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奥鹏毕业论文范文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学生姓名:田士娟

指导教师: 王立民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 200907562535

学习中心: 邢台柏乡奥鹏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1 年4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从本质方面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课程理念。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取意识、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内涵体现策略

前言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意志的真正的独立的主体,他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能的存在,如何实施,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内涵

顾名思义,“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一般来说,教育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特别是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本体,一切教育活动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和统一起来;三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逐步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前进,最终使人成为自由王国里的公民。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试教育的倾向使部分学校在教育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

力、道德品质、人生、世界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更应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能主动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治能力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

(四)、“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各类教育改革文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特殊兴趣和不同才能的培养。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个性、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

(五)、“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教育理念中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适应性发展。让学生具有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发展。每个都有多方面的潜能,教育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发展。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四是协调发展。让学生的生理、心理、人格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确立与体现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全面发展他们,就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做学生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从备课到课程实施到日常管理,时时处处考虑学生,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正确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一)在备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教师在备课时,应切实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设计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三维目标。在备课时,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思维和方法;要考虑怎样在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1.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研究制定出分类指导的目标和措施。在每节课的备课中,注意面向多数、兼顾两头。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先给他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从获取简单知识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渐增大问题的难度。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学习成绩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别指导计划;对于那些习惯于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于那些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贮存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发展创造思维。

3.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思考如何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趣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

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学习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实践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建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开放性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为教学目的,为逻辑前提和出发点,为观察和评价教学的依据,在发扬人性化,张扬个性化,释放创造力等方面较好地诠释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课堂实践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

以语文课为例吧。记得听过一节语文课《难忘的泼水节》。当老师讲到周总理出现,全场欢迎的场面时,这位老师提出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老师带了录像带。问同学们是否想看。同学们提出想看。老师说,这盘录像带只能闭上眼睛用心看。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激情的表述了

美妙的情境。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在思想,在构建,象出现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一样,每位学生在脑海里构造的画面也是不同的。最后,老师又让学生描绘自己看到的画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在构建的这个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我们语文课所强调的,恰恰就是我们想着力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2、课堂实践尊重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图形,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例如,教学“测量旗杆的高度”,老师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把学生按组分开拉出去,各组分工合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曾经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可不可以不用书上的方法,而在天晴的时候对旗杆进行高度测试?”提出这个问题时,班上就有学生哄堂大笑,为什么要选在晴天?这位学生说:“书上讲了在相同的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比例,我只需要用一根已知长度的竹竿,在某一时刻量出它的影长,同时量出旗杆的影长,就可计算出旗杆的高度。”显然,这位学生的做法不仅用到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最大的收获则莫过于对书本做法的创新。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安排好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即要能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联络点、结合点、兴奋点和生长点,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力,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份自信与成功,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德育教育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教育的本源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德育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比如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不懂得感恩父母,我们就可以从平时的做家务开始要求学生每天做10分钟家务,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鼓励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写一封信等,让他们在“做”中悟德悟孝。

德育教育重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与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养成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实施策略

(一)研读教材,正确把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材,既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等问题。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知识的学习,或者在美好的意境中品读学习文章,领悟学习方法,积累好词佳句等。

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善于调整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意识;又要善于调节教学气氛,使学生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的不一样而退缩,保证学生的每一句发言都应当受到尊重。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是直观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与初步的逻辑思维过程的统一体,探究、思维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始终,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敢于思维,善于表现,勇于质疑,从而逐步形成勤学善思的性格。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提出要求:“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如果,我们教师全都这样去做,那么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课堂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他们的个性自然会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提高效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大家地位平等,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

的主导作用,但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注意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在四年级数学的统计教学中,教师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体系,而是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调查最喜欢哪项游戏的人数统计,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活动中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总之,“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实施的最终接受对象,应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对于教师来说,要把所有的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

结论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新课程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把教师和学生从过去的“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明确提出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这样,师生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以真实的自我融入心灵对流的交往互动中,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双方的知识经验,潜在智能得以激活,新的体验、新的价值观不断地生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双基”的获取中实践性地形成和生长,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项耀明.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课程研究》2006.9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商务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杨万松.论教学以人为本《新课程研究》2006.10

[5] 周丽婷. 浅谈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中外教育研究》2009.6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

[7] 李小康《再谈以学生为本》《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