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6.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6.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6.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第六章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编辑人:崔文静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何付之于行动。

自主预习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_____又依赖,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____,但已有了__________,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_____________,两者间全面呈现不协调, __________________。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________。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_。

②表现

a.资源短缺:主要有_______、土地资源、________和能源短缺等。

b.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_______________,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____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范围及危害

(1)_______ 的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

(2)_______ 的环境问题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________和危害人体健康。

4.地域差异

(1)聚落

①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

②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

(2)国家

①发达国家:过分_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承受着__________的双重压力和污染转移。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_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2.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当堂检测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2.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回答3~4题。

3.这种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4.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异常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度捕捞,渔业资源严重枯竭

5. 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09年10月30日,第四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主题峰会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据此回答6~7题。

6.第四届年会主题“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体现了哪一类人地关系思想()

A.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

7.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的是() A.退耕还林B.围湖造田

C.陡坡开垦D.挖掘“发菜”

8.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二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协调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矛盾⑤物质资料生产⑥协调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F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导学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目标锁定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掌握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知存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早期(史前文明,采猎文明时期) 1)生产力水平:; 2)人类活动:; 3)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1)生产力有了的发展; 2)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 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 和思想。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 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 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 果不同。 材料一: 1.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 ào) 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 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春秋·管仲· 《管子·水地》) 2.“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管子》) 3.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汉·戴圣《礼记·王制》)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轲· 《孟子·公孙丑》) 5.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末期·荀况· 《天论》) 6.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思考一:释意,并说明上述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哪种理论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 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 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 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 活动取决于所在的的性质。拉采尔的观点发展成为近代 的。 20 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白兰士提出了,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 和的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转移到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1920 年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了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 生长期适应的 观点。 1923 年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等。 2.二战以后 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和谐论,又称为,它主张人类应,。 世纪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时间提出者观点 19 世纪德·拉采尔 20 世纪法·白兰士 1920 年英·罗士培 1923 年美·巴罗斯 二战后多位学者 20 世纪 80 年代环发大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目标引领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破解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法引领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列表总结规律。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人地关系历史回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自主探究: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读完下面的几段话,读完后填写下表。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作用。 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有神论和天命观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当人类陶醉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由局部扩展到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能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能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会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并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本节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通过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知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 (二)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六.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说课人:李忠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是新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多媒体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 流行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相地术也称风水术,古代许多的民居,甚至许多的城市、乡村选址都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踏勘后确定的。这种风水理论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天人合一论 C. 人地伙伴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B 【解析】所谓“风水”,是相地术的一个俗称。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风水学反映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的是天人合一论,故答案选B项。 2. 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 古希腊时期的人地关系已经得到了和谐发展 C. 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3.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图中正确反映人地伙伴论关系的人地关系模式图是_________图。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中,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_图。 (3)四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4)四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答案】(1)D(2)A(3)B(4)C 【解析】(1) 人类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是反馈作用。不利于人类的反馈作用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故D 正确。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A图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输入废弃物,而将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故错误。 (3)B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而没有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 (4))C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对的反馈作用,而没有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4.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一种人地关系是() A. 人地伙伴论 B. 天命论 C. 地理环境决定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D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学习复习计划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典型例题 ] 1、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 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建立与完善起来。 答案: C [ 基础练习 ] 一、选择题 1.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3.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 以人为本,人定胜 B.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 A、地球上的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 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5、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认的观点是 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6、著名地理学家 F. 拉采尔是 A、法国人 B 、德国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3、应用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风水”惹得祸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风水总 是跟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一些打着 “风水”旗号的江湖术士也借此行骗发 财。尽管“风水”里有一些封建糟粕, 但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实践应用最早的国家,风水文化广泛影响着中国古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民居、陵墓等的设计思想与方式。注重生态环境,提倡人和环境的和谐,房屋和环境的和谐,讲求以人为本,在风水文化中备受推崇。 尝试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 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 技术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人地关系:人类大规模地 自然,开发利用 等农业自然资源;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多源于 。 (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 ,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 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重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陈晓(长泾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 1课时 引入: 这首有名的曲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山流水》,这样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宁静、清晰的世外桃源。大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高三流水,这个水是怎样的呢?好大家再请看这一瓶水,这瓶水是我取自前面泾水河中的,看了这两种水的对比,你有什么感受呢?泾水河的水原来也是和图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么是谁把它弄脏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是的是我们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一步步的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这里分为三个时期,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所以我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一个时期,组内上面的3个问题: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 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教学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 产生条件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と?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二、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 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 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推进新课师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 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3-03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朱腾刚(1978-),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这里的 人是指社会的人,是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有机与无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地理环境[1]。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也可以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从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到人地关系协调论不停地变化。可以预言,未来的人地关系思想仍将会变化。本文主要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评价。旨在理清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以期能对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作出一些展望。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天命论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古代地理学时期,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是密不可分的。奴隶制以前的社会,人们基本上仅处于认识和探索自身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周围可以感知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湖泊、海洋等自然世界,人们不知其何时存在、从何而来;对于山崩、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更是感到神秘,脑海中充满了敬畏和猜测。在中国古代,人们敬山神、祈河神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认为存在神灵在看不见的地方统治着自然,也统治着人。因此,人们感觉自己受制于自然。在随后的社会中,尽管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更多认识,但是仍然不能有更深的理解,再加上统治阶级的的理论需要,天命论依然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中国杰出的哲学家老聃(公元前580-500)就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 畏天命。!诗经?中关于日食、月食、地震的记载,殷代甲骨文中有关气候、收成的卜辞,都可以看出那时听天由命的不可知论色彩[1]。 天命论的人地观在古代欧洲同样盛行。在欧洲人看来,是上帝创造了 地球和人类,人生活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认为 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 地球是漂浮在世界洋上的一个大岛。这可能是欧洲关于 地球起源的最早的猜测。泰勒斯的学生阿拿克斯蔓德(公元前610-546)后来大胆提出宇宙的形成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的干预, 地球是自由地悬挂在宇宙中的一个圆柱体。可是他的想法是缺乏根据的,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仍是最大胆的猜测。在欧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圣经?,并在中世纪达到了鼎盛。当教会统治了国家的时候,其他思想被排斥、扼杀。哥白尼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间:2006925 备课人:编号:05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 1.简要说明道路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 教学重难点: 各种理论的理解及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 教学方法: 讲解,事例和图解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产生于古希腊时代,产生的原因是(1)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2、核心思想 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 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 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 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 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 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

运而生。2、核心思想 人类中心论的基本思想是 (1)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 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2)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 自然 (3)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 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 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 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 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乐观派: 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两派的激烈争论, 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识.孕育了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产生-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的历史背景 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使人类 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 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核心思想(1)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河北省石家庄第十五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课程分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为后面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浅显易懂,本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过程中都已经有所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引导下,积极贯彻诱思探究教学论中的“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析图表、归纳结论等能力的提高。 三个认知层次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通过一段“引水工程”的材料,材料的阅读激发来同学们想了解新知的欲望,同时制造悬念。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的看书、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来完成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确切,思路上不够流畅,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加以点拨和归纳。 三、迁移运用,巩固提高:学完本节课后,重新分析“引水工程”的材料,首尾呼应,并对学生的而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及时检测,使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去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 {课件投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会不会对该县及邻县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引水工程”的材料,材料的阅读激发来同学们想了解新知的欲望,同时制造悬念。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课件投影}阅读教材P94~P95,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演化的?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观点 2.简述人地中心论。 3.简述人地伙伴论。 能力目标: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德育目标: 谋求人地关系的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进而加以利用。 [教学难点] 人地伙伴论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法、讲解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问题。 [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说明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为此,教材由创设问题情景入手,从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历史局限及其影响等方面,分别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中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阐述,脉络清晰,层次递进。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漫长而曲折,但人类谋求人地关系的统一,努力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课本2-1-2图,回答: 从纬度位置看,世界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与世界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之处? 天然橡胶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根据其生长习性,在北半球一般分布在北纬18o左右。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却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之一。 这一案例,对我们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启迪? 西双版纳虽然纬度偏高,但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当地居民积极引进天然橡胶,并对其品种予以改良和精选,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这一案例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协调。那么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所经历的阶段不同,那么主要有那几种不同的观点呢?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地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三个阶段。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板书) 1、发展过程(板书) 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如何? 答: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问题:早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依赖性大还是小? 答: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也就是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 响也很大 结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 核心思想是什么?学生看书: 2、核心思想及产生结果(板书) 结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环境。

新人教版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必修二)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规划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地关系,本章以前各章内容均是介绍了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本章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要直面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节中阐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问题研究中,选取了一个当前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知多少”。 教学中,可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学习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可联系《21世纪议程》,让学生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时安排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教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要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对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学时可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征服自然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在分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高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们虽然富有了,但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在了解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后,可激发学生讨论:“我国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来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十分重要,教学时可采用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三个原则。P97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必有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答案。最后要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以达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 了解各阶段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在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 的差异,环境问题的实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教学重点: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了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主要生产、生活活动,加深对各阶段人地关系的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 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导入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很微弱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环境恶化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激化出现全球化问题 处理92业活动题说明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尖锐,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承转:工业文明时,人地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环境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讲述人类从两个方面影响环境:过度开采自然物质和能量,过度向自然排放废弃物。 环境从两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违背规律威胁人类生存。,然后讲图6、7体现了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环境对人类的恶性作用 由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多媒体投影答案) 2、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区别: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而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是环境质量下降。 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的三种形式: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三个原因:过度开采,过度排放废弃物,只追求社会经济的增长。 4、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城市和乡村 城市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思想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学习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文再次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对人地思想展开学习和讨论。了解古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现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当今社会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时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提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揭示了当下比较突出人地矛盾,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学生在学习中,对人地思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上还很吃力。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人地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经验。课本中列举了古代和现代的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分析。 古代人地思想的产生,课本介绍了三种人地思想理论。分别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和社会性质。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高中地理课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山洞,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居住河溪水旁,学会耕作,驯化饲养动物。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田园生活。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源于当时的人类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高度依赖。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方式。 人定胜天论。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定胜天”是指“指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也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大自然)。《周易》才有“天、地、人”之“三才”之学说。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另一种解释为:“人心安定

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 时期 生 产力水 平 对人地 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 想 采猎文明时期 极 为低下 被动地 适应环境,对 人地关系认 识肤浅 采集和渔猎, 环境对人类制约 作用较强,人类对 环境的影响微弱 生物资源 遭破坏,引起物 种灭绝。但环境 问题不严重 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生 产力有 了较大 发展 不能正 确认识人地 关系的不协 调,但开始探 索人地关系 大规模地开 发和利用资源,人 与自然的对抗性 增强 出现各种 环境问题 改造自然,出 现地理环境决定 论、天人相关论和 因地制宜思想 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 想 工业社会时期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 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对资源的 开发利用达到了空 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关系全 面不协调,矛盾 迅速激化 征服自然 后工业化时期 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 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 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 改变传统的发 展模式,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问题 得到普遍关注 谋求人地协 调 变化?

【教材连接】 1.P96“活动” 题1:该县的引水工程是“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题2:引水工程的成功,会使清澈的渠水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引水工程对本县及邻县生态环境的副作用,要根据引水量的大小来判断。只要引水量的大小适中,利用得当,就不会有副作用。但如果引水量太大,就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本县也会出现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2.P97“活动” 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人类社会早期、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和“二战”以后四个阶段。 题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例如,1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有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题3:工业社会时期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在方式、范围、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时期,原始的刀耕火种,尽管对自然景观有所破坏,但由于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能得到恢复。而工业社会时期则是集约化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基础例题】 下图是美洲玛雅文明的消失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在a、b、c、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