问李葆文教授给我们授课,主要给我们讲述了tnpm管理理念、方法及相关工具运用。 从前,我负责设备技术的时候,对tpm也有一些认识,也常常拿它来联系设备维修业务或应用到设备管理工作。在80年代后期的五年里,我主要从事化肥生产行业,那时,我认真查阅学习并探讨过国外一些管理模式,比如《美国企业管理》,里面讲到美、日两国在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他们之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相互学习,相互见长,以及如何引导未来。在《机械修理学》和《化工机械设计和保养》这些日本化学技术编著里,见识了日本的维护保养业务,至今仍然有指导意义。 tpm,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pm(预防保全),经过日本人的扩展及创新,于81年形成了全公司的tpm(全面生产管理),在日本,tpm已在汽车、半导体、家电、木工、机械等硬件产业以及钢铁、化工、食品、医药品、造纸、印刷、石油、燃气等流程型材料产业中实施,并取得巨大成功,随之在世界各地实施开来,9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回tpm世界大会,有23个国家700余人参加,瑞典volvo(沃尔沃)及新加坡的nachi industries pte.ltd.公司成为日本以外获得tpm认证的首2家企业。 tnpm(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是在继承tpm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丰富了对检维修系统设计与管理方面内容,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设备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此次开班培训,李葆文教授为我们阐明tnpm管理体系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对企业tnpm管理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明确了目标后,今后的工作从逐步开展标准化作业、修订与完善标准、建立健全机制、加强设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隐患闭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企业tnpm管理得到顺利推进。 我从事设备管理工作多年,从化工、卷烟设备到今天的网络设备的管理,基本见证了中国的tpm之路,只是惊喜的看到中国走向了更高阶段tnpm时代。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又一次开阔了设备管理大视野,进一步增强了对tnpm管理体系的理解。重温了设备一生管理、预知维修、状态维修、故障是冰山的顶峰、tpm精髓、tpm与人机系统精细化管理、如何通过班组建设营造活跃的现场持续改善文化、全员参与的生产维护体系等观念思路,以及从过去事后维修(第一代)、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生产维修阶段(第三代)到目前各种方式并行阶段(第四代)的设备管理历史发展进程。 tn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中国特色的t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是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设备为主线的管理体系。 tnpm的六大支柱:(一)小组自主维护与自主管理;(二)opl/ops支持下的现场持续改善;(三)建立全系统的规范体系;(四)soon为核心支柱的检维修系统解决方案;(五)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frog);(六)五阶六维评价与激励机制。 今天的tnpm知识培训班开班,由分管生产(设备)的罗飚副厂长主持并出席培训,企业各部门设备管理负责人及设备管理人员70余人参加了培训。XX年10月14日下午将召开动员会,今后的课程将主要围绕tnpm设备管理的精髓部分,扎实学习和推广国内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经验,进一步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 推进tnpm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但愿将企业塑造成为一个“绿色”和无忧工厂!

《国际金融市场》期末考试试题案例分析(含)解析

第七章国际金融市场 案例7-1 IBF:美国开设离岸金融市场 一、基本原理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所在国银行向该国的非居民提供存款、贷款、发行债券和票据融资等金融服务所形成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最初由50年代形成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而来,所谓欧洲美元即在美国境外(最初主要是在欧洲)的所吸存和贷放的美元资金。60年代随着欧洲国家经济的复兴又扩展出欧洲英镑、欧洲马克、欧洲法郎等市场,它们与欧洲美元市场统称为欧洲货币市场。再后来欧洲货币市场又进一步扩展到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欧洲以外的离岸金融中心。这一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是非居民,因而不受市场所在国金融法规的管辖和外汇管制的约束。 欧洲美元市场是战后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化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产物。欧洲美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为美国跨国银行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舞台,推动了美国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美国国际银行业务的境外化,削弱了美国对银行国际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由于欧洲美元和国内美元可以相当容易地互相转换,因此欧洲美元市场的动荡会对美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影响。随着欧洲美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汇集在这个市场上成千上万亿美元的国际游资时时会猛烈冲击各国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对美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美国政府迫切要求对离岸银行和这个“超国家”的外部美元市场加强管理。 依据1974年达成的巴塞尔协议,美国和其他30个国家同意对其离岸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1980年,BIS宣布各中央银行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要求各国领土内的商业银行总行将其全世界范围内的帐户合并计算,以便于各国的银行检查官在一致的基础来监管离岸和在岸业务,从而减少了欧洲美元市场的不稳定。对欧洲美元市场不稳定和失控的担忧减少,使得美国政府将其注意力转向如何在其监管范围内吸引离岸银行业务,以争夺这一巨大的市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推出了“国际银行业务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IBFs),创建了其境内的“离岸”美元市场。 二、案例内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美国国内对银行业的管制和税收方面原因,美国银行发现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更加有利可图,因为这些地方税收低、管制少,还有其他种种优惠和资金调动的便利,于是纷纷到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以及开曼、巴哈马、巴拿马等境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不仅直接导致资金外流,影响到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使得美国每年损失约4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为了恢复和保持美国本土的国际金融活动,减轻欧洲美元对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美国金融界想尽千方百计

金融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金融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经济金融干部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惠云召 XX年11月,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经济金融干部专题培训”,培训期间,我根据课程安排,参加了20多个专题的学习,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参观了三处经济建设实体教学场所,这些都对我个人在日后工作成长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拓宽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 本次培训涉及了多个职能领域和多学科知识,即有宏观的理论指导,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且在日常教学中,各位授课老师还有针对性的讲解了一些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担任授课的老师均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区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次培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游刃有余。 二、加强互动交流,汲取了宝贵经验 本次培训把教与学的互动、学员与学员的交流纳入了培训学习环节,使我能够结合本职工作与其他区市县各部门工作的同志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通过与老师及其他学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相同的问题,会得到不同的有益见解,

这些都有助于我在今后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积极创新。从学习互动这个层面出发,本次培训,不仅为我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一个知识学习平台,更为我打通了一个彼此有效交流、共同促进创新、共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通道。 三、补充了金融知识,提升了指导实践、预防风险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类似于“民间借贷”、“货币流通”、“金融风险调控”、“失业保险设计”等问题,无论在课堂听讲中,还是在课后交流中,每次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更多的见解,这使我在日后工作中有了多种思考的角度,即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等部分问题,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解决部分问题,以科学发展去规划部分发展性问题。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碳,不但使我能近距离聆听各行各业专家的教诲,便为我在日后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 金融营销与业务拓展培训心得体会 四天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营销与业务拓展的培训已结束,但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意犹未尽,经管学院的三位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新颖的思路和观念。我虽工作多年,但对市场营销、管理、电商平台、资源的整合还是学习不够,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对营销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学习到了一些新的营销方面知识,懂得了在实践中锻炼出一个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_杨海珍

引言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地区,也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证券、期货、黄金市场自由、开放,港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外资金融机构享有与本地金融机构完全平等的待遇,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监管体制。 香港开埠之初是一个自由港,资本和人员可以自由出入,金融机构的建立不受限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期间无从谈起金融监管政策及体制安排。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第一次爆发银行危机,在此之后,香港政府的经济哲学从完全不干预主义转为积极不干预主义。之后,香港先后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的二次银行危机,1973年、1987年两次股灾,1983年港元危机。这些危机之后,香港政府不断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大环境调整其金融监管政策,逐步建立和扩充了其独特的金融监管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顺利地渡过了危机。但是从中香港政府也认识到其金融监管体制安排中的问题,适时地提出了“小政府,大市场”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动了监管机构的改革。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金融稳定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的价值,香港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的探索对内地金融监管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总结了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演变及其成因,其次分析了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香港目前金融发展状况,提出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一种发展趋势—— —以“风险为本”的统一监管。 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原因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杨海珍段莎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190) 摘要:香港的金融监管体制问题在近十几年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金 融监管的不完善或者缺陷将影响香港金融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香港金融监管 体制的过去、现在,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及其每次重大变化的原因。 深入剖析香港金融监管的现状、监管的针对性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关于未来香港金融 监管体制发展方向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香港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7-09-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100;70621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杨海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段莎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金融管理 10 管理评论Vol.20No.7(2008)

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工程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 金融工程 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学校位置新加坡 2020 QS 世界排名11 新加坡国立大学概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国大(NUS),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该校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Universitas 21等著名高校联盟的成员,也通过AACSB和EQUIS认证。其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1912年,该校改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1949年,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与莱佛士学院合并为马来亚大学。1955年,新加坡华人社团组织创立了南洋大学。1962年,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校区独立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校名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金融工程专业简介 金融工程硕士(MFE)是一个多学科的项目,它将金融、数学和计算与解决金融问题的实践方向相结合。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工程中心(RMI的前身)于1999年创办了MFE。它旨在为金融和银行业的专业人士和应届毕业生提供金融创新和技术方面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该领域的知识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价格建模、对冲、投资技术、风险分析和计算方法。 有许多MFE课程可供选择,RMI MFE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努力将学生塑造成“实干家”---- 拥有处理复杂财务问题所需的理论背景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技能的人。 RMI是全球领先的风险管理创新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新想法和创新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环境。我们于2009年7月启动的非营利性信用研究项目,将信用评级视为“公共产品”,并本着维基百科的精神研究评级方法的发展。今天,RMI每天为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35000多家上市公司提供最新的违约预测。作为RMI的MFE学生,你们将有一个独特的机会来磨练研究技能,为建设世界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