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

暨第八届国际经济伦理研讨会

2012年12月8-9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北京

背景

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2年东亚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将为7.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紧缩的压力来自于欧元区及美国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的复苏、资本流动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一般性通货膨胀率在中国趋于温和,同时在新兴的工业经济体也开始下降,但仍不失为“众多经济体关注的”焦点)。依然严峻的发展前景迫切需要“适当的短期宏观经济对策”以及寻求“稳健的长期结构调整”,其中“平衡”与“促平衡”成为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改革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以“积累发展要素及提高生产率”1

从2000年签署之日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就成为国家、地区以及全球发展的风向标。回顾过往成果以及展望未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1)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应当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依然贫困以及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2尽管差距及差异问题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2010年9月于美国纽约举办的联合国千年发展峰会的主题,但这一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度、广度并没有在深入的研究中得以厘清,更无所谓对根源的认识及寻求解决的途径(Wan & Zhang, 2011)。3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以及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认识到“全球性难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途径”并具备“全球性的视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之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将共同举办年度国际研讨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与差异化管理”。2012年的研讨会将视野聚焦于发展差异问题,包括全球性以及亚洲的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建立伦理观念,同时探索国际经济伦理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此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商界领袖,并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同时,研讨会将吸引全世界有志于投身国际经济伦理在中国发展的年轻学者和商界人士的参与。

1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Asian Economic Monitor.

2United Nations. (201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1.

3Wan, G., & Zhang, Y. (2011). Between-Country Disparities in MDGs: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78.

主办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协办方

●The Markkula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 Santa Clara University, USA

●Stillman School of Business, Seton Hall University, USA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杂志社

会议主题

此次国际研讨会将涉及以下主题,共分为全球视野、区域战略、国家战略以及企业经营战略四个方面:

●国际合作与缩小地区差异●多极化及区域融合

●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区域发展及政策

●衡量“基尼系数”●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伦理指标

●社会/企业福利体系●以价值为导向的跨国公司经营决策

●供应链社会责任●道德领导力及弱势群体

●企业文化与公平机会●雇佣关系及领导任命中的性别问题

●反腐败●检举与申诉程序

●公益与慈善●社会投资与社会企业

●非政府机构的作用●碳足迹与环境责任

●日本核危机及其启示●主权债务危机与金融伦理

●会计伦理与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

主办方简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国际商学院自1982年成立伊始,全面引进美国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和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原版教材,融合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和中国企业的成功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贯通中西的工商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学院正式成为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的会员。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序列的培养资格。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统计学和产业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国际商学院将继续坚持国际取向、本土植根的办院方针,以“创造管理新知,培养高素质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为使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探索国际化商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强力推进从“商学院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商学院”的跨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简称,伦理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以推进亚洲和中国经济伦理学术为目的的国际性专业学术机构,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宗旨,致力于经济伦理的理论研究和对经济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分析探讨,并以培训和研讨会形式推广学术成果,力求在企业与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将中国、亚洲及西方的古老伦理精神结合起来,运用于现代企业实践。伦理中心以唤起企业、行政机构、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与民众的经济伦理意识为目的,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为共同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商业环境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致力于跨国公司理论和跨国经营研究,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之一。在多年的科研、教学与实践中,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致力于原创性的跨国公司研究,其发展目标是:努力发展成为在跨国公司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中心、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信息资料中心,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研究中心,并成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互动共存的智力库,为中国企业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提供智力支持。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Business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and the 8th Annu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Conference

December 8th– 9th, 2012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UIBE),

Beijing, China P.R.C

Background

In its recent repor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has published its outlook for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2 with aggregated GDP growth of 7.2%, 0.3% lower than this year, with downside risks from euro-zone and US recession, trade protectionism, destabilizing capital flow and inflation (though the headline inflation moderated in China and begun to ease in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y(s), the issue “remains a concern for several economies”), which calls for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short-term macro-economic responses” and pursuit of “necessary long-term structural reform”, with which the key words of “balance” and “re-balance” occupy the solutions suggested to set priorities in the areas of human capital, infrastructur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 to “foster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1

Since their inception in 2000,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have been upheld as the ultimate goal and vision for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development. In reviewing the progress of past years and looking ahead for the future,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2011), highlighted the necessity to achieve the goals through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that reaches everyone and that will enable all people, especially the poor and marginalized, to benefit from economic opportunities”.2Despite the issue of disparity has been acknowledged frequently and highlighted during the September 2010 MDG Summit in New York, the degree and extent of this socio-economic phenomenon have never been clarified without sufficient analytical research, let alone root causes or possible remedies (Wan & Zhang, 2011)3.

Recognizing China a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of the Asian and world economy, and the “globalized dilemma” requires “globalized solutions” with “globalized perspectives”, at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Business School of UIBE, the Business School of UIBE,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CIBE) and the Center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y Studies at UIBE will host its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The mission of the 2012 conference i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disparity including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world wide and in the Asian context, to forge the

1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Asian Economic Monitor.

2United Nations. (201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1.

3Wan, G., & Zhang, Y. (2011). Between-Country Disparities in MDGs: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78.

ethical sense while exploring the progress achieved in different area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in the global context.

This conference shall provide an open platform and bring together renowned scholars and business lead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also encourages the participation of young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worldwide who are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and Asia.

Organizers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UIBE), Beijing, China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CIB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UIBE), Beijing, China

●Center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y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UIBE), Beijing, China

Co-organizers

●The Markkula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 Santa Clara University, USA

●Stillman School of Business, Seton-Hall University, U.S.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hina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 for

Open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COT)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Eth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Beijing,

China

●China Credit Research Center (CCRC), Peking University (PKU), Beijing, China

●Center for Ethical Studies (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UP), China

●Intertrade

Conference Topics

The conference will cover areas connected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categorized within Global Vision, Regional Strategies,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rporat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lutions to disparity

●Regional integration & polarization

●The Doha Round ●Regional development & policy in

China

●Measurement of GINI co-efficient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macro-policy making

●Social/corporate welfare program ●Value-based decision for

multinational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pply chain ●Moral leadership and disadvantaged

group

●Corporate culture and fair

opportunities ●Gender considerations for employer

and leadership

●Anti-corruption ●Whistle-blowing and procedures

●Charity and/or philanthropy ●Social investment & social enterpris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Carbon footprint &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ukushima crisis & implications ●Sovereign debt crisis & financial

ethics

●Accounting ethics & CPA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roduction of the Organizers

The UIBE Business School

As early as 1982 when School of Business (SB)- its predecessor was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SIBM) established, it introduced from the U.S.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marke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etc. On the basis of US educational system, SB has developed quickly,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an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feature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The school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systemic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ubjects, highligh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using English textbooks. Its aim is to train such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s, who not only have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vision, 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ake decisions to cope with emergencies. SB, with its special management features, high teaching quality and extensive academic exchanges, enjoys a high renown in the fields of business and academic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at UIBE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CIBE) i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located in Beijing, China and hos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IBE). As an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ur Asian (specifically Chinese) focus shapes our identity as a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CIBE specializes in bringing together the academic study and practice of business ethics by working with many different Partners. Currently, CIBE projects span three key campaign areas: business, academia and the community. Each campaign area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inspire, and empower stakeholders to think and act ethically, based on the human values of honesty, integrity, and respect.

Center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y Studies at UIBE

Established in 1989, the Center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y Studies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theory and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 centers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The center has, with years’ of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actice, built a research team with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obtained sever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enter focus on authentic research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with its strategic vision to become the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this area, and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leadership education, academic exchange, consultation and reference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obtain global competitivenes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

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1.1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1985年我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34.2%相当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0.3%)的3.3倍。上海市平均资金利税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若想看清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对的不平衡问题,当追溯至世界经济发展史。15世纪前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市场。当时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等均推动了市场的形成。此时西欧主要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又以英国最为厉害,在国内剥夺农民的土地,此即为英国的“圈地运动”,这使得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推动手工工场的不断发展,新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治、经济逐渐趋同,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除却圈地运动,还包括海外殖民贸易,如向中国走私鸦片和“三角贸易”。世界经济兴起则在17—19世纪初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殖民扩张、科学革命这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其在工业革命之后,市场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美德两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日本也开始崛起。在后来世界经济发展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战争破坏严重,英、法经济衰退,德、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美日从一站中受益,实力大增,国际经济力量发生了变化。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西欧的联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的影响,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告诉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世界经济发展至此已初步确立了其经济发展的格局,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崭露头角。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它反映在西方各国国内经济的增长 速度和国际经济地位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欧、日本快于美国,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差距大大缩小,美国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实力有所提高,与欧洲、日本相比,显得充满活力。 美国经济第一个走出90年代初的低谷。这主要得益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科技力量经过调整,大量充实到民用工业。因此在高科技领域里的竞争美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策略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 1、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格局。我国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东部资源贫乏而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再加上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三大地带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格局: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双重错位”格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大规模向东倾斜,加剧了不平衡的矛盾。比如80年代以来,煤炭运输量占据了铁路新增运输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运距也上升了40%,这样“六五”新建的几条铁路几乎都以缓解煤炭运输紧张为目的,但由于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急剧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西煤东运的紧张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2、致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入了剧烈的变动期,这种结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财政、投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不力,各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高收入弹性和综合发展,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中西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快改变越来越落后的状况,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比较优势,而是一哄而起,致使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由于地方利益竞争的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壁垒,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三是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持续下降。 3、破坏了生态环境。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单位面积的土地可承受相当数量的人口,而西部地区恰恰相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生活水平很难提高。此外,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五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几百年的发展史,既有英国的盛极一时、美国的独霸世界、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前苏联和我国大上海的短期繁荣,也有英日经济的长期萧条、美国经济的相对削弱、前苏联的解体.国家的兴亡盛衰,展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衰落与崛起的关键,在于一国能否认识和把握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研究、正确认识和运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长足发展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以美国财政、外贸“双赤字”为主要标志的世界不平衡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克林顿政府任期最后一年,财政盈余达1250亿美元,而到2005年已转为财政赤字4270亿美元。美国经常项下的赤字,2004年已经达到6681亿美元,2005年到了8049亿美元。这种状况,令人怀疑美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财富则又以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从而导致“南北”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在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全世界的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就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根本表现。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在国际经济上则表现为贸易摩擦和其他一些争论的加剧。这种不平衡状况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而任其发展下去,不仅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发展下去是一个问题,而且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造成这样的原因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差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供需能力差异、人口数量的差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等都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除了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平衡的因素外,还包括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被发达国家侵占,自然资源被发达国家掠夺、经济上受到发达国家侵占、政治上受到发达国家的干预等,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和政治上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发展中国家内政不稳定、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重大挑战,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直接将经济发展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里的条件允许范围包含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允许,也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社会公众的心理状况、技术利用等的允许,是一个保证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凡超出此框架的行为虽能引起经济的临时性发展,但必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经济发展后遗症。在我国,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环境的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这已经是近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一直注重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存在地方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占上风的事实———宁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要保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造就了手中有钱、人人幸福指数持续下降的局面。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然存在互制性,但由于政策得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在可控范围内。我国虽然也强调环境保护,但彻底实施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从近几年治理雾霾开始,加上许多诸如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人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大大刺激了我国的经济转型。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可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等的差距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开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尖锐。几十年前,经济落后、技术落后……许许多多的落后,为了某些需求,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急剧恶化的社会发展局面的出现。现如今,经济总量已经是过去的许多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仍处于高水平。环保技术、治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尖锐,这就值得国家的相关部

最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1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1)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额增长及贸易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另外,国际贸易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已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熏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3.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 659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以上,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已达19万亿美元,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3,雇佣人数达5 400万。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国经济相互传递的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和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对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货物利益,在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际所得。另外,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统计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中美贸易作为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2011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2%。其中,2001年中国对美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04.8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长了20.8%,达到971.8亿美元;2003年则增长了30个百分点,达到破纪录的1 263.3亿美元;2011年又增长了34.3%,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这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2005年中美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 116.3亿美元,比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热门和焦点问题。本文从各地区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以及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全国各地上半年GDP增幅普遍好于预期,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较快、良好的运行态势。但各地增减不一的GDP数字,也暴露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什么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全国人的共同努力。而在地区分布上,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品富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一些;反之亦反之。这就叫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在历史中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方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这样,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显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关键在于努力发现自身优势,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部地区以及国际分工,并根据经济增长条件适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实现赶超,并取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规律。“不平衡”既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不仅是量上的,更是质上的。在新科技革命之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当发达国家利用科技革命的机会迈入到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更扩大了。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等原因造成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南北对立加剧。它将对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世界经济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对传统的自身疆界的跨越和突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头脑清醒,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与其进程,又要有所选择、趋利避害。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公平、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更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它反映在西方各国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际经济地位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欧、日本快于美国,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差距大大缩小,美国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竞争力有所提高,与欧洲、日本相比,显得充满活力。美国经济第一个走出90年代初的低谷。这主要得益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科技力量经过调整,大量充实到民用工业。因此在高科技领域里的竞争,美国走在世界前列。前一段追赶势头迅猛的日本、德国则稍逊一筹。美国的经济实力仍居世界首位。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世界经济学答案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4350236.html,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杜志彬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7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地域性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而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也早已由原来的遥不可及变成了今天的互联互通。在世界相连通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然而,平衡问题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寻求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发展也同样如此,世界经济发展一旦失衡,就会给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本文通过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平衡三方面入手,希望以此能对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对策探讨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撮而就形成的,它是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控和发展逐步形成的,究其成因来说,产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失衡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风险,因此对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1]。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失衡 目前,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于自身在政治环境、经济体系、发展生存上存在的不同,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不同,对于市场需求和人口地域要求的不同,造成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都从未改变,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于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江山更有人才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然而就在二战后,以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经济水平已经在逐渐赶超美国。究其原因,是由于及时改变经济体制,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以及逐步提升的国民受教育程度等等取得的。由此可见,即使都同时处在发达国家的行列中,但由于处在不同国家,受到不同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同是发达国家在整体的发展上也存在经济发展上的是失衡现象。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失衡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全球经济失衡是长期形成的,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调整是一个极其困难和缓慢的过程,然而它已经并将长期影响到世界及各国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empirenews.page--] 2.美国方面的原因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