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紫薇绒蚧如何防治

紫薇绒蚧如何防治

紫薇绒蚧如何防治
紫薇绒蚧如何防治

紫薇绒蚧如何防治

来源:沙加2009-4-27 14:05:26 人气:1310

紫薇绒蚧,又名石榴毡蚧,属同翅目,绒蚧科。形态特征雌成虫扁平,椭圆形,长约2毫米至3毫米,暗紫红色,成熟时外包白色绒质蚧壳。雄成虫体长约0.3毫米,翅展约l毫米,紫红色。卵呈卵圆形,紫红色,长约0.25毫米。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周缘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长卵圆形,外包以袋状绒质白色茧。

发生规律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年发生2至4代。绒蚧越冬虫态有受精雌虫、二龄若虫或卵等,各地不尽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及8月中下旬至9月份为若虫孵化盛期。绒蚧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的发育不利。

危害特点紫薇绒蚧主要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小枝叶片主脉基部和芽叶、嫩梢或枝干等部位刺吸汁液,常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大量蜜露会诱发严重的煤污病,会导致叶片、小枝呈黑色,失去观赏价值。如虫口密度过大,枝叶会发黑,叶片早落,开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结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虫害危害严重、带有越冬

虫态的枝条。

2.药剂防治对发生严重地的区,除加强冬季修剪与养护外,可在早春萌芽前喷洒波美3至5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苗木生长季节,可选用喷洒40%速蚧克(即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等。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枇杷主要病虫害防治 枇杷叶斑病 常见的枇杷叶斑病有:灰斑病(轮斑病)、斑点病、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发病重时造成早期落叶,果树长势弱,影响新梢抽发。灰斑病还危害果实;以上 4 种病害常混合发生,症状和发生特点都有相似之处。 一. 症状 (Symptoms) 1. 灰斑病: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转为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有明显的黑褐色环带。果实受害产生紫褐色圆形病斑,后期凹显,散生黑色小粒点。 2. 斑点病:叶上初为赤褐色小点,扩大后近圆形,病斑比灰斑病小,中央灰黄色,后期产生黑色小粒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小黑点细而密。病斑也会愈合为不规则大病斑。 3. 角斑病:叶片上初为褐色小点,扩大后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病斑。 也可愈合成大病斑。病斑赤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稍 褪色,其上长出黑色绒状小粒点。 灰斑病斑点病角班病 4. 胡麻色斑病:叶片上产生很多小圆形病斑,芝 麻大小,紫褐色,边缘红紫色。后期病斑中央灰 白色,上生小黑点,病斑也会扩大、愈合成不规 则大病斑。 二. 病原 (Pathogen) 1. 灰斑病: Pestalozzia funerea 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

中央三个细胞茶褐色,二端细胞无色,顶端细胞的末端有3根刺毛。 2. 斑点病: Phyllosticta eriobotryae 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色,孔口突出在寄主表皮上。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 3. 角斑病:Cercospora eriobotryae 尾孢属,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子座上,丛生,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后有1-5 个隔膜。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3-8个隔膜。 4. 胡麻色斑病: 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虫形孢属,分生孢子盘皿状,成熟后露出表皮外,盘下一般可见菌丝体,分生孢子梗短而细。分生孢子形态似虫状,有4个细胞组成,除基部细胞较小外,3个细胞前端都有一根细毛。 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莆田、长乐和福州等地无明显越冬现象。春季温度回升、雨季来临时,休眠的病菌开始活动,靠气流、风雨传播,有的也靠昆虫传播。5-6月是发病高峰,9-10月是另一个小高峰。 四. 发病条件 (Contributing conditions) 1. 湿度: 雨季湿度大,或秋旱后下雨,都易诱发病害发生。角斑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生也较严重,因为干旱降低寄主抗病性。排水差的果园病害发生严重。 2. 土壤:瘠薄土壤发病较重,质地粘重的果园排水都很差,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差。 3. 树龄:苗木发病比成株重,尤其是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主要为害苗木,在苗木生长不良时发病更严重。 4. 品种:不同品种对各种病害的抗病性表现不同。一般来说,白色品种感病,红色品种抗病;品质好的品种发病往往较重;本地的老品种一般较抗病、耐病。 5. 栽培管理: 管理不良的果园发病重。 五. 防治措施 (Control) 1. 育苗: 选择有机质多的砂质壤土育苗,苗圃要远离枇杷园、未做过苗圃的地。苗圃要加强管理,育壮苗、健苗。及时防治病虫害。 2. 冬季清园:剪除病叶,与落叶一起烧毁,清园后及时喷药。 3.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树势强壮则抗病性强,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尽量降低地下水位;干旱时则要及时灌溉。 4. 药剂防治:苗圃在新叶长出时,成年树每年春梢大量抽发时,都要及时根据病情喷药防治。我省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始喷药,10-15天后再喷一次。药剂可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70%托布津可湿粉800倍,65%代森锌可湿粉600倍。 枇杷炭疽病 一. 症状 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在储藏期发生较多。果面上褐 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凹陷,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在潮湿 条件下溢出淡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快,3-5 天蔓延到整个果实,果肉腐烂。病果可成为僵果悬挂在 树上或落在地上。 二. 病原 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果生盘长孢菌,有性阶段是小丛壳属。

第六章 生物灾害

第六章生物灾害 【本章内容介绍】:首先从生物灾害的定义、特点、主要成因、类型划分、防治对策等方面,对生物灾害进行总体介绍;然后重点从生物灾害发生区域的土地类型角度出发,对林业、农业、草业、水产业等生物灾害进行详细专题介绍。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 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在自然界中,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然而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横行霸道!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捕杀害虫,结果害虫增强了抗药性,变得更加猖狂;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土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 一、生物灾害的定义 日本山内一也(1981)认为,生物灾害(Biohazard)是由于微生物感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受到的灾害;遗传基因重组、肿瘤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生物灾害,因而应当引起人类的重视。黎益仕等人(2005)也生物灾害定义认为:由于活的生物体暴露在微生物和毒物质所造的灾害。然而上述定义只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受体,而忽视了灾害的发生源,面对生物灾害的发生,人类就显得很被动。张国庆(2008)认为,生物灾害,应当从灾害源角度,结合生态学进行定义: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张国庆(2011)认为,生物灾害还应该突出人为因素,重新定义了生物灾害: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突然增加,导致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失衡,并超出了该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财产甚至健康或生命造成损失。延军平(1990)在《灾害地理学》中对认为:生物灾害是指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造成的灾害,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灾害是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是纯自然现象,灾源是生物,如蝗灾、鼠灾、兽害等;广义生物灾害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即生态危机问题,包括植被减少、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2012 年10 月1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牵头起草的《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 /T 28921 -2012),该标准对生物灾害的定义为:在自然条件下

蚧壳虫的防治

一、蚧壳虫 蚧虫,又名“蚧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 除紫胶虫、白蜡虫、胭脂虫等少数虫种可供人们利用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害虫。 在园林和盆栽花卉的枝干上,常可发现有黄白色、灰白色、棕褐色以及其他颜色 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突起,乍看时似乎是植物的疣瘤或似沾着的分泌物和污染物,用手 拨动可脱落,其内有一浅黄色的小虫,这就是常见的花卉害虫蚧壳虫。 二、蚧壳虫的危害 介壳虫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蚧壳虫的寄生广泛,木本、藤本、草本植物上都 有寄生。在早春树液流动以后,蚧壳虫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 无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称为初孵幼虫,它们在寄生植物上爬动,群聚于枝、叶、果 上,成虫、若虫的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 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轻则叶片发黄、落叶、落果, 重则部分枝条或全枝枯萎死亡,并诱发煤污病,危害甚大。 三、常见的蚧壳虫种类及主要危害对象 1、草履蚧。又名草鞋蚧壳虫、柿裸蚧。主要危害桃、柿、梨、苹果等多种果树及 樱花、广玉兰、腊梅、月季、玫瑰、国槐等园林观赏植物。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根附近土缝里、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石块下成堆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若虫,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若虫上树后,大量集中在1-2年生枝条上吸食汁液,以4月危害最重。受害严重的枝条推迟发芽甚至枯死。5月中下旬雌成虫下树潜入树根土缝产卵,产卵后即死亡,以卵越冬。小若虫有日出上树,午后下树的习性,稍大后则不再下树。 2、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或树上叶片越冬。次年3-4月恢复活动,吸食树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麦收期间是产卵盛期,卵产在母壳下,6月旬卵孵化,若虫四处爬行寻找适宜的寄生部位进行固定,以叶部为多,少数在叶柄或嫩枝上。卵及孵化期间如雨水偏多则成活率高,反之则死亡率高。 3、球蚧类。包括多种球坚蚧,如桃球蜡蚧、杏圆球蚧等,主要发生在桃、杏、樱 桃、李、白蜡树、柳、紫穗槐、紫叶等果树及绿化植物上。 形态特征:此类蚧壳虫主要寄生在植物的枝条上,雌成虫身体近半球形或球形,体色黄褐红褐等,较好识别。 发生规律:大多数种类每年发生1-2代,多以若虫在枝条的背阴处越冬,翌春树木发芽后迁移至嫩枝上固定刺吸危害。5月是成虫产卵、若虫孵化集中的时间。 四、蚧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 蚧虫经过短时间爬行,即形成介壳,固定生活,这是蚧壳虫的一大特点。介壳的 抗药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介壳虫怎么治,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介壳虫怎么治,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怎样防治介壳虫?介壳虫常见种类有吹绵蚧、樟蚌圆盾蚧、糠片蚧、朝鲜球坚蚧、桑白蚧、康氏粉蚧等6种。繁殖能力强,年发生多代。那么,介壳虫该怎么防治呢? 介壳虫的形态: 介壳虫的若虫和雌成虫,体微小,无翅,大多无足、触角和眼,树上常见到的是介壳,虫体在介壳下,介壳小的仅0.5毫米,较大的也仅5-10毫米,形态有近圆形、椭圆形等多种,介壳有红色蜡质,白色的棉花状,有的成糠粉状、绒状等。介壳群集固定枝、叶和果面上。雄成虫体微小,有翅、足、触角和眼,田间不易找到。 介壳虫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

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二、人工防治: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三、药剂防治: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四、花卉介壳虫的防治 介壳虫的虫体被一层角质的甲壳包裹着,如用药物对它直接喷洒不易奏效。它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吸取植物的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为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而死亡。受为害的花卉有米兰、茉莉、

粉蚧的天敌是什么

粉蚧的天敌是什么 粉蚧雌成虫身体椭圆形,长8-10毫米,宽4-5毫米,体背中央灰紫色,外围淡黄色,形似草鞋,体背覆一层细毛和白色薄蜡粉,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捕食性天敌是粉蚧的重要天敌,主要属于鞘翅目、脉翅目及螨类,革翅目、双翅目、缨翅目中亦有;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有澳洲瓢虫Rodalia cardinalis、大红瓢虫R. rufopilosa、小红瓢虫R. pumila、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黑缘红瓢虫C. rubidus、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onicus、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等。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天敌为主,国内已经报道的寄生蜂有100多种;优势种类主要有蜡蚧跳小蜂Anicetus ceroplastis、A. howardi等10多种跳小蜂,以及矢尖蚧蚜小蜂Physcus fulvus、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arnesi、蚜小蜂Aphytis sp.等。致病微生物常见的多为真菌类,较重要的有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li、双生座壳孢Aschersonia duplex、嗜蚧镰刀菌Fusarium coccophilum等。

乔灌木的病虫害防治

乔灌木的病虫害防治 一月份:全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露地树木处于休眠状态。 防治害虫:冬季是消灭园林害虫的有利季节。可在树下疏松的土中挖集刺蛾的虫蛹、虫茧,集中烧死。1月中旬的时候,蚧壳虫类开始活动,但这时候行动迟缓,我们可以采取刮除树干上的幼虫的方法。在冬季防治害虫,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月份:气温较上月有所回升,树木仍处于休眠状态。 防治害虫:继续以防刺蛾和蚧壳虫为主。 三月份:气温继续上升,中旬以后,树木开始萌芽,下旬有些树木(如山茶)开花。 防治病虫害:本月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刻。一些苗木(如海桐等)出现了煤污病,瓜子黄杨卷叶螟也出现了(采用喷洒杀螟松等农药进行防治)。防治刺蛾可以继续采用挖蛹方法。 四月份:气温继续上升,树木均萌芽开花或展叶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 防治病虫害:(1)蚧壳虫在第二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内、树洞、树干基部、墙角等处分泌白色蜡质薄茧化蛹。可以用硬竹扫帚扫除,然后集中深埋或浸泡。或者采用喷洒杀螟松等农药的方法。(2)天牛开始活动了,可以采用嫁接刀或自制钢丝挑除幼虫,但是伤口要做到越小越好。(3)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五月份:气温急骤上升,树木生长迅速。 防治病虫害:继续以捕捉天牛为主。刺蛾第一代孵化,但尚未达到危害程度,根据养护区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措施。由蚧壳虫、蚜虫等引起的煤污病也进入了盛发期(在紫薇、海桐、夹竹桃等上),在5月中、下旬喷洒10—20倍的松脂合剂及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以防治病害及杀死虫害。 (其它可用杀虫素、花保等农药)

六月份:气温高。 防治病虫害:六月中、下旬刺蛾进入孵化盛期,应及时采取措施,现基本采用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喷洒。(或用复合bt乳剂进行喷施)继续对天牛进行人工捕捉。月季白粉病、青桐木虱等也要及时防治。 七月份:气温最高,中旬以后会出现大风大雨情况。 防治病虫害:继续对天牛及刺蛾进行防治。防治天牛可以采用50%杀螟松1:50倍液注射,(或果树宝、或园科三号)然后封住洞口,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香樟樟巢螟要及时的剪除,并销毁虫巢,以免再次危害。 八月份:仍为雨季。 防治病虫害:捕捉天牛为主,注意根部的天牛捕捉。蚜虫危害、香樟樟巢螟要及时防治。潮湿天气要注意白粉病及腐烂病,要及时采取措施。 九月份:气温有所下降,迎国庆做好相关工作。 防治病虫害:穿孔病(樱花、桃、梅等)为发病高峰,采用500%多菌灵1000倍液防止侵染。天牛开始转向根部危害,注意根部天牛的捕捉。对杨、柳上的木蠹蛾也要及时防治。做好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十月份:气温下降,十月下旬进入初冬,树木开始落叶,陆续进入休眠期。防治病虫害:继续捕捉根部天牛。香樟樟巢螟也要注意观察防治。 十一月份:土壤开始夜冻日化,进入隆冬季节。 防治病虫害:各种害虫在下旬准备过冬,防治任务相对较轻。 十二月份:低气温,开始冬季养护工作。 防治病虫害:消灭越冬病虫害。

介壳虫的土法防治

介壳虫的土法防治 介壳虫是花卉、林果三大顽固性害虫之一,因外壳被有蜡质层,一般农药难以奏效。介壳虫种类多,一年发生数代,轻者树势衰退,危害严重时,造成黄化落叶,枯枝死树。介壳虫危害花卉的品种有米兰、茉莉花、山茶、含笑、月季、苏铁等。 经过多年探索,笔者摸索出一套土法防治介壳虫的手段,现介绍如下: 1.松碱合剂。松碱合剂是一种强碱性土农药,对介壳虫的蜡质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冬季用8至10倍,夏季用18至20倍液的松碱合剂喷洒或涂抹介壳虫危害的枝叶或树干,防治效果显著,可杀死幼、成介。松碱合剂的制法:按松香、烧碱、茶枯、水,1∶1∶3∶10的比例配料。先将茶枯打碎与水煮沸后过滤,然后慢慢加烧碱与松香粉,边加边搅边熬,松香完全溶解后再煮20分钟,即成黑褐色茶枯松碱合剂原液。 2.用纯碱0.1%至0.2%溶液喷洒或抹涂,腐蚀介壳使其死亡。气温高时使用浓度低,气温低时使用浓度高。 3.柴油洗衣粉乳剂喷洒。按洗衣粉、柴油、水按1∶0.2∶200配制。先将洗衣粉用少量水溶解,再慢慢滴入柴油,边加边搅拌,形成白色乳剂,加水喷洒,或用毛刷、布蘸液洗刷、涂擦介壳虫部位,使之脱壳死亡。 4.食醋防治。用棉絮或纱布蘸食醋,揩擦被害枝叶,既方便又安全,效果好。还可促使叶片返绿,恢复正常光合功能。 5.白酒液浇施。用60度白酒加1倍水,在气温升高,介壳虫开始活动时,洒液浇根土,每半月1次,连续4次,可消灭介壳虫。 6.酒精防治。棉絮或纱布蘸精擦拭介壳虫,可干净彻底消除介壳虫,安全可靠,无药害现象。 7.风油精杀虫法。用风油精400至500倍液喷洒,利用其强力渗透作用,杀死介壳虫,还可防治其他多种害虫。 林木介壳虫防治技术 来源:中国园林建设网日期:[2009-7-6] 木(含竹林,果树,花木)每年都会遇到介壳虫危害,很多种类的介壳虫,体外包着蜡壳、蜡粉、蜡丝等,一般药剂较难透过蜡层。因此,防治介壳虫比较困难,现把三种防治介壳虫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一)、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措施 苏州近年来,重阳木锦斑蛾发生次数频繁,且对树木危害大,危害时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对此周边居民也经常会向绿化部门反映,此类事件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因此对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要加以重视,要熟悉其发生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及时防治。 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浙江地区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可见越冬代成虫。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飞舞,吸食补充营养。卵产于叶背。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低龄幼虫群集为害,高龄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 1、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2、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 3、保护天敌,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虫的钩红螯蛛,寄生蛹的驼姬蜂等。 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防治效果好。一般在发现该虫为害较重时,即可喷施菊酯类药或10%吡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生物制剂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2龄前,防治3龄后害虫可适当提高用药浓度。 注意事项 1、由于重阳木锦斑蛾群集为害大,并且发育进度在不同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加强对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抓住适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2、严禁使用高(剧)毒违禁农药,确保环境安全。 3、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4、高温季节,用药时应切实做好人身防护工作,并避开中午高温时用药。

枇杷栽培技术

琵琶栽培技术 琵琶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品种。优质的琵琶果大,核少,皮色橙红洁亮,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有清热、润肺、止咳、健胃等功效。近年来,优质的琵琶悄悄地进入了高档水果市场,不但售价高,销路也很大。种植琵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栽培条件: 1、温度:枇杷原产亚热带,要求较高的温度,年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正常生长,但进行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应在15~17℃,且无严寒天气。枇杷花期在冬末春初,冬春低温将影响其开花结果。气温-6℃时对开花、-3℃时对幼果即产生冻害;10℃以上花粉开始发芽,20℃左右花粉萌发最合适。但气温或地温达30℃以上时,枝叶和根生长滞缓而不良,果实在采摘前7~15天遇上35℃的高温,很容易产生日灼伤害,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2、土壤:枇杷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广,一般土壤均能生长结果,但以含砂或石砾较多疏松土壤生长较好。枇杷种植宜选择平整,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历年耕种的高产旱地,以土壤pH6.0为最适宜,选地必须考虑水源,保证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果园能灌溉,交通和运输方便。不宜选用地势低平容易积水的土地。种植前要全面深耕30cm以上。 3、栽植时间:有灌溉条件宜在2~3月份种植;没有灌溉条件的应在6月中旬(雨季初期)种植。气候温暖,枇杷树生长快,种植密度宜为60~70株/亩,株行距密度为3m×4m或3m×3.5m,定植3年后可瓜果,一定年限后实行间伐,有利于管理和获得早期丰产。 4、种植方法:在种植前一年的9~10月份,趁土壤湿润开挖深60cm、口宽80cm、底宽70cm的定植坑,同时把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每定植坑施入30kg 农家肥或糖泥、0.8kg钙镁磷肥作底肥,与表土混合后施入植穴,再将原底土全部回填。回填工作必须在种植枇杷苗2个月前结束,以使基肥充分腐熟、填土沉实。移栽苗应选无病虫、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嫁接口粗度要在lcm以上,接口愈合良好,接口以上45~50cm(最好是分枝的)。种植时,苗株根颈部应以地面平齐,不能过深,应剪去部分叶片、嫩枝,以减少蒸发。种植时让细土和根系

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

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 王琳,姚挺,孙嘉祥 (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2008年8月,广州市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该虫是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害虫,可危害18科55种植物,对我国棉花和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有关部门急需开展扶桑绵粉蚧的全面调查与监测,并对发生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介绍了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危害、调查、防治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扶桑绵粉蚧;监测;防治中图分类号:S436.8;S68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74X(2010)02-0099-02 收稿日期:2009-11-11 作者简介:王琳(1973-),女,硕士,高级农艺师,E-mail:8581 74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7180307.html,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隶属于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绵粉蚧亚科、绵粉蚧属(Phenacoccus ),英文名为Solenopsis mealybug ,异名为 Phenacoccus cevalliae Cockerell 、Phenacoccus gossypip hilous Abbas,Arif &Saeed ,是一种危害园林、蔬菜、 大田作物的害虫[1]。 1 形态特征 1.1 雌成虫 活体卵圆形,浅黄色,扁平;表皮柔软;体背被有白 色薄蜡粉,在体节分节处蜡粉少或无,显出皮层的颜色;腹面蜡粉很薄;周缘通常还有放射状蜡突。足红色,足通常发达,可以爬行。腹脐黑色。被有薄蜡粉,在胸部可见0~2对,腹部可见3对黑色斑点。体缘有蜡突,均短粗,腹部末端4~5对较长。除去蜡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可见2条黑斑,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有 2条黑斑。 制成玻片后,显微镜下可见体阔卵圆形,2.5~ 2.9mm 长,1.60~1.95mm 宽。触角9节,基节粗,他 节较细;单眼发达,突出,位于触角后体缘。横椭圆形或盘形,体背具背孔;腹面有腹脐1个;常有螺旋形三格腺,25~30个。多格腺,仅分布于腹面。五格腺缺。 1.2 雄成虫 体微小,红褐色,长1.4~1.5mm 。触角10节,长 约为体长的2/3。足细长,发达。腹部末端具有2对白色长蜡丝。前翅正常发达,平衡顶端有1根钩状毛。 2寄主与分布 2.1寄主范围 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较广,在巴基斯坦可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唇形科、锦葵科、藜科等18科55种植物,在佛罗里达可在几百种草本植物上发生。该虫对一些重要经济作物(如棉花、西红柿等)危害严重。 主要寄主有:棉花(Gossypium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 )s 、向日葵(Helianthus )、南瓜(Cucurbita )、茄(Solanum )、 番茄 (S olanum lycopersicum )、甜茄(S olanum muricatum )、龙葵(Solanum nigrum )、马利筋 (Asclepias )、番木瓜(Carica papaya )、黄花蒿(Artemisia annu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银胶菊(Parthenium )、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铺地草 (Euphorbia prostrate )、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 )、巴豆(Croton sparsiflorum )、咖啡黄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地桃花(Urena lobata )、黄细心(Boerhavia spicata )、列当 (Orobanche )、 长隔木 (Hamelia patens )、 大戟 (Euphorbia )、羽扇豆(Lupinus )、蜀葵(Althaea )、灰毛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碱蓬(Suaeda )、蓍草(Achillea )、豚草(Ambrosia artemisifolia )、黄花稔(Sida urens )、酸浆(Physallis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洋金花(Datura metel )、假海马齿(Trianthema portulacastrum )、神秘果 (Synsepalum dulcificum )、芝麻(Sesamum indicum )、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2]。 2.2分布情况 北美洲:墨西哥、美国(亚利桑纳、加州、哥伦比亚、伊利诺斯、马里兰、密歇根、密西西比、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俄亥俄、德克萨斯、佛吉尼亚); 南美洲:古 巴、牙买加、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巴拿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尼日利亚、贝宁、喀麦隆;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亚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中国(台湾、广东)。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 99

紫薇病虫害防治

紫薇病虫害防治 紫薇,学名Lagerstroemla 1ndlca L.,别名痒痒树、百曰红,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银薇、翠薇和红薇几个变种,其中红薇在园林绿化中应用价值较高。紫薇树形舒展优美,树干光滑洁净,花色艳丽;开花时正当夏季少花季节,而且花期长,7—9月持续开放,故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紫薇是非常好的行道或庭院观花树种,适宜种植在池畔、路边及草坪上。紫薇在我国分布极广,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城市绿化中都普遍栽培;不过,紫薇也是一种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的园林绿化树种,特别是在其生长季节,更是应该加强戒备,时时注意作好病虫害防治。 下面,就对紫薇的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具体介绍: 一、紫薇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广泛,紫薇是它的一个重要侵害对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会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表现症状: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紫薇白粉病 发生规律:紫薇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合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和侵染。病害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园艺防治: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家庭盆栽的紫薇如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②药剂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在枝干上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 2、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上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严发生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

五月:消灭蚧壳虫的首选最佳时段

五月:消灭蚧壳虫的首选最佳时段 郑州坪安园林植保技术研究所张伟兴编辑整理 一、令人讨厌的蚧壳虫 在园林和盆栽花卉的枝干上,常可发现有黄白色、灰白色、棕褐色以及其他颜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突起,乍看时似乎是植物的疣瘤或似沾着的分泌物和污染物,用手拨动可脱落,其内有一浅黄色的小虫,这就是常见的花卉害虫蚧壳虫,其外层保护物是其自身分泌的蜡质层———介壳,故常叫蚧壳虫。 蚧壳虫,体型小,一般体长0.5至2.5毫米,全世界已知有6000多种,我国记载的约650多种,在这一庞大的家族中,除紫胶虫、白蜡虫、胭脂虫等少数虫种可供人们利用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害虫。 二、常见的蚧壳虫种类及主要危害对象 1、草履蚧。又名草鞋蚧壳虫、柿裸蚧。主要危害桃、柿、梨、苹果等多种果树及樱花、广玉兰、腊梅、月季、玫瑰、国槐等园林观赏植物。 形态特征:雌成虫身体椭圆形,长8-10毫米,宽4-5毫米,体背中央灰紫色,外围淡黄色,形似草鞋,体背覆一层细毛和白色薄蜡粉。若虫体形与其相似,赤褐色。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根附近土缝里、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石块下成堆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若虫,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若虫上树后,大量集中在1-2年生枝条上吸食汁液,以4月危害最重。受害严重的枝条推迟发芽甚至枯死。5月中下旬雌成虫下树潜入树根土缝产卵,产卵后即死亡,以卵越冬。小若虫有日出上树,午后下树的习性,稍大后则不再下树。 2、日本龟蜡蚧。其寄主范围广,主要有紫薇、广玉兰、桂花、夹竹桃、蔷薇、牡丹等观赏植物及桃、李、枣、枇杷、杏、山楂、苹果、梨、无花果等多种果树。 形态特征:雌成虫蜡壳扁椭圆形,白色,长3-4.5毫米,背部分块呈龟甲状凹纹。活虫体淡褐至紫红色,若虫初孵淡红褐色,1天后开始分泌蜡质,7-10天形成蜡壳。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或树上叶片越冬。次年3-4月恢复活动,吸食树液,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麦收期间是产卵盛期,卵产在母壳下,6月下旬卵孵化,若虫四处爬行寻找适宜的寄生部位进行固定,以叶部为多,少数在叶柄或嫩枝上。卵及孵化期间如雨水偏多则成活率高,反之则死亡率高。初孵若虫一般能爬行80厘米左右,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风力扩散。8月下旬至9月下旬雌雄虫交配。受精后雌虫继续危害,并从叶上转移到枝条上准备越冬。 3、褐软蚧。多危害家居花卉、如兰花、万年青、米兰、仙客来、龟背竹、茉莉、马蹄莲、苏铁等170余种植物。 形态特征:雌成虫常沿叶反面中脉寄生;体卵形,长2-4毫米,体色变化大,常为黄绿、黄褐或红褐色。背中央有一条纵脊隆起,脊周围深褐色,常有黑点散布或集成斑块,成2 条褐色网状横带。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可达3-8代,在温室中常年发生。以受精雌成虫或1-2龄若虫越冬。 4、球蚧类。包括多种球坚蚧,如桃球蜡蚧、杏圆球蚧等,主要发生在桃、杏、樱桃、李、白蜡树、柳、紫穗槐、紫叶等果树及绿化植物上。 形态特征:此类蚧壳虫主要寄生在植物的枝条上,雌成虫身体近半球形或球形,体色黄褐、红褐等,较好识别。

柑橘介壳虫- 此时不防,后悔一年!

介壳虫是南方地区普遍发生而又比较难防的虫害,它种类多、繁殖快,世代重叠,虽然为害程度不如红蜘蛛、木虱等害虫,但也是柑橘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因防治不当而引起的减产现象每年都有发生。 高清图谱 柑橘上的介壳虫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吹绵蚧、康氏粉蚧、矢尖蚧、糠片蚧、褐圆蚧、红蜡蚧等。

吹绵蚧:雄成虫较瘦小,雌成虫呈椭圆形,桔红色,体表面有黑色短毛。背面被白色蜡粉。发育成熟后其身后形成白色卵囊,卵囊联成一体明显的纵行沟纹约15条。 第1代卵和若虫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第2代若虫发生于8~9月。

康氏粉蚧:雄成虫体紫褐色,有一对透明的翅;雌成虫椭圆形,较扁平,体被白色蜡粉,体缘俱17对白色蜡刺,腹部末端1对几乎与体长相等。 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第3代在8月下旬。

矢尖蚧:雄虫介壳狭长形,橙黄色,有透明翅;雌成虫介壳箭头形,前尖后宽,中央有一纵脊,长2~4毫米,黄褐色至棕褐色,边缘灰白色。 若虫发生盛期: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

糠片蚧:雄虫狭长,介壳灰白色或灰褐色;雌虫淡紫色,近圆形或椭圆形,介壳形状和色泽似糠壳,边缘极不整齐。 1年中有3个相对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中旬。

褐圆蚧:雄成虫介壳紫褐色,边缘部分为白色或灰白色,长椭圆形,后端延长,宽约0.7毫米;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中央隆起,壳点在中央,呈脐状,颜色黄褐或全黄。介壳直径约2毫米。 初孵若虫盛发期第1代5月中旬;第2代7月中旬;第3代9月上旬;第4代11月下旬。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一)、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措施 苏州近年来,重阳木锦斑蛾发生次数频繁,且对树木危害大,危害时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对此周边居民也经常会向绿化部门反映,此类事件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因此对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要加以重视,要熟悉其发生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及时防治。 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浙江地区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可见越冬代成虫。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飞舞,吸食补充营养。卵产于叶背。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低龄幼虫群集为害,高龄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 1、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2、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 3、保护天敌,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虫的钩红螯蛛,寄生蛹的驼姬蜂等。 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防治效果好。一般在发现该虫为害较重时,即可喷施菊酯类药或10%吡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生物制剂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2龄前,防治3龄后害虫可适当提高用药浓度。 注意事项 1、由于重阳木锦斑蛾群集为害大,并且发育进度在不同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加强对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抓住适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2、严禁使用高(剧)毒违禁农药,确保环境安全。 3、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4、高温季节,用药时应切实做好人身防护工作,并避开中午高温时用药。 5、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的绿化地段,在开展药剂防治前,应做好告知工作,确

柑桔蚧壳虫巧防治

柑桔蚧壳虫巧防治 2009-11-3 12:10:26 [经作] 蚧壳虫是为害柑桔的主要虫害之一。为害柑桔的蚧壳虫至少有几十种,但为害较重的不到10种,如矢尖蚧、糠片蚧、黑点蚧等。这些蚧类均以若、成虫群集在叶、枝和果实上吸汁为害,使被害叶片黄化脱落,枝梢干枯,被害果到成熟时不着色,留有一个个绿色的斑点,影响美观和外销。被害树常诱发煤烟病。 为害我县柑桔的主要是矢尖蚧,雄蚧壳粉白色,似棉絮状,雌蚧壳黄褐色,前尖后宽,中央有一纵脊,故名矢尖蚧。矢尖蚧一般于5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若虫, 7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代若虫, 9月中、下旬出现第三代若虫。6 月-7月为害高峰期。 防治方法: 1、苗木实行检疫,有蚧类寄生的苗木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传播;常用溴甲烷薰杀,苗木须带土,每㎡薰箱用药量(40- 60)ml,薰蒸4小时。 2、冬季剪除过密枝和虫枝,保持桔园通风透光,造成蚧虫不适生境;并喷石硫合剂封园。 3、生物防治。蚧类天敌种类多,应加强保护、人工转移和繁育释放。剪下的虫枝应集中于园外空地,经一段时间后进行烧毁,以便让寄生蜂等天敌返回果园。秋天天敌增多,应不施或少施农药,或采取隔行、分片施药等保护性

措施; 4、药剂防治。掌握在若虫盛孵期喷药杀1龄若虫,隔10-15天再喷一次。药剂选用速扑杀1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40%氧化乐果、48%乐斯本(600-800)倍液,20%双甲脒1500倍液,松脂合剂(20-30)倍液,1%矿 油乳剂等。 适时做好柑桔蚧壳虫的防治 我县柑桔上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的蚧壳虫有:褐圆蚧、黃圆蚧、红蜡蚧,该虫为害后造成果实外观质量下降,影响果品的商品性。据我站近几年调查,褐圆蚧 和黄园蚧这两种蚧类在我县分布较广并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是近年来影响我县 柑桔外观品质的重要害虫种类之一;红蜡蚧在常年发生且管理粗放的桔园发生较 重,如不及时防治将中偏重发。常年有蚧壳虫为害的桔园应适时抓好防治,减少 蚧壳虫为害。

各种作物虫害一览表

果树虫害 梨树虫害 1、果实虫害 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白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桃蛀螟、梨实蜂、枯叶夜峨、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梨果象甲、白星花金龟、苹毛丽金龟、茶翅蝽、麻皮蝽、梨蝽、梨长脚胡蜂、梨黄粉蚜、梨圆蚧、康氏粉蚧 2、枝干虫害 草履蚧、瘤坚大球蚧、龟蜡蚧、梨茎蜂、葛氏梨茎蜂、梨潜皮蛾、梨眼天牛、桑天牛、梨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六星吉丁虫、豹纹蠢蛾、苹果透翅蛾、大青叶蝉、蚱蝉、梨瘿华蛾、芳香木蠢蛾东方亚种 3、芽叶虫害 梨食芽蛾、神泽叶螨、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果苔螨、梨叶锈瘿螨、梨缩叶瘿螨、梨肿叶瘿螨、中国梨木虱、梨木虱、梨二叉蚜、梨圆尾蚜、绣线菊蚜、梨粉蚜、梨大绿蚜、梨卷叶绵蚜、梨卷叶象甲、苹果卷叶象甲、梨叶甲、梨叶蜂、黄褐天幕毛虫、梨潜叶蛾、梨星毛虫、燕尾水青蛾、苹小卷叶蛾、茶长卷叶蛾、美国白蛾、梅木蛾、舞毒峨、黄尾毒蛾、角斑古毒蛾、梨剑纹夜峨、苹果剑纹夜蛾、果剑纹夜蛾、桑摺翅尺蛾、梨尺蛾、大袋蛾、金纹细蛾、旋纹潜叶蛾、银纹潜叶蛾、白眉刺蛾、扁刺蛾、奇奕刺蛾、黄刺蛾、枣突刺蛾、褐刺蛾、绿刺蛾、棕边绿刺蛾、舟形毛虫、梨威舟蛾、山楂粉蝶、梨网蝽 苹果害虫 1、果实虫害 桃小食心虫(桃蛀果蛾)、苹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白小食心虫、桃蛀螟、苹果蠢蛾、吸果夜峨类、梨果象、金环胡蜂、苹果实蜂、苹绕实蝇、棉铃虫、麻皮蝽、茶翅蝽、梨蝽、苹蛎盾蚧、梨圆蚧、康氏粉蚧 2、枝干虫害 粒肩天牛、星天牛、光肩星天牛、帽斑天牛、梨眼天牛、红缘天牛、顶斑筒天牛、日本筒天牛、薄翅锯天牛、云斑天牛、苹果长蠢、蚱蝉、大青叶蝉、苹果小吉丁虫、六星吉丁虫、金缘吉丁虫、苹果小蠹、苹果透翅蛾、芳香木蠢蛾东方亚种、大褐木蠢蛾、豹蠢蛾、东方木蠢蛾、梨潜皮细蛾、柳蝙蛾、苹果球蚧、草履硕蚧、柿长绵粉蚧、角蜡蚧、日本龟蜡蚧、斑衣蜡蝉、白带沫蝉 3、地下虫害 蛴螬、黑翅土白蚁、东方蝼蛄 4、食叶虫害 苹果小卷叶蛾、黄斑长翅卷蛾、芽白小卷蛾、黄色卷叶蛾、木今黄卷叶蛾、苹白卷叶蛾、苹褐卷叶蛾、苹黑痣小卷蛾、梨黄卷叶蛾、燕尾水青蛾、美国白蛾、苹叶草螟、大蓑蛾、苹果剑纹夜蛾、梨剑纹夜蛾、果红裙扁身夜蛾、果剑纹夜蛾、联梦尼夜蛾、苹果梢夜蛾、苹毒蛾、舞毒蛾、黄毛毒蛾、金毛虫、肾纹毒蛾、古毒蛾、灰斑古毒蛾、旋古毒蛾、折带黄毒蛾、苹掌舟蛾、亚梨威舟蛾、苹蚁舟蛾、桑摺翅尺蛾、栓皮栎薄尺蛾、枣尺蠖、柿星尺蛾、褐刺蛾、中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丽绿刺蛾、枣奕刺蛾、黄刺蛾、扁刺蛾、白眉刺蛾、奇奕刺蛾、杏白带麦蛾、黑星麦蛾、梅木蛾、苹果鞘蛾、梨星毛虫、黄褐天幕毛虫、苹果枯叶蛾、李枯叶蛾、金纹细蛾、旋纹潜叶蛾、银纹潜叶蛾、苹果巢蛾、淡褐小巢蛾、苹果雕翅蛾、山楂绢粉蝶、苹果灰蝶、苹叶瘿蚊、梨网蝽、点蜂缘蝽、牧草盲蝽、小绿叶蝉、苹果塔叶蝉、苹毛

紫薇常见病虫害

紫薇常见病虫害 一、褐斑病在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发生严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 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主要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圆形,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 紫薇褐斑病是由千屈菜科尾孢菌侵染引起,病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通过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蔓延。在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暴发;通常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易感染。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煤污病又名煤烟病,在我国各地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发病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不仅影响紫薇的观赏价值,而且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 可通过间苗、修枝等措施,使树木通风、透光进行防治;同时及时防治蚜虫、蚧壳虫、粉虱等,因为这些昆虫的分泌物正是煤污病病原存在的基础。 常用药剂为石硫合剂,冬季用波美3度石硫合剂,夏、秋季用0.3度石硫合剂。也可用三硫磷、山苍子叶汁进行防治。 三、白粉病是紫薇主要病害,一般于5月中旬开始发病,6~9月若遇持续阴雨天气,发病极为严重,10~11月逐渐减轻,12月叶片脱落,病菌进入休眠阶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