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综合思考题

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

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

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

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1克=5克拉。

矿物定义: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矿石的基本单元。

准晶体定义: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二、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

1. 矿物的六项基本特征

特征1.(最基本特征)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特征2. 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所有晶体都是矿物。矿物随处可见.现已发现矿物3300余种,绝大部分(99%)分布于地壳中。

特征3. 矿物的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属于无机物。但可有杂质。

特征4. 矿物具有同质多象现象。

同质多象定义: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C 金刚石(高压)-石墨(常压)。

特征5:矿物色泽鲜艳,折光率高,透明度高,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者,可做宝玉石。

特征6. 矿物可分为三类多种

①自然元素矿物: Au,Cu,S,C(金钢石,石墨).自然界很少。

②分子化合物(分硫化物,卤(氟与氯)化物,氧化物三种)。自然界常见。

如SiO2-石英,NaCl-石盐,FeS2-黄铁矿。

③复杂分子团矿物(含氧盐):绝大部分是硅酸盐矿物。

种类多,含量高,分布广,占地壳总重量75%。如K(Mg,Fe)3[SiO3AlO10](OH,F)2 ,黑云母。2.矿物的常规鉴定(外形、力学、光学等性质)

1 外形(Shape)

1.1 单晶体(Single crystal)

一向延伸:呈针状柱状,如辉锑矿Sb2S2 (Stibnite);

二向延伸:呈板状、片状,如长石, 云母;

三向延伸:呈菱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复合体,如方解石,萤石,角闪石,辉石,黄铁矿,金刚石。

1.2 集合体(Aggregate):由矿物单体组成的聚集体。

一向的呈纤维状,如石棉; 二向的呈鳞片状,绢云母; 三向的呈粒状,橄榄石。

1.3 特殊集合体: 放射状,如硅灰石CaSiO3; 钟乳状, 如钟乳石; 晶族状,如石英; 鲕状、葡萄状、肾状,如赤铁矿。

2 光学性质(Optical)

2.1 透明度(Transparency):矿物薄片(厚0.04mm)能透过光线者,称透明矿物。

如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反之,称不透明矿物。所有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矿物。

2.2 光泽(Luster): 矿物的反光能力。

金属光泽: 反射很强,所有金属矿物均此光泽。

非金属光泽:反射较弱,透明矿物的光泽。

可细分金刚光泽(金刚石),玻璃光泽(长石),油脂光泽(石英断口), 丝绢光泽(绢云母),珍珠光泽(白云母),土状光泽(高岭石)6种。

2.3 颜色(Color)与条痕(Streak)

●颜色:白,蓝,红,黑,浅绿,紫红等。

●自色(Diochromatic): 被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矿物本色。如方铅矿的铅灰色。

●他色(Allochromatic):混入杂质后的矿物颜色。如石英(无色)→Fe多,紫晶(紫色)→Fe少,蔷薇石英(淡红色)→含Mn,烟水晶(茶色)

●假色:表面氧化或吸附他物后的颜色。如褐色黄铁矿。

●条痕色: 矿物粉末的颜色。

用瓷板划之,紫红的赤铁矿呈樱红色,金黄的黄铜矿呈墨绿色。

3 力学性质(Mechanical):在外力下的表现。

3.1 硬度(Hardness):抵抗外力的强度。记牢以下10种不同硬度的矿物摩氏硬度记: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晶9刚玉10金刚石

指甲为2-2.5,小刀为5-5.5,玻璃6。硬度大的可刻动小的。

3.2 解理(Cleavage): 外力下矿物的定向开裂。

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方解石)-中等(角闪石)-不完全(橄榄石)-极不完全(石英)

3.3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开裂而形成的断裂面。

贝壳状(石英), 锯齿状(石膏), 参差状(黄铁矿), 平坦状(高岭土)。

3.4 弹性: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如云母。

3.5 挠性:受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又称范性变形。如蛭石。

3.6 延展性:可用外力任意改变其形状的。延:一维; 展:二维(黄金)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一、基本术语

岩浆作用;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科马提岩,鬣刺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枕状构造;柱状节理;安山岩线;两种喷发方式;结晶分异作用,鲍温反应系列;同化,混染;岩浆黏度;捕虏体。

3.岩浆作用:岩浆发育、运动、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称喷出作用。

早期爆炸喷出,晚期地表溢流。未到达地壳而在地下某深处冷凝结晶固结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1.火成岩的结构(texture):指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

(1)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花岗岩)、玻璃质(黑曜岩)、半晶质(浅成岩)。

(2) 按晶粒大小(显晶质):

粗粒结构:晶体粒径>5mm 中粒结构:晶体粒径5-1mm 细粒结构:晶体粒径1-0.1mm(肉眼可辨0。1-0。2mm) (微粒结构:晶体粒径0.1mm)

(3)按晶体的完整程度:

自形:缓慢结晶,晶形规则; 它形:速冷,晶形不规则;半自形。

(4)按晶体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斑晶(phenocryst):粗大的晶体; 基质(matrix): 斑晶周围细小的颗粒。以石英大小为标准,分显晶质(粗、中、细)、隐晶质和玻璃质等。

似斑状结构porphyroid(侵入岩): 基质为显晶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反应稳定、缓慢结晶的环境。

斑状结构(porphyritic):基质为隐晶或玻璃质。(火山岩的典型结构)。

2. 火成岩的构造(structure): 指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能反映火成岩形成条

件与环境。

●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宏观上各向同性;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呈均匀块体。

火成岩所特有(最常见)。

●流动构造(flow):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常见于酸性或中性熔岩,以流纹岩最为典型。

●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枕状构造:海底喷发的玄武岩常形成,特点:顶突底平。

●球状构造: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同心圆壳围绕中心分布而成。特征:各圈中的矿物呈放

射状分布。成因:岩浆中的某些组分脉动式过饱和结晶而形成。

●晶洞构造: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的浑圆状空洞,内常生长有晶族。不同于气孔。为不均质的碱性花岗岩(A型)典型构造。

●层状构造(bedded):熔岩-沉积夹层-熔岩平行排列。

科马提岩;超基性岩(超镁铁熔岩)(ultramafic):

●分布于南非和澳大利亚

●具鬣刺结构:快速冷凝而成的长条状橄榄石骸晶集合体,常充填于橄榄岩或辉石岩裂隙中。柱状节理:块状熔岩冷凝收缩而成的六边形柱体

安山岩线:环太平洋大陆及岛屿为安山岩,大洋内部为玄武岩,二者界线称为安山岩线。两种喷发方式: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

分离结晶作用:岩浆在冷凝过程上,按矿物熔点的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过程。

鲍温反应系列: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根据结晶分异原理,用富含橄榄石的玄武岩实验得出的结晶规律。分为:

(1) 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连续变化;内部结构无根本变化;为浅色矿物所独有。

●(高温的)基性斜长石(拉长石,培长石,钙长石Ca[Al2Si2O8])→中性斜长石(中长石)→酸性斜长石(钠长石Na[AlSi3O8],更长石)→钾长石→白云母→(低温)石英。

●端员成分为钠长石与钙长石,二者能以任何比例混溶。

(2)不连续反应系列:化学成分有差异;内部结构有显著变化;为暗色矿物或铁镁矿物所独有。

● (高温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低温的)石英。

同化:岩浆熔化围岩,最终使围岩成为火成岩的一部分。岩浆体积>>围岩。

混染:岩浆体积不够大,不足以完全吞噬围岩,导致围岩对岩浆的明显化学反应,改变岩浆的成分。

俘虏体:尚未被完全熔化的碎块。

岩浆黏度:影响因素①化学成分硅氧四面体或硅铝氧化物的含量越高,则岩浆黏性越大②温

度越高越小,反之越大③气泡多者黏性大,少者小④呈溶解状态存在的挥发物数量越大黏性越小,反之越大。岩浆黏性大小和挥发物的含量决定了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

二、基本特征

1.叙述火成岩的产状

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形态、大小、展布方向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1)岩脉(dyke):分岩墙与岩床二种。

● 岩墙(dyke)-与地层层理垂直,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

● 岩床(sill)-与地层层理平行,岩浆沿层间的空隙挤入。

(2)岩体:分岩株与岩基二种。

● 岩株(stock):出露面积在10-100平方km 。

● 岩基(batholith):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km 。

2.火成岩的分类表(SiO2的含量) 岩石 SiO2含量 % 超镁铁岩 <45 基性岩

45-52

中性岩 52-65 酸性岩 >65 喷出岩 科马提岩 玄武岩

安山岩 粗面岩 流纹岩 浅成岩 金伯利岩 辉绿岩

闪长玢岩 正长玢岩 花岗斑岩 深成岩

橄榄岩 辉长岩 闪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 标准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 辉石,角闪石,钙长石 角闪石,黑云母,中长石 角闪石,黑云母,碱长石 钾、钠长石 石英,黑云母

3.叙述岩浆的基本特征 岩浆(MAGMA ):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 成分:硅酸盐+少量碳酸盐、氧化物+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

● 源区:地表之下50-200km ;

● 条件:温度650-1400,一般为800-1200°C ;

3.岩浆作用:岩浆发育、运动、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称火山作用。早期爆

炸喷出,晚期地表溢流。未到达地壳而在地下某深处冷凝结晶固结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4.世界火山分布的三大地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是中酸性火山岩,多为安山岩。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红海与东非有22座活火山:均在地壳裂谷处。

●洋脊火山带: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脊。

●红海沿线与东非火山带

第四章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

一、基本术语

科里奥利力;砾岩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冲刷构造、波痕、缝合线、泥裂;鲕状灰岩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会受到地球自转发生偏转,其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这种效应称为~

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

对具有1-2个数量级的碎屑岩,碎屑结构=碎屑+填隙物(比碎屑小1-2粒级)+胶结物。

碎屑岩:砾岩(砾状结构,粒径大于2mm)→砂岩→细砂-粉砂岩→泥岩(页岩)。

非碎屑结构:

-为生物岩、生物化学岩所特有

-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无碎屑和填隙物及胶结物之分。

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又称粒序层理,特征:同一层内,碎屑粒径由下而上逐渐变小。形成环境:水体运动可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如水介质环境周期性变化,在重力沉积下就形成了“韵律层”。用途:确定地层的顶底

交错层理:不同沉积层顶底面不平行(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沉积岩形成于动荡的介质环境中。

斜层理: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层理

冲刷构造

波痕ripple mark:波浪弯曲的层面。反映沉积环境动荡。

●水介质定向运动形成不对称波痕:可确定流向(从缓坡向陡坡),但不能确定顶底。

●水介质往复运动形成对称波痕:不能确定流向,但可确定地层顶底(尖头朝顶)。

泥裂mud crack: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构造(层面上多边形,剖面上楔形)。

●成因:滨海、滨湖沉积物暴露出水面,失水→变干→收缩而成;填充物与上复岩层相当。

●用途:(1)确定地层的顶底;(2)指示古气候(干燥);(3)确定沉积相(陆相、海岸相)。

缝合线Stylolite:岩的石剖面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与层面平行(但有例外)。区别“Suture”。

●分布:石灰岩、砂岩中(如五通石英砂岩);

●成因:大型的缝合线示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小的示压溶作用;含二氧化碳淤泥沿层面循环时,溶解二侧物质所致。

●用途:确定地层产状(须结合其它标志才能确定地层的正常或倒转)。

鲕状灰岩:鲕粒构成的石灰岩

二、基本特征

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外力地质作用的三因素(大气圈、水圈(科里奥利效应)-生物圈),

2)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热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 3)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或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包括压固、胶结、重结晶、新矿物的生长)

2 沉积构造的研究意义

答:确定形成环境、岩层顶部、成岩过程

3 沉积岩与岩浆岩主要矿物成分比较

4 四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分别答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粘土岩的基本特征

一.碎屑岩Clastic rock:碎屑+填隙物+胶结物

1.砾岩Conglomerate●粒径:2mm-10mm (>10mm为巨砾)。●砾石成分:石英岩、砂岩、髓石岩、石灰岩、火成岩、变质岩。

2.砂岩Sandstone●粒径:粗砂岩2-0.5mm、中砂岩0.5-0.25mm、细砂岩0.25-0.05mm。

●成分:石英长石居多。

3.粉砂岩Siltstone ●粒径:0.05-0.005mm。●成分:石英、长石、云母。

二.化学岩

1.硅质岩Silliceous rock

●成分:SiO2。

●成因:生物骨骼堆积而成(如:硅藻土);火山作用或风化作用使SiO2凝聚。

● SiO2结晶:水晶(宋代:“此乃千年老冰”)→乳石英(气泡多)、紫石英(Fe多)、蔷薇石英(Fe少)、烟水晶(含Mn)。

●隐晶:玉髓、蛋白石、碧玉(西湖葛岭山保叔塔含Fe2O3,呈暗红)。

不同色的隐晶SiO2若具同心圆构造称为玛瑙Agate;其中水胆玛瑙极珍贵!珍贵的蛋白石,95%产于澳洲,称Opa1澳泊(欧泊、澳宝)。

2.石灰岩Limestone:

石灰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蝙蝠虫为三叶虫,蝙蝠虫灰岩是艺术品。广西桂林、云南路南的岩洞与石林风景优美,植被低矮。

a.非碎屑结构的石灰岩:方解石颗粒,很致密;方解石由化学作用形成。

b.碎屑结构的石灰岩(福克分类;P.46-48)

灰岩中碎屑及来源:

(1)内碎屑:已沉积的CaCO3被海水冲击破碎(内碎屑灰岩)。

(2)生物碎屑:动物的骨骼(珊瑚礁灰岩)。

(3)CaCO3凝聚:海水中的CaCO3围绕质点凝聚(鲕粒、球粒、团块灰岩)。

(4)填隙物(基质):亮晶,粒径>0.01mm,常是透明的方解石颗粒。

(5)泥晶:粒径<0.005mm,机械混入物。

(6)胶结物:CaCO3。

三、粘土岩Clay (原来一直划归碎屑岩类)

●粒径:〈0.005mm。

●成分:粘土矿物(高岭土、澎润土、蒙脱石、水云母)。

●成因:粘土矿物经搬运沉积而成。固结无层理的称泥岩,成层好的称页岩Shale。

●性质及用途:1.可塑性,2.吸水性(蒙脱石吸水后体积增大5-20倍),3.吸附性,4.烧结性(瓷器的控温烧结),5.耐火性。

四、生物化学岩: 硅藻岩,放射虫岩等。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一、基本术语

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成构造;片麻构造;

热力重结晶、接触交代、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基体,脉体;

变晶结构:原岩在固体状态下通过重结晶和变质结晶而形成的结构(前者有大理岩;后者有石榴石片岩(有新生矿物石榴石))。

变余结构:尚残留部分原岩结构者称之,为浅变质结构(如板岩特有的变余泥质结构、砂质结构)。

变成构造: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新构造(原岩构造(如层理)消失,形成变质岩特有的构造)。随变质程度加深: 斑点状构造(spotted)→板状构造(slate)→千枚状构造(phyllite)→片状构造(schist)→片麻状构造(gneiss)→块状构造(quartzite,矿物无明显定向)。

片麻状构造:(长石>石英且相加>50%)组成岩石的矿物发长英质粒状矿物为主,伴随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呈断续的带状分布。

接触热变质: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碳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合形成新矿物

与变晶结构。

接触交代变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主要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典型岩石为矽卡岩)

区域变质:在(广大范围内)T、P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综合作用下,区域范围内发生的变质。

岩石序列:板岩(赣北-浙西瓦板岩)→千枚岩→片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麻粒岩→榴辉岩。

代表性矿物:

超高压、高温: C→金刚石diamond

高压、低温:角闪石、钠长石→兰闪石glaucophane

高温、低压:黏土矿物→红柱石(Al2SiO5 )Andalousite

高温、高压:黏土矿物→矽线石(Al2SiO5 )Sillimanite

中温、中压:黏土矿物→兰晶石(Al2SiO5 )Disthene

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原岩可能是同一个,称等化学系。

如黏土岩或页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世界著名的巴罗变质带)。

动力变质: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强烈定向压力下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多分布在大型断裂带附近。主要表现在岩石的变形方面,可分为浅地壳层次的脆性变形和中深地壳层次的韧性变质-变形(特征是出现糜棱岩,常构成韧性剪切带)。

混合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变质岩,称为基体(暗色,变质程度较深);另一部分是通过熔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岩石,称为脉体(浅色)

二、基本特征

1.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压、流体)

2. 变质作用的方式及其代表性岩石

(大理岩,矽卡岩;板岩,千枚岩,片岩,蓝片岩,片麻岩(长石+石英>50%,

长石>石英),麻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糜棱岩)

3.记住6-8种特征变质矿物和代表性的高压与超高压矿物

(红柱石、堇青石、硅线石、蓝闪石,硬玉,柯石英,金刚石)

4.叙述变质作

用-混合岩化作用-岩浆作用的异同点

混合岩化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化的一种过渡性成岩作用。

5.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火成岩。火成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而转变成火成岩。因此,三大类岩石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第六章地质年代

一、基本术语

相对年龄与绝对年龄,标准化石; Smith化石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切割律;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生命大爆发,生物绝灭。

地质年代有两层含义: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前者称为相对年代,后者称为绝对年代。

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

地层层序律(仅适用于沉积岩):下老上新(原始产出的地层)。

生物层序律: ①生物简单低级而原始,反映所在地层较老;生物复杂高级而进步,反映所在地层较新.②同一地区,相同时期的地层化石类型和组合应相同,不同时期的则不同。

地层切割律: 被切割、穿插、包裹的老,反之则新。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阶)(时间概念)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层概念)

岩石地层单位(地方性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生命大爆发:发生在寒武纪初期的全球重大生物事件。举世闻名的“澄江动物群”:证实了早寒武世生命大爆炸的科学命题。

生物灭绝:有意关注的请看教材76-77页

二、基本特征

1. 地质年代表中五代十三纪的名称、各纪代号

新生代Cz: E(古近纪),N(新近纪),Q(第四纪)(古-始-渐,中-上,更-全)

中生代Mz: T(三叠纪)、J(侏罗纪)、K(白垩纪)

古生代Pz: ∈(寒武纪),O(奥陶纪)、S(志留纪);D(泥盆纪)、C(石炭纪)P(二叠纪)

元古代Pt-Z: Proterozoic-Sinian

太古代Ar:(Pre∈,PreZ)

2. 澄江动物群发现的重大科学意义

准确标定了生物大爆发的时间底界

3. 五次全球生物灭绝事件(76-77页)

奥陶纪末期

泥盆纪后期

二叠纪末期

三叠纪末期

白垩纪末期

4. 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的界限

1.8亿年(泥盆纪和志留纪)

5. 早中生代与晚中生代的界限

侏罗纪和三叠纪

6. 新生代的七个世:古-始-渐-中-上-更-全

第七章地震(Seismology)及地球内部构造

一、重要术语与概念

挤压波(P波): 为纵波(push wave),如弹簧,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液、气体中均可传播;它通过介质体积的变化而传播,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引起地面最先发生上下振动.但破坏性较弱.

剪切波(S波): 为横波(shear wave),如抖绳,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它通过介质形态的变化而传播,速度较慢,晚于纵波到达震中,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振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L波):S波和P波在地表相遇激发产生的一种弹性波.

仅沿地表面或弹性分界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

特点是: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震级确定:一般取距震中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震幅的对数值确定之.震幅单位为μm.

裂度(intensity):Mercall(意)根据建筑物破坏程度将其分成12个等级,即12 度地震烈度.我国采用了这一分类法,并建立了12度地震烈度表(P79).

震中(E)epicenter:震源(B)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震源(B):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震波:以弹性振动方式从震源发出并传播的弹性波。

刚性岩块一旦破裂就会引起弹性振动,产生地震。

地壳的慢速运动表现为固体潮特点;地震发生多有个能量积累的前奏。

震波特征:固体潮

二、重要的概念与特征

1.三种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P波最快、S波不能过液体、面波破坏最强)

2.地震特点(突发性(paroxysm)、毁灭性(truculent)、连锁性(chain-reacting))

3.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4.海啸基本特征(定义、破坏、地点、实例、原因、我国)

1 定义:海底突然局部变动,引起海水大幅度升降,形成巨大波

浪的现象.多由海底的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所引起.

2 实例:1937年前苏勘察加半岛,浪高达64米、波峰距100公里、

速度700-800公里/小时

3 破坏:破坏力极大.(1960年智利地震产生海啸,700公里/小

时传至日本,冲进海港,将码头淹没,房屋冲跨,将

鱼船“开运丸”号冲上陆地,压倒民房.)

4 原因:海底断裂活动,引起地震; 或海底火山口崩塌,或海底

斜坡上沉积物的大规模滑动

5 地点:与地形、构造环境有关. 海岸临近深海,大能量的海水

汹涌上岸(智利、日本);喇叭形海湾、四周都是海洋

的地方如夏威夷,极易受海啸影响.

6 我国:影响较小. 一是近岸有宽阔的大陆架,摩擦作用大,

海啸能量被消耗,二是岛屿起屏障作用.

注意: 钱塘江大潮与潮汐有关,不是海啸.

5.地震的分类(成因4、深度3、震级4、震中距3、时间3)

1 按震源深度分三种:(70、300、700km)

浅源者,规摸大, 破坏性强;

中、深源者,与板块活动有关,区域或全球规模,对地表破坏性并不强。

2 按成因分三种:构造、火山、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由构造作用产生的地震。

活动构造:10万年以来发生的断裂、褶皱等变形构造。

弹性回跳说:岩石受力弯曲→产生断裂→岩层回弹-地震→弯曲消失。

●火山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局部规模。

●陷落地震:与溶洞崩塌有关;局部规模。

3 按震级大小:微震<3级弱震4.5级中强震6级>强震

4 震中距:地方震<100km 近震1000km>远震

5 按时间分三种:现代地震、历史地震、古地震(0.5-4万年)

6.全球地震的分布(4)

1.环太平洋带:集中了世界上80%浅源、90%中源、100%深源地震

新西兰-印尼-台湾-日本-勘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美国西海

岸-墨西哥-安第斯山-马尔维拉斯群岛-南乔治亚岛

2.地中海-印尼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中源地震)

3.洋脊地震带:位于全球洋脊的轴部,全为浅源小地震

4.内陆变形带:板块碰撞影响带(断裂带)和内陆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哦地震带),特点:震源深度小(<20km),震级大,破坏力强。(eg.

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7.28唐山地震等)

7.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主要特征:

(1)层圈状:地壳(Si-Al层,Si-Mg层)+上地幔顶部=岩石圈---软流圈---固相上地幔---固相下地幔---液态外核---固态内核

(2)7个界面:康拉德面---莫霍面---岩石圈底界---(200间断面)软流圈底界---上-下地幔界面---古登堡面---来曼面

(1)康德拉面:Si-Al/Si-Mg界面,平均在10km处

(2)莫霍面:壳幔界面,平均深度在33km处

(3)岩石圈与低速带或软流圈界面;60-150km深处(大洋处软流圈位于60-250km,青藏的软流圈位于150-400km)

(4)200间断面:软流圈底界,413km处,相变过渡带,密度和波速增加

(5)上下地幔界面:690km处

(6)古登堡面:幔核界面2898km

(7)莱曼面:固内核,液外核,4703-5154km

(3)物质成分:地壳(硅铝+硅镁);地幔(铁镁硅酸盐(上);硅-硫-氧化物+Fe-Ni(下));地核(铁+镍+硫)

(4)物理状态:密度、震波

8.其它知识:

唐山大地震:1976.7.28 3:48'54''am

台湾中部:1999.9.21 1:47am

台湾嘉义-南投:1999.10.22 10:18am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Basic terms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断裂岩石的断裂,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的表现

断层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移位者

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两侧岩块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单斜山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是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之

单面山单斜山中,如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向一侧的山坡较缓,另一侧山坡较陡者,称之

猪背岭岩层倾角和两侧的山坡均陡,外貌形同猪背的山岭,称之。

地堑倾斜面相向的两个正断层所挟持的共同上盘(下降盘)岩块,常为山谷

地垒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挟持的共同下盘(上升盘)岩块,常为山岭

倾伏褶皱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背斜来说,合围的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对向斜来说,合围的开口方向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

拖曳褶皱断层使两侧岩层发生变薄和弯曲;弧形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动向

地形倒置地形高低与褶皱形态凹凸相反的现象

二、Basic Features

1构造活动的二种基本方式及其关系

褶皱和断裂

2简述褶皱要素及其分类(剖面、平面、合围转折、组合)

褶皱的几何要素(103页,图8-3)

a.翼limb:褶皱的二坡。

b.核core:褶皱的中心(分布最老或最新时代的地层)。

c.轴面axial plane:褶皱二翼近视的对称面。

d.枢纽hinge:褶皱轴面与层面的交线。或,沿单个褶皱走向,由一系列最大转折点(弧尖)构成的连线。

e.弧尖crest:褶皱横切面与枢纽的交线(横切面上最大转折点)。

f.轴线axial line: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g.轴迹axial track :枢纽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几何关系:每个褶皱横切面上可确定-弧尖,弧尖的连线为枢纽,若干枢纽组成轴面褶皱分类(103页)

2

(1)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躺)褶皱。

(2)根据剖面形态划分

a 箱形褶皱:轴部开阔、二翼陡立。

b.扇形褶皱:轴部开阔、二翼倒转。

c.单斜: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它可以是同斜倒转。

(3)根据枢纽产状划分

a.水平褶皱:枢纽水平、层面露头线平行。

b.倾伏褶皱:枢纽倾伏、层面露头线形成弧状合围。

(4)根据褶曲的长宽比例

a.线状褶皱: 长/宽>10:1

b.短轴褶皱: 长/宽3:1-10:1

c.穹盆褶皱: 长/宽<3:1

褶皱的构造组合类型

隔档式(背斜窄、向斜宽);

隔槽式(向斜窄、背斜宽)。

褶皱形成的时代

褶皱体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未褶皱体的最老地层形成之前。

3画六个图以便判断断层的性质

4褶皱的识别标志

4 褶皱的野外识别标志

a. 地层对称、重复出现。

b.产状变化

●背斜:中间老、二侧对称变新(3-2-1-2-3)。

●向斜:中间新、二侧对称变老(1-2-3-2-1)。

●地形倒置:地貌山-谷与褶皱凸凹相反的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原始地形背斜山、向斜谷;因背斜顶部处于张应力状态,容易剥蚀;向斜核部处于压应力状态,剥蚀速度慢,故而倒置。

5简述断裂要素及其分类

断层的几何要素

2.

●断层面: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盘:断层二侧的岩块分上盘与下盘(根据所处位置)、上升盘与下降盘(根据动向)、东盘与西盘(断面直立)等。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本身形态有关、与地形起伏有关)。

●断层位移:P97图8-13,总滑距、水平分量、倾向分量。

断层分类

(1) 根据两盘动向,分3种:

(2)

a.正断层:上盘下降。

b.逆断层(反断层):上盘上升。

倾角<25度称为逆掩断层,形成推覆构造。

c.平移(走滑)断层:二侧岩块水平滑动,断面近直立。有左旋,右旋二种。

复合性质:平移(走滑)-正断层、平移(走滑)-逆断层、正-平移(走滑)断层、

逆-平移(走滑)断层。

(2)根据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关系分3种:

a.走向断层:纵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平行。

b.倾向断层:横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垂直。

c.斜向断层:斜断层,断层走向和地层走向斜交。

(3) 根据断层组合分4种:

●阶梯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正断层。

●叠瓦状:一系列走向平行的逆断层。

●地堑Graben、地垒Horst:二条以上断层,断层面走向平行,倾向相反,共同盘下降为地堑;共同盘上升为地垒。

6断层的识别标志

(岩层错开、地层重复缺失、擦痕、派生构造、角砾岩、三角面山、温泉、矿产等)

断层证据

a.相当层错开(相当层:地层、矿层)

b.层的重复或缺失(不对称重复,区别于褶皱)

性质地层与断层倾向相反地层与断层倾向相同

地层>断层地层<断层

正断层重复重复缺失

逆断层缺失缺失重复

c.擦痕和镜面slickenside, mirror plane

岩块相互运动时,由于摩擦而在断层面上形成的痕迹。

擦痕: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铁、锰等物质组成的光滑而平整的曲面.

d.阶步和反阶步

●阶步: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动向。

●反阶步:压性裂隙,亦称羽裂,陡坡倾斜方向指示本盘动向;张性裂隙,R面,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动向。

e.拖曳褶皱drag fold, 牵引构造。

断层使二侧岩层发生变薄和弯曲;弧形突出的方向指示本盘动向。

f.断层泥、断层角砾

●断层泥:碾磨而成的泥状物质。

●断层角砾:碎块较大,一般呈棱角状;泥质胶结,为断层角砾岩。

●断层磨砾:碎块较大,一般呈圆-半圆形;泥质胶结,为断层磨砾岩。

根据碎块成分可判断断层切穿了那些地层及其断层的动向

g.密集的节理:进一步发展便成断裂;先成节理常控制断层的延伸方向。

h.其他证据

●山区、平原的平直界线;地形上的陡崖;三角面山(时代较新)。

●矿化带和泉水(断层是矿液和地下水的通道和储集场所,如汤山温泉)。

7地层的六种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Conformity

1.特征:新老层产状一致;岩性、古生物演化连续、渐变;无沉积间断。

2.条件:盆地稳定地接受沉积(地层的形成与古气候、古化学环境、沉积物来源不同有关)。

二.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

1.特征: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但其间有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演化发生突变。

2.条件:地壳稳定上升,沉积物高出沉积基准面而遭剥蚀,然后地壳又稳定下降,接受沉积。

三.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1.特征:新老地层角度相交,有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演化突变,存在剥蚀面、风化壳、底砾岩。

2.条件:地壳运动强烈,老地层褶皱、破裂并遭风化、剥蚀,而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面总是与上复岩层产状一致)。

四.侵入接触: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五.沉积接触:火成岩遭风化剥蚀后,其上又形成新的沉积岩,例如赣南龙回岩体的假花岗岩砾石。

六.断层接触:二个地质体之间为断层。

第九章板块构造

一、Basic terms

蛇绿岩套(洋壳剖面) 一套洋壳岩石组合的名称代表大洋碎块(沉积单元,堆晶单元,变质橄榄岩单元或A 沉积岩、枕状熔岩,B 席状岩脉+堆晶层序的镁铁岩-超镁铁岩系;C地幔橄榄岩)

海底平顶山地幔物质上涌到岩石圈底部,然后分熔成中基性岩浆从洋中脊喷出,形成海底火山;热点的位置(洋中脊)固定,而海底板块在移动,所以可形成一连串的火山;火山开始时位置较高,山头容易被波浪削平,最后成为海底平顶山。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冈瓦纳大陆位于南半球的大陆

劳亚古陆位于北半球的大陆

特提斯海位于两个古陆之间、开口朝东、呈平躺V字型的古大洋。

海底磁异常条带洋中脊二侧,海底岩石的正、负磁异常条带对称分布。

●洋中脊处形成的岩石,冷却时被磁化,记录了当时的磁场方向。由于地磁南北极的多次转向,导致海底岩石对称的正、逆向磁异常条带。

●现在-69万年为布容正向,69万年-243万年为松山反向,242万年-332万年为高斯正向, 332万年前为吉尔伯特反向。

转换断层(书本132图9-19) 该断层的运动方向运动性质在b、c两点外发生了转换,表现为以脊轴转换点为界,其两侧由平移错动变为拉张

地幔热点与海底平顶山

威尔逊旋回1:萌芽阶段2:幼年阶段3:成熟阶段4:收缩阶段5:结束阶段6:大陆碰撞阶段

地体构造指的是以区域断裂为边界的,具有区域性延伸的、与相邻地体具完全不同地质发展历史的地质实体(Howell等,1983)。在成因学与运动学上,地体是曾经作为洋底高原或岛屿的岩石圈碎块或地壳碎块随板块运移到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体

增生作用地体随着洋壳到达海沟,因体积大,密度小,不能被洋壳拽拖下沉,遂于洋壳拆离,堵塞在俯冲带上,整体合并于大陆边缘之上,使大陆边缘快速扩大的过程称之

拼贴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体在运移到大陆边缘之前就发生相碰,在大洋中合并成一个复

合地体

离散作用地体增生后的构造作用可使地体被剪切成碎块而位移,也可以通过拉伸作用再次脱离大陆边缘而运动

大陆动力学

二、Basic features

1 三种板块边界(压:俯冲带、造山带;张:洋中脊;剪:转换断层)

离散边界:洋中脊。

剪切边界:转换断层。

敛合边界: 1.板块俯冲带,形成沟、弧、盆体系,为地震、火山高发带,存在对变质带。

2.陆-陆碰撞带,印度与欧亚两个大陆碰撞,形成双地壳厚度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 活动陆缘(太平洋:沟-弧-盆;沟-弧)

1).太平洋型:沟、弧、盆复合体系。

2).安第斯型:海沟-山弧构造体系。

3 被动陆缘(大西洋:陆-架-棚-坡-洋盆,无海沟)

4 板块构造三大理论支柱(刚体绕球面的运动或地幔对流、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

5 海底扩张理论的六方面证据

1)地形吻合性;

2)地质(洋中脊;古生物;构造;冰川;平顶山;洋中脊二侧岩石年龄变化的对称性);

3)地球物理(海底岩石的正、负磁异常条带对称分布;地热、重力;浅源、中源、深源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边缘带);

4)深海钻探(包括深潜器)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和枕状熔岩的存在。

5)发现蛇绿岩套,完善了洋壳剖面。

6)大洋中转换断层的发现。

6 (板块构造的理论精髓)威尔逊旋回六阶段特征

(1)定义,(2)6阶段:萌芽阶段(东非裂谷)-幼年阶段(红海)-成熟阶段(大西洋)-收缩阶段(太平洋)-结束阶段

(地中海)-碰撞阶段(喜山),(3)各阶段应力,(4)沉积,(5)火成岩,(6)变质等特征

7 分析大陆岩石圈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以及对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

1)岩石地质时代差异、地壳刚性程度差异、火山、地震、变形发生的位置差异;

2)产生全球性研究课题:地球系统与相互作用、大陆生长-保存、壳-幔物质交换、火山-地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2005年11 月8日《普地》期中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40 分) 1 摩尔硬度 2 克拉克值 3 同质多像 4 混合岩化 5 均衡原理 6 剥蚀作用 7 碎屑岩 8 科里奥利力 二、叙述题(每题30 分,任选2 题,共60 分。应加文字说明. 缺文字说明, 扣分。) 1.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强度称硬度。世界通常使用由摩尔确定的硬度标准,由10 种不同硬度的矿

物为标准,称摩尔硬度记。它们是:1 滑石,2 石膏,3 方解石,4 萤石,5 磷灰石,6 长石,7 石英,8 黄晶9 刚玉10 金刚石 2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 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通用单位是ppm=10-6,即克/吨. 3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同一物质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碳,金刚石(高压)- 石墨(常压)4混合岩化:区域高级变质岩进一步变质,发生高温部分熔融(酸化)现象,形成基体+脉体的特殊变质岩石(混合岩)。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 石英,浅色)。 5均衡原理:解释地表高低不平却能保持平衡的一种假说。目前通用均衡补偿(Holmes A,1978),即高山下面地壳厚, 平原下面地壳薄. 地势的起伏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反映, 称均衡现象。原因是,地幔顶部有一平面, 叫补偿基面, 在此面以上各柱体的物质总重量相等, 故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6剥蚀作用:使岩石破碎、分解,进而脱离原地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水流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沙侵蚀、地下水侵蚀、湖水侵蚀等。 7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

普通地质学试卷

普通地质学试卷 一、填空题 1.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圈包括 地壳、地幔、地核。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其中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描述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倾角。 4.按照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深源、中源、浅源。今年汶川大地震属于浅源。 5.根据岩浆的冷凝环境分类,火成岩可分为火山岩/喷出岩浅成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6.确定相对地质年代三大律是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穿插关系。 7.按晶体化学分类法,矿物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等五类。 8.按照风化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可以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生物、化学三种类型。 9.褶曲的基本类型是向斜、背斜。 10.变质岩的结构主要有变晶、变余两大类。 11.河流搬运物质的方式有底运、悬运和溶运三种。1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13.冰川按其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分为大陆、山岳。 二、选择题

1.下列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的(A)。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2.下列沉积物中分选性最差的是(B)。 A. 冲积物 B. 冰碛物 C. 风积物 D. 洪积物 3.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 C )。 A. 包气带水 B. 上层滞水 C. 潜水 D. 承压水 4.花岗岩属于(D)。 A. 超基性岩 B. 基性岩 C. 中性岩 D. 酸性岩 5.浅成侵入岩典型的结构是(D)。 A. 全晶质结构 B. 隐晶质结构 C. 玻璃质结构 D. 斑状结构 6.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 A. 蜂窝石 B. 咯斯特 C. 鼓丘 D. 锅穴 7.构造洋壳的岩石主要是(B)。 A. 科马提岩 B. 玄武岩 C. 安山岩 D. 流纹岩 8.具有片状构造的变质岩是(C)。 A. 板岩 B. 千枚岩 C. 片岩 D. 片麻岩 9.属于稳定大陆边缘的地形是(D)。 A. 岛弧 B. 洋脊 C. 海沟 D. 大陆坡

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人教版

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人教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 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例 如: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 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bp’,视野里看到的是‘dq’。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 片左旋(或右旋)18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 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 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 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 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光合作用(植物有)和线粒体:呼吸作用 (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 体无系统。 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22.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 和裸子植物)。 23.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朊病毒引起的。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 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储存营养物质 的结构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平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是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

地质学中一些概念

1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复习参考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3.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上,处在自然科学的前沿,要解决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实践上,矿产,认识自然灾害规律,地质环境等。 4. 地质学的特点: ①地质学的普遍性与区域性差异。 ②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③地质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5. 学习地质学的方法: ①要学会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野外考察是研究地质学的基本手段。 ②要建立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③建立辩证发展思维方法。 ④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 ⑤运用分析对比法。 6. 常温层——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其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为常温层。 7. 地热增温级——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8.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9.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一级不连续面。深度:33km 10.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二级不连续面。深度:2900km 11. 软流圈:深度:60-250km 12.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13. 克拉克值前十位的化学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H Ti 14. 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康拉德面深度:10km

15. 硅铝层——上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和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花岗岩层。 16. 硅镁层——下层地壳,其成分以O、Si、Al等为主,但Ca、Mg、Fe等成分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 17. 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的区别: ①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具有双层结构,在玄武岩层之上有花岗岩层。地表起伏越大莫霍面的位置越深,地壳越厚。 ②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具有不双层结构,只有玄武岩层,其表层被海洋沉积所覆盖。 18.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19. 地质作用的能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 20. 地质作用的分类:见书P22 表1-7 21.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的时间和顺序的术语。 22. 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即相对地质年代。 23.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24.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这里的岩石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及它们变质所形成的变质岩。 25. 岩层——层状堆积物或岩石。 26. 一个重要的前提:地层形成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27. 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没有受到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出露在剖面下部的岩层,比上部岩层要老,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除非:地层倒置。 28. 生物层序律——地层年代越老,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原始,越简单;地质年代越近,其中所含的生物就越进步,越复杂。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极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在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距离多远含有相同的化石极其组合。 29. 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且是不可逆的。

普通地质学真题

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 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 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 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

贵大普通地质学试题

1.名词解释(共10分,每小题2分) 1.岩浆:形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软流圈的高温、粘稠的,并富含挥发组分 的硅酸盐的熔融体。 2.地层层序律:地层的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如果地层没有受 过扰动,下部的地层时代老,上部的地层时代新,叫做正常层位。地层层序律。3.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4.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的断裂。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划分____正断层______、___逆断层________、____走滑断层_______。 2.变质作用的类型____接触变质作用_______、______区域变质作用_____、_______混合变质作用____、______动力变质作用_____。 3.摩氏硬度计的十种矿物从硬度一到硬度十分别为: ______滑石_____、____石膏、___方解石____、萤石, _____磷灰石______、____正长石_______、石英, _____黄玉______、___刚玉________、, ___金刚石________、; 4.地震产生的体波分为两类:______横波_____、____纵波_______。 三、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大陆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是( B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混合岩 2、沉积岩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 C ) A、气孔构造 B、片理构造 C、层理构造 D、页理构造 3、平行不整合是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层地层的( B )。 A、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B、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 C、产状不一致,时代连续 D、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资料+复习精选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资料+复习精选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资料 考点一:生物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和一般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识记要点:1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调查、实验、资料分析等 2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十分重要。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常见变量还有光照、温度、湿度等 件”实验时: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玉米种子 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 录下发芽情况,如右表所示,请回答: (1)通过本实验可看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 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 充足的空气。 (2)乙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该实验中有3组对照实验,要想证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选用乙和丙为对照实验。 (3)若想探究“光照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你认为该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取1号和2号烧 杯分别放等量的潮湿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棉花上面,将它们置于25℃ 的橱柜中,1号烧杯见光,2号烧杯用黑布罩住,数日后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 例2右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D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 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将A处叶脉切断,移人 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隔水加热后,加碘液出现变化。请回答: (1)加碘液后发现B处变蓝,A、C、D三处均不变蓝,这里有哪几 组对照实验?AB、BC、BD ,分别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光、叶绿体。 (2)若实验其它步骤不变,只是该植物另一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且塑料袋里有一敞口烧杯装 有NaOH溶液,最后用透明塑料袋密封的叶片全不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考点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动植物细胞 识记要点:1显微镜使用步骤为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对光要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眼中看到白亮视野),光线暗应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应用小光圈、平面镜。观察时镜筒下降时眼应看物镜,目的是防止压破玻片;转动粗准焦螺旋看清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让图象更清晰。 2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越暗,看到的细胞越少越大,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为倒像。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 1、概念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3、分支学科 物质组成。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地壳历史演化。其它。 4、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规纳为主: 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 原则:将今论古 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 1、大气圈

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 地表有%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水的循环 3、生物圈 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生物成矿。对大气环境影响。参与地质作用。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 2、表面特征 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2020年初中生物地理毕业会考总复习知识提纲(全套)

2020年初中生物地理毕业会考总复习知识 提纲(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兰州大学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备注:页码为《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名词解释中数字为历年考察次数;历年真题(共17套)按章节编排,考生可直接以此为纲展开复习。联系QQ:940114253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4):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一、简答题 1. 简述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任务)?P2 (2004)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QQ:940114253,最低价转让,免费答疑。 2. 简述地质作用的特点?P3 (2007,2003)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且同一类地质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其特殊性;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现象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复杂;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也有一些地质作用过程的时间很短(如地震)。 3、简述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P3(2016)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1、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两者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获取剩余文档联系QQ940114253 二、论述题

历年普通地质学试题

★1998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碎屑结构 2.克拉克值 3.矽卡岩 4.地热增温率 5.共轭定理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2.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 _ B_ C_ 3.陨石按成份分为三类A_ B_ C_ 4.糜棱岩的主要特征是A_

B_ C_ 5.地球上冰川作用的主要时期有A_ B_ C_ 6.可确定地层顶底的沉积岩原生构造主要有A_ B_ C_ 7.温泉的形成与下述因素有关 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2.简述河流的袭夺。 3.简述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典型分布区。★1999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基体和脉体 2.斜层理 3.侵蚀基准面 4.转换断层 5.水化作用 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A_ B_ C_ 2.洋壳剖面上四种特征的火成岩是 A_ B_ C_ D_ 3.温泉和地下热水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A_

B_ C_ 4.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经A、B、C三项校正后,如与该点标准重力值不同,则称改点存在D. A_ B_ C_ D_ 5.河流阶地的类型有A_ B_ C_ 6.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主要有A_ B_ C_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浊流地质作用及浊积岩的主要特征。 2.褶皱构造的横剖面分类类型有哪些? 3.简述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形成机制和识别标志。

★2000年<<普通地质学>>硕士生入学试卷 一.择题(在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画上圆圈,如①)10分 1.里氏震级是Richer根据1960年发生在----的8.9级地震能量确定的。1.日本2.印尼3.智利 2.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不同在----。 1.有无海沟存在2.有无岛弧存在3.大陆架的宽与窄 3.岩浆的喷发强度与-----关系最大。 1.地壳活动2.围岩掉入量3.岩浆粘度 4.科马提岩最重要的鉴定标志是-------。 1.化学成分2.矿物成分3.鬣刺结构(构造) 5.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是----------。 1.流纹岩2.安山岩3.花岗岩 6.地震波中-------波长大,振幅大,传播慢,破坏性最大。 1.纵波(P波)2.横波(S波)3.面波(L波)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苏教版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2页 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②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能由小 长大);③生物体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④生物体具有生殖、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⑤生物体具有应激性;⑥生物体能适应并影响一定的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7页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各项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种内关系 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种间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 式;生物也影响着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二章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19页 1.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 (1)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反光镜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平面镜:光线强时用 (2)使用:取出→安放镜头→对光(白亮的视野)→放置→调焦(先用粗准焦螺旋下降,注视物镜与标本间距离;后用粗准焦螺旋上升,注视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观察 使用: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注意: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③观察像与实际标本方向相反(偏哪往哪移、旋转180°)。 ④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应该薄而透明,玻片标本分为切片、涂片、装片。 ⑤反光镜调节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平面镜:光线强时用 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擦→滴(植物:清水;人:生理盐水)→取(薄而透明)→浸→展→盖 →染(后吸)→看

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试卷及答案讲解

2005年11月8日《普地》期中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摩尔硬度 2 克拉克值 3 同质多像 4 混合岩化 5 均衡原理 6 剥蚀作用 7 碎屑岩 8 科里奥利力 二、叙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共60分。应加文字说明.缺文字说明,扣分。) 1. 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强度称硬度。世界通常使用由摩尔确定的硬度标准,由10种不同硬度的矿物为标准,称摩尔硬度记。它们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晶9刚玉10金刚石 2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通用单位是ppm=10-6,即克/吨. 3 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同一物质将形成不同的矿物。如:碳,金刚石(高压)-石墨(常压) 4 混合岩化:区域高级变质岩进一步变质,发生高温部分熔融(酸化)现象,形成基体+脉体的特殊变质岩石(混合岩)。基体:变质岩(暗色);脉体:熔融体(长石,石英,浅色)。 5 均衡原理:解释地表高低不平却能保持平衡的一种假说。目前通用均衡补偿(Holmes A,1978),即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地势的起伏与莫霍面起伏呈镜像反映,称均衡现象。原因是,地幔顶部有一平面,叫补偿基面,在此面以上各柱体的物质总重量相等,故能保持重力的平衡. 6 剥蚀作用:使岩石破碎、分解,进而脱离原地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水流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风沙侵蚀、地下水侵蚀、湖水侵蚀等。 7 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 8 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表运动物体改向的力(取决于不同的纬度和线速度)。在北半球,物体向北运动,顺着运动方向看,作用力向右。大气、河流运动均受此影响。 二、叙述题(每题30分,任选2题,共60分。应加文字说明.缺文字说明,扣分。) 1. 叙述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岩石类型 答:1)岩浆作用定义和主要特征;2)按SiO2含量分类, 熔岩和侵入岩被分为4类;3) 对火山岩,分爆发岩和熔岩两大类; 4) 火山岩的主要岩石类型;5) 侵入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叙述地震形成的原因 (1)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颤动,由地球内部的不平衡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所产生,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灾害地质现象。 (2)板块运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全球3大地带。 (3)板块内部断裂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板块内部断裂带及其附近。 (4)岩浆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在岩浆活动带及其附近。 (4)塌陷作用形成的地震,分布局限,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经常发生。 3.如何识别褶皱并确定褶皱类型 (1)定义: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叫褶皱。上凸的叫背斜anticline,下凹的叫向斜syncline。2)识别标志:a. 地层对称、重复出现。b.产状有规律变化(背斜:中间老、二侧对称变新(3-2-1-2-3);向斜:中间新、二侧对称变老(1-2-3-2-1))。(3)确定褶皱类型:i)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躺)褶皱(ii)根据剖

中考生物总复习提纲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是‘’。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统。 12、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22、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3、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朊病毒引起的。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平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是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子叶一片。我们平常吃的面粉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 26、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7、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数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完整版)初中生物会考复习提纲知识点

n g o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线粒体。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 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 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8、食物链和食物网:

i m e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值是10%—20%物质循环特点:循环流动、周而复始10、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各个生态系统密切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 目镜看到的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 的是“p”。 ②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③ 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④ 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1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④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1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从鳞片叶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