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演 讲 的 “语 言 动 作”

演讲的“语言动作”

也许大家还记得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对话:“我是个右派。”“姓郭的大叔跟我说了,他们说你是个好人。”

许的话表现出直言相告的坦诚、不愿连累善良的秀芝、以及因长期背黑锅而不得不放弃常人之念的无奈、绝望和自卑……这句话意味着:我不能、不敢也不忍娶你。这时,观众从秀芝的表情和言语中看出,她心领神会了许的话所流露的一切。秀芝的话反映出孤身飘零他乡而急于“找一碗饭吃”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她根据许此时的“表现” 和郭大叔的大实话,做出了淳朴的劳动者自己的判断。总之,李对许的话做了温柔的反弹:我不在乎,我信任你,我愿意嫁给你。许闻之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这段对话具有展示复杂心情的丰富内涵,具有激起心灵撞击的强烈动势,是很有“动作性” 的。可见戏剧动作性远不止举手投足等等,语言也是动作。“语言动作”主要是指对话能展露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刺激、影响别人;在内心交流和碰撞中引起双方心情或相互关系的微妙变化,从而推进剧情。唯有这样才能把“戏”做好,若无语言动作则无“戏”可看。

演戏和演讲,有假戏真做与真“戏”真做之分,是两码事,然而在基于生活的“语言动作”上却是相通的。就像观剑而做诗,我们何尝不可从表演艺术中悟出演讲技巧呢?演讲者可以把听众假想为一个同台的“搭档”(但决非演戏),用语言动作打动、说服、感染他,同时根据其反应调节演讲,形成双方内心活动(动作)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像发展剧情那样把演讲过程向前推进。下面就试着谈谈演讲的“语言动作”。

演讲稿的“动作性” 在一定的戏剧情境下,台词能以一当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能多义地折射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因为它主要用言外的潜台词来暗示动作。而演讲没有舞台对话的条件,要把台词省略的东西补出一些,更多更直接地向听众倾诉。但演讲语言也并非一览无遗,仍有很多“潜台词”,因此演讲语言都可以在言外蕴含动作。像描写句、抒情句、反问句、感叹句等等都是富有明显的动作意味的。这里例举列宁在1918年8月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的一段话:

……英法正竭力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们侵犯俄罗斯共和国,把资本主义的弦拉得很紧,紧得就要断了。甚至资产阶级报刊承认,工人群众的情绪也有了十分明显的转变:在法国,“保卫祖国”的思想遭到破产;在英国,工人阶级宣布“国内和平”破裂。这就是说,英法帝国主义者已经拿出他们的最后一张王牌,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这张王牌一定会被吃掉。

冷静的分析足以服人;内在的激情足以动人;言人所欲言,拨开迷雾,给逆境中的人民以巨大鼓舞。其中意志与情感的动作指向十分明朗,而且显得细致入微而又波澜起伏:“弦”的比喻是讥讽和蔑视,流畅精短的排比显得举重若轻,吃掉“王牌”的说法显出果断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这段情理交融的话具有反映演讲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意蕴,有不少弦外之音,为演讲时的“再创作”——表现“语言动作”提供了基础。演讲要成为在演讲人的“语言动作”主导和激发下讲、听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写演讲稿(或打腹稿、即兴演讲)时应该使之成为一个激发这种“互动”的“动作链”。

三种对话方式带有动作性的演讲语言主要通过三个双向交流渠道进行传递。

一是演讲者的“发话”与听众的态势语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风趣的论理会使人脑清目明,生动感人的叙述会使人为之动容,新鲜、简洁的语言使人乐于倾听,还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调节和适应听众心理,并察颜观色而寻求更好的表达。这就如同与不插嘴的人交谈一样。应该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观察家所说的那样:“不管我坐在观众席的哪个位置上,总统他好像总能把我挑出来,然后跟我面对面地说话。”

二是在“讲”的同时和间隙,双方都用态势语进行“对话”。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势、“道具”以及服饰、风度引起“良性”反应,还有在停顿中沟通。在态势语的背后是丰富复杂的“心灵对话”。

三是直接对话。演讲人偶而也与听众做直接而简短的交谈。多用设问和反问,或交流看

法,或进行诱导。

“语言动作”的表现

演讲者通常是巧妙结合前两种对话方式把演讲“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从表演艺术中悟出些表现方法。

1.“意念”主导表演大师金山在《风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师,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演说。据金乃千回忆:表演者默想着“为工人伸张正义”的强烈意念,以此来主导演讲。他满腔悲愤、理直气壮地揭穿了惨案的真相,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工人弟兄们,工人弟兄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她没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甘心俯首贴耳地不表示抗议吗?不能!

而对这位妻子悲惨境遇的叙述又是那样婉曲、沉郁。继而发出惊雷般的呐喊:“这难道公道吗?这难道公道吗?”金山把为工人说话的意念具体化为起伏跌宕的一系列“ 语言动作”,不仅“点燃了工人的心火”,连台下的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

2.挖潜台词把意念概括为一句话,只是为了说明复杂的内心动作的主要指向而已。意念主宰着丰富的“语言动作”并被它有血有肉地体现出来。因此要发掘和表现演讲语言的潜在意味(潜台词)以展示“语言动作”,才能使意念不致落空。曾扮演屈原的金乃千把“雷电颂”的独白分析如下:

台词:你,你东君是个什么东君!(潜台词:我认识你!你装腔作势的样子,吓不倒我!)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潜台词:你骗了多少人,他们把你捧得比天高,可你是个“死人”!)

正如前苏联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所在《电影导演的培养》中所说:“这里的每一句话,不仅是一个分解为种种情感因素和行为意味的言语动作,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反应、一声射击、一粒子弹。”

当然演讲稿比台词“白”得多,但决非白开水,总是有余韵的。把“潜台词”挖出来以展现“动作”岂不更动人?

3.运用语言造型和态势语言只要挖出潜台词,那么在表现“语言动作”时用什么语言造型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不要在外面加上语调,而是要从中悟出语调来。”

(格拉西莫夫语)此外,“语言动作”还要与态势语相结合,可对镜练习,看怎样才得体。

注重“相互关系的交流”人们在交谈时有双重的交流:一是谈话内容的交流,一是特定的相互关系的交流。后者作为全部交流的基础,暗示、制约着内容的交流,使之显示真正的含义并产生交流效应,这被称为“交流模式”。戏剧里在人物关系的酝酿中,一句简单台词也会有极丰富的内涵。演讲者如果与听众进行特殊关系的交流,那么演讲内容在交流时不也能以少胜多、举重若轻吗?“语言动作”既是内容的最佳传递手段,又是这种关系交流的动力和触媒。这里以蒙哥马利的《告别演说》为例,谈谈双方互相熟悉的情形。蒙统率英国第八集团军转战多年,与下属的相处也很融洽。

他们是有“特殊关系”的。请看演讲开头:

亲爱的官兵们:

在这里讲话很易激动,但我当努力控制自己。如果说不下去时,请你们原谅。

朴实平易,并无将军威风;坦露了心里最柔软之处,让人呼吸到患难兄弟般的离情别意:我舍不得离开你们。多年生死与共,临别时心中感慨万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这些都是在言外在双方的下意识里交流的,是内心深处没有涛声的巨澜。在默契的心灵对话中,以不忍走与不忍让他走为指向的复杂的内心动作相互激发、碰撞,从而酝酿、交流着下文所说的“战友”、“朋友”关系。与其说演讲重温或借助于原有“关系”,不如说此时的“关系”是在演讲人主导的这个时空里由“语言动作” 触发和暗示出来的。如果此时言不由衷话不得体,能有这种“关系”的动人交流吗?

竞聘演讲中需要注意仪表

做好竞聘演讲,一篇好的演讲稿固然重要,但辅以美的演讲态势也很重要。态势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诸方面,它包括立与坐、眼神、手势身体动作、步伐移动等。讲,是有声语言,给人以听觉形象;演,是无声语言,给人以视觉形象。俗话说:“花好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无声语言则是绿叶。光“讲”不“演”,或光“演”不“讲”,都不成其为演讲,只有动静相兼,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

演讲形式。唯声、色、姿、情,相得益彰,方能称作上乘的演说。了。演讲者的风度、仪表、神态,应给观众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依据。如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

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骂骂咧咧,你定然会作出其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一次,心理学家雪莱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六十八个自愿参加实验者,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仪表、风度却大不相同。六十八人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

结果表明,风度翩翩者较之仪态平平的对手,自然是稳操胜券了。登台讲演时,仪容更不能不修边幅,肮脏邋塌,而要整洁、大方,有风度,但也不能过分雕饰。服装应该同身份相称,不宜过于奇特,那种自恃高雅,油油头粉面,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装束;或一味追赶时髦,仔裤港衫,长发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样,纵然口吐莲花,舌绽春蕾,也绝不会使人产生钦敬之感。“峨冠博带话务农”必显得滑稽可笑,如果“蓬首垢面谈诗书”,那就有失风雅体统了。要针对特定的演讲环境来决定演讲时自身的仪表、衣着和态势。演讲者的外部表象即仪表、衣着、态势是被听众直接感受的,它对演讲的效果乃至成败会有直接影响。据一般的社会心理分析,听众往往会将演讲者的仪表、衣着等与自己的仪表、衣着相比较,以自己的仪表、衣着、态势作为评判演说者的标准。所以演讲者就要尽可能将自己的仪表、衣着与听众接近或一致起来。如果是在高雅的宴会上,听众衣冠华贵,讲者衣衫不整,举止粗俗,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腾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装革履的粉面小生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产生与听众的距离

演讲前预演的一些有效方法

大声地念出你的稿子。

在磁带里录上你要演讲的东西,这样可以调整、改正一些问题。直至满意,再来做第二步。

准备演讲大纲

即使你已经在准备演讲稿时遇到了大量麻烦,但还是不能照本宣科!因为没有什么会比这样更快地让听众睡着了。你应该直接、自然地面对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秘诀是准备简单的演讲笔记,字体要醒目,以便在你演讲的过程中快速地扫描。放在讲台上一个简易手表,这样便于掌握时间,把握速度,增减内容,让你准时地结束演讲

录下你的“即兴”演讲

把你的录音带回放,把重复使用的词标记出来,像是“啊”或“呃”。反复修改,直到

你的演讲平稳安心。

找一个听众来练习演讲询问一两个有见解的人,清楚地表明你需要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只有表扬。他们明白你讲的东西吗?你讲的东西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吗?他们认为你讲的快还是慢?根据他们的意见来修改演讲。

现在你差不多准备好演讲了。但你要写的东西都完成了吗?不,写出你自己的导论,把稿子打印出副本。即使你做的是免费的演讲,也应该要求主持人正确地宣读你和你公司的名字,并告诉人们怎样与你联系。你要吸引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不能用一个漫不经心或是半开玩笑的介绍人。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怎样介绍自己,用你的个人简历作为指南,并使它们切合你的主题。如果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或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就让介绍人把它说出来。如果你正站在讲台上,向介绍人解释说在他离开之前,你将继续留在台上,主持人就会在听众停止鼓掌前离开讲台。这样,你就是讲台的中心人物了。

演讲的面部表情及声音技巧

面部表情的含义

面部表情,是指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机制的双重作用,而引起面部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缩与舒展,以及纹路的变化,从而实现表情达意,感染他人的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焦虑、烦恼、疑惑、不满等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喜怒哀乐”就是这个意思。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载体,而使演讲艺术有效的根本形式就是有声语言。没有声音,演讲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声音语言比书面语言更为丰富,因为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还表达思想所产生的情绪与感情。

一、发音

演讲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字正腔圆,悦耳动听。所谓字正腔圆,是就读音和音质而言的。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听众明白易懂。所谓腔圆,就是要求演讲的声音清亮圆滑,婉转甜美,流利自然,富有音乐美。

二、语调

在这方面的要求是起伏有致,灵活多变。

我们说话时,除了每个起要说对,说好外,每句话、每段话都要说好,在音节连续有静至动的雨流中,演讲者要使听众听得美,听得清、听得乐。贯穿在句子里的音高音底、抑扬顿挫的调子,是与句子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的联系的。是我们不能所说的语调。语调起着润色演讲的作用,具有积极促进演讲,沟通思想的功能,使演讲的内容清晰明确。

三、节奏

演讲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成了回复往返,构成了语言的节奏。它是演讲中的一切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离开变化,节奏便无从谈起,离开了内容,节奏就毫无意义,所以节奏不是速度。演讲中节奏的因素包括:结构的疏与密、起与伏,情感的浓与淡,激与缓,速度的快与慢、行与止。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区分“使动”“意动”实践操练 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最新一年级猜谜语识字方法

一年级字谜语及答案 识字二 “大”下有一点-----太 尘土飞扬尔无首——小鸡又飞走一鸟 屋檐要滴水------下 十天----早 上唇合下唇;一齿撅外头-------牙 “下”翻跟头-----上 识字三 小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水 秋收---火 中间高;两边低;一座连一座;爬上看风景-------山 十人-----木 比鸟少一撇;脸上没有点;奔跑快如风;遇敌勇往前----- 马 《人有两个宝》 撇捺互支撑;立于天地间-------人 直追前人---个 “毛”尾收起;立正站好------手 一人-----大 一个杠铃;竖立在地-------工 月亮中间有一竖------用 叉子里面没有食物-------又 小“丁”伸头又伸腿-----才 《升国旗》 开戴歪帽子-------升 天鹅一出;鸟不见----我 一个人站在门外-------们 口分两边------中 一点在上头;倒“八”站在“二”中央-------立 三横加两竖;此字像迷宫;说记也好记;一横一竖分着写-------正先写一个撇;大嘴张着;小口往里藏-------向 《江南》 工人水边洗洗手------江 添丁进口------可 十张嘴巴-----叶 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鱼 说四不是四;中间要出头;上面一横来遮盖-------西 《我叫神舟号》 风丝雨点满地扬------飞

“存”子不在;埋在土里--------在 人尔相遇永不离------你米戴帽子------来 风吹土飞-------么 风停土来-----去 白色的勺子--------的 《家》 日上一撇------白 去丢一竖-------云 七丢一横变成撇-------儿 一个字;地上有;天上无;去字有;来字无;墙上有;房上无-----土了要做操---子 《东方明珠》 十辆车变成小-------东 万头多一点------方 朋友变月亮--------有 此床不是木头做-------广 缩头乌龟-----电天上有风吹走横-------头 子要立正------了 顶着太阳走十步--------是 《秋姑娘的信》 女孩吃瓜子------好 左边又来一工人-----友 一轮弯月陪三星------心 一只牛--------生 一寸短木头------村 点点成金------全 《看菊花》 去土变八--------公 升的帽子戴正了------开 房上户头变反文------放 半边十口上站;流了一地都是汗-------点 下穿外套------不 中午不可以说话------许 有土就是地;有水就是池;有人就是他-------也 张嘴吃芹菜;一口咬掉草--------听 识字四 中下有只脚---虫 总有雷但不下雨-------田 大上一横------天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教你猜谜语

教你猜谜语 第一章谜语知识 一谜语的组成 谜语一般是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运用特殊方法制成的灯谜,还有谜格. 谜面是谜语的脸面,也是谜语的主要部分,是供人来猜的说明文字,是为了揭示谜底(答案)所给的条件或是提供的线索.谜面可以说出来让人猜,也可以写出来. 一般地讲,民间谜语(事物谜,包括简单的字谜)口述的多,灯谜差不多都得写出来. 比如,有这么一条民间谜语: 大姐树上叫, 二姐吓一跳, 三姐拿刀砍, 四姐点灯照.(猜四种小动物) 这四句就是出的谜题,也就是谜面(谜底是蝉,蚂蚱,螳螂,萤火虫). 这四句就可以说出来,让人来猜.我们再看灯谜的谜面: 三市尺不是米(打字一) 凤头虎尾(打字一) 这样的谜面就要写出来,因为答案(谜底)得反复琢磨琢磨.头一个谜底是"来",因为三市尺是"一米","一","米"上下一合,是"来"字(这个谜不能猜"米"字——"不是米").第二个谜底是"几"字,因为"凤"字的"头"和"虎"字的"尾"(下部),正好都是"几"字. 还有一些谜语,谜面没有文字,而是由图象,实物,动作,符号,数字,字母,还有棋谱,篆刻等形式组成的. 谜目就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谜目是联系谜面和谜底的"桥梁".它的作用有点像路标,给人指明猜射的方向. 谜目附在谜面的后边,比如"打一字",谜底就限定了是一个字,不能是两个字,三个字,也不能是什么东西."打"是"猜"的意思,"打一字"就是"猜一字". 一般谜目规定的谜底是一个,也有的是两个或者几个.比如: 客满(打字二) 谜目规定了谜底有两个.用会意法来猜,谜底就是:促,侈."客满",表示人已经足够了,"人"(变形为立人"亻"),"足"合成"促".也可以表示人已经非常多了,"人","多"合成"侈".

猜谜语方法,汇总(总结3篇)

猜谜语方法,汇总(总结3篇) 猜谜语的方法汇总(总结3篇) 由会员“udder”整理投稿精心推荐,wtt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篇1:猜谜语的方法篇2:猜谜语的方法篇3:猜谜语的方法 1、别解法 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例如拙作以“成人电影”猜成语“大有可观”,大有可观原本解作资料丰富或很有期望,但那里则别解作“大人才有机会观看”,这是属于谜底别解。 还有采用谜面别解者,例如以“不老实”猜植物“长生果”,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2、反扣法 倘若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例如以“必须制作优良产品”猜成语“不可造次”(解作不可制造次等货)底和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3、测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用“早晚食斋”猜食物“午餐肉”,意思是早上和晚上才食斋,从而衬托出午餐是食肉了。以“进退皆忧”猜成语“乐在其中”就是解作进亦忧,退亦忧,便夹击出“乐”在中间了。 4、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以“择日乔迁”猜成语“改天换地”就是直接会意为“改天换地址”。 5、增字法 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更”猜成语“与人方便”意思就是“更”字增加“人”旁方成为“便”字,以“青”字猜两个常用语,谜底是“不放心”“难为情”,意思就是“青”字要放一个“心”字才成为“情”字,这则谜语的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6、损字法 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二字成“一”字; 以“个个不落后”猜简体字“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7、增损法 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小学语文】一年级猜谜语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一年级猜谜语识字方法 识字二 “大”下有一点-----太 尘土飞扬尔无首——小鸡又飞走一鸟 屋檐要滴水------下 十天----早 上唇合下唇;一齿撅外头-------牙 “下”翻跟头-----上 识字三 小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水 秋收---火 中间高;两边低;一座连一座;爬上看风景-------山 十人-----木 比鸟少一撇;脸上没有点;奔跑快如风;遇敌勇往前----- 马 《人有两个宝》 撇捺互支撑;立于天地间-------人 直追前人---个 “毛”尾收起;立正站好------手 一人-----大 一个杠铃;竖立在地-------工 月亮中间有一竖------用 叉子里面没有食物-------又 小“丁”伸头又伸腿-----才 《升国旗》 开戴歪帽子-------升 天鹅一出;鸟不见----我 一个人站在门外-------们 口分两边------中 一点在上头;倒“八”站在“二”中央-------立 三横加两竖;此字像迷宫;说记也好记;一横一竖分着写-------正先写一个撇;大嘴张着;小口往里藏-------向 《江南》 工人水边洗洗手------江 添丁进口------可 十张嘴巴-----叶 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鱼 说四不是四;中间要出头;上面一横来遮盖-------西 《我叫神舟号》 风丝雨点满地扬------飞 “存”子不在;埋在土里--------在 人尔相遇永不离------你米戴帽子------来 风吹土飞-------么

风停土来-----去 白色的勺子--------的 《家》 日上一撇------白 去丢一竖-------云 七丢一横变成撇-------儿 一个字;地上有;天上无;去字有;来字无;墙上有;房上无-----土了要做操---子 《东方明珠》 十辆车变成小-------东 万头多一点------方 朋友变月亮--------有 此床不是木头做-------广 缩头乌龟-----电天上有风吹走横-------头 子要立正------了 顶着太阳走十步--------是 《秋姑娘的信》 女孩吃瓜子------好 左边又来一工人-----友 一轮弯月陪三星------心 一只牛--------生 一寸短木头------村 点点成金------全 《看菊花》 去土变八--------公 升的帽子戴正了------开 房上户头变反文------放 半边十口上站;流了一地都是汗-------点 下穿外套------不 中午不可以说话------许 有土就是地;有水就是池;有人就是他-------也 张嘴吃芹菜;一口咬掉草--------听 识字四 中下有只脚---虫 总有雷但不下雨-------田 大上一横------天 大丈夫不得出头-------牛 识字五 水边就是少了水--------沙 看见尾巴收起来-------贝 有一撇还不够;飞的翅膀收里头-------风 大灰狼遇见水-----浪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学案博苑 2011-12-16 0629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fènhuì愤怒 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晋侯让赵盾饮酒)

猜谜的基本方法

猜灯谜的基本方法: 一、别解法 别解法是灯谜的正宗手法,“没有别解的谜没味道”,别解法正是以汉字的多音、多义特点来“别而解之”的。其中有“别解在面”,也有“别解在底”的,还有“面底双别解”的,如:1.重(chóng)赏之下得千金(猜字一)婴(别解在面)2.招待不周(黄山景点)迎客松(别解在底)3 .休得无理(服装)男背心(面底双解)4.粤(音乐名词)广东音乐(面底双解)实践:1.ZHE 刊物读者2.ZHU 宗教用语念珠3.胡公子鱼名(谐音) 爸毛 二、借代法 借代法是灯谜中较常见的一种法门,可借代的有的是同一事物,有的虽不是同一事物,却相关相连,其中有以名代姓的(不能以姓代名),以名代字的,涵括了文学、天文、地理、时间、方位等等,如以“美人”代“鱼”、“女”,“东风”、“宝马”来代“车”,云从“龙”,虎从“风”……如:1二月春风满金陵(游戏)剪刀石头布2宝马奔驰而至(离合字)车两辆3荐食客于平原君(成语)引人入胜4.自成一说(唐诗人)李白实践:1.一幅风云图潮汕俗语画龙画虎2.心如止水笑傲江湖人林平之3.阎王玉帝皆虚构 潮俗假神假鬼4.百年润发物理名词周期 三、运典法 所谓“运典”就是运用典故,此谜往往取材于小说、戏曲、史实、诗歌,名人典故等等猜此谜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谜例如:1 .包胥哭秦庭(军事用语)申请退伍2. 待月西厢下(教育用语)定点招生3. 唐明皇偏爱杨贵妃,汉成帝独宠赵飞燕成语挑肥拣瘦 实践 1.善财童子拜观音服装牛仔服 2.冯谖为何三弹铗电影无间道 3.三宝太监下西洋明朝人郑成功 4.宝玉求婚美国总统林肯 四、抵消法 是用“谜面自消”和“谜底自消”两种方法抵消谜面或谜底的字,从而猜出谜底的(其中以字谜、成语谜为主),其例如:1.啤酒厂出酒(字一)碑2.凤凰岭上凤凰游(《桃花源记》句)便得一山3.兄弟又如何(成语二)七手八脚、七零八落4.闯王自尽(聊斋人)李成实践:1.少帅缺良朋歌星张学友2.插翅虎横行到此军事用品雷横3.明月当空人尽仰字一昂 五、正扣法 往往是从正面别解来扣合的,它的扣合较为平顺,一般易于让人理解。其例如:1 . 神州大地矿藏丰(保健品)中华多宝2.海市蜃楼(潮俗语)浮景3.大地走一回(宋朝诗人)陆游 六、反扣法 反扣即与“正扣”相反,它是从谜的反面来“别解”的,就是猜谜时不从正面来想“反其意而为之”(但上下文仍不失谜面要表达的意思),其例如:1 .伪劣商品可以调换(成语)好不容易2. 读新书、读好书(成语)不念旧恶3. 年十八才貌出众(潮俗语)小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教学文案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主备人:李军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

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 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 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 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 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 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 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模板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同学们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7. 止血灵。止:使……停止。

1. (沛公)从百余骑。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sì使……吃。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受苦、受累、受穷。(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陈涉世家》) ——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败”,即“使之败”的意思。)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③外连衡而斗诸侯。(贾宜《过秦论》) ——(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斗诸侯”即使诸侯斗) 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汉书·李广苏建传》) ——(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 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死之”即“使之死”)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活之”,即“使之活”)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 用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文言文专题——使动用法 知识指津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使……痛苦。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实践训练: 一、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