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_阳杰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_阳杰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_阳杰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_阳杰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证据与审计取证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对人、事、物的数据化程度提高,整个社会开始渐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引发的审

计取证环境变革,要求审计取证模式从技术驱动的“利用计算机审计”向数据驱动的“利用大数据审计”转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审计取证过程中要求更多地运用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预测思维和规则思维,并规避由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险、技术风险和认知风险。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环境;审计证据;审计思维;审计风险【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7)01-0115-10阳杰(副教授),应里孟

一、引言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和社交网络,随时随地都在生成数据,这些数据正呈指数增长,标志着我们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高频性(velocity ;增长速度快、处理速度要求高)、海量性(volume ;数据规模、存储量和计算量巨大)、多样性(variety ;来源众多、类型多样且结构复杂,多为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真实性(veracity ;数据可能是混乱的、充满噪音的,并包含不确定性和错误)、价值性(value ;价值密度低但隐含的价值巨大)等特征,使之无法在既定的时间框架内,用常规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对其进行抽取、存储、分析和利用(刘智慧、张泉灵,2014)。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大数据分析来驱动其决策制定、产品开发和运营战略(Alles ,2015),在审计中利用大数据进行取证就成为必然(秦荣生,2014)。

目前的理论研究认为,利用大数据有助于改进审计的效果和效率(Cao et al.,2015)。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也为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例如,德勤、安永和普华永道已开始在审计中探索性地应用大数据技术。但要以一种经济的方式,充分、合理、高效地从大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审计取证

价值,不仅需要创新的工具、技术和专家技能,更需

要审计人员在新的审计环境下,能把握新的审计证据及其特征,创新审计取证思维,管控审计取证风险,以提升审计洞察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进而保障审计质量。

二、审计取证环境:小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与小数据的界限非常模糊。大数据的诸多特征(如海量性、多样性、真实性和价值性)其实并非大数据独有,很多小数据也具备,只不过大数据在这些特征的量和质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Kitchin 和McArdle (2016)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大数据本体特征进行比较和总结后认为,大数据区别于小数据的关键特征应是它的高频性(velocity ;更高的数据生成、处理、记录和发布的频率)和详尽性(exhaustivity ;系统性的数据采集未经过抽样,样本即总体),即小数据是“慢”数据和抽样数据,大数据是“快”数据和总体数据。正是这种差异,将小数据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环境区别开来。

(一)小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环境根据信息记录、存储、提取和分析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小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环境分为手工会计环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90148);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B071);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60224);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项目编号:XT2014);温州市社科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6wsk109)

2017.01财会月刊·115·□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0 13:36:4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17359139.html,/kcms/detail/42.1290.F.20170110.1336.134.html

境和信息化会计环境。前者对业务事件的记录和存储依赖于书面资料,审计证据的提取和分析由手工完成。后者对业务事件的记录和存储依赖于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证据的提取和分析由手工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与技术(CAATs)共同完成。

建立在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复式簿记原理基础之上的手工会计,沿用五百余年依然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一套科学的、适合手工会计环境的逻辑体系作为支撑。手工会计需要对原始经济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层层筛选、不断浓缩,继而形成高度综合的信息,记载于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书面资料之中。这种书面资料格式统一,能容纳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审计人员难以从中提取业务事件的关键特征。但是,由于这些都是结构化信息,易于识别且利用难度低,客观上保证了审计取证的效率。此外,由于手工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会计业务处理严重滞后于业务事件过程,信息时效性差,难以对业务事件进行实时反映,审计也只能是对业务事件的历史性评论。

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会计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中,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主观动机,以及会计准则的模糊空间,导致书面资料难以客观、中立地如实反映业务事件,加之层出不穷的会计造假事件,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难免让审计人员怀疑。虽然,书面资料上的“白纸黑字”使会计信息具备了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核性,但这些信息的片面性、单一性和滞后性,致使其审计取证的价值不高。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化的信息记录和存储设备被广泛使用,电子合同和电子发票等新形式的电子档案开始替代纸质凭证,业务事件信息也由人工识别转为计算机识别,实现了在业务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和存储能力明显提高。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信息种类越来越多,信息时效性也越来越强。嵌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了违规、错误、不完整的业务事件进入信息系统概率,较好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随着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程度加深,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ERP系统逐渐走向普及。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由地域分散的独立核算向集中式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转变,这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系统的管控能力,可采集和存储的业务事件信息量、信息种类、信息时效性和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审计人员的审计取证需由手工审计转向利用计算机审计。信息环境的改变为审计取证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持,大量审计信息采集和分析模型被构建出来,审计人员由此能获取的审计证据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质量更高。

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信息化会计,虽然企业从未放弃过在扩大信息量、信息种类,提高信息时效性和信息的真实完整性等方面的努力,但其视野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从审计取证角度来看,业务事件的大量信息分散存储在业务事件发生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的信息系统中,大量未能进入信息系统的信息则存储在业务链条中各参与人员大脑之中。这些信息相互关联、互相印证,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牵制网络。虽然企业通过系统集成摆脱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困扰,但从整个社会系统层面看,各企业的信息系统依然是一个信息孤岛。在这个孤岛中进行审计,面对精心策划的会计舞弊,审计人员往往难以挖掘出有用的审计线索。为此,审计人员不得不通过函证或对账等手段从客户以外的其他主体获取审计证据。但这些私有信息能否获得,信息是否真实、可信,则取决于被询证单位的诚信度与配合意愿。为进一步丰富审计证据来源,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业务事件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但这要求找到对的人,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沟通技巧来获得被询问人的配合。在实践中,由于函证、询问等方式效果欠佳,只能作为辅助性审计手段。

建立在关系型管理库管理系统基础上的ERP 系统,仅能存储约占企业数据总量20%的结构化数据(Gantz和Reinsel,2011)。在审计实务中,非结构化信息大多未纳入审计人员的取证范围(Yoon et al.,2015)。因此,在小数据时代,审计取证面临的是信息高度不充分的审计环境。在此环境下,即便审计人员所获取的信息达到了准则层面的充分性标准,审计证据依然是局部的、片面的。同时,审计作为一种务实的经济鉴证活动,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技术能力的固有约束,在审计准则的“保护”下,抽样审计、函证等“捷径”便成为审计人员的务实选择。但是,这种审计方式受审计人员个人因素影响颇多,审计标准的设定、审计证据的分析和审计结论的形成都会因审计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差异呈现明显的不同。加之审计证据采集和处理本身又是片面的,审计评价结果难免因人而异,其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隐含了巨大的审计风险。

□·116·财会月刊2017.01

(二)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环境

大数据是一种技术化环境的产物,得益于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和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在大数据环境中,几乎任何人、事、物都可以被记录、计量和电子化采集,进而转化成数据(McAfee et al.,2012)。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数据化”。例如,通过GPS记录物流轨迹,通过LBS记录人的活动轨迹,通过RFID对存货进行管理,通过各种传感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媒体报道记录舆情,通过博客、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电话记录、视频监控记录人们的关系、言行、情绪和偏好,等等。这些记录多为非结构化信息,并且大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单个的信息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利用价值,但将某些相关信息进行交叉融合,则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在数据化环境中,企业及其人员的任何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电子记录。虽然业务事件的任何细节并不能被企业直接记录和存储,但与业务事件相关的信息会由企业外部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数据库从不同侧面进行记录,并且这些信息很难被企业控制和操纵,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是大数据时代审计证据新的重要来源。在审计中,即便企业未能采集业务事件的关键信息,审计人员依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从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数据库,特别是那些可以免费获取的开放、透明的数据库中,提取出业务事件不同侧面的信息“碎片”,然后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互不关联的“碎片”拼接出整个业务事件的完整图画。

大数据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会计实务,逐渐成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重要来源,继而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Moffitt et al.,2013),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将取证范围向大数据拓展。在大数据时代,不断拓展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审计证据采集渠道,作为大数据主体的非财务信息成为审计人员取证的主要信息来源,审计证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小数据时代所面临信息贫乏的窘境,将不再成为审计取证的羁绊(鲁清仿、梁子慧,2015)。特别是随着信息存储成本的降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中可以经济、高效地利用大数据,审计取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审计取证模式从技术驱动的“利用计算机审计”向数据驱动的“利用大数据审计”转变是必然的。

大数据区别于小数据的关键特征在于其详尽性和高频性。大数据改变了审计流程,审计人员能够处理和分析交易信息的细节,而不是经过汇总之后的交易信息,并能将各种类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与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将环境大数据与会计计量和审计鉴证过程进行“软集成”(Vasarhelgi et al.,2015)。抽样审计开始让位于详细审计,小数据时代的抽样审计、函证等手段,已经变得意义不大了。以云计算为依托的大数据技术,可以极大地缩短审计证据采集、分析和评价的周期,审计方式开始从事后的周期性审计转变为持续的在线审计(Krahel和Titera,2015)。自动化审计程序减少了审计工作量,可以让审计人员更加关注生成这些信息的流程质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预测性的信息分析工作,预测性审计也将成为可能。

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开始弱化。小数据时代的审计人员只能通过直觉和经验,甚至是臆想来弥补信息的不足,审计判断难免出现偏误。基于数据驱动的大数据审计是以信息充分的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再对分析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大数据的产生,大都不需人的参与,而是由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自动生成,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评价也由科学的数学模型自动处理,最大限度地规避了人的主观因素干扰。并且,利用大数据审计需要有庞大的数据分析系统支持,构建这种系统远非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还需要掌握云计算、计算框架和基础算法、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建立,任何主观随意性都可导致整个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失败。故此,利用大数据审计可以让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让位于精确的数据分析,审计评价也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审计取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三、大数据时代审计证据的特征

大数据之“大”,不只是形式上的体量巨大,更在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大数据中的审计线索,作为传统审计证据的补充。这类审计证据在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传统审计证据。

(一)充分性

充分性是审计证据数量方面的衡量标准。审计人员获取的证据越充分,审计结论的形成越能有理有据。小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受到较多约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难以保证。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运用具有高频性、海量性、多样性

2017.01财会月刊·117·□

等特征的大数据所形成的相互关联、互相印证的天然牵制网络,可以突破传统审计的固有局限,获取更加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大数据中,非财务信息占绝对的主体地位(Alles,2015),大数据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贡献也体现在对内部非财务信息和外部非财务信息的利用两个方面。

1.内部非财务信息的利用。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在其内部大量运用传感器、RFID和GPS来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与系统中的其他非财务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客户信息、销售信息、供应商信息、采购信息等)和财务信息相结合,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不同层面观察业务事件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全过程。例如,可以通过监控视频确认入库单的真实性和物料的存在性,通过RFID实时采集的存货信息来确认商品销售成本,通过GPS信息来确认发出商品的真实性。这些信息很多是审计人员在小数据时代想获取,但因证据采集成本高、效率低,又不得不放弃的审计证据。

2.外部非财务信息的利用。相比内部非财务信息而言,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来源更广,种类更多。典型的有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关于特定竞争者的信息,电子邮件、电话记录、新闻报道等通过自媒体、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采集的信息,以及电子商务网站(B2B和B2C)的价格及销售信息,等等。这些信息均可作为传统审计证据的互补性证据。例如,审计人员在面对精心策划的会计舞弊时,仅从企业内部难以获取充分的证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所记录的员工情绪信息,来识别员工可能的动机和合理化倾向。再如,如果审计人员认为客户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不值得信赖,就可以考虑绕过销售合同、出库单、发货单等传统审计证据,转而通过行业信息、媒体报道、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来推断企业的销售趋势。

(二)相关性

在大数据时代,鉴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已然不是审计取证的障碍,审计人员的关注点将转向获取更加相关的证据(Brown-Liburd et al.,2015)。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及时性。借助大数据技术,与业务事件相关的信息可以实时采集并快捷处理,这为审计提供了更加及时的审计证据。例如,如果存货上都附有RFID芯片,那么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对存放在不同场所的存货数量和种类进行自动统计;通过使用GPS定位的运输车辆,可以实时追踪发出商品的运动轨迹;企业的监控视频可以实时记录存货的入库和发出操作,形成对RFID和GPS信息的确认性证据;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产品实时报价,可作为审计人员进行销售价格确认的参考。审计人员通过客户信息系统中的路径追踪功能,将这些审计证据进行融合、交叉比对,实现对存货和销售业务的确认。

2.确认价值。在大数据时代,丰富的企业内部和外部非财务信息提供了更多的审计确认渠道,利用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关系,审计人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审计目标,从不同渠道获取各种类型的审计证据,这无疑提升了审计确认能力。各种传感器、RFID、GPS等自动化的信息采集工具,提供了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相比于信息采集不及时、主观性强、准确率低的手工信息而言,其作为审计证据的确认价值更高。

3.预测价值。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舍恩伯格等,2013)。利用大数据进行的探索性审计分析,可以发掘各种信息之间许多已知和未知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相关关系,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预测在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种类型舞弊事件或行为的概率,从而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进行审计计划,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这不仅使审计证据的预测价值发挥到极致,还促使审计从事后的被动审计向事前、事中的主动审计转变。

(三)可靠性

可靠性首先要求审计证据具备可验证性,即某一审计证据是否真实、可信,可以由其他审计证据进行验证;其次要求审计证据具备客观性,即所采集的审计证据不能掺杂人为的主观偏见;最后要求审计证据具备真实完整性,即审计证据来源要真实,不被破坏或篡改,并需包含能证明审计对象的必要信息。大数据对审计证据的可验证性、客观性和真实完整性都有影响。

1.可验证性。小数据时代,由于审计取证渠道单一,审计人员主要是围绕企业账务处理流程,着重从财务信息中获取审计证据,不过,这些财务证据只能证明业务事件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例如,对分析性复核发现的企业销售异常的确认,只能通过对业务资料的步步追溯来完成,而不能通过其他审计渠道的证据进行验证。大数据所带来的审计取证渠道的多元性,能够让审计人员将视角从账内转向账外,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从财务信息转向非财务信息。小数据时代审计证据的单一性被大数据时代

□·118·财会月刊2017.01

的多元性所替代,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可以交叉印证,从而提升可验证性。例如,销售异常审计证据,可以通过RFID采集的存货信息和GPS采集的物流信息,以及B2B和B2C网站的价格及销量信息进行验证。

2.客观性。小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审计人员能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非常有限,只能通过询问、调查、监盘或是由客户提供信息作为补充,这些信息难免会受到相关人员主观动机的影响,在证据获取和评价中也掺杂了审计人员太多的主观判断,审计证据的客观性难以保证。而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可利用的企业外部信息越来越多,减少了对客户提供信息的依赖,审计独立性得到提升。大量数据采集设备自动采集的信息和从电子商务网站等渠道获得的网络信息,成为审计证据的重要来源。这些信息客观、真实且不易篡改,证明力明显更强。例如,要证实货物是否发出,运输车辆的GPS信息要比发货单更具证明力。

3.真实完整性。来源于大数据的审计证据固然有较高的客观性,但大数据是“鱼龙混杂”的“粗”信息,而非“精炼提纯”的“细”信息,信息不准确和信息造假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手工将信息录入系统时错误通常难以避免,电子商务平台的虚假报价和虚假销量,网络社区、社交媒体、新闻报道中故意歪曲事实的现象,等等。大数据的数量和种类是持续快速增加的,使得识别出单个数据或数据集是否被非法修改、删除、隐藏或破坏变得非常困难(Zhang et al.,2015)。对审计而言,大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噪音(西尔弗,2013)。大数据虽可满足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但由于审计人员的认知能力、信息采集技术和取证权力的限制,并非所有审计相关信息都能被审计人员采集。并且,大数据的充分性也是相对的,永远只能逼近而不能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因此,大数据分析所报告的审计线索难免存在误报和漏报,从而降低了审计证据的真实完整性。但大数据对审计证据充分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贡献,可以较好地弥补审计证据在真实完整性方面的缺失。

四、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思维

面对新的审计取证环境、新的审计证据来源,要有新的审计取证思维。舍恩伯格和库克耶(2013)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利用数据的思维将发生三大转变:从利用随机样本转向利用总体数据、从追求精确数据转向接受混杂数据、从探索因果关系转向发现相关关系,即总体思维、容错思维和相关思维。结合审计自身特点,利用大数据审计还要有预测思维和规则思维。

(一)总体思维

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随机样本利用为特征的抽样审计,这种方法的采用并非审计的初衷。在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活动单一、会计业务量少的时期,审计采用的其实是详细审计方式,只是在企业规模扩大到审计人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来完成审计任务时,运用统计学的随机性原理来进行抽样审计,用样本来推断总体就成为审计人员的理性选择。随机性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主观性,但抽样的随机性却很难把握,随机性出现细微偏差都会使分析结果相去甚远。审计虽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经济鉴证活动,但对于何时选择样本、选择多少样本、选择何种样本,迄今未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也就无法保证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也难以获取业务事件的关联证据对所掌握的审计证据进行证伪。显然,抽样审计隐含了巨大的审计风险。即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加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规划和控制,但依然不能解决审计风险判断的主观性、随机抽样的偶然性等问题。可以说,建立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硬着头皮冒风险”的审计。

当大数据技术能以一种操作可行、经济高效的方式,让我们掌握业务事件的全体数据时,“管中窥豹”式抽样审计的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审计取证思维方式需要从样本思维转向总体思维。样本思维是一种静态、封闭的审计理念,它以部分替代整体,无视审计对象与审计环境及企业其他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总体思维是一种“样本即总体”的“全数据思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取证时,秉持动态、开放的审计理念,任何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都被审计人员实时采集并分析,从不同侧面动态获取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对审计对象的系统、立体的认识。总体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审计取证的首要思维,是其他取证思维的先决条件,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审计取证范围的完整性,为审计人员获取更加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创造了条件。

(二)容错思维

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为了规避抽样风险,除了遵循随机性原则尽可能获得更大样本,还要努力提高抽样的精确性。然而,即使审计人员面对的是小

2017.01财会月刊·119·□

数据,为保证信息的精确性,还是需要对信息进行清理和反复校对,并对抽样结果进行反复验证,这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同样,要对杂乱无章、随意搜集、甚至错漏百出的大数据进行清洗、转换,使之保持精确性,不仅技术上困难重重,而且耗时过长,审计成本根本无法承受(李建中、刘显敏,2013)。特别是大数据中的95%都是精确性不高的非结构化信息,这部分信息难以满足审计抽样对信息结构和类型一致性的要求,在审计中往往被排除在抽样范围之外。其实,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蕴含在这95%的非结构化信息中,它包含的审计证据更充分、更相关、更可靠。

因此,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要充分挖掘大数据隐含的巨大审计价值,需要从利用精确数据向接受混杂数据转变,相应的思维方式也应从精确思维转向容错思维。容错思维是建立在总体思维基础之上的,总体思维重总体、轻抽样,容错思维则要求将被审计抽样排除的混杂数据纳入总体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能获得的信息规模越来越多,但其中存在大量冗余和无效的信息,能被利用的有效信息规模还不到信息总量的三分之一(陈喜乐等,2016)。在进行审计取证分析时,难免会遇到各种杂乱、无效、主观、错误的信息(宗威、吴锋,2013),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的审计线索可能存在错误。但是,大数据有“容”乃“大”,包容一定程度的错误并不会给审计结果带来显著影响,反而可以让审计人员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审计人员的洞察力(张义祯,2015)。

(三)相关思维

相关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审计取证的核心思维。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取证,审计人员需要从各种累积和动态生成的大数据中集中挖掘审计线索。虽然大数据精确度不高,但在容错思维框架下,依然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是高维数据,它保留了审计对象很多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在小数据时代,由于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主要采集的是被认为与审计对象高度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只保留了审计对象有限的几个维度,那些看似不相关维度的信息则未能采集。因此,小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往往是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对事物运行机制的把握,先入为主地运用经验或直觉提出假设或结论,然后“按图索骥”用审计证据予以证实或证伪。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看,审计人员在信息来源缺乏、技术手段限制、审计期限较短、审计成本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下,会导致审计人员采用一种不费力气、决策迅速的“快思维

模式”(卡尼曼,2012)。“快思维模式”会使审计人员习惯于从因果关系角度来看待事物,虽然绝对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经证明的臆想(赖欣巴哈,2009),但审计人员依然会容忍利用经验和直觉做出的审计判断。

在大数据时代,大量关系复杂的甚至是那些看似没有价值的信息都被采集、存储和处理,建立在经典统计学基础之上的经典因果关系此时已不再适用(宋海龙,2014)。对这些信息的使用就无须再局限于对假设或者结论进行验证,而是可以不加预设地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发现信息间可能存在的种种相关关系。正如舍恩伯格和库克耶(2013)所言,在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利用相关关系来引导我们怎么做就足够了,没必要通过推敲背后的因果关系来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相关关系相比于证明因果关系,不仅耗时少,而且费用低。相关关系能让审计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审计对象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关系,能够将看似无关联的信息“碎片”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全面把握审计对象的全貌。

虽然建立在总体思维和容错思维下的相关关系挖掘,其精确性不一定高,但带来了丰富的审计线索,为审计人员厘清审计思路、将审计资源精准投向目标范围提供了指引。此外,大数据分析是“让数据说话”,没有附加审计人员的预设条件,也没有理论模型的框定(Anderson,2008),相关性结论的获得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人员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关思维不排斥也离不开因果思维,审计人员需要根据相关关系的指引,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分析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并付诸线下的审计实践,以获取证明力更强的直接审计证据。

(四)预测思维

预测思维由相关思维派生而来,是利用“已知”估计、分析、推测和判断“未知”的一种思维过程,是相关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小数据时代的审计数据分析中,经常会将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较,从中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审计人员虽然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分析技术进行预测,但由于样本量的有限性、信息采集的片面性、信息特征的综合性与周期性,需要辅以审计人员大量的专业判断。受审计人员认知能力的限制,这种预测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难以成为审计人员把握审计对象规律性特征的科学依据,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大数据是实现准确审计预测的基础,实时产生和快速处理大

□·120·财会月刊2017.01

数据,为实现高效的审计预测提供了可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数学模型和分析工具,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分析能力。特别是在丰富的大数据和强大的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机器的学习能力开始发挥出来,计算机透过不断增加的大数据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这些为实现科学审计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强大的预测能力,使“向前看”的预测性审计成为可能。小数据时代的审计是“向后看”的,每到会计期末审计才开始介入,审计预测也是根据历史信息形成对本期审计对象的一个预测。由于大数据的主要信息来自于各种传感器和互联网,这些信息以数据流形式产生,其有效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迅速降低,“向后看”的审计难以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预测性审计可以在业务发生时或者发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实现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大大缩短业务事件发生与审计介入之间的间隔时间,甚至可以实现对业务事件的同步审计,从而使审计成为一种有力的内部控制持续监控机制(阳杰和庄明来,2012)。

大数据不仅能帮助审计人员实时发现审计异常,及时防止风险发生或扩散,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将来的审计提供指引。利用大数据预测性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大数据中挖掘规律性的“小模式”(Floridi,2012),由此把握隐含在大数据中的审计对象的特点、运行模式及发展规律,从而准确预测未来,为更好地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供先机。

(五)规则思维

规则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审计取证的约束性思维。规则思维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中,以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规则为基准,要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灵活运用规则来解决审计取证中的具体问题。规则思维并非大数据应用特有的一种思维,审计人员在任何环境下开展审计,都要有规则思维,因为审计本身就是在审计准则约束下开展工作的。相比而言,在规则思维下,由于信息来源渠道多种多样、类型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信息是关于个人或客户的隐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获取和利用审计证据时,要充分关注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划定隐私规则和安全规则两条审计取证的规则红线。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之于审计取证的优势和价值,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是必然的(张茂月,

2015)。这些信息包含了员工的电子邮件、视频和音频等。毕竟审计人员不是“经济警察”,这些信息已超出了常规审计的取证范围,未经授权访问这些信息就会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害。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制定隐私规则。例如,审计人员需要与客户及其员工进行沟通,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且,这些信息应该被匿名使用,除非是用于揭发舞弊行为。对于通过网络渠道公开获取的外部信息的产权归属、转让、接受和使用问题,虽然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仍要遵照《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不能窃取或以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也不得将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取证的过程中,会保存大量的客户及其员工信息,这些信息量大、种类多,甚至可以做到对整个企业的“全方位透视”。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某个行业中有大量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倾向于尽可能收集并保存更多的行业客户信息,以积累自己的行业专长,并为构建行业壁垒、获取规模经济、形成竞争优势提供支持。但这些信息大多为敏感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泄露给客户的竞争对手,会给客户带来重大损失,且触犯了《刑法》第219条——侵犯商业秘密罪。

虽然这种问题并非因大数据才出现,但大数据中的信息更详尽、更敏感,凸显了该问题的严重性。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制定安全规则。首先,应该与客户签订合同,订立客户内部信息的使用规则,特别是将客户内部信息用于对其他客户审计工作时,应该删除或者隐藏关键信息,并且只能使用大数据中的高度综合化信息,限制对未经处理的原始信息的使用。其次,会计事务所也需要开发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实现对信息使用安全的技术控制。

五、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取证风险

现在一般从三个不同视角定义大数据:关注大数据特征的产品导向,关注信息采集、存储和使用技术的过程导向,关注人对信息认知能力的认知导向(Ekbia et al.,2015)。这三种视角形成了我们对大数据的一个立体认识,也对应着审计取证的三大风险,即信息风险、技术风险和认知风险。

(一)信息风险

利用大数据进行的审计取证,是一个进行信息采集、抽取、清洗、集成、建模、分析、解释和部署的多步骤过程,而信息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大数据的高频

2017.01财会月刊·121·□

性、海量性、多样性和真实性等特征,给审计取证带来了信息质量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虽然容错思维能让审计人员容忍一定程度低质量的信息,但如果信息质量过低,将会使后续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变得毫无意义。当然,对审计而言,信息质量高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的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来确定,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审慎应对信息质量问题,不能以容错思维为理由,放弃对信息质量风险的防范。同时,规则思维的应用会让审计人员重视对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护,但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还有可能引发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质量风险包括信息一致性风险、信息真实完整性风险、信息认知风险和信息融合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①信息一致性风险。大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可能会带来不同来源信息之间的结构不一致、不同步、内容冲突等问题。②信息真实完整性风险。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和信息类型得到极大拓展,信息结构复杂多样,虚假信息、错误信息、信息篡改和信息缺失等问题时有存在,并且在技术上也难以识别。③信息认知风险。审计取证可用的大数据众多,没必要也不可能采集所有的信息,加之审计人员的认知局限性,要将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关联信息都识别出来困难重重,这导致许多信息没有纳入审计取证范围。④信息融合风险。审计人员要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海量信息进行融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技术上也是一个难题,导致许多信息即使被采集也难以利用。信息安全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取证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侵犯个人隐私、泄密客户敏感信息等行为,进而给个人或客户带来损失,由此招致审计诉讼的可能性。

(二)技术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核心是发现价值,而驾驭数据的核心是分析(弗兰克斯,2013)。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取证,需要利用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反复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审计线索。这是一个技术支配数据进而引导审计人员后续审计行为的过程,技术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广泛渗透性。对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结构化信息,现有的信息处理技术(如统计分析、智能算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已能较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智能化和精确化的处理,但面对以非结构化信息为主的大数据,这些方法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例如,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财务报告中

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进行自动化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管理层语调(谢德林、林乐,2015),但对于句法或词序的把握(如语义组合性、讽刺、反语),以及与信息产生的背景相结合等方面,依然束手无策。由于信息质量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即便运用现有的最恰当、最智能、最高效的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也不能完全消除信息质量带来的风险,因而技术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要控制信息质量问题带来的噪音影响,帮助审计人员洞察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有不断创新的大数据技术支持。新兴的云计算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GFS、HDFS、TFS、Haystack)、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Dynamo)、批处理技术(MapReduce)以及开源实现平台(Hadoop)等,为大数据处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但这些技术性能还不尽如人意,真正变革性的技术尚未出现。大数据是动态发展的,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却不能与大数据发展亦步亦趋,可用技术能力往往滞后于审计取证需求,由此引发技术的可用性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大数据技术就是一个“黑箱”,他们难以理解其内在运行机制(Müller et al.,2016),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发现相关关系,但不能解释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对高维性的大数据进行分析,难免出现错误的统计推断和结论,甚至可能出现大量“无厘头”式的相关关系,进而对审计决策产生误导,引发技术的决策支持风险。

(三)认知风险

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取证的过程中,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应用。大数据带来的第一个认知风险源于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大数据超越了审计人员现有的认知能力。对于应该在何时、从何种渠道获取哪种类型的数据,选用何种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理解并评价各种新的审计证据,如何对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的各种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解释,以便有的放矢地“顺藤摸瓜”,获取进一步的审计证据。这方面的知识已经超出了传统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范围,特别是当审计人员面对大数据带来的过量信息,由于审计人员认知的局限性,容易因信息过载而影响审计判断质量(Brown-Liburd et al.,2015)。大数据分析所报告的一些虚假审计线索,也可能被审计人员不加分辨地错误接受,从而带来误受风险。

显然,大数据对审计人员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不能仅精于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不

□·122·财会月刊2017.01

仅能理解并评估信息,选取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分析技术,甚至还要能确定运算法则,建立运算模型,解读运算结果。

大数据带来的另一个认知风险源于数据中人性部分的缺失。在数据化环境下,尽管一切可量化的事物均被转化为数据,但在此过程中,很多隐藏在人的行为背后潜意识层面的数据却难以被采集,如行为人内心的想法。虽然大数据可能通过其他渠道为这种行为提供解释,但其说服力依然存疑。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标准化操作,这进一步剔除了数据中的人性部分(叶丽雅,2015)。人性缺失的大数据是“冰冷”的,利用大数据得出的相关关系结论难免存在机械性。大数据分析只有与人性相结合,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舍恩伯格和库克耶(2013)警告读者:“使用大数据这一工具时,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将自身特有的审计专业判断让位于数据的机械性推断,在对大数据分析出来的例外或疑点进行分析和解释时,需要将其置于一个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中,与人的意图(如管理层语调)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详细剖析审计例外或疑点的前因后果,将整个“故事”讲完整(Alles et al.,2014)。

六、总结与展望

大数据为审计取证提供了更充分、更及时、更可靠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及时性、确认价值、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和客观性得到了全面提升。要充分挖掘大数据之于审计取证的价值,审计人员需要更多地运用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预测思维和规则思维,实现“从利用随机样本到利用总体数据,从追求精确数据向接受混杂数据,从追求因果关系向发现相关关系”三大转变,并充分运用大数据的预测能力,帮助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审计计划。在整个审计取证过程中,不得越过隐私规则和安全规则两条红线,并能合理管控由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险、技术风险和认知风险。

大数据在审计取证中的应用尚处于萌芽阶段,未有现成的实践范例和经验证据。本文从观念层面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环境特点的分析、审计证据特征的提炼、审计思维变革的方向、审计风险来源的识别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实践的深入,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如下问题:

1.大数据对审计绩效的影响。例如,利用大数据审计对审计效果(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收费和审计延迟)会有什么影响?大数据的哪些特征对于改进审计的效果和效率最具潜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经验研究予以证明的问题。

2.大数据对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增加对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聘请大数据专业人员,这些成本的投入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产生何种影响?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

3.利用大数据的审计方法与技术研究。目前,对于采用何种方法将大数据纳入财务报表审计,尤其是应采用何种方法将大数据的不同组成部分应用于审计取证过程的具体阶段,如何实现大数据与传统审计证据的集成,如何提升大数据质量,如何解决信息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等问题需要以对方法和技术的设计为基础,在设计科学研究范式框架内开展研究,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阳杰,2012)。

4.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准则研究。基于信息不充分和审计能力不足背景下制定的审计准则,在大数据时代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问题。充足的信息及审计能力的提升,可能会使财务报告利益相关者提升对审计的期望,进而引致更大的审计期望差。那么,现有审计准则中的审计目标设定、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要求、独立性和重要性的定义又该如何调整?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大数据给审计实践带来的客观影响,结合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5.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教育研究。大数据对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的审计教育是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还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技术设计与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导向,应该如何将大数据知识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现有课程结构体系又如何根据大数据需求进行调整?这些问题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个性化发展理论等的指导下,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6).

Alles M.G..Drivers of the Use and Facilitators and Obstacles of the Evolution of Big Data by the

2017.01财会月刊·123·□

Audit Profession[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Moffitt K.C.,Vasarhelyi M.A..AIS in an Age of Big Data[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

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Cao M.,Chychyla R.,Stewart T..Big Data Analytics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s[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Kitchin R.,McArdle G..What Makes Big Data?Exploring 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26Datas?ets[J].Big Data&Society,2016(1).

Yoon K.,Hoogduin L.,Zhang L..Big Data as Complementary Audit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McAfee A.,Brynjolfsson E..Big Data: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2(1).

鲁清仿,梁子慧..大数据对风险导向审计影响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Vasarhelyi M.A.,Kogan A.,Tuttle B.M..Big Data in Accounting:An overview[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Krahel J.P.,Titera W.R..Consequences of Big Data and Formalization o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Standards[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Brown-Liburd H.,Vasarhelyi M.A..Big Data and Audit Evidence[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15(1).

舍恩伯格,库克耶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Zhang J.,Yang X.,Appelbaum D..Toward Ef?fective Big Data Analysis in Continuous Audit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

西尔弗著..胡晓姣,张新,朱辰辰译..信号与噪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李建中,刘显敏..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可用性[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6).

陈喜乐,朱本用,刘伟榕..大数据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挑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

宗威,吴锋..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质量的挑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N].学习时报,2015-01-26.

卡尼曼著..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赖欣巴哈著..伯尼译..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宋海龙..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变革的哲学意蕴[J].理论导刊,2014(5).

Anderson C..The End of Theory:The Data Deluge Makes the Scientific Method Obsolete[J].Wired Magazine,2008(7).

阳杰,庄明来..内部控制持续监控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Floridi L..Big Data and Their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J].Philosophy&Technology,2012(4).张茂月..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的风险及应对[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6).

Ekbia H.,Mattioli M.,Kouper I.et al..Big Data, Bigger Dilemmas: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8).

弗兰克斯著..黄海译..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黄江海..试析大数据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J].审计月刊,2016(8).

谢德仁,林乐..管理层语调能预示公司未来业绩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年度业绩说明会的文本分析[J].会计研究,2015(2).

Müller O.,Junglas I.,Vom Brocke J.,Debortoli S..Utilizing Big Data Analytic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Challenges,Promises and Guidelines [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6(4).

Brown-Liburd H.,Issa H.,Lombardi D..Behav?ioral Implications of Big Data's Impact on Audit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Accounting Horizons,2015(2).叶丽雅..厚数据,给大数据以灵魂[J].IT经理世界,2015(6).

Alles M.,Vasarhelyi M.A..Thick Data:Adding Context to Big Data to Enhance Aud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Technology,2014(2).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124·财会月刊2017.01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 审计凭证据“说话”。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得出审计结论、支撑审计意见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审计意见的基础。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证据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依据会计记录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会计记录以获取审计证据。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分录一般包括对初始分录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如支票、电子资金转账记录、发票、合同、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未在记账凭证中反映的对财务报表的其他调整,以及支持成本分配、计算、调节和披露的手工计算表与电子数据表。上述会计记录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构成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重要部分。 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获取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可用做审计意见的替他信息包括: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询证函的回函、分析师的报告、与竞争者的比较数据等;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如通过检查存货获取存货存在性的证据等;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如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 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共同构成了审计证据,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前者,审计工作将无法进行;如果没有后者,可能无法识别重大错报的风险。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为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审计证据由于内容不一,形式各异,取得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注册会计师应对其所收集的证据进行适当的分类。 审计证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可以分类为下列几种类型: (一)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证实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证据。例如,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监督盘点的方式,对存货的数量进行验证。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实物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被审计单位对实物资产拥有所有权,而且实物证据有时还无法对某些资产的价值情况作出判断。

论审计取证中的函证方法

论审计取证中的函证方法 张英 (陕西煤化府谷能源开发公司陕西府谷 719400) 【摘要】函证是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函证决策、设计询证函、实施函证、整理和分析函证结果等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函证的实施步骤与要点。另外,本文对函证的对象与条件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函证;函证决策;函证结果 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所载事项而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发函询证,函证要求与被审计单位有经济业务联系的第三方就函件所列经济业务和相关金额,确定被审计单位纪录的正确性。从实质上讲,函证属于书面查询的一种,其特殊性在于用收发函的方式完成,所取得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更强。 一、适用对象与条件 审计人员经常运用函证进行审计取证的事项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代销代存资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财产担保、财产抵押、租赁资产、长期投资、债权和股票、重大异常的交易等。 函证主要用于印证被审计单位应收、应付款项的发生额和余额,作为认证被 审计单位债权债务的必要手段;也用于验证被审计单位委托外单位保管的财物、含混不清的外来凭证、某些购销业务、存款借款的种类余额、实物资产的归属以及未决法律诉讼案件等。通过函证,审计人员取得的是书面证据。 二、实施步骤与要点 函证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积极函证(又称肯定式函证);二是消极函证(又称否定式函证)。积极函证要求被函证单位对函证事项无论与事实是否相符都给予复函,如无复函,一般要再次发函催询。积极函证的手续较麻烦,主要运用于长期拖欠、金额较大、余额长期不变的审计事项,以及引起审计人员怀疑的事项。消极函证只有在被函证单位对函证事项有异议时才给予复函。如确认相符,被函证单位则不复函。如审计人员发函后经过一定时间未收到答复,则认为函证事项相符。消极函证主要适用于金额较小、情况正常的一般审计事项。消极函证的手续较为简单,但函证效果和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证明力不如积极函证。 审计人员采用函证收集审计证据的实施步骤和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函证决策 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是决策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是否实施函证; 二是确定函证的内容、范围、时间和方式。 (1)确定是否实施函证。审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否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等因素,确定是否实施函证。 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时,一般情况下,应对上述函

探讨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缺点及处理对策

探讨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缺点及处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04-25T17:27:46.29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作者:易梦超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负荷增长的速度加快,原有的配网由于长期的运行使用,设备已经陈旧,技术上也比较落后,进而由此引发了供电问题,对配网供电可靠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国网咸宁供电公司湖北省咸宁市 437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负荷增长的速度加快,原有的配网由于长期的运行使用,设备已经陈旧,技术上也比较落后,进而由此引发了供电问题,对配网供电可靠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管理;缺点;处理对策 一、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内涵与意义 供电可靠性就是指供电系统能够安全、稳定、持续提供电能服务的能力,可以看成是供电系统运行质量、服务水平等一项考核标准。供电可靠性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运营管理能力。评价一个电力企业的供电可靠性通常采用以下标准:用户日均停电时间、停电次数等。供电可靠性的计算方法与计量标准,按照我国电力行业法规的相关规定,通常采用以下计算模式:供电可靠性=(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时间)×100%。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与供电服务质量是供电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对此需要供电企业创建科学、健全、完善的配网管理系统,并对配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地评估、预测和分析。时刻监测配网系统中的供电设备、设施等是否处于安全、高效运行状态。为了达到安全可靠供电的目标,应该重视配网设备的监测与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着整个配网系统供电服务水平,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涉及到技术、工艺等的积极运用,也需要管理人员加大配网运维管理力度,采取必要的制度措施、组织措施等,加大对配网结构的改造力度,从而达到可靠性供电的目标。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不仅能提高配网运行质量,延长配网使用周期,也会配网运维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强化供电可靠性管理,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提高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从而确保供电企业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 2.1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对于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配网供电管理主要包括对供电部门供电量的管理工作,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部门供电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来源,因此,可靠的配网供电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提高供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常来说,配电网的供电管理工作中,用户能否正常的管理用电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旦配网供电管理出现问题,造成停电,就会使得用户无法进行正常的用电,如果对配网供电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会造成各种故障及事故的发生,进而使供电企业的一些供电设备出现损坏的问题、此外,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的用电安全问题得以保障,并且能够使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得以有效地避免,从而使用户的用电安全得以根本性的保障。 三、当前配网可靠性管理中存在的缺点 尽管我国的配网可靠性管理在规划设计与统计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配网可靠性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缺点: 3.1可靠性统计的建设与发挥步调不协调 在实际管理操作过程中,可靠性数据统计与管理存在脱节的问题,数据分析比较浅显。因此,难以使管理的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进而对设备管理与人员配置等问题的控制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3.2可靠性准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配网供电可靠性关系需要依托可靠性准则实现,然而,当前的可靠性准则在发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难以满足当前的管理要求,需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来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 3.3配网可靠性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的许多企业在供电工作完成之后开展相应的统计工作,开展时机相对滞后。这是由于相关企业和人员对于可靠性管理工作认识不清导致的,认为其仅仅是单纯的统计工作,而实际上,可靠性管理工作应该将统计与管理同步进行。 四、提高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管理措施 4.1加强可靠性的组织管理 加强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就必须完善供电可靠性管理网络,设立相应的供电可靠性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职能和任务。组织机构的健全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坚实基础。 4.2加强设备及电网的生产运行管理 调度部门应该认真开展短期及超短期的负荷预测工作,并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和时段特点,合理安排运行方式,预留必要的备用容量。生产部门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预防性试验及设备缺陷管理,认真做好季节性安全检查及日常安检工作,及时消除设备、电网缺陷,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4.3加强施工和检修的计划、组织、管理 加强设备的检修停电计划管理,采取检修综合停电,做好停电指标预控。加强组织协调,做到层层先算后停,严格控制停电“时户数”。加强月度停电计划的平衡和协调,原则上每条馈线只停1次电,同一停电范围及交叉部分的工作调整在同一时间完成,做到“一停多用”,统筹安排停电计划,减少重复停电。根据预控指标,要求各部门每周上报停电计划时均应标明停电时户数。严格执行计划检修或施工停电计划,并提前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告。严格实行设备临时停电检修审批“一支笔”制度,对一般性临时停电一般不予审批,对危及安全的临时停电申请须经分管领导审批签字,这样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多次重复停供电的目的。 4.4对供电可靠性的统计进行加强 将年度生产计划、月度分解指标作为主要的依据,来对月度停电计划编制进行动态的跟踪与调整,协调平衡停电计划,对月度停电过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1.1 大电网可靠性的测度指标 1. (电力系统的)缺电概率 LOLP loss of load probability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概率,即 ∑∈=s i i P LOLP 式中:i P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概率;S 为给定时间区间内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系统状态全集。 2. 缺电时间期望 LOLE loss of load expectation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小时或天数的期望值。即 ∑∈=s i i T P LOLE 式中:i P 、S 含义同上; T 为给定的时间区间的小时数或天数。缺电时间期望LOLE 通常用h/a 或d/a 表示。 3. 缺电频率 LOLF loss of load frequency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次数,其近似计算公式为 ∑∈=S i i F LOLF 式中:i F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频率;S 含义同上。LOLF 通常用次/年表示。 4. 缺电持续时间 LOLD loss of load duration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即 LOLF LOLE LOLD = LOLD 通常用小时/次表示。 5. 期望缺供电力 EDNS expected demand not supplied 系统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因发电容量短缺或电网约束造成负荷需求电力削减的期望数。即 ∑∈=S i i i P C EDNS 式中:i P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概率;i C 为状态i 条件下削减的负荷功率;S 含义同上。期望缺供电力EDNS 通常用MW 表示。

审计取证单样本。

广元市利州区审计局 审计证据汇总记录 索引号: 内容:工程基本概况: 一、立项情况。2008年12月31日,广元市利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北街幼儿园重建教学楼的立项批复》(广利区发改发[2008]770号),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重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运动场200平方米及部分附属设施;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60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青少年基金会持助200万元、国家灾后重建资金60万元,项目建设工期:2009年3月至2009年10月。 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 2009年4月1日,广元市规划和建设局《关于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教学楼初步设计的批复》(广规建发[2009]基49号),原则上同意零八一建筑勘察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总建筑面积1100.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796.57平方米,土建投资约447万元;教学综合楼建筑层数为局部三层,结构形式均为框架结构……。 二、招投标情况 审计复核人员:审计人员:毛志彬 2010年7月20日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委托四川中鑫工程造价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分公司编制工程量清单和预算控制价,并于2009年4月15日签订了《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2009年4月28日,广元市利州区财政局《关于下达北街幼儿园教学楼及附属工程预算评审结论的通知》(广利财评[2009]131号),审定金额2100676.39元,其中:工程施工费1897850.02元(教学楼1622342.00元,附属工程275508.02元),预留金100000.00元,施工监理费50103.24元,招标代理费15182.80元,勘察设计费29000.00元,清单控制价编制费8540.33元。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委托四川成化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组织招标代理,并于2009年4月21日签订《委托招标代理合同》;招标文件显示:建设规模为新建教学综合楼1200平方米,运动场120平方米及部分附属工程;建设工期7个月;招标范围为土建、装饰及水电安装等建设内容;合同履行过程中物价波动引起的价格调整约定为不可调整,在履行合同时,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单价和价格作价进行支付,即投标报价表中标明的单价和价格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不因物价波动而调整,风险和收益由承包人自行承担;专用合同条款中法律变化引起价格调整约定:工程量清单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工程量清单已有的价格确定;工程量清单中有类 审计复核人员:审计人员:毛志彬 2010年7月20日

加强配网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加强配网管理,提高供电 可靠性正式版

加强配网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 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如何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是大家经常探讨和关心的问题,因为配网供电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供电部门的售电量,也就关系到供电部门的经济效益,停电会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不但如此,各种故障和事故造成的用户停电,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损失。一般说来会造成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例如,高炉停电超过30min,铁水就是凝固,造成重大损失。停电也可威胁人身安全,煤矿矿井停电,使风机停转,井下风量不足,空气瓦斯过高,引起窒息的

人身事故,影响电力企业的形象。因此,抓好配网供电可靠性的专业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简单就如何提高本单位配网供电可靠性进行探讨。 第一、提高认识,注重应用。 目前,我局对供电可靠性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和合理。没有建立针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分析和管理制度。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供电职工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认识,才能让大家认识到供电的可靠性也是企业效益的一部分,自觉地把电网供电可靠性这一基本要求贯彻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做好停电计划、按时完成停电工作任务、避免重复停电等等。在电力施工建设中,各部门(包括外施工队)能够自觉

审计证据与审计抽样(doc 17页)

审计证据与审计抽样(doc 17页)

ni第九章审计证据 第一节审计证据的性质 一、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应当考虑(教材P181) 1.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 2.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 3.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二、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 列原则(教材P182) 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

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教 材P183,判断选择) 1.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注册会计师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文件记录的真伪。 2.如果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 3.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表明某项审计证

据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但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 第二节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一、理解八种具体审计程序(教材P185-186)1.检查记录或文件(顺查和逆查); 2.检查有形资产(顺查和逆查); 3.观察(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 4.询问; 5.函证(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6.重新计算(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 7.重新执行(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8.分析程序(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

审计业务取证技巧(一)

审计业务取证技巧(一) 获得有效审计证据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而取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审计取证工作的成败。在多年审计实践中,笔者有几次成功地运用取证技巧,搜集了关键证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做法: 查证对账单 只要我们认真审计对账单,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互相核对,必要时到开户银行调查取证,违法乱纪分子就会在对账单上露出“马脚”。 莫名其妙的转款。在一次政策性基金审计工作,在未达账项调节平衡情况下,没有轻易放弃细查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对了两个年度24个月的几十张银行对账单与银行日记账记录。在银行对账单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在多个月份的月末,存款转出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而在下月初又原数转回,间隔只有一天时间。而且这些巨额银行存款转出、转入业务既无原始凭证,又无记账凭证,更无账面记录。这一奇特现象立即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最终促使该单位领导道出了实情:由于无偿地租用了开户银行的房屋,就同意了开户银行以个人名义为单位开立了一个储蓄户。当个别月份开户行的招揽储蓄任务完不成时,开户行直接将政策性基金存款划转到储蓄户,下月初如数划回,以此方式增加当月储蓄存款额,账外储蓄存款户已生息5000多元。私立账户、公款私存、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昭然若揭。 藏头露尾的套现。一次教育费附加审计工作,我们跟踪资金流向来到

一个乡(镇)教育办。该办会计人员未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在我们编制调节表后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比银行对账单余额多出了3万元,当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存在“银行已记支付、单位未记支付”的未达账项。经核对日记账与对账单,当年并不存在未达账项就延伸审计上年度。上年9月份银行对账单上有一笔支出3万元,但银行存款日记账上却没有支出记录。随后我们将两年里已签发支票存根的编号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有一个缺号。缺号的现金支票已签发,存款已支取,却未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款项去向不明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在证据面前,该办会计员只得道出了实情:去年9月份老家盖新房钱不够,取用了3万元公款,后来一直想找钱补上掩盖过去,却未能得逞。审计组将此案移送到当地检察院立案侦查起诉。 真假难辨的对账单。一次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我们在国债资金支出凭证上发现了4处伪造虚假支付凭证和虚假合同,合计金额达57万元。综合考虑到该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漏洞多、银行对账单大部分丢失和银行出纳员去向不明等因素后,我们对银行存款账面上1500万元数额的真实性产生了很大疑问。来到开户银行查询国债资金存款情况,当把仅有的几张银行对账单交给银行工作人员验证时,他们马上告知这不是他们出具的对账单,他们的对账单全部是计算机打印,不是这种手写套印的,但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盖有自己银行的印章。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行重新打印的对账单进行了认真核对,结果发现实际国债资金账户存款余额比账面余额亏空了670多万元。我们

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检查记录或文件 检查记录或文件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和复核。 审阅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经营计划、预算、决策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详细的审查和研究。在审阅书面文件时,在内容上应注意其是否真实、合法;在形式上应注意其要素设计是否全面合理,各要素填制的是否齐全。 复核的重点是各种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中各种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比如销货发票中的数量、单价和金额是否正确,总账余额与所属明细账余额合计数是否相同,总账余额与会计报表中相应项目的余额是否相同等。 2、检查有形资产 检查有形资产是指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对一般实物资产,由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进行盘点,注册会计师对盘点进行监督;对贵重实物资产,审计人员还可以进行抽查重点。例如,盘点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 检查有形资产能够确定实物资产是否存在,有时还能确定实物资产的状况和质量;但不能确定实物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和计价是否准确。 3.观察 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看。比如,审计人员观察财务部门的工作,可以了解各项职责的执行情况。观察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具有充分性,需要有其他证据佐证。

4.询问 询问是审计人员向有关人员进行的书面或口头询问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比如,向有关人员询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两种方式进行询问。由于被询问人员回答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询问取得的审计证据可靠性较差。 5.函证 函证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获取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函证包括两种方式;肯定式函证和否定式函证。肯定式函证是无论函证的内容与被函证人的记录是否一致,都要予以回复的函证方式。否定式函证是指只有在函证的内容与被函证人的记录不一致时,才予以回复的函证方式。 函证适用于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等。由于审计人员直接从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第三者那里取得函证回函,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获取的是一种可靠性程度比较高的外部证据。但是,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函证的整个流程,从发出询证函起到收到询证函止决不能让被审计单位接触到询证函,否则,函证证据的可靠性就很难保证。对于第一次函证没有答复的,应采用追加程序,继续发出第二封乃至第三封询证函。如果仍没有回复,审计人员应实施替代性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在采用函证法时,还应考虑到被函证对象的信誉、品德、客观性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同时,审计人员应确保函证的内容明确,不为被函证对象误解或曲解。 6.重新计算

配网供电可靠性及管理措施分析

配网供电可靠性及管理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03T11:45:38.08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7期作者:龙添泉 [导读]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而且十分复杂,所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鉴于此,文章就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广东电网肇庆德庆供电局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目前我国电力企业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出现严重的问题,不仅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提升。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而且十分复杂,所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鉴于此,文章就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管理措施 引言 配网供电的可靠性作为衡量电网企业供电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既体现了企业在电网规划建设上的成效,又体现了电网运维水平的高低,还能反映国民经济电能需求及其满意度。目前,我国10kV供电可靠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电网结构、用户分布及密度、设备质量、运维水平、带电作业及配网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应用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确保配网的高效运行。 1lO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1配电网结构不合理 所谓的配网结构就是指线路网,而线路网主要是由配电线路组成的,一般来说,需要利用配电线路才能够将电力输送到用户的线路中,从而为用户提供电能,而保证配电线路的正常配置就需要高压配电线路和低压配电线路这两种线路的相互配合。对于配电线路的建设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应该保持供电能够持续,这样才能够降低线路的损失,提升输电的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总是有一些供电单位没能够对线路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电路错综复杂,出现接线不准确的情况。 1.2管理及维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和配网工作的复杂性,如果对配网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做的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首先,如果配网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做不好、供电计划不统一,就会造成供电混乱,重复停电和大范围停电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其次,配网的相关设备比较繁杂,同一种设备的来源也不同,如果相关操作人员得不到系统培训,不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就会给设备维护和修理以及供电安全埋下隐患;最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配网的功能越来越大,对运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3线路位置造成的影响 配电网络大多处于外部环境中,受到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而配电网络体系的内部设计和使用也可能对配网供电体系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当输电线中的某个部位出现电力超负荷现象时,相应的电力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而电力的超负荷也会减少输电线的使用寿命。此外,配电网中的三相开关能够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开断,三相开关出现问题导致电路无法正常连接时,线路中的熔断器就会发生熔断,并阻碍电路的正常运行,而导线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当熔断器熔断放热时会促使导线受热发生胀大,并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向下弯垂,一旦导线与地面接触,就可能造成配网供电体系的短路,造成设备的损坏。 1.4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电力输送的电线网络主要建设在室外环境中,并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虽然输电线大多采用状态相对稳定的材料制成,但当外部的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也可能会引起电线状态的相应变化。配网供电体系的输电线主要建设在外部环境中,可能受到极端天气状况的影响,同时外部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也会影响配网供电的可靠性;例如面临极端的雨雪天气时,配网供电体系可能遭受到雷击而对电线的功能造成破坏,电力不能通过电线网络及时输送到用户;风力过大时,配网供电网络会受到风力的影响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和形变,并对电线网络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遭遇冰雹等极端天气时,雨雪可能在电线网络上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积压,造成电线的垂落,还可能引起电线的短路。 2l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措施研究 2.1加大对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的重视程度 要想实现可靠性管理,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提高认识,强化对于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的重视程度,让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更加规范与合理。要努力创建可靠管理规范制度,使得员工可以充分了解到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程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成立可靠性工作小组与领导小组,针对可靠性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进与健全,要明确好各个基层运行单位的责任,经常召开会议,对供电可靠性进行管理,组织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将学习工作开展到位,对供电可靠性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排除供电的危险隐患。 2.2提高技术人员的配电施工技术 要提高配网供电体系的可靠性,就要对使用中的配电网络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设计,提高配电网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电力企业在实行具体的改进计划时,要首先对内部技术人员的业务专业程度进行评价和检测,建设有专业操作能力的改进团队,并为技术改进团队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提高技术团队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要了解配网供电技术的科学研发成果和新的变革措施,并将新的有效技术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电力网络设计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新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此外,电力企业要加强对电力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控制,防止电力网络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3改善配网供电技术的结构网络 我国常用的配电网设计建设结构是放射状的线路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用户分散的现状,解决电力输送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但会对电能造成较大的损耗,并增加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的危险性,对配电网的改进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随着配电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环网结构能够有效改善电力网络设计中的低效率问题,并形成清晰的电力网络输送结构。电力企业可以对配电网的相应结构做出调整和改善,并逐渐实现配电网的高效使用。 2.4对先进的设备进行改进 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供电站需要对数据通信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等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将配网运行情况、供电设备

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练习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 一、单选题 1、A注册会计师负责对甲公司20Ⅹ7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A 注册会计师遇到下列事项,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1)在获取的下列审计证据中,可靠性最强的通常是() A甲公司连续编号的采购订单B甲公司编制的成本分配计算表 C 甲公司提供的银行对账单D甲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声明书 (2)下列与审计证据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审计证据数据足够,就可以弥补审计证据的质量缺陷 B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的真伪,对用做审计证据的文字记录,只需考虑相关内容控制的有效性 C不应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D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2、下列有关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 B如果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外勤审计工作结束日后六十天内 C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外勤审计工作结束日后三十天内 D如果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日后三十天内 3、胜庆会计师事务所与大华公司于2008年1月20日签订的2007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约定书,作为审计档案,应当()。 A至少保存至2017年B至少保存至2009年 C至少保存至2018年D长期保存 4、用做审计证据的事实凭据和资料必须与审计目标和应证事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称为审计证据的() A客观性 B 相关性C合法性 D 经济性 5、审计证据的数量要达到“胜过合理的怀疑”这样一种程度,这就是() A 审计证据的真实性B审计证据的重要性C审计证据的充分性D审计证据的可信性 二、多选题 1、实物证据有时无法证明() A实物资产的价值B实物资产是否存在 C实物资产是否抵押D实物资产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有 2、收集审计证据的途径很多,常见的有() A实地监盘B观察C询问D检查E分析程序 三、判断题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财务报表认定,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对于审计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从审计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起至少保存十年。

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填报及指标计算的规定(试行)_2012

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填报 及指标计算的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价规程》(DL/T989-2005),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对《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价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有关条款作了详细解释,对执行《规程》的一些要求作了明确规定,补充制定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统计评价的具体办法。 第三条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评价工作。 第二章《规程》中有关术语和定义的解释及补充第四条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对象是指《规程》定义的统计范围内的直流输电系统的元件设备或者元件设备的组合。例如单个系统、单个换流站、单极、一个单元、一个阀组等可以作为统计对象,多个系统、多个换流站、多个单元、多个阀组等也可以作为统计对象。 第五条第2.1条对于直流输电系统统计对象的使用状态,定义新(改、扩)建直流输电系统或系统的一部分自正式商业投运之日起,作为可靠性的统计对象,即进入使用状态,直流输电系统在改、扩建期间不计入使用状态(不参加可靠性统计与指标计

算,这里的改扩建指对直流输电系统原有设施、工艺条件进行大规模改造或扩充性建设)。若改(扩)建后直流输电系统基本参数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直流系统注册信息,“投运日期”相应改为改、扩建后投运之日,改、扩建时间和前后参数变化在“系统信息”中备注清楚。 第六条第2.1.2.3条双极停运,定义对于双极系统中系统两个极在同一时间由同一原因引起的停运。只有一极的系统不适用此类状态。双极停运可分为双极计划停运、双极强迫停运、双极备用停运。 第七条对于单极停运,定义为双极系统中其中一极的单独停运,两个极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重叠停运或者由于之前的故障导致另外一极停运的情况计为两个单极停运,单极具有多个阀组的直流输电系统同一级的阀组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同时停运计为单极停运。单极停运可分为单极计划停运、单极强迫停运、单极备用停运。 第八条对于阀组停运,定义为单极具有多个阀组的直流输电系统单个阀组的单独停运,多个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重叠停运或者由于之前的故障导致其它阀组停运的情况计为多个单独的阀组停运。由单阀组构成单极的系统不适用此类状态。阀组停运可分为阀组计划停运、阀组强迫停运、阀组备用停运。 第九条对于全部单元停运,定义为背靠背系统全部单元在同一时间由同一原因引起的停运。只有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间在直流系统控制上没有联系的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不适用此类状态。全部单元停运可分为全部单元计划停运、全部单元强迫停运、全

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方法探析

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方法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对于 电力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配网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运行的过程 中会出现诸多的安全隐患,对供电系统可靠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有效地提 升配网供电可靠性,本文主要基于配网自动化,对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有关措 施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供电可靠性;提升研究;质量安全;电力输送 引言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冰灾、雪灾、地震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对电力设备 带来很多影响和破坏,使得电能在供应中出现了持续中断、电压不稳定等问题, 这些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而和广大人们生活最相关的是 配电网,所以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是具有十分重要而切实的课题。配网自动 化技术具备故障定位、自动拉合开关等功能可以进行快速抢修和减少停电户数来 提高供电性能,尽最大程度来缩短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提高配网运行的质量。 1 配网自动化建设概述 传统配电网主要是借助人力资源,通过人工来对整个配电网进行检测、维护、故障排查等,不仅消耗时间长,还难以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处理问题,导致 配电网运行受到影响,供电无法正常进行。但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计算 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互整合,集合电力配网实际情况,合理运 用其中,形成配网自动化技术,如此可以支撑整个配网良好运行。因为基于科学 技术的配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配网自动化技术将实时监控设备运行,一旦出现 故障,将会迅速地进行故障排查,并快速排除故障,尽量缩短停电时间,使配网 恢复运行,保证供电可靠。由此可以确定配网自动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 能够保证供电安全、可靠,还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良好发展。 2 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 2.1 网架结构薄弱,线路设置不合理 随着电网改造升级进入深水区,配电网络的支架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 主要的供电网相比,总体上依旧比较薄弱,同时受到变电站分布分散特点的限制,使得线路过长、供电半径过大等问题尤其突出;特别是在农网单电源结构中,线 路开关数量不足,导致无法进行带电作业,从而影响供电可靠性。 2.2 配网改造与建设技术含量低,系统自动化水平低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优化和完善配网系统与结构的建设,加强配网 建设方面的技术改造与提升成为建设环节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未能 认识到配网改造的重要性,在配网改造与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小、投入资金有限,使得配网系统自动化的建设与改进过程困难重重,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而 且不利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配网的建设。 2.3 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及管理不当 受供电企业规模及人员岗位设置等因素影响,导致线路运行维护人员数量不足、任务繁重,不能及时开展状态检修,限电的安排也不合理,进而使得企业对 故障停电处理能力不高,影响配网供电可靠性。 2.4 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 影响配网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因素主要是配电设备和配网线路的故障 问题,主观因素即是人为操作产生的不安全事故。由于目前配网供电系统的管理

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评价办法(暂行)

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评价办法 (暂行) 1范围和基本要求 1.1 本办法规定了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统计办法和评价指标,适用于对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统计、计算、分析和评价。 1.2 各有关电力企业应对所管辖范围内的直流输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统计、计算、分析和评价。 1.3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1.4 本办法由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负责统一解释和修订。 2状态及其定义 2.1 直流输电系统自投运起,作为可靠性统计对象,即进入使用状态。使用状态分为可用状态和不可用状态。状态划分如下: 全额运行(FCS) 运行(S) 可用(A)降额运行(DCS) 使用备用(R) 计划停运(PO) 不可用(U) 非计划停运(UO) 2.2 可用(A)——系统处于能完成预定功能的状态。可用状态又分为运行状态和备用状态。 2.2.1 运行(S)——系统与电网相联接,并处于在工作状态。运行状态又可分为全额运行状态和 降额运行状态。

2.2.1.1 全额运行状态(FCS)——系统处于能按额定输送容量运行的状态。 2.2.1.2 降额运行状态(DCS)——由于设备或其它非调度原因使系统不能按额定输送容量运行的状态。 2.2.2 备用(R)——系统可用,但不在运行的状态。 2.3 不可用(U)——系统不论由于什么原因处于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状态。不可用状态又分为计划停运状态和非计划停运状态。 2.3.1 计划停运(PO)——系统由于检修、试验和维修等需要而事先有计划安排的停运状态。 2.3.2 非计划停运(UO)——系统处于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停运的状态。 3 术语及其定义 3.1 额定输送容量PM——系统的设计输送容量 3.2 降额容量DO——系统在降额运行状态下,由于设备或其它非调度原因使系统降低的输送容量。 3.3 总输送电量TTE——在统计期间内,系统输送电量之总和。 3.4 时间 3.4.1 统计期间小时PH——系统处于使用状态下,根据需要选取统计期间的小时数。 3.4.2 可用小时AH——在统计时间内,系统处于可用状态下的小时数。 3.4.2.1 运行小时SH——在统计期间内,系统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小时数。 3.4.2.2 备用小时RH——在统计期间内,系统处于备用状态下的小时数。 3.4.2.3 降额运行小时DCSH——系统处于降额运行状态下的小时数。 3.4.3 不可用小时UH——在统计期间内,系统处于不可用状态下的小时数。 3.4.3.1 计划停运小时POH——在统计期间内,系统处于计划停运状态下的小时数。 3.4.3.2 非计划停运小时OUH——在统计期间内,系统处于非计划停运状态下的小时数。 3.4.3.3 EOH EOH=× DCSH;

浅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浅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摘要】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可以分为风险评估、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三个阶段。风险评估阶段是在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的环节,控制测试阶段则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无法遏制错误产生的环节,实质性程序则是找出上述两种程序提供的可能产生错误。无论如何,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收集产生重大错报的证据,为出具审计报告提供依据,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审计方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可以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与实质性程序三个阶段。风险评估阶段是在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的环节,控制测试阶段则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无法遏制错误产生的环节,实质性程序则是找出上述两种程序提供的可能产生错误。无论如何,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收集产生重大错报的证据,为出具审计报告提供依据,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工作质量。这些方法有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这些方法如何应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下面分别进行简述。 1 风险评估程序 1.1 风险评估程序的概念与目的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1.2 风险评估程序作用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为审计人员在下列关键环节做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1)确定重要性水平;(2)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是否适当;(3)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4)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5)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6)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1.3 风险评估程序内容 风险评估程序内容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1.3.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包括了解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